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勋表样式

合集下载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1931-1949年的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军: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张自忠、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将;如钱大钧、罗卓英等..此外;国民政府于1934年12月对驻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职官员;颁行了一种特殊的官衔;共分三等十级;其称谓类似于清末的军官衔称:一等一级称都统、一等二级称副统、一等三级称协统;二等一级称都领、二等二级称副领、二等三级称协领;三等一级称都卫、三等二级称副卫、三等三级称协卫;此外还设有准卫一级..中国的军衔制从清末建立到民国的几次改动;军衔等级中都没有“大元帅”这一级;那么孙中山和蒋介石等人的大元帅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孙中山等人的大元帅并不是军衔;而是职务;是一种权力象征..1917年7月张勋复辟后;孙中山即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有130多名议员出席;决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规定军政府设海陆军大元帅一人;元帅二人;均由国会选举产生..大元帅是国家元首兼行政首长;元帅则协助其工作..9月1日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桂系军阀陆荣廷、滇系军阀唐继尧为元帅..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大元帅职;但陆、唐二人不愿和孙中山合作;分别通电拒受元帅职务..可见;孙中山的大元帅是一种职务;即最高军政长官;其权力相当于实行“总统制”国家的总统;即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而不是军衔..其实;在晚清实行军衔制时;就有陆海军大元帅一职;是由光绪皇帝兼;光绪病逝后;宣统皇帝即位;因他当时才3岁;大元帅之职由其父摄政王载沣兼..而民国时期的大元帅也不止孙中山一人..北洋政府历届元首总统或执政;均兼陆海军大元帅..1924年11月;孙中山督师北上;国民党元老谭延闓、胡汉民在广州先后代理大元帅职..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的大元帅也是一种实际职务名称;其权力相当于实行“内阁制”国家的总统..1934年3月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在长春当上了“满洲国”儿皇帝;并兼“满洲国陆海军大元帅”..1937年7月“七七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2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大元帅;即最高军事统帅..蒋介石是旧中国最后一位大元帅..以上这些大元帅都不是军衔..如蒋介石就任大元帅时;军衔仍为特级上将;直到1975年蒋在台湾去世时;其特级上将的军衔都未曾改变过..。

旧中国的勋表制

旧中国的勋表制

勋表,又称略章、勋略等,是用来代表勋章、奖章等奖励的一种证章,是军队勋赏制度的组成部分。

解放军目前并未实行勋表制,但制服上有外观类似勋表的级别资历章,造成了学界和社会大众的一些误解。

一是分不清级别资历章与勋表的区别,一些权威媒体和专家称“级别资历章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军队佩戴的勋表的组成部分”,勋表“包括立功略章、级别略章、年度略章、服役略章”。

不少论著和媒体照搬照用,以讹传讹。

二是不理解“表”字的含义,一些论著望文生义地把勋表理解成“像表格一样”的勋章标志牌,把勋表板当做“一整块勋表”。

以上误解的产生,是不了解勋表制起源和发展。

勋表虽然源于西方,但在旧中国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3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

目前还没有公开发表的专门研究中国勋表制度起源和发展的论著,一些网站、论坛上的探讨和介绍不全面且存在不少讹误,因此该问题仍是中国近现代军事制度史研究的空白领域。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档案,对旧中国勋表制的起源和发展做一个梳理,试图澄清一些广泛存在的误解。

由于现存涉及勋表制的文字档案较为稀少,本文关于对于勋表制的研究不得不依托图片文献进行一些推测,有待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中国勋表制的起源勋表源于英国。

据考证,1642年英军就设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勋章、奖章授予制度。

由于战事频繁,功劳较多的将士军服上容纳不下太多的勋章,如果全部佩带,既不美观也不方便。

于是,英军把勋章的绶带叠成一个个小方块,固定在军服左上角,以此代替勋章本身,象征往日的荣耀。

英军的这一创新,渐渐受到西方各国的效仿,在穿着军常服时佩戴勋章略表的制度逐渐成为现代军事制度的一部分。

中国的勋表制度起源于晚清时期。

光绪年间,中外交往日益频繁,清政府为了适应外交活动的需要,由总理衙门设计了宝星勋章,勋章外形呈星状,图案仿照清朝国旗,以龙为标志,也叫“双龙宝星”勋章。

但只颁发给外国人和清政府外务部官员、驻外使领官员(图1),没有形成系统的勋章制度。

图解国民革命军军服

图解国民革命军军服

图解国民革命军军服民国时代,有枪便是草头王,地方割据势力林立,故而所部的军装服饰也是五花八门。

左:1911年的革命军军官;中:清军士兵;右:清军军官。

1927年的安国军政府官兵:左为孙传芳部步枪兵、中间为孙传芳,其实从相貌来看,更像段祺瑞;右为孙部童子军,手持红缨枪。

1910年代的军阀部队:左为北洋军军官,中间为手持毛瑟步枪的滇军下士,右为手持“汉阳造”的张勋辫子兵。

张勋辫子兵虽说留着个辫子土点,可人家脚蹬皮鞋马裤,也是土洋参半。

1920年代初期的军阀部队:左一,浙江省防担架兵;左二为孙中山部下的粤军医务兵;左三为皖系“国际维和士兵”(这支部队很有可能是中国参加一战后同盟国出兵干涉俄国远东行动的部队。

);1924年左右的张作霖部奉军,左一为奉军中的日本军事顾问,中间为手持短柄骑枪的奉军军官,右为奉军士兵。

东北冬天天气酷寒,狗皮帽子是奉军的标准装备。

这是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造型:头戴青天白日军徽,臂缠红袖标。

这是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所部官兵打扮。

近代的北方军人颇有尚武风气,河北沧州地区更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官兵们对刀术多少都会几下子。

这便是“狗肉将军”张宗昌的部队:左边掌旗者为张宗昌所部的白俄雇佣军,中间为张部司号兵,右边张部步枪兵。

冯玉祥的国民军。

左边的士兵一手持枪,一手捧读圣经,全军读圣经也是冯玉祥治军的一大特色;中间这位,便是国民军领袖冯玉祥,看来和普通士兵打扮无异;右边是冯玉祥部最精锐的手枪队士兵,身背大砍刀,手持二十响快慢机。

冯玉祥部常年驻扎财力不足的西北,军装打扮都比较朴素。

这也是北洋军阀时代的部队装束:左边这位,手持德式MP18冲锋枪,此枪技术含量不高,皮实火力猛,深受中国军队喜爱。

中间这位,头戴翻毛皮帽,身背大刀,手持长枪,应该属于北方军阀部队的;右边这位脚穿草鞋,手打雨伞,颇有晚清士兵古风,左臂上套一“孙”字袖标,可能是孙传芳的部队。

右边这位一望便知,是东北军的打扮;中间这位,头戴德式钢盔,应该是国民党中央军了;左边这位,右手挥舞长刀,左手拿着日军钢盔,寓意战胜日本军,自然是二十九军赫赫有名的大刀队士兵了。

国民革命军编制表

国民革命军编制表

第1军(1、78、167师)曾为整1师,辖1、78、167旅6个团;167旅部及1个团为一野歼灭,军部、1、78师及5个团为二野歼灭。

第2军(9、76、预2师)曾为整9师,辖9、76、预2旅6个团;军部、9、76师、预2旅1个团为二野歼灭,预2旅旅部及1个团被三野歼灭,1个团为四野歼灭。

第3军(7、32师)辖5个团;在晋察冀地区与解放军作战时全军覆没。

第4军(59、90、102师)曾为整4师,辖59、90、102旅6个团;为三野歼灭。

第5军(45、96、200师)曾为整5师,辖45、96、200旅9个团;45师1个团为二野歼灭,军部、45、96、200师师部及8个团为三野歼灭。

第6军(201、202、204师)曾为整202师师部及1、2旅,整203师2旅,整205师1旅共辖8个团(后整202师改37军);军部、202、204师师部及7个团为三野歼灭。

第7军(171、172师)曾为整7师,辖171、172旅6个团;为四野歼灭。

第8军(荣1、103、166师)曾为整8师,辖42、103、166、新3旅9个团;103师师部及1个团为二野歼灭,军部、荣1、166师师部及8个团为三野歼灭。

第9军(203、205、206师)曾为整206师师部及1、2旅,整203师1旅,整205师2旅共辖8个团;203师师部及2个团为一野歼灭,整206师2个团为二野歼灭,整206师师部、1、2旅旅部及2个团与解放军第一、二野战军作战时全军覆没,205师师部及2个团为四野歼灭。

第10军(3、20、新1师)曾为整3师,辖3、20、新1旅6个团;为二野歼灭。

第11军(168、暂9、骑8师)曾为整18师,辖168、暂9、骑10旅6个团;为一野歼灭。

第12军(111、112、新36师)曾为整12师,辖111、112、新36旅(以实际人数折算成6个团),辖6个团;为三野歼灭。

第13军(4、54、89师)辖9个团;为四野歼灭。

第14军(10、83、85师)曾为整10师,辖10、83、85旅6个团;军部、10、85师师部及4个团为二野歼灭。

“二战勋章”之往事

“二战勋章”之往事

“二战勋章”之往事"Er zhan Xun zhang" zhi Wang shi 本刊记者 薛续友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69年前的这一天,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方反法西斯战争出现了两个战场,即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太平洋战场以海战为主,而中国始终是对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今天,说起“二战”成果,不能不使人想起承载至高荣誉的二战军事符号——“战争勋章”。

中国服役奖章中国服役奖章(图一)授予1937年7月7日至1939年9月7日期间在中国服役或在中国附近的海军舰船上服役的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以及海岸警卫队人员。

颁布时间:1940年实授日期:1937-1939年、1945-1957年评判标准:在其时间内中国陆上或附近的海军舰船上服役的人员。

配饰:铜星附注:奖章在1947年为在上述日期内延长服役的人员做了修订。

中国服役奖章佩戴在海军远征奖章之后,本土防御服役奖章之后。

中国服役奖章于1940年8月23日由海军部长批准设立,奖章由乔治·斯诺登设计,奖章为铜质圆形,奖章中间为一艘满帆航行的中国式帆船,在船的上下方分别刻着一只栖息在船锚和月桂枝之上的美国之鹰图案。

在鹰的两侧刻有“以表彰服役贡献”的字样,上方浮刻着“美国海军”字样。

绶带为黄色背景加红色边带点缀,勋表为黄色,两端分别有红色的细条纹。

当获得多于一枚的奖励时,使用直径3/16英寸的铜星来表示。

中国服役奖章授予1937年7月7日至1939年9月7日期间在中国服役或在中国附近的海军舰船上服役的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以及海岸警卫队人员。

二战德国勋表简介

二战德国勋表简介

二战德国勋表简介前言这里提到的勋略,主要是指一种用小尺寸绶带制作而成的,用来替代奖章原件佩戴在胸前的勋带条,以使军人在各种不同环境都可以展示他们个人所获得的荣誉。

它可单个也可多个组合,多固定在金属背板上,排列成行,也有勋标、勋表和略章等不同的叫法。

该资料直接译自Mark·Hayden所著《German Military Ribbon Bars1914-1957》一书,为了保持原貌,在图片和文字上都没有进行大的改动。

本帖决无宣扬NC的意思,只是为德国勋章爱好者提供一些普及性的知识。

本人水平有限,翻译的不深、不透、不准的地方,恳请各位同好指正。

简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出版了许多种类繁多的有关德国军事用品的著作。

实际上,有关德军的奖章、奖项、制服和设备的各个方面都已在许多优秀的书籍、影片、杂志中作了介绍。

但是,在德国军事用品中有一个方面被忽略了,这就是勋略。

在许多描写二战时期德军的书籍中都会附有一些佩带奖章的德国士兵的照片,在这些奖章中通常都有勋略。

关于这方面的兴趣是在我购买了一件德军士兵的短上衣(M40)后产生的。

这件上衣保存的非常好,但是除了在左侧胸前的口袋上方有一条小小的勋略外,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但正是这条勋略引起了我的好奇。

后来,我查证到这只不过是一条普通的勋略,所代表的是1938年3月13日奖章(吞并奥地利纪念章)和1938年10月1日奖章(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纪念章),而且这条勋略与衣服在最初并不是一套的。

然而,小小的勋略所包含的丰富历史使我非常震惊,我就此开始收集它。

在我收集勋略的那段时间里,它在市面上还是很常见的。

但是,我发现并没有关于勋略的结构、意义、价值以及获得条件等方面的著作,因此我开始尝试写本书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缺。

单从外观而论,勋略在第三帝国的军事用品中并不是最引人注目的。

但考虑到它所代表的奖项的重要性时,勋略的收藏价值就不难而知了,每个人的英勇行为和服役表现都可以通过其所佩带的勋略直接反映出来。

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单兵装备图解

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单兵装备图解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夏常服主要以黄绿色为标准色,是由蒋介石聘 请的德国顾问们建议使用的。读已故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的文章可知,从 1931 年 前后到 1942 年,这种颜色的夏季制服一直是国民政府中央军主要采用的制服颜色, 后来才换成土黄色的夏常服。除黄绿色军服外,也有部分部队在抗战前后穿卡其色
主,即使嫡系部队也有不少穿灰布棉军装的。此外据文献记载,两广部队(李宗仁、 白崇禧的桂军,余汉谋的粤军)穿着土黄色军服。龙云的滇军则是蓝绿色军装,这 可能是受到法军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就是穿着这种军装。
冬装方面,无论中央军还是杂牌部队,都是以灰色棉布制服为主。所谓的灰色, 实际是略带浅蓝色的灰色。在国外出版的大多相关书籍中,经常被描述成深蓝色。 这种误解有可能是源于大战后期来华美军的回忆。当时的滇军即穿着蓝色棉制服, 甚至还有一个师(陆军暂编第 19 师,师长龙绳武)接受了美军装备。
1936 年,军事委员会对整军方案作了进一步规划,确立了减少大单位,充实 小单位,特别是充实团以下部队的战斗力以及人事、经费等方面的整军原则。根据 这一规划,整编的部队称为二十五年调整师(1936 年即民国二十五年),初步计划 年内完成 20 个师的整编,先从中央军和东北军开始。中央军的 37 个师师共 186 个
—————————————————————————————————————————
共 28 页
(国子制作 二〇〇八年七月二十六日)
第1页
本文资料收集于网上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团,除正在围剿红军的一线部队外,其余部队一律改为四团制的整理师。各军师直
属的骑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则集中进行整训。预定中央军参与整军的 135 个团
1 个炮兵营;
3 个榴弹炮连(配 12 门 75 毫米山炮);

史上各时期国民革命军军服及标志徽章符号

史上各时期国民革命军军服及标志徽章符号

史上各时期国民革命军军服及标志徽章符号民国时期的军队(1912年至1949年)1911年,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

1912年(民国元年)7月参议院公布男女礼服,同年10月公布陆军服制,1918年(民国七年)公布海军服制等。

但由于这些条例不完全切合中国国情,而没有能够全部实行。

民国初年,国内军阀割据,派系林立,“城头变幻大王旗”,全国军队的军服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式。

但因受当时世界列强军队服装的影响,式样上大体相近,而与东邻日本的军服更为接近。

自北洋练兵以来,中国军事制度上主要学习日本。

当时军官、士兵一般多戴硬壳大檐帽,缀五角形帽徽,按民初国旗(五色旗)红、黄、蓝、白、黑颜色。

军官常服用呢料,士兵用黄斜纹布。

军官穿长筒靴,士兵打绑腿、着高腰皮鞋。

官兵均配领章,采用呢制,呈长方形,将官为全金色,其余按红、黄、蓝、白、黑区分步、骑、炮、工、辎兵科。

官兵均以肩章区别等级。

北洋军阀政府虽制定了陆、海军服制,但执行得很乱。

军服的颜色、式样和制作材料因派系不同,自行规定,极不统一。

此后的几十年间,随着兵种的增多,战场分工越来越细,军服的种类也大大增加。

而社会生产的民展,纺织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军服材料质量的的改进。

但总的来看,民国时期军服的式样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央军)明显好于各地方派系部队,如冯玉祥的西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等“杂牌军”。

30年代以后,国民党军队曾几次颁布服制条例办法,规定了军服的种类、亲式、颜色,材料,对于统一服制,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1936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陆军服制条例》,规定陆军军服分冬夏两季,大礼服、礼服、军常服三种。

官兵均以领章表明兵种和阶级,各兵种的识别标志是:步兵红色,骑兵黄色,炮兵蓝色,工兵白色,通信兵浅灰色,辎重兵黑色,宪兵风红色,军需紫色,军医深绿色,测量土黄色,军乐杏黄色。

礼服的穿戴,大礼服在国庆日、元旦日庆贺宴会时,领受勋章或参加各种典礼时,随从国民政府主席阅兵时,随从最高军事长官与国庆日、元旦日阅兵时,国家有其他大典时,举行会礼或祭奠时穿着;长礼服在竭见或迎送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时,侍从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巡阅要塞、军港、学校、兵营、舰队时,部队因典礼而举行阅兵时,就职、卸职及重要集会时,访侯或拜答外国重要文物官员时,参加军人婚丧以及祭奠时穿用;军常服在平时办公及外出,操练演习及受检阅以及战时穿用。

各个时期国民革命军序列

各个时期国民革命军序列
委员长蒋中正;参谋总长程潜;副参谋总长白崇禧 第一战区(辖区:
平汉、津浦两铁路线,共26个师又6个旅。) 司令长官:
xx(兼)
第一集团军总司令xx;第二集团军总司令xx;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xx第二战区(辖区:xx、察、xx,共13个师又16个旅。) 司令长官:
xx
第六集团军总司令xx;第七集团军总司令xx;预备军总司令xx(兼)第三战区(辖区:xx、xx,共18个师又7个旅。) 司令长官:
冀察战区总司令xx新编第八军
xx行营主任xx
驻印军总指挥萨尔登新编第一军直属及特种部队
xx卫戌部队总司令xx第十四军等 军委会直属部队第六十九、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九军等。
xx部队
xx边防总指挥xx;
川陕鄂边区xx公署主任xx
xxxx公署主任xx
xxxx公署主任xx
xxxx公署主任xx
xxxx公署主任xx
xx
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xx;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xx;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王缵绪; 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xx;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部司令xx忏; 战区直辖部队
第八战区(辖区:
绥远、宁夏、甘肃、青海,共6个步兵师9个步兵旅4个骑兵师4个骑兵 旅。)
司令长官:
xx
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xx;
xx部队总司令xx;
xx第八集团军总司令xx;
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 第十集团军总司令xx;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xx第四战区(辖区: 闽、粤,共13个师又3个旅。) 司令长官:xx第四集团军总司令xx;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xx第五战区(辖区:xx,共18个师又1个旅。) 司令长官:xx(兼),后由xx调任 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 第五集团军总司令xx直属部队 第一预备队司令长官xx;第二预备队司令长官xx;第三预备队司令长官xx;第四预备队司令长官何成濬; 第十七集团军司令长官xx;

1935年国民革命军将官授衔表

1935年国民革命军将官授衔表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

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

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1935年4月起,国民政府陆续对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授衔,使之规范化。

基本原则是,旅长、师参谋长、副师长等授少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集团军司令等授中将;各地军阀首领和资格老权力重的军人,以及一些为革命为国家捐躯的军人,则授上将。

国民党军队和军事机关中的军官军阶,又分为任官和任职两种。

如任职是中将集团军总司令,任官有许多只是少将。

如戴笠,中将只是他的头衔,任官还是少将。

任职不限年资,可升可降;任官根据一定的年资,一般只升不降。

一九三五年国民党军队将官授衔汇总表特级上将:蒋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学名蒋志清。

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溪口。

一级上将: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人。

一级陆军上将。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山西五台人。

一级陆军上将。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谱名基善,表字焕章,安徽巢湖人。

一级陆军上将。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奉天(辽宁)海城人。

一级陆军上将。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贵州兴义人,黄埔军校总教官,陆军一级上将。

唐生智(1889年-1970年4月6日),字孟潇,湖南省永州东安县人。

陆军一级上将。

朱培德(1888年-1937年),字益之,云南禄丰人,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

陈济棠(1890年1月23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

广东防城(今广西防城港)人,中华民国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陈调元(1886年11月12日-1943年12月8日),字雪喧,中国河北安新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中华民国军衔简介

中华民国军衔简介

中华民国军衔简介中华民国军衔简介2007-10-31 22:52中华民国军衔简介中华民国自1911年由革命先驱市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296年的封建统治后,历经三个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1年—1912年)北洋军阀时期(1912年—1927年)民国政府时期(1927年—1049年)。

军队军衔的改革应该说,由于清政府自1905年至1911年历时5年多的军衔实行和不断的完善过程中,起点高,设置合理,仿自当时军事强国德国的军衔体系,所以军衔体系设立伊始,就已经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中华民国作为清王朝的继承者,在原清朝军衔设置的基础上除做了一些小修小改外,(军衔名称的变化,和增加将官级别)基本上是继承了清朝的军衔体系。

这种军衔体系一直影响到中华民国在大陆败退以后(1949年)在现在的台湾省还有很深的影响力存在。

从军衔的设立等级上看,清王朝共计有军衔等级军官三等三级,加额外军官(准尉)士兵;军士和兵各三等。

级别如下:上等第一级;正都统(大将军,将军)上等第二级;副都统上等第三级;协都统中等第一级;正参领中等第二级;副参领中等第三级;协参领次等第一级;正军校次等第二级;副军校次等第三级;协军校额外军官;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正兵一等兵二等兵从军衔等级的设立上看,清政府是完全奠基了中华民国的军队军衔体系。

如将军分三级正副协,校官官分三级正副协,尉官三级正副协,军士和兵共计六级和1935年以前的国民政府军队军衔等级是完全一致的。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虽然存在的时间短,但也曾经两次颁布军衔等级。

都是在1912年1月内颁布上等官佐;大将校中将校少将校中等官佐;大领中领少领初等官佐;大尉中尉少尉额外军官;军士;一等目兵二等目兵兵;一等兵二等兵在这次的军衔改革当中军官的军衔等级除去军衔名称做了很大改变外,基本没有变化,但军士和兵的军衔等级分别改为各二级。

缩小了士兵的军衔级别。

时隔不久又做出了重大变动,军官军衔名称的继续改变外,士兵军衔等级又恢复到了清朝时期的士兵军衔等级,设置为二等六级。

国民党1949年之前军属人员(文职干部)军服

国民党1949年之前军属人员(文职干部)军服

国民党1949年之前军属人员(文职干部)军服
1934年国民党设立铨叙厅,统一对全国的军队人员进行任命、军衔的授予、奖惩。

统一铨叙后,军队的指挥人员、司令官、参谋、副官等称为军官,从事军需、军乐、军医等专业的人员称为军佐。

军队文官、军法法官、秘书、书记员、司书、翻译、技术人员等称为军属。

军属的级别称呼在军官的军阶上加“同”字,比如“同少尉”、“同少校”。

军属的最高级别为“同少将”。

1929年1月到1936年1月军属军阶参照1929年陆军的军衔,将官军阶的底色是红色,校官军阶为蓝色,尉官军阶为白色,同一级别军阶以三角星来区别,比如军阶底色为红色的将级军属,两颗三角星为同中将、一颗三角星为同少将,军属军阶最高军阶为同中将。

1929年军属军阶从上到下共分为三等九级:
将级:同中将、同少将;
校级:同上校、同中校、同少校;
尉级:同上尉、同中尉、同少尉、同准尉。

1929年1月-1936年1月国民党军属等级
1936年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再次颁布了《陆军军服条例》,对陆军军服进行了调整,同时军属军服也做了较大调整,1936年后军属军服的军阶最高为同少将,其他没变,军阶标志由原来的三角星改成梅花星,军阶底色将级军属依旧是红色,校级改成金色,尉级改成蓝色。

1936年1月之后的军属等级调整为:
将级:同少将;
校级:同上校、同中校、同少校;
尉级:同上尉、同中尉、同少尉、同准尉。

1936年1月之后国民党军属等级
1936年的军属军服不仅对军阶进行调整,也增加了军属人员职业领章,用于区分军队文官、军法法官、秘书、书记员、司书、翻译、技术人员等军属。

国民革命军勋表制度初探

国民革命军勋表制度初探

V0 l _ 3 6 No . 5 S e p .2 0 1 4
国民革命 军勋表制度初探
陈舒 颜
( 福 建 师范 大学 发展 规划 处 ,福建 福 州 3 5 0 1 1 7 )
摘要 : 晚 清政 府 从 西 方 引 进 了 包括 勋 表 制 度 在 内的 军 事 勋 奖制 度 , 经 过 民 国初 年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 在 国 民政 府 时 期 形 成 了一 套 成 熟 完 备 的 体 系 。 由于文字档案的缺 失, 对 国 民 革命 军 勋 表 制 度 的研 究 还 要 依 托 图 片 文 献 进 行 推 敲。 对 国军勋表制度的研 究, 是 中国近现代军事制度 史的重要补 充。 勋 表 不 同于 级 别 资历 章 等 军 装 饰 物 , 有 其 特
整块 勋 表 ” 。
勋表 , 又称略章 、 勋略等 , 是用来代表 勋章 、 奖 章 的一种 证 章 , 是 军 队勋 章 制 度 的组 成部 分 。勋表 虽 然 源于 西 方 , 但 在 旧 中 国历 经 晚 清 、 北 洋政 府 、 国
外 国人 和 清 政 府 外 务 部 官 员 、 驻外使领官员 ( 见 图
理解 “ 表” 字 图澄 清 一些 广 泛存 在 的误解 。 由于现 存 涉及 勋 表制 度 的 文字 档 案较 为 稀少 . 笔者 对 于勋 表 制 度 的考证 不得 不依 托 图片 文 献进 行 一 些推 测 , 有 待学
1 ) , 没 有形 成 系统 的勋章 制度 。宣 统元 年 , 训 练禁 卫 军 大 臣载 涛 等 奏 称 “ 窃 见 各 国贵 族 显 官 , 莫 不 有 荣
民政府 3个 时期 的发 展 ,形 成 了 一套 完 善 的制 度 。
国 民政府 曾 印制 出版 有 关勋 表 制 度 的材 料 , 但 仅 限

盘点抗战授国军军衔中共将领(组图)

盘点抗战授国军军衔中共将领(组图)

盘点抗战授国军军衔中共将领(组图)周恩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中将在1937年9月至1938年初,由国民政府授予将军军衔(分“任官”军衔和“职务”军衔两类,此处不作区分)的共产党领导干部有31位,其中上将1名(朱德)、中将(郭沫若、周恩来、宣侠父、彭德怀、叶剑英、林彪、贺龙、刘伯承、叶挺、萧克)、少将(左权、聂荣臻、周昆、陈光、周建屏、徐海东、黄克诚、周士第、卢冬生、张宗逊、彭绍辉、陈伯钧、王震、徐向前、倪志亮、王宏坤、王维舟、陈赓、陈锡联、项英)。

在后来的新中国十大元帅中,有8人在这一时期获将级军衔。

本文来源于环球网论坛或博客,不代表我网站赞成该内容或立场。

朱德(左),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彭德怀,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中将林彪,第十八集团军115师师长,中将刘伯承,第十八集团军129师师长,中将贺龙,第十八集团军120师师长,中将徐向前,第十八路集团军129师副师长,少将聂荣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副师长,少将叶剑英,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中将宣侠父,第十八集团军总参议,中将叶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中将萧克,第十八集团军120师副师长,中将左权,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副参谋长,少将周昆,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参谋长,少将陈光,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343旅旅长,少将黄克诚,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344旅副旅长,少将徐海东,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344旅旅长,少将周士第,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参谋长,少将张宗逊,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358旅副旅长、旅长,少将彭绍辉,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358旅旅长,少将陈伯钧,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359旅旅长,129师385旅副旅长,少将王震,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359旅副旅长,少将来源环球网)。

英雄功勋永不磨灭

英雄功勋永不磨灭

最保险的契约
●郝毅生
这本武汉作家姚雪垠先生的签名本《李 自成》, 是我有一天下班后在旧书店意外淘 到的。 我经常会在那 家 旧 书 店 碰 到 一 些 《李自成》 的 32 开散本 , 但 一 般 都 不 太 在意, 也不会去翻看, 而这一本最先吸 引我的, 是它比以前我见过的开本都要 大,封面颜色也淡些,有点特别,所以就 有了翻看的冲动。 随手一翻, 居然有几 张精美的彩色插图跳入眼帘, 一阵惊喜袭 上心头,因为这是以前不曾见的。 把几幅彩 插浏览一过之后, 习惯性地翻到书名页,只 见从右往左写着两行娟秀俊美的蝇头小楷: “春鉴同志指正,姚雪垠,七七年七月”,并钤 一方白文名章。
国共合作的抗战时期,1937 年 8 月 22 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 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委任朱德和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下辖 115 师、120 师、129 师三个师番号, 每师辖两个 旅, 每旅辖两个团, 每师定员为 15000 人。 1937 年 9 月 11 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 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 “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为国 民革命军陆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 称陆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 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 9 月 14 日,朱
至 于“电 ” 字 徽 前 缀 问 题 , 笔 者查阅史料得知, 事情发生在抗 战胜利后, 交通部上海电信局奉 命接收了上海电话公司, 为了区 别电信局已有电话号码, 也为了 表明收回我国电话主权, 特意在 原属上海电话公司的电话用户的 电话号码前加缀“电”字徽。 后因 战前上海电话公司属美商 GE 公 司, 所以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向 国民政府提出交涉, 国民政府考 虑到美对华在抗日战争中的援 助,为了维护两国关系计,便责成 交通部将所接收的上海电话公司 退还给美商 GE 公司,由其继续经 营。 因为这一过程非常短暂,所以 史料记载也很少,更未见实物。 而 这张老包装纸恰好反应了这一史 实,也补了史缺。

战争年代人民军队的军衔情况

战争年代人民军队的军衔情况

战争年代人民军队的军衔情况作者:徐平来源:《百年潮》2009年第07期实行军衔制度是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授予军人军衔,是为了确定军人在军队中的等级地位,也是国家给予军人的一种荣誉。

人民解放军由于受各种历史条件所限,直到1955年至1965年和1988年至今才两次实行军衔制。

但是,并非在实行军衔制以后人民军队才开始有军衔,部分指挥人员在战争时期也曾有过军衔,有些高级干部还佩戴过缀有金星的中将、少将领章。

而且,人民军队在战争时期还曾两次酝酿在全军范围内实行军衔制,只是受当时的环境和条件限制,最终未能实现。

八路军、新四军部分人员曾有过军衔抗日战争初期,大敌当前,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部队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服装等,基本都与国民党军队相同。

从1938年3月八路军一二○师给中央军委参谋长滕代远的关于营以上干部履历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当时八路军的高、中级干部均有军衔:师长、副师长为中将;师参谋长、旅长、副旅长一般为少将;师参谋处长、旅参谋长、旅政治部主任、团长、支队长一般为上校。

如一二○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均为中将;一二○师参谋长周士第,三五八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张宗逊,三五九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三八五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等均为少将;一二○师参谋处处长彭绍辉、三五九旅参谋长郭鹏、三八五旅政治部主任谢扶民、七一五团团长王尚荣、七一六团团长贺炳炎、七七○团团长张才千、一二○师雁北游击支队支队长宋时轮等均为上校。

1938年12月13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给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关于少校以上干部战绩的报告中也提到,六八五团团长杨得志、六八六团团长杨勇等均为上校。

当时八路军、新四军干部的军衔,主要见于履历表、报告中,本人一般也知道,因未普遍实行,而且只是在抗战初期有过记载,以后就逐渐不再提军衔而只提干部的职务了。

我军在这一时期佩戴过军衔的只是少数指挥员,如北伐名将叶挺临危受命,出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并被授予中将军衔。

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介绍推荐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介绍推荐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介绍(推荐收藏)1955 年元帅授勋时照片由左至右(朱德元帅、陈毅元帅、罗荣桓元帅、徐向前元帅、聂荣臻元帅)五五式元帅礼帽朱德元帅授勋证书一、何以谓“勋” :共和国十大元帅与十大将军(分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国古代典籍中讲:定社稷者谓“勋”,战将夺旗者谓“功” 。

《史记》中也讲:古者枚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

毛泽东酷爱阅读古代典籍,于是我军至今只有三种勋章: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之后的战役如对印、对越谈不到定社稷,故只能得到军功章。

二、授勋资格:1、八一勋章:授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 年8月1日〜1937年7月6日)参加革命战争有功而无重大过失的人员。

其中:朱德元帅荣获的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国家博物馆藏)一级八一勋章:授予当时的师级以上干部。

二级八一勋章:授予当时的团级和营级干部。

三级八一勋章:授予1935 年10 月20 日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1936年9月30日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1935年9月30日前参加陕北红军和红军第25 军,1937 年7 月6 日前坚持各地游击战争和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的连级以下人员。

八一奖章授予在1937年7月6日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上述人员以外的人员。

2、独立自由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独立自由奖章授予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7日〜1945年9 月2 日)参加革命战争有功而无重大过失的人员。

其中:2006年某拍卖会上的一套二级勋章。

拍价在17万-18 万之间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授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的旅级和相当于旅级以上干部,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时的支队级和相当于支队级以上干部,1945 年9 月2 日前在八路军、新四军中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中相当于军级的纵队和新四军师级以上干部。

二级独立自由勋章:授予当时的旅级、团级及其相当干部。

五花八门,眼花缭乱,民国时期都颁发过哪些勋章准尉官佐荣誉勋章

五花八门,眼花缭乱,民国时期都颁发过哪些勋章准尉官佐荣誉勋章

五花八门,眼花缭乱,民国时期都颁发过哪些勋章准尉官佐荣誉勋章欧洲是现代勋赏制度的发源地。

勋章一词是从“骑士团”一词衍生而来,勋章最初就是骑士团成员的标志,即骑士团纹章。

到近代国家建立之后,勋章才逐渐带有了奖励功勋的功能。

中国的勋赏体系始建于清末。

民国初年,孙中山提议设置奖恤制度以抚慰为国捐躯的忠魂。

民国时期的勋章可谓五花八门。

在民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及一些省份军政机构即采用颁发勋章、奖章的方式,表彰、奖励那些对民国创建作出过贡献的各方面人士。

南京临时政府九鼎勋章南京临时政府的第一种勋章,授给有特别战功的陆海军军人,共分9等,头、二等授给上等官佐,三至六等授给各级官佐,六至九等授给士兵。

享有九鼎勋章的陆海军官兵,每年按照勋章等级由国家给予年金,直至该人死亡为止。

年金分为1000元、800元、600元、500元、400元、300元、200元、100元、50元9等。

授一予勋章时附给证明书,书内详载授有人的特别战功,以后给领年金,均以此证明书为据。

九鼎勋章中刻黄帝像,其身旁列五兵,外围以九鼎,其取义即黄帝作五兵挥斥百族定九鼎,以显扬战功。

虎黑勋章南京临时政府的第2种勋章,给予有寻常战功的陆海军官兵,共分9等,六等以上给予各级官佐。

六等以下给予士兵。

授有虎黑勋章的人,仅于战事结束,由国家给予勋金一次,其数目分为1500元、1200元、1000元、800元、600元、400元、300元、200元、100元9等。

虎黑勋章中刻虎黑两兽,外围以花纹,其取义即前有士师,则载虎黑,以表扬佩此之军人有如虎如黑之势。

醒狮勋章南京临时政府的第3种勋章,授予一般为国尽瘁、功劳卓著的人员,也可以授予陆海军官兵,共9等。

凡系褒赏名誉的,无赏金;其它均给赏金,额数临时酌定,多寡不拘。

醒狮勋章中刻一狮,外围以花纹,上刻一古钟,其取义即自由钟声惊醒全国同胞。

以上3种勋章之头、二等,均佩戴于上衣左胸部下方,另由左肩至右肋下母大缓一条,头等大经金色,二等大缓银色;三等则悬于上衣正中第一扣上,其缓红色,上有白花一朵,四等至九等,均悬于上衣左脚部上方,四等缓红色,五等缓绿色,六等缓黄色,七等缓白色,八等缓蓝色,九等经紫色。

55式大元帅、元帅军衔样式珍贵图集

55式大元帅、元帅军衔样式珍贵图集

55式⼤元帅、元帅军衔样式珍贵图集【汇编】55式⼤元帅、元帅军衔样式珍贵组图国内某⼚近年专门复制的55式⼤元帅军衔与军服国内某⼚近年专门复制的55式⼤元帅军衔纪念品1955年我军⾸次实⾏的军衔制,元帅军衔为第⼀等,分为两级,即中华⼈民共和国⼤元帅和中华⼈民共和国-元帅。

中华⼈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第⼀等第⼀级,为最⾼军衔。

所以,对授予⼤元帅军衔⼈员的标准规定得⾮常严格。

根据《中国⼈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章第九条的规定:“对创建全国⼈民武装⼒量和领导全国⼈民武装⼒量进⾏⾰命战争,⽴有卓越功勋的最⾼统帅,授予中华⼈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也就是说⼤元帅军衔只能授予⼀个⼈,那就是全国武装⼒量的最⾼统帅。

⽑泽东当时是中共-中央-主席、中华⼈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既是党的领袖,⼜是政府⾸脑,还是全国武装⼒量最⾼统帅。

⽽且,⽑泽东是全国⼈民武装⼒量的创建者,在领导全国武装⼒量进⾏20余年的⾰命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雄才⼤略,居功⾄伟。

所以,按照《军官服役条例》规定的这个标准来衡量,只有⽑泽东⼀⼈能够享受中华⼈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这项殊荣。

这也是众望所归。

国内某⼚近年专门复制的55式⼤元帅军衔与军服国内某⼚近年专门复制的55式⼤元帅军衔与军服1955年为⽑主席订制的⼤元帅军衔与军服当年那套最精美的⼤元帅礼服,是总后勤部指定其所属天津军需⼯⼚的⼥⼯们,⽤纯⼿⼯为⽑泽东精⼼制作的。

绣制出的⼤元帅肩章熠熠⽣辉,肩章由国徽图案和元帅星徽组成。

与元帅肩章不同的是,⼤元帅肩章上的元帅星徽由⼀圈松枝环绕,肩章上的两个国徽是纯⾦的。

肩章⾯板上那⼀层⾦黄是镀⾦的,⽤纯铜丝拉出丝来再镀⾦。

帽徽、星徽、符号等等也都是⽤纯铜,⽤⾦的地⽅镀⾦,⽤银的地⽅镀银,再描漆。

胸前缀着⾦黄⾊的绶带和流苏,袖⼝和⾐领绣有⾦黄⾊的边饰,裤⼦的边线处,缀有⾦黄⾊和鲜红⾊的条纹,都⽤纯⾦的丝线绣缝制。

1955年为⽑主席订制的⼤元帅军衔与军服我军当时酝酿军衔制时,也借鉴了苏联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