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表现方法的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第一集 脚步》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第一集 脚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ab143ced630b1c59eeb554.png)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脚步》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开头的第一集很巧妙的将《脚步》作为了标题,在其后更是顺利引出了“哪里有人旅行过的踪迹,哪儿就有灶火”这一人和食物的关系的主题。
这个主题不仅与食物联系紧密而且具有极大的可延展性,在介绍食物这个主题之余更能介绍许多不同地方的风俗与各地人的生活状况。
整个节目的介绍过程是环环相扣并且极具逻辑性的,一开始通过介绍西藏林芝爱吃甜食的当地人获取蜂蜜的方式,引出追逐花期重装上路的养蜂人老谭的四川路菜,又从重装上路这个点着手,讲到轻装上阵与机械做最后斗争的秦岭“麦客”的小麦。
而后又通过大山与海洋的食物运输,分别讲了渔民杨世橹的海产品与大山居民的稀有的美味花菇。
然后再从前两者的家庭出发,述说了为自己女儿学习捕捉“望潮”与“跳跳鱼”技术的父亲的事迹与美食。
最后回归主题,从山东煎饼文化千姿百态变化,道出食物自主的衍变离不开人类的迁徙的主题,并由此提出“古早味”的概念,从而重新点题并在食物随着人类的步履衍变的关系的主题之上再次对中心进行升华,认为总有种不变的味道指引人们认清明天的走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除了严密的逻辑之外,我们也不难发现《舌尖上的中国》中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平凡的家庭或者质朴的人的经历支撑着,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和故事,这使得这部纪录片中每一道被介绍过的美食还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
就好比为爱吃的“跳跳鱼”的女儿特地学习“跳跳鱼”独特捕捉方式的父亲的父爱;追逐花期的惧内养蜂人和为丈夫亲手做“路菜”妻子之间不离不弃的爱情;以及最后一群为了生计与机械做最后抗争的“麦客”无奈。
纪录片将他们的故事悉数融入一道道美食中,贯穿整个主题里。
不仅让人们对每道美食印象深刻,还让整个纪录片对于主题的把握更加深刻。
纪录片中,每一个故事都是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细节。
就切入点而言,十分贴近生活,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
为了给人加强这种能引起人们共鸣的生活气息的感觉,整个纪录片的解说词也是选择了朴实的风格,放大了细节、整合了画面,为观众补充了不少的信息,虽然通篇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就《舌尖山的中国》而言,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言语更能使人舒适,与主题相呼应。
中国美食纪录片空间叙事创新的探讨
![中国美食纪录片空间叙事创新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c381a98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f.png)
中国美食纪录片空间叙事创新的探讨《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中国美食纪录片,其主要以中国食品文化为素材,通过讲述不同地区的人们如何品尝、烹饪和享用食物,来呈现中国美食文化的多样性。
该纪录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深入了解中国美食文化的能力,还在于其空间叙事方面的创新。
本文旨在探讨《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空间叙事创新。
一、空间叙事的定义二、《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空间叙事创新《舌尖上的中国》中采用了许多空间叙事手法,以呈现不同地区的美食文化和人们的品尝体验。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例子:1.局部空间展示在一些场景中,《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局部空间展示的方式。
这意味着纪录片不会完全展示整个场景,而是仅展示某些局部。
例如,在片中,菜肴的处理过程会被缩小至一个小盆或者一个餐盘,来展现食物的精细和美味。
这种展示方式,不仅能够突出美食的细节和烹饪过程的精密,还能够使观众更加专注于这些食物和相关的环境。
2.空间对比另一种常见的空间叙事手法是空间对比。
该手法是通过将不同的空间进行对比,来强调某些概念或者情感。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这种手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片中,镜头会先展示鲜美的海鲜,然后立刻切换到钓鱼人的劳作状态,用以对比它们之间的价值和价位,加深观众对海鲜的美味和珍贵的印象。
这样的对比空间叙事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一个地区的食品文化,进而加深对食品和美食文化的认识。
3.空间与时间的关联另一个空间叙事的创新是将空间和时间关联起来。
这种叙事技巧不仅表达了场景的演化,还表现了一种和谐的生命力。
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个场景展示了植物和昆虫在农场原野中的生命力。
该场景通过逐渐扩大范围,展现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环境,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农场生态环境的恢弘和动态。
这种空间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食品的种植和采摘的过程,还表现了一个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和谐。
三、结论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空间叙事在展示中国美食文化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空间叙事技巧,纪录片制造了“饕餮盛宴”的氛围,展示了食品的美丽和乡村生活的纯朴。
电视纪录片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及意象展现_从_舌尖上的中国_看民俗纪录片的中..
![电视纪录片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及意象展现_从_舌尖上的中国_看民俗纪录片的中..](https://img.taocdn.com/s3/m/2ac3f31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b.png)
电视纪录片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及意象展现——从《舌尖上的中国》看民俗纪录片的中国文化传播肖珉[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是一部以食物为主线,讲述中国人生活状态和饮食文化的纪录片,其中展现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和意象为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靠的借鉴意见。
本文通过分析《舌尖》的中国化叙事背景及意象,重点阐述了在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的中国元素展现,并对中国纪录片尤其是民俗类纪录片的发展提出了参考意见。
[ 关键词 ] 舌尖上的中国;叙事;意象;跨文化纪录片是用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反映生活的原生态艺术形式。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从早期以政治宣传为根本要务的《英雄的信阳人民》到现在多元价值交织下的《故宫》,正在探索中向前进步。
在 21 世纪的今天,中国以一个华丽的转型融入到世界一体化进程当中,在多元化的经济和文化格局中,如何展现一个拥有 500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风范,弘扬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老习俗,是中国纪录片在探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直接课题。
在这个问题上,2012 年第一季,2014 年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国》以中国化叙事手法为中国纪录片尤其是民俗类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参考。
面前,根据喜好夹菜、敬酒、劝菜,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相互尊敬、礼让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
所以以美食作为宣传中国文化的切入口,对于爱吃的中国人来说本身就是“讨巧”的做法。
《舌尖》镜头切换和入画方式普遍采用了中国水墨画创作的典型手法——“泼墨”,节目中涉及的人物、食材、食物、自然景观运用“重叠”和“变色”的方式紧密地拼接起来,第一季片头“用筷子夹住的腊肉山水水墨画”,第二季在筷子上流转的面条,用中国化的美食串联起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难怪不少观众在深夜看完节目后表示“忍住口水,留下泪水”。
3.“乡情”体现为文化传播内核中国人讲求“饮水思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讲,不仅仅意味着补充生命延续所必须的各类元素,可以说,这其中连接和维系的是各类感情,也是中国人关于故乡和家庭的集体回忆,是中国人丢不掉的“乡愁”。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的文化研究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的文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41ae27227284b73f2425047.png)
当下社会与文化转型期,全球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使得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整体面貌和创作风格也随之变化。
由张同道与胡智峰领导的纪录片战略发展研究课题组撰写的报告提出:《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开启了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工业型模式,将纪录片分为宣教型、审美型和工业型纪录片,而工业化、模式化的制作方式正是大众文化的特征,由此可见,《舌尖》这类记录片的诞生、萌芽和发展是中国纪录片与公众建立全新密切关系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对这种社会文化语境转向的回应。
本文试在当下对纪录片的认识高度与关于《舌尖》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产生其的全球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社会语境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文化表征与深层内涵,尤其抓住两个题材:饮食与乡土中国。
本文试从味觉记忆与饮食文化的创新表现,历史•乡土•人性的叙事文化,都市书写与乡土中国的对比,多元•情感•诗性的审美文化,理性•宽容•超越的批判文化五个方面来进行《舌尖》的文化研究,分析其创作理念、题材选择、视听语言、叙事策略和审美表现是如何将大众文化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相结合,如何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展现出历史、记忆、礼仪、家风、民俗等系统的文化环境,如何进行乡土中国的凝眸和书写,如何通过乡村与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体现民族性、地域性、现代性的传承与发展,实现纪录片的诗意回归与审美超越。
进而探讨《舌尖》是如何通过借鉴海德格尔哲学、沈从文抒情哲学等重新发现东方,发现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和未来的精神原点,构筑情感慰藉和人性关怀的诗意世界,创建新的文化启示录,成为启发文明自觉和主体建构的文明镜像,为纪录片,尤其是大众文化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文化范式。
关键词:饮食文化;乡土中国;多元对话;文化自觉;人文创设(一)研究背景——社会文化语境分析随着全球化多元思潮的涌入和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冲击着旧有的社会经济生活、伦理生态和道德观念,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与此同时,文化格局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中期报告
![《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中期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41b3f6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c.png)
《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中期报告
本次研究以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该节
目在视觉艺术方面的表现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通过前期的文献综述和实
地调查,本研究提出以下结论:
一、《舌尖上的中国》采用的是真实记录的手法,其主要表现形式
是纪实摄影与影像记录。
在镜头构图上,摄影师注重抓住餐饮文化的根源,通过对村庄、市场、厨房等场景的拍摄,表现出美食的来源和自然
的本质。
其次,在影像记录上,摄影师采用大量的特写和近景镜头,让
观众更贴近美食的制作过程以及它的质感和细节。
二、该节目运用了“闪回”技法,从视觉上借鉴了电影艺术的手法。
通过返显或黑白色调的应用,节目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转折呈现出一种悬
念感和吸引力,更好地展现了美食的背后故事。
三、节目制作中重视节奏感和层次感的营造。
针对不同的内容主题,制作人员合理地运用了镜头的节奏和切换,通过音乐的运用和画面的场
面感,达到情感上的落差和张力,展现出饮食文化的内蕴和魅力。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在创作中融合了摄影、影像和音乐等多学
科的艺术要素,使得整个节目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并且这些表现形式
与手法的运用使得节目能够更好地扩大了观众的接受面,成功地打开了
民俗文化与美食的共性之门。
《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开题报告
![《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a3f9b6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1b.png)
《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大陆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食品纪录片,自2012年起播出至今已经推出了四季,深受观众喜爱。
该节目通过记录各地美食的制作流程、文化背景、故事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中国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同时,该节目也在美食的美学艺术呈现方面进行了尝试,通过镜头的语言、色彩、构图等方面的处理,营造了独具魅力的视觉飨宴。
因此,针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有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和解读,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镜头语言的研究。
本部分将分析《舌尖上的中国》在拍摄手法及光影表现上的独特之处。
2.色彩运用的研究。
本部分将从《舌尖上的中国》中常用的色彩风格入手,探讨其对美学效果的影响。
3.构图艺术的研究。
本部分将分析节目中构图的手法,包括空间构图、角度构图等方面,并解读其功能和美学价值。
4.文化内涵的研究。
本部分将对节目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美食文化、人文历史等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影片美学上的体现。
三、研究意义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食品纪录片的美学价值和表现手法。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对未来电视制作和美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四、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利用文献资料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历程以及其中体现的美学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
2.观察法:通过多次收看和观察《舌尖上的中国》,了解该节目的美学手法和风格。
3.比较方法:将《舌尖上的中国》和其他优秀食品纪录片进行比较,找出其独特性和不足之处。
五、预期成果1.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归纳出其美学特征和表现手法,从而深化人们对该节目的美学理解。
2.探究美食文化和艺术的关系,加深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认识。
3.为电视制作和美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并推动电视娱乐和文化艺术发展。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语言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语言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241c424431b90d6c85c797.png)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语言分析作者:刘悦来源:《卷宗》2018年第11期2012年5月14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央视综合频道《魅力纪录》开播,在收视上全面飘红,超过CCTV1之前同时间段电视剧收视30%。
它从“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分别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以及蕴含在中华美食背后的价值观,因此,《舌尖上的中国》被誉为我国首部高端饮食文化纪录片。
本文拟从叙事语言的角度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研究,以便进一步探讨该片备受受众追捧的原因。
“纪录片从来就不是艺术,从来就不以唯美和观赏为目的,它有着明确的认知价值,具有强烈的工具性和目的性”。
纪录片最直达人心的东西是内容,要分析纪录片的内容制作就需分析其镜头语言的运用,因此,纪录片的叙事语言也需要通过镜头语言来完成。
1 叙事语言的分析1.1 特写镜头:表达细腻真实的情感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大量运用了特写镜头,这既是该片纪实性的需要,同时也传达出了导演的美学思考和感情倾向。
《舌尖上的中国》中较多的运用特写镜头,首先是对于各种关食和食材的特写,这与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相关,一部表现美食的纪录片必然要通过刻意地放大食物来展现其特色,并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
另外是对于片中人物的特写,导演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这些勤劳的劳动者的敬意,或许正是有了他们的汗水,我们才一能享受到如此美味的食物。
1.2 空镜头:书写艺术的情感空镜头(scenery shot)义称“景物镜头”。
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打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不、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一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泣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荧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便大量运用了空镜头。
《舌尖上的中国》既是一部表现美食类的纪录片,同时也是一部展示我们祖国辽阔大地卜丰富多彩的白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纪录片,因此在片中创作者往往会用到一些富有地域色彩的景物镜头用以转场或者介绍环境交代空间。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的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的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4945980752d380eb62946d40.png)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历史11201班陆健【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中国人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特殊食俗信息,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完美体现,是人们适生智慧的体现,而这些食俗背后,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食与文化、美食与生命价值的情怀况味与深刻思考。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地域文化;美食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时间播出,该片为央视播出的首部美食类纪录片,全片共分为七集。
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七个主题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很多关于美食的故事,展现了各种饮食习俗,并透过画面与声音传递了这些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我们生存的需要,更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满足了我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饮食民俗,是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
《舌尖上的中国》信息量很大,传递了很多有关饮食的民俗信息。
(一) 日常食俗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麦子和水稻,加上玉米、高粱、小米、豆类等,构成了国人日常的主食。
麦子一般制成面粉后做成馒头、烙饼、面条;稻米则一般做成米饭、米粥、糕点以及其他制品。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方式也就不同。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各地的日常食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主食的故事》第一集中,首先介绍了山西襄汾县丁村的花馍——“一样面食百样吃”。
因为山西是多山少川的省份,副食种类的缺乏使得当地人想方设法提高主食的花样。
于是随着一代代人的智慧的积累,有了现在的“一样面食百样吃”的日常食俗。
其主要表现是在主食的样式上做文章,通过做出各种花样的面食来提高家人食饭的兴致。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视听语言短评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视听语言短评](https://img.taocdn.com/s3/m/385ba35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27.png)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视听语言短评的表现形式展示了中国丰富多样的传统美食和饮食文化。
以下是对该片的简要短评:
1. 视觉表现:《舌尖上的中国》在摄影和剪辑方面表现出色。
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色彩的饱和度和质感,精美的画面呈现了各地的美食和烹饪过程,令人垂涎欲滴。
2. 音效与配乐:片中的音效和配乐与画面相得益彰,通过细腻的声音设计和动听的背景音乐,将观众带入到每个美食的现场,增强了观影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鸣。
3. 叙事方式:《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纪实的叙事方式,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揭示了美食背后的人情世故、生活哲学和地域特色。
4. 文化传承:该片不仅仅是对美食的赞美,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展示传统的烹饪技艺、节庆习俗和农耕文化,让观众深刻体验到美食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5. 情感共鸣:《舌尖上的中国》用细腻的叙事和贴近生活的场景,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更是一个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人文故事。
总体而言,《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精美的画面、优秀的叙事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成功地向观众展现了中国独特而丰富的美食文化,让人流连忘返,感受到食物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1。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的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的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4945980752d380eb62946d40.png)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历史11201班陆健【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中国人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特殊食俗信息,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完美体现,是人们适生智慧的体现,而这些食俗背后,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食与文化、美食与生命价值的情怀况味与深刻思考。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地域文化;美食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时间播出,该片为央视播出的首部美食类纪录片,全片共分为七集。
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七个主题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很多关于美食的故事,展现了各种饮食习俗,并透过画面与声音传递了这些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我们生存的需要,更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满足了我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饮食民俗,是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
《舌尖上的中国》信息量很大,传递了很多有关饮食的民俗信息。
(一) 日常食俗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麦子和水稻,加上玉米、高粱、小米、豆类等,构成了国人日常的主食。
麦子一般制成面粉后做成馒头、烙饼、面条;稻米则一般做成米饭、米粥、糕点以及其他制品。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方式也就不同。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各地的日常食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主食的故事》第一集中,首先介绍了山西襄汾县丁村的花馍——“一样面食百样吃”。
因为山西是多山少川的省份,副食种类的缺乏使得当地人想方设法提高主食的花样。
于是随着一代代人的智慧的积累,有了现在的“一样面食百样吃”的日常食俗。
其主要表现是在主食的样式上做文章,通过做出各种花样的面食来提高家人食饭的兴致。
《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ef1b4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e.png)
《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分析浅析《舌尖上的中国.自然的馈赠》镜头语言的魅力《舌尖上的中国》是201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分为7集,分别从食物的来源,食物的选材、食物的转换、食物的制作等几个方面,来展示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与传统,人与食物之间的深厚的情感。
该记录片一经播出便广受关注,备受好评,它的成功不仅有益于首次使用的高清的摄录设备,精良的制作团队,优美如画的风景,垂涎欲滴的诱人食物,更是离不开后期剪辑中严谨的叙事结构,精致的画面编辑辑。
《自然的馈赠》,是该系列纪录片的第一集,本集叙述了香格里拉采松茸的单珍卓玛与母亲,浙江的挖笋的老包与福建制作酸笋的阿亮夫妻,制作诺邓火腿的老黄父子,湖北嘉鱼县湖面上挖藕的圣武兄弟俩,查干湖捕鱼的石把头,海南远洋捕捞队的林红旗,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将人与自然、人与食物巧妙的结合起来,体现出本集的主题“自然的馈赠”。
通过对本集《自然的馈赠》中镜头语言的分析,让我们进一步赏析这部优秀的纪录片。
一、丰富的镜头语言本片借助航拍、水下摄影、高速摄影、延时摄影等手段,呈现出一部用光讲究、机位多变、录音到位的美食纪录片。
本片中大量的延时摄影、空镜头与特写镜头的运用,成为本片的艺术特色之一,体现了美食类纪录片的特性。
1、全景延时摄影镜头大量运用在以往的纪录片中,常用全景用以交代环境,但长时间的固定全景镜头略显枯燥,在本片中全景与延时镜头的结合运用是一大亮点,不仅能够交代环境,同时,将景物缓慢变化的过程被压缩到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平时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异精彩的景象,能够将时间的飞速流逝,万物的悄然变幻灵动的表现出来,画面看起来也更具观赏性。
从本片的开场,用全景延时摄影镜头,白云飘过的高原、光影变幻的山林、平静如水的湖泊、和浪花拍打的海岸线,这一组全景镜头,对应了解说词中的中国的地貌特点丰富多样,明确了本集中自然的馈赠地理背景,时间的变幻也都尽在其中。
在单珍卓玛采集松茸的段落,第一个镜头是固定的全景,巍峨的山上白云流淌山脉,山下是被雪山环抱的寂静的县城,第二个镜头摇镜头,从平视的原始森林向上摇,显示了森林的树木高大密集,第三个镜头是固定镜头,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的全景,第四个镜头是空镜头白云的翻滚,4个镜头就清楚的交代了云南香格里拉的地貌环境。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f05b94c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4.png)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内外广受关注与赞誉,其中《舌尖上的中国》更是成为了中国纪录片界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纪录片以食物为切入点,呈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传统和改革进步的过程,凭借其精美的画面、真实的故事和真实感的呈现,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的分析,并就这些因素给中国纪录片创作提供一些启示。
一、文化奇特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起首在于它呈现了中国奇特的饮食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宽广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全面地展示中国各地的名菜、特色小吃以及制作过程,使观众通过味觉和视觉来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种奇特的文化呈现让观众产生了认同感,并引发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
二、视觉表现力《舌尖上的中国》在视觉上分外出彩,画面精美绝伦。
它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像是一部大片。
通过高清的镜头抓取,以及精心搭配的颜色和构图,让观众感受到了食物的美味和饭桌的暖和。
在摄影技术上,《舌尖上的中国》堪称中国纪录片的领军之作。
在中国纪录片创作中,重视提升视觉表现力,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是分外重要的。
三、人物故事塑造《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地运用了人物故事塑造的手法。
在纪录片中,通过呈现各地的厨师、农夫和吃货的生活故事,使得观众能够更为深度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背后的付出,增加了观众对人物的共鸣与情感毗连。
同时,人物故事的塑造也使得观众在享受食物盛宴之余,更加关注食物背后的人情世故和文化命脉。
这为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指明了一个方向,即在纪录片中重视人物故事的开掘与呈现,通过人物的经历和感受来展示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现实。
四、情感共鸣和沉湎感《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奇特的叙事方式,呈现了食物背后的传统与现实、生活与情感的交融。
观众通过看到那些秀丽的食物和听到那些和食物相关的人物故事,会自然而然地被情感所牵引,产生共鸣。
人文类纪录片中镜头的组接技巧——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人文类纪录片中镜头的组接技巧——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7e0c509d15abe23492f4d34.png)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1人文类纪录片的镜头组接技巧综述 (3)1.1纪录片的界定 (3)1.2人文纪录片的含义及特征 (3)2纪录片的镜头组接 (5)2.1纪录片镜头组接的要求 (5)2.2纪录片镜头组接的要求 (5)2.3镜头组接的意义及影响 (7)3《舌尖上的中国》镜头组接技巧 (8)3.1《舌尖上的中国》镜头组接技巧整体概况 (8)3.2镜头组接的逻辑性:以故事的形式组接镜头 (8)3.3镜头组接中的动与静 (10)3.4镜头组接中空白镜头的作用 (11)4《舌尖上的中国》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13)4.1交叉蒙太奇的运用 (13)4.2交叉蒙太奇:跨时间多地域拍摄镜头的运用 (14)结论 (16)参考文献 (18)致谢 (19)摘要纪录片的创作发展越来越快,文艺类纪录片脱颖而出,与普通纪录片不同的是文艺类纪录片在纪实的基础上,通过情景再现、现场模拟等手段还原事件当时的景象。
既然是故事的情景再现那么镜头的组接手段在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用怎样的镜头组接方式才能更好的将观众带入再现的故事中,本文将以近年来热映的文艺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析其中的镜头组接技巧。
本文中论述的主要问题,首先从纪录片方向来看,对纪录片含义的界定,人文类纪录片与纪录片的区别,其次从镜头组接的方式上来看,镜头的组接规律与组接技巧分别是什么。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与其他纪录片镜头组接手法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以影片中实际运用的组接手段进行详细的分析。
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可以获得如此高的收视率。
本文的论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纪录片的概况为主,将从两个方面对纪录片进行解析,首先是对纪录片的界定,什么样的纪录片才被称为人文类纪录片,纪录片中镜头组接技巧的应用。
第二部分将对于镜头的组接规律及组接手段技巧进行详细的分析,镜头组接方式不同,能为纪录片带来怎样的叙事效果,第三部分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主要分析对象分析镜头组接技巧,首先以《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具体镜头组接方式分析镜头组接的应用。
角色游戏:舌尖上的中国
![角色游戏:舌尖上的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33c8987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1a.png)
角色游戏:舌尖上的中国游戏由来:在幼儿的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的基础上,幼儿在角色一条街中的游戏表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幼儿的角色意识较强,能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能运用礼貌用语进行交往,游戏情节也丰富了不少,我在上个阶段的游戏中发现,幼儿对地方游戏长廊中的“舌尖上的中国”游戏特别感兴趣,热衷于象厨师一样煮饭、炒菜。
当顾客的幼儿也爱到餐厅里来,但是幼儿的游戏还缺乏目的性,游戏情节还较简单,需要老师进一步去引导,加强幼儿的游戏水平,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本月我就把《舌尖上的中国》作为游戏重点加以引导和培养。
游戏总目标:1.具有一定的角色意识,明确角色职责。
2.进一步拓展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丰富游戏内容。
3.加强角色间、主题间的联系和交往。
4.能用各种材料布置场地,养成爱惜玩具的行为习惯。
5.尝试自己解决游戏中发生的纠纷,克服困难。
6.能自觉遵守游戏常规,对自己的游戏行为作简单的评价。
游戏总准备:经验准备:上网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节目,参观、谈话、回忆到中国当地的小吃店、海鲜大排档的经验,以及小吃店的环境布置等。
材料准备:创设地方游戏长廊,如“舌尖上的中国”、畲家小院、地方茶楼等,重点丰富“舌尖上的中国”的相关材料。
游戏过程:第一阶段:(2019.11.7.周四)游戏目标:1.进一步明确角色职责,明确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
2.在游戏中能够轻声交谈,运用礼貌用语进行角色之间的交往,养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游戏准备:经验准备:1.上网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事先让家长带幼儿去小吃店,利用周末时间丰富幼儿有关的生活经验,以便游戏时更好交往。
2.参观、谈话、回忆到中国当地的小吃店、海鲜大排档的经验,以及小吃店的环境布置等。
材料准备:创设地方游戏长廊,如“舌尖上的中国”、畲家小院、地方茶楼等。
游戏过程:一、师生谈话引题:你们在电视上看过“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吗?能告诉大家这个节目里都做到中国有哪些美食吗?我们的中国也有许多好吃的美食,你们都吃过吗?有哪些美食啊?去哪吃的?二、师生回忆讨论:你去吃各种美食时有观察到老板是怎样做生意的?服务员又是怎样为客人服务的?(启发幼儿明确角色职责。
电视纪录片中视听语言的表现作用
![电视纪录片中视听语言的表现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ef39c4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4.png)
140.影像论坛 / Video Forum视听语言是电视记录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视听语言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视听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阶段,在电视记录片中,虽然对视听语言的应用时间并不长,但是,视听语言已经逐渐成为记录片艺术中的重要构建元素,同时也是记录片艺术生成感染力与冲击力的必要基础。
正是由于视听语言的应用,才会使记录片具有独特魅力和无穷无尽的主题。
1.真实性与感染力与其他电影和专题片略有不同,记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纪实性。
纪录片所拍摄的素材,大多都是反应现实生活的一种素材,不管是在拍摄方面,还是在制作方面,都无法强加之作者的主观意愿。
真实是记录片的主要特征之一,将会引导人们逐渐摆脱以往的观念和束缚,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对人们所发生的事情进行真实记录[1]。
例如,在《沙与海》影片中,有这样一幅画面,电视纪录片中视听语言的表现作用左钊 陈明岩摘要:所谓视听语言,是指集光、影、声、色呈现相应视听效果的一种艺术语言,在电视记录片中,视听语言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视听语言通常包含以下两部分,分别是画面和声音,主要发挥着渲染情绪和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观看记录片时,其所展现的艺术效果将会使观众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带来更加奇幻的艺术体验。
本文将以《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为例,通过阐述视听语言的真实性与叙事性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电视记录片中视听语言的表现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视记录片;视听语言;表现作用;分析(河北广播电视台 河北 石家庄 050000)一个小女孩正在凌乱的房间里画画,微弱的煤油灯不断闪烁,小女孩趴在床边只能通过那微弱的灯光,认真学习。
虽然这幅画面没有添加任何摄影灯光,只是简单的描述小女孩在灯光下读书,但是这种因光而呈现出来的色彩基调,就是最纪实的,借助自然光来还原生活,充分体现出小女孩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也依旧对知识充满渴望,与此同时,也能使观众切实感受到在那种恶劣条件下的体会,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小女孩能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研究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58b09c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8.png)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研究《舌尖上的中国Ⅰ》是一部以中国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于2012年在中国国内首播,并迅速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广泛关注。
该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各地区的不同风味、传统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的生动展示,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刻板形式,将食物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成为一部既诱人又有思考价值的视觉盛宴。
本文将从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对该纪录片进行深入研究。
一、艺术表现手法1. 精细画面呈现:《舌尖上的中国Ⅰ》以精细画面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
摄影师能够从独特的角度捕捉到食物的色彩、质感和形态,以及烹饪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通过对食物细节的把握,观众能够感受到食物的诱人之处。
2. 多角度叙事:该纪录片采用了多角度的叙事方式,将食物与人物、地域、历史等要素相结合。
通过讲述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观众不仅了解到了食物的制作过程,也能够体验到食物背后的文化与情感。
3. 音乐的融入:音乐在《舌尖上的中国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可以激发观众的味觉感受,也可以加强叙事的情感共鸣。
音乐的选择恰到好处,既能够突出食物的美味,又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二、审美特征1. 简约而精致的画面:纪录片中的画面似乎经过反复雕琢和精心构图,每一个画面都被处理得极具审美感。
无论是田野间的小山村,还是熙熙攘攘的大都市,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清晰而美丽。
2. 饮食文化的关怀:《舌尖上的中国Ⅰ》通过展示中国各地的传统饮食文化,强调食物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纪录片将食物置于一个更高的层面,探讨食物对人们生活的意义,传达了对饮食文化的珍视和尊重。
3. 情感表达的提炼:纪录片中通过对食物制作过程的叙述,将制作者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给观众。
每一种食材、每一道美味背后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感,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欣赏美食,更是感受到了食物背后的人与情感。
4. 文化记忆的重新唤起:《舌尖上的中国Ⅰ》通过回顾不同地区的传统烹饪技艺,让观众重新认识中国的烹饪文化。
影像艺术与文化意蕴的交相辉映——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影像艺术与文化意蕴的交相辉映——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c65709006c85ec3a87c2c571.png)
《 舌尖 上的中国》 这部纪录片播 出之后 , 凭借 着真 诚 的创 作态度 以及浓厚 的 乡土感情 获得 了观众 的喜
爱。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很 大的魅力 , 此片就向世界
性以及生活化 。在《 主食 的故事 》 中通 过再现绥德老
汉老 黄制作 以及销售黄 馍馍 的全过程 ,从而可 以将 老 黄 艰 辛 的 生 活 场 景 表 现 出来 。通 过 对 老 黄 生 活 场 景的描述 ,可 以让 中国人的勤劳 以及善 良的品德淋
松茸 的过程 中 ,这就使 得观众 了解到采摘松茸 的全
过程 , 以及在采 摘松茸 的时候需要注意 的事项 。这样 细致 的采摘过程 ,使得观众 更加 认识到选材 的重要
性, 使得观众清楚地认识 人与 自然之 间的关系 , 暗示 观众人与 自然要和谐相处。 ( 四) 《 舌尖上 的中国》 纪录内容的真 实性 在 《 舌尖 上的 中国》 中主要 以真实 的内容为基
础, 并且通过形 象化的手段来作 为辅 导手段 , 从而使 得纪录片 不失掉其真实 性 ,也能够与艺术 紧密地联 系起来。在《 厨房 的秘 密》 中, 主要讲述 了淮阳的看家 菜——大 烫干丝 , 在进行制作 之前 , 首 先呈现给观众
的是干丝 的原 材料一
豆腐 ,这样可 以为 以后 的制
一
技巧赢得 了更多人的青睐。
席之地 。[
二、 《 舌尖上的中国》 再现真 实生活 的手 法
( 一) 强 营造 出来的“ 在线感 ” 《 舌尖上 的中国》 这部 纪录片通过 真实再现 的方
式, 能够让观 众身临其境地 感受到 以前 的生 活气息。
就使得观众能够产 生一种身 临其境 的感觉 。通过 拍 摄松茸 的整个 制作过程 , 让 观众沉浸其 中 , 好像 能够 感受到松茸 的鲜 美。接着画面再 次转向 了卓玛 采摘
纪录片_舌尖上的中国_的成功之道
![纪录片_舌尖上的中国_的成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e54ef6f5c8d376eeaeaa3186.png)
于中国现实饮食的反思。有观众说,看完纪录片感触最深的是 情绪式叙事等手法。[7]在《舌尖上的中国》里,采用了大量设置
“食品安全危机下对食物返璞归真的要求”。 文化学者胡野秋 悬念的叙述方式,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持续的关注。比如说
也从这个角度这样评价其意义:在各种添加剂泛滥、食品安全 在写到远洋捕鱼的时候,从林红旗船长妈祖庙祭祀切入,进
可以说,从古至今,中国的生活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饮食。孔子 视出品方纪录频道总监刘文也介绍道:“纪录频道的宗旨就
形容《韶乐》之美就说“:三月而不知肉味”,孟子把利益之辩比 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此,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
作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形容学风浮躁就用“浅尝辄止”,比 们也力求通过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途径,实现国际传播的探
被前所未有受到重视的今天,强调传统饮食的安全观念非常 入了新的出海捕鱼旅程。在旅程的开始就介绍到,“不断减少
契合当今人们的需求。[5]立足当下,关注现实,能够更好地吸 的鱼群,让船长林红旗担负着一无所获的风险”。开头设置悬
引广大观众,也应该是纪录片发展的一个方向。
念,激起观众的好奇心。第一次夜晚下网捕捞,船员们紧张的
根据中国网络电视台上的调查可以看到,通过网络点播
神情……大家在期待着下一次捕捞。然而,镜头转换,开始介 观看影片还是占了绝大的部分。网络的发展以及电视节目的
绍南海西沙群岛富饶的丰源和船员们的生活,使整个影片的 网络化,对于影片的推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微博、论
节奏趋于和缓。但观众的心却一直在关心着船长的捕鱼,直 坛对于《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有很大的推动力。中国人民大
《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守夜观看,更有不少的观众留下了感动的眼泪。正如《人民日 报》 所言,《舌尖上的中国》,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 看,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没有大肆渲染,不在黄金时 段,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1]
幼儿园大班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教案的设计与表现
![幼儿园大班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教案的设计与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1170e17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8.png)
知识文章标题:《幼儿园大班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教案的设计与表现》在幼儿园大班的美食节目中,“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主题。
这个主题不仅能够教导孩子们中国的饮食文化,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美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个主题的教案设计和实际表现。
1. 教案设计在设计这个主题的教案时,需要考虑包括美食的历史、地域、制作过程和食材来源等方面。
教案的目标是引导孩子们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并了解其文化背景。
这也可以是一个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包括地理、历史和美术等科目。
2. 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中国不同地区的美食,比如北京的烤鸭、四川的火锅、广东的点心等。
通过参与美食制作、品尝和共享,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中国美食文化,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3. 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观看视频、听音乐、制作美食等多种方式,带领孩子们了解中国美食文化。
也可以邀请家长和社区的老师、家长或者店家来共享有关中国美食的经验和故事,给孩子们带来更加真实和丰富的体验。
4. 教案表现通过对这个教案的实际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对中国美食的认识和热爱。
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中国美食的特点,并且能够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对美食的喜爱。
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他们也学会了合作和共享,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口味的发展。
5. 个人观点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非常适合幼儿园大班的美食节目主题。
它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美食文化,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美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能够通过参与制作和品尝美食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口味发展。
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来促进家校合作,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总结在幼儿园大班的美食节目中,选择“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主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它能够帮助孩子们了解中国文化,激发他们对美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促进家校合作和孩子们的个人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 ,《舌尖》镜头衔接平稳 ,同期 声和解说具有真实性 。 当山西丁村 的妇 女们 正在 为寿 宴,精心准备花馍时,将镜头 画
面 转移 到黄土 高原上 的窑洞里 。绥德汉子老黄,在 月光朦胧 时 蒸 黄馍馍 ,然后依然用特写镜头拍摄老黄做黄馍馍的过程,馍 馍 冒着 热气 ,老黄数着馍馍 ,还记录 了每 隔三天 ,老黄骑三轮
车 去 县城 卖 馍 馍 的过 程 ,伴 随解 说 词 : “今 天 的 绥 德 ,杂粮 和 小麦是餐桌 上的主角...… ” 《舌尖 》对饮食生活和真 实的人 生形态 的 “记录 ”,呈现 的是生活 的真实 ,这充分地展现出纪
实艺术 的魅 力。 四 、细 节性 表现 手法
《舌尖 》细节手法 的成功运用 ,体现在介绍中 国不同地域 的美食文化 的同时,将美食背后 的劳动的辛勤的工作情景以及 不经意中流 露出的喜怒哀 乐传播给 受众 ,特别是面部表情、语
用来 自于大 自然,在香格里拉,卓玛母女俩要步行走进原始森林 寻找松茸。发现过程和采摘细节呈献给观众,卓玛和妈妈 的辛苦 地付 出获得 了可喜的回报让观众为她们高兴。还有圣武和茂荣兄
弟俩 ,天气寒冷的季节里辛苦采藕,出现了腰腿疼,正是这些纯 朴的劳动者成就了我们餐桌上的美食,这些 “谁知盘中餐 ,粒粒 皆辛苦 ”的故事,怎能不令观众心灵受到深深 的感动 !
纪录片所追求 的真实不仅是客观现实 ,也应是创作者和观 众主观感受 的真实 。拍摄人员运用 了特写和长镜头 ,将制作泡 菜 的整个过程 生动细致地 呈现 给受众 ,使 其有身在现场 的感
觉 ,漫长的冬 日,脆辣 、鲜甜 的辣 白菜会使生活变得温暖和有 滋有味 ,寒冷的冬天仿佛暖意浓浓 。透 过镜 头呈现 的真 实生活, 人们真实 的情感 ,是这部纪录片深受众喜爱 的原 因之一 。受众 通过画面所领悟到 的民间饮食 的 “真实 ”,是整部纪录片制作 全过程 中所彰显 出的中华地域 民俗饮食 的意义空 间。
《舌尖》的第二集用镜头记录 白波一家是如何过年 的。白 波把双方的父母接到北京一起过年 ,通过画面我们看到幸福感
弥漫在这个温馨 的家庭里 ,他满 脸笑容地说: “谁家 的面都没 有妈妈做 的焖面好吃 ”。姚贵文和王翠华夫妇靠做豆腐供养子
女上学 ,每 日早起磨豆腐 。香港的阿添和家人一起经营着 自家 的腊味店 ,每天早上忙碌 ,以用料新鲜 ,制作考究 ,在顾客 中
三 、纪实性表现手法 纪实手法是 电视纪录片最基本 的创作手法 。 《舌尖 》 使中
国民众 的饮食生活真实 、鲜活地呈现在受众面前 ,保持 了民间
饮食 生活 的完整 ,由此产 生了特色鲜 明的纪实美 。 《舌尖 》深受观众喜爱 。无论是青少年 ,还是中老年 ,都
对这部 美食类纪录片喜爱有加 ,,起 决定作用 的是纪实性 因素 。 比 如 :第 二 集 中 ,最 古老 的石 磨 盘 使 用 至 今 。纯 朴 的人 们 用 黄 牛拉石 磨,把谷物磨成粉末,再用筛过滤掉杂质 ,主妇们原始
一 、 故事化的叙事结构 《舌尖》一片故事化手法的运用 ,避免 了传 统纪录片的枯 燥感,增加 了受众对纪录片的喜爱 ,提高 了受众收看 的兴趣 。 题 目是故事 内容 的集 中概括 ,选择富有价值的故事素材是故事 化手法成功 的关键 。 《舌尖》虽然是美食类 的纪录片,表现 的是中华地域饮食文 化 。但 是 ,片 中几乎 每集 都 离不 开人 物 故事 的 叙述 性 画面 。第一 集 《自然的馈赠》,展现 的是人和 自然食物的故事,我们所有食
建立 了良好 的信誉… … 《舌尖》里几乎每集都运用 了这些朴实而感人至深 的故,透过食物主题表现
了人物 的情感 。 二 、真实性表现手法 真实性是纪录片最根本 的特性 ,也是 电视纪录片 的灵魂 。
《舌尖 》 中的人 物 以及他们 与饮食相关 的故事都是 客观 存在 的 。运用长镜头和跟拍 的方式 ,将人物对生活 的解读告诉 了观
2013年 1月下
消 费 电子
Consumer Electronics Magazine
技 术 交 流
《舌尖上的中国 》 表现方法的分析
周 越 辉 ,王 雪 (1.吉林工商学院 ,长春 130062;2.吉林 工商学院传媒 学院,长春 130062)
摘要 : 《舌尖上的 中国》 (下文 简称 《舌 尖》 )作 为第一部 多集美食 类纪录片 ,受到 了广泛的好评 ,收视 率较 高。片 中主要展现 中国地域性饮食文化 ,呈现给 受众一 幅中华饮食 的厚 重民俗 图画。作 品的表现 方法值得饮食 文化 类节 目借鉴。我们就作品的表现方法做 一个粗浅的分析。
众 。展现 了民间的饮食文化和生存 的智 慧。 《舌尖 》贴近生活 ,选题来 自中国人千百年饮食 习俗 的真
实 。比如 :第 三集 《转化的灵感》中 ,拍摄 了中国东北地 区做
酱 的过程 ,从大豆煮熟到捣烂 ,之后在火炕上将豆泥堆 砌成 型, 最后用透气 的黄纸包裹 ,捆绑成结实 的酱坯 。长镜头真实地拍 摄 了酱 的做法 ,从 中揭示 了人物 内心真切 的情感 ,产生 了视觉 冲击力 ,并且转化成一种情感,想到 自己家 乡的食物 ,怀念家 乡 的生 活 。
关键词 :舌尖 ;故事化 ;纪 实性 ;细节描写 中图分类号 :J9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712(2013)02—0197—01
《舌尖》这部美食类的纪录片首播后 ,深受观众的喜爱 , 引发了 民间 “舌尖 ”热 的现象 。故事根据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拍
摄 ,片中出现 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 ,片子却产生了强大 的 艺 术 吸 引 力 , 其 原 因 就 在 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