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卷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饶市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
(上饶市一中、上饶市二中、上饶县中学、天佑中学、余干中学、玉山一中)理科综合生物试

一、选择题
1. 关于核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核苷酸,没有DNA的生物一定没有细胞结构
B. 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DNA和RNA含量可能都不相同
C. 细胞衰老时,核质比不变或减少
D. tRNA分子内也存在碱基对,其基本组成单位之一可用于合成ATP
【答案】C
【解析】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核苷酸,没有DNA的生物是病毒,病毒无细胞结构,A正确;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进行分裂的细胞中的DNA含量会加倍,而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RNA含量可能也会与其他细胞不同,B正确;细胞衰老时,细胞核体积变大,细胞体积变小,因此核质比变大,C错误;tRNA分子呈三叶草型,其结构中也存在碱基对,其基本组成单位之一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用于合成ATP,D正确。

【点睛】对于核酸的分类、结构、基本组成单位、核酸在细胞内的含量和组成元素的理解记忆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 下图所示生物或细胞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bcd的遗传物质在各自体内表达的途径相同
B. bcd均能进行有氧呼吸,bd在光照下合成ATP的场所相同
C. bcd均有细胞壁,但都不是细胞的边界且成分也不完全相同
D. 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bd为生产者,ac为分解者
【答案】C
【解析】T2噬菌体是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其遗传物质不能在自己体内表达,只能在宿主细胞中表达,A错误;b(蓝藻)是原核生物,其在光下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而d(叶肉细胞)是真核细胞,其在光下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因此二者产生ATP的场所不完全相同,B错误;bcd均有细胞壁,其成分不完全相同且细胞壁均不是三者的边界,三者细胞的边界均是细胞膜,C正确;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bd为生产者,a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病毒、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学生识记病毒的结构,明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 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孟德尔对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单独分析时,F2总是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于是他提出假说并作了4点解释,以高茎(D)和矮茎(d)这一对相对性状为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如果遗传因子不是独立遗传而是融合遗传,则F2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B. 若纯合个体的体细胞中每种遗传因子有4个(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2中高茎:矮茎=15:1
C. 若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不分离(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2中高茎:矮茎=1:1
D. 若雌雄配子存活率不同,含d的花粉有1/2不育(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2中高茎:矮茎=5:1
【答案】D
............
【点睛】本题考查应用假说-演绎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果。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
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孟德尔一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图解如下图所示:
4. 生物学研究中曲线和图像常用于变量分析,下图甲是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相关图像,图乙是另一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曲线,图丙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某种变量随时间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图细胞的基因型是aaBbdd,产生该细胞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
B. 乙图中秋水仙素在cd段发挥作用,受精作用发生在de段
C. 丙图所示曲线,无论表示何种分裂方式纵坐标均有三种含义
D. 丙图所示曲线,e点时细胞数目是a点时的两倍或四倍
【答案】D
【解析】甲图细胞的基因型是aaBbdd,产生该细胞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A错误;秋水仙素在有丝分裂前期发挥作用(即cd段),染色体加倍后的体细胞又进行下一次有丝分裂,没有发生受精作用,B错误;丙图所示曲线,如果表示有丝分裂曲线,则可表示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的含量变化,也可以表示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如果表示减数分裂,只能表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C错误;丙图所示曲线,如果表示有丝分裂,e(分裂末期)点时细胞数目是a(间期)点时的两倍,如果表示减数分裂,e(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点时细胞数目是a(分裂间期)点时的四倍,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分析图解:图甲中,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处于减二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图乙中,由于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利用秋水仙素处理之后细胞未分裂,并且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进行DNA复制。

5.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时的散热量
B. 接种卡介苗能使人们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抵抗结核杆菌的抗体
C. 饥饿时,流经胰腺后的血液中血糖浓度会升高
D. 肌细胞产生乳酸后,NaHCO3进入肌细胞与乳酸反应,从而维持血浆PH在7.35~7.45
【答案】B
【解析】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但是由于体内外温差较大,使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时的散热量,A错误;卡介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不会使人发病,但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结核杆菌起到抵抗作用,B正确;饥饿时,血液流经胰腺时,其中的葡萄糖被被胰腺的组织细胞利用,因此流经胰腺后的血液中血糖浓度会降低,C错误;肌细胞产生乳酸后,乳酸会进入血浆,血浆中NaHCO3的与乳酸反应,从而维持血浆PH在7.35~7.45,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 下列有关教材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提供斐林试剂和清水,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
②“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选择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理由是其中的叶绿体小而多,更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③“绿叶中色素提取与分离”可用体积分数95%的乙醇和无水碳酸氢钠代替无水乙醇
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2P标记组”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对实验结果影响相同,都会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偏低
⑤进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时,实验流程大致是先制作装片再低温处理,然后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最后观察
⑥“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原理之一是“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实验现象是向溶解有DNA的溶液中加入二苯胺,即出现蓝色。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提供斐林试剂和清水,可稀释斐林试剂的B液得到双缩脲试剂的B液,因此提供斐林试剂和清水,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①正确;“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选择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理由是其中的叶绿体大而少,更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②错误;“绿叶中色素提取与分离”可用体积分数95%的乙醇和无水硫酸钠代替无水乙醇,③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2P标记组”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对实验结果影响相同,都会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偏高,④错误;进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时,实验流程大致是先低温处理,然后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最后再制作装片观察,⑤错误;“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原理之一是“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实验现象是向溶解有DNA的溶液中加入二苯胺,水浴加热后出现蓝色,⑥错误。

因此只有①是正确的。

其余的都是错误的。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7. 回答下列关于绿色植物细胞代谢的相关问题:
I.早在1943年,爱默生以绿藻和蓝藻为材料,做了如下三个实验:①单独用波长660nm红光照射,单位时间氧气释放量为A;②单独用波长710nm的远红光照射,单位时间的氧气释放量为B;③在远红光(710nm)的条件下,然后补充红光(660nm),单位时间的氧气释放量为C。

结果如下图所示:
注:箭头向上和向下分别表示光照的开和关。

①该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现象说明植物体中可能存在两种色素系统,各有不同的__________,进行不同的
_________。

Ⅱ.图2表示M植物细胞中部分结构发生反应的示意图,图3表示M、N两种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

请分析回答:
①图2中物质E、K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2中x1~x4分别表示相关过程中物质B的量,y1~y4表示相关过程中物质L的量。

若图3中M植物在光强z时,x4=y4,则下列有关等式在数值上成立的是______(多选)。

A.x4=x1-y2 B.x2=y1-x4 C.y1=x2+y4 D.y2=y3-x1
③已知s2=-1,s3=2,x2=y4=3,将植物M、N置于z光照,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处理相同时间,植物M、N固定CO2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答案】 (1). 红光和远红光同时照射植物时,光合作用速率增加,且远大于分别照射时的总和 (2). 吸收波长的光(吸收峰值) (3). 光反应 (4). 还原型辅酶Ⅱ(或[H])(5). 还原型辅酶Ⅰ(或[H]) (6). ABC (7). 2:1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掌握以下知识点:光合作用分为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

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
(2H2O→4[H]+O2)、ATP的形成(ADP+Pi+能量→ATP);暗反应阶段:CO2的固定(CO2+C5→2C3)、C3的还原{2C3→(CH2O)+C5。

有氧呼吸的过程: 1、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细胞质基质);
2、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线粒体基质);
3、24[H]+6O2→12H2O+能量(线粒体内膜)。

图2表示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图3表示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其中v 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呼吸强度=光合强度,w点为光饱和点,此时光合速率最大。

I、①据图分析可,知图1的实验结果说明红光和远红光同时照射植物时,光合作用速率增加,且远大于分别照射时的总和。

②上述现象说明植物体中可能存在两种色素系统,各有不同的吸收波长的光,进行不同的光反应。

Ⅱ.①据图1知,物质E是还原型辅酶Ⅱ,K是[H]。

②据图判断可知,B、x1、x2、x3、x4代表氧气,L、y1、y2、y3、y4代表二氧化碳,根据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可知,x4=x1-x2,据有氧呼吸反应式可知x2=y2,因此x4=x1-y2;根据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可知y1=y2+y4,进一步推出y2=y1-y4,又x2=y2,x4=y4,因此x2=y1-x4;y1=y2+y4,而x2=y2,x4=y4,可推出y1=x2+y4。

由所给条件及图示无法推出y2=y3-x1,故ABC正确,D错误。

③结合图2与图3可判断s4=y4=3,|s1| =x2=3,根据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可知,在光照强度为z时,植物M、N固定CO2的量之比即其总光合速率之比=(3+3):(2+1)=2:1。

8. 研究者从一个爱尔兰人的家庭中找到了一种完全色盲患者,绘制了患者的家系图(如图1),并对该患者和正常人进行基因测序,部分测序结果如图2所示。

(1)据图1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作出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病的遗传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2分析,该患者DNA序列上的碱基对具体变化是_______________。

科研人员发现了另外9个来自印度、法国、德国的完全色盲患者家系,都是同一基因发生了不同的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的特点。

若对系谱图中患者的哥哥进行测序,结果可能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推测患者的基因突变导致Bip蛋白的表达受影响。

从患者的母亲和患者体内获取成纤维细胞,分别在添加(+)和不添加药物T(-)的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用凝胶电泳方法测定Bip蛋白(帮助蛋白质进行折叠)和β﹣tubulin蛋白含量,结果如图3所示。

①由于细胞中β﹣tubulin蛋白的表达量相对稳定,在实验中可作为参照物质,以排除细胞培养操作、点样量、检测方法等______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实验结果表明,在药物T作用下,正常基因可促进Bip表达,由此推测患者感光细胞功能异常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进而影响了感光细胞中的蛋白质折叠。

(4)调查小组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表现型正常的人群中,1009个人中有3人含完全色盲基因。

现有一名双亲正常其弟弟是完全色盲患者的正常女性与该地区一正常男性婚配,婚后他们生一个男孩正常的几率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根据无中生有,可推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亲代父亲无病,但后代中一个女儿患病,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 男女发病概率相同(隔代遗传)(3). C/G→T/A(或G/C→A/T) (4). 不定向性(或“多方向性”) (5). 仅出现正常个体测序结果或同时出现正常个体和患者的测序结果(6). 无关 (7). 突变基因对Bip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降低 (8). 2017/2018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图形,综合考查了遗传与变异方面的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分析图1,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推知完全色盲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亲代父亲无病,但后代中一个女儿患病,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分析图2,正常人的DNA碱基排序为CAGTCTCGCAAG,患者的DNA碱基排序为CAGTCTTGCAAG。

(1)图1所代表的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病,作出判断的依据是根据无中生有,可推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亲代父亲无病,但后代中一个女儿患病,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的遗传特点是男女发病概率相同(隔代遗传)。

(2)分析图2,正常人的DNA碱基排序为CAGTCTCGCAAG,患者的DNA碱基排序为CAGTCTTGCAAG,对比两者DNA序列可知:该患者DNA序列上的碱基对变化是从左到右第7个碱基对C/G→T/A (或G/C→A/T)。

科研人员发现了另外9个来自印度、法国、德国的完全色盲患者家系,都是同一基因发生了不同的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

根据遗传图解,患者哥哥可能是正常人中的纯合体或者是携带者。

若对系谱图中患者的哥哥进行测序,结果可能为仅出现正常个体测序结果或同时出现正常个体和患者的测序结果。

(3)①由于细胞中β-tubulin蛋白的表达量相对稳定,在实验中可作为参照(或“标准”)物质,以排除细胞培养操作、点样量(或“加样量”)、检测方法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实验结果表明,在药物T作用下,正常基因可促进Bip表达,由此推测由于突变基因对Bip 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降低,进而影响了感光细胞中的蛋白质折叠,因此患者感光细胞功能异常。

(4)设控制完全色盲的等位基因为B、b,则正常人群中携带者Bb的概率为3/1009,双亲正常其弟弟是完全色盲患者的正常女性的基因型及频率为1/3BB、2/3Bb,因此正常男性与双亲正常其弟弟是完全色盲患者的正常女性结婚,其后代患病的概率为
2/3×3/1009×1/4=1/2018,生一个男孩正常的几率为1-1/2018=1017/2018。

9. 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

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请据图回答。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为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的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______会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胞内并与______共同作用,使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酶被________。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发生了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过程,即_______转移到细胞膜上。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

其中,对照组和
实验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_______、___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答案】 (1). 谷氨酸 (2).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3). Ca2+ (4). 钙调蛋白(5). 激活(6). Ⅱ (7). 胞内的A受体 (8). B (9). C
(1)据图可以看出,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为谷氨酸。

突触后膜在未受刺激时,其膜内为负电位,当受到刺激后,突触后膜的膜内变为正电位,因此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的膜内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据图可知,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胞内,C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使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球形变成多边形),C酶被激活。

(3)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发生了图中的Ⅱ过程,即神经细胞内的A 受体结合到细胞膜上。

②实验的自变量为短肽,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

其中对照组所用短肽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反,实验组所用短肽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故选:B、C。

10.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旨在倡导反对粮食浪费,减少碳排放,使人们意识到粮食消耗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能力较差。

若调查该草原群落的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则应采用____________统计群落物种数。

若该生态系统增加了狼,且狼只捕食兔和狐,则图中有____条食物链。

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

(2)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______。

食物网中,假如狐迁出该生态系统且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1/2来自鼠,1/10来自蛇,那么,鹰若要增加100 g 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质量为___________。

(3)图中影响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______。

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5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10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只。

草原生态系统鼠和兔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对草地的破坏相当严重,可用______来长期控制鼠对草地的危害。

【答案】 (1). 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 (2). 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3). 6 (4). 分解者 (5). 增加 (6). 3500g (7). 捕食和竞争 (8). 800 (9). 生物防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食物网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它的组成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

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1)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单,生物种类少,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调查该草原群落的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则应采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群落物种数。

若该生态系统增加了狼,且狼只捕食兔和狐,则图中的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狼、草→兔→狼、
草→鼠→狐→狼、草→鼠→鹰、草→鼠蛇→鹰,共6条。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只有生产者与消费者,除此之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分解者。

(2)草原中能量流经蛇时,会消耗一部会能量,如果将蛇除去,草原中供应鹰的能量会增加,导致鹰的容纳量增加,所以鹰的数量会增加。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平均效率为10%~20%,即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

因此在该食物网中,假如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1/2来自鼠,1/10
来自蛇,那么,鹰若要增加10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质量为(100×2/5)÷20%÷20%+(100×1/2)÷20%÷20%+(100×1/10)÷20%÷20%÷20%=3500g。

(3)兔可以被鹰和狐捕食,兔和狐之间又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图中影响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捕食和竞争。

若1只兔和5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则鼠的数量增加1000只,相当于多消耗了200只兔的摄食量,兔的环境容纳量将减少200只,应为1000-200=800只。

草原生态系统鼠和兔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对草地的破坏相当严重,可用生物防治来长期控制鼠对草地的危害,这样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点睛】食物链中的生物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且能够根据其特点进行有关能量流动的计算,其次需要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理解食物网中影响某些生物数量变化的原因。

11. 我国粮产区产生大量的作物秸秆,科技工作者为使其变废为宝研究出利用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的技术,为汽车用乙醇汽油提供来源,其大致流程如下(以玉米秸秆为例):
(1)玉米秸秆预处理后,应该选用特定的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为发酵所需的葡萄糖。

从以下哪些微生物中可以提取到上述的酶?(______)
A.酿制果醋的醋酸菌
B.生长在腐木上的霉菌
C.制作酸奶的乳酸菌
D.生产味精的谷氨酸棒状杆菌
(2)若要从土壤中分离生产这种酶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为________(按功能分),培养基中的碳源为___________。

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应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 。

(3)某同学对这种微生物培养液进行数量测定,在稀释倍数为105对应的培养基中测得平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