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第2课时)
板书设计
【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第一自然段。提问:什么是等温线?
【学生活动】回答:根据气温观测记录,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依次连接成线,就是等温线。
【过渡】我们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世界或某个区域的气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世界或某个区域的气温分布规律。
2.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
【过渡】现在我们掌握了等温线图的读图方法。能不能根据世界等温线图发现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1.全球气温分布
【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读教材图4.13,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1)用红色笔描画年平均气温20°C和﹣10°C等温线。观察这些等温线分别接近哪些重要的纬线。
(2)观察描画的等温线大致沿什么方向延伸。
3.同一纬度气温分布
【布置任务】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的景观图,引导学生观察山顶和山麓景观的差异,并启发学生思考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景观图,比较山麓和山顶景观,讨论得出结论:这一差异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
【小结】陆地上等温线受山地或高原等地形因素的影响,比较复杂。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气温的垂直递减率为0.6°C /100 m,即气温具有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内容要点说明
【气温的分布】
1.在“气温的分布”标题下,只讲述气温的水平变化,未讲述气温的垂直变化。垂直变化的原因分析,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中讲述。

教学设计11: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11: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1.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2.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气温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猜谜语直直一条小红河河水从来无波浪天热水位就上涨天冷必定往下落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气温【讲授新课】师:大家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气温?(2)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的是什么气温?(3)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知道什么气温?生:学生回答。

师:教师点评,展示课件总结。

师:那么气象观测用到哪些工具呢?生:百叶箱。

师:(展示课件)简单介绍百叶箱、气温单位、气象站等基础知识。

教师出示气温计,告诉学生气温的测量方法及其单位,让学生看气温计说出当时教室内的气温。

师:如何描述当地的气温?请一两位同学尝试描述当地的气温,由同学们在描述中遇到的问题引出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概念。

师:同学们读图3.10,读出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生:思考回答。

师:那么日平均气温是多少?如何计算?生:思考回答。

师:讲解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展示课件)讲解如何计算出年平均气温。

板书:1.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2.月平均气温:一月内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3.年平均气温: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师:同学们阅读P54阅读材料,了解气温的观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背后的原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2.图表展示法:通过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气温的概念,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学生能够读懂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学生能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1)理解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概念。

(2)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季节人们穿着不同衣物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二)新课讲授1、气温的概念和测量(1)讲解气温的概念,即空气的温度。

(2)介绍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以及测量气温的方法和时间。

(3)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2、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①展示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曲线的变化趋势。

②讲解气温日变化的规律,即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让学生计算气温日较差,即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④通过生活实例,如一天中中午感觉热、早晨和晚上感觉凉,让学生感受气温的日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①展示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曲线在一年中的变化情况。

②讲解气温年变化的规律,即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在 7 月,最冷月在1 月;海洋最热月在 8 月,最冷月在2 月。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课时)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课时)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课时)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气温是气候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测量、变化规律以及分布特点等知识,为后续学习气候类型、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奠定基础。

同时,这部分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以及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

(二)教材内容结构教材首先介绍了气温的概念以及气温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对气温有初步的认识。

接着重点阐述了气温的变化,包括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通过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来直观呈现变化规律。

在气温分布方面,教材讲述了等温线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等温线图来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对气温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知道天气有冷暖之分,但对于气温的测量方法、精确含义以及变化规律等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在数学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绘图和数据分析能力,这为学习气温曲线图和等温线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二)认知能力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直观、生动的地理现象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知识。

(三)学习特点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喜欢探究的特点,但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可能会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态度,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会比较被动。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能够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

学会阅读等温线图,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并能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1.阅读等温线模式图,总结等温线图的一般判读方法。

2.阅读世界年平均、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气温分布特点。

3.阅读图文资料,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知道影响气温的三大因素(纬度、海陆、地形)。

三、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提问引入新课【旧知回顾】通过等高线的历史知识引入等温线的判读方法在课前预习与准备,对比观察总结等温线判读方法环节二等温线图的判读【知识讲解】1.认识等温线图的含义2.通过读图,分析等温线图的特点以及所呈现的信息读图思考,学会判读等温线图环节三气温的分布【课堂活动】读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赤道向两极,年平均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2.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地区的主要纬度范围读图思考并回答问题,归纳气温的纬度变化规律【合作探究】1.读图,概括出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2.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3.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读世界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思考并回答问题概括明确:1.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到高纬,气温逐渐降低2.1月等温线比较密集,7月等温线比较稀疏;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等温线密集,且弯曲程度较大。

3.北半球同纬度地区,1月海洋气温高于陆地,7月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小结环节四课堂小结环节五当堂练习四、板书设计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等温线的判读二、气温的分布1.气温的纬度分布2.气温的海陆分布3.气温的垂直分布。

4.2.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人教版2024)

4.2.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人教版2024)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知道气温、平均气温的含义及气温的测定方法,并初步学会计算日、年平均气温及年较差的方法;(二)综合思维目标1.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年变化的规律。

(三)地理实践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层次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掌握对此类地图的阅读方法。

(四)人地观念目标1.通过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认识到气温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二、重点和难点1.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2.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三、教材设计思路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

这一节教材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材分别从日变化和年变化两个方面讲述气温的变化,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个方面讲述气温的分布。

这一节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是理解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说一说:南昌的波波一家暑假热的难受,想去旅行避暑,但不知道去什么地方,想大家给个建议。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小明一家最后确定三个备选地:青岛、庐山和澳大利亚。

这三个地方为什么可以避暑,这节课将为大家解开迷惑。

(承转)上节课我们学习气温在时间上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气温在空间上的变化。

【讲授新课】教师讲述:要学习气温在空间上的分布,首先我们要学会读“等温线图”,知道等温线的基本特征。

学生活动一:等温线的基本特征。

方法指引:读图4.12及课本75页文字。

问题引领:1.等温线图的绘制。

2.找出低温中心或高温中心。

3.结合等高线,说说等温线的基本特征。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教师一边播放多媒体,一边讲解、归纳)教师小结:等温线呈封闭状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通常地形是山地;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地形通常是盆地。

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相等;有固定的等温距;等温线越密集,气温差异越大;反之,气温差异越小。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补充遗漏;
(4)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气温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气温变化趋势分析,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际操作。
3.教学过程:
(1)发放气温资料,让学生分析气温变化趋势;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讨论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气温概念、单位、测量工具以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相关题目,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分析与应用: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分析并解释以下现象:
(1)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温暖,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增强国家意识,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为我国气候资源利用和保护贡献力量;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5.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为学习其他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分析:通过观察气温资料,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2.探究与发现: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3.应用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气温现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以及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对气温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气温的概念、单位和变化规律。

2.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4.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使用图表和实例,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强课堂互动。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表和实例,用于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2.准备案例素材,用于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节目引入气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4.巩固(5分钟)针对气温的变化规律,设计问题进行巩固练习。

5.拓展(5分钟)展示世界气温分布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的变化规律、分布特点以及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含2课时)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含2课时)
表4.2 A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C
﹣4.9
﹣2.5
5.1
12.5
19.6
24.8
27.2
25.5
21.2
13.6
6.2
﹣2.1
表4.3 B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C
6.1
4.3
5.6
10.5
15.1
18.9
22.5
25.2
23.2
新课学习
第一部分:初识气温
1.气温的概念
【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天气预报,知道了气温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内容。教师展示今天的天气预报并提问: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学生活动】说出当天的气温。(甲同学说16°C,乙同学说11°C。)
【小结】甲乙两位同学表述不同,因为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它是时刻在变化的,甲说的16°C和乙说的11°C是人们比较关心的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描述一个地区一天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世界气象组织等机构2023年8月8日宣布,2023年7月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而且可能是12万年以来的最热月份。另据新华社报道,气候科学家表示,在经历了一年破纪录的冰面流失之后,南极可能正从地球的“冰箱”变成地球的“暖气片”。
【承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全球变暖的因素——气温,探究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优秀教学设计(教案)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气温资料,能绘制年气温变化曲线图。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并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情境创设)课件播放《哈尔滨冰灯》和《广州花市》视频。

(教学意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异呢?师:同样是冬季,两地居民的行为习惯却相差很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气温也是人们经常关注的话题,因为气温和人类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讲授新课:一、气温的变化。

(一)设问引出:在一天、一个月、一年中,国内与国外,我国的南方与北方,热带、温带、寒带的气温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断变化的。

(二)气温的日变化。

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 1.找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值。

2.引出概念: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值―日最低气温值。

3.再看图,找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14时左右和日出前后)(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三)气温的年变化。

1 / 31.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1)找出最高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和温度值。

(北半球陆地在7月和1月,海洋在8月和2月;南半球相反。

)(2)计算该地气温年较差。

(从气温日较差概念推导: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学习地理的能力。

2.完成活动1。

3.指导学生画气温曲线图。

(1)课件演示,(绘气温曲线图)讲解作图步骤。

(2)强调注意事项:把握图幅大小,把握纵坐标的温度差,画曲线时要平滑。

(3)学生绘制该地的年气温变化图。

4.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

4.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
总结回顾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关键知识点,如气温的测量与记录方法、气温变化的规律、气温分布的全球视角,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鼓励学生思考气温研究对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监测的意义。
开放讨论 结束前开启一场 未来气候猜想 讨论,激发学生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探讨个人行为对减缓全球变暖的潜在贡献。
探讨气温随时间和季节如何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映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规律之中。
【读图练习】鼓励学生尝试描述曲线的形态,如最高温与最低温出现的时间,以及如何计算日较差和年较差。
(3)气温的分布
情境模拟 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创设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气象学家,分析等温线的分布特征与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的关系。
讲授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问题导向法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并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把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掌握世界气温分布图的理解方法,分析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3)运用气温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入情境
同学们,想象一下你正在计划一次环球旅行,从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到酷热难耐的撒哈拉沙漠,气候的多样性和气温的差异无疑会成为你行李清单上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二、教学目标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生能够理解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并能举例说明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气温曲线图,描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并掌握计算日平均气温和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认识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气温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培养对地理环境差异的感知能力。
三、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小组合作,选择特定区域,讨论并报告该地区气温分布特点及可能的原因,如为什么赤道附近温度高而极地温度低,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的变化规律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向学生展示了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旨在让学生理解气温受哪些因素影响,并能够分析气温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个概念,他们可能已经有所了解,但未必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可能知道气温有高有低,但未必能够说出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理解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让学生能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并理解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数据,引导学生理解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和数据,如气温变化图、世界气温分布图等。

2.准备一些生活实例,如气温变化对农业、旅游业等的影响。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气温相关的图片,如冬季的雪景、夏季的炎炎烈日等,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气温为什么会变化吗?它的变化规律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图和世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同时,教师可以进行讲解,阐述气温变化的原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每组选取一个生活实例,如农业、旅游业等,进行分享和讨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气温变化的复杂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个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也有所体验。

但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理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2.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分布规律的识记和理解。

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案例资料。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

3.准备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全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觉得全球气温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图表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

包括:(1)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差异。

(2)展示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3)展示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析一组气温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象。

如:为什么北极熊会出现在北极?为什么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带性那么明显?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话题: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气温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展示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六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气温分布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练习题包括以下内容:
a.根据气温分布图,判断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b.分析气温分布图,找出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c.解释气温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对气温变化与分布规律进行总结是重点。此外,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也是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是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和科学观,培养合作精神也是难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摄氏度)以及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2.通过动态PPT或视频,展示我国及世界各地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气温分布的差异。
3.讲解气温分布图的基本要素,如等温线、温度梯度等,并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分布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类型等因素的关系。
4.结合课本实例,讲解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极端气候等。
4.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自然地理特点的认识和自豪感。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动参与节能减排行动。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和科学观。
6.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道与气温分布相关的地理题目,要求涵盖知识点、考察方法和解题思路,与同学互相交流、讨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纬度的划分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对气温这一重要地理概念的认识。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分布规律、影响气温的因素等,使学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并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逐步过渡到对气温变化与分布的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和常用表示方法;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学会用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原因;3.图表教学法:利用气温分布图,直观展示气温变化与分布规律;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讨气温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导入和分析;2.制作气温分布图和气温变化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分析;3.准备与气温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如经纬网、半球和纬度的划分等。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2.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测量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与分布的意义。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总结气温分布规律。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与分布。

提问:“你们认为气温变化与分布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展示气温测量工具(如温度计、气象站等)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总结气温分布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世界气温分布有哪些规律?”4.巩固(10分钟)讨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并进行分享。

5.拓展(10分钟)介绍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教学设计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主要讲了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个内容。

本节教材,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是理解第4节气候的基础。

因此,教材讲述气温,内容指向更多的是气候二、学情分析地理对初一孩子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所以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

学困点是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概念。

(2)读某地气温变化曲线图,能说出该地气温的变化规律。

(3)学会使用资料,绘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气温资料,能绘制年气温变化曲线图;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态度和主动探索的意识,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会阅读并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教学难点:会判读等温线图,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突破策略: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亲身体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四、教法学法分析: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学法:教法方面: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

学法方面:采用实验法(举例说明),提升学生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从昨天晚上,今天早上,今天中午以及学生当天的着装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自然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

气温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列举:A:青藏高原居民独有的服饰——藏袍。

一是可以保暖,必要时将全身裹在袍中,夜间可以当睡袋;二是可以适应昼夜温差大的变化。

B: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水果。

热带有芒果、香蕉;温带有苹果、梨。

C:气温的高低不同,人们的住房建筑特色也不同。

气温高的地区,房屋大多讲究通风散热;气温低的地区,房屋大多讲究取暖保温。

所以,我国东北地区的人们住的房屋内有火炕、火墙;我国南方有些气温高的地区人们居住在竹楼里。

D:气温影响商业。

冬季气温趋势如何,适合不适合棉衣销售,是服装个体户每年秋季都关心的问题。

温度偏低,棉衣畅销,应及早联系货源;温度偏高,棉衣则滞销,应少进棉衣,多准备其他衣服。

E:寒潮对体质较差的人(老人和小孩)危害大,容易引起疾病,如感冒。

过度:气温和我们的关系太密切啦!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很多和气温变化有关的谚语。

在民间,就流传着“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天热扇扇子,天冷穿棉袄”,“一场秋雨,一场寒”等谚语,反映了气温变化的特点。

那么:1、什么是气温及表示方法(空气的温度、摄氏度);2、一天的气温是怎么知道的(可用温度表测);3、如何测定气温(见书55页,明确四次时间,知道如何算出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是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二)新授转承: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一天中气温是时刻变化的,有时高,有时低,我们把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变化。

一年中气温也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有的季节高(夏季),有的季节低(冬季),我们把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

1、读气温曲线图----日变化(1)气温是时刻变化的,我们该怎么来表示气温的变化呢(气温曲线图、学生读课本自己找出来)(2)阅读气温曲线图是课标的基本要求,在以后的学习中也经常涉及到,初一学生又初次接触,因此,在教学中尽量从基础做起,详细而具体地处理好读图的每个环节。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多次读图,用图,达成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出示“某地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教材52页),和“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

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观察、描述气温曲线图的特点。

(a)图的类型。

(b)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c)坐标系中的点是怎么来得通过此环节的学习,学生能明确直观表现气温变化的图型是气温曲线图,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坐标系中的点,表示对应于不同时间的气温值;用一条平滑的曲线把对应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气温的变化曲线图。

然后,让学生细读“气温日变化”图(课本52页),完成练习。

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试着自己读图,读出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出现的时间,并计算差值,。

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气温曲线图,肯定会出现读错甚至不会读的现象,所以先让孩子自己读图,然后组内同学相互交流,学习,最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展示读图过程。

通常,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左右,气温不断升高;从午后2时左右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不断下降。

即午热晨凉。

(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来说明气温的变化。

)至此,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读气温曲线图的基本方法了。

通过读图孩子发现高温出现在午后两点,与自己的猜测有差异,会产生疑惑。

此原理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讲比较深奥。

我认为教师可以简单举例,让学生简单了解,有助于知识的理解。

并在此提出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高山顶部距地面远,所以气温低。

为后面的地势对气温的影响打下基础。

通过实践-----猜测-----验证-----质疑-----发现的过程,学生会初步了解发现自然科学规律的一般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思考: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指的是北京时间吗由于地球的自转,地方时不同,东早西晚。

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午后2时左右)指的是地方时,而不是北京时间。

最后,仍然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学生完成一组巩固、提高练习并展示,为学习气温的年较差热身。

题目是:出示同纬度海洋和陆地的气温曲线图,分别读出最高和最低气温,并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通过练习学生会发现,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海洋和陆地气温差异的原因,孩子理解困难,是教学中的难点。

所以设计了以下的步骤突破难点: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比如夏天在露天游泳池游泳时,岸上和水中的区别。

烧一块铁和烧一壶水的区别,很自然的就能得出海陆的热力差异: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

(陆地增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增温慢降温也慢;陆地最高温北半球在7月,海洋在8月;陆地最低温北半球在1月,海洋最低温在2月;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另外,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的气温变化要比大陆晚一个月温值有如此大的波动,那么一年中的气温又是如何变化的呢2、读气温曲线图----年变化读52页图B,完成以下问题{备用词语:温暖、炎热、凉爽、寒冷、严寒;大、小;终年寒冷、终年炎热、四季分明}①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约(27℃),出现在(7)月,这说明夏季(炎热)②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约(-4℃),出现在(1)月,这说明冬季(寒冷)③气温年较差约(30℃),这说明气温年较差(大)④该地气温的年变化:从1月到7月,月平均气温逐渐升高;从7月到来年1月,月平均气温逐渐下降。

季节变化的情况是夏热冬冷,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简单地说就是夏热冬冷。

(说明气温年变化的方法与说明气温日变化的方法相似。

)⑤该地所在的半球,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该地属于大陆,还是海洋北半球的大陆图中曲线的形状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教师草图示例)。

另外,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的气温变化要比大陆晚一个月。

思考: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波谷为南半球,波峰为北半球,教师草图示例),能否根据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来判断南北半球呢(陆地上北半球最高月均温在7月,南半球最高月均温在1月)此练习能让学生学会比较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并总结气温年较差大,气温年变化就大。

并把知识进行拓展,通过读气温的年变化,判断其所在的温度带位置,与五带的知识相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最后,仍然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学生完成一组巩固、提高练习并展示。

题目是连线题:(教材52页图)读三幅气温曲线图,根据气温的变化特点,与其温度带连线。

图号气温的变化温度带A 各月气温都很低,年较差大温带B 四季变化显着,年较差大热带C 各月气温都很高,气温年较差寒带学习小结怎样判读气温曲线图首先,要分清你所判读的气温曲线图是“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还是“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如果是“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要注意观察曲线变化的最高值、最低值,要能够进一步计算气温日较差,并学习描述该地气温日变化。

如果是“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要注意观察曲线呈现什么形状。

气温曲线呈波峰式,为北半球;气温曲线呈波谷式,为南半球。

要能在图上找出气温最高值、气温最低值,并进一步算出气温年较差。

还要能判断气温年变化的大小:看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大小,弯曲程度小,气温变化就小;反之,气温变化就大。

学习描述该地气温年变化,如夏热冬冷、四季如春、四季分明,等等。

过度:同学们,我们了解了阅读和分析“气温曲线图”的方法了,如果给你各月的平均气温,你能绘制一幅气温变化的曲线图吗3、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气温曲线图的绘制,还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完成。

首先,小组讨论交流,如果绘制气温曲线图,步骤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讨论完毕后,请每组代表发言,大家交流补充后,在书上绘图。

学习小结绘制气温曲线图有哪些技巧呢(1)把握图幅大小;(2)把握纵坐标的温度差,太大或太小都不易画图;(3)将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在图上;最好先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值画一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在交叉线处标上点;(4)画曲线时,既要使曲线平滑,也要使曲线通过每个点的中间。

通过小组自主学习,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的收获大吗这节课的课题是什么从知识上我们学到了哪些我们学会了什么技能我们领悟了哪些生活道理(四)、当堂反馈学有所得,请你选择:1.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A.中午12时B.上午10时C.午后2时D.午后4时2.在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现象,这是因为当地的气温特点是()A.日平均气温高B.气温日较差大C.气温年较差小D.年平均气温低3.南极大陆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月月月月读下图,回答4-8题:4.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地地地地5.四地中,位于热带地区的是()地地地地6.四地中,位于寒带地区的是()地地地地7.四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地地地地8.四地中,与我们家乡的气温变化相似的是()地地地地(二)学以致用,请你思考:在未来的两个月,气温将如何变化我们应该怎样适应这种变化如根据气温的变化来加减衣物;适时地为我们的教室通风散热或防寒保暖……结束语:这堂课我们了解了气温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还知道了气温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