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宗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影响文学的五种情况
辜鸿铭先生曾经指出:
事实上,中国的儒教或国教之中,有三项最
基本的信仰,在中国被称之为三纲。按照重 要性,其排列的顺序是:首先,绝对效忠于 皇帝;其次,孝顺父母、崇拜祖先;第三, 婚姻神圣、妻子绝对服从丈夫。
所谓“三从”,实际上指的是三种无私的牺
牲或“为他人而活”。 当她尚未婚配时,要她为父亲活着(在家从 父); 当她结婚后,要为其丈夫活着(出嫁从夫); 当她成为寡妇时,又必须为孩子活着(夫死 从子)。
2、文学对宗教的批判 从文艺复兴运动后期开始
3、文学与宗教的互补 从18世纪末开始
三、跨文化体系的文学与宗教关系
——中国文学与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文学中,转型复 合成了众多新形象、新情节、新题材、 新内容、新形式、新语言和新手法。从 而使中国古代文学,包括其思想内容和 艺术形式、文学批评、以及非正统文学 等都受益于佛教并转型复合成中国文学 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宗教文学
以传达宗教思想为主要目标的文学作品。 包括: (1)既是宗教经典又是文学经典的作 品 (2)直接为宣扬宗教服务的文学作品 (3)具有浓郁宗教意味的文学作品
3、文学可能具有的宗教性质
包括: (1)作为宗教传播手段的文学,具有 宗教教育功能 (2)作为具有宗教性精神追求的文学 文学在终极上具有一定的宗教性,即文 学是一种信仰。
中国的宗教与文学
“儒”、“道”、“释”三教并立,作为一种
哲学形态生成了中国古代士人在形而上的精 神空间中安顿自我而执着人生的三种不同文 化生存方式。这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文学作品、 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和文学派流。从整体的 视域来分析,“儒”、“释”、“道”不仅 具有哲学因素,并且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 三大宗教形态。 宗教对文学的影响,有五种表现形态:
对西方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但丁、歌德、弥尔 顿、拜伦、普希金、邓恩、斯宾塞等作品的 取材,对西方文学史上的大作家如托尔斯泰、 劳伦斯、霍桑等作品的取材,都有直接的影 响,甚至对其整个作品的创作,都产生了重 大的影响。
2、《佛经》:就中国古代文学而言,我们可
以从《佛经》与《山海经》、《佛经》与魏 晋志怪小说、《佛经》与《封神演义》、 《佛经》与《西游记》的关系,得到说明。 后者的题材,基本上都来自于前者。可以说, 《佛经》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和人物,已经成 为宋元以后的中国古典小说的题材来源。
中国古典诗词中如果缺少一种终级关怀,以及一些 佛家和道家精神,如《三国演义》、《西游记》、 《红楼梦》中所生存的; 如果西方文学中完全没有基督教的精神,世界文学 史也许完全不是今天所看到的这种模样。 文学绝对不只是一种形式或艺术层面的东西,主要 是一种精神形态,而宗教精神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 种因素。
2、道教的境界对中国文学作品境界也有重 要影响: 道教所主张的“坐忘”,是一种“心法相应、 物我两忘”的程度,对于李白诗中的仙境有 决定性的影响。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3、基督教境界对西方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影响: 基督教所主张的“永生”,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 的永恒境界。以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和劳伦斯小说 为代表的西方小说,往往体现了“原罪”、“忏 悔”、“救赎”的主题,并且成为西方文学的一种 基本模式,或者说一种基本格局。 文学作品之广度和深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受这种宗 教境界所制约的。
1、佛教中的“境界”对中国文学境界有重 要影响:“境界”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色”、“香”、“味”、“声”、 “触”、“法”六境; 二是指学徒修行所达到的程度,如“顿 悟”、“无念”。 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论”有直接的 影响。王维、柳宗元的诗中,往往都有一 种禅境。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 迪》:“寒山转苍翠,秋 水日潺媛。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佛教中的“前世”、“今 生”与“来世”之生死轮 回观念,往往体现在魏晋 志怪小说、宋元话本小说 与戏曲之中,形成了中国 古代小说结构的基本格局。
一、宗教与文学作品的题材
1、《圣经》:“该隐”的故事成为拜伦 诗剧《该隐》的题材来源;“列王纪”中 的“神仙”成为斯宾塞长诗《仙后》的题 材来源;植物的故事在邓恩诗中转化为 “蔬菜”和“孩子”的意象;《圣经》中 的“三重天”的构想,在但丁《神曲》中 转化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 个世界。
3、文学的吸引性和宗教的强制性。 4、文学的相融性和宗教的相融性与排他性的统一。
二、文学和宗教关系的三种形态
1、文学和宗教的混生形态。 2、文学的宗教的对抗形态。
3、文学与宗教的互渗形态。
三、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与宗教关系
——基督教与文学
西方文化传统中,基督教同欧洲文 学至少以三种方式发生共生关系,并大 致同西方文学史的重要发展阶段合拍: 1、文学对宗教的继承 从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运动
百度文库
2、道教:“道教”所主张的“求仙”、“成仙”、 “清静无为”、“顺其自然”、“隐逸出世”等 思想,往往成为李白、陶渊明诗歌的主题;道教 往往成为魏晋时代大量的“游仙诗”、司马相如 的《大人赋》、干宝的《搜神记》等,以及唐宋 传奇、金元散曲、明清神魔小说神仙主题的来源。 道教所主张的精神与思想,还成为中国文人遭受 挫折和失败时的重要精神支柱。可以说,道家思 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之一。
(二)文学与宗教的相通性
1、作家和宗教教徒的一体化存在。
庄子
2、文学和宗教都关注人的心灵和精神建构
3、文学与宗教在艺术表达上往往都是通过想
象和幻想来营构。
4、文学和宗教在形式上都追求审美性。
(三)文学和宗教的差异性
1、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交界处的“文学” 充满矛盾的彼岸世界的“宗教” 2、“感性世界”的文学和“灵异世界”的宗教。
文学与宗教
文学与宗教
一、文学与宗教的关系表现 二、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与宗教关系—— 基督教与文学 三、跨文化体系的文学与宗教关系—— 中国文学与佛教
一、文学与宗教的关系表现
(一)文学的宗教起源说 1、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宗教因素 内容层面——文学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宗 教内容、宗教现象等 主题层面——文学作品中所传达出的宗 教思想、宗教态度等
孙悟空本领的来龙去脉
与《摩诃婆罗多》
的关系 1.、“定身法” 2、“障眼法”或 称“掩样术法” 3、孙悟空的毫毛 变化
新思想:佛教的“空”、“有”和诸行无常观念 同中国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和物化异化等观念 相融通,使中国文学作品出现了物我两忘情景交 融的美感意境和人世无常的认识感叹。 新语言、新形式:梵文声名论里关于声之高下的 区别法,同中国古代宫商五声而歌的自然音节法 相融通,于六朝时发明了音韵四声和作诗“八 病”,从而促生了中国古典格律诗的形成。 新的文论思想:中国诗学中的妙悟说、神韵说、 性灵说,也都是与佛教观念复合发展而成。
《六度集经》八卷。三国时代
吴· 康僧会在太元元年至天纪四 年间(251~280)所译出。 《六度集经》故事四六
印度渊源:《罗摩衍那》与哈努曼
《罗摩衍那》故事 神猴哈努曼
季羡林: 过去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二者(按即哈奴曼和孙悟空)各不相 涉,是独立地在中国和印度产生的;一种认为哈奴曼就是孙悟 空的原型,这个人物形象最初产生于印度,传至中国,经过 改造与发展,就成了孙悟空。我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主张第 二种说法的。……连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都可以在佛典里找 到它的副本。为什么单单这个孙悟空就不能是从印度借来的 呢?有人说,孙悟空的前身是无支祁。这真使我有点大惑不 解。除了无支祁的样子像猿猴之外,二者毫无共同之处。孙 悟空能腾云驾雾,变化多端,好像没有听说无支祁有这种本 领。……我看,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 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 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于事实。
再次,由于佛经的传播而产生的“变文”,
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并 直接影响到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中之诗词的 融入。 在志怪小说中时常出现的“梦幻式”、“离 魂式”和“死而复生式”的三种叙事模式, 也是来自于佛教的“前世”、“今生”、 “来世”的“三重天”的启示。
四、宗教与文学的境界
3、佛教:佛教所主张的“因果报应”、“四
大皆空”、“世事无常”、“人生虚幻”、 “清静禅悟”、“地狱”与“人间”等,直 接影响到了王维、白居易、柳宗元、曹操、 杜甫的诗歌主题,以至于《三国演义》、 《红楼梦》等作品的主题,也不能脱离佛教 来理解。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观念, 几乎成为中国宋元白话小说的总主题。佛教 的一些基本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中国 古典文学,丰富和发展了后者的思想内容。
唐代诗人李白
杜甫的《秋兴八首》、《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也有这种世事苍凉之感。再如《红楼梦》的“好了 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 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终朝只恨聚无多, 及到多时眼闭了。” 中国的山水诗融入了佛教的清静,谢灵运、王维、 孟浩然、柳宗元等人的诗,往往都有禅心;而苏轼 的诗中,则有深厚的禅悟。元好问的诗句“诗为禅 客添锦花,禅是诗家切玉刀”,则道出了诗与禅的 关系。
《圣经》中的“创世纪”、 “路加福音”、“士师记” 与弥尔顿的三部曲《失乐 园》、《复乐园》、《力士 参孙》,存在一种对应关系; 清教徒作家班扬的小说《天 路历程》,其实就是对“圣 经”故事的一种图解;歌德 巨著《浮士德》中“魔鬼” 故事、达芬奇名画《蒙娜丽 莎》,也都取材于《圣经》。
《圣经》中的许多故事、情节、人物、意象,
佛教的“四大皆空”、 “人生虚幻”、“世事无 常”往往深入到古代文人 的思想深处,让中国古典 文学产生了一种深远的无 常感。 如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 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 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 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 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 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 掇?忧中从来,不可断 绝。”
二、宗教教义与文学作品的主题
1、基督教:基督教所主张的“博爱”、“道德 的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往往成为托 尔斯泰作品的一个核心主题;对劳伦斯一系列作 品如《虹》、《恋爱中的女人》、《查黛莱夫人 的情人》等的主题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陈独 秀于1920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基督教与中 国人》,称赞“平等博爱”、“牺牲奋进”、 “反思忏悔”的精神;影响到了鲁迅《药》 (“受难”)、曹禺剧本《雷雨》(“原罪”)、 郁达夫小说(“忏悔”)和冰心诗歌(“爱的哲 学”)等。
新形象:《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既有
佛典中神猴哈奴曼的影子,又有中国古 籍中水神神猴精无支祈的成分。
孙悟空
中国基因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 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 话本。作者不详。世多以为 宋刊,鲁迅认为作者或为元 人。全书三卷,17段。有 猴行者,无猪八戒,有降伏 深沙神的描写(可能为沙僧 原型)略具明代小说《西游 记》的雏形。 “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 头铁额称猴王”
三、宗教与文学的形式
佛教的传播形式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形式, 产生过重要影响。 首先,随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声明论”, 直接影响到了汉语“四声八病”说的提出, 并催生了一种新文体:“骈文”的产生; 其次,“声明论”也对中国古典律诗“平 仄相协”的理论,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没 有“声明论”的传入,中国古典律诗也许 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种形态。
《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 的一部大书。 《太平广记》卷四六七 《李汤》称,唐代宗永泰 (765年)年间李汤任楚州 刺史时曾有人“见一兽, 状有如猿,白首长髻,雪 牙金爪,闯然上岸,高五 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 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 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 人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 双目忽开,光彩若电,顾 视人焉,欲发狂怒。观者 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