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S统计分析案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趋势的统计分析)说课讲解
SPSS论文-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分析
SPSS论文题目: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分析摘要: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运用SPSS软件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差异主要是由两方面引起的,首先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消费水平存着较大差异;其次是由地区气候因素引起的消费倾向,我国南北地区明显有别。
关键字:SPSS,消费支出,分析数据: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区城镇间的消费性支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差异呈现加速扩大的态势。
如何客观、准确、有效地分析这些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消费性支出的指标有许多,如果直接从诸多指标来分析各地区的差异,那未分析的结果很可能将是繁杂和不得要领的,很难给出直观有效的结论。
如果仅用消费性总支出这个指标,则显得太粗糙,丢失的有用信息太多,不能较充分地反映各地区的消费差异。
那么,如何能使得所作的分析研究即不繁杂又不损失太多的信息呢?这正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居民消费支出:是指城乡居民个人和家庭用于生活消费以及集体用于个人消费的全部支出。
包括购买商品支出以及享受文化服务和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支出。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还包括用于生活消费的自给性产品支出。
集体用于个人的消费指集体向个人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各种非消费性的支出。
其形式是通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指标来综合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
消费支出特点明显:食品价格上涨使恩格尔系数有所回升;居住支出快速增长;家庭设备消费较快增长;汽车消费热点突出;义务教育负担减轻;衣着和医疗保健支出低速增长。
Descriptive Statistics此表描述了所统计的数据。
Statistics上述数据为用SPSS软件所作出的均值、方差、标准、峰度、偏度差等等数据,还有运用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单一样本T检验所得到的数据和曲线图。
用spss分析我国各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
用spss分析我国各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文章结构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2)4. 实证分析 (3)4.1因子分析 (3)4.2 聚类分析 (8)5 结论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我国地域广阔,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省之间的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各省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正确引导消费,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的质量,有必要对全国各省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做比较研究,以期发现经济水平和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2 研究方法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将描述各省份城镇居民全年现金消费支出的八个指标压缩成两个综合指标( 称为主成分) , 这两个主成分保留了原始八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在指标压缩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各省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
在综合因子基础上进行层次聚类分析,根据消费差异将全国31个省分为四类。
因子分析模型是根据变量间的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利用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
因子分析的出发点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可以通过下面的数学模型来表示:X1=α11F1+α12F2+…+α1m Fm+α1ε1,X2=α21F1+α222+…+α2m Fm+α2ε2,…Xp=αp1F1+αp2F2+…+αpm Fm+αpεp,其中:x1,x2,x3,…,xp 为p 个原有变量,是均值为零、标准差为1 的标准化变量;F1,F2,F3,…,Fm 为m 个因子变量,m 小于p,表示成矩阵形式为X=AF+αε,其中:F=(F1,F2,…,Fm)为因子变量或公共因子;ε=(ε1,ε2,…,εp)为特殊因子;F 与ε均为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 A=(αij)p×m 为因子载荷矩阵,αj 称为第j 个因子对第i 个变量的载荷系数. 在模型中,特殊因子起着残差的作用,被定义为彼此不相关且与公因子也不相关。
基于SPSS的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
基于SPSS的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消费水平的差异性不仅直接反映了城镇居民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基于SPSS统计软件,对全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行差异性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本情况分析:分析全国城镇居民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2. 消费水平差异分析:分析不同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情况,包括食品、衣着、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水平。
3.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家庭人口数、职业类型等。
4. 消费结构分析:分析不同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情况,包括生活必需品和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比。
二、研究方法1. 数据来源: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的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调查数据。
2. 数据处理:利用SPSS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3. 统计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探讨各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
三、基本情况分析1. 性别差异:通过对全国城镇居民中男女消费水平的比较发现,男性在食品、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消费相对较高,而女性在衣着、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相对较高。
2. 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年轻人更注重时尚和娱乐消费,而中年人更注重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消费。
3. 教育程度差异: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不同城镇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更愿意用钱提高生活品质。
4. 职业差异:不同职业的城镇居民在消费水平上也存在明显差异,高收入职业人群的消费水平显著高于低收入职业人群。
基于SPSS的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
基于SPSS的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分析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数据收集与变量设定本研究使用的数据为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居民消费调查数据。
主要变量设定如下:1. 自变量a. 城镇地区GDP:代表居民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
b. 居民收入:代表居民个人经济状况。
c. 教育水平:代表居民受教育程度。
d. 年龄:代表居民的年龄分布情况。
2. 因变量居民消费水平:代表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预处理a. 缺失值处理:对于缺失值较多的变量,可以使用均值或中位数进行填充;对于缺失值较少的变量,可以删除缺失值或使用混合模型处理。
b. 异常值处理:使用箱线图等方法检测并处理异常值。
c. 数据转换: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可以进行对数转换或标准化处理。
2. 描述性分析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等。
3. 相关分析利用相关系数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4. 多元回归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居民消费水平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
通过回归系数和显著性检验,探讨自变量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
五、结果解释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得出自变量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并进行解释。
以城镇地区GDP为例,如果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城镇地区的经济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即经济水平越高,居民消费水平越高。
六、讨论与结论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讨论,探讨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基于SPSS的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涉及数据收集与变量设定、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解释以及讨论与结论等步骤。
通过这一研究方法,可以深入了解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SPSS的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
基于SPSS的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是对全国不同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行比较和分析的研究。
本文将使用SPSS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
一、数据收集和整理我们需要收集全国各城镇的消费水平数据。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官方统计数据或者是公开发布的数据来获得这些数据。
收集到的数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食品消费支出、非食品消费支出、居住消费支出、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等。
然后,我们需要将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适合SPSS分析的形式。
可以使用Excel软件来整理数据,将不同城镇的数据分别放在不同的列中,并为每个指标添加适当的标签。
二、数据描述和概括统计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描述和概括统计。
可以使用SPSS软件中的“描述统计”功能来计算每个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等。
这些统计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三、差异分析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SPSS软件中的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等方法来比较不同城镇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
在进行差异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
正态性检验可以通过SPSS软件中的“相关-一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来进行。
当样本满足正态分布假设时,我们可以使用t检验来比较两个城镇之间的差异。
如果样本不满足正态分布假设,我们可以使用方差分析来比较多个城镇之间的差异,即在因变量中考虑城镇这个分类变量,并进行多个分类的方差分析。
在SPSS软件中,可以使用“分组统计”功能来进行方差分析。
四、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对分析结果进行直观展示和解释的重要步骤。
可以使用SPSS软件中的图表功能来生成不同城镇消费水平的柱状图、折线图、箱线图等图形,以便更好地比较和展示数据的差异。
还可以根据需要生成散点图、气泡图等,将不同城镇的消费水平与其他指标(如居住面积、教育水平等)进行关联分析,以探索不同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基于SPSS的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
基于SPSS的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研究课题,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能力,为政府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基于SPSS软件对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进行分析和解读。
我们需要获取全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数据。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面访等方式获取样本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
在SPSS中,可以使用数据编辑模块完成数据清洗和整理工作。
在数据清洗和整理完成后,我们可以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计算出各个指标的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等统计量,从而了解数据的基本情况。
在SPSS中,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模块中的描述统计功能进行计算。
接下来,我们可以进行多样本t检验分析。
多样本t检验可以比较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消费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在SPSS中,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模块中的t检验功能进行多样本t检验分析。
在进行多样本t检验前,需要先设置组别变量和待比较的指标变量。
组别变量应该包含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分类信息,指标变量则是我们需要比较的消费水平指标。
通过多样本t检验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判断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消费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可以比较差异的大小和方向。
我们还可以进行相关分析或回归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计算出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而了解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
在SPSS中,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模块中的相关功能进行相关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建立消费水平和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判断这些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
在SPSS中,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模块中的线性回归功能进行回归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揭示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
我们可以进行差异分析结果的解读。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并解释差异产生的原因。
通过解读分析结果,我们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消费水平的均衡和提高。
spss案例数据分析
Spss期末作业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趋势的数据分析本次分析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我选用的是其中的第十篇章—人民生活下的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相关数据,用以研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其趋势。
(附数据部分截图)(A)下面是我对该数据做的相关分析。
表一给出的是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图,表中显示各个变量的全部观测量的均值、标准差和观测值总数N,表2给出的是相关系数矩阵表,其中显示4个变量两两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关于相关关系等于零的假设的单侧显著性检验概率。
描述性统计量均值标准差N 食品2744.0660 1802.80584 5 衣着775.8200 555.67616 5 居住694.1920 565.48222 5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488.2500 343.94006 5表1 描述性统计表表2 相关系数矩阵从表2中可以看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与食品、衣着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0.994,反映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与食品、衣着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说明食品与衣着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条件的好转有显著的作用,此外食品与衣着之间,食品与居住之间,居住与衣着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0.991、0.985,这说明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在这里还要提一下相关系数旁边的两个星号的意思,它表示显著性水平α为0.01时仍拒绝原假设,一个星号则表示显著性水平α为0.05时可拒绝原假设。
因此,两个星号比一个星号拒绝原假设犯错误的可能性更小。
(B)下面是做的回归分析表3给出了进入模型和被剔除的变量的信息。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所有3个自变量都进入模型,说明我们的解释变量都是显著并且是有解释力的。
表4给出了模型整体拟合效果的概述,模型的拟合优度系数为1.000,反映了因变量于自变量之间具有高度显著的线性关系。
表里还显示了R平方以及经调整的R值估计标准误差表5给出了方差分析表我们可以看到模型的设定检验F统计量的值为411.727,显著性水平的P值为0.036。
基于SPSS的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
基于SPSS的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差异较大,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观念不同的地区。
了解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对于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和消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本研究旨在使用SPSS软件对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解释这些差异,并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全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数据。
问卷内容涵盖了相关消费指标,如个人收入、家庭年收入、教育水平、职业等。
2. 数据预处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进行缺失值和异常值的处理,以避免数据分析时的误差。
3. 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各个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等。
通过这些统计指标了解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整体分布情况。
4. 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将消费水平作为因变量,地区作为自变量,使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各地区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5. 多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可能影响消费水平的多个因素,如个人收入、教育水平和职业等,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它们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通过SPSS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各个因素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
分析结果: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整体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
还可以了解不同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从而为相关政策和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结论与启示: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
个人收入、教育水平和职业等因素对消费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经济政策和消费策略,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的合理增长,并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PS: 此回答仅供参考,具体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SPSS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SPSS分析11级国贸(1)班张子昂学号:1104111027摘要: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逐渐提高,但各地区间的消费结构仍存在较大差别。
本文对我国2009 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简述数据选取、实证方法的变革与演进等,系统分析消费结构的特点及产生原因,为国家制定消费政策及后续研究提供相应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消费结构;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政策建议1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但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原有经济基础的差异,各地区的消费结构仍存在着明显差别。
为了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必要考察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并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从宏观上把握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现状和不同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为提高我国各地区消费水平和谐增长提供决策依据。
正确把握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了解消费需求变动的规律,不仅在理论分析中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和档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数据分析这些指标基本上可以从中国统计年鉴上取得,且反应了城镇经济发展情况和居民消费水平,其原始数据如表1、表2 。
表1 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 (元)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可支配性收入是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的,从1990年的150.16元上升到2009年的17174.65元。
在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中,也和可支配性收入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可支配性收入的稳步增加,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元),从1990年的1278.89元,1995年3537.57元,2000年4998.00元,2008年11242.8元,2009年12264.55元。
基于SPSS的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
基于SPSS的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一、引言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习惯和经济能力,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文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软件对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不同地区消费水平的特点和存在的差异,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和引导。
二、方法1. 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收集了全国各省级行政单位城镇居民的消费数据。
数据包括个人收入、家庭开支、日常消费、大宗消费等方面的内容,时间跨度为5年,以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处理在收集到的数据基础上,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首先进行数据清洗,包括数据去重、数据整理、缺失值填补等工作,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然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变量分析,对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进行比较和差异分析。
三、结果分析1. 不同地区消费水平的比较通过对全国各省级行政单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其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而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消费水平较低,如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居民的消费水平偏低。
2. 消费结构的差异分析除了消费水平的差异外,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还存在着消费结构的差异。
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的居民更注重高品质、高档次的消费,如旅游、文化娱乐、高端消费品等;而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更多地侧重于基本生活消费,如食品、衣物、住房等。
在具体的消费项目上也存在差异,发达地区的居民更倾向于数字化消费、智能消费,如网购、移动支付等;而欠发达地区则更多地依赖传统消费方式,如实体商店购物、现金支付等。
3.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我们探讨了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完整word版)应用统计学 利用spss进行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分析
关于某市近20年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分析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居民随着年份的增加,消费结构发生的变化,通过收集的数据。
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结论,为产业政策的制订和宏观经济的调控提供参考。
引言: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消费在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按1993年国家统计局对生活消费品类别的划分方法,把居民生活消费品分为八个大类,即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
消费结构的变动不仅是经济领域内的重要问题,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合理的消费结构及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不仅反映了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提高,也为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数据的理解及处理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于网络(见附录),其中主要包含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8个指标,这些指标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而相关性如果单独分析这些指标,无法分析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法,将这八个指标综合为几个少数因子,通过这些公共因子来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
且各数具比较完整,无异常数据因此直接处理。
我们先通过图形来观察各项消费的平均值支出所占居民消费的比重,由图像可以看出食品所占消费比重最大,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及居住次之,其它相差不大而其他商品及服务最小。
图一通过图形二我们可以看到各消费随着年份的增加的变化,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虽然在2002年左右食品消费所占比例发生一定程度的震荡但保持一直下降的趋势。
(2)文教娱乐及服务消费随着年份增加而不断上升。
(3)居住消费支出保持较大幅度的震荡变化上升下降总体趋势不是太明显。
(4)其它消费支出变化趋势较相近,且震荡幅度不大。
图二三因子分析法步骤及结果分析1相关性分析图三先进相关性分析,其步骤是,选择‘分析’菜单中‘相关’的‘双变量’,并将影响因素选入变量列表。
用spss分析我国各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
用spss分析我国各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文章结构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2)4. 实证分析 (3)4.1因子分析 (3)4.2 聚类分析 (8)5 结论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我国地域广阔,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省之间的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各省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正确引导消费,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的质量,有必要对全国各省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做比较研究,以期发现经济水平和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2 研究方法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将描述各省份城镇居民全年现金消费支出的八个指标压缩成两个综合指标( 称为主成分) , 这两个主成分保留了原始八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在指标压缩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各省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
在综合因子基础上进行层次聚类分析,根据消费差异将全国31个省分为四类。
因子分析模型是根据变量间的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利用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
因子分析的出发点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可以通过下面的数学模型来表示:X1=α11F1+α12F2+…+α1m Fm+α1ε1,X2=α21F1+α222+…+α2m Fm+α2ε2,…Xp=αp1F1+αp2F2+…+αpm Fm+αpεp,其中:x1,x2,x3,…,xp 为p 个原有变量,是均值为零、标准差为1 的标准化变量;F1,F2,F3,…,Fm 为m 个因子变量,m 小于p,表示成矩阵形式为X=AF+αε,其中:F=(F1,F2,…,Fm)为因子变量或公共因子;ε=(ε1,ε2,…,εp)为特殊因子;F 与ε均为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 A=(αij)p×m 为因子载荷矩阵,αj 称为第j 个因子对第i 个变量的载荷系数. 在模型中,特殊因子起着残差的作用,被定义为彼此不相关且与公因子也不相关。
应用SPSS分析居民消费
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因子分析一.实验数据描述X1-食品 X2-衣鞋 X3- 家庭设备 X4-医疗保健 X5-交通与通讯 X6-文教娱乐 X7-居住 X8-杂项商品与服务2012年我国各省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数据地区 1x2x3x4x5x6x7x8x北京 2959.19 730.79 749.41 513.34 467.87 1141.82 478.42 457.64 天津 2459.77 495.47 697.33 302.87 284.19 735.97 570.84 305.08 河北 1495.63 515.90 362.37 285.32 272.95 540.58 364.91 188.63 山西 1406.33 477.77 290.15 208.57 201.50 414.72 281.84 212.10 内蒙古 1303.97 524.29 254.83 192.17 249.81 463.09 287.87 192.96 辽宁 1730.84 553.90 246.91 279.81 239.18 445.20 330.24 163.86 吉林 1561.86 492.42 200.49 218.36 220.69 459.62 360.48 147.76 黑龙江 1410.11 510.71 211.88 277.11 224.65 376.82 317.61 152.85 上海 3712.31 550.74 893.37 346.93 527.00 1034.98 720.33 462.03 江苏 2207.58 449.37 572.40 211.92 302.09 585.23 429.77 252.54 浙江 2629.16 557.32 689.73 435.69 514.66 795.87 575.76 323.36 安徽 1844.78 430.29 271.28 126.33 250.56 513.18 314.00 151.39 福建 2709.46 428.11 334.12 160.77 405.14 461.67 535.13 232.29 江西 1563.78 303.65 233.81 107.90 209.70 393.99 509.39 160.12 山东 1675.75 613.32 550.71 219.79 272.59 599.43 371.62 211.84 河南 1427.65 431.79 288.55 208.14 217.00 337.76 421.31 165.32 湖北 1783.43 511.88 282.84 201.01 237.60 617.74 523.52 182.52 湖南 1942.23 512.27 401.39 206.06 321.29 697.22 492.60 226.45 广东 3055.17 353.23 564.56 356.27 811.88 873.06 1082.82 420.81 广西 2033.87 300.82 338.65 157.78 329.06 621.74 587.02 218.27 海南 2057.86 186.44 202.72 171.79 329.65 477.17 312.93 279.19 重庆 2303.29 589.99 516.21 236.55 403.92 730.05 438.41 225.80 四川 1974.28 507.76 344.79 203.21 240.24 575.10 430.36 223.46 贵州 1673.82 437.75 461.61 153.32 254.66 445.59 346.11 191.48 云南 2194.25 537.01 369.07 249.54 290.84 561.91 407.70 330.95 西藏 2646.61 839.70 204.44 209.11 379.30 371.04 269.59 389.33 陕西 1472.95 390.89 447.95 259.51 230.61 490.90 469.10 191.34 甘肃1525.57472.98328.90219.86206.65449.69249.66228.19青海1654.69 437.77 258.78 303.00 244.93 479.53 288.56 236.51宁夏1375.46 480.89 273.84 317.32 251.08 424.75 228.73 195.93新疆1608.82 536.05 432.46 235.82 250.28 541.30 344.85 214.40二、实验操作步骤Step01:打开数据文件,进入SPSS Statistics数据编辑器窗口,在菜单栏中依次单击“分析”│“降维”│“因子分析”选项卡,将“X1”、“X2”……“X8”变量选入“变量”列表。
SPSS统计分析案例(我国城镇居民
SPSS统计分析案例一、我国城镇居民现状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本文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横向分析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
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
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
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
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
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
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
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
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
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
SPSS统计分析报告案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趋势地统计分析报告)
合用标准文案SPSS统计解析案例专业:经济学姓名: 000学号: 00000000一、我国城镇居民现状近来几年来 ,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 , 经济睁开速度加快 , 居民收入牢固增加 , 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所、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推行“刺激花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加〞经济政策的影响下 , 全国居民的花销支出也激烈增加 , 花销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 花销结构不合理现象获取了必然程度的改进。
本文经过相关数据解析总结出了我国城镇居民花销表现丰饶型、娱乐教育文化效劳类花销爬升的趋势特点。
二、我国居民花销结构的横向解析第一 , 食品花销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
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过分悬殊, 城镇最低收入户方才解决了饱暖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依照恩格尔系数的议论标准早已到达了丰饶型, 甚至凑近最丰饶型。
第二 , 穿着花销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 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 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
穿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加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 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穿着花销的引申。
随着收入的增加, 穿着支出比重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
事实上 , 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饰业的睁开水平下, 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必然限度的, 而且居民对穿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量膨胀的, 即使收入水平连续提升, 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率用于购置服饰用品了。
第三, 家庭设备用品及效劳、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效劳和杂项商品与效劳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 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升和改进。
第四 , 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升表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
这是由于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定支出, 无论居民生活水平上下, 都要将必然比率的收入用于保持自己健康, 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 , 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 , 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样行业、不同样系统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异, 所以不同样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异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P S S统计分析案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趋势的统计分析)SPSS统计分析案例专业:经济学姓名:000 学号:00000000一、我国城镇居民现状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本文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横向分析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
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
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
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
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
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
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
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
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
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
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受价格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消费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必须增加居民收入。
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仅可以提高全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向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启动内需,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三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食品类支出比重降幅最大;衣着类有所下降;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幅度不是很大。
与此同时,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服务、居住及杂项商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均有上升,富裕阶段的消费特征开始显现。
四、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趋势的统计分析下图是出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这一资料性年刊,它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08年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近三十年和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全国主要统计数据。
此年鉴正文内容分为24个篇章,本文选取其中的第九篇章-人民生活,用以探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其趋势。
表1 《中国统计年鉴—2009》统计表9-5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财产性收入15.60 90.43 128.38 348.53 387.02 转移性收入328.41 725.76 1440.78 3384.6 3928.23 #可支配收入1510.16 4282.95 6279.98 13785.81 15780.76 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 (元) 1278.89 3537.57 4998.00 9997.47 11242.85 食品693.77 1771.99 1971.32 3628.03 4259.81衣着170.90 479.20 500.46 1042.00 1165.91居住60.86 283.76 565.29 982.28 1145.41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08.45 263.36 374.49 601.80 691.83 医疗保健25.67 110.11 318.07 699.09 786.20 交通通信40.51 183.22 426.95 1357.41 1417.12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112.26 331.01 669.58 1329.16 1358.26 杂项商品与服务66.57 114.92 171.83 357.70 418.31 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构成(人均消费性支出=100)食品54.25 50.09 39.44 36.29 37.89衣着13.36 13.55 10.01 10.42 10.37居住 6.98 8.02 11.31 9.83 10.19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0.14 7.44 7.49 6.02 6.15 医疗保健 2.01 3.11 6.36 6.99 6.99交通通信 1.20 5.18 8.54 13.58 12.60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11.12 9.36 13.40 13.29 12.08 杂项商品与服务0.94 3.25 3.44 3.58 3.72注:1.本表至9-17表为城镇住户抽样调查资料。
2.从2002年起,城镇住户调查对象由原来的非农业人口改为城市市区和县城关镇住户,本篇章相关资料均按新口径计算,历史数据作了相应调整。
五、SPSS统计分析图一给出了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图,图中显示各个变量的全部观测量的Mean (均值)、Std.Deviation(标准差)和观测值总数N。
图2给出了相关系数矩阵表,其中显示3个自变量两两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关于相关关系等于零的假设的单尾显著性检验概率。
图1 描述性统计表图2 相关系数矩阵从表中看到因变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与自变量食品、衣着之间相关关系数依次为0.869、0.684,反映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与食品、衣着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说明食品与衣着对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条件的好转有显著的作用。
自变量居住于因变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94,它于其他几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也都为负,说明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
此外,食品与衣着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0,这也说明它们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
按照常识,它们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也是符合事实的。
图3给出了进入模型和被剔除的变量的信息,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所有3个自变量都进入模型,说明我们的解释变量都是显著并且是有解释力的。
图3 变量进入/剔除信息表图4给出了模型整体拟合效果的概述,模型的拟合优度系数为0.982,反映了因变量于自变量之间具有高度显著的线性关系。
表里还显示了R平方以及经调整的R值估计标准误差,另外表中还给出了杜宾-瓦特森检验值DW=2.632,杜宾-瓦特森检验统计量DW是一个用于检验一阶变量自回归形式的序列相关问题的统计量,DW在数值2到4之间的附近说明模型变量无序列相关。
图4 模型概述表图4给出了方差分析表,我们可以看到模型的设定检验F统计量的值为9.229,显著性水平的P值为0.236。
图5 方差分析表图6给出了回归系数表和变量显著性检验的T值,我们发现,变量居住的T值太小,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因此我们要将这个变量剔除,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模型虽然通过了设定检验,但很有可能不能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图6 回归系数表图7给出了残差分析表,表中显示了预测值、残差、标准化预测值、标准化残差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及样本容量等,根据概率的3西格玛原则,标准化残差的绝对值最大为1.618,小于3,说明样本数据中没有奇异值。
图7 残差统计表图8给出了模型的直方图,由于我们在模型中始终假设残差服从正态分布,因此我们可以从这张图中直观地看出回归后的实际残差是否符合我们的假设,从回归残差的直方图于附于图上的正态分布曲线相比较,可以认为残差的分布不是明显地服从正态分布。
尽管这样也不能盲目的否定残差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因为我们用了进行分析的样本太小,样本容量仅为5。
图8 残差分布直方图从上面图4的分析结果看,我们的模型需要剔除居住这个变量,用本次实验中的方法和步骤重新令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对食品和衣着回归,得到的主要结果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跟上面的分析类似,从中可以看出,剔除居住这个变量后,模型拟合优度为0.964,比原来有所降低;而方差分析的F检验为27.071,新模型与原来的模型相比,各个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T检验,因此更加合理,从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剔除居住这个变量后的模型更加合理,因此在做预测过程中要使用剔除不显著变量后的模型。
图9 模型概述图10 方差分析表图11 回归系数表六、我国居民消费变化的趋势特点(1)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消费水平由过去简单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
一方面由于食品供应的日益充足。
另一方面由于在外饮食的增加,粮食消费比重减小,购买量大幅度下降。
衣着是两项基本生存资料之一,衣着消费向时装化、名牌化、个性化发展的倾向更加明显,成衣化倾向成为主流。
从衣着和食品消费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满足基本生活的支出并没有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满足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需求阶段已经结束,逐步向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阶段过渡。
(2) 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富裕型特征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的增加是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各项支出全面增加,消费性支出大幅度增长。
今后5—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经济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将大幅度提高。
(3)消费能级不断提高,消费内容日益丰富,住房与轿车消费同时升温,可望提前成为消费热点在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能级不断提高。
(4)以教育为龙头的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继续攀升随着人们对知识认知程度的提高和自我完善意识的增强,对教育的投入仍会保持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