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说明文的知识,而且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效果分析
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同学们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
对于科普文章,大家还是十分感兴趣的。
课前预习比较充分,课堂时间把握较好。
当讲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讲到一些破坏大自然的现象时,同学分若有所思。
当讲到大自然的瞬息万变,近些年来的一些恶劣天气时,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立马提高了起来。
同学们收获了满满的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课堂效果很好。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
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
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
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
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
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
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
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
“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
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
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
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
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
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教学目标:
①了解物候,增长科学知识,发现、探究生活中的科学。
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③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一、导入: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智者,他用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信息,春柳飘逸,夏荷婀娜,秋风似火,冬梅傲雪,如诗如画,各具神韵。
二、【自主预习】
1、作家介绍:本文作者,人,家家。
代表作《物候学》《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文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簌簌
..物候.连翘.衰.草连天
草长.莺飞销声匿.迹风雪载.途
3、重点词语解释
①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簌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组合作探究】
分析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合作分析1——3自然段: 成果汇报:
(2)合作分析4、5自然段:
成果汇报:
(3)合作分析6——10自然段:
成果汇报:
(4)合作分析11、12自然段:
成果汇报:
本文的说明顺序:
四、【品味语言】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使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句中“融化”“萌发”“次第”的作用?
3、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
4、“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5、“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
6、把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
7、本文的语言特点:
五、课堂达标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问题:说说你从诗歌中看到了哪些物候知识?这些物候知识可以用课本中的哪些语句解释?
六、拓展提升
说一说关于物候知识的谚语
六、作业:相关传统文化(查找里面所蕴含的物候知识)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测评练习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
相关传统文化(查找里面所蕴含的物候知识)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课标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是以科学为专题的,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学生系统学习说明文知识的单元。
本册共编排了一个单元的说明文,课文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为了使青少年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易于接受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作者在语言富于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尽量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
真正做到了专门知识通俗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提出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本课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