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作文素材】参考范文:铲除滋生谣言的土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铲除滋生谣言的土壤

作者/《求是》王二平

谣言是一种古老的社会心理现象。从古至今,无论是在权力斗争中,还是在战争中,谣

言都是一种成本低廉、杀伤力巨大的武器。谣言常见于社会生活,特别是针对各种公众人物、各种公共事务,尤其是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更是屡见不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怎样铲除滋生谣言的土壤?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课题。

一、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基本社会心理过程

不确定性是谣言滋生的必要条件。谣言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事件情境的某种不确定性,

如事件信息不充分,事件的影响无法预料,或事件演变的前景难以预见。简言之,谣言源于事件的重要性及事件的模糊性。首先,一个事件必须与人们的利益关联,或者引起人们的兴趣,于是了解该事件就变得很重要。其次,能够获得的事件信息不充分。人们试图了解事件

却无从了解,因此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会驱使人们做出种种猜测,一些猜测被他人当作“事实”流传开来,就成了谣言。比如,某县一辐照厂的钴-60放射源发生卡源事故。当地政府

到场检查后认为,因事故未对环境造成危害而“不必公开”。这就使有关该事故的信息不为

当地群众知晓。事故发生一个月后,该辐照厂附近发生了火灾,便有谣言将火灾归因于“核泄漏”事故,甚至有谣言称将发生“核爆炸”。无论动机如何,这些谣言的产生不只是因为

人们缺乏科学知识,更主要的是缺乏相关信息。结果,谣言引起的社会恐慌突然爆发,周边一些居民纷纷离家外逃。耐人寻味的是,在这次事件中,辐照厂的职工以及附近村民都没有

外逃,且对那些谣言嗤之以鼻。显然,有关事件的信息了解得多或少,人们的应对行为全然不同。

歧变是谣言传播的典型特征。谣言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并不忠实于“原创”,而是被接受者按照自己对事件的猜测及态度进行加工,再继续传播,这种谣言传播中的歧变使事件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加剧了社会焦虑,甚至可以酝酿成某种意义上的社会危机。凡是对事件存在价值判断分歧的方面,在流传中都有可能发生歧变。例如,关于某地一初中女生非正常死亡的谣传至少有3个版本,这种歧变发生在当事人身份、当事人之间关系以及当事人行为动机等方面。

价值判断是关系谣言走向的关键因素。人们对各种传闻不会无保留接受,只会采信那

些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面对事件的种种不确定性,人们的猜测必然会受其倾向性态度影响,

反过来,有说服力的事实陈述也能改变原来的倾向性态度。仍以上述事件为例。当人们得知放射源泄漏事故后,会质疑政府方面为什么不通报事故。一些对政府有所不满的人就会猜想

政府企图掩盖事故真相。这时,很多符合这种判断的谣言就纷纷出笼,当人们了解到事故真相后,对政府的质疑态度自然改变。

“羊群效应”放大了谣言的影响能量。当人们缺乏专门知识,又无法获得充分信息时,往往会盲目随大流行动,社会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作“羊群效应”。在传统社会交往中,人们对陌生人的说法总会有所保留,谣言依赖熟人的社交网络传播,扩散速度相对较慢,影响范围受到限制。而在网络空间,由于网上行为的匿名性所致,少数“意见领袖”言论放肆,

通过“水军”热捧、网站热炒,造成代表多数人意见的假象,使网民放弃独立判断,对他们

的各种“意见”深信不疑。由于更多的人参与“猜测”和评论,使谣言歧变更多更快,难以

控制。加上信息披露不及时、法律制度不健全、网络监管不到位等因素,谣言便大量滋生蔓

延。国内外研究表明,推特、微博的热点问题言论,超过1/3属于谣言。

激化负面情绪使谣言具有动员集群行为的功能。近年来一些群体性事件都与谣言传播

密不可分。集群行为缺乏组织性和明确纲领,而以集群认同、集群情绪、集群效能感相互影响,动员参与者为实现集群目标而共同行动。谣言会使一些人原本方向及强度不一致的情绪

趋于一致,使原本较弱的负面情绪得到增强,从而增加了参与集群行动的可能。

谣言止于真相

哲人说,“谣言止于智者”。此话虽然不错,但更多的是站在个体角度强调不要被没有根

据的传闻所蒙蔽。然而,要求老百姓人人都成为智者未免不切实际,同时也忽略了作为公共管理者应尽的责任。一个公共事件发生后,对人民群众来说,无论是感到恐慌,还是好奇,

都是人之常情。政府部门有义务、有责任主动向人民群众公布事件真实信息。与其花大力气追查谣言,不如直接消除谣言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即公开群众关注的事件真实信息。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消除了,谣言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即使在事件初期,虽然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不完整,但哪怕是零星信息的发布,也足以平息大众渴望了解事实真相的焦虑。

谣言止于信任

谣言的大规模传播,总是有其社会心理根源。谣言往往是信息不对称、并且信息量少的一方对另一方不信任的产物。本来,面对公共事件的不确定,各种猜测都有可能流行,但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就是当传闻与当地政府部门意见相左时,质疑当地政府部门的判断更易引起共鸣。如果换个视角,其实这些谣言也是部分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宣泄。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面对群众的不满,即使是面对谣言,政府部门也不妨多问问:为什么部分群众会有如此强烈的社会不满?为什么一些政府部门处理公共事件的意见得不到充分的信任?认真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政府部门发现工作中的失误,了解处理公共事件中的疏忽之处。面对这些不足如能坦率地承认,及时地加以纠正,不但不会伤害政府部门的尊严,反而会抚平过激的社会情绪,使群众更加相信政府、体谅政府、支持政府,当信任的社会心理能量不断壮大时,谣言自然会越

来越没有市场。

谣言止于法治

制止谣言,还有赖于法治建设。以谣言的重灾区——互联网为例,网民在享受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自觉维护信息传播秩序。网

民既不能造谣,也不能传谣,对那些未经证实、荒诞不经的信息,要做到“多闻阙疑、慎言

有余”。网站是大众媒体,负有传播真实信息的法律责任,不能成为谣言发布平台。针对网

络谣言蔓延的汹涌势头,有关部门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出重拳、下猛药,大幅提高造谣、传谣者的违法违规成本,从根本上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