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语言习得理论总结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先天论(先天性决定论)
(1)理论内容 1)代表人物是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卡茨,心理学家
米勒与马克奈尔。
2)它首先是一种基于对刺激—反应论猛烈批判立场 上建立起的理论,是基于理性主义的理论。它认为 语言是一种规则体系,是一种以规则为基础的复 杂系统而并非习惯的总和,儿童之所以能掌握, 是因为人类有天生的、具有受遗传因素决定的掌 握语言规则的能力,即“语言能力”。乔姆斯基 还提出了“语言运用”的概念,即说话人和听话 人对语言规则的具体运用(言语活动)。语言运 用以语言能力为基础。
那种语言(假定他处于多语环境),家庭和幼 儿园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语言水平。 ② 儿童常因观察、模仿成人和同伴的话语而获得 快乐。模仿确实是儿童习得语言的重要手段。 ③ 词语与反复出现的语境之间的联系确实能使儿 童理解语义。有学者认为,儿童最初习得的词 语很可能就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建立 的。 ④ 在语言教育中,巧妙地使用示范、练习与评价 (强化)等方法,对儿童达到语言目标有积极 的意义。
②先天的判断、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
儿童能对他所接触的语言参数定值。儿童 听到一些具体的话语,首先根据语言的普遍 特征,对某一语言的结构提出假设,接着运 用评价能力对假设进行验证和评价,从而确 定母语的具体结构。即为语言的普遍范畴和 规则赋予具体数值,婴儿就获得了母语的能 力。也就是说语法规则不是由输入的材料归 纳而来的,是由语言习得机制中的普遍语法 转换而来的。
(2)评价
“刺激-反应论”虽然受到很多批评, 但 并非一无是处,有很多合理得成分。它所 说的儿童学习语言的模仿、强化,都是有 道理的。要掌握语言也的确必须养成一定 的习惯。 总的说来,刺激-反应论可以解释儿童语言 习得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但用这种理论不 能全部解释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1)刺激—反应论积极意义: ① 儿童在出生后的几年中,最先学会接触最多的
3)语言能力的体现机制是“语言习得机 制”(LAD)
它有两个特点: ①人类独有,正常人从出生到12岁左右,该
机制发生作用。 ②语言习得机制可以离开人类的其他功能而
存在,甚至与智力都没有什么关系。
它包括两个部分:
①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特征(语言共项), 共有的规则,又称为普通语法。普通语法 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共性,是语言中最基本 的东西,适用于任何语言,高度抽象的规 则。存在于所有人类语言的深层结构中。 这些语言普遍原则是以参数形式出现的, 处于待定状态。
② 语言中的句子是近乎无穷的,儿童不可能 也没必要通过模仿强化去学会每个句子, 然后再使用。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 创造性,只有掌握话语的规则体系才能创 造性的运用。语言最明显的事实是它的 “创造性”,人们能说出无限多的包括从 未听过和说过的句子的能力。儿童刚开始 说话时就基本具备了这种能力。他们会创 造出新的词组、句型和符合特定情境的恰 当的表达方式。
应的组合。反应除少部分是天生的之外,多数是 在环境中由刺激—反应的联结形成的。
2)斯金纳指出:人类语言行为只是刺激和
反应。看见、听见和感觉到的东西是刺
激,说出的话是反应。
3)刺激—反应的哲学基础是洛克的白板论: 强调后天经验的重要性。认为语言也是一 种行为,学会某种语言就是在后天环境中 养成某种习惯,儿童的语言能力来自一系 列的刺Baidu Nhomakorabea(成人语言)他们通过模仿做出 反应,如果反应正确就会得到强化,一定 的刺激和相应的反应多次重复就成为习惯 从而学会语言。
第五讲语言习得理论 总结演示文稿
优选第五讲语言习得 理论总结
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基本过 程的理论解释
(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二)理论解释
(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大体上分5个阶段 ① 喃语阶段:又叫语前阶段,6个月到1岁,牙牙学
语,模仿大人的话,能听懂一些词和句子,能用 特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义。 ② 单词句阶段:1岁至1岁半,真正学话,一个词、 单词话语。 ③ 双词句阶段:1岁半,两个词语在一起(一为轴心 词,一为开放词)。 ④ 电报句阶段:2岁半左右,实词句阶段,只用实词, 不用虚词。逐渐开始使用代词、介词、连词、动 词词尾、助动词等。 ⑤ 成人句阶段:3岁半至5岁,初级阶段基本完成。 能意识到有一个规则体系,并能重复使用。开始 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
(二)理论解释——语言习得理论
有不同的理论和假说,争论的焦点是:儿 童快速并高质量地习得母语,是先天的能 力还是后天的语言环境在发挥决定性的作 用。
1、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论)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是美国心 理学家斯金纳,这是一种行为主义的理论。
(1)理论内容: 1)华生的主要观点: ① 心理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的行为。 ② 研究动物行为的结果,可以用来解释人的行为。 ③ 人类一切行为的构成要素都只是反应,或多种反
2)刺激—反应论的不足:
① 言语行为十分复杂,既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 也很多难于观察、测量心理因素,不能只用“刺激 -反应”来解释。
外因论理论产生的根据不充分,他们只承认言语行 为,不承认有复杂的符号系统的存在,把言语混同 于语言。他们看不到语言有复杂的内部结构体系, 言语行为受规则支配,而是把言语行为简单地等同 于其他行为,甚至认为与动物的行为毫无差别,将 动物在实验室中的刺激-强化-反应的实验结果简单 地推广到儿童的语言学习,强调刺激与反应在直接 情境中的固定的、机械的联系,否定了人的语言潜 能和言语行为的特殊性,否定大脑加工外部信息的 能动性,把主体当作被动消极的语言训练对象,这 不符合儿童习得语言的基本事实,因而不能解释实 际存在的许多问题。
③ 不能解释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存在以及过了 关键期后,学习和强化效果急剧下降的事 实。
③ 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得到的强化是有限 的,并往往是在意义方面得到强化,那么 儿童是如何习得语法规则的?儿童在语言 习得过程中,他的反应不一定都能得到强 化,而且成人所关注并给予强化的往往是 句子的内容(意义),而不是它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