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第十六讲 城市化与地域文化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3. 地区差异
100
90
后期
80
阶段
70
60
50
加速
40
阶段
30
20
初期
10
阶段
0
1800
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 了很多城镇化问题
发展较慢 1850
1900
起步早,水平 高,速度减缓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水平 低,速度加快
1950
2000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及原因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早晚 原因
目前速度
快慢 原因
城镇化人口 比重
高低 原因
所处阶段
动力
现象
现象及原因
原因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较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较晚(二战后)
工业化早
民族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
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通风采光好 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居住的特点又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窑洞
特点:冬暖夏 凉,节省建筑 材料 原因:冬季寒 冷,夏季高温, 降水较少,黄 土直立
北方民居
特点:屋顶较 平,门窗少且 小,墙较厚
原因:冬季寒 冷,降水较少
1. 地域文化对乡村景观的影响 ——体现人地和谐观念
思考:图中农田和民居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
• 乡村民居多分布于山麓的台地或高地,高 宅可避洪水;

2024届高考人文地理一轮复习-城镇化和地域文化(共40张ppt)

2024届高考人文地理一轮复习-城镇化和地域文化(共40张ppt)
2.逆城市化的原因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推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拉 力
文化设施齐全
因 素
交通便捷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
推 对土地压力大
力 因
收入低
素 社会服务短缺
自然灾害影响大
点拨:
1.此图反映了该地区的__城__市__化_____过程,该过程的表现?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促进图中城市发展的原因主要是?
环境
海水倒灌
城市内涝问题
随着城镇不断发展,城市道路逐渐硬化, 导致下渗量逐渐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 径流增加。每逢暴雨,排水不畅,地面积水。 可通过使用透水砖,建设“海绵城市”等措 施解决。
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示意图
例题: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 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 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 花基、菜基为主。
2.城镇化问题的措施
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自然环境
地形 气候 水文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趋向平坦
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破坏河网系统,减少下渗
评价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 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 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
生态
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 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
生态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
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全国通用)2020高考地理艺考生文化课专题十六区域经济发展课时29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课件

(全国通用)2020高考地理艺考生文化课专题十六区域经济发展课时29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课件
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了生产建设的 投资;有利于生产效益与利润的提高,从而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取得规模效益。
(2)缺点:就是工业的集聚会使得当地的污染加重,不利于环 境的保护、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要点二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①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 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重工业 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 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②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 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 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 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 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 动力正在减弱。
(1)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 (2)分析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集聚的有利条件与集聚发展的 益处。 (3)如果把数据中心的数据比喻为“原料”,指出贵安新区利 用这些“原料”可以发展的产业。 (4)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数据中心开始采取节能降耗措施。 你认为目前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是否有必要这样做?请表明观点 并解释原因。
(3)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数据服务、智能制造 等。
(4)没必要。因为贵安新区气候凉爽,电力资源丰富且电价低, 没必要支付节能降耗的成本。
有必要。因为节能降耗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可持 续发展模式。
【名师点睛】 工业集聚的优缺点: (1)优点:可以加强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与合作;降低中间产品
()
A.城乡统筹创新
B.生活方式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
D.科学技术创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有关知识,难度一般。 第(1)题,由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长三角地区村办企业涌
现说明当时村办企业较多,但都是基于“一村一地”的形式。虽然村 村都能够实现发展,但是相对来说空间布局较分散,不够集中,因此出 现了村村冒烟的现象,且改革开放初期的村办企业多是随着世界产业 转移而承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原料燃料需求较小,B对,A、C错误。 村办企业属于生产企业,市场是否分散与“村村冒烟”无关。D选项错 误。故选B。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城镇化(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城镇化(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

2.根据民居建筑特点判断自然环境特征 传统民居往往是当地自然环境的映射,根据民居建筑的用材、墙体厚度、屋顶坡 度、窗户大小、房屋朝向等,可以推知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1)判断气候特征
民居 要素
墙体 厚度
气候 要素
反映的气候特征
寒冷的地方,民居的墙体厚
冷暖、 度大;温暖的地方,民居的
昼 墙体厚度小。
夜温差 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墙体厚
阶段 工业革命之前 工业革命以后
现代
特点 发展极为缓慢 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涌现世界级大都市→城市群→大都市带
目前城镇化水平大多在 75以% 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 9。0%
(2)主要特征
①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
达。
②城人镇居运环行境效率高。
地区间的城镇化差异及原因。
综合思维:
结合城镇化的图文资料,分析城镇化的进程、特点。
人地协调观:
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针对环境问题,提出降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城镇化
地域文化 与城乡景观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知识归纳
真题演练
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1.地域文化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 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
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
和自人然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 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2.城乡景观: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内
涵、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讲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讲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地域文化(1)内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的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2)景观: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3)城乡景观:是在城镇和乡村里以人文景观为主的地理景观,包括聚落整体和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可以体现出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乡村聚落空间格局能反映地域文化。

回归教材读必修第二册教材第45页图2.34“‘宅高田低’——江西婺源月亮湾”,说出江西婺源月亮湾“宅高田低”空间格局优点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

答案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

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人地和谐理念。

(2)乡村民居建筑形式能反映乡村的制度和价值观。

回归教材读必修第二册教材第45页图2.35“福建永定土楼”,说出福建永定土楼主要功能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

答案聚族而居和共御外敌。

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

景观色调、色彩文化内涵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粉墙黛瓦散布于青山绿水中,低调而又淡雅,与秀美山川相辉映。

白色的墙可增加室外采光条件、弥补多云少光的环境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该城市为港口城市,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反映了当地发达海外商贸活动的生产特点和节约、简朴的风俗习惯(2)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具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城镇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郭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思考中国的古城墙、欧洲的古城堡体现了当时什么样的地域文化特征?答案封闭性、防御性。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23张ppt)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23张ppt)
3.有些无法保留或与现实要求有很大的矛盾,可考虑移址搬迁。 如三峡水库蓄水后,为了防止屈原祠这一重要文物被淹,现已将它迁往秭归新县城
。4.有些原物已毁,如革命纪念地区、历史上有名的建筑和园林等,可适当恢复重建 。
如遵义的红军长征中的革命纪念地区、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扬州的二十 四桥等 5.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建筑、建筑群或文化古迹,必须保留者,除进行完整的修复保留 外,在其附近地区的建设,不能有损保留项目的完整性和艺术价值。 6.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除有形的文物古迹之外,还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化 与 乡
文化 与乡
村 村景
景观

“宅
高田
低” 的空 间布 局
“人地 和谐” 的理 念
福建 “御外凝
永定 内”的集
“土 楼”
体精神
城镇建筑反映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空间格局反围内形成的文化现象。 物质方面:建筑、服饰、饮食 非物质方面: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城镇与城镇化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素养
【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地理实践力】调查所在地典型地域文化景观,探究其特点,对区域特色文化传承 和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资料、视频,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城乡景观,感受地域文化 的表现和特色差异。 【人地协调观】通过探讨地域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领悟人地协调观。
西方宫廷中有喷泉、雕塑,民居中有花园、 洋房、草地等。
【拓展】我国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主要措施
1.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群)等,必须保留。 如北京的故宫、天安门广场。

(中图版)2020高考总复习 地理:第2讲 城市化

(中图版)2020高考总复习 地理:第2讲 城市化

第2讲城市化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了解城市化的表现及城市化的过程。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3.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1.以区域图或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化问题,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2.与城市人口流动、城市内涝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考查读图能力、信息提取及整合能力,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

[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的动力和表现(1)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所示:特别提醒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但是发达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产生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则主要是因农村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产生的。

因此,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不是城市中二、三产业迅猛发展的真实反映。

(2)城市化的表现结合下图,归纳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化表现具体表现人口的集中过程(丁乡村→甲城市)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密度加大;每个城镇的规模扩大地域的转换过程(乙乡村→乙城市新区;丙乡村→丙城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伴随经济结构变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读下图,填表并回答问题。

(1)阶段和特点阶段特点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C: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 快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70%以上) 小(不到40%)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所处阶段C阶段A阶段和B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特别提醒发达国家城市化一般经历了如下过程:【疑难辨析1】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是什么?提示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28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2)图表信息:
-29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2.迁移应用 第(1)题,排除法。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面积是先增后减,而不是 持续增加;水域面积变化不大,而不是不断减少;未利用地面积先增 后减,变化不大,而不是持续增加;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 持续下降,说明城市化过程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第(2)题,运用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建设用地面积增 加,使地表硬化,下渗量减少,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并且会破坏地 表,影响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受损;城市化过程使城市面积 扩大,以及现代交通工具让住在较远处的人可以快捷地上班,居民 平均通勤距离会变长。
-5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6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1.城市化进程加快。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1)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工业化进行,城市人口比重高。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最明显。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加强对外联系;发达的城市交通系统不仅能够方便
居民出行,而且可以刺激商业、旅游和消费的增长,从而带动城市和地区 的经济增长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城市交通是联系社会生产、消费、流通 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 ;促进了经济发展 ,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 和人民生活的纽带 ,对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交通 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 条件的改善还可以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

2020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 城市化

2020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  城市化

知识梳理:美国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表现是城市人口向郊区 转移,大城市外围分散布局卫星城镇,根本原因在于城市人口、服务业 及相关产业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美国从18世纪末城市化的初 始阶段始到20世纪末“逆城市化”出现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时间。19世 纪后期,在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的影响下,首先一批富有阶层搬入郊区, 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家庭汽车的大量使用和公共交通设施快速发展极 大地加速了城市郊区化进程。城市内的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涌向新的郊外 开发区居住,城市空间结构形态随之发生变化,城市发展在空间上表现 为卫星放射状。二战后市区地价趋高,但是市区土地的供给已经高度无 弹性。这时美国政府为了合理地规划城市发展,对在郊区选择住宅给予 鼓励,使得更多中产阶级包括部分低收入阶层能够支付郊区住宅,郊区 化得到普遍发展。20世纪末,美国的“城市空心化”发展迅速,郊区已
2020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
知识梳理:城市化
城市化 (urbanization/urbanisation) 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 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 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 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 (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 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 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 程。
知识梳理:俄罗斯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速度很快,十月革命以后的70年间其城市人口 从0.291亿人增加到1.775亿, 是原来的6倍。以莫斯科为例, 莫斯科市区面积994平方公里,在一个多世纪中发展到了原来的 17.75倍,主要是沿交通线呈放射状、走廊式发展。前苏联长期 实行低房租政策,经济发展的成本长时期以来过多地由政府负 担。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城市建设的成本开始转移给市场, 地价开始上扬,市区地价攀高使得居民点布局呈现新特点:过 多的土地需求只能在郊区得到满足。土地的需求者主要是城市 居民,目的是为了寻找第二住所和辅助消遣,土地的用途主要 分为四类:乡间别墅、果园、菜地或村舍等,从一定意义上讲, 莫斯科市郊的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莫斯科市民拥有财富的空间 分布格局。

地理城市化和地域文化PPT共35页

地理城市化和地域文化PPT共35页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地理城市化和地域文化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讲城市化与地域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2017届南师大附中学测模拟·16~17)读“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回答1~2题。

A B C
D
1. 按城市化进程,四幅图排序依次是()
A. a-d-b-c
B. a-c-d-b
C. d-b-c-a
D. c-d-b-a
2. 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A. 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B. 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C. 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
D. 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2018届无锡学测模拟·17~18)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3~4题。

3. 图中()
A. 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 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 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D. 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4. 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是()
A. 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 美国——城市环境质量
持续恶化
C. 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 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2017届南师大附中学测模拟·19~
20)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
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读图,完成5~6题。

5.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
6.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 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 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018届连云港学测模拟·13~14)读“我国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图”,回答7~8题。

7. 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A. 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C. 未利用土地面积持续增加
D. 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8. 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市区()
A. 交通紧张状况缓解
B. 人口向郊区迁移
C. 环境质量下降
D. 生物多样性增加
(2018届南师大附中学测模拟·15)
右图是基于粤、苏、贵、桂四省区1990
年的省际人口迁移、自然增长率、老
年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预测的
2050年这四个省区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化。

读图,完成9题。

9. 上述因素对四省区城市化水平产生的影响是()
①广西城市化水平降低
②贵州城市化水平降低
③江苏城市化水平提高
④广东城市化水平提高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0. (2017届金陵中学学测模拟·23)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90米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近年来北京“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A. 降低建筑成本
B. 美化城市景观
C. 节约建筑用地
D. 扩大用地规模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1. (2018届扬州学测模拟·37)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突出强调城市发展与自然、历史、人文环境相协调。

()
12. (2017无锡学测模拟·38)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
13. (2017届南京学测模拟·34)我国城市化不应该过快的主要原因是科技水平不高。

()
14. (2017届南师大附中学测模拟·34)建设新城和卫星城的重要意义在于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促进城市化发展。

()
15. (2017届南京学测模拟·40)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共同影响。

()
三、综合题
16. (2017届姜堰区学测模拟·43)下图为“某城市用地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从城市功能区看,甲、乙、丙、丁四地中最有可能形成商业区的是,最有可能形成高级住宅区的是。

(2) 乙地布局在城市外围主要是为了、等。

(3)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可能给当地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有、、等。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
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下面左图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右图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 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2) 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

(3) 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第十六讲城市化与地域文化
基础过关
1. B
2. A
3. C
4. C
5. B
6. D
7. B
8. C
9. B10. C11. A12. A13. B14. B15. A
16. (1) 甲丙(2) 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城市环境
(3) 环境污染、耕地面积减少、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冲A行动
17. (1) 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2) 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3) ②③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