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一)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与科学的关系发展研究综述

高等教育与科学的关系发展研究综述
从 以下 三 面 进 行 综 述 。
2研究背景
( 1 ) 从大学的职 能以及 高等教育与科学的相互影响来分析, 2 . 1 高等教 育与科学的结合 过程 一 认为高等 教育与科学之 间存在积极的相互促进 作用 ,二者的 l 7世 纪, 人们发现 了科学技术在人类 的生活生产中所发 结合 符合 时代 的发展 , 具有现 实意义 , 科学应 该进 入大学。 挥的积极作用 , 从此 , 近 代科 学教育拉开了序幕 。l 8 世 纪, 科
高等教育与科学 的关系发展研 究综述
口 高 芳 曹 菁
( 西北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 陕西 ・ 西安 7 1 0 1 2 7 )
摘 要: 从三个方面 0即高等教育 与科学理应结合; 二者应该 分离; 二者的结合应注重结合 的方 式和结合 的前提 条件对 国内外学 者关于高等教育与科学关 系发展的研 究现状进行 综述 , 以期在贯彻 实践科学发展观 时代背景下, 为促使 我国 高等教育和科 学互相积极的影响, 从而为促进我 国高等教育与科 学持 续健康 的发展提供借鉴。
学的发展相伴而生 , 二者相互依存 。然而 , 近年来 , 以科技带 是另一种 事业 。然而科学研究却逐渐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 动经济发展为 导向的高等教育却呈现 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 部分。在 高等 教育 的实践 中, 大学与科研相互 影响, 由于对大 方。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与科学 的关系发展进行综述,理清 学的科学 活动 的认识角度不 同,国内外学者对于高等教育与 二者 目前 的发展现状 ,以期为我 国今后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科学 的关 系以及二者结合的现实意义也有不同的理解。本文 提供借鉴 。
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教学与科研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又彼此矛盾冲突目前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启示科学研究可以存在于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但一定要避免盲目的去追逐过度功利化的科研活动从而影响大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使命大学应该有选择性的满足社会的需求恪守必要的学术自由这样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科学的关系才能长远健康稳步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收稿日 期�2 009-05-18 作者简 介� 张 � 伟( � - ) 男 河 北保 定人 大理 学院 马克 思主 义学院 硕士 研究 生 研 究方向 思 想政 治教 育 � 李 钢( � - ) 男 � 云 南洱 源人 大理 学院 马克 思主 义学 院副 教授 硕士 生导 师 研究 方向 思 想治 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 验, 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也是在继承中 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 胡锦涛指出: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 连续五千 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 .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 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 也 � 深深影响这当代中国 . 纵观国内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 究,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即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发 展观的思维方式有哪些影响, 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传统 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合理成 分 . 笔者沿着上述的逻辑思路, 对国内科学发展观与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中有代表性观点进行系统 的梳理和评价,期望能对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 考.
一� 科学 发展 观从 思 维方 式 上承 续 了中 国 传统 文 化的 思想 资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在思维方式上受到了
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学者们通过 深入研究和挖掘,主要形成了有代表的几种观点: 刘 � 晓伟 认为: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 化中 " 和而不同" 这一哲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之上, 借鉴 国内文化与文明的成功实践提出来的,并且超越了 " 和而不同 " 的哲学关照. 把 " 和而不同" 上升为 "不同 而和" , 从而抓住了 "和 " 的价值与意义, 在尊重和理解 差异的基础之上, 从发展的全面性 , 协调性和可持续 性出发, 真正地使人 , 自然与社会达到一种 " 和" 的境 界. 张九海 , 韩强� 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社会发展 模式, 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性思维 , 人本思维 , 整体思维 , 和谐 思维经过创造性诠释与现代转换, 成了科学发展观的 文化资源, 即以感性思维 " 中和 " 理性主义, 实现社会 的科学发展; 以主体, 人本思维倡导人的全面发展; 以 整体思维观照社会的全面发展; 以和谐思维寻求社会 的协调 , 持续发展 . 高德步 �认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科学与人文 , 目标与手段, 道德与功利相统一的现 代价值, 体现了物 质文明 , 制度文明 , 精神文 明的统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长江论坛》2007.1期总第82期收稿日期:2006-12-14[作者简介]乔翔,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政教室副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近年来,科学发展观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学科领域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理论深度,并涌现了大量的成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综述[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980(200701-0014-042003年10月,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坚持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科学发展观。

它一经提出,特别是2004年2月党中央举办省部级干部“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之后,受到全党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并涌现了大量的成果。

这些成果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学科领域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理论深度。

现将近年来对于这一问题探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的学者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的客观需要。

目前还存在诸如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为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和机制。

而新的发展动力、机制的确立,就要求有科学的发展观做指导。

有的学者指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本事实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在社会转型加速期呈现出诸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跨上新台阶;这些矛盾如更为激化,不仅经济本身的发展无法持续,而且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因社会的失衡而被部分抵消。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研究综述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研究综述

组成部分 ,是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理论指导 ,是发展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必须坚持和落实 的重大战略思想 ; ( 5 )科学发展观 的理论 主旨是 ‘ 什 么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发展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 ( 6) 科 学发展观 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 ( 7 )科学发展 观 的核心是 以人为本 ; ( 8) 科学 发展 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
关 于 科 学 发展 观 的 内涵 研 究 综 述
廖 嘉 文
( 华 南农业大学
广 东广州
5 1 0 6 4 2)
【 摘 要 】自 科 学发展 观提 出以来 , 成 为学术界研 究的重要课 题。 国内各方专家 学者从不 同的领域和视 角,对科 学发展观的 内涵进行 了探索和研究 ,
并涌现 出大量的理论成果。 当前 学术界对科 学发展观的 内涵研究 ,主要从研 究的进程和概 况出发 ,在 关于基本 内容和概念 的研 究方面居 多,专 家学者
的全面发展”和 “ 坚持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概念 。并在 中国
( 谭婷婷 ,2 0 1 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 心对科学发展观 的内涵进行 了分析 。 “ 第一 ,坚持 ‘ 以人为本 ’ 回答 了 ‘ 为谁发展 ’的问题 。第二 ,回答了 ‘ 要不要发展 ’的问
“ 科学发展观 的内涵 ”为题名 的有 2 1 0 0 0 0余篇 ,以 “ 科学发展 观 的特点 ”为题名的有 2 2 0 3 0 0余篇。学者邓晨光 ( 2 0 0 9) 指出,
“ 关于科学发展观 的研究领域大体集 中在 : 论述科学发展观形成
的背景过程 ;科学发展观 的主要 内容研究 ;关于科学发展观 的创 新之处 ;以及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的 问题等几大方面” 。 二 、 关 于科 学 发 展 观 的 内涵 研 究 自2 0 0 3 年 1 0月以来 ,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 内涵研究一直是我 国学术界讨论 的热点话题 ,不 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与概 括。 通过对近年来科学发展观 内涵的研究主要 内容与观点的简要 梳理 ,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面 , 对 关于科学 发展 观的内涵研究 ,包

五大发展理念研究综述

五大发展理念研究综述

五大发展理念研究综述作者:黄静来源:《好日子(中旬)》2018年第02期摘要: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

自此,学界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研究如火如茶地展开。

目前,学界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学界从其形成、内涵、特征、逻辑关系、意义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仍有待深化。

本文试图梳理学界现有研究成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综述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自此,五大发展理念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专家、学者多层次、多角度对五大发展理念作出了分析与展望。

本文旨在近几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五大发展理念的主要研究内容作以初步概述。

一、“五大发展理念”形成的背景(一)从整体上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进行探讨辛鸣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党总结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60余年及世界数百年的发展经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从发展方位的战略判断、发展理念的战略创新、发展路径的战略支撑、发展挑战的战略跨越等方面对当代中国发展战略进行的科学构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创新。

”成龙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当下中国诸多矛盾和风险陷患的解析回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概括提升,对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参考借鉴。

”任理轩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思想结晶。

”(二)从某一方面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进行分析吴小妮、王炳林认为:“协调发展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具体表现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来自于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启示。

刘武根、艾四林探讨了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理论来源研究综述

科学发展观理论来源研究综述
要 理论 来 源 。J
任何一 种理论 都不是 凭空产生 的 , 的产生 总都是 它 建立在对前人研究 的继 承和发展基础之上 的, 都是 具有一 定 的理论来源 的。科学发展 观更是如此 , 下面将对 科学发
展 观 理 论 来 源 的研 究 做 一综 述 。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重 要 成 果
l 0
安 阳 师 范学 院 学 报
21 00焦
科 学 发 展观 理 论 来 源 研究 综 述
马 玉 飞
( 北京师范大学 政治学与 国际关 系学院 , 北京 ,0 8 5 10 7 )
[ 摘
要] 科学发展观 自十六届三 中全会提出 以来 , 起 了理论 界极 大 的关 注并掀起 了广泛 的学 习和研究热潮 , 引 取
权威 , 服 了科 学 主 义 思 想 指 导 下 见 物 不 见 人 的 物 化 原 克
想 与科 学发展观具有一脉相 承的历史 联 系。毛泽东始 终 把发展 视为社会 主义建设 的时代主线和根本大计 , 并且十 分 注重 以统筹兼顾 、 合平 衡 的要求 和方 法 指 导经济 工 综
作 。积 极 致 力 于在 群 众 路 线 的基 础 上 打 造 新 中 国 的政 治 生 活 氛 围 和 民 主政 治 发 展 目标 。 这 些 观 点 与 马 克 思 主 义 “ 的 全 面 发 展 ” 思 想 具 有 一 脉 相 承 的 继 承 性 , 际 上 人 的 实
旨 , 出 了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又 一 思 维 向度 。 开
二 、对 中国 三 代 领 导 集 体 发 展 理 论 的 继 承和 发展
学者认 为, 学发展观是运用哲学发展观研究社会 发 科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阶段总结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阶段总结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阶段总结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阶段总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和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思想,
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路径和方法: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路径包括从经济建设为
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以绿色发展为中心的转变,从发展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
持续发展的转变。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方法包括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协同创新等。

3. 学习科学发展观在各领域的具体应用: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包括推动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创新驱动等;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包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4. 总结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和经验: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掌握其理论知识,还要深入研究其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通过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科学
发展观。

综上所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阶段的总结应该包括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原理和内
涵的了解,对科学发展观实践路径和方法的研究,对科学发展观在各领域的具体应用
的学习,以及对科学发展观成果和经验的总结。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具体内容

科学发展观具体内容

科学发展观具体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倡导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在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

首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建设是全国各项工作的中心,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其次,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断实现。

要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关心人民群众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断实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们党、国家和人民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党、国家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党领导人民事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推动我们党、国家和人民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摘要: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不断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和重要建设目标。

大理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地区,有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天然优势,但大理要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成和谐社会仍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

本文从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现状、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以及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理市;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把生态文明提到了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举的战略高度,充分说明了我国新时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也引发了学界对于生态文明的研究热潮,国内外学者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看法。

一、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现状(一)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燕乃玲认为,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万本太则提出,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自然观上看。

认为自然界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

二是从价值观上看。

主张摒弃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的权利是平等的,是相互依存、协调共生的。

三是从发展观上看。

生态文明要求发展的强度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了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模式。

四是从消费观上看。

生态文明强调以实用节约为原则,在不影响人自身生存的前提下,注重生活方式的实用性。

王慧敏认为,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生态平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地平等,即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合理控制改造利用自然界的程度,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完整稳定。

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研究综述

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研究综述

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研究综述作者:胡祖凤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3年第09期[摘要]国内学术界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概念和内涵、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价值、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贡献、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显著特征与评估标准、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对策与历史经验等理论方面的深入研究,丰富了对党的建设科学化本质的认识,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理论与实践进程打下了良好的文献基础。

[关键词]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9-0030-03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结构所谓党的建设科学化,姚桓教授指出,“简单地讲,就是按照党的建设规律办事,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严小龙撰文《论党的建设科学化:内涵、结构、功能及途径》指出:“党的建设科学化,简单地说就是寻规律、顺时势、求实效。

它的结构含有四个逻辑层次,即探求党的建设规律及其知识体系所秉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建设中客观存在的一般规律和具体规律、以这些规律为依据制定的制度化策略和措施以及基本范畴和基本关系。

”笔者认为,“所谓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严格依循政党政治基本原理和党建基本规律的要求,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方法为抓手、以科学的制度为保障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实现提升与优化的过程和状态。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系统性与层次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重点性与全面性的统一,也是方法、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评价标准大致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党建方式是否最大程度地实现优化;二是党建思路是否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是党内和谐度是否提高;四是党建成本是否有效降低;五是党组织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是否增强;六是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更加认同党员及党组织;七是政党是否通过执政治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推进路径“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

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2005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综述

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2005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综述
怎 样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解党 的 先进性 ? 有 观 点认 为 : ( ) 党 的 1
发展变革客观要求 , 党的先进性所具有 的价值性 , 就 是 它们 最终 都是 为 了实 现最 广 大人 民根本 利 益 , 足 满
人 民物 质 和 精 神 文化 生 活 ; 三 个 代 表 ” “ 重要 思 想 从 党、 阶级与 时代 发 展 关 系 中来 揭 示党 的 先 进 性 : 方 一 面党 自身 应具 有 和能够 具有 的属 性 , 即党 自身 具 有体 现“ 三个代 表 ” 要思想 的主观 因素和 条件 ; 一方 面 重 另 是外 在 条件 即 时代 发 展 对 党 肩 负起 历 史使 命 的 客 观 要求 , 而且 “ 三个 代表 ” 要 思想还 把 党 的先进 性 内容 重 与检 验先进 性 的客 观标 准有 机统 一 起来 。
实践 中逐 步 总 结 、 概括 、提 炼 出来 的崭 新 命 题 ,是 “ 三个代 表 ” 重 要思 想核 心 内涵 的反 映 ,是 贯彻 和实 践 “ 个代 表 ” 重 要 思 想 的结 晶与 理 论 新 成 果 。有 三 观点认 为 ,保 持 共 产党 员先 进 性教 育 是进 入 2 世 纪 1
对党 的能 力 、知识 、文 化 、科 技水 平 等 方 面 的要 求 。 这是 对 党 的执政 过 程 的 具 体 方 法 问 题 的细 化 ,也及 时填补 了党 的建 设方 面 的空 白。
・6 ・ 0
眼点 。有 观点 认 为 ,保 持 共 产 党 员 先 进 性 教 育 活 动
是党 建理 论 和 实 践 的创 新 。党 的 先 进 性 建 设 ,它 既
体 现 了传 统 的 党 的 建 设 的 基 本 要 求 ,更 突 出强 调 了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探讨其在各领域的实践应用情况,为推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落地落实提供参考。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的新观点,体现了科学、民主、发展、和谐的理念。

实践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民主、文明、和谐四个基本要求,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实践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实践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的实践应用1. 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实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贯彻发展第一要务,优先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比如,中国近年来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速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实现了快速经济增长和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2. 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实践科学发展观强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区域经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配置均衡,提高综合竞争力。

例如,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发展战略,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实践科学发展观在社会领域的实践应用1. 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关注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教育部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职业教育优质发展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 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关注人民健康,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健康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贵州省企业决策研究会第三十二次例会综述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贵州省企业决策研究会第三十二次例会综述
以能源、 优势原材料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 以烟酒为
主的 传统支柱产业, 旅游业、 以 生态畜牧业为重点的 后续支柱产业, 以民族药业、 特色食品为代表的优势
翻 呻 卿黔鳞溯 攀
产业, 以航空、 航天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 高新技术产业, 潜力和出 路在于以独特的资源优势 为依托, 发展一批生产规模大, 技术水平高, 市场前 景好, 带动作用强的资源转换型大项目、 好项目, 带 动与资源开发关联配套项目 的整体推进, 通过把资 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提高工业经济 总量, 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 有的同志还从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认识。 龚晓宽说, 把我 省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 势, 促进农村, 特别是民族地区的资源、 环境与经济 社会的协调发展, 尽快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 是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在要求和重要内 比如, 容。 贵州的
子和两烟一酒、 制药等具有比较优势。与会者认为, 在这种情况下, 只要我们依托优势资源, 抓住机遇, 扬长避短, 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转变增长方式, 按
柱产业。 潘福认为, 贵州电力工业具有水煤组合良 好, 水火互济的独特优势, 在确保西电东送实现双赢 的同时, 贵州电力还极大地带动了我省关联产业和 基础产业, 特别是对贵州铝、 冶金、 磷、 建材等高能耗 工业的 发展, 拉动省内 经济增长, 提供了强大的能源 支撑。 高能耗产业是我省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经历 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我省工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为有效调整优化高能耗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集 中 度和深加工水平, 我们应抓住电力消耗占 高能耗 产品成本较高的特点, 将电力作为对高能耗产业进 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一是通过电网公司与符合产业 政策的高耗能企业签订长期供用电协议方式, 促进 电 力市场规范工作, 确保对高耗能企业持续可靠供 电; 二是通过实行发电厂上网电 价和销售电价联运 的模式;三是对一些生产规模小、 行业生产能力过剩 及污染环境严重的高能耗企业, 按照国家规定对其 实行差别电价, 促使其淘汰落后产能。 合理利用电力 供应和电价杠杆引导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和布局, 着 力培育一批规模大、 水平高、 竞争力强的集约型高能 耗企业。 魏永柱在发言中说, 煤炭企业应立足于发展 电力和煤化工这样两个支柱产业, 坚持以 煤炭综合 利用为依托, 延伸和拓宽产业产品链条, 一是产业循 环, 对煤研石进行资源再生转化利用, 二是变废为 宝, 不断推进瓦斯气综合开发利用。三是少取复用, 实现水资源抽出综合利用。 是综合开发, 四 积极发展 煤、 化一体化产业。贵州水矿集团长期建设的六 电、 盘水市老鹰山煤、 化一体化基地项目已于今年七 电、 月正式通过专家评审。 他还强调, 由于煤矿资源的不 可再生性, 必需对其进行保护性、 集约性开采。 杨家纯认为, 应以新资源观( 即科学资源观或理 性资源观)为前提和指导, 深人思考资源优势转化的 着眼点、 着力点和切人点, 进而确立资源优势向经济

关于人全面发展理论的综述

关于人全面发展理论的综述

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综述摘要: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的问题的研究置于重要位置。

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的奋斗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应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之中。

鉴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如此重要,围绕此中心的研究也就变得尤其多。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教育、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的问题的研究置于重要位置。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因而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展开的研究也就变得尤其多,今天我就来做一下关于这方面的综述。

先介绍什么是个人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个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它的本来涵义指每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地、自由地和和谐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成为各方面有能力的人,即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

具体来讲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人的智力和体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人的生命体存在和人从事一切活动的身心基础。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低级形式还是高级形式的活动都是对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二、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

物质活动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三、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受制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关系,作为人全面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必然要求社会关系高度丰富和发展。

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准备了物质前提。

二是自由时间的增加。

马克思用大量论述表明,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赖与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给所有人增加自由时间,充分的自由时间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三是社会关系的丰富,这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研究综述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研究综述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5期 ( 总第 10期 ) 1
湖 湘 论 坛
HUXI ANG F ORUM
No 5。 2 0 . 06
G n r lNo l e e a .1 0

科学社 会 主义理 论 与实践 ・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内 涵 研 究 综 述
调 ”说 ,即:科学 发 展 观 强 调 经 济 发 展 ,强 调协 调 发 展 ,
强 调 以人 为 本 的 发 展 。
面 、最规范 的表述 ,即 “ 坚持 以人为 本 ,树立 全面 、协 调 、
可持续 的发展观 。促进经 济社会 和人 的全面 发展。 科学 发 ”
展观 的表述虽然简洁 ,但其 内容十分丰富 、博大精深 ,涵盖
上要努力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素质 和科学 文化素质 ,实现 人们 思想 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总 的要求 是要实 现人 的全面发
展 同 社会 经 济 、政 治 、 文 化 的 全 面 发 展 相 统 一 。 第 二 ,在
核心 ,全 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 是科 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
主要 内容 ,统筹兼 顾和五个统筹 发展 是科 学发展观的根本要
陈 晓 飞
( 阳 学 院 ,湖 南 邵 阳 4 2 0 ) 邵 20 0
摘要 :深刻 、全 面把握科 学发展观 的 内涵 。是科 学发展 观研 究的关键 。本 文从科 学发展 观的 内在联 系、科 学发展 观的本 质 、基本 内容 、基本要求等方 面,对科 学发展观 内涵研究的成果进行 系统整理 ,为科 学发展 观的深入研 究提供 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 :科 学发展观 ; 内涵; 内在联 系:综述 中图分类号 :I )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36 2 0 )5— 0 3— 2 0 4— 10(0 6 0 0 1 0

近五年来科学发展观价值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科学发展观价值研究综述
为科 学发 展观 的核 心 是 以人 为本 ,这与 我 国宪 法保 障人权 的根本宗 旨是一 致 的 , 科 学发 展观 的指导 在
是极 为 重要 的和不 可 忽 略 的 。[吴 永 生认 为科 学 发 5 1
展 观是党 和政府 遵 循人 类 社会 的发 展 规 律 , 为完 善
中国特色 社会 主 义 事业 、构建 社会 主 义 和谐社 会 而 实施 的 战略 决策 。在政 治学 的视野 中 , 学发 展 观 科
理论界 开始对其 中所包含 的丰富价值理念 进行深 入和全 面 的研究 。本 文试 就 近五 年来科 学 发展 观 的 价值研 究情 况作 一综 述 。

的社会 发 展理 论 , 学 发展 观 是 马克 思 主义社 会 发 科
展理 论 的继 承 和发 展 ,注重 研 究政 治 功 能 , 马 克 在 思主 义社 会发 展学 说 中显得 十 分突 出 。无论从 科 学 发 展观 提 出 的现实 背 景 、过程 ,还是 核 心 和主 题词
第 2 4卷第 6 期 21 0 0年 1 2月
文章 编号 : 6 4 0 8 (0 0)6 0 0 — 5 17 — 8 2 2 1 0 — 05 0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h ni a n n esy Sca S i c ) o ra o S ax D t gU i rt( 0i c n e o v i l e
作者简介: 郝士宏 (9 3 ) 男 ,山西浑源人 , 16 一 , 硕士 ,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问题 。

5 ~
主义的根本观点 ,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精神实 质 。它是 马克思 主义 关 于发展 的世 界观 和方 法论 的

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综述

题 、 事情 、 发展 , 办 谋 以不断满 足人 民群 众 日益增 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 , 全面保障人 民群众 的经济 、 政治 、 化权利 。 文
维普资讯
28 6
社 会 科 学 战 线 ・ 0 6年 第 3期 ・学 术 回 眸 20 改革经济 、 文化 教育 、 科技 管理 、 公共 卫生 管理体 制 , 加强 社会调节 、 会 管理 、 会建 设 , 步理顺 经 济 、 政 、 社 社 逐 党 政 企 、 市 、 社关 系 , 实克 服影 响社 会 和谐 的体制机 制 政 政 切 弊端 , 建立 新的社会制度规范 , 和谐社 会提 供新的 体制 为 保障 。三要保 障社会稳 定和 国家长 治久安 。疏通社 情 民 意沟通渠道 , 建立健全社会 良好氛 围的预警 机制 ; 新社 创 会管理体制 , 建立健全协 同有 序 的社区管 理机制 ; 护弱 维

会广泛关注 , 成为我 国 理论 界 的热 点 。理论 界 的专 家学
者对树立科学发 展观和构 建和谐社 会 的重大理 论和 实际 问题进行 了深 入研 究探 讨 , 取得 了多 方 面 的丰 硕 成 果。 现治 、 经济 、 文化 等 各个 方 面 的 关
系, 保证 政治 、 经济 、 文化 以及 环境等 各个 层次 结构 中 的
各 个 要 素 之 间 的 协 调 和 发 展 。 因 此 , 人 为 本 是 构 建 社 以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 和谐社会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理论 界普 遍认 为 , 树立科 学发 展观 和构建 社会 主义
会 主义 和谐社会 的主题内容 , 没有 以人 为本这一 理念 , 就
筹兼顾 、 协调发展 、 正确处理 同发展相 联 系的各种 重大关 系问题 。我们党 提 出并正 在着 手解 决 各种 不协 调 问题 ,

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总结

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总结

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总结
根据对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1. 调研目标明确:在开始调研工作之前,明确了调研的目标和范围,确定了要研究的
问题和关注的重点。

这有助于提高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调研方法选择合理:根据调研目标和需求,选择了适合的调研方法。

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法,以确保获得全面、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3. 数据收集整理:按照调研方法,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

通过查阅文献、参观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了大量的实证数据和案例资料。

4. 数据分析与归纳: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据此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结论和
观点。

通过比较和统计,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规律性,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5. 结果与建议:将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对于科学发展观学习的建议。

根据
调研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改进意见,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例如,一些文献和数据的获取较为困难,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此外,对于调研过程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也需
要有较强的专业背景和分析能力。

总体而言,通过这一阶段的调研工作,我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
积累了一定的调研经验。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加强学习和提升自身的能力,为
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和推广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性分析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性分析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性分析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将人民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关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注重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以人民的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其次,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注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学发展观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科学发展观鼓励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瞻性原创性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福祉。

最后,科学发展观追求全面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科学发展观鼓励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促进农村现代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性分析,旨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地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孔陆泉;殷丽娟;于江
【期刊名称】《理论视野》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马克思早就预言了未来社会自由劳动的科学性质。

科学发展作为人类在必然王国领域获得的自由,是在为自由王国的繁荣打造硌要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应当努力追求从必然到自由的不断飞跃。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孔陆泉;殷丽娟;于江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相关文献】
1.论科学发展观的三个理论来源
2.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辨析
3.科学发展观理论来源研究综述
4.科学发展观方法论的理论来源研究
5.科学发展观的三大理论来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时候,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前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全面吸收和综合人类社会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发展观,丰富了发展内涵、创新了发展观念、开拓了发展思路、破解了发展难题。

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学术界对之展开了多学科、多视觉、全方位的研究和讨论,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本文从发展观的演进、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及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贡献和意义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等五个方面,对有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以期把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发展”作为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专门术语,被广泛认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

对这个过程的反映形成了发展理论。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涉及到发展的目标、价值、代价、主体、动力、条件、模式、战略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科学发展观则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

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

正因如此,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民本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民为本,这是发展的根本要求;(2)全面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涵盖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发展的多元内容;(3)协调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要素、不同要求的相互适应、有机配合、优势互补与彼此促进,这是发展的基本原则;(4)可持续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相互适应,这是发展的重要体现;(5)统筹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是发展的战略指导。

(注: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实现十个转向》,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期。

)另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发展观主要解决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对于“什么是发展”做出了科学的回答;(2)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做出了科学分析;(3)对于“怎样才能发展”做出了科学的探索;(4)对于“怎样评价发展”做出了科学判断。

(注:庞元正:《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与科学发展观》,载《领导科学》2004年第6期。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发展的本质和目的、发展的中心、基本内容和根本要求等。

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2)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3)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完成的任务;(4)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这就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5)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注:吴振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载《理论学刊》2004年第4期。

)有些学者还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他们认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三句话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是用马克思主义反思传统发展观的结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这三句话还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完整内容:第一句话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或哲学指南,是它的灵魂,第二句话的三项要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第三句话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

由上述三句话组成的科学发展观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探讨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波澜壮阔实践中的展开,马克思主义因此而精彩。

(注:《当代思潮》编辑部:《时代的哲学行动的指南——就“以人为本”有关问题答读者问》,载《当代思潮》2004年第6期。

)总结起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离不开发展。

历史与现实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的出路在于发展,中国的希望在于发展,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皆系于发展。

正如温家宝同志所指出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

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

”(注: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载《经济日报》2004年3月1日。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中,始终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为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机遇,使他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他们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是要鼓励人们依法经营,勤劳致富,先富带后富,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要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切实保障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使人民当家做主。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客观上必然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全面是指空间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时间的延续,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

(注:李连仲:《我党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载《经济日报》2005年2月21日。

)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二、关于发展观的演进对发展观演进的研究是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渊源和正确性认识的重要方面。

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学术界对发展观演进的研究出现了新的热潮,对发展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的最新发展阶段,以往的发展观皆产生于国外、只有科学发展观产生于中国等方面已达成共识,但对发展观的产生时期、演进阶段等,还存在不同的看法。

1.关于发展观的产生时期。

一种观点认为,发展观的产生和形成源远流长,早在两三千年前,人类社会就对发展问题发表过一些观点,尽管这些观点还不系统,但却是现代发展观形成的基础。

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的发展观始于20世纪40年代,是由政治学家们提出,由法兰克福学派形成的“工业文明观”,也就是说,“工业文明观”的形成,标志着现代发展观的诞生。

(注:邓伟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若干思考》,载《求实》2004年第11期。

)第三种观点认为,发展观是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由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有关发展的一系列比较明确、系统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注:简新华、曾宪明:《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贡献和落实》,载《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期。

)我们赞成第三种观点。

人类自告别古猿以来就一直在发展,也在不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但只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经济学产生的时候,才形成对发展的比较明确、系统的看法,才有了所谓发展观。

在此之前,基本上只有财富增长或经济增长思想。

比如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代表,把金银与社会财富等同起来,形成了重商主义的财富增长观;重农学派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增长观,认为财富的生产只能来自生产领域,强调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是农业,所谓社会财富就是从土地中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及其以后的西方经济学代表人物马歇尔、凯恩斯等都把国民财富看成是物质财富,认为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福利的增加。

因此,无论是在古典学派还是新古典学派那里,存在的只是财富增长观或经济增长思想,系统的发展观还没有形成。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殖民地和附属国相继获得独立,并迫切需要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状况。

为此,一些经济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增长和发展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同时也促使了一门新学科——发展经济学——的诞生。

发展经济学以研究后进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问题为己任,因而发展观就成为其核心内容之一。

据此,我们认为发展观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发展经济学产生之时。

2.关于发展观的演进阶段。

发展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而不断演进的。

但发展观的演进到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发展观,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发展观经历了六个阶段的演进,形成了六类不同的发展观,即“工业文明观”→“增长极限论”→“可持续发展观”→综合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注:邓伟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若干思考》,载《求实》2004年第11期。

)这种观点认为,现代的发展观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法兰克福学派形成的“工业文明观”。

因为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受战争影响,视军力为国力,继而又提出实力论,视GDP为发展的首要标志。

因此,工业文明观简而言之是“发展=工业”,至多是“发展=经济”。

第二阶段的发展观是于1969~1973年由罗马俱乐部学派提出的“增长极限论”。

他们批判经济中心论,认为生态快到极限了,经济增长再过一百年也会到极限,于是提出了“经济+自然=发展”的思想。

紧接着,由欧美一些经济学家组成的“新经济学研究会”又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