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20世纪西方文论主潮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读者中心转移与作品阐释接受
• 当代文论注重读者审美经验、读者对文 本的理解、读者的接受效果研究的,主要 有文艺现象学、文艺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 1、 英伽登认为,艺术作品使一个具有多 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五层次”——语言层 次、意义单位、图式化观相、被表现的客 体、形而上品质。
•
英伽登还认为,艺术作品并不是独立的 存在,它是意识的一部分,是“意向性客体”, 不同于“理念的实体”,也不同于“现存的实 体”,只有在读者的直接阅读经验中方能得 以“具体化”。 • “具体化” 既非心理的,又非经验性的,读 者不是内省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而是集中 注意力于文学作品本身,使一种现象学本质 的直观活动。不仅具体化能赋予文学作品以 生命,而且文学作品的生命会在具体化过程 中的影响下产生变化。而变异的历史则构成 艺术作品的生命。
•
第三,不满官方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形 态之间单纯的对抗关系,而是由认同、利 用、化解、破坏等一系列文化策略和交错 演化,使新历史主义走向重新解释历史, 再造历史,再造心态史,再造文化史的新 话语,具有新的理论和实践的阐释框架。
• 5、女权主义: • 第一,女性主义表征出从权利争斗到性别视角, 再到整体的人的存在的发展轨迹,从“女性价值” 的倡导到“第三态”思维。 • 第二,女权主义分英美学派与法国学派两支。 • 英美学派经历了从“女性美学”到“差异比较”的发 展。“女性美学”的代表人物有凯特· 米勒特《性政 治》、伊莱恩· 肖瓦尔特《妇女的解放与文学》等, “差异比较”的代表有伊莱恩· 肖瓦尔特《新女性主 义批评》等。 •
•
第二,非常看重艺术想象和想象所创造的 理想世界。 • 艺术就是对异化世界的拒斥、控诉和反抗, 艺术可以拯救人僵化了的感性,创造出一个 属人的世界,使人的感性得到审美解放。
•
阿多诺,强调绝对的否定性,“批判的 反思”、“否定的辩证法”。见地有三: •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不利于艺术发展。金钱 尺度,商品生产,非审美,反艺术。 • 第二,现代艺术是现代社会灾难的产物,也 是对未来的不幸的预感,它于绝望之中给现 代人痛苦的灵魂以拯救的希望和慰藉。“艺 术是现实的反动”。 • 第三,美学形式是一个既不受现实压抑,也 无须理会现实的禁忌的全新的领域,艺术就 是要追求那种现实社会中所没有的东西,艺 术具有超越性、精神性、无概念性特征。
•
托多罗夫把话语的手段分成三部分:叙 事时间、叙事体态、叙事语式。 • 洛特曼《艺术文本的结构》,应该将 艺术文本看做有生命的对象。艺术文本的 生命在于信息,故提出“美就是信息”, 信息产生意义与意味。
Biblioteka Baidu
•
英伽登,一方面坚持作品层次论,指 出作品本体的确定性,却又认为被表现的 客体充满“未定点”和“空白”,需要读 者加以具体化。其作品本体论使作品研究 向读者研究的过渡,是重心转移的中介点。
一、现代文论转型与语言学转向问题
• 20世纪西方文论两大思潮: • 一是标举“体验”性的审美现代性文论 思潮,即人文主义, • 一是注重实证的理性现代性文论思潮,即 科技主义。
• 人文主义思潮包括: • 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弗 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海德格尔的存 在主义;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伽达默尔的阐 释学、姚斯的接受文论、马尔库塞的西方马 克思主义;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波德 里亚的文化研究等。 •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重主体审美体验,讲究 艺术与生命的融通;
• 本雅明。 • 第一,哲学的任务是恢复被工业文明疏离的, 丧失本真意味的语言的符号性维度,只有这 样,才能在一个四散的物的世界里聚合起精 神的整体,在一个意义匮乏、表达方式僵化 的社会中说出不顾物质世界消长而具有鲜活 生命力的话语。
• •
第二,论述“寓言”与“悲剧”。 寓言并非一种隐意的道德训导,相反,寓 言体现了救赎功能:只有苦难和死亡,人 得灵魂才能获得拯救。悲剧本身就是“废墟”, 它的寓言性的形式就是美的幻象被彻底打 破。
• 2、尼采的悲剧美学: • 《悲剧的诞生》第一次将日神和酒神看做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矛盾对立面,认为就 是日神与酒神的斗争构成了整个希腊艺术发 展的基础,也是悲剧诞生的基础。艺术的繁 荣不是缘于和谐,相反,是缘于冲突和痛苦。
•
日神精神企图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悲剧 面目,流连于稍纵即逝的欢乐;而酒神精神 则直视人生痛苦,与本体相沟通。 • 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人生,人生必然无意义, 只能得出悲观主义的结论;需要从审美角度 看待世界人生,赋予一种审美的意义。 • 只有在审美目光的凝视中,被理性窒息 的生命才会重新变得充满生机和光彩。艺术 史生命力丰盈充满的表现;艺术家使生命力 极其旺盛的人。 • “以艺术的眼光看待生命,以生命的眼光看 待艺术”。
二、作家心理奥秘的内在把握
• 1、狄尔泰的生命哲学: • 人的生命“体验”和诗意“表达”只有通过“理解”, 才能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之中,使人类生 命之流融合在一起。 • 因此,理解使个体生命体验得以延续和扩展, 使表达具有了普遍意义,使精神世界成为具有相 关性与互通性的统一体,使历史在阐释中成为现 实,使个体之人成为人类,使生命获得超越而臻 达永恒。艺术就是“理解生活的工具”,显示了历 史的真理和保存主体生命体验性而具有本真的意 义。
• 2、英美新批评: • 艾略特、瑞恰兹、兰色姆、韦勒克等。致 力于文学作品本体研究,其兴趣在探索文学 的“特异性”。 • 对文学的研究,只应注目于“本体”——语 言分析、文本细读法去寻绎作品的本意,不 依作者意图和读者反应为转移,“意图谬误” 与“动情谬误”。
• 3、结构主义符号学: • 结构主义符号学兴趣不在分析个别作品, 而是想寻找叙事作品普遍具有的结构。 • 罗兰· 巴特,研究了叙事作品的三个层 次:功能层(研究基本的叙述单位及其相互 关系)、行动层(研究人物分类问题)、叙 述层(研究叙述人物、作者和读者关系)。 • “可写文本”与“可读文本”,“文本的意义并 不在于它本身,而在读者接触文本时的体会 中。”
• 科技主义思潮包括: •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 重视科学性、实证性、归纳性。
• 20世纪西方文论五个研究维度: • 1、作家心理奥秘的内在把握——表现主义、象征 主义、文艺心理学派、原型批评; • 2、文学作品的本体论研究——俄国形式主义;英 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现象学作品本体论; • 3、读者中心转移与作品阐释接受——阅读现象学、 文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 • 4、社会批判与历史诗学之维——西方马克思主义、 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 • 5、“后学”思潮与文化研究的思维取向——解构 主义、后现代文论、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与文化 理论等。
•
4、新历史主义,格林布拉特、海登· 怀特。 见地有三: • 第一,新历史主义以怀疑否定的眼光对现存 政治社会秩序加以质疑,在文本和语境中将 文学和文本重构为历史客体,最终从文本历 史化到历史文本化,从政治批评到批评的政 治。 • 第二,认为文学是历史空间中最易被激活的 思想元素,它参与了历史的新发展进程,参 与了对现实的文化思想史的重写。
•
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是有区别的。艺术作品 是外在于人的意识,是一种具有永久的物态结构 的存在,而审美对象是被感知的艺术作品,只有 在艺术作品上面增加审美知觉,才能出现审美对 象。因此,读者既是知觉对象的完成者,又是作 品的见证人。 • 审美对象作为“准主体”,具有意向性特征,审 美对象是一种人生的表达,它呈现展示出“人的内 在和外在的意义”,“当主体全身心投入作品之中 时,作品的意义与我融汇为一。”
• 6、荣格的原型批评: • 关注集体无意识。 • 认为艺术家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是具 有个人生活的人,有自己的个性个和人格; 另一方面,他又必须忠实地作“集体无意识” 的传达工具,必须代表整个人类共同意愿来 说话。 • 神话研究,四季理论。
• •
7、拉康的无意识理论 一反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说“我 思处我不在,我不在处我思”,从而提出一 个重要概念:“他者”。 • 他者即语言秩序,它创造了贯通个人的文 化,又创造了主体的意识。提出“无意识作 为他者的话语”。
• 5、姚斯和伊塞尔,接受美学,三个见地: • 第一,人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地存在 于文本中的作者进行“对话”。 • 第二,确定了读者中心地位。作品是 为读者而创作的,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 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读者能赋予作品以 现实的意义,“现实的存在”。 • 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 身,一是读者的赋予。“视界融合”。
• 3、克罗齐的表现主义: • 认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人人都有 直觉,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直觉的不同造成 真正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区别。 • 4、象征主义: • 认为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象征,可以用 物象来象征内心世界这一“最高的真实”。象 征是沟通主客观两个世界的媒介。
• 5、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 • 认为艺术是“原欲”的升华。而原欲就是 人的基本欲望“爱的本能”。人格三结构:本 我、自我、超我,心理结构三层次:无意识、 潜意识、显意识;心理三原则:享乐原则、 现实原则、超越原则。
•
4、伽达默尔,文学解释学,注重读者理 解文本的历史性,强调对象意义的历史性 和相对性以及理解活动的历史性和相对性。 • “前结构”——意义——偏见——“新的意 义”。 • 因此,主张理解者的视界与对象内容所 包蕴的过去视界在理解中达到“视界融合”, 提出“效果历史”,正是把读者的体验和理解 看成是对艺术作品本真意义的揭示。
第七讲 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主潮
• • • • • • • •
教学要点: 1、现代文论转型与语言学转向问题 2、作家心理奥秘的内在把握 3、文学作品的本体论研究 4、读者中心转移与作品阐释接受 5、社会批判与历史诗学之维 6、“后学”思潮与文化研究的思维取向 7、全球化语境中的文论转型意义
前言
• 研究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的关键在于, 研究各种西学“主义”时,力求弄清其思 想文化“语境”,追问这些问题是怎么来 的?仅仅是西方的问题还是人类的共同问 题?是国家民族的本土问题还是全球性的 问题?是现代性文论问题还是后现代文论 问题? • 自我反思与借鉴。 •
三、文学作品的本体论研究
• 20世纪文论面对艺术与非艺术界限逐渐 消失这一事实,感到真么使艺术品与什么 是艺术同样难以回答。 • 1、俄国形式主义: • 把文学作品看做是一个独立自足体,与 作品之外的因素无关,文学作品就是运用 语言技巧制作出来的语言体,只能用语言 学特别是语音学来研究文学。 • 雅各布森“功能音位学”。
•
第三,突出了艺术接受中的审美经验的 重要性。 • 审美经验使日常感性得以净化,同时凭借 艺术经验才得以拒绝意识形态对世界的歪曲 或解释,形成本真解释,达到对自我和世界 的重新审视和感悟。
五、社会批判与历史诗学之维
• 注重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对现实与艺 术的关系作出新的话语解释的权力解析的, 有西方马克思主义(本雅明、马尔库塞、 阿多诺)、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等。
•
第三,论述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作者 作为生产者》,“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形式”; 艺术创作技巧与生产的技术加以本体化地 统一是本雅明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 技术复制在大工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 使众多摹本代替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精品, 技术复制终于使“真品”和“摹本”的区分丧失 了意义。
•
马尔库塞,关注现代人的境遇及其审 美解放。 • 第一,真正的文学艺术具有双重使命: 一是对现存社会的批判;一是对解放的期 望——以艺术达到人的感性解放以及现实 社会的审美解放。而现代工业社会中极权 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融合,“单面社会”与“单 面思维”的融合造成了现代人的异化“单面 人”,只能屈从现实而不能批判现实和改变 现实。
•
2、梅洛· 庞蒂,《知觉现象学》,关注知 觉的重要性,知觉与意义的感性相遇,同时 也使我们重视身体(身体本体论)的意义, 肉体通过感觉的综合活动去把握世界,并把 世界明确地表达为一种意义。
•
3、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专门研究读者的审美经验,并将审美对象与 审美知觉相互关联作为论述的中心。他认为, 不能从审美知觉出发去考察审美对象,而只 能从审美对象出发考察审美知觉,以使经验 从属于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