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呼吸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唱的呼吸训练
摘要:声乐教学是通过一定量的声乐训练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技巧,以期能较完美表现声乐作品的内涵,准确诠释作品意境。

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让学生有着良好的声乐演唱技巧,而好的技巧除了与人的文化涵养,生活阅历(社会经历)等息息相关外,更多的是依赖于发声时的呼吸,因而,歌唱的呼吸训练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歌唱;呼吸;训练
在歌唱发声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

人的声音是由于呼吸对声带的支持作用而发出来的,“气由声也。

声由气也。

气动则声发,声发则气振。

”(清·王德晖、徐沅澈《顾误录》)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

凡是歌唱演员都十分注重呼吸的训练,下面我就自己平时声乐教学浅谈有关呼吸训练的几个问题。

一、呼吸的支持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本能现象。

但是歌唱的呼吸与生活的呼吸不同,歌唱的呼吸比生活的呼吸变化要多,比说话的呼吸要吸得深、用得长。

歌唱的呼吸随着乐句的长短,根据情绪情感的喜怒哀乐而变换着运用呼吸。

因此,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理性呼吸,而属于有意识、有目的、带有技巧性的呼吸。

在练习时,要求学生站得挺拔(胸部舒展。

而不是僵硬),其他部位保持相对松弛,嘴微张开、口鼻同时舒展吸气,让气流通过口喉进入到肺底部;随着肺部的逐渐扩张,感觉到横膈膜明显的下降,由于横膈膜的下降促使膈肌以下的各部分向下运动;这时小腹在原
有基础上相应拉紧(但不能僵硬),由于上下两股相反运动的力量使两肋及腰部产生扩张,保持吸气扩张状态不动,可以明显感觉到在腰夹与小腹之间有一股抗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气沉丹田”。

不过,初学者难以感受到这点。

记得有个学生初上课时,很紧张,很显然他找不到支点,我根据他的状况,换了下面几种方法试试:一是身体放松很舒服地坐在椅子角上,两腿分开,两胳膊肘放在膝盖上,这时吸气,会感觉到吸的深度和力量是在腰围、后背、后腰等部位,并都有膨胀的感觉,这就是深呼吸的部位,也是我们所要的呼吸的支点。

二是弯腰90度,两臂放松自然下垂,两脚略分开,要站稳,这时吸入呼吸很自然地吸到腰的周围、后背及后腰膨胀,这样支点也容易找到了。

二、呼吸的控制
声乐的发声技巧归根结底是呼吸的控制问题。

作为歌唱的“乐器”是否能发出美妙动听、引人入胜的声音,与呼吸的恰当运用息息相关。

我国著名指挥家严良堃说过“艺术就是控制”;童声合唱指挥家钟维国也说过“艺术就是分寸”。

这“控制”和“分寸”主要就是靠呼吸来完成的。

有些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一句没唱完就没声了,或是虚了,那就是呼吸没控制好。

著名曲艺演唱家骆玉笙对于呼吸的控制打了一个很实际的比方:“呼吸的控制好比端着一碗热汤还要大步往前走的感觉。

”什么是控制?怎样达到控制呢?简言之就是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对抗的平衡,失去了平衡也就失去了控制。

这从理论上讲是很容易懂的,但运用到实际演唱中去却需要进
一步阐明。

例如,当你发一个音(没强弱变化的)比较容易掌握这种平衡,可是要你唱渐强或渐弱,突强或突弱时,会不会失去平衡?在实际演唱中,渐强唱法的呼吸状况是吸气肌肉群的对抗力量相对逐渐小于呼气肌肉群的力量,已达到逐渐增大气势,从而使声带的振幅逐渐增大,达到渐强的效果。

反之,唱渐弱时是要逐渐相对增大吸气肌肉群的对抗力量以逐渐减弱呼气,使声带振动的幅度逐渐减小,从而达到唱渐弱的效果。

呼吸控制能力及提高,主要通过歌唱和发声练习来完成,以增强吸气肌肉群的工作能力,使吸、呼两大肌群配合默契。

在进行呼吸控制训练时,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要把呼吸的控制搞得复杂化、神秘化,使学生陷入困境。

二是用歌唱和发声来发展呼吸控制。

三、结语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根本,声音亦如此,气是声音之本。

“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弱。

”(清·陈彦衡《说鲜》),这段话充分认识到呼吸训练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基层教学的老师,我们的教学通常打基础的较多,在实际教学中,呼吸训练贯穿始终,“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

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总之,呼吸的恰当运用是每个演唱者必须首先注重的发声训练之一。

参考文献:
[1]金明春.声乐艺术.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6.
[2]沈湘,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金铁霖,邹爱舒.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阳县职业中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