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解读
作者:毕珍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年第05期
[摘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九大后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生命线”,是实现中国经济从跟跑到并排跑再到部分域领跑的理论基石。文章紧扣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中国经济新常态为背景,首先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联系新时代特征,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切入点,提出推进经济结构优化,扭转供需矛盾,对如何科学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解读。随后,文章以劳动力供给、技术供给、制度供给为着力点,回答了供给侧改革应该怎么改的问题。最后,笔者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性、建立适应供给侧改革的经济体制、深化体制改革等多个角度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迭代思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十九大;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5-0095-03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涵义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令人称赞的速度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而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显著放缓,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习近平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定义:“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经提出,受到各界关注。2017年,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入解读了如何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么,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层提出的新词汇,它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流派,用一个加法公式来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涵义界定为:针对相关一些生产过剩,质量服务指标不能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用改革助力结构型调整,减少无效供给、低端供给,扩大高效供给,促进中端供给和高端供给,完善市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匹配力量,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站在新的起点上,以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视野和格局把握中国经济的战略方向,使供给体系能更好地来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无效、低效及低端供给主要是指,部分行业和产业产能的绝对过剩,如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待售问题达到了7.2亿平方米,这些积压相当大的剩余库存沉淀了相当大一部分厂房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使得要素资本无法从剩余领域流通到市场需求的领域,从低效领
域流通到高效领域,很大程度下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大量的核心装备、核心技术、中高端产品依然主要依靠进口的供给;农副产品生产缺口严重失衡,导致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市场得不到充分供给,相当一部分产品只实现了量的增长而品质方面屡见不鲜。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了国外消费市场,如“代购”、“全球购”消费。目前,这些结构性失调现象仅依靠刺激内需来解决效果缓慢且不明显,必须通过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政策重组、体制改革等来提升各生产要素的潜在生产率。推动供给侧改革是以发现新的供给力量,用最有效的供给平衡人们的需求,满足人们的优质需求,实现低水平供需力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升级跳跃,创造和引领新的经济需求。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解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位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该矛盾的转变体现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供需力的巨大改变。我国正处于消费增速迭代时期,而目前的供给框架不能适应该变化,供给需求不匹配问题日益彰显,带来了产能过剩与企业税负债务水平居高不下等等现状。科学地解读供给侧弊端和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以突破的关键。
当前,中国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发展模式。在此新常态环境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能调动生产者、劳动者的积极性,还能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源动力。
首先,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能有效治理产能过剩、发展不平衡等难题。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的层次、素质、产品的档次很大程度上都低于其他国家,产业结构失调,一直困扰和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另外以GDP为“指南针”的政府考核机制和财税体制也使得钢材、水泥、汽车和地产等具有大量投入、高产出特点的产业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青睐,这些行业导致了产能过剩现象加重,而地方政府不间断给一些原本被市场淘汰的企业开设“绿灯”,致使产能过剩现象呈现恶性循环的局面。
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整改政府与市场的合作纽带,减少官方干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推进产业的结构调整更新升级,让创新理念成为经济驱动发展的“新格局”,形成结构优化、合理的布局、机制完善的开放型新体系,治理各个行业产能绝对过剩的局面,重塑中国经济发展之“正气”。
其次,扭转供需结构性误区,缔造未来经济创新的增长点。中国经济完成新常态的升级后,从市场需求侧这个基点来看,并非总需求不足,主要在于供给侧一方不能满足需求结构的升级变化,“供需错位”即尤其在质量、品质等方面的错位目前成为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最大阻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并非片面的重供给,轻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市场的一般矛盾,单独解读供给是因为它是当前的最主要矛盾。但是,忽视需求,来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也是不能成立的。国内经济的供给体系,总的来说有中低端产品量的过剩和高端、高效能产品
供给失调及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同时有效的结构性供给没有实现。要增加有效供给和增加高端供给必须将发力点转向供给侧一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制度的纲领创新、技术的支持创新和产品设计包装创新增加新的供给力,满足创造新形式消费,实现新常态下供需力的升级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后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如“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所组建的创新型经济新格局,诸如此经济架构和经济力量实现了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失调的结构性重塑,并以蹄疾步稳的方式打赢了这场经济重组实战。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改?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改革的力点是,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好“五大目标”的齐头并进,实现“三去一补一降”来推进改革,调整结合社会资源质量供给,校正落后的生产力要素配置,从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来提高市场需求的灵活性,实现宏观经济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趋于优质的平衡状态,以实现经济面的“至善”,最终满足老百姓需求。具体关键着力点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现。
(一)劳动力的供给。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主体还是人,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更离不开劳动力,离不开人力资本。劳动力是生产率提升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可以通过加大劳动力的质量准入门槛,提升人才教育培训质量、改善人才的使用环境,实现劳动力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切换,最终实现人力资本的升级配置,这与十九大报告中大力提倡的建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要求相契合。
(二)技术的供给经济发展要想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攻坚,技术创新是保障,技术的供给要点在于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以技术引领高端、高效产品根本性的提升。优质的技术供给能推动新产业、新业派的蓬勃发展,更能够降低行业成本,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力量。每一次科技和产业技术革命可以带来生产力的增速提升,深入核心技术基础性研究,引领原创成果展示,才能形成产业化的中国制造新局面。
(三)制度的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素还在于制度的引导,在于制度纲领的供给。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一些制度体系的建设已严重滞后,而全面深化改革要想取得关键性地突破,破除体制制度弊端,架构完善且人性化的制度迫在眉睫,制度供给致力于降低交易成本,改善市场体系,提高全要素的经济效益。
制度纲领的引导首先是需要重塑政府管理经济和政府管理社会的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现“开放性、简政性、放权性、收管结合型、优质服务型”的行政制度改革,科学建设政府和市场共同定义的管住、管好理念。加速构建一整套与现代数字经济、基础建设、农业现代化、生态平衡化等等相匹配的开放型制度。其次,深入推进政府财税制度改革,建成政府与百姓、中央与地方之间平衡的经济互动关系以及公平规范的政府财政管96理制度。第三,大力推进健全司法制度供给,使司法公开成为常态,全面定义从严治党方针政策,填补新的社会风气下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