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辉光放电(Glow discharg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辉光放电(Glow discharge)
辉光放电是放电等离子体中最常见的一种放电形式,应用也最广泛。
比如,一般的气体激光器(He-Ne 激光器、CO2激光器等)、常用光源(荧光灯)、空心阴极光谱灯等。
同时辉光放电也是放电形式中放电最稳定的放电形式,所以有必要对辉光放电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
§6.1 辉光放电的产生及典型条件
最简单的辉光放电的结构如图6.1(a)。
调节电源电压E或限流电阻R,就会得到如图6.1(b)的V-A
特性曲线。
管电压U调节到等于着火电压U b时,放电管内就会从非自持放电过渡到自持放电,此时,放电电流I会继续增大,管压降U下降,进入辉光放电区。
放电管发出明亮的辉光,其颜色由放电气体决定。
限流电阻R应比较大,以保证放电稳定在辉光放电区。
如果限流电阻R很小,放电很容易进入弧光放电区。
辉光放电的特点:比较高的放电管电压U(几百~几千V),小的电流I(mA量级);
弧光放电的特点:很低的放电电压U(几十V),大电流放电I(A量级甚至更大)。
辉光放电的典型条件:
①放电间隙中的电场分布比较均匀,至少没有很大的不均匀性;例如He-Ne激光器的放电管内电场近似
均匀。
②放电管内气体压强不是很高,要求满足(Pd)Ubmin<Pd<200Kpa cm(巴邢曲线的右支),d---放电管内
电极间距,(Pd)Ubmin--巴邢曲线最低点U bmin对应的Pd值。
一般P=4Pa~14Kpa时,可出现正常辉光放电,而Pd>200Kpa cm时,非自持放电通常会过渡到火花放电或丝状放电;
③放电回路中的电源电压和限流电阻准许放电管的放电电流工作在mA量级,且电源电压应高于着火电
压U b,否则不能起辉。
§6.2 辉光放电的组成区域和基本特征
对于一对平行平板放电电极,典型的辉光放电外貌
如图6.2(a)。
从阿斯顿暗区到负辉区称为阴极位降区或阴
极区。
下面对各放电区一一进行介绍。
1、阿斯顿暗区(Aston Dark Space):
它是仅靠阴极的一层很薄的暗区,是有Aston首先
在H2、He、Ne放电中观察到的放电暗区,所以称为阿
斯顿暗区。
阿斯顿暗区的厚度与气体压强P成反比(正
常辉光放电的Pd n值为常数)。
为什么是暗区呢?我们知道,发光是自发辐射现象。
电子从阴极出来,进入电场很强的区域被电场加速,但
在阴极附近,电子速度很低,电子能量低于气体的最低
激发态的激发能,还不能产生碰撞激发,所以该区域没
有辐射发光存在,故为暗区。
有人已从实验上证明了阴极到阴极光层的电位差相
当于激发电位(5~10V),样品气体的最低激发电位不同,
阿斯顿暗区的厚度也不同,激发电位↑,阿斯顿暗区厚
度↑。
2、阴极光层(Cathode Layer):
仅靠阿斯顿暗区是一层很薄、很弱的发光层。
当放
电气体压强P很大时,阿斯顿暗区与阴极发光层几乎分
不清楚。
在阴极发光层区,由阿斯顿暗区过来的电子能量已
经达到气体粒子的激发电位所对应的激发能(在He气体
中测量此处的电子能量正好等于He的第一激发态的激
发能),所以该区域气体会发出微弱的荧光,呈现为发光
较弱的发光层。
3、阴极暗区(Cathode Dark Space):
紧靠阴极光层是一发光极弱的阴极暗区,阴极暗区
与阴极发光层没有明显的界限。
前面讲过,进入阴极发光层的电子能量刚好达到第一激发电位,碰撞激发效率比较高,而进入阴极暗区的电子,由于电场的继续加速,电子能量超过激发函数最大值对应的电子越来越多(1.5~2倍激发能),所以碰撞激发几率降低,导致发光减弱,特别是被明亮的负辉区衬托,成为阴极暗区。
在阴极暗区,电子能量已超过第一电离能,所以在这个区域内产生大量的碰撞电离,雪崩放电就集中在这一区域内。
由于阿
斯顿暗区到阴极暗区的区间,是放电管内电场强度最强的区域,所以此区域内电子运动是以定向运动为主。
4、负辉区(Negative Glow):
在辉光放电中,负辉区是发光最强的区域。
因为负辉区亮度大,所以看起来与阴极暗区有明显界限。
电子经过前面各区域的加速,进入负辉区的电子基本上可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快电子,这部分电子从阴极附近产生后,一直被电场加速到负辉区,这部分电子占一小部分;
第二类是慢电子,这部分电子从阴极发射出来,虽然经过电场加速,经历了多次非弹性碰撞,电子能量小于电离能,但可以大于或接近激发能,这部分电子占大部分,这些电子在负辉区产生许多碰撞激发,所以会有明亮的辉光。
该区域的电场强度E~0,所以快电子少,慢电子多,由于电子的速度相对比较小,空间复合的几率会有所增大。
由阿斯顿暗区到负辉区是辉光放电不可缺少的区域,主要的管压降(70~400V)就集中在该区域内,所以被称为阴极位降区或阴极区。
5、法拉第暗区(Faraday Dark Space):
穿过负辉区,就是法拉第暗区。
一般法拉第暗区比上述各区域都厚。
大部分电子在负辉区经历了多次非弹性碰撞,损失了很多能量,且负辉区E~0,电子无加速过程,所以从负辉区进入法拉第暗区的电子能量比较低,不足以产生激发和电离,所以不发光,形成一个暗区。
从电场分布可以看出,进入法拉第暗区后,电场强度又开始E>0,但比较弱,电子又被加速,这样慢电子通过法拉第暗区加速成快电子,进入正柱区。
由阿斯顿暗区---法拉第暗区五个区域组成的放电部分称为阴极部分。
6、正柱区(Positive Column):
又称为正光柱(细放电管内充满光柱)。
在低气压情况下,正柱区为均匀的光柱;当气压较高时,会出现明暗相间的层状光柱(辉纹),条件不同,辉纹状态不同。
有时辉纹还会在放电管内滚动。
正柱区内,电场E沿管轴方向分布是均匀的,即电场强度E近似为一常数值。
因此在正柱区内空间电荷等于0,即在正柱区的任何位置电子密度与正离子密度都相等,对外不呈电性,所以又称为等离子体区。
由于正离子迁移速率很小,所以放电电流主要是电子流,正离子的作用主要是抵消电子的空间电荷效应。
从电场强度上看,正柱区的场强比阴极位降区场强小几个量级,所以正柱区的电子运动主要是乱向运动,电子的能量分布符合Boltzman-Maxwell热分布。
7、阳极区(Anode Space):
位于正柱区与阳极之间的区域为阳极区。
有时可以观察到阳极暗区(Anode Dark Space)和阳极表面处的阳极辉光(Anode Glow)。
对于阳极区,放电电流较大时,在靠近正柱区一端,电子被阳极吸引,而正离子被阳极排斥,⇒使得阳极区产生负的空间电荷⇒电场强度↑,电位↑↑,⇒阳极位降。
这样从正柱区出来的电子在阳极暗区加速,在阳极前产生碰撞激发和电离,
⇒阳极表面形成一层发光层----阳极辉光层。
总结:从外观上看:各发光区中,以负辉区最亮,正柱区居中,阳极光层最弱;
电场分布:阴极位降区最强,正柱区为稳定场强区,该区域轴向场强为均匀分布; 电位降分布:放电管的压降主要集中在阴极位降区;
空间电荷:正柱区内电子密度与正离子密度处处相等,对外不呈电性,故称为等离子体;
电子雪崩:从阴极发射出来的初始电子,仅在阴极区引起电子雪崩;电离增长在阴极暗区最强。
因此阴极位降区是辉光放电中最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且在这一区域应满足自持放电条件。
二、辉光放电的基本特征
① 辉光放电在电极间的光强分布是明、暗相间的有规律分布;
② 管压降U 明显低于着火电压U b 。
正常辉光放电的管压降不随放电电流的变化而改变;
③ 阴极电子的发射主要是γ过程,即正离子、亚稳态原子、光子和高速运动的中性粒子打到阴极上产生
次电子发射;
④ 阴极位降区是维持辉光放电必不可少的区域,具有大约70~400V 的阴极位降(大小与气体种类、阴极
材料有关)。
在这一区域产生电子雪崩放电,满足维持自持放电条件,净余空间电荷为正电荷;这与罗果夫斯基的空间电荷分布假设很相近。
⑤ 辉光放电的电流密度大约为2
/~cm mA A μ。
在辉光放电中,必不可少的是阴极位降区,而应用主要是正柱区,现就阴极位降区和正柱区进行详细讨论。
§6.3 辉光放电的阴极位降区
一、阴极位降区的实验规律
1、辉光放电的阴极位降Uc
正常辉光放电开始时,放电电流很小,辉光放电仅发生在阴极表面的一小部分,在阴极表面只有星星点点的阴极亮斑出现;随着放电电流的增大,阴极放电面积与放电电流呈正比增大,阴极表面的放电斑点开始增大,直至充满整个阴极表面;在正常辉光放电条件下,阴极电流密度c j 保持常数n j ,阴极位降c U 也保持常数n U ;当阴极放电充满整个阴极表面后,再增大放电电流(↑c j ),阴极位降c U 才随之增大(反常辉光放电区)。
在正常辉光放电中,阴极位降c U 保持不变,为一常数n U ,U n 值大小与气体的电离电位、阴极材料的
系数有关。
常用阴极材料及气体的辉光放电的正常阴极位降见表6-1。
表6-1常用阴极材料及气体的辉光放电的正常阴极位降
可见正常辉光放电的阴极位降n U 与阴极材料、气体种类相关。
2、阴极位降区厚度n d 与气压P 的关系
当放电的其它条件均保持不变,正常辉光放电的阴极位降区厚度n d 随放电气体压强P 成反比变化,且保持n d P ⋅为常数,n d P ⋅大小与阴极材料、气体种类有关。
Al 、Fe 两种阴极材料正常辉光放电的n d P ⋅值见表6-2。
表6-2 Al 、Fe 两种阴极材料正常辉光放电的n d P ⋅值(cm Pa ⋅)
3、正常辉光放电的阴极电流密度n j
当放电气体气压P 改变时,正常辉光放电的阴极电流密度n j 随气压P 的平方成反比变化,即
t cons P j n tan /2=。
实验发现仅Ne 气t cons P j n tan /5.1=。
4、正常辉光放电各区域的发光颜色
放电气体不同,各发光区域的颜色不同,常用气体辉光放电各区域颜色见表6-3。
表6-3常用气体辉光放电各区域颜色
对上述实验进行必要的数学分析,发现阴极位降c U 是阴极电流密度c j 函数,既有)(c c j f U =,且与气压P 、阴极位降区厚度c d 有关。
下面就阴极位降与阴极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对应V-A 特性曲线) 二、 阴极位降c U 与阴极电流密度c j 关系的理论推导 1、理论上的假设
为了建立阴极位降c U 、阴极电流密度c j 及阴极位降区厚度c d 之间的关系,必须确定带电粒子运动速度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电离几率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空间电荷密度与电场的关系,再加上维持辉光放电的稳定性条件及阴极表面的边界条件(γ过程),从而推导出阴极位降c U 与阴极电流密度c j 的关系。
为此做如下假设(这些假设是以实验结果为依据的): ① 阴极位降区内带电粒子的产生与消失的假定:
假定在阴极位降区内,电子的碰撞电离系数α仅决定于所在位置处的电场强度E (实际上,当电子在多个自由程内E 为常数时,α与E 才是单值函数)有关,关系式为:
)/exp(P
E B
A P
-
=α
(6-3-1) 在此忽略了正离子的碰撞电离作用(0=β,因为正离子动能很小,碰撞电离几率很小),正离子轰击阴极的次电子发射系数γ为常数。
因为阴极位降区内,电子与正离子的相对运动速度很大,空间复合过程可以忽略,带电粒子的消失主要发生在电极表面上。
② 正离子在阴极位降区内运动的假设:
正离子的运动速度可以用电场强度E 和迁移速率+
K 表示:E K u +
+
= (6-3-2)
③ 阴极位降区内电场分布的假设:
取阴极表面处电场强度为E 0,电场强度从阴极开始沿放电管管轴方向直线下降,在阴极位降区末端下降到0,取阴极位降区厚度为c d ,则有: )/1(0c d x E E -= (6-3-3) 2、阴极电流密度c j 与阴极位降c U 的关系
在稳定放电条件下,任何截面积上的总电流密度都应相等,且正、负带电粒子形成的电流密度之和应
为;-
++=j j j c (6-3-4)
设阴极表面处正离子流密度为+0j ,电子流密度为-0j ,则-
++=00j j j c (6-3-5)
而-0j 是由正离子流轰击阴极表面产生的次电子发射,所以有+
-=00j j γ (6-3-6)
代入(6-3-5)得:)1(0γ+=+
j j c (6-3-7)
而+
++=000u j ρ (6-3-8)
其中,+0ρ----阴极表面前正离子电荷密度,+
0u ---阴极表面处正离子迁移速率。
由电场与空间电荷密度的关系,πρ4=⋅∇E ,以及沿管轴方向有dx
dE
πρ41=,从电场分布公式
(6-3-3),并考虑电场方向指向阴极,这样)/1(0c d x E E --=,由此得到:
c
d E 0
41πρ=
(6-3-9)
因为电子迁移速率+
-
u u ,所以电子的空间电荷效应可以忽略(0~-
ρ与实验结果一致),所以
在阴极区+
ρ应为常数,由(6-3-2)可得:00E K u ++= (6-3-10)
由(6-3-7)、(6-3-10)可得总电流密度:
)1(4)1()1(2
00
γπγργ+=+=+=+
+++c
c d K E u j j (6-3-11)
阴极位降c d c d c d E dx d x E Edx U c
c
00
00
2
1
)1(=-
==
⎰⎰ (6-3-12) 由此得到c c d U E 20=,代回上式得:)1(3
2γπ+=+
c
c c
d K U j (6-3-13) 上式的U c =f(j c )中还包含c d ,而阴极厚度c d 内必须满足自持放电条件,即:
)/11ln(0
γα+=⎰c
d dx (6-3-14)
而)/exp(E BP AP -=α (6-3-15)
dx d x E BP
AP c
d c ⎰⎥⎦⎤⎢⎣⎡--=+∴0
0)/1(exp )1
1ln(γ (6-3-16)
为了对上式积分,令dy E BPd dx BPd dx E dy BP d x E y c
c c 0
00)/1(-=⇒-=⇒-=
0=x
处,)/(0BP E y =,c d x =处,0=y 。
这样(6-3-16)可写成:
dy e E d ABP dy E BPd e AP BP
E y c
BP
E c y ⎰⎰--=⎪⎪⎭
⎫ ⎝⎛-=+0
00
/1020
0/1)11ln(γ 3-17) 令
⎪⎭⎫ ⎝⎛=⎰-BP E S dy e BP
E y 00
/10
,且⎪⎪⎭⎫ ⎝⎛=⎪⎪⎭⎫ ⎝⎛+⇒=c c c c c c BPd U S U B Pd A d U E 22)(11ln 220γ (6-3-18) 由(6-3-13)可得:3
/12)1(⎥
⎦
⎤
⎢⎣⎡+=+c c c j K U d πγ代回(6-3-18)式,得:
⎪⎪⎪⎪⎪⎪
⎭⎫
⎝⎛⎪⎪⎭⎫ ⎝
⎛+*⎥⎦⎤⎢⎣⎡+=⎪⎪⎭⎫ ⎝⎛+++3/123/222)1(22)1(11ln c c
c c c c j K U BP U S U B j K U AP πγπγγ,两边同时除以)11ln(γ+ 1)1()(2)
/11ln(2)1()(3/13/13
/13/23/13/23/23
/23/23
/12=⎥⎦
⎤⎢⎣⎡+++++γπγπγK BP j U S j K U ABP c c c c (6-3-20) 令)(1
)1)(()/11ln(4),()/11ln(212
2211-+-⋅++=+=
电流密度P
P K AB C V B A C γγπγ (6-3 -21) 代回(6-3-20)得;
[]
3
/123/113
/223/11)()()
()(c c c c j C U C S j C U C =1 (6-3-22) 由21C C 、的量纲可以看出,(6-3-22)为无量纲公式,应该适合于任何阴极材料。
根据(6-3-22)式可以画出阴极位降区的一般V-A 特性曲线,见图6.3。
横坐标为c j C 2,纵坐标为
c U C 1。
曲线最低点H 为正常辉光放电区,右支实线为反常辉光放电区,左支虚线为过渡区。
二者均
为自持放电,与实际的V-A 特性曲线一致,说明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
三、 正常辉光放电和反常辉光放电的分析
由理论推导得到了)(c c j f U =函数曲线---V-A 特性曲线,从曲线可以看出,)(c c j f U =曲线有一最小值,实验上得到的V-A 特性曲线也是如此。
从起辉到反常辉光放电,正常辉光放电的阴极位降c U 最小。
原因就是当电流密度c j 较大或较小时,自持放电条件都要求较大的阴极位降c U 。
通常将阴极位降c U 最小值H 处的阴极位降称为正常辉光放电阴极位降,以n U 表示,相应的电流密度为正常辉光放电电流密度n j 。
由)(c c j f U =曲线H 点坐标(0.67,6.0)可得:
)1
1ln(0.3)/11ln(2/0.60.60.611γγ+⋅=⎥⎦
⎤⎢⎣⎡+==
⇒=A B B A C U U C n n (6-3-23) )
/11ln()1)((1033.567.067.022222γγ++⋅⨯==⇒=+-P P K AB C j j C n n (6-3-24) 由前面推导中,采用的是cm.g.s 制(CGSE ),而最常用的是Torr 或Pa ,(6-3-24)可变为:
⎪⎭
⎫ ⎝⎛⋅++⋅⨯=+
-Torr cm A P K AB P j n 2
2142)/11ln()1)((1092.5γγ (6-3-25) ⎪⎭
⎫ ⎝⎛⋅++⋅⨯=+
-Pa cm A P K AB P j n 2
2182)/11ln()1)((1035.3γγ (6-3-26) 因为在放电条件一定的情况下,γ、、B A 为常数值(可以从有关手册中查到),而
i
i i i i i v M e
P K P P v M e P K ∝
∴∝∝
++,1λλ,而为一与气压P 无关的常数,所以有: t Cons P
j n
tan 2=-----------与实验完全相符。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上述推导的正确性。
在辉光放电中,Pd 值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对应H 点(正常辉光放电)的阴极位降区的Pd ,可由(6-3-13)
得到:3
/12
)1(⎥⎦
⎤⎢⎣⎡+=+
γπn n n j K U P Pd (6-3-27)
将(6-3-23)、(6-3-24)代入上式得:
A
Pd n )
/11ln(774
.3γ+= (CGSE 制)变换单位得: )()/11ln(82.0cm Torr A Pd n ⋅--+=γ )()
/11ln(109cm Pa A
Pd n ⋅--+=γ (6-3-28)
这样从理论上得到了正常辉光放电阴极位降区的三个重要参数;n U 、2
/P j n 和n Pd ,其数值取决于
阴极材料和放电气体成分。
实验与理论都表明:
① 在辉光放电中(从过渡区到反常辉光放电区),正常辉光放电的阴极位降n U 最小; ② 正常辉光放电中阴极位降区厚度 n d 反常辉光放电的阴极位降区厚度c d ;
③ 正常辉光放电中,t cons P j n tan /2
=。
§6.4辉光放电的正柱区
在辉光放电中,阴极位降区是维持正常辉光放电必不可少的放电区域,电子雪崩放电就发生在该区域内,而正柱区是辉光放电应用最广泛的区域,有必要详细研究。
在辉光放电中,如果放电管直径很大或者为球型放电容器,正柱区只发出很微弱的辉光;但是如果放电管直径较小(mm 量级),正柱区的辉光就会充满整个放电管,且发出很强的辉光,所以称为正柱区。
例如,He-Ne 激光放电管(d~1mm )、霓虹灯管(d~5mm ),发出的辉光都很亮。
由于放电管形状不同,正柱区可直、可弯曲,且可长、可短。
正柱区虽然是应用广泛的放电区,但不是辉光放电必不可少的放电区,若放电电极间隔很小,就可以没有正柱区,放电仍然可以很稳定。
一、正柱区的特性
我们知道正柱区内轴向电场强度为常数,由泊松方程πρ4=•∇→
E 可得:
0)(42
2=--=-+ρρπdx
E
d (6-4-1) 由上式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正柱区内-+
=ρρ,即宏观电荷密度为0,对外不呈电性,本质是等离
子体。
等离子体:正、负电荷密度相等,宏观电荷密度为0,对外不呈电性的一种气体状态。
正柱区的特性:
① 该区域为等离子体状态,因为电子运动速度远大于正离子运动速度,所以带电粒子流主要是电子
流,电子流占总电流的99%以上; ② 带电粒子的运动以乱向运动为主,速度符合Boltzman-Maxwell 热分布; ③ 带电粒子的消失主要是管壁上的复合;
④ 带电粒子的产生主要靠高速电子的碰撞电离产生;
⑤ 电子温度Te (一般为2~8ev ,与气体成分和放电管直径有关)远大于气体温度Tg ,属于非等温等
离子体。
正柱区充满整个放电管,放电气体温度Tg 较低,仅高于管壁周围的环境气温,而电子温度Te 很高,其电子能量足以产生强烈的碰撞电离(Tg~60℃~330K,Te~1.5~6*104K~2-8eV)1eV=7733K )。
辉光放电中,正柱区内的径向电场、带电粒子的径向分布是什么样的?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径向分布问题可以用肖特基正柱理论来讨论。
肖特基正柱理论适用于R λ, cm R 10~1=,气压kPa Pa P 2~1=,放电电流A I 1~10
4
-=情况。
二、带电粒子的径向分布
肖特基(Schottgy )认为:正柱区等离子体中电子的运动速度分布符合Boltzman-Maxwell 分布,带电粒子的产生主要是电子的碰撞电离,而带电粒子的消失则主要是由于双极性扩散。
在平衡状态下,产生的带电粒子数等于消失的带电粒子数。
设放电管半径为R ,研究正柱区单位长度(1cm ),距管轴
dr r r +→范围内带电粒子的动态平衡情况。
结构示意图见图6.4。
设电子的平均自由程R e λ,带电粒子满足扩散运动规律。
由于正柱区任意位置的带电粒子密度都满足:N +=N -=N (6-4-2)
所以有: dr
dN
dr dN dr dN ==-+ (6-4-3) 对于单位长度(1cm )正柱区体元rdr π2,由于双极扩散单位 时间内进入体元的带电粒子数为:
r
a r dr dN rD dr dn ⎪⎭⎫
⎝⎛-=⎪⎭⎫
⎝⎛π2 (6-4-4)
离开这一体元的带电粒子数为:dr
r a dr r dr dN D dr r dr dn ++⎪⎭⎫
⎝⎛+-=⎪⎭⎫
⎝⎛)(2π (6-4-5) 式中a D ----双极扩散系数,N---正离子或电子密度。
由于扩散运动,离开体元的带电粒子数超过进入体元的带电粒子数,其差值为:
r
a dr r a diff dr dN rD dr dN D dr r dZ ⎪⎭⎫
⎝⎛-⎪⎭⎫ ⎝⎛+=+ππ2)(2 (6-4-6)
级数展开得:⋅⋅⋅++⎪⎭⎫ ⎝⎛=⋅⋅⋅+⎪⎭⎫ ⎝⎛+⎪⎭⎫ ⎝⎛=⎪⎭⎫ ⎝⎛+dr dr N
d dr dN dr dr dN dr d dr dN dr dN r
r r dr r 2
2 这样:
⋅⋅⋅++⎪⎭⎫
⎝⎛+⋅⋅⋅++⎪⎭⎫
⎝⎛=⎪⎭⎫ ⎝⎛++22
2
2
22222)(2dr dr N d D dr dr dN D dr dr N d rD dr dN rD dr dN D dr r a r
a a r a dr r a πππππ
在一级近似下:dr dr N d dr
dN r rD dZ a diff
⎥⎦⎤
⎢⎣⎡+=2212π (6-4-7 )
带电粒子的损耗应与体元内的电离作用相平衡。
设每个电子单位时间内平均产生β次碰撞电离,则体元内单位时间产生的电离次数为:⇒==diff ionin dZ Ndr r dZ βπ2
0122=-+N D dr dN r dr N d a
β
(6-4-8) 其解为零阶贝塞尔函数,宗量为
r D a /β,在管轴0=r 处,
0N N =。
所以解可表示为:
⎪⎪⎭⎫
⎝
⎛=r D J N r N a β00)( (6-4-9) 为了便于分析,画出零阶贝塞尔函数曲线,见图6.5。
从零阶贝
塞尔函数曲线可以看出:
0)405.2(405.2;1)0(000=⇒==⇒=J x J x
而带电粒子数密度N ≥0,所以零阶贝塞尔函数应取正值部分。
在r=R (管壁上)处,N R =0,由此可得:
405.200=⇒=⎪⎪⎭
⎫
⎝⎛R D R D J a a β
β⎪⎭
⎫
⎝⎛=⇒r R
J N r N 405
.2)(00 (6-4-10) 可见正柱区中带电粒子密度沿半径方向的分布为零阶贝塞尔函数---近抛物线分布,管轴处带电粒子密度最大,而管壁处带电粒子密度为0。
这也已经被实验所证明。
三、正柱区的电子温度
由放电管正柱区带电粒子在R r =处,0=R N 的边界条件得到了:
405.200=⇒=⎪⎪⎭
⎫
⎝⎛R D R D J a
a β
β (6-4-11)
而β和a D 都包含了电子温度Te 的信息,所以从(6-4-11)式可以计算出Te 。
在低气压等离子体中,有:
e
T T k K D K D K K K D D K K K K D K D K D e i e e i i i e i e i K K i e i i e e i i a e i )
(/)/()(+=+=+=++=
又因为i e T T (低温等离子体)所以: e
kT K D e
i a =
(6-4-12) 而β的近似表达式为:x i e x U m e P -⎪⎭
⎫
⎝⎛⎪⎭⎫ ⎝⎛≈2/12/32
/12/12600απβ (6-4-13)
其中)/(e i kT eU x =,α---相对电离的电离函数系数(V -1),i U ---电离电位。
将β和a D 代入(6-4-11)
e
kT K e x U m e P R D e i x
i a /26004.22/12/32
/12
/12
-⎪⎭⎫
⎝⎛⎪⎭⎫ ⎝⎛=⎪⎭
⎫ ⎝⎛=⇒απβ (6-4-14) 可以将上式改写成:()2722
/12/1222
/12
/1)(102.14.22600CPR P
K m e U R P x
e i i x
⨯=⎪⎭⎫ ⎝⎛⎪⎭⎫ ⎝⎛=
απ (6-4-15)
其中[]
2
/12/1)
/(P K U
C i i
α=
,各参数单位为:)(),(),(),(21
s N cm K Torr P V
V U i i ⋅⋅-α。
上式中利用了
)/(e i kT eU x =关系。
若气压P 用Pa 作单位,(6-4-15)改写成:
2
2
/1)(678CPR x
e x = (6-4-16) (6-4-15)、(6-4-16)给出了电子温度Te 随PR 的变化关系。
上式中为什么选取PR 参数呢?在气体放电中,最常用的参数是Pd 值,在平行平板电极放电中,Pd 值是一个很好的参数,而在细放电管气体放电中,带电粒子的消失主要是管壁上的复合,所以PR 值成了一个很好的参数。
因为在)/(e i kT eU x =中,k 、e 为固定常数,所以根据上式可
以画出)(/PR f U Te i =曲线(从上式可以刊出:2
/1/x e x 随CPR ↑而
↑,既x
e 的↑比x 1/2快,由此推断此时x >1;所以1/x~T e /U i 随CPR 的CPR ↑而↓),见图6.6。
从图中可以看出:↓↑⇒i U Te PR /,这是因为↑PR ,带电粒子损失速率减小,为了保持动态平衡,电子温度Te 就会降低。
所
以适当减小PR 值,可以提高放电管内的电子温度Te 。
在辉光放电中,T e =2~8eV 。
例如,He-Ne 激光器,毛细管直径2R~
1mm ,P~1kPa ,PR ↓可以有效的提高T e 。
需要注意的是,PR 值太大、太小,上式都不适用(R PR λ↓↓⇒不成立;而↑↑⇒PR 正柱区不能充满放电管。
从气体常数C 的关系式可以看出,C 的大小与电离电位等参数有关,对于每一种气体,C 常数都不同,常用气体的气体常数见表6.4。
前面讨论了带电粒子的径向分布和电子温度随PR 值的变化,下面讨论正柱区的电场分布。
四、放电管正柱区内Te 随E/P 值的变化
正柱区的轴向电场强度,可以从带电粒子的能量平衡关系获得。
电子一方面从电场中获得能量,另一方面电子由于碰撞又失去能量,在稳态情况下,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电子单位时间内从电场获得的能量为e eEu ,设电子一次碰撞平均失去的能量占总动能的百分比为f ,碰撞频率为e e v λ/,则单位时间内损失的能量为: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v kT
f v mv f eEu v kT f v v m f λλλλ⋅⋅=⋅⋅=⇒⋅⋅=⋅⋅-23223222
(6-4-17)
在稳定状态下,定向运动速度与乱向运动速度之比近似等于
f ,所以有:
2
/1~/f v u e e (6-4-18)
两式联立得到Te 与E 的关系:k
e
f E T e e λ32≈
(6-4-19)
上式中e T (K),若e T (eV),E(V/cm),则可得上式更精确的表达式:
f
E T e e 2λ=
(6-4-20)
P E T P e e //1∝⇒∝λ ,可见↑↑⇒e T P E /;而从e T 随PR 变化
曲线知道↑↓⇒e T PR ;↑↑⇒↓⇒∴P E T PR e /)(适用范围内。
由此可以画出的变化曲线随PR P E /,见图6.5。
也就是说:在相同气压条件下,放电管越细,电场强度E 越强,电子温度也越高。
五、放电管正柱区的径向电位分布
在正柱区,带电粒子发生双极扩散,电子比正离子扩散速度快,导致管壁带有负电性,因而在正柱区有指向管壁的径向宏观电场E r 存在。
在稳定放电情况下,扩散到管壁的正离子流与电子流应相等,即扩散速度相等,有:
e
i e
i r r e e r i i a K K D D dr dN N E E K dr dN N D E K dr dN N D u +-=
⇒--=+-
=1 (6-4-21) 因为正离子的扩散系数e i D D (电子的扩散系数),且电子的迁移率i e K K ,从而可以忽略i i K D ,,而e
kT dr dN N E e kT K D e
r e e e 1//-
=⇒= (6-4-22)
在管轴0=r 处,有0)0(,)0(0===r U N N r r (实际上,在紧靠管壁存在有一负电荷壳层,而该壳
层外为一正电荷壳层),积分⎰=
r
U r r dr E U 0
得:
⎪⎪⎭
⎫
⎝⎛=-r e r N N e kT U 0ln (6-4-23)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r r U R r N R r 0)(,,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原因就在于不合理的近似。
主要是在管壁上有电子存在,邻近管壁的等离子体壳层中有多余的正离子,导致双极扩散理论不再适用,所以会导致∞→→-)(R r U r 的不切合实际的结果。
即使这样,(6-4-23)式对带电粒子分布规律的描述还是正确的,即带电粒子径向分布为:
⎪⎪⎭
⎫
⎝⎛-
=e r r kT
U e N N exp 0 (6-4-24) 表明带电粒子的径向分布符合玻尔兹曼分布----e 指数分布。
精确计算表明,R N N e R /7.1/0λ≈(e R λ ),由此可以得到管轴到管壁的电位差R U :
⎪⎪⎭
⎫
⎝⎛-
≈e e R R
e kT U λ7.1ln (6-4-25) 可见,正柱区的电子温度↑e T ,径向电位差↑R U ;而径向电场在管轴线处00==r E ,离管轴线越远,电位差越大,径向电场↑r E 。
综合考虑轴向和径向的电位分布,等位面应是凸向阴极方向的曲面。
正柱区等电位面分布曲面见图6.6。
如果在平行于正柱区的方向外加一轴向磁场(在放电管外绕一线圈,加一直流电流),则可以减小径向电子流,产生切向电子流,从而影响正柱区的双极扩散。
磁场越强,打到管壁上的电子数越少,导致径向位降也减小,最终导致电子温度T e 降低,轴向电场强度也减小。
所以要想降低电子温度,可以用外加磁场的方法。
外加磁场对电子温度、E/P 值的影响见图6.7。
§6.5 正柱区的辉纹及带电粒子产生的不稳定性
上一节介绍了正柱区为均匀放电发光的正柱区,但是在辉光放电中,正柱区并不一定是都是均匀放电发光的正柱区。
在一定气压和放电电流密度条件下,会呈现为分离的发光层,这种发光层依放电条件不同,可以出现几种不同的光层式样(固定辉纹:固定的层状光柱;移动辉纹:层状光柱沿放电管轴向移动,移动速度大概为声速量级),称之为辉纹或层状光柱。
什么样的气体容易形成辉纹,什么样气体不容易形成辉纹呢?
一般来讲:电负性气体(比如O 2,容易形成O 2-)容易形成辉纹放电,而正电性气体(惰性气体)不容易形成辉纹。
但是如果在正电性气体中掺入适量杂质气体,也可以形成辉纹放电。
前面说的辉纹现象,有的辉纹是固定的,有的辉纹是移动的,且大部分实验中观察得到辉纹是移动辉纹。
相邻两层辉纹放电相应点的距离称为辉纹间隔l ,一般情况下,放电电流越小,辉纹间隔l 越大,随着放电电流的增大,辉纹间隔趋近于某一固定值0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