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调水调沙利弊之我见(一)

合集下载

浅析调水调沙对河南黄河兰考河段的影响(姬青丽)

浅析调水调沙对河南黄河兰考河段的影响(姬青丽)

摘要:2021 年至今,黄河共进行调水调沙 6 次。黄河兰考段上接开 程流入山东省东明县境;
封县中王庄,下至蔡集控导工程流入山东省东明县境,河道宽、浅、散、 现行河道主要形成于两个时期,东坝头以上形成于明弘治四年〔公元 1491
乱,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和悬河段,全长 25 公里,通过对比该河段自 2021 年〕至嘉靖二十五年〔公元 1546 年〕期间;
调水调沙;
10-24 公里之间,河道横比降:1.67~5.0‰,纵比降:2.03~1.72‰,
兰考河段;
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属典型的游荡性河道和悬河段。
影响
该河段共有七处河道整治工程,分别为:夹河滩护滩工程、东坝头控
1. 黄河调水调沙
导工程、东坝头险工、杨庄险工、四明堂滚河防护工程、四明堂险工、蔡
“黄河难治,根在泥沙,〞通过连年调水调沙生产运行,减缓黄河河
上分别设立了水位观测站。
道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刷深,大大增加了河道的排洪能力,相对改善了
3. 调水调沙对该河段的影响
下游河道“二级悬河〞形势,逐步在黄河下游河道塑造出一个相对窄深的
3.1 2021 年-2021 年黄河黄河河道汛前、汛后工程河势对比分析
主河槽,使黄河在河道整治工程的约束下,保持河势稳定,中常洪水不漫
从兰考黄河河道汛前、汛后工程河势对比分析表可以看出,自 2021 滩,滩区群众国泰民安。
年调水调沙以来,总体来说该ຫໍສະໝຸດ 段河势相对比较稳定,上首河势左滚,造
单位:河南兰考县黄河路北段兰考黄河河务局
成夹河滩护滩工程脱河,主溜上提下挫改变不大,没有出现畸形河势,并
调水调沙,就是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 集控导工程,共有坝、垛、护岸 181 道〔座〕;

建国以来黄河治理的利弊

建国以来黄河治理的利弊
急 供 水 ,缓 解天 津 、河 北 、
青 岛等地 的缺水 问题 。1 9 7 2 -2 0 0 4 年 ,黄河 共9 次向 天津 送水5 0 亿m ;1 9 9 3 -2 0 0 3 年 ,引 黄人卫 工程 向 河北省 送水 2 0 . 6 9 亿m ;截 至2 0 0 5 年 ,引黄 济青 为青
l 9 6 0年 建 成 之 初 , 由 于 对 黄 河 泥 沙 问 题 的 认 识 不
( 1)经 过 数 十 年 建 设 ,黄 河 下 游 基 本 形 成 了 以
够 透 彻 ,采 用 “ 蓄 水 拦 沙 ” 的 运 行 方 式 ,造 成 库 尾
中游 干支 流水 库 、下 游河 防工 程 、蓄滞洪 区工 程 为
生 态水 量 3 5 4 7 , m ,在 很 大程 度上延 续 了下游 河 流生 水 资 源 开发 既 带 来 效 益 又 引发 问题
态 系统 功能 的发 挥 。受断 流影 响 的2 0 0 多k m 河 道湿 地 得 到修 复 和稳 定发 育 ,初 步遏 制 了河 口三 角 洲湿 ( 1 ) 一大 批 蓄 、引 、提水 工程 的建 成 和 1 9 9 9 年来 地 急剧 萎 缩 的势 头 ,水生 物 的多样性 也 逐步 得 以恢 复 。据 2 0 0 4 年调 查 ,黄河 三 角洲 国家 级保护 区鸟类
达4 5 %。
理 ,使 区域梯 田 、坝 地 等基 本 农 田面 积稳 步增 加 ,
保 证 了大 面积 坡耕 地 得 以退 耕 还林 还 草 ,加 上林 草 植 被建 设 和封 禁 治理 的实施 ,治理 区水土 流 失 和荒 漠 化得 到 了一 定 程度 的遏制 ,改善 了当地 的农 业 生
生场次分别 为5 . 0 、2 . 6 、0 . 9 场/ 年 ,大 于 6 0 0 0 m / s 洪 水 发生 场次分别 为 1 . 4 、0 . 4 、0 场/ 年 ,最 大 洪 峰 也 由

黄河调水调沙利弊之我见

黄河调水调沙利弊之我见

黄河调水调沙利弊之我见【论文关键词】黄河调水调沙利与弊解析【论文摘要】黄河泥沙是黄河洪水威胁的症结所在,是黄河治理的难点。

黄河的防洪思想、防洪技术、防洪战略决策都着眼于这一点。

为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不淤积、不断流,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

黄河水利委员会创立了举世瞩目用水治沙的历史先河。

“调水调沙”的设想经过实践的考验,正一步步走向成功,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具有较大的效益。

但是,笔者认为,在看到有益方面的同时,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利因素,现结合实际,就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河道产生利弊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见解,仅供同仁参考。

1黄河泥沙的危害黄河水患,根在泥沙。

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斗水七沙”之称,每年携带16亿吨泥沙进入下游,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之以每年平均10厘米的速度抬升,目前下游河床平均高出临河地面4-6米,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悬河”如同悬挂在下游两岸头上的一个大水盆,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

2什么是调水调沙所谓调水调沙,就是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放,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输送泥沙,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刷或不淤的效果,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奋斗目标。

3调水调沙有益方面3.1黄河下游主槽得到全线冲刷。

黄河下游的主要特征是善淤善徒,特别是主槽淤积越多,洪水威胁越大,冲决徒变的可能性亦越大。

而9次调水调沙的最大功效,就是使下游的主河槽得到了全线的冲刷。

最明显的是山东河段主河槽得到有效冲刷。

前三次调水调沙实验,艾山至利津段的总冲刷量为0.38亿吨,彻底消除了人们普遍担心的“冲河南、淤山东”的疑虑。

同时,调水调沙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若按照自然状态来水输沙,平均输送每吨泥沙需要121立方米水,而实施科学的调水调沙,平均输送每吨泥沙需要63立方米水。

心得体会:黄河干流河道采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心得体会:黄河干流河道采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心得体会:黄河干流河道采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黄河干流河道采砂分为营利性采砂和公益性采砂,营利性采砂的无序开采问题已经对河势稳定、防洪安全、生态环境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黄河流域重要河道采砂规划对采砂的范围、采砂量、采砂时机和采砂方式等进行了统一规划,但河道采砂将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河道砂石是河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物质资源。

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砂石等建筑材料的需求量逐渐加大,采砂、取土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部分河段出现非法采砂活动,对河势稳定、防洪安全、通航安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文测验和沿河涉水工程及设施的运营造成了不利影响,并给采砂管理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为此,水利部组织黄委开展了黄河流域重要河道采砂管理规划,分析评价规划方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正确处理河道采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干流河道采砂现状及存在问题黄河干流河道采砂分为营利性采砂和公益性采砂两种。

基础设施建设、吹填造地、淘矿、烧砖等采砂属营利性采砂,加固堤防(吹填固堤)、滩区治理、河道整治、挖河疏浚、航道整治等采砂属公益性采砂。

黄河干流河道中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筑)的砂石比较少,主要分布在上中游河段。

黄河流域建筑采砂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砂石的需求量大幅增大,采砂规模及采砂量越来越大。

2008年黄河干流建筑用砂采砂量为846万吨(不包括非法开采量),占全流域的27.5%。

黄河流域公益性采砂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

黄河下游采砂用于机淤固堤始于1970年,1974年国务院批准正式列为防洪基建工程。

为了提高黄河下游堤防的防洪标准,黄委先后三次加高培厚了黄河大堤,共用砂量约为4亿立方米。

进入新世纪,黄委加强了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2012年以后,先后启动了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建设和“十三五”下游防洪工程建设。

学习《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和《黄河法》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和《黄河法》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和《黄河法》心得体会三篇水是生命之源。

一开始我觉得这句话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我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句话背后的意义。

在决定以水资源保护为主题进行实践时,我开始关注水:生活用水,灌溉用水,河流水,海洋水……于是我发现我国虽然海洋面积大,海岸线长,但是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依然存在,并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们以河水作为切入点,对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展开调查,希望可以为节水护水尽一份力量!首先,我们组织学习了与黄河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政府关于河流保护的相关政策。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

黄河水流动不止,滋养了一方土地,养育了无数华夏儿女。

黄河流经多个省市和地区,为当地的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和必要的保障。

在2021年,国务院颁布了黄河水调度条例,对黄河的保护有了法律依据。

其中细化了各部门的责任,加强了监管监督,同时还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提出了应对措施。

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黄河的保护工作,黄河流经的地区用水也有了相关的规定。

在介绍了有关的政策和法律规定之后,我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至水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对于地区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我的家乡就是河北省,水资源对于我们来说尤其稀有。

由于气候长年旱情,又没充裕的淡水资源,灌溉用水以及生活用水变成了当地的难题。

存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就是利用南水北调的长江水以及黄河水,所以更必须介绍水资源的调配。

介绍有关的政策和规定,能更好的严格遵守,更好的维护黄河,可以使黄河长久的为人类惠及下去。

了解政策也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开展实践。

在仔细了解和学习之后,我明确了实践的方向,知道下一步关于黄河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应该侧重于哪一方面的调查,使得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

今年气候与往年不同,汛期来的比往年要早一个月左右,湖南、湖北、安徽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防汛形势严峻。

北方地区最大的河流,黄河,也是防汛的重点。

如何在短时间内把强降雨造成的大量的水分流到其他地方,除了结合实际情况意外,必须要有相关的规定作为理论指导,这也是学习相关条例的作用。

黄河调水调沙分析与思考

黄河调水调沙分析与思考

黄河调水调沙分析与思考黄河是多沙河流,每年从中游携带大量泥沙,一部分淤积在下游沿途平原河道,造成河床抬升,过洪能力变小,洪水威胁两岸。

在干流河道修建水库,虽然拦蓄大量泥沙,但同时也造成水库淤积而报废,三门峡水库即是例子,水库建成后,虽然使黄河水变清,但也带来严重问题,三门峡水库因大量泥沙淤积库容逐渐减少,最后不得不进行工程改造,进行调水调沙尝试。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进行大规模调水调沙,目的就是通过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达到利用少量的泄水,携带淤积在水库的泥沙,排入大海,而不造成沿途淤积,一方面使水库冲淤平衡,另一方面又不造成沿途河道淤积,同时制造人工洪峰过程,改变河道河势,缩小断面宽度,增加深度。

调水调沙,就是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放,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输送泥沙,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刷或不淤的效果,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目的。

黄河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著名水利专家王化云和他的同事们,在“上拦下排”的治黄方针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治黄思想。

三门峡工程的运用实践中,三门峡水库的建设使“调水调沙”得以实施,2001年小浪底水库正式建成使用,使规模性调水调沙的水库条件具备,而且为调水调沙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提供了先决条件。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说:“多年来,治黄人一直在探索通过人工手段,塑造一种人工的理想的水沙关系,利用自然规律改变当前天然不平衡的水沙关系,但这要有两个前提,一是要有大型调节水库,二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2002年7月,利用小浪底水库开展了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至2009年8月,调水调沙历经8年9次。

1.黄河调水调沙2002年7月,利用小浪底水库开展了首次调水调沙试验:7月4日上午9时,小浪底水库开始按调水调沙方案泄流,7月15日9时出库流量恢复正常,历时共11天。

简析黄河调水调沙的影响

简析黄河调水调沙的影响

简析黄河调水调沙的影响1黄河水文特征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1%。

黄河流域主要有以下水文特征:流域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年径流量年际变化悬殊,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60%的水量集中在每年的汛期。

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居世界首位。

平均每年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达16亿t,年平均含沙量达35kg/m3;黄河泥沙在时空分布上有比径流更为集中的特点,来自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的泥沙占全流域总量的90%以上,80%以上的泥沙来自每年的汛期,输沙量年际变化也很大。

自1986年以来,黄河下游及河口来水来沙持续偏少(图1-1,表1-1),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沿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引黄水量急剧增加,进入河口地区的水量持续减少,河道断流严重,1997年利津站出现了长达226天的断流。

为限制超计划用水,促进水资源的有序利用,1999年黄河开始实行水资源统一调度,从而遏制了持续27年的河口断流现象。

为恢复黄河的健康新生命,2002年开始的调水调沙运用,保证了黄河下游的不断流,进入河口地区和入海水量得到保证。

但是来水偏枯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

图1-1 黄河利津站逐年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表1-1 黄河山东利津站历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统计表。

时段径流量(108m3)占多年(%)输沙量(108t)占多年(%)1950~1959 4291 144 120.0 1681960~1969 5012 168 108.9 1501970~1979 3112 102 89.81 1261980~1989 2860 96 63.86 901990~1999 1407 48 38.99 542000~2009 1409 48 13.44 182黄河洪水入海水沙特征1958年7月14日至19日在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简称三花区间)的干流区间以及伊河、洛河、沁河流域持续暴雨,黄河发生了自1919年有实测资料记载以来最大洪水。

浅析黄河调水调沙与黄河泥沙的治理(新编版)

浅析黄河调水调沙与黄河泥沙的治理(新编版)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浅析黄河调水调沙与黄河泥沙的治理(新编版)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浅析黄河调水调沙与黄河泥沙的治理(新编版)摘要:“水少沙多”是黄河洪水威胁的症结所在,也是黄河治理的难点,本文通过介绍黄河水沙特点并指出治理黄河的各项对策尤其是坚持10年的调水调沙,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为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不淤积、不断流,使得下游河道长期安全使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具有较大的效益。

关键词:黄河泥沙治理调水调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黄河泥沙造就了广袤的黄淮海平原,又用其乳汁浇灌两岸大地,哺育了炎黄子孙。

但是,黄河又性格乖戾,下游因泥沙淤积而成为“地上悬河”,洪水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从2001年开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利用黄河有限的水资源保障流域和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这10年的调水调沙,成效巨大,社会反响强烈。

一、黄河水沙的基本特征1.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千万年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

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场所和丰富的土地资源。

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分,不仅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也是。

黄河泥沙还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家知道黄河滩地种出来的水稻最香。

黄河调水调沙

黄河调水调沙

黄河调水调沙一、黄河调水调沙的由来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一条河流,其主要症结在于泥沙,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在黄河下游强烈堆积,使黄河下游近800公里的河床还以年平均0.1米的速度淤积抬高,成为地上悬河,一般下游河床高出地面3~5米,个别地段达到10米。

在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频繁,造成严重灾害,与逐年抬高的"地上悬河"有很大关系。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黄河依然是一条多泥沙河流,同时由于上游水库汛期蓄水,上、中游工农业用水日益增长,黄河下游汛期水少沙多的矛盾更趋严重,黄河下游河床将继续淤积抬高,防洪形势更加严峻。

因此,解决黄河下游泥沙淤积问题成为迫在眉睫的要害问题。

多年来,黄河科技工作者一直在努力探索通过人工手段改变天然水沙不平衡关系的减淤方式,力图控制位于关键地位的水库运用,塑造一种理想的水沙配比,这种水流下泄后,可使黄河下游河道不淤积,甚至对下游河道造成冲刷,从而达到“河床不抬高”的目的。

我们把这样的过程称之为调水调沙。

调水调沙治黄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这一设想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萨凡奇.葛罗同在1946年治理黄河的初步报告中提出,利用八里胡同水库控制洪水并发电,坝底设排沙设施,每年放空排沙一次,以减缓下游淤积。

20世纪60年代三门峡水库泥沙问题暴露以后,有人提出利用小浪底水库进行泥沙反调节的设想。

70年代后期,随着“上拦下排”治黄方针局限性的显露以及三门峡水库的运用实践,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所起的重要作用,再一次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治黄指导思想,设想在黄河上修建一系列大型水库,实行统一调度,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变水沙不平衡为水沙相适应,更好地排洪、排沙入海,从而减轻下游河道的淤积甚至达到不淤。

由于小浪底水库在黄河上所处的关键位置,经过专家学者反复的论证和黄委及有关部门领导的大量工作,决定先建设小浪底水库,进行调水调沙的实践。

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概述(一)

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概述(一)

⼀、调⽔调沙试验缘由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

究其原因,主要问题在于黄河⽔少沙多、⽔沙异源、时空分布不均。

特别是进⼊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黄河⽔资源的需求⽇益增⼤,⽔少沙多的⽭盾更加突出。

在长期的治黄实践中,⼈们认识到,治理黄河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黄河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泥沙问题。

黄河泥沙处理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拦、排、放、调、挖”。

“拦”就是靠上中游⽔⼟保持和⼲⽀流⽔库拦减泥沙:“排”就是保证⼀定的输沙⽔量,利⽤现⾏河道排沙⼊海:“放”主要是在下游两岸处理和利⽤泥沙:“调”,即“调⽔调沙”,就是通过⼲流⾻⼲⽔库调节天然⽔沙过程,使不适应的天然⽔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减少河道淤积或节省输沙⽔量:“挖”就是挖河淤背,加固黄河⼲堤,以逐步形成“相对地下河”。

在这5项措施中,“拦”是根本,“排”是基础,⽽“调”则是提⾼“排”沙效果的有效措施。

黄河调⽔调沙的基本设想就是: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的前提下,利⽤⽔库(单库或⽔库群)的调节库容,对⽔沙进⾏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放,调整天然⽔沙过程,使不适应的⽔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输送泥沙,从⽽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达到不淤积或冲刷的效果。

按这⼀设想在黄河⼲流上修建的⼤型⾻⼲⽔库,不仅要调节径流,还要调节泥沙,使⽔沙关系协调,以达到更好的排沙减淤效果。

上世纪60年代曾利⽤三门峡⽔库进⾏了两次⼈造洪峰实践。

1963年12⽉2⽇~15⽇,三门峡⽔库进⾏了第⼀次⼈造洪峰试验,历时约15天,造峰期间花园⼝断⾯平均流量1658m3/s,平均含沙量6.8kg/m3,⽇均流量2920m3/s,流量⼤于2000 m3/s有3天;艾⼭断⾯平均流量1613m3/s,⽇均流量3250m3/s,流量⼤于2000m3/s有4天。

造峰期间三门峡⾄利津河段累计冲刷0.143亿t,冲刷发展⾄艾⼭断⾯附近,艾⼭以下淤积0.023亿t. 1964年3⽉29⽇~4⽉2⽇,三门峡⽔库进⾏了第⼆次⼈造洪峰试验,历时5天,造峰期间断⾯花园⼝平均流量2268m3/s,平均含沙量10kg/m3,⽇均流量3160 m3/s,流量⼤于2000 m3/s有2天;艾⼭断⾯平均流量2246m3/s,⽇均流量3040m3/s,流量⼤于2000m3/s有3天。

浅析黄河调水调沙对东明河道工程的影响及建议

浅析黄河调水调沙对东明河道工程的影响及建议

浅析黄河调水调沙对东明河道工程的影响及建议摘要:2002~2015年黄河连续17次进行了调水调沙,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东明河段位于山东黄河最上游,是黄河下游有名的“豆腐腰”河段,本文通过分析调水调沙后东明河道的冲淤、水情、河势变化等,说明了调水调沙的作用,并提出了河道工程治理认识和建议。

关键词:黄河;调水调沙;东明河道1东明河道工程情况黄河东明段位于山东黄河的最上游,河道长76km,两岸堤距上宽下窄,呈“漏斗型”。

其中,上界到高村,河道长66 km,河道宽、浅、乱,主流摆动频繁,属于游荡型河段,两岸堤距5~20 km,纵比降约1/6000,主河槽宽1.2~3.3 km;高村到东明下界,河道长10 km,属于从游荡型向弯曲型的过渡性河道,两岸堤距5 km左右,纵比降约1/8000,主河槽宽0.8~1.3 km。

由于河床逐年淤积,东明河段河床高出滩地2~3m,高出背河地面3~5m,设计防洪水位高出背河地面8~10m,是典型的地上“悬河”。

东明河段有4处险工,8处控导,工程长度16.25km。

该河段滩地横比降较大(约1/3000左右),槽高、滩低、堤根洼,极易发生横河、斜河,威胁堤防安全,是黄河下游有名的“豆腐腰”河段。

2调水调沙运用后东明河道的冲淤变化。

从2002年至2015年黄委已经进行了17次调水调沙,据统计小浪底水库运用后,由于小浪底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黄河下游花园口至高村河段冲刷最为明显,从1999年11月至2010年10月,此段河道共冲刷7.85亿t泥沙,河道冲刷以主河槽冲刷下切为主,东明河道平均河底高程降低了2.96m,年平均降低0.27m,调水调沙作用明显。

2015年7月7日8时00分,洪峰通过东明高村站流量达到3200 m3/s,水位61.19m,和2002年第一次调水调沙时高村站最大流量2930 m3/s,水位63.75m相比,流量增加270 m3/s,而水位降低2.56m,滩区没有发生串沟漫滩现象。

黄河治水心得范文

黄河治水心得范文

黄河治水心得(优秀5篇)黄河治水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黄河治水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黄河治水心得(优秀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黄河治水心得篇1黄河治水心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河。

黄河长期的泥沙淤积和频繁发生的洪水灾害一直是治理的难题。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黄河治理工作的人,我在这里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体会。

1.长期规划,分段治理。

黄河的治理不能仅仅着眼于一时一地,必须从流域的角度进行长期规划。

同时,黄河的泥沙淤积和洪水灾害在不同河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分段治理。

2.科学治水,尊重自然。

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于流域内丰厚的土壤和雨水。

传统的洪水防治方式往往通过修筑堤坝等手段阻拦洪水,但这种方式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

我们应当采取科学的方法,例如提高流域内的水土保持率、运用先进的水文监测技术等,使黄河自然而然地自我调节。

3.强化公众参与,提高治理效果。

黄河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推广先进的治水技术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保护和治理黄河。

4.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

黄河治理中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如水土流失、河床淤积、洪水灾害等。

我们必须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具体的治理措施,提高治理效果。

5.创新科技,提升治理能力。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黄河治理的能力和效果。

以上是我的黄河治水心得,希望能对黄河的治理和保护工作有所帮助。

黄河治水心得篇2黄河治水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黄河的治理和保护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黄河治水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黄河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黄河的治理不仅仅是政府和水利部门的责任,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黄河改道的利与弊(1)

黄河改道的利与弊(1)

1.黄河改道的利与弊:(四)黄河下游决溢和改道的影响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

黄河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1.造成大面积黄泛区。

2.直接改变了黄淮海平原的水系面貌,从而间接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许多湖泊被黄河泥沙淤浅后,不久均被开垦为农田。

大面积水体的丧失造成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

3.黄河泥沙的广泛淤积,使黄淮海平原地面普遍淤高。

巨野泽(大野泽),先秦为九薮之一。

汉称“兖州薮”。

武帝时黄河瓠子决口,河水注入巨野泽,水域不断扩大。

唐时泽水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

后晋开运元年(944), 黄河在滑州决口,淹没四州之地,大泽南部淤高,水体北移,梁山成为湖中一座孤山。

宋代黄河三次灌注梁山泊,“梁山泊”之名始见。

金元时黄河南徙,但北泛时仍灌注梁山泊,梁山泊迅速淤浅。

元至正四年(1344) 黄河灌注梁山泊,“河徙后,遂涸为平陆”。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西部,面积1586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

由淮河南岸的几个小湖演变而来。

隋时改名洪泽浦。

宋代湖与淮河相距还较远。

金元以后,黄河夺淮入海,淮河下游淤塞,黄淮倒灌,湖面迅速扩大。

明清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淮湖合为一体。

泗州城被湖水淹没,明祖陵淹于湖中。

乾隆以后,黄水倒灌,洪泽湖东北一带淤成平陆,清水不畅,遂“借黄济运”。

淮扬运河淤塞,洪泽湖水继续扩大,向低洼地倾,形成今天的成子湖。

“倒了高家堰,淮、扬二府不见面。

”1.下游大片的湿地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2.填海造出了大片的可利用的土地3.抵御海水对海岸的侵蚀4. 形成下游肥沃的平原黄河改道以后,下游地区河患次数增多,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所造成的灾祸也就非常惨重。

常年持续的河患使得下游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黄河决口后,洪水恣意泛滥,巨浪滔天,大面积的草木、庄稼、动物等被淹没。

洪水以及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破坏了下游地区的自然面貌,毁坏了植被,造成水系紊乱、河湖淤积。

浅谈调水调沙对引黄供水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调水调沙对引黄供水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调水调沙对引黄供水的影响及对策发表时间:2020-09-24T11:15:46.86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4期作者:李红卫张凤翱[导读] 调水调沙在确保黄河河床不抬高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李红卫1 张凤翱21.济南黄河河务局供水局中国济南 2500322.山东黄河河务局供水局中国济南 250011摘要调水调沙在确保黄河河床不抬高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给引黄供水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河槽大幅刷深,水闸引水能力明显下降;高含沙黄河水不利于先进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会造成土壤沙化;灌区引水渠道加速淤积,沉沙清淤不仅使用水成本增加,也恶化了当地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等。

针对调水调沙已经或可能给引黄供水造成的影响,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措施建议。

关键词调水调沙;引黄供水;影响;对策;初探1 调水调沙概述调水调沙就是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有计划地控制水库的蓄、泄水时间和数量,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平衡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

通过调水造峰、调沙淤滩、增加洪水冲刷河槽等措施,使水沙过程两极分化,改善河床形态,增大滩槽高差,增大河槽的排洪和输沙能力,起到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的作用。

2 调水调沙对引黄供水的影响多年的调水调沙,黄河下游行洪能力和过沙能力普遍提高,河槽形态得到调整,对实现河床不抬高,提高防洪标准,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产生了明显的成效。

黄河下游主槽得到全线冲刷,使黄河主河槽的最小过流能力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防洪能力明显增强。

调水调沙在对黄河下游河道防洪及延长小浪底水库使用寿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给引黄供水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1 河槽大幅刷深,黄河枯水季节,水闸引水能力严重不足有关资料显示,调水调沙人造洪水使黄河下游河道全程冲刷,河道主河槽高程平均下降1.5米左右。

黄河下游绝大多数水闸均建于20世纪70~90年代。

由于对调水调沙的影响未予考虑或考虑不足,闸底板高程是基于河道主槽不断淤积抬高的情况设计确定的,普遍比较高。

调水调沙对黄河高村段的影响分析

调水调沙对黄河高村段的影响分析

有冲有淤 。由于近年来无论是水沙 比还是瞬时水沙 比都 比较大 , 因此造成河道严重淤积 , 使水位流量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2 平滩流量逐年减 小。河床的不断抬高使主槽 的行洪能
除 19 9 8年较 19 9 7年 出现稍 微 冲刷 外 , 底逐 年抬 高 。可见 , 河
黄河下游河道 的行洪能力在逐 年减弱 。
关 键 词 :调 水调 沙 ; 高 村 河 段 ;影 响 分析 ;黄 河
中 图分 类 号 :T 8 ;V 8 . V 5 T 82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d i1 .9 9 ji n 10 o:0 3 6 /. s.0 0—17 .0 0 0 . 1 s 3 92 1 .5 0 0
黄河 高村 测 验 河 段 长 120 m, 流 断 面位 于 弯 道 下 游 0 测 170n 处 , 0 ・ 属于一滩一 槽 的复 式河 床 , 滩槽 流 向变化 较 大 , 测
1996年汛后至1997年汛后1998年汛后至1999年汛后河床平均淤积o31030m19961999年的水沙比分别为003000610039kgsm6和0042kgsm61997年汛后至1998年汛后的平均流量为590m3s含沙量为131kgm3水沙比为0022kgsm6但该年度断面仍发生淤积其主要原因是主槽向左岸偏移最大淤积厚度为048in13行洪能力逐年减弱i主槽淤积滩地蓄水量加大弯道加长洪峰历时延长
力逐 年降低 , 主要表 现为平滩水位 变高 、 滩流量 大幅度减 小。 平
高 村 站 平 滩 流 量 从 18 年 ( 1 s 到 2 0 年 ( 8 92 3 60 m / % 。 0
1 2 河 床演 变 原 因 .
历年 冲淤变化和水 沙 系数 ( 水沙 比)的关 系较 为 密切 。 水

黄河治理面试题目答案(3篇)

黄河治理面试题目答案(3篇)

第1篇一、引言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流经多个省份,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的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本次面试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黄河治理的挑战与对策。

二、黄河治理的挑战1. 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土壤裸露,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这使得黄河泥沙含量增加,导致下游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严重威胁下游地区的安全。

2. 河道淤积严重黄河下游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这不仅影响了黄河的航运和防洪能力,还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3. 洪涝灾害频发黄河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河道淤积严重,一旦发生洪水,容易造成决口、泛滥成灾。

历史上,黄河多次发生洪涝灾害,给下游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4. 水资源短缺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不均,上游地区水资源丰富,而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

这导致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5. 水污染严重黄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突出,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对黄河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水污染不仅危害了生态环境,还对下游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威胁。

三、黄河治理的对策1.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治理黄河的根本在于治沙,治沙的关键在于做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具体措施如下:(1)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固沙,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2)修建梯田、打坝淤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水土流失。

(3)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2. 优化河道整治(1)实施河道清淤工程,降低河床高程,提高防洪能力。

(2)修建分洪区、蓄洪区,提高洪水调蓄能力。

(3)加固黄河大堤,确保下游地区防洪安全。

3. 合理调配水资源(1)优化水资源配置,确保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水污染。

(3)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黄河治理之我见

黄河治理之我见

基 方 针 , 以有 效 地 控 制 洪 水 。 两 者有 机 地结 合 起 来 . 可 将 即形 成 一 个 防 洪 此 可 利 用 黄 河 以 南 所 处 的 优 越地 理 位 置 , 本 上 沿 南 水 北 调 中线 方 案 自汉 江 丹 江 口水 库 始 , 沿途 把 汉 江 、 河 上 游 可 引 之 水 经 河 南 南 淮 减 淤 的工 程 体 系 。显 而 易 见 . 此 治 黄 已将 黄 河作 为 一个 整 体 来 考 虑 线 路 , 如 平 许 在 如 自流 引 治 理对 策 , 们 对 了一 个 崭新 的 阶 段 。 昔 阳 、 顶 山 、 昌 等 地 , 郑 州 以 西 桃 花 峪 上 游 ( 孤 柏 嘴 附 近 ) 人 并 尔 通 日千 疮 百 孔 的 黄 河 大 堤 , 今 变成 了 宏 伟 的 “ 上 长 城 ” 成 为海 河 与 入 黄 河 , 利 用 东 平 湖 和 拟建 的桃 花 峪 水 利 工 程 加 以 调节 。 后 , 过 而 水 , 淮 河 的分 水 岭 , 人 们 的 努 力 下 。 得 了连 续 5 在 取 2年 伏 秋 大 汛 不 决 口的 现 有 的下 游 引 黄 工 程 , 括 引 黄济 津 、 黄入 冀( 有 的共 产 主 义 引 黄 包 引 现 工 程 和 位 山 引黄 入 冀 工 程 供 水 能 力 已 经 很 大) 、引 黄 济 青 工 程 .向 河 奇 迹 和综 合 治 理 开 发 的 丰 硕 成果 . 黄成 就 举 世 公 认 。 治
【 关键词 】 黄河 ; 治理 ; 泥沙
1引 言 .
黄河 是 惟 一 流 经 干 旱 缺 水 的 西北 、华 北 地 区 的一 条 源 远 流长 的大 河 .
环 土地 与 矿藏 丰 富 , 因水 资 源 贫 乏 而 制 约 着 黄河 流经 中 国腹 地 。 自古 以 来 。 国 就 得 益 于 黄 河 与 黄 土 的 哺 育 流域 内地 域 广 阔 , 境 多 样 , 我 而 生 息 繁荣 ,又 受 害 于 黄 河 与 黄 土 相 伴 造 成 的 河 沙 灾 难 而 治 水 不 止 。 发 展 , 因此 黄 河 治 理 不 仅 要 考 虑 防洪 , 且 还 要 考 虑 水 资 源 问题 。 园 而 花 7 m. 相 对 于 全 国 平 均 径 流 深 2 6 7 mm 的 在 中 华 民族 生 存 发 展 史 中 , 很 大 的 篇 幅都 与 黄河 治 理 有 关 。 对 黄 河 口 以 上 多 年 平 均 径 流 深 7 m 有

黄河是怎样调水调沙的(一)

黄河是怎样调水调沙的(一)

黄河是怎样调水调沙的(一)摘要: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治黄实践的不断深入,“上拦下排”的治黄方针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治黄专家认识到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重要影响。

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著名水利专家王化云和他的同事们,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治黄思想。

关键词:黄河调水调沙截至6月28日10时,来自黄河防汛指挥部的消息称,已经进行了9天的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由于高科技的娴熟应用,没有再像前两次一样,在个别地段发生串沟漫滩现象,桀骜不驯的黄河水只冲河底泥沙,不淹滩上庄稼,表明我国在科技治黄方面已经迈出了新的一步。

“调水调沙”治黄思想的由来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治黄实践的不断深入,“上拦下排”的治黄方针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治黄专家认识到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重要影响。

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著名水利专家王化云和他的同事们,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治黄思想。

其具体设想就是在黄河上修建一系列大型水库,实行统一调度,对水沙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变水沙不平衡为水沙相适应,更好地排洪、排沙入海,减轻下游河道的淤积,甚至达到不淤。

随着1997年小浪底工程的截流蓄水,治黄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物理模型试验,找到了理论上的实现黄河下游不淤积的临界流量和临界时间。

2001年小浪底工程全面竣工,次年便进行首次“调水调沙”试验,从而使“通过原型试验,进行调水调沙试验”的设想最终变为现实。

调水调沙的基本原则是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有计划地控制水库的蓄、泄水时间和数量,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平衡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

“三条黄河”互为验证补充从2002年7月4日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开始,实验室里的“模型黄河”和计算机上的“数字黄河”就与“原型黄河”一样同步进行。

所谓“原型黄河”,就是自然界中真实的黄河;“数字黄河”则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数字化虚拟平台,被称为“装在计算机里的黄河”;而“模型黄河”则是以相似性原理为依据,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黄河模型,也就是“实验室中的黄河”。

黄河调水调沙对下游山东段的不利影响

黄河调水调沙对下游山东段的不利影响

2 ae R suc eat et Sa cn r i e i n2 0 1 ,C i ) .W t e r s p r n h n ogP o n ,J a 50 3 h n r o eD m o f l vc n a
Ab ta t sr c :Th lv t n aito s ±t rv re o h S a d n e c f te e ee ai v rain O he ie b d f t e h n o g r a h o Yelw v r i e e t e r wee o h lo Rie n r c n y a s r c mp rd a d a ay e h o g aa c le to nd iv siain. e rs l h w a tra d s dme t rg lt n o a e n lz d tr u h d t olcin a n e t to nl e ut s o t twae n e i n e ua i n g s h o e a ld c n iu leo in o h i h n e ft e S a d n e c ft e Yelw v ra d i rv d i o d c nr l n b e o tn a r so fte man c a n lo h h n o grah o l h o Rie n mp e t f o o t o sl o c p ct a ai y,b tc u e n rb e ,i cu ig df c l n d a n trt ru h te d v rin g t rm h l w u a s d ma y p lms n l dn i ut i rwi g wae h o g ie so ae fo te Yel o i y h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调水调沙利弊之我见(一)
【论文关键词】黄河调水调沙利与弊解析
【论文摘要】黄河泥沙是黄河洪水威胁的症结所在,是黄河治理的难点。

黄河的防洪思想、防洪技术、防洪战略决策都着眼于这一点。

为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不淤积、不断流,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

黄河水利委员会创立了举世瞩目用水治沙的历史先河。

“调水调沙”的设想经过实践的考验,正一步步走向成功,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具有较大的效益。

但是,笔者认为,在看到有益方面的同时,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利因素,现结合实际,就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河道产生利弊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见解,仅供同仁参考。

1黄河泥沙的危害
黄河水患,根在泥沙。

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斗水七沙”之称,每年携带16亿吨泥沙进入下游,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之以每年平均10厘米的速度抬升,目前下游河床平均高出临河地面4-6米,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悬河”如同悬挂在下游两岸头上的一个大水盆,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

2什么是调水调沙
所谓调水调沙,就是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放,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输送泥沙,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刷或不淤的效果,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奋斗目标。

3调水调沙有益方面
3.1黄河下游主槽得到全线冲刷。

黄河下游的主要特征是善淤善徒,特别是主槽淤积越多,洪水威胁越大,冲决徒变的可能性亦越大。

而9次调水调沙的最大功效,就是使下游的主河槽得到了全线的冲刷。

最明显的是山东河段主河槽得到有效冲刷。

前三次调水调沙实验,艾山至利津段的总冲刷量为0.38亿吨,彻底消除了人们普遍担心的“冲河南、淤山东”的疑虑。

同时,调水调沙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若按照自然状态来水输沙,平均输送每吨泥沙需要121立方米水,而实施科学的调水调沙,平均输送每吨泥沙需要63立方米水。

这样看来,利用水库的水流和落差,进行人工调度冲水冲沙,其作用和价值是十分巨大的。

3.2黄河下游行洪能力和过沙能力普遍提高,河槽形态得到调整。

9次调水调沙的另一个显著的功效,就是黄河下游主槽的行洪能力和排沙能力普遍提高。

2002年调水调沙前,下游主槽最小过流能力为1800立方米每秒,到2009年,已经恢复到3880立方米每秒,主槽河底普遍刷深达1.5米,“小洪水高水位”、“小洪水大险情”的状态初步得到改善。

同时,不仅使河道过水流量加大,而且因为水流加快,排沙的能力也得到提高,黄河下游沿黄滩区的老百姓心态得以平和,安居乐业。

3.3改善了河口生态,增加了湿地面积。

湿地是地球的肾脏,具有“纳污”和“排毒”的功能,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要素。

没有湿地,人类就会失去两栖动物、鸟类动物以及植物等等众多朋友。

由于上世纪黄河的多次断流,也造成了黄河入海口湿地萎缩的局面。

通过9次调水调沙,不仅保障了黄河在新世纪不断流,并将大量的泥沙送入大海,而且,黄河入海口近几年生态系统不断改观。

2008年,湿地核心区水面面积增加3345亩,入海口水面面积增加1.8万亩;2009年湿地核心区水面面积增加5.22万亩,入海口水面面积增加
4.37万亩,地下水位抬高0.15米。

同时植物繁茂,纵多两栖动物和鸟类回归,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景观。

3.4升华了先贤们的治黄理论,丰富了治黄方略。

在千百年的治黄过程中,治黄方略纷呈,理论不断。

有的理论束之高阁,有的方略欲施即止,有的理论局部实施,有的方略难以转化。

而目前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的调水调沙,应该说是传承了先贤们治理黄河的成功经验和理论,
并站在先贤巨人的肩膀上向治黄的伟业高端攀登,但又与时俱进,实施了大胆的创新,升华了先贤的理论。

今天,黄河人能够借鉴先人的理论和经验,准确地利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为治黄探索了新途径,不能不说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弘扬中有升华,在实践中有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