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迁徙:魏晋 南北朝时期,由 于战乱和民族矛 盾,各民族进行 了大规模的迁徙, 对民族分布产生 了影响
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 政治制度,以家族为基础,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形成了门阀士族。
门阀制度问题
影响:门阀制度使得政治权力集中 在少数家族手中,导致了政治腐败 和社会动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佛教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 期,佛教从印
度传入中国
佛教在中国的 传播:魏晋南 北朝时期,佛 教在中国得到 了广泛的传播
和发展
佛教对中国文化 的影响:魏晋南 北朝时期,佛教 对中国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如文学、艺术、
哲学等方面
佛教与中国文化 的融合:魏晋南 北朝时期,佛教 与中国文化相互 融合,形成了具 有中国特色的佛
但效果有限
历史影响:土 地兼并问题加 剧了社会矛盾, 为后来的农民 起义埋下了伏

民族矛盾问题
民族矛盾:魏晋 南北朝时期,民 族矛盾突出,各 民族之间存在冲 突和矛盾
民族融合:虽然 存在民族矛盾, 但各民族之间也 进行了交流和融 合,促进了民族 文化的发展
民族政策: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民 族政策对民族矛 盾产生了影响, 如北魏的“胡汉 分治”政策
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学:祖冲之的圆 周率计算
医学:华佗的《伤 寒杂病论》
地理学:郦道元的 《水经注》
农业: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
问朝魏
第 四
题的晋 章
社南
会北
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兼并:地 主阶级通过非 法手段大量占 有土地,导致 农民失去土地
社会影响:农 民失去土地, 生活贫困,社
会动荡不安
政府措施:政 府采取措施限 制土地兼并,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更迭频繁、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文化多元、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

政治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朝代更迭频繁。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西晋短暂统一,但很快陷入内乱。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衰退,随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建立了众多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与此同时,司马氏家族在南方建立东晋政权。

此后,南方相继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北方则由北魏统一,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继而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这五个朝代被称为“北朝”。

在政治制度上,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期得到确立和发展。

这一制度起初旨在选拔人才,但后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操纵,成为他们垄断政治权力的工具,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经济方面,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水利工程大量兴修,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产量提高。

同时,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繁荣,城市兴起,如建康(今南京)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城市。

在北方,虽然战乱频繁,但在相对稳定的时期,农业生产也有所恢复和发展。

少数民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汉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推动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融合。

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玄学兴起,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等。

玄学强调思辨和抽象的哲学思考,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方面,诗歌、散文、辞赋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风格慷慨悲凉;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质朴自然,意境高远;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如《木兰诗》《敕勒歌》等,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文学批评也逐渐兴起,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

艺术方面,书法、绘画、雕塑等都有很高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一、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它发生在公元220年到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权的统一瓦解,多个王朝相继兴起并相互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

本文将从政权分裂、社会变革、文化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二、政权分裂1. 曹魏的兴起与统一失衡曹操建立的曹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朝代,它继承了东汉王朝的遗志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起来。

然而,曹魏的统一并不稳固,后来的曹魏帝陷入了内部权力斗争,导致政权分裂的趋势加剧。

2. 三国鼎立与北方民族政权随着曹魏的衰落,东汉的东部和南方地区出现了两个对立势力:蜀汉和东吴。

三国之间的争斗使得中原地区在政治上更加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开始崛起,如鲜卑的鲜卑太宰慕容隆建立的后燕以及苻坚建立的前秦,他们进一步加剧了政权分裂的局面。

三、社会变革1. 经济动荡与土地兼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造成了大量土地的集中和兼并。

由于战乱频繁,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不得不成为地主的佃户,导致了社会阶层的不稳定和农民的痛苦。

2. 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流动性相对较高,这与政权分裂以及土地兼并的情况密切相关。

社会的不稳定性使得许多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士族集团的兴起以及士人地位的提高,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变革。

四、文化发展1. 文人墨客的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加,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墨客得到了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他们通过文学、历史等各种形式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增添了许多文化的魅力。

2. 文化交流的繁荣在政权分裂的背景下,南方和北方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文化圈。

南方文化以其温婉细腻的特点著称,而北方文化则更加豪放奔放。

这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化。

五、总结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在政权分裂、社会变革、文化发展等方面带来了许多影响,也奠定了后来隋唐王朝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本文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陈寅恪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最精湛的部分,也是他超越前人的方面在于:一是史料的扩充,如诗文与史实的互证、考古与音韵资料的应用、域外记载的采撷;二是分析方法的改进,即史法的进步。

陈寅恪在考据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他又受到新思潮以及在国外从事研究经历的影响,故不拘囿于传统的朴学方法,运用了各种新颖的方法、理念和观念,从而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极其丰富的成果,对后世学者影响甚大。

就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来说,他不仅在许多方面有开拓创建之功,而且有不少方法、结论至今仍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魏晋南北朝政治各国「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 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 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 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 策、 “和亲”、“册封” 。
⑤友好交往
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 (1)顺应时代潮流; (2) 措施得力;
2、标准同:庶家族世在、政品治德、、经济才、能文并化重上→的家不同世地成位为。唯形一成标:魏准晋 “上发品展无:寒东门晋、南下朝品无衰士落族:”南朝末 灭亡:唐朝末年
3、评价:
后期成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 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十 长安 六
国水
成(汉)
西安西北
淮 建康
南京
成都


东 海






南海 (涨海)
二、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政治
(一)政局: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
人才士优族劣(,指然世后代授为官官的的名制门度望。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3.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⑴、新农具 、新技术 ●曹魏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 方式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涵盖了公元220年至589年,共计369年。

此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变动剧烈,文化交流活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权更迭与分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发生了多次更迭和分裂。

东晋、南朝宋、齐、梁和陈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政权,而北方则先后出现了曹魏、西晋、五胡十六国、北齐和北周等政权。

这些政权之间的斗争与分裂,导致了国家的割据和动荡,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

二、社会经济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革。

农业生产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粮食生产不断增加,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

同时,由于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土地兼并严重,社会贫富差距加剧,造成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激化。

三、文化繁荣与思想观念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

文人墨客活跃于社会各个领域,文化交流频繁。

在文学方面,出现了诗人陶渊明、曹操等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文人。

同时,佛教的传播也使得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较为深厚的融合。

四、佛教的兴起与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的兴起带动了汉传佛教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佛教高僧和宗派。

佛教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国思想观念的转变。

五、边患与汉族统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频繁遭受外族入侵和边患威胁。

五胡十六国时期,羯族、氐族、匈奴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并对北方汉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直到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建立后,汉族才得以统一北方,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分裂。

六、统一的希望:南朝隋唐的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也为后来的南朝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激烈的社会变革,使得南方政权得以崛起,最终由隋朝和唐朝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动和发展的时期。

(完整word版)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完整word版)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朝代更替表东汉(25—220)│┌————————————————————┐│↓│蜀(221—263)———→魏(220—265)吴(222—280)↓│西晋(265—316)←—————┘│┌————————————————————————————————┐│││││十六国(304—439)│││┌———————————————─———————————————┐││↓│││┌——————【成汉】(氐)【汉(前赵)】(匈奴)代(鲜卑)│││(304—347)(304—329)(338—376)│││↓││││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统一←—【后赵】(羯)→冉魏(汉)→【前燕】(鲜卑)│【前凉】(汉)││与前燕、前凉并存(319—351)(350—352)(337—370)│(320—376)││↓↓↓││———————│↓↓东晋(317—420)————→前秦于382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前秦】(氐)│↑383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51—394)│││││┌—————————————————————————————————┤│││││││└—西蜀(汉)【西凉】(汉)【后凉】(氐)西燕(鲜卑)│(405—413)(400—421)(386—403)(384—394)││││││┌—————————————┐││↓││↓↓│【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后秦】(羌)→东晋【后燕】(鲜卑)│(401—439)(397—414)(384—417)↑(384—409)│││││││││││┌—————┐││↓│││↓↓│【西秦】(鲜卑)【夏】(匈奴)【南燕】(鲜卑)【北燕】(鲜卑)├————┐│(385—431)(407—431)(389—410)(409—436)││↓↓↓↓││┌———————————————————————————————↓││↓宋(420—479)南(420—589)北(439—581)北魏(386—53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地区│││││││┌————————————┐↓││││齐(479—502)朝朝西魏(534—557)东魏(534—550)↓││↓↓梁(502—557)│└——北周(557—581)←—————北齐(550—557)↓││陈(557—589)→┴——————————┐│↓↓隋(581—618)注:①“↓、↑、←、→”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自公元220年魏代汉开始,至公元581年隋朝立国止,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魏晋南北朝中的“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

“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由于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合称为六朝,所以六朝也被用作魏晋南北朝的代名词。

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又加上战乱,使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缓慢。

但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文学方面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陶渊明等。

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典范。

隋朝隋朝始于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隋文帝),建国隋朝。

隋唐时期也是中国最强盛的时期,后来由于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618年隋炀帝被杀于江都,隋朝止。

隋朝不仅结束了长期分裂与混乱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正式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

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与隋炀帝兴建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

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四周国家如突厥、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与百济等国都吸收隋朝的的文化与典章制度,外交交流以日本的谴隋使最为著名。

中国魏晋南北朝历史背景

中国魏晋南北朝历史背景
7
3
南北朝时期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33unt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从420年至589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 折点
01
这个时期,中国被分裂为南朝 和北朝两个部分
到了空前的发展
1
三国时期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11unt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是220年至280年,这是中国历 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个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位领导 人在长达数十年的斗争中,争夺天下的 统治权
中国魏晋南北朝历史 背景
指导老师
XXX
XXX
1
三国时期
5
经济与文化
-
目录
2
西晋与东晋
6
宗教与哲学
3
南北朝时期
7
科技与工艺
4
社会背景
8
总结
中国魏晋南北朝历史背景
1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 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 期,时间从220年曹丕称帝到589
年隋朝灭南陈统一全国
2
这个时期,中国分裂为 多个政权,战争频繁, 但同时文化和艺术也得
虽然这个时期充满了挑战和困 难,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文化和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
同时,这个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也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注入了 新的活力和动力
-
THANKS !
8
总结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88unt

魏晋南北朝知识梳理

魏晋南北朝知识梳理

魏晋南北朝知识梳理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发生剧变,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也被称为中国史上最混乱而又重要的时期,其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后续历史的发展。

现在就让我们温习一下有关魏晋南北朝知识,来梳理一下这段历史中的有关知识。

首先,魏晋南北朝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汉朝灭亡后,北魏、东魏、西魏、南朝宋、梁、齐和北朝北齐、北周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开端是黄巾起义,它指的是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了汉朝的灭亡。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是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存在着多个不同朝代,划分为“南北两朝”。

南朝宋、梁、齐;
北朝北齐、北周,当时的中国主要分为两个大阵营,即南北两朝。

唐朝才开始有大一统的局面。

再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文化特点有哪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其中包括曹操、孙权、陆机、苏东坡、李白、韩愈、诗经等等,这些思想家和文学家,为中国的古代文学和思想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贡献,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状况如何?
-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时期。

这个时期从220年持续到589年,涵盖了三个朝代:魏、晋、南北朝。

这段时期的纷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文化、经济等角度,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争。

一、政治纷争1. 魏晋之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纷争就是魏晋之争。

当时的魏国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而晋国也出现了东晋和西晋两个政权。

这两个政权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争斗,势力的博弈使得政治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2. 北南分裂除了魏晋之争外,南北分裂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治纷争。

南方的东晋政权和北方的魏政权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对抗和纷争。

南北分裂导致了国家的割据局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能力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二、文化纷争1. 文学思潮的交替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潮经历了魏唐文化和晋唐文化两个时期的交替。

魏唐文化注重技巧和艳丽的描写,而晋唐文化则更加强调内心的独白和感慨。

这两股不同的文化思潮在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激烈的争议和对立。

2. 儒道之争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儒家强调仁义道德,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则追求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

这两种思想流派在社会上形成了两股势力,纷争不断。

三、经济纷争1. 地方割据和农民起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大的农民和地方势力对中央政府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地方割据的现象日益严重,各地的农民起义也纷纷爆发。

这些纷争使得社会经济秩序严重受损,给国家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经济衰落和财政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连年的战乱和地方割据导致国家经济衰落,财政危机四处蔓延。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政府不得不对百姓加重赋税负担,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纷争。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争几乎涵盖了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各个方面。

这些纷争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也为后来的统一和复兴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添加标题
影响:士族门阀制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 导致了豪门大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限制了其他阶级的政治权利和发展机会, 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同时,士族门阀制度也促进了家族观念和宗法制度 的发展,为后世的家族政治奠定了基础。
均田制
定义:均田制是 中国古代封建社 会的一种土地制 度,国家将无主 荒地分配给农民 耕种,并限制土 地买卖。
民族融合:由于战乱和 人口迁徙,不同民族之 间的文化交流增多,促 进了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士人文化:魏晋南北 朝时期,士人文化盛 行,文人墨客在艺术 创作中追求个性解放 和自由表达。
书法和绘画艺术: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和绘 画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出现了王羲之、顾 恺之等艺术大师。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重要事 件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 朝时期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景北



文魏 化晋
和南
科北
技朝

目录

重魏 要晋
事南
件北



社魏 会晋
问南
题北



政魏 治晋
制南
度北



影魏 响晋
和南
意北
义朝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 景
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阀 政治逐渐形成
政治格局的变化
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政治达到顶峰, 皇权衰落
实施范围:主要 在北魏、北齐、 隋唐等朝代实行, 其中北魏是均田 制的主要实施者。
实施方式:按照 人口数量平均分 配土地,成年男 子可获得土地70 亩,妇女减半, 土地不得买卖。

魏晋,南北朝和六朝有什么区别

魏晋,南北朝和六朝有什么区别

魏晋,南北朝和六朝有什么区别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连续的时期,指汉代以后出现的分裂时期,至隋朝统一结束。

(也称三国两晋南北朝)魏晋——魏就是三国时期,三国中以曹魏为正统,而且晋是司马氏在推翻曹魏的基础上建立的,一脉相承故称魏晋。

南北朝——晋短暂统一之后的分裂时期。

北方兴起五胡十六国为北朝;南方兴起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

六朝——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建康(南京)合称六朝。

和魏晋南北朝时间是重合的,只不过单说南方。

××××××××××××
魏晋南北朝是指三国后至隋朝前的一段时间。

三国是魏蜀吴,魏灭了蜀,后被司马氏篡位(有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改国号为晋。

晋又灭了吴,实现了大一统。

后来发生“八王之乱”,当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时,江南较为平静,中原士族和民众纷纷南逃避乱。

公元316年,晋愍帝被俘,西晋被灭,公元317年,司马睿镇守建康,史称东晋。

东晋的版图狭小,基本上处与安定状态,经济文化得以发展。

经它和以前的东吴,以后南的宋,齐,梁,陈历朝的经营,江南繁华起来了,故史称六个王朝为"金粉六朝"。

东晋是西晋的延续,在历时
104年中,北方有五胡十六国出现。

后来北方被北魏统一,南方则先后由宋齐梁陈四朝更迭,史称这一段时间为南北朝。

最后北魏又被北周取代,北周统一全国,却又被大将杨坚夺取了胜利果实,建立隋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它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化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公元220年三国魏、蜀、吴的分立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建立为止。

在这近三百年光景中,历经魏、晋、南北朝等多次政权更迭。

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土壤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新兴的社会力量快速崛起,造成了旧的文化和思想体系的崩溃。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处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变革时期,因此社会文化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文化风貌1.文化流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包括道教、佛教、儒学和墨学等。

其中,佛教对于社会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帮助中国思想文化向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追求转变。

佛教为中国的禅宗和净土宗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2.文艺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成就也十分显著。

早期的南朝文学以楚辞为代表,以抒情和感性为主。

中期的南朝文学则以诗歌和宋词为代表,以文学批评和批判为出发点。

而北朝文学则自成体系,其代表人物有陶渊明、乐天等。

3.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陶朱、儒墨争鸣、玄学流派、佛学思想和道家思想等。

在这些思想学派中,魏晋儒学对于中国的后世儒家思想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文化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在文学领域,南北朝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楚辞、诗歌、宋词等,都为后世的文学大师们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

其次,在哲学思想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影响了中国千百年的思想史,直接影响了唐宋文化的发展和儒家的荣辱兴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在佛教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改变和革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让中国人初步体会了一份从生死轮回中获得的自由和解放,同时佛教还为中国的禅宗和净土宗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变革。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时期的背景及其各方面的特点。

一、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西晋末年(公元280年)至隋朝建立(公元589年)之间的时期。

此时期国家分裂,北方有北魏、东魏、西魏等,南方则有东晋、刘宋、南齐、南梁、陈等朝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时期,政治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政治特点1. 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分裂成了多个政权,南北对峙,互不相认。

2. 士族兴起:士族势力迅速崛起,成为政治的主导力量,而皇权逐渐衰落。

3. 群雄割据:各地军阀林立,大小诸侯,群雄并起,争霸天下。

三、文化特点1. 文人墨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时期,文人墨客才子辈出,他们以文学为乐趣,追求自由洒脱、儒雅自持的生活方式。

2. 文学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代表作家有曹操、诸葛亮、陆机、左思、陶渊明等,他们的作品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

3. 美学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意境美、韵味美,注重艺术表现力和个人感受,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骨。

四、经济特点1. 农业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经济仍然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在南方的江南地区,发展了水稻种植技术,使农业生产更加丰收。

2. 手工业与商业:手工业与商业渐渐兴起,手工业以丝织业和制瓷业最为发达,商业在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五、社会特点1. 地主豪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豪强的势力逐渐加强,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2. 农民矛盾:由于战乱频繁,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难,他们的矛盾逐渐凸显,出现了大规模的起义。

六、对后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对唐代的文学以及后来的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自魏受汉禅,三国鼎立,晋室南迁,五代迭起,南北分立,以迄隋之统一中国,三百六十余年间,朝代迭兴,干戈不绝,民不聊生,土木之功,难与两汉比拟。

然值丧乱易朝之际,民生虽艰苦,而乱臣权贵,先而僭侈,继而篡夺,府第宫室,不时营建,穷极巧丽。

且以政潮汹涌,干戈无定,佛教因之兴盛,以应精神需求。

中国艺术与建筑遂又得宗教上之一大动力,佛教艺术乃其自然之产品,终唐宋之世,为中国艺术之主流,其遗迹如摩崖石窟造像刻画等,因材质坚久之故,得以大体保存至今,更为研究艺术史稀有实物资料之大部。

汉末曹操居邺,治府第,作三台,于"邺城西北隅,因城为基。

铜雀台高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间,周围弥覆其上;金凤台有屋百三十间;冰井台有屋百四十五间,有冰室三与凉殿。

三台崇举其高若山,与法殿皆阁道相通"[1]。

魏文帝受汉禅(公元220 年),营洛阳宫,初居北宫,以建始殿朝群臣。

明帝"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高十余丈,建翔凤于其上。

又于芳林园中起陂池,通引谷水,过九龙殿前,为玉井绮栏,蟾蜍含受,神龙吐出"[2]。

又治许昌宫,起景福[3]承光殿。

土木之功为三国最。

孙权都建业,节俭不尚土木之功,至孙皓起昭明宫,始破坏诸营,大开园囿,起土山楼观,缀施珠玉,穷极伎巧[4]。

刘备在蜀,营建较少,然起传舍,筑亭障,自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殆尽力于军事国防之建筑也[5]。

晋初仍魏,宫殿少有损益。

武帝即位,即营太庙,"致荆山之木,采华山之石,铸铜柱十二,涂以黄金,镂以百物,缀以明珠。

"其后,太庙地陷,"遂更营新庙,远致名材,杂以铜柱,陈勰为匠,作者六万人。

"[6]东晋元帝立宗庙社稷于建康。

"即位东府,殊为俭陋。

元明二帝,亦不改制。

"[7]成帝时,"苏硕攻台城,焚太极,东堂秘阁皆尽",乃"以建平园为宫。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跨越了4个世纪,从220年到589年,这段时间里,中国发生了数次政权更迭和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段时期最初是由曹魏建立的,曹魏统治的时期被称为三国时期的“魏”。

曹魏的政治制度较为完善,官僚机构也相对完备。

然而,曹魏的经济状况却不太好,也没有像东汉时期那样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改善。

在曹魏之后,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种种原因,中国的统一遭到了破坏。

随后三国时期的其他两个国家——蜀汉和东吴——也相继灭亡。

接着,曹魏的后继者晋朝建立了起来。

晋朝比曹魏更加注重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时代也更为开明。

晋朝还推动了农业上的创新,并使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尽可能地减少了社会矛盾。

不过,晋朝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经济状况并没有像文化和学术方面那样有所改变。

晋朝的衰亡最终是来自于政治上的内部矛盾和分裂,以及少数民族的征服。

接下来便是南朝时期。

南朝期间发生了很多文化和社会上的变革。

南朝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佛教在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

南朝时期的寺庙和塔、壁画以及佛经的翻译等文化和艺术遗产至今仍惊为天人。

南朝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状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南朝时期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在经济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力量。

这和当时农业上居民解放了劳动力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政治方面,南朝时期实行了重要的分权制度,也有着很高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然而,南朝时期也存在一些不利于统一和发展的因素。

其中,政治和军事上的分裂以及少数民族继续的威胁都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最终,南朝时期被北朝统治所代替。

北朝时期的建国者是北魏国王。

这个时期所实行的政治机制和经济财政制度也都较为完善。

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北朝时期进行了很多的改革和培训,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变革和发展也提供了基础。

在北朝时期,北方的经济和政治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促使了时代的文化革新和社会的进步。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 推行均田令和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2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3 迁都洛阳 4 实行汉制与移民易俗
四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 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 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 统一奠定了基础
邻长——里长——党长 ③职能: 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 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认识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
北魏政府
北魏政府
宗主
州郡
农民
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④影响: 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②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2 整顿吏治
4 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 A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 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D 恢复和发展经济
• 花木兰 孔雀东南飞 梁祝 驸马 门神 • 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陶渊明 • 谢灵运 郦道元 九品中正制 • 淝水之战 北府兵 麦积山石窟 •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莫高窟 少林寺 • 齐民要术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
你知道哪些与这个时代有关的成语故事
• 东床袒腹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 草木皆兵 江郎才尽 皮里阳秋 • 中流砥柱 闻鸡起舞 东山再起 •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柯一梦 • 步步莲花 黄粱一梦 骑虎难下
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③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 顺应民意;同时要 讲究改革的策略 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改革者 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从220年开始,一直到589年结束,历时369年。

这个时期充满了变动和动荡,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下面将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特征进行探讨。

1.政治动荡: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政治局势十分动荡,多次政权更迭。

曹魏、东吴、蜀汉三国之后,曹魏灭亡,出现了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多个王朝。

这些王朝之间争夺中原统治权,战乱不断,政治剧变。

2.地方割据:在南北朝时代,中央政权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豪强纷纷兴起,形成了多个割据政权,如东晋时期的萧鸿、宋教杀掌握了徐州、豫州等地,北方出现了鲜卑族的匈奴、氐族、羌族等地方政权。

3.文化繁荣: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东晋时期,文人墨客颇多,如陶渊明、陆机、谢安等均是当时的文化名流。

他们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使得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4.区域分裂:南北朝时代,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方和南方的分裂格局,形成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对抗的政治局面。

南北方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制度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于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5.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代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的重要时期。

当时,佛教经过了长时间的东传和西传,逐渐在中国扎根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佛教的传入对于中国宗教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6.社会转型: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之一、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社会阶级差距拉大,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扩大,农民的痛苦和反抗也随之增加。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政治动荡,地方割据,文化繁荣,区域分裂,佛教传入,社会转型等特征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特征和经验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继承买卖 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 接,不许出卖。 (2)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杂税
官吏:官吏可获得公田,不得买卖。 地主:地主的原有土地不变。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租调制
北魏租(粮食)调(绢帛)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 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
一、政治: (一).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20—589) 北朝
北 方
十六国
东 汉
南 方
魏 蜀 吴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西晋
东晋

齐 南朝

陈 朝
特点: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 局部统一、民族交流密切
三国鼎立
西晋短暂统一
东晋十六国
西凉
张 掖西 北张 掖

北燕 龙城
朝阳 蓟 北京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
589)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 融合时期。 政治上,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社会动荡; 九品中正制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遭到破坏 。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和均田制恢 复;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 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 民族大融合。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教等兴盛; 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3)江南经济开展的启示: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表现为农业重 心的南移。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 稳定;②北方农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 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③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④政治中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⑤ 南方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海外贸易也优于 北方。
3、评价:
后期成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 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敕勒歌》(北魏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民族
生产方式 农耕为主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先进
孝文帝受汉文化影响。
改革措施
方面 经济
汉化政策
措施
均田制 新的租调制 整顿吏治:
影响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增加政府收入,巩固政权
缓和阶级矛盾
政治
官吏俸禄制
三长制 迁都洛阳
加强中央集权
洛阳又成为中原政治经济经济 文化中心 穿汉服、改汉姓、 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 移风易俗 定门第、说汉话、 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根本原因)
(3)统治者以身作则以及坚定的改革信心。
(4)适应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 启示:
⑴顺应时代潮流; ⑵讲究灵活的策略; ⑶坚定不移的意志; ⑷切实可行的措施。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 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 30多年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有学者认为造 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 帝改革。因为,孝文帝改革舍平城迁洛阳,改鲜 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 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 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 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 速了北魏的衰亡。 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 全盘吸收汉文化
——《木兰辞》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 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 商业上的特点吗?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 所,很不方便。
三、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 齐 民 要 术 》
哲学宗教
道 教 、 佛 教 的 传 播 崇 佛 与 反 佛
文学艺术
诗 歌 与 骈 文 雕 塑 与 绘 画
(2)规律 由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由内 地逐步转移到沿海一带;经济重心南移的趋 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表现最为突 出。 (3)启示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 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 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经 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及时引进、运用先进 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影响: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荒地被开垦
巩固了政权:
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抑制了土地兼并, 缓和矛盾,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2、政治——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
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激化阶级矛盾。
内容:
任期考核制、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颁行俸禄制。
洒泉
北凉 姑臧
前凉 后凉

统 万城 乌 审旗 南
后燕
定州
中山
渤海
南凉
乐都 西秦 苑川
兰 州东
前赵 前秦 后秦
西 安西 北

后赵 襄国 南燕 邢台 前燕 临 漳西 南 广 固
青 州西 北
雍 丘杞 县

成 (汉 )
长安 六


水 东 南京
建康

成都



郁 水

夷 洲 南海 ( 涨海 )
二、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政治
1、经济:推行均田制
前提: 因战争和人口迁徙,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 露田:无主荒地; 农民:(1)15岁以上的 内容: 受露田二十亩,……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 不可继承买卖, 男子和妇女 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 无所有权 桑田:已耕种过的土地; 可以领种土地 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
●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 方式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龙骨翻车(灌溉工具)
牛 耕
牛耙图
4.手工业的发展
⑴、南方盛产青瓷,造型美观。后青瓷 制作技术传到北方。
⑵、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东汉炼出 成熟的青瓷,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 瓷系统)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 了广阔前景。 (3)、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 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处于 世界领先地位。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领域 代表人 物 刘徽 数学 朝代 主要成就 地位
祖冲之
贾思勰 裴秀
农学 地 理 学
运用极限理论提出 三国 圆周率的正确计算 方法 南朝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 比西方早近 点后第七位数字 一千年 北魏 《齐民要术》 现存最早完 整农书
西晋 《禹贡地域图》 提出绘图的 原则
郦道元
北魏Leabharlann 东晋青瓷 羊形烛台南朝莲花尊
青釉碗
5.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1) 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寺院经 “罢五铢钱, 济盛行,加之战乱频繁; 使百姓以谷帛为 (2)表现:商业活动十分萧 市。” 条,出现了实物交换的现象。 ——曹丕 乡村出现“草市”
银元宝
金元宝
曹魏五铢钱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 基础。
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 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3、迁都洛阳
平城 洛 阳
平城
洛阳
争取汉族地主合作 农业发达,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保守势力强
气候恶劣、交通 不便、粮食缺乏
交通便利 利于控制中原
征服南齐 黄河流域政治 文化中心
易受北方民族威胁 不利于控制中原
相对落后
目的:
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 域控制,实现南北统一愿望。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 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 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 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汉族
北方少数 民族
定居
比较完备
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 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 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谢灵运
民族矛盾尖锐 。
阶级矛盾尖锐 。
知识梳理
改革背景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形成原因
洛阳又成为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穿汉服 改汉姓
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 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丛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 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 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 习,风化可新。”
——《魏书 献文六王传 咸阳王禧传》
(2)概况 ①范围: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 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②表现:开垦大量土地、耕作技术进步、农 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 积产量提高。 ③特点: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 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 粮区。 ④影响: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 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隋朝的统一及隋 唐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