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机制研究述评

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机制研究述评
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机制研究述评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固阳县坚持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认真履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责任,拓宽思路,创新途径,把从严治党要求重点落实到从严管理干部上,在考核内容上体现差异化,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动真格的,探索形成了“三设三评三挂钩”的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三设”实现考核体系的兼顾性 考核体系是综合考核工作的基础。固阳县设置考评体系既立足共性,又关注个性,凸显考评对象各自特色,在考核对象划分、考核内容侧重、考核指标选取上,体现对不同类型部门的差异化设置,改变了以往“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方式。 考核对象分类设置,搭建考核“展示台”。对考核对象的科学分类,是客观准确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基本保障,也是开展差异化考核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考核对象的工作性质,将全县80个科级领导班子划分为6个镇、55个县直部门、19个科级事业单位三大类,并按照职能职责相近的原则,进一步将55个县直部门分为党群机关、综合管理、公共服务、执法监督四个类别。同时,结合领导班子的分类情况和机构属性以及班子成员的岗位职责,将科级干部分为

镇正职、镇副职、部门正职、部门副职、事业单位科级干部 5个类别。 考核内容分解设置,构建考核“坐标系”。考核内容是 执行考核工作的标尺和准绳。为在统一的考核框架内提升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将工作实绩考核分为“扶贫开发、服务经济、争取资金、社会民生、党的建设、维护稳定”6大项考核内容,并成立了对应的指标考核办公室,具体负责考核指标设定、日常监控和定期考核等工作。根据各镇、各部门单位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确定每一类别考核对象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镇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和“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情况;党群机关类注重提升党的建设水平;综合管理类突出服务经济和争取资金工作;公共服务类侧重于落实社会民生任务;执法监督类则进一步强化维护稳定的职能发挥。通过对考核内容的个性化设置和赋分权重的调整,引导考核对象转变工作重心,推动全县重点工作全面实施。 考核指标量化设置,形成考核“信号旗”。各指标考核 办公室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在共性考核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各自承担的考核任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几项工作,设置差异化、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在确保考核指标全覆盖的同时,简化考核程序,提高考核效率,切实解决重复考核、繁琐考核等问题。同时,对各类别部门单位相同的考核指标,也相应制定有差别的分值指标体系。此外,以镇领导班子考核为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要素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界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形成和发展,直至协同创新概念正式提出后助力其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2011 年4 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讲话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这是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明确要求。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并不矛盾,而是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延伸发展,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反映了当今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 通过高校与其他相关单位比如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有影响力学术组织的交流、结盟或联合,构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科技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协同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实现跨一级学科和研究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打破传统科研组织之间的壁垒,反映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发展的趋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化、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世界上各个科技强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向跨学科和区域化、国际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各级各类的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涌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逐渐起步并缓慢推进,经历了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阶段后,发展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之相对应,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要求,鼓励产学研各方特别是高等学校探索建立新的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合作模式。 (1)从主导组织的类型可以分为政府推动、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其中政府推动型协同创新模式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导,重视并强化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引导地方高校联合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围绕地方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的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主导型协同创新模式是企业为了一定目的,比如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或者仅仅为解决某个技术难题,通过合作、委托开发等方式吸引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参与企业研发过程,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其研发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和范围由企业决定并支付费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又称为学研主导或者联合开发模式,是学研两方在地位平等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联合起来,建立研究实体或者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参与研发和经营管理,风险和收益共担,利用各自优势分工协作进行研究和创新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协同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推荐下载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 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对技术创新概念的不同理解,重点对技术创 新的内涵和核心的介绍,以及技术创新对我国现代建设的重要影响。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技术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关键字:技术创新,新概念,内涵,核心 一、国内外对于技术创新概念的观点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在20世纪初期,美 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从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在长期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有关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和演进性那里得到了有关技术创新的最初启示,打破了经济理论研究上的僵局。他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来系统地研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熊彼特关于经济增长非均衡变化的思想首先反映在其1912年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此书在1934年译成的英文版中,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熊彼特在1928年首篇英 文版著作《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是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或者说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样一个过程的概念,并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在熊彼

特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关于技术创新定义的代表性的观点还有,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或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并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提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商业化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包括设想的产生、研究方法、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设想成为在工业或商业活动过程中销路好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的交换;德鲁克认为,创新的行为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森谷正规提出,技术创新就是因技术的推广而开辟了新的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创造足以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新的经济实力等等。 国内学者也对创新的概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管理学领域,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浙江大学的许庆瑞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泛指一种新的思想的形成,得到利用并生产出满足市场用户需要的产品的整个过程。广义而论,它不仅包括一项技术创新成果本身,而且包括成果

以心愿存折为载体,构建学校德育评价机制研究

以心愿存折为载体,构建学校德育评价机制 研究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为了使德育效果常态地、持久地渗透到学生日常活动中,学校德育处借鉴银行存折模式,创设“心愿存折”评价机制,以存折为载体,记录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点滴成长,并以直观形象的图章体现,把期初的心愿与期中的过程表现相结合,最终通过存储积累实现愿望奖励,引导学生进行目标牵引与发展,达到自我完善,充分发挥德育评价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心愿存折;学生德育评价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着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种种因素夹杂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需要我们的思考和面对: 症状1:重活动,轻评价 学校越来越意识到德育活动的重要性,活动精彩纷呈,组织者力图通过活动来加深学生的道德体验,培养良好个性。而对活动之后的评价却仓促收尾,活动头重脚轻,简单化、单一化,大大削减了活动的道德教化与主题升华,将最终所亟待达成的德育目标予以弱化。 症状2:有评价,少内涵 学校德育素质评价在某种程度上真实而又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在

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表达方式以及角色认同心理等,一旦形成,便会具有很强的惯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中的教师与学生。实际操作中,班主任之间的评价缺乏统一性,评价标准不一致,学科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行政层面难以及时地跟进与反馈。 症状3:有方向,少媒介 追求自己的心愿是人类难以割舍的情结,教育的使命在于人的完成,其核心目的是使每一个人具有完成自我心愿的能力。学生不缺少愿望,缺的是享受愿望的动力。在德育活动的整体规划中缺乏课程意识,学生德育活动又与“心愿达成”这一核心关联度不够,效度不高。在德育素质评价上,更是没有将“心愿达成”的理念一以贯之。 介于以上几点的思考,我们不断探索尝试,受成功经验的启发,学校德育处借鉴银行存折模式,创设“心愿存折”评价机制,以存折为载体,成立“总行”、“分行”,以直观形象的图章和具体分值记录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点滴成长和出现的问题,把期初的心愿与期中的过程表现相结合,最终通过存储积累实现愿望奖励,引导学生进行目标牵引与发展,达到自我完善,充分发挥德育评价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通过“心愿存折”创设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心愿卡设置上既关注学生品

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干部考核工作是干部工作的基础性环节,是组织工作的严重方面,更是激励干部积极开展工作,促进干部队伍素质提高的严重手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这对新形势下加强干部考核评价的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组织部门的我们要主动有为,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创新考核方式。 一是注重年度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当前,我们在进行干部考核时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听取述职报告、组织测评、个别座谈等。 这种考核方法能在短时间内了解掌握干部的主要表现和工作业绩,但对干部思想深处和日常事务性工作却难以了解和考核确凿。 要想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干部,就需要建立平时考核机制,将干部日常的工作和思想情况纳入进来,并且年度考核要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做到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 二是注重顺向了解与逆向评价相结合。 要打破惯性思维,在德、能、勤、绩、廉顺向了解的基础上,增加对干部政策理论水平低、民主意识不强、结合协作不好、工作作风不实、创新能力弱、廉洁自律较差等逆向测评了解,以便收集到顺向了解难以掌握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干部考核时,既要报喜也要报忧,全面对干部本人进行评价。 三是注重共性考核与差异化考核相结合。 传统的考核,大多是用一套相同的指标考核所有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针对性、科学性不强。

要完善从统一标准到分类考核,从年底考核到把平时考核纳入年度考核,从统一测评到分层次测评,从岗位差异化设置等方面上进行考核的模式,使例外职位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奋发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同志的积极性。 分类、分层次、分岗位的进行考察,体现出共性和差异性,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干部本人。 四是注重公开考察与侧面考核相结合。 要建立健全干部考察数据库,把干部任职考察、换届考察和届中考察等信息记录在案,既了解考核对象的现实表现,又了解其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中的表现。 要通过现场察看、走访以及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反映干部工作业绩的单位或部门有针对性地进行实地考察或微服私访,全面了解干部。 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人才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教授访谈本报记者刘祖华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人才评价在人才资源开发管理过程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我国的人才评价机制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教授。 人才评价机制在人才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发挥基础与关键的作用 记者:《人才规划纲要》中将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作为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在您看来,人才评价机制在整个人才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萧鸣政:人才评价机制,是人才评价工作的系统化与科学化发展形式,是一种基于评价过程的人才开发与管理的动态体系。人才评价机制在整个人才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基础与关键的作用。具体来说,应该通过人才评价机制揭示人才价值,进行人才的识别、 发现与引进;依据人才评价结果与组织需要,组织可以把合适的人才任用到合适的岗位上,使用人才具备的价值。同样,通过人才评价,人们可以有目的的去寻找那些能够展现与实现自己价值的组织与岗位。依据人才评价结果,组织可以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与开发,被评价者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扬长避短,实现人才价值的提升。 人才评价在揭示人才价值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从发现人才的角度来看,人才评价是显现人才内在价值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人才评价能够科学地、客观地评价人才的当前状态和发展潜质,通过评价结果揭示与展示人才具备的实际价值。 依据人才评价结果,市场可以把人才配置到合适的组织与岗位,实现公平配置,转化与实现人才价值,有利于人才市场的发展。从发达国家人才市场发展的经验来看,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市场,除了要有相应的健全的法规和政策、有效的管理体制外,还必须能够为人才供需双方提供人才评价。通过人才评价对各种人才的价值做出鉴定,使人才的需求者可以客观地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才,而人才本身也可以凭借权威的人才评价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才能。这样,既保护了用人单位的利益,也维护了人才自己的权益,使人才流动进入有序的轨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评价不仅是人才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前提。 依据人才评价结果与市场需求,人才的薪酬待遇得到公平的体现,

论企业协同创新项目的内涵和特征

论企业协同创新项目的内涵和特征分析 摘要:当前,企业协同创新项目已普遍开展,并取得了巨大成效,成为了企业界与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从协同创新和项目管理这两门学科的交叉角度分析了企业协同创新项目的内涵,提出了狭义和广义的概念,并进而归纳总结了其特征和生命周期。 关键词:企业协同创新项目管理内涵特征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我国企业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也迈入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而企业为了降低创新成本和提高创新效率,企业的创新项目已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独自开展的创新活动,而更多地是要跨越组织边界,去获取和利用外部知识和创新资源。因此,企业协同创新项目倍受关注,已成为企业界与学术界的一大热点。它强调通过发挥组织间的协同作用,来提高企业创新项目的效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市场配置资源、政府支持引导、突出企业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格局,这无疑将进一步有力推动我国企业协同创新项目的快速向前发展。 在企业协同创新项目中,企业是通过与其合作成员之间通过相关信息、知识等多方面资源的共享或交易来完成协同活动的。这是企业通过获取与运用知识产权以实现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企业协同创新项目的开展已取得了较大成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奖项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居多。例如,201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技术及装置”项目,是由清华大学和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凌云光视数字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此外,获得一等奖的“TD-SCDMA关键工程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也是由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华为和中兴通讯等众多国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完成。据统计,在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66%。 1 企业协同创新项目的内涵 关于企业协同创新项目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给出一个统一规范的定义。为了全面认识和理解其内涵,可从协同创新和项目管理这两门学科的交叉角度来进行分析。 学者们在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中普遍认为:协同创新是指为充分释放组织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通过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而实现组织间深度合作的一种过程或者行为。协同创新是以大学、企业、科研机构等为核心要素,以政府或者行业等中介组织创新平台等为辅助要素,通过多元主体协

完善德育评价机制开展励志创新研究

完善德育评价机制开展励志创新研究 ——广东省提升高中办学水平德育建设自评报告 惠州市惠阳一中实验学校 一、立项的背景 我校是2006年新办的一所公办民助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属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正取生生源质量整体较好,但每年要招收40%的择校生,这一部分学生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择校生来校后,感觉自己的压力较大,对前途忧心忡忡,又缺乏明确的目标,长期处于一种“无目标状态”的混沌状态。表现为有理想无目标,无理想无目标,无信心无目标。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开展有特色的德育活动,最大限度激发所有学生的潜能,把后进生变成合格生,把合格生变成优秀生,把优秀生变成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大目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构建适合我校的德育教育模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提升办学水平的德育实践中,我们选择了完善德育评价机制,开展励志创新研究这一项目着手开展工作。 为了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精神动力,我们坚持“厚德博学,有志有为”的文化价值取向,恪守“在我们的集体里,每个人同样重要,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良好愿望”的德育理念,努力转变德育教育的思维模式,完善德育评价机制,用不同的尺子去评价学生,让学生在学校受到肯定与激

励,不断挖掘自我潜能。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励志德育创新研究,逐步形成励志德育模式的理论框架和具体操作方式,增强有效德育能力,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形成德育特色,创建德育工作品牌。 二、方法与措施 (一)坚持德育为先,拓宽德育途径,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格局。 1、明确总体思路,丰富德育内涵,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我们确定德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化一个中心,抓实两条主线,强化三个阵地,构建四化德育模式,推行六大系列德育课程,落实常规管理七项评价,开展八大德育主题月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十大良好习惯。一个中心即以“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行育人”为中心;两条主线即常规管理与创新德育机制;三个阵地为政教处、年级组和班集体;六大德育教育课程系列为政治信念系列、学科深化系列、社会实践系列、问题研究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礼仪安全系列;七项评价为纪律、卫生、出勤、内宿管理、学风、社团活动和财产管理七项班级管理工作考评;八大德育主题为心理健康、文明礼仪、法制安全、服务社会、发展自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爱班爱校爱师爱国、读书学习;十大习惯为文明、礼仪、学习、阅读、健体、卫生、劳动、生活、安全、守纪。 2、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完善德育工作网络。学校构建了完整的德育工作网络,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王协民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团委负责人和年级组长为成员。政教处作为实施全校德育工作的职能部门,统一部署,周密安排,教务处、总务处、团委、学生会各部门通力配合。班主任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_苏碧云

改革创新 摘要:本文以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内涵为切入点,对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优化路径,以期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运行机制;企业创新 Abstract:The paper takes the concep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as the starting point,analyze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enterprises innovation,and dis-cusses the optimal path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enterprises innov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ey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dustry and u-niversity and research;operation mechanism;enterpris-es innovation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些新兴产业无不使尽浑身解数为自己的未来图谋划策。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企业以包容的心态感受外来文化的魅力,团队合作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所谓的团队也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由个人组成的整体,有时它是由几个小团队合作组成的大团队,由产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三方构成的产学研合作便是其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合作方式。 产学研合作在多年前已进入学者们的视野,近几年出现的协同创新概念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协同是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作用,表现为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能力,即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共同一致地实现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基于合作方的共同利益,不同创新主体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通过合理分工与创新要素有机配合发挥非线性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这一过程即为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等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即协同创新的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理。通过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创新主体各方能突破各自的边界,进行资源重组,取长补短共同进行创新,获得1+1>2的效果。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实现技术转移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途径,在解决国家经济社会重大问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分析 在竞争愈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助推模式,其具有的强大功能与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受到各界的瞩目。以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形成为切入点,剖析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而分析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来探究其运行机制。 1.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共享是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联系的首要前提,多个异质组织之间因此紧密相连,成为一个资源共同体。一般而言,企业以知识转移、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为主要使命,同时进行科学知识传播。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利益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核心单元,可以说利益是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结合的重要驱动力,也是维系三者关系正常运转的纽带。 不同主体利益追求的满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的动力,正是这一动力实现了三大主体的协同创新,而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能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更能结合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吸引、整合各种资源让产、学、研在这一过程中相互作用,以获得更好的绩效。 2.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方影响。从企业运营视角出发,可以发现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就外部因素而言,政府和市场是两大影响主体。政府是否支持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的运行上是否给予实质帮助;市场是否接受这一新兴模式,是否会由此引发恶性竞争等,这些都关系到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 □苏碧云陈艾华 (嘉兴学院商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49 2015年6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大学之道(十六):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 发布单位:宣传部信息来源:《中国高等教育》作者: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点击率:368 发表日期:2011-08-05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因此,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人才的竞相涌现,全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各级各类高校的主要任务。而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首先明确和加深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等理论或观念方面的认识,不仅必要,而且需先行。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潜能,这是潜藏于学生大脑结构和功能中的一种心理潜能。可见,从理论上讲,人人均可创新,事事均能创新。不论是谁,也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可以称得上是创新人才。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社会众多小发明、小创造的累积效应使然。所以,创新并非高不可攀,更非少数人的专利。然而,社会实践也表明,创新确实又远非人人可以做到。究其原因,在于人人的创新潜质并非都能被激发出来,进而内化为个人的创新素质。这样看来,所谓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即是要将每位学生的这种创新潜能激发出来。 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呢?简而言之,创新素质即为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合金。其中,创造性思维是认知系统,创造性人格是动力系统。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思维的最高形式,其中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其核心特征。针对当前我们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下四个方面当是我们需要勇敢面对与着重改革的: 一是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思维习惯。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要有敢于质疑和辩论的信心,还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与勇气。教育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充分保护甚至捍卫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二是丰富的想像力。想像力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能力排名倒数第一,创新能力排名倒数第五。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想像力的贫乏已成为当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危险的莫过于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唯一的想法”,如何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变得能够充分展开学生想像的翅膀,让学生敢于想像,善于想像呢? 三是科学方法和学会学习。科技持续发展与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有赖于人类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用新的方法去思考已知的东西,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四是广阔的知识背景。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往往在某个时候会组合起来形成新想法、新思路。创造性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发展,是创新人才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如果创造性人格欠缺,人的创造性活动就会陷入困境,而且不可持续。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名男性的成才问题进行了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对被试中成就最大的与成就最小的各20%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两组人中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不同;成就最大的一组,在责任心、进取心、求知欲、自信

创新平台评价机制研究

创新平台评价机制研究 1.引言 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持体系,对国家培育具有创新主导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和地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的日益增多,创新平台管理及评价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很有必要。 2.创新平台体系结构 目前各省大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搭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实施产业技术重大专项,力求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创新平台分类主要以属性和依托单位来分。 1)按平台的属性分类 通过申报,由国家发改委认定的创新平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由省发改委认定的帮助企业建立创新体系的平台有: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2)按平台依托单位分类 主要依托单位为高等院校、为科研院所、转制后的科研院所、企业 3.创新平台考核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确定是开展科学的评价活动的前提,要以一定的尺度或标准来衡量评价对象。为了保证评价的科学合理性,指标的选取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系统性、关联度、战略性以及生态性等原则。 就政策层面而言,政府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为其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政府唯有了解创新主体的创新状态,了解创新主体创新的优、劣势所在,才能制定相应的措施,推动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达到更高的水平。创新的测度和分析如果只是在宏观或中观层面考量,忽视了对于微观的创新主体的考察,那么依此而得出的创新政策和创新发展战略难免出现疏漏和错失,以致可能出现政府善意的行为却同创新主体的需求不相匹配的情况,由此政策的实效性也就难以保证。 对于创新主体而言,创新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优势的生命线。政府的角色毕竟只是推动和引导,不能完全代替创新主体去从事具体的创新活动。因此,创新主体也需要自己掌握一把标尺来衡量自身的创新能力,以便适时地调整技术研发方向,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

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 Several Major Concepts concerning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作者: 洪银兴 作者简介: 洪银兴(1950-),男,江苏常州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 210093 原发信息: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13年第5期第5-12页内容提要: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转向新的发展方式的 重要标志。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科技进步模式,体现知识 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衔接和融合,是技术进步路径的革命性 变化。由于科技创新的源头主要是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 因此创新需要大学和企业的协同,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协同。 产学研协同是指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方功能 的协同,特别需要提高知识创新能力。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growth was the important sig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transit a new mod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quired the corporation of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firms,as well as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human capital and research capability. 关键词: 创新驱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概念innovation-driven mod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conception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探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探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机制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构成要素所构 成的稳定结构及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转方式和工作机理。它 包括八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目的、动力、环境、 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程序和运行保障。这八个构成要素的功能的耦合形成了一 个整体上的综合效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这种综合效应的重要体现。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的科学内涵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来一番变化,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人民特有的科学 理论。”①这一番变化,是通过某种机制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机制,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机理 及其运行过程所形成的综合效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有 机系统,这种自组织能力是通过它的机制的运行来体现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包括三个层次的基本含义: 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系统运行过程,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组 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的各个要素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紧 密联系,既各成体系,又按一定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其二,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的各要素的功能如何以及这些要素是 按照何种方式组合起来的,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的整体功能。 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中各构成要素的功能的发挥总是在整体的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机制的系统运行中与通过其它要素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构成要素解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主体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由哪一个阶级, 哪一个政党来承担。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自己以及解放全人类的学说,它从不回避自己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并公开声明自己是代表着无产阶级利益 的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运行的主体应该是中国的无产阶级和中国共 产党。 中国近代史的历程表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完成中 华民族独立和复兴的任务。中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1919年五 四运动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的革命也由 旧民主主义阶段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在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的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目的 任何机制都不是盲目运行的,而是围绕着某个固定的目的运作的。无产阶级 的解放学说——马克思主义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方向,具有顽强的生命 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它一旦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就迸发出了勃勃生机,并 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不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 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这一目的是实现 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以及民族复兴的两大任务的集中体现。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没有别的目的可言。只有在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华民族实现民族 独立和民族解放,才能进一步地加快工业化步伐,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实现

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制度

员工创新成果管理评价办法 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矿井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充分调动各级员工创新积极性,引导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据集团公司相关管理制度规定,制定公司员工创新成果管理评价办法。 第一章总则 一、为了进一步鼓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提高公司竞争力,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根据我国《专利法》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以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的第七十七条、七十八条的有关规定;以及集团公司、煤业公司有关规定制订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矿业公司所属部门、各级管理、技术人员以及所有员工。 第二章技术创新类别和奖励范围 一、本办法所指创新为矿业公司所属部门、各级管理、技术人员以及所有员工为了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所进行的一切有价值的、能够产生持久影响力的技术改进和创造活动,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发明专利和技术改造。 二、管理创新指打破原来的管理模式、工作方式、方法,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合理汇聚、分配各种资源,实现工作效率、效益提升,员工素质、企业形象得到改善提高目标。技术创新指为了研发新技术或提升现有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而做出的各项改进、改善与发明(专利)等: (1)科技创新进步项目:创新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以及职务发明专利等。 (2)推广创新项目:对适用新技术的推广项目和已有工作的创新。 (3)管理创新成果:企业现代化管理体制、机制和方法的创新和应用(4)优秀技术决策,公开发表的论文。 (5)小改小革及合理化建议。 第三章创新评审和奖励机构 一、组织领导 成立员工创新成果管理评价委员会。 主任:党委书记经理 副主任: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生产副经理安全副经理机电副经理开拓副经理经营副经理工会主席 成员:各专业副总工程师人力资源部部长党建部部长生产技术部主任生产技术部技术主任安全管理部主任工程师安全管理部主任 经管部主任工会副主席科协副主席团委书记 为保证创新工作日常开展,成立员工创新成果评审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公司科协。 办公室主任:科协副主席(兼)

创新思维的基本含义

创新思维的基本含义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然而创新的前提,是要有创新思维,那你对创新思维有多少了解呢?下面是整理了创新思维的基本含义,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创新思维的基本含义创新性思维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陈旧的思维方式基础上,运用跨领域或可行的思维方式对对象进行新的思考,并得出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性的意见或具体实施方案。 创新思维特点一、联想性 联想是将表面看来互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创新的界域。联想性思维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创新,如我们常说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可以利用别人的发明或创造进行创新。联想是创新者在创新思考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比较容易见到成效。 能否主动地、有效地运用联想,与一个人的联想能力有关,然而在创新思考中若能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式则是有效利用联想的重要前提。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是人们能够采用联想的客观基础,因此联想的最主要方法是积极寻找事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二、求异性 创新思维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尤其在初期阶段,求异性特别明显。它要求关注客观事物的不同性与特殊性,关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

容的不一致性。 英国科学家何非认为:“科学研究工作就是设法走到某事物的极端而观察它有无特别现象的工作。”创新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结论怀有盲从和迷信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人很难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求异性思维则不拘泥于常规,不轻信权威,以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 三、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性思维,其过程是从某一点出发,任意发散,既无一定方向,也无一定范围。它主张打开大门,张开思维之网,冲破一切禁锢,尽力接受更多的信息。可以海阔天空地想,甚至可以想入非非。人的行动自由可能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人的思维活动却有无限广阔的天地,是任何别的外界因素难以限制的。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能够产生众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及建议,能提出一些独出心裁、出乎意料的见解,使一些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四、逆向性 逆向性思维就是有意识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如果把传统观念、常规经验、权威言论当作金科玉律,常常会阻碍我们创新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面对新的问题或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习惯于沿着前辈或自己长久形成的、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应从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欧几里德几何学建立之后,从公元5世纪开始,就有人试图证明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评价机制研究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评价机制研究 随着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高校具备了多层次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然而创新教育,更多地注重提升学生业务水平方面的能力,往往忽略与之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这样使学生不能安心参与创新能力培养活动,进而阻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分析了电子信息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层次平台,构建多元化学生评价机制,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标签:电子信息类;创新教育;学生评价机制 一、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具备创新素质的高水平人才。一般来说创新人才应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并不是在原有教育模块上的简单增加,而是一种重新定位,对现有水平的一种突破,他强调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掘,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平台必然是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的建立要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多层次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构建了多层次的培养平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型实验的开设 高校依照行业发展需求,在原有课内实验的基础上,购置设备,培训教师,为学生开设了创新型实验。紧跟产业近期发展形势,强化理论知识,带着问题学习,让学生视野得到了开拓。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解决,实现突破。 (二)参加电子竞赛 现阶段,多种级别的电子竞赛时有开展,尤其是电子信息类的学生,比如集成电路设计大赛、电子鼠走迷宫竞赛等。学生以竞赛组为单位参与到竞赛中,有专门的指导教师给予指導,各有分工。学生在此类竞赛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对电子产品硬件、软件方面有了整体的认识,依照分工对某一个模块能够深入研究,又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大大提升学生兴趣、成就感和专业认同感。 (三)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高校中普遍开展。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其中,以教师课题为项目,大学生从事创新活动,感受项目立项、中期检查、结题各个环节的研究过程,培养创新能力。有很多学生毕业之际选择创业,受到政府奖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