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基于城市品质提升的城市空间特色构建——镇江案例的探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力维度:城市公共活动集聚、公众认知度较高的空间要素,包括城市公共建筑、公 共活动聚集的场所等。城市是以生活为主体,公共空间环境中的人气作为城市发展的活力与 吸引力的表现。
通过市民调查总结出的四类价值维度,决定了城市特色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从而引 导城市空间特色的发展方向,有目标地塑造与发展城市空间特色,使得城市对于生态环境更 加友好、对于历史文化更加尊重、现代发展更加先进、公共活动更加丰富。
基于城市品质提升的城市空间特色构建 ——镇江案例的探索
刘博敏 唐大舟
摘要:在当今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大多数城市正经历着城市空间特色的遗失,而与此相对 应的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在快速的建设过程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城市特色的界定偏 重于城市标志,另一方面城市特色的复杂性导致了城市特色规划内容的混乱。本文阐述了城市空间特色的 内容从标志转向品质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城市空间特色的价值与空间双重属性。以镇江的城市实践为例, 提出大尺度城市特色控制的规划内容,其中包括,从总体层面描述城市的特色价值引导,根据城市特色现 状与发展需求建立城市空间特色结构,基于城市特色的价值导向提出各城市系统的控制,最终结合规划管 控流程,提出从点、线、面三个要素层面对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引导,使得城市空间特色规划能够发挥 实际的规划管控作用。
图 4 城市空间特色要素
3.2 空间结构模型
在对城市的空间特色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评价之后,如何对城市特色塑造提出结构 性的发展措施,是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重点。形态分区 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重新分区的目的在于,可以统筹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发展、行政管 理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使得城市各片区都能够形成以环境为核心的空间特色形态,并且使 得城市空间特色规划与政府发展目标以及行政区划相对应。 b,城市特色体验体系 城市空间特色作为一种城市物质资源,在建构特色结构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特色是如 何展示与被体验的。立足于城市使用者的视角,应当既考虑到城市特色的空间实体要素,也 考虑到城市特色的观景方式。 ——从特色的空间性层面上来看,需构建串联特色体系的公共活动系统。通过分析城市 路网结构,构筑城市主要交通流量集聚的框架系统,可使公众更好的到达与使用特色空间。 ——从特色的价值性层面上看,除了上文提到专家组评级与 GIS 模型建构之外,需采用 市民问卷与访谈的方式,评价城市空间特色的标志性,以求特色空间在城市市民中的展示与 认可程度,对模型进行修正。
图 3 城市特色空间感知要素构成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发现,以上 10 种要素已经混合了空间特色的价值性与空间性。 城市空间特色的空间属性应当不具有价值导向,仅指代中立性质的城市空间实体。对于城市 的空间属性,不同的学科均作出了不同的分类。在行为学中,将其分类为地标(landmark)、 路线(path)、地区(district)、环境(environment)与空间布局(spatial layout);在 社会经济学中,分为区位(location)、路径(route)、区域(region)、平地(plain)与 分布(distribution);在城市心理学中,往往分类为场所(place)、道路(way)、地域 (territory)与领地(domain);而在城市设计领域经常借用凯文林奇的分类方式,即城市 设计五要素。 基于空间属性的中立性原则,将城市特色感知的 10 要素重新分类为城市特色规划的空 间要素,本次设计将城市空间特色分为特色区域(district)、特色路线(path)、特色斑块 (area)、特色视景(node)等 4 个方面。
具体的量化指标采取专家组评分方式,采取相对性评价方法进行评级,再将评价结果进 行权重叠加引入到 GIS 模型中(由于研究方法较为成熟,在此省略模型建立方法)。四类价
值维度导向性明确且互不干涉,值得说明的是,城市特色的多元性原则决定了城市的价值维 度并非单一判定,即城市价值可以相互叠加。
2.2 整体特色归纳
传统维度:反应城市发展历史、具有城市文化指向的空间要素,包括城市历史遗存, 历史街区的复兴与再开发,以及具有历史指向性的建筑,指城市过去发展积累值得市民自豪 的特色;
现代维度:能够代表城市前卫与先进性的空间要素,包括现代化的建筑或建筑群,代 表先进技术的设施等,这是市民日常与其他更为发达城市相比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城市空间特色;城市品质;总体城市设计;规划管控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寻求“品质提升”,城市发展建设的物质 空间环境品质与特色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谋划“十二五”发展计划时,面 临城市发展绿色生态时代的到来,镇江市委市政府提出,注重保护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 增强城市活力、丰富城市内涵,加快建设充满活力、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山水 花园城市”。
图 2 整体城市特色总结
3 城市空间特色结构塑造
3.1 城市空间特色空间属性
与广义的城市特色不同,城市空间特色的感知必须落实到物质空间实体上。由特色城市 研究总结出的城市空间特色的感知构成,是市民观察与感知城市特色的空间载体,分别由城 市形态、自然环境、历史地区、功能中心、开放空间、滨水景观、城市轮廓、特色路街与景 观标志 10 个要素组成。
通型等 16 大标志节点。景观路径与标志节点相互参照,形成点线结合的空间组织秩序。根 据特色景观的展示需求,提出界面与天际线控制系统,在特色路径系统与特色地区交织地段, 着重控制道路两侧景观面。
3.3 系统控制与引导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作为一种综合性规划,合理组织规划各城市系统,是特色规划能够真 正对城市建设起到控制作用的前提。在空间形态结构的框架之下,本次设计从功能与结构、 历史与特色、景观与活动、生态与环境四个层面深化城市系统设计。
图 6 特色系统规划框架 功能与结构系统从发展轴线、中心系统、功能意象、开发强度等方面入手,强调镇江城 市开发应当依赖于城市环境,建立以“环境为核”的开发模式,城市发展地区、城市景区、 城市发展轴线协调开发,组成环境与城市结合的功能系统,最终形成“一半山水一半城”的 环境结构形态。 历史与特色系统遵循城市特色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规划城市特色地区系统。城市特色地 区依托于城市现状本底与发展前景,规划倾向生态性、传统性、现代性与活力性四种不同类 型的特色地区。成为展示镇江主城区城市空间特色的主要窗口。以城市干路网为骨架,形成 联系紧密的特色地区系统。并且,根据镇江“十朝文化近代全”的传统文化特色,重新梳理 了主城区历史文化脉络,形成“三轴三片”,着重展示镇江三山与长江、民国与十朝的风貌 特色。 景观与活动系统主要结合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塑造城市空间特色的展示系统。依赖于 城市主要交通道路、城市功能街道、城市水网与绿色廊道,形成以“景观路径、特色街、景 观带”为核心内容的景观展示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在城市可达性高、特 色环境优秀的地区,设置城市标志与节点系统,规划建议形成生态型、生活型、文化型、交
以使城市特色获得发展,另一方面,特色建设难免引入现代项目,而集中于标志性特色的建 设极易对已有特色造成破坏,反而导致城市特色的遗失。
从城市规划与管理需求上看,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作用,不仅应能帮助城市保存与发展 现有城市特色,还能够基于城市发展,塑造出新的城市特色,有助于城市整体风貌层面上环 境品质的改善。注重城市标志的城市特色规划,空间目标明确,代表性强,强调“什么是城 市特色”,而非“能够形成什么特色”,是一种“愿景”导向的规划,基于现实的发展建设, 其引导作用常常失效。城市特色不仅仅是一种空间要素,更是一种能为城市发展带来效益的 资源。城市特色规划要想发挥其实质作用,规划内容应当从“城市特色要素的规划”转变为 “特色导向的城市规划”,规划目标应从城市标志(symbol)塑造转变为城市品质(identity) 提升。
1 城市与空间特色
全球化视野下,快速城市化造成城市空间特色的丧失现象普遍存在,城市特色的保护与 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性关注课题。各地城市希望通过城市设计、景观规划、城市主题策划等方 式的城市特色规划,阻止城市特色的遗失。
城市空间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物化环境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在对多 个已经实施特色规划的城市调研中不难发现,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并未起到实际的效益,城市 特色并未得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特色规划的成果集中于城市的标志(symbol)层面, 将城市特色的塑造依赖于城市的独特性特色资源。这样一方面,标志性的特色资源有限,难
通过对纵向上对镇江历史发展的阅读,横向上将规划管控的 21 个评价因子导入 GIS 系 统,根据 GIS 对现状山水本底、历史文化、功能设施、空间形态等要素的分析结果,对镇 江城市空间资源特色进行总结,评价镇江在四个价值维度层面发展现状,结合城市 SWOT 分析,从城市整体特色指引层面出发,归纳出镇江城市空间形态系统的整体特色。
c,城市发展要素 在城市发展现状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将城市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发展地区、地方政府发 展需求,作为城市发展潜力要素,将城市开发难度进行分级,作为特色发展制约要素,这两 种影响要素引入发展需求模型,演绎城市未来空间发展形态变化的可能性。
图 5 城市空间特色结构规划 在镇江的案例中,充分考虑城市空间特色现状要素、发展潜力要素、发展制约要素,结 合规划思想与地区规划实践反馈,最终得出城市空间特色的规划结构。 ——首先在整体层面强调了南山为主城区的核心,奠定了镇江山水花园城的城市基底; 在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发展需求与行政区划管理三个因素的影响下,将镇江主城区划分为 8 个控制分区,每个分区以山水环境为核心,形成“镇林”的绿色宜居特色。 ——其次,依赖于“四横三纵”的道路框架系统,汇聚城市主要的公共交通量,串联城 市的重要特色地区,形成城市特色风貌的主要展示空间。依赖于“两环”即,城市滨水环线 开放空间系统,为市民提供滨水空间生态休闲活动,以及中山路特色生活环线,组织城市公 共生活功能,并展示城市生活休闲特色。 ——最后,综合考虑城市特色现状与地区发展需求,结合空间特色塑造的可行性评价, 落实到城市七个特色中心、十个特色地区中,对特色地区进行特色定义与详细指引,遵循环 境保护、历史文化弘扬、功能整合、公共价值优先的策略,塑造城市空间特色结构系统。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作为城市规划体系中非法定规划,其规划内容对于城市建设具有指导 作用,但非硬性要求。另外,国外城市案例中对城市特色的规划往往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进 行设计,而国内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特色规划往往是分离的规划流程。所以,城市空间特色 规划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必须依赖于城市整体层面对城市特色具有高度的重视与导 向。基于城市特色四个价值维度,提出城市整体层面的空间特色导向,对城市建设与发展起 到宏观的指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空间特色具有空间与价值双重属性,空间属性意指特色所对应的空间实体,适于规 划管理的操作,价值属性指空间特色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在特色评价中可以度量,在规划中 利于规划建设的引导。
2 特色认知与价值引导
2.1 城市空间特色价值属性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欲对城市特色建设具有指引作用,建立健全有效的价值体系十分必 要。城市特色的价值体系,一方面反映了市民感知城市特色所采取的评价维度,是空间特色 现状评价能够量化的基础,另一方面反映了城市发展的不同指导性观念,是城市空间特色塑 造与发展的价值观指引。
在镇江案例中,规划选取了国际上文化、宜居、山水、生态、活力 5 类著名城市,对比 研究不同城市中可感知的特色要素,总结其特色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市民认知与评价城市特 色,主要是从 10 个城市空间要素出发,最终可以归纳为 4 种不同的价值导向。
图 1 国际案例总结与价值维度
生态维度:代表着城市的生态环境特色,包括城市的环境本底对城市景观风貌有贡献 的城市绿化环境,以及在城市建设发展上体现出的对环境友好行为倾向;
通过市民调查总结出的四类价值维度,决定了城市特色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从而引 导城市空间特色的发展方向,有目标地塑造与发展城市空间特色,使得城市对于生态环境更 加友好、对于历史文化更加尊重、现代发展更加先进、公共活动更加丰富。
基于城市品质提升的城市空间特色构建 ——镇江案例的探索
刘博敏 唐大舟
摘要:在当今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大多数城市正经历着城市空间特色的遗失,而与此相对 应的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在快速的建设过程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城市特色的界定偏 重于城市标志,另一方面城市特色的复杂性导致了城市特色规划内容的混乱。本文阐述了城市空间特色的 内容从标志转向品质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城市空间特色的价值与空间双重属性。以镇江的城市实践为例, 提出大尺度城市特色控制的规划内容,其中包括,从总体层面描述城市的特色价值引导,根据城市特色现 状与发展需求建立城市空间特色结构,基于城市特色的价值导向提出各城市系统的控制,最终结合规划管 控流程,提出从点、线、面三个要素层面对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引导,使得城市空间特色规划能够发挥 实际的规划管控作用。
图 4 城市空间特色要素
3.2 空间结构模型
在对城市的空间特色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评价之后,如何对城市特色塑造提出结构 性的发展措施,是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重点。形态分区 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重新分区的目的在于,可以统筹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发展、行政管 理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使得城市各片区都能够形成以环境为核心的空间特色形态,并且使 得城市空间特色规划与政府发展目标以及行政区划相对应。 b,城市特色体验体系 城市空间特色作为一种城市物质资源,在建构特色结构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特色是如 何展示与被体验的。立足于城市使用者的视角,应当既考虑到城市特色的空间实体要素,也 考虑到城市特色的观景方式。 ——从特色的空间性层面上来看,需构建串联特色体系的公共活动系统。通过分析城市 路网结构,构筑城市主要交通流量集聚的框架系统,可使公众更好的到达与使用特色空间。 ——从特色的价值性层面上看,除了上文提到专家组评级与 GIS 模型建构之外,需采用 市民问卷与访谈的方式,评价城市空间特色的标志性,以求特色空间在城市市民中的展示与 认可程度,对模型进行修正。
图 3 城市特色空间感知要素构成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发现,以上 10 种要素已经混合了空间特色的价值性与空间性。 城市空间特色的空间属性应当不具有价值导向,仅指代中立性质的城市空间实体。对于城市 的空间属性,不同的学科均作出了不同的分类。在行为学中,将其分类为地标(landmark)、 路线(path)、地区(district)、环境(environment)与空间布局(spatial layout);在 社会经济学中,分为区位(location)、路径(route)、区域(region)、平地(plain)与 分布(distribution);在城市心理学中,往往分类为场所(place)、道路(way)、地域 (territory)与领地(domain);而在城市设计领域经常借用凯文林奇的分类方式,即城市 设计五要素。 基于空间属性的中立性原则,将城市特色感知的 10 要素重新分类为城市特色规划的空 间要素,本次设计将城市空间特色分为特色区域(district)、特色路线(path)、特色斑块 (area)、特色视景(node)等 4 个方面。
具体的量化指标采取专家组评分方式,采取相对性评价方法进行评级,再将评价结果进 行权重叠加引入到 GIS 模型中(由于研究方法较为成熟,在此省略模型建立方法)。四类价
值维度导向性明确且互不干涉,值得说明的是,城市特色的多元性原则决定了城市的价值维 度并非单一判定,即城市价值可以相互叠加。
2.2 整体特色归纳
传统维度:反应城市发展历史、具有城市文化指向的空间要素,包括城市历史遗存, 历史街区的复兴与再开发,以及具有历史指向性的建筑,指城市过去发展积累值得市民自豪 的特色;
现代维度:能够代表城市前卫与先进性的空间要素,包括现代化的建筑或建筑群,代 表先进技术的设施等,这是市民日常与其他更为发达城市相比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城市空间特色;城市品质;总体城市设计;规划管控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寻求“品质提升”,城市发展建设的物质 空间环境品质与特色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谋划“十二五”发展计划时,面 临城市发展绿色生态时代的到来,镇江市委市政府提出,注重保护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 增强城市活力、丰富城市内涵,加快建设充满活力、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山水 花园城市”。
图 2 整体城市特色总结
3 城市空间特色结构塑造
3.1 城市空间特色空间属性
与广义的城市特色不同,城市空间特色的感知必须落实到物质空间实体上。由特色城市 研究总结出的城市空间特色的感知构成,是市民观察与感知城市特色的空间载体,分别由城 市形态、自然环境、历史地区、功能中心、开放空间、滨水景观、城市轮廓、特色路街与景 观标志 10 个要素组成。
通型等 16 大标志节点。景观路径与标志节点相互参照,形成点线结合的空间组织秩序。根 据特色景观的展示需求,提出界面与天际线控制系统,在特色路径系统与特色地区交织地段, 着重控制道路两侧景观面。
3.3 系统控制与引导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作为一种综合性规划,合理组织规划各城市系统,是特色规划能够真 正对城市建设起到控制作用的前提。在空间形态结构的框架之下,本次设计从功能与结构、 历史与特色、景观与活动、生态与环境四个层面深化城市系统设计。
图 6 特色系统规划框架 功能与结构系统从发展轴线、中心系统、功能意象、开发强度等方面入手,强调镇江城 市开发应当依赖于城市环境,建立以“环境为核”的开发模式,城市发展地区、城市景区、 城市发展轴线协调开发,组成环境与城市结合的功能系统,最终形成“一半山水一半城”的 环境结构形态。 历史与特色系统遵循城市特色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规划城市特色地区系统。城市特色地 区依托于城市现状本底与发展前景,规划倾向生态性、传统性、现代性与活力性四种不同类 型的特色地区。成为展示镇江主城区城市空间特色的主要窗口。以城市干路网为骨架,形成 联系紧密的特色地区系统。并且,根据镇江“十朝文化近代全”的传统文化特色,重新梳理 了主城区历史文化脉络,形成“三轴三片”,着重展示镇江三山与长江、民国与十朝的风貌 特色。 景观与活动系统主要结合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塑造城市空间特色的展示系统。依赖于 城市主要交通道路、城市功能街道、城市水网与绿色廊道,形成以“景观路径、特色街、景 观带”为核心内容的景观展示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在城市可达性高、特 色环境优秀的地区,设置城市标志与节点系统,规划建议形成生态型、生活型、文化型、交
以使城市特色获得发展,另一方面,特色建设难免引入现代项目,而集中于标志性特色的建 设极易对已有特色造成破坏,反而导致城市特色的遗失。
从城市规划与管理需求上看,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作用,不仅应能帮助城市保存与发展 现有城市特色,还能够基于城市发展,塑造出新的城市特色,有助于城市整体风貌层面上环 境品质的改善。注重城市标志的城市特色规划,空间目标明确,代表性强,强调“什么是城 市特色”,而非“能够形成什么特色”,是一种“愿景”导向的规划,基于现实的发展建设, 其引导作用常常失效。城市特色不仅仅是一种空间要素,更是一种能为城市发展带来效益的 资源。城市特色规划要想发挥其实质作用,规划内容应当从“城市特色要素的规划”转变为 “特色导向的城市规划”,规划目标应从城市标志(symbol)塑造转变为城市品质(identity) 提升。
1 城市与空间特色
全球化视野下,快速城市化造成城市空间特色的丧失现象普遍存在,城市特色的保护与 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性关注课题。各地城市希望通过城市设计、景观规划、城市主题策划等方 式的城市特色规划,阻止城市特色的遗失。
城市空间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物化环境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在对多 个已经实施特色规划的城市调研中不难发现,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并未起到实际的效益,城市 特色并未得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特色规划的成果集中于城市的标志(symbol)层面, 将城市特色的塑造依赖于城市的独特性特色资源。这样一方面,标志性的特色资源有限,难
通过对纵向上对镇江历史发展的阅读,横向上将规划管控的 21 个评价因子导入 GIS 系 统,根据 GIS 对现状山水本底、历史文化、功能设施、空间形态等要素的分析结果,对镇 江城市空间资源特色进行总结,评价镇江在四个价值维度层面发展现状,结合城市 SWOT 分析,从城市整体特色指引层面出发,归纳出镇江城市空间形态系统的整体特色。
c,城市发展要素 在城市发展现状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将城市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发展地区、地方政府发 展需求,作为城市发展潜力要素,将城市开发难度进行分级,作为特色发展制约要素,这两 种影响要素引入发展需求模型,演绎城市未来空间发展形态变化的可能性。
图 5 城市空间特色结构规划 在镇江的案例中,充分考虑城市空间特色现状要素、发展潜力要素、发展制约要素,结 合规划思想与地区规划实践反馈,最终得出城市空间特色的规划结构。 ——首先在整体层面强调了南山为主城区的核心,奠定了镇江山水花园城的城市基底; 在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发展需求与行政区划管理三个因素的影响下,将镇江主城区划分为 8 个控制分区,每个分区以山水环境为核心,形成“镇林”的绿色宜居特色。 ——其次,依赖于“四横三纵”的道路框架系统,汇聚城市主要的公共交通量,串联城 市的重要特色地区,形成城市特色风貌的主要展示空间。依赖于“两环”即,城市滨水环线 开放空间系统,为市民提供滨水空间生态休闲活动,以及中山路特色生活环线,组织城市公 共生活功能,并展示城市生活休闲特色。 ——最后,综合考虑城市特色现状与地区发展需求,结合空间特色塑造的可行性评价, 落实到城市七个特色中心、十个特色地区中,对特色地区进行特色定义与详细指引,遵循环 境保护、历史文化弘扬、功能整合、公共价值优先的策略,塑造城市空间特色结构系统。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作为城市规划体系中非法定规划,其规划内容对于城市建设具有指导 作用,但非硬性要求。另外,国外城市案例中对城市特色的规划往往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进 行设计,而国内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特色规划往往是分离的规划流程。所以,城市空间特色 规划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必须依赖于城市整体层面对城市特色具有高度的重视与导 向。基于城市特色四个价值维度,提出城市整体层面的空间特色导向,对城市建设与发展起 到宏观的指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空间特色具有空间与价值双重属性,空间属性意指特色所对应的空间实体,适于规 划管理的操作,价值属性指空间特色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在特色评价中可以度量,在规划中 利于规划建设的引导。
2 特色认知与价值引导
2.1 城市空间特色价值属性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欲对城市特色建设具有指引作用,建立健全有效的价值体系十分必 要。城市特色的价值体系,一方面反映了市民感知城市特色所采取的评价维度,是空间特色 现状评价能够量化的基础,另一方面反映了城市发展的不同指导性观念,是城市空间特色塑 造与发展的价值观指引。
在镇江案例中,规划选取了国际上文化、宜居、山水、生态、活力 5 类著名城市,对比 研究不同城市中可感知的特色要素,总结其特色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市民认知与评价城市特 色,主要是从 10 个城市空间要素出发,最终可以归纳为 4 种不同的价值导向。
图 1 国际案例总结与价值维度
生态维度:代表着城市的生态环境特色,包括城市的环境本底对城市景观风貌有贡献 的城市绿化环境,以及在城市建设发展上体现出的对环境友好行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