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CT影像征象图解2
胸部正常X线表现ppt课件
![胸部正常X线表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81e9d9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8.png)
上部
后
前
纵
纵
中部
隔
中纵隔 隔
下部
正常情况
下,心脏居中 线右侧占1/3 ,左侧占2/3 。心脏大血管 与肺的交界面 连续。
小 儿 胸 腺
小儿未退化之胸腺可致纵隔向一侧 或两侧增宽形成三角形致密影或帆形影, 不要当成病变。
升主动脉及 上腔静脉复 合投影
右心缘
主动脉弓 肺动脉段 左心缘 心尖
气管
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
前纵隔 心脏大血管前方
中纵隔 气管心脏大血管 占据的位置
后纵隔 食道后方
自第四胸椎下缘作一
水平线将纵隔分为上、 下纵隔。
上部
后
前
纵 隔
纵
中 纵
隔
隔
下部
纵隔分区:(胸部侧位上分)九分区法
前纵隔 心脏大血管前方
中纵隔 气管心脏大血管占 据的位 置
后纵隔 食道后方
自第四及第八胸椎下缘分别 作一 水平线将纵隔分为上、 中、下纵隔。
上叶
下叶
中叶 斜裂
上叶
斜裂
下叶
水平裂(横裂):在正位和侧位胸片上均可显示, 正位片上表现为从右肺外缘至肺门角外侧略呈水平 走行的线状高密度影,侧位片上表现为自斜裂中部 略呈水平向前延伸。
水平裂
水 平 裂
斜裂:正常情况下只能在侧位胸片上可显示,斜 裂下端位于距前肋膈角2-3cm处,斜行向后上方 延伸止于第四胸椎上下。
左肺 上叶:尖后段 前段 上舌段 下舌段
下叶:背段 内前基底段 外基底段 后基底段
右上叶:尖段 后段 前段 右中叶:外侧段 内侧段
右下叶:背段 内基底段 前基底段 外基底段 后基底段
胸部CT的影像学表现
![胸部CT的影像学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39c5cf6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16.png)
图4-奇静脉弓层面 S6:下叶背段
图5-近隆突层面
B1+2:左上叶尖后段支气管 B3:上叶前段支气管
图6-隆突层面
B2:上叶后段支气管 C:隆突 RMB/LMB:右/左主支气管 RULB:右上叶支气管
图7-隆突下1cm层面 Bi:中间支气管
图8-隆突下1cm层面 LUMB:左上叶支气管
图9-隆突下2cm层面 V3:上叶前段静脉的段间支
图41-肺泡细胞癌
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的粟 粒状或小结节状影,也可 为斑片影。分布不均匀, 以中、下野的病灶居多, 少数可表现为慢性弥漫性 肺间质病变,呈网格状纹 理,并出现Kerley B、C线
图42-肺错构瘤
左肺上叶尖后段错构 瘤(Hamartoma) 平扫CT值-20Hu
图43-肺错构瘤
增强扫描:病灶CT值 20Hu,有强化
肺尖至主动脉弓上缘层面, 位于主动脉弓3个主要分支 (左锁骨下、左颈总、无名 动脉)前方的淋巴结-为血管 前组(3A组) 位于气管后方的淋巴结-为 气管后组( 3P组)
图21-2R/L组淋巴结
位于1组以下至主动脉弓上, 沿气管两侧的淋巴结-为右/左 上气管旁组(2R/L组)
图22-4R、6组淋巴结
图33-肺鳞癌
右肺下叶中高分化鳞癌 (SQ.CA)-病灶边缘毛糙 ,内见偏心空洞,内壁不 规则,见结节向腔内突起
图34-肺小腺癌
右肺中叶外侧段小腺癌 (AD.CA)-病灶呈浅 分叶状,直径约18mm, 平扫CT值约24Hu
图35-肺小腺癌
增强扫描: CT值约80Hu, 病灶有明显强化
图36-肺小腺癌
位于主动脉弓上缘以下,升 主动脉、主动脉弓前方及两 侧的淋巴结-为升主动脉旁组 (6组)
胸、上腹和盆腔CT详实图解(完整版)
![胸、上腹和盆腔CT详实图解(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0482f703d8ce2f01662386.png)
中
尖、后、前
背段 中内段
内、前、外、后基底段
肺段划分
1、 气管隆突上方层面
右尖段、左尖后段。
1、
斜裂
2、
斜裂
2、 气管分叉层面、右上叶支气层面(位于隆突下方)
右肺上叶前、后段支气管及左肺上叶尖后段支气管。
2、
3、
3、 右中间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层面、左上叶支气管层面
右中间段支气管长约3~4cm,出现在相邻3~4个层面。左侧支气管约 在右中间段支气管中点水平发出左上叶与下叶支气管,前段支气管 近段与舌段支气管走行平行,两者难以鉴别,但前段支气管总是比 舌段支气管更向前走行。
主肺动脉窗层面 (四)
(奇静脉弓层面)
主肺动脉窗层面 (四)
(奇静脉弓层面) v 主动脉弓下缘、左肺动脉上缘、气管分叉以
上、纵隔中线左侧升主A与降主A间的间隙称 为主肺A窗,内有脂肪、淋巴结、喉返N、A 导管韧带。
v 前方为升主动脉,后方为气管,在同一层面, 升主动脉总是大于降主动脉。
v 奇静脉弓:上腔V受压时可出现曲张。
气管分叉层面 (五)
(肺门层面、右肺动脉层面)
右肺动脉层面
气管分叉层面 (五)
(肺门层面、右肺动脉层面)
v 右肺动脉:从主肺动脉发出向后、向右 延伸,位于腔静脉后方、中间段支气管 前方,右肺动脉管径不超过25mm,肺动 脉主干不超过29mm
v 心包上隐窝:隆突平面,升主A部分被心 包包绕;紧贴升主A后方,为卵圆形或新 月形,密度较低,勿误认为肿大淋巴结
肺叶、肺段(5叶18段)
右侧
左侧
v 上叶:尖段S1 后段S2 前段S3
上叶:
尖后段S1+2 前段S3
v 中叶:外段S4 内段S5
胸部CT断层解剖_肺叶-肺段(图文)
![胸部CT断层解剖_肺叶-肺段(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4822fd102de2bd9605888b.png)
。段背为后�段后尖为中�段前 为前野肺左。无已段尖而�段背为后�段后为中�段前为部前野肺右�面层窗脉动肺主 、6
。小缩围范据占所段后尖�大扩围范段背及段前野 肺左。域区小很部中侧内占段尖�据占段后、前为别分分部后前野肺右�面层弓脉动主 、5
。段底基内前为仍间之者两�段背为后 �段舌下为前肺左 。面层一上同分部余其 �段底基内现出已旁门肺野肺右 �面层室心 、11
。段后尖为肺左�段尖叶上为肺右示显可�面层迹切脉静颈 、1
。段舌下为 的方前门肺近靠�段前为部内前�段舌上为侧外前�段背为部后肺左。段侧内叶中为部 内前�段前为部外前�段侧外叶中为部中�段背为分部大方后野肺右�面层部上房心左 、8
。无已段后尖。段背为方后�段前为方前�段舌上为部中的野肺左。大扩围范段前 而�小变围范段后部中。5/2 的径后前占约�大扩围范段背方后野肺右�面层脉动肺右 、7
。段背叶下许少现出已缘 边方后段后尖�段后尖为分部大部后中�段前为 3/1 前野肺左。段尖为方内的段后、前 。连相部侧外在者两 �段后为部后 �段前为区状弓窄狭部外前野肺右 �面层部上弓脉动主 、4
。段后尖为仍分部大野肺左。段后为 31 后�段尖为 32 前野肺右�面层上弓脉动主 、3
。段后尖为仍肺左�段后量少有方后�段尖叶上肺右见可�面层节关锁胸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段底基内前为方前的它�段背为 3/1 后野肺左。段舌下为分部大内前�叶舌为部半前野 肺左。段底基外、前见已部中。段背为内偏部后�部半前的野肺右据占乎几叶中。段侧 外、内见别分�叶中部前野肺右。壁后房心左入进脉静肺侧双见�面层部中房心左 、01
。段底 基内前为间之段背和段舌。段背为 3/1 后野肺左。部侧外前于位�小窄叶舌上�分部大 内前叶舌据占叶舌下�叶舌为部半前野肺左。门肺向指全部尖其�列排次依后到前由并 �缘肋于位全面底的段肺个 5 肺右上面层此 。方前的段背于位段底基外 �方后段外叶中于 位段底基前�段底基外、前见可部中野肺右。段背为侧内偏部后肺右。段侧外为分部外 后的叶中�段侧内为分部侧内前叶中�叶中为部半前野肺右� �上偏部中�面层房心左 、9
胸部正位片及肺X线解剖(图文)
![胸部正位片及肺X线解剖(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2c7be82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9.png)
胸部正位片及肺X线解剖(图文)
1.肺野
在X线胸片上充满气体的两肺表现为均匀一致较透明的区域称为肺野。
为便于指明病变的部位,常将两侧肺野分别在左右第2、4肋骨前端下缘划连线,将肺部分为上、中、下三野;再分别沿侧胸壁的弧线纵分,将两肺分为三等分:即内、中、外三带。
此外,第1肋圈以内的部分称肺尖区,锁骨以下至第2肋圈外缘以内的部分称锁骨下区。
两侧肺野内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
肺纹理主要是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及少量间质组成。
在正位胸片上,肺纹理自肺门向外延伸,且逐渐变细,至肺野外带几乎不能辨认。
两侧肺野透明度基本相同,其透明度与肺内所含气体量成正比(图2)。
2.肺门
在X线正位胸片上,两中肺野內带第2~4前肋间长条状的密影称为肺门。
肺门影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等构成,其中以肺动脉为主要成分。
左肺门略高。
两侧肺门可分上、下两部,上、下两部相交所形成的夹角,称肺门角,右侧显示较清楚。
在侧位胸片上,两侧肺门大部分重叠,表现为一尾巴拖长的“逗号”影,其拖长的尾巴为两下肺的动脉干构成(图2)。
A.正位
B.左侧位
图2 正常胸部正侧位X线像。
读懂胸部x光片
![读懂胸部x光片](https://img.taocdn.com/s3/m/5c65389b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7.png)
读懂胸部x光片
第3页
正常胸部解剖结构
读懂胸部x光片
第4页
•
肺 叶 及 气 管
分 段
读懂胸部x光片
第5页
•
肺 小 叶 结 构
图
读懂胸部x光片
第6页
肺段分布(A前/B后面观)
• 肺段
读懂胸部x光片
第7页
气管壁
读懂胸部x光片
第8页
叶间裂(水平裂/斜裂)
读懂胸部x光片
第10页
胸片读片方法
• 1、察看胸壁、胸膜、肺实质或纵隔有没有阴影。 应该察看详细部位为:肋骨及胸膜;胸壁;横膈 ;肋膈角;肺野(肺段);肺门;纵隔(前后纵 隔);气管及气管隆突;心影及大血管;所见颈 部;胸椎;膈下。
• 2、察看两侧膈平面水平。注意其外形、轮廓、位 置及邻接处改变情况。
• 3、察看肋膈角及心膈角。注意其清楚度及锐利度 判定有没有胸膜病变。
读懂胸部x光片
第11页
胸片读片方法
• 4、察看肺野。首先两侧对比,次将肺野分区域察 看。注意有没有阴影,注意阴影位置、大小、形 态、密度,边界及边缘,以及邻近病变组织改变 情况。
• 5、察看肺尖。注意与骨骼重合处,不要忽略异常 肺纹理。
• 6、察看肺门及纵隔。注意肺门与纵隔形态、大小 及位置情况。
读懂胸部x光片
读懂胸部x光片
第1页
前胸正侧位片
读懂胸部x光片
第2页
胸部X线解剖
• 1、解剖结构:主要包含胸廓、胸膜、肺、心脏、 心包、纵膈、气管及大支气管等组织解剖结构。
• 2、解剖位置关系 :主要为胸膜、肺脏、纵膈、 心脏大血管、气管之间,包含与腹部横膈、肝脏 及胃泡位置关系。
胸部组织密度和X线影像关系对比、肺部分叶和分段、胸部血管与心脏等位置、胸部CT切面形成及方向确定
![胸部组织密度和X线影像关系对比、肺部分叶和分段、胸部血管与心脏等位置、胸部CT切面形成及方向确定](https://img.taocdn.com/s3/m/7388159b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6.png)
胸部组织密度和X线影像关系对比、肺部分叶和分段、胸部血管与心脏等位置、胸部CT
切面形成及方向确定
组织密度和X线影像关系对比表
看CT首先要清楚肺窗和纵隔窗下的肺、骨头、血管是什么颜色,比如在肺窗下肺组织为黑色,可见肺纹理、血管;而在纵隔窗下看不到肺纹理,可见白色骨骼。
图1 组织密度、X线片和CT对比表
图2 胸部CT-肺窗
图3 胸部CT-纵隔窗
肺部分叶和分段
肺部基本解剖:
图4 肺部分叶肺部解剖中分叶,肺叶支气管分段。
图5 肺叶分段图表
胸部血管、心脏等相关解剖和位置
胸部中血管和心脏的位置也很重要。
在血管异常的情况下,通过纵隔窗的CT看主动脉弓和主动脉弓的分支,有助于观察到肺栓塞、淋巴结异常和主动脉钙化等情况。
图6 胸部血管、心脏等相关解剖和位置
胸部CT切面形成及方向确定
当拍胸部X线片时,心脏和肺也是叠加在一起的,不能看清内部轮廓。
胸部CT是将影像切成片,内部的前后左右便能清楚地看到。
CT影像和做支气管镜的方向是不同的。
支气管镜是站在患者的头部去做,医生的方向和患者的方向是相同的。
CT图像是从足部向头部看的,胸部CT图像的左侧是患者的右肺,而右侧则是患者的左肺。
图8 左:支气管镜操作右:胸部CT操作
图9 问题
掌握磨玻璃样变、肺实变、晕征与反晕征等8大基本征象。
胸部正常CT断层解剖图片课件
![胸部正常CT断层解剖图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95bea4910ef12d2af9e777.png)
目录
概论 纵隔窗的CT解剖 肺窗的CT解剖
前言
肺、纵隔内部组织结构之间、正 常结构与病变之间的密度差异
CT满意显示胸部正常结构和病灶 的大体解剖,定位、定量准确,为定 性分析提供形态学基础
有关胸部CT检查技术的几个问题
1、CT值与窗宽、窗位:肺窗和纵膈窗,双 窗技术
2、层厚和层距:吸气末扫描,薄层/重叠扫 描;减小部分容积效应、肺血坠积现象
What are the 3 yellow air-filled (black) struTchteusreesare the
highlighted here? (click to highlight)
Right lung apex
Trachea and
Esophagus.
This is contrast (white) being injected into the left subclavian vein.
Contrast filling the right ventricle
Can you find the pericardialnswer)
It is relatively easy to see because there is a fat layer around the heart and around the pericardium making the soft tissue more visible
观察每一层时,注意上下相邻层面, 完整观察某一结构
二、主要层面和结构 标志:与肺门相续的支气管、血管
1、右上叶支气管以上层面: 两侧尖段支气管及其外侧的同名动脉
2、右上叶支气管层面:右主支气管,前、后段支气管, 右PA上干;右上PV前干 左上前段支气管
正常胸肺部CT影像学表现培训课件
![正常胸肺部CT影像学表现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c2bd7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60.png)
高分辨率CT隐约可显示胸膜 下小叶间隔
正常胸肺部CT影像学表现
25
CT 7个基本的纵隔层面
1、胸廓入口层面: 即肺尖平面,相当于
T2水平
124
1、头臂干静脉 2、颈总动脉 3、锁骨下动脉 4、气管 5、第2胸椎体
3 5
正常胸肺部CT影像学表现
27
2、胸骨柄层面 相当于T2-T3水
平
34 2
1、右侧头臂干静脉 2、锁骨胸骨端 3、右侧无名动脉 4、胸骨柄 5、左侧头臂干静脉 6、左颈总动脉 7、左锁骨下动脉
2 1
正常胸肺部CT影像学表现
3 4 5
6
32
7、心室层面 见四个心腔
1、房间隔 2、右心房 3、右心室 4、室间隔 5、左心室 6、左心房 7、降主动脉
3 2 1
正常胸肺部CT影像学表现
4 5 6
7
33
胸壁 气管、支气管 肺段、肺叶 肺门 叶间裂 肺小叶 纵隔 纵隔淋巴结
正常胸肺部CT影像学表现
HF
背段。
OF 4
1、右中间支气管;2、左主
1
2
支气管;3、左上叶支气管;
4、左上叶肺动脉; OF:斜裂 中间支气管层面
HF:水平裂;
正常胸肺部CT影像学表现
15
4、中叶支气管层面:
右侧见中叶支气管及其外、内侧段支气管,同时分出下
叶支气管,有时见下叶背段支气管。中叶支气管前内方为
右上肺静脉,外后方为右下肺动脉。 左侧见向前走行的
舌叶支气管及左下叶支气管
9
起始部,有时见下叶背段 1
支气管,舌叶支气管的前 2
内方为肺静脉,外后方为 5
左下肺动脉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
• 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属自身免 疫性疾病。病变累及小动脉、静脉及毛细 血管,偶尔累及大动脉,其病理以血管壁 的炎症为特征,主要侵犯上、下呼吸道和 肾脏,韦格纳肉芽肿通常以鼻黏膜和肺组 织的局灶性肉芽肿性炎症为开始,继而进 展为血管的弥漫性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 临床常表现为鼻和副鼻窦炎、肺病变和进 行性肾功能衰竭。
1 • 以正常肺为背景多发透亮区. 无 可见的壁. 均匀隔开, 小叶中心 或包绕中心动脉. 以上叶为优势
2)全小叶型肺气肿(panlobular emphysema):
• 病理学上肺气肿均匀累及次 级肺小叶全部。临床常伴有 1-α-蛋白酶抑制物的缺乏。 HRCT呈肺密度均匀减低,血 管稀少,多分布于肺下叶。 与严重的小叶中心性肺气肿 不易鉴别。
1 • 肉芽肿样病变 1.基本概念:肉芽肿样病变是 一种形态学上介于实变和肿块 之间的阴影,似肿块非肿块、 似实变非实变的不规则斑块影。 常呈多发病灶,也可单发。
2 • .病理基础:累及多个腺泡、 肺小叶或肺段的增殖肉芽肿性 病变、慢性炎性病变、机化性 纤维母细胞灶、小血管炎或出 血坏死性病变或肿瘤性病变等。
• CT—树芽征代表小叶中心性分支结构呈发 芽的树枝状。本征象代表一类细支气管内 及其周围的病变,包括黏液嵌塞、炎症和/ 或纤维化(图)。与肺的周边部更加明显, 常伴发大气道的异常。尤其常见于弥漫性 全细支气管炎症,分枝杆菌的气道内播散 和囊状纤维化。
印戒征(signet-ring sign): • 系支气管扩张的典型征象,较 大的环状含气影(印戒的指环) 为扩张增厚的支气管,其相邻 小的软组织影(指环上镶崁的 宝石)为伴行的肺动脉影。
铺路石征(Crazy-paving appearance): • 系磨玻璃影的背景下同时伴 有网格状或细网格状小叶间 隔和小叶内间隔增厚。
铺路石征
• 表现为磨玻璃影背景上小叶间隔和小叶内 线增厚,呈现不规则的铺路石征。铺路石 征常与相对正常肺组织分界清楚,边缘规 则。该征象最早报道于肺泡蛋白沉积症, 也可见于其他类型同时累及肺间质和肺实 质的弥漫性肺疾病,包括脂性肺炎。
14.空泡征(vocule sign): • 是指病灶内单个或多个、大小 常<5mm的点状透亮影,病理 基础主要是尚未被肿瘤破坏、 替代的肺结构支架,如肺泡、 扩展扭曲的未闭细支气管等, 部分是肿瘤坏死腔、含粘液的 腺腔结构。
空洞(cavity):
• 系病变内病理组织坏死 后经气道排出后的残腔。
三、影像特殊征象
树芽征(tree-in-bud sign): • 即小叶核心分布的结节,源于 小气道本身的疾病,HRCT表现 为与支气管血管束或小叶核心 相连的、直径3~5mm大小的结 节影、短线状影或分叉状结构。
树芽征
支气管或细支气管扩张
• 病理上为支气管或细支气管不可逆 性扩张,常伴有支气管管壁增厚。 通常轻度扩张呈圆柱状;中度扩张 呈囊状,常有支气管不规则狭窄; 重度扩张则显著,尤其远端支气管 明显。CT表现为支气管扩张并伴支 气管管壁增厚和空气潴留征。
牵引性支气管或细支气管 扩张
• 多继发于肺间质纤维化,因 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管壁受牵 拉而扩张。
界面征(interface sign):
• 血管或支气管等肺实质结构 的边缘或肺的胸膜面出现不 规则的界面,提示间质增厚。
支气管充气征
系实变病灶内可见正常充气的 支气管或细支气管影,提示 气道通畅,而病变位于肺泡。
空气支气管征
• 是指在肺实变的背景上的含气的低密度气 管影。此征象表明:近段气道通常;由于 肺泡内气体吸收导致的不张或肺泡内的气 体被病理组织替代(例如肺炎),或者是 两者结合。少见的情况有,间质明显增厚, 替代了含气腔隙(例如淋巴瘤)
• 在呼气末CT上表现为实质密度升高程度低 于正常肺实质,体积减小程度降低。当空 气滞留较轻或者弥漫的时候,比较呼气末 和吸气末CT是有帮助的。阻塞性血管病变 造成的低灌注也表现低密度,有时候与本 病鉴别比较困难。但是可以发现相关的气 道病变,与血管性病变不同。病生理:阻 塞远端的气体滞留(通常是部分性
牵拉性支气管扩张或者细支气管扩张
• CT: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和细支气管扩 张是由于周围肺纤维化牵拉导致的支 气管和细支气管的不规则扩张。扩张 的气道可以如图所示,可以是囊状 (支气管)或者是小囊状(细支气 管)。多发囊样气道变形与单纯性纤 维化所致蜂窝征难以鉴别。
囊肿(cyst):
• 病理上为圆形周围有一上皮或纤维 性厚壁的囊腔,壁可均匀或不均匀, 囊内常含有空气或含有液体、半固 体或固体样物质。CT表现为一圆形、 边缘清晰的厚壁含气囊腔,常不伴 有肺气肿
于1cm的扩张气腔,周围常有一 小于1mm的上皮薄壁。CT表现 为圆形、直径大于1cm的局灶性 薄壁(常小于1mm)气腔,常 多发并伴有肺气肿的其他征象。
疤痕旁或不规则肺气肿
• 又称不规则型气腔扩大,见于 肺瘢痕、纤维化等病灶附近, 与肺小叶或腺泡任何部位无关, 常与细支气管扩张共存,形成 所谓蜂窝肺。
3
• .常见疾病:(1)良性疾病:感
染性肉芽肿、真菌感染、肺结核、 原发或继发性小血管炎、过敏性肺 炎或肉芽肿、肉芽肿性病变(如 Wegener或Churg-Struss综合症等); (2)恶性疾病:肺泡癌、淋巴瘤、 转移瘤、白血病肺浸润等。源自Churg-Struss综合症
• 是一类病因不明、主要累及中、 小动脉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 病理特征为受累组织有大量嗜 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 外肉芽 组织,很少形成空洞,多有哮 喘和过敏性鼻炎。
囊肿
• 病理:囊肿是圆形的,内衬上皮性或纤维性壁的 局限性结构。 平片和CT:囊肿表现为圆形的实质低密度或透亮 影,与正常肺间分界清楚。囊肿壁厚度不一,但 是常为薄壁(小于2mm),其发生通常不伴随肺 气肿。囊肿通常含气,但是也可以含有液体或者 实性物质。本术语常用来描述淋巴管肌瘤病 或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时增大的薄壁含气腔 隙。厚壁蜂窝样囊肿见于终末期肺纤维化。
小气道性结节,
• 也为小叶中心性结节一 种,系小气道本身的疾 病。HRCT呈典型的“树 枝发芽”征(tree-in-bud) 表现。
随机性结节(randomicity
nodule): • 又称血源性结节,系血行播散到肺内 所致。呈两肺弥漫均匀或散在不均匀 分布,结节与肺小叶的各个结构没有 明确的关系,表现为明显的随机性。 结节可位于肺间质、小叶中心部位以 及小叶中心与小叶间隔之间的区域。 HRCT呈随机分布的结节,可大小一致、 密度一致,可大小不一、密度不等, 边缘一般清楚。
又称全腺泡型肺气肿,病变累及终 末支气管以下全部气道,也累积整 个肺小叶,CT全小叶肺结构一致性 破坏,形成较大范围无壁低密度区, 大小和形态不规则。肺野内仅剩血 管、小叶间隔和支气管等肺内支持 结构,为弥漫阻塞性肺气肿,中下 肺野多见。
(3)间隔旁型肺气肿 (paraseptal emphysema): • 又称远端腺泡性肺气肿(distal acinar emphysema),病理上肺 气肿主要累及肺泡管、肺泡囊, 邻近胸膜下的小叶间隔和血管。 HRCT呈位于胸膜下的、栅栏状 排列的含气囊腔,有完整的小叶 间隔分开。
枯枝状支气管充气征
• :与AB征相似,不同点是远
端气道被异常软组织填充, 充气的支气管树远端稀少呈 枯枝状。多见于肺炎型肺泡 癌。
支气管粘液征 • 系实变病灶(肺不张)内可见 呈低密度的充满粘液的支气管 或细支气管影,提示大气道阻 塞,其远端被痰粘液充盈。
CT血管造影征 • (CT angiogram sign):CT增强 扫描显示实变病灶内可见高密 度的强化肺动脉影,常与支气 管粘液征伴行,提示大气道阻 塞或实变的组织密度较低。
• .HRCT特征:
(1)分布:呈非段非叶性分布,多位于肺 野外周的胸膜下区域,部分沿支气管血管 束分布; (2)形态:似肿块非肿块、似实变非实变 的不规则斑块状影; (3)边缘:模糊呈月晕状或有毛刺样改变; (4)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伴有坏死液 化或空洞形成;增强后多为轻度不均匀强 化。
1
• (5)数量:多发常见,部分单发; (6)大小:多在2cm以上,一般 在1~5cm大小,少数大于5cm。 (7)特殊征象:周围月晕征和毛 刺征阳性,内部可见到支气管充气 征,紧邻胸膜可见到胸膜尾征。
间质性肺气肿
• 病理:间质性肺气肿的特征是气体位于肺 间质之内,尤其是在支气管血管束鞘内, 小叶间裂内和脏层胸膜内。最常见于机械 通气的新生儿。 平片和CT:成人胸片少见间质性肺气肿, 在CT扫描上偶尔可以见到。表现为血管周 围透亮影或者低密度晕征和小囊肿。
2大泡(bulla):
• .病理上为边缘清晰的、直径大
低密度病变或囊性 或腔性病变
肺气肿(emphysema):
• 病理上为终末细支气管远端肺实质内 扩大的气腔,伴有肺泡壁的破坏。另 外,组织学上缺乏明显的纤维化证据, CT表现局灶性的、多发或单发性无壁 低密度区,系扩大的气腔和破坏了的 肺泡壁所致。可能与空气潴留有关。 肺气肿伴有肺大泡称为大泡性肺气肿 (Bullous emphysema)。肺气肿通常 分三个亚型:小叶中心型肺气肿、全 小叶型肺气肿、间隔旁型肺气肿。
小叶中心型肺气肿(centrilobular emphysema): • (1)病理学以小叶肺泡间隔破坏 与呼吸性细支气管扩大为特征。临 床多见于老年吸烟者。HRCT表现 为散在分布的小圆形、无壁的密度 减低区,围绕在小叶中心,多分布 于肺上叶,严重者相互融合。
又称腺泡中心型肺气肿,病理为支配腺泡的终末细支气管腔炎性狭窄,位于终末中心的2, 3级呼吸性支气管呈囊状扩张,而腺泡周围的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不累及,表现为直径 几毫米低密度区聚集在小叶中心部位,周围绕以正常肺,多见于两肺上叶,有吸烟及慢 支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