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即人们对学生认识的基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的重要因素。

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学生观与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等都是紧密相联系的。

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对学生的培养,学生观在整个教育观念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只面向少数人,以造就少数精英为目标。

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教师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对象,重智轻德,不尊重学生人格,无视其价值观念的存在。

传统的学生观不仅影响着教育效果,也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培养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兼备,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双有,具有鲜明个性又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树立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

传统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当成可以利用的工具和容纳知识的容器,长期以来,学校教育领域里见物不见人。

历史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学生,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他们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

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最富生命力,生命色彩最丰富斑斓,生命成长最为迅速、最为重要的时空段。

在此期间,教师把学生视为僵化的工具,还是把学生当成充满生命活力的人,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生观,必将对学生产生最重要的影响。

所以说教师的学生观从"工具性"向"生命性"转变,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大转折和革新,是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深切呼唤
二、学生是具有发展意义的人。

学校教育必须树立终身发展的学生观,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智能结构,培养其开拓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健康、稳定地持续发展,进而培养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师面对的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成长时期,其身体、道德素养、知识体系具处于发育完善阶段,可塑性极强,“后生可畏”。

教师既然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应有一双慧眼,辩证的发展的看待每一位学生,乐观的公众的评估每一位学生。

教师是社会的教育者,而非管理者,其任务是引领学生走向正确之路,而非机械简评判其行为的对或错。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各个环节不尽完善,偶尔说说谎、逃点课、迟到了,也不必大惊小怪,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引导他们改正错误,切忌鲁莽武断,以“一眚掩大德”。

日本有位心理学家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

”“假如我们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那么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材。

”正确的看待评估每一位学生,使他们相信自己定能展示无限特长,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的人,这便是教师的职责。

三、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同处在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中,都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都是社会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分子,既作用于社会,
又反作用于社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的教师在变,学生在变,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在:
其一,社会已发展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体系,由于社会的变化和知识的更新,迫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个人都要不断更新知识,重新社会化,这就使得教师与学生具有了相同之处——都是社会的学习者。

其二,由于学生的思想解放,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接受新事物快,所以在许多方面学生所掌握的信息量和接受新事物、新方法的速度往往超过我们作教师的,如果我们不是总拿自己之长比学生之短,就不难发现在许多方面学生与我们有了同等的地位,甚至高于我们。

其三,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打破了同一文化的标准,青少年也开始形成自己的亚文化。

社会多元文化的形成,使得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发展,而不必一定要认同成人的文化标准。

今天的学生远不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孩子,他们观念之新,信息之灵,个性之飞扬,都为今天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教师,应该对现代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这是涉及评价观念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主体教育最根本的一点。

四、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一个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因此,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

传统的学生观警示我们:再不能将教育当成现代化的“工厂”,将学生当成可以批量生产的“标准件”;学校不是鸟笼,学生不是笼中鸟。

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苦口婆心的教导,首先要视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与自己一样有思想有情感的平等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谆谆教诲我们:“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他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

”可见,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独特性,认识到每一个都是唯一的“这一个”何其重要。

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模式、整齐划一的做法可能会抹杀孩子的天性甚或戕害一个天才。

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师要转变观念,由同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差异性教育来源于学生的个性,打破“标准件”式的教育模式,从研究差异入手,让学生在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还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的第二课堂。

差异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而是面向全体,立足个体,把人当作教育的主体,对每一位负责,为他们设置合理的温馨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么,教师应恪守并力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呢?
一、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的行为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须知数千年的师道尊严在人们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学生对教育学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们一方面不断学习、吸收现代教育思想,努力树立现代学生观,另一方面还要用现代的学生观检验我们的教育行为。

1.教师心中要有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

然而教育实际中,却常常出现教者自行其事,心中没有学生的现象。

如课上提问学生,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常常“怒发冲冠”,
动辄罚站、训斥、责骂。

虽然,所问问题可能已解说不止一次,但学生仍旧未能理解。

怎么办?我们认为教师能做的和该做只是再向他解说一遍。

因此,可以对他这样说:那不是你的错,是老师没有说清楚,让老师你再讲一遍,好吗?反过来想一想,训斥、责骂和罚站,对于学生而言,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又有损于师生之间的感情。

再比如,找学生面批作业,见到明显“低级”错误时,教师常会十分生气,言语多严厉,甚至斥责学生。

静而思之,面批本是好事,旨在帮助巩固提高。

殊不知,严厉之语,斥责之声,非但不能帮学生,反而伤及学生脆弱的心理,又不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可谓好事没办好。

教育实际中,这一类好事没办好的情况恐怕不是少数。

体罚、变相体罚等现象的存在,不能说与此无关。

如果教师能做到心中有学生,那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2.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
有学者将教育列为服务行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的提法也屡见报端。

我们赞成这一提法。

我们认为,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就应该为家长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

家长花钱送子女到学校读书,就应该让子女享受良好的教育服务。

然而,受到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影响的相当一部分教师,一下子难以接受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角色定位,或者嘴上接受而教育教学行为依旧沿袭老一套。

令学生围着教师转,让学生处处听从教师的安排,忽视学生的需要,不顾学生心里所思所想……这些做法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没有吗?"怎么办?教师要自觉转变思想,树立为学生需要服务的意识,教师要能正确地给自己定位。

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探究学生学习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心理发展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

有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就会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措施,鼓动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再辅以教学方法的引进,就能充分发挥教师“因势利导”的作用,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不可估量。

“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我们还应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

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

”(美国“认知论”的主要代表、“发现法”的倡导者布鲁纳语)
二、正确地评价学生
通常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水平的估计往往偏低。

当然,我们不否认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

但这种差异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除极少数智力超常和明显迟钝的儿童外,大多数学生都属于“中人之智”,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不完全由于智力的差异。

有些被我们判定为“学困生”的学生,在从事他们喜爱的某项活动或游戏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甚至可以超过某些优等生。

可见,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唤醒这些学生的沉睡的求知欲,使他们象喜爱这些活动或游戏一样地喜爱学习,他们肯定不会比那些优等生逊色多少。

三、重视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
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奥秘,使教学活动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必要保证。

近几年来,把心理学理论的活水引进教学的天地,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认识。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是情感手段的主要方式之一;兴趣是人们倾向于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它能有效地诱发学习
动机、强化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态度的体验,是沟通教与学的纽带。

因此我们的教师要积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课堂教学心理调控的水平。

具体来说,应努力做到:
1.强化学生强烈而向上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并达到目的的内驱力。

著名学习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课程本身认识上的需要,以及发现知识的信心。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价值以及新奇、疑难之处,引起学生思维内部的冲突,激发需要,使之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地去学习。

语文教育家、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把它作为最可靠、最基本、最主要的依据,迅速而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他一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讲学,但他所任教的学生语文学习正常并成绩优秀。

2.培养学生浓厚而持续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是构成教学艺术愉悦功能的重要因素。

据说特级教师钱梦龙小学成绩极差,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先后共留过三级,教师们都说他是“聪明面孔笨肚肠”。

他对学习一度完全丧失了兴趣和信心,逃学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当第二次上五年级时遇到了一位自称“终身难忘的好教师”。

这位老师叫武钟英,教国语,当班主任。

这位老师从钱梦龙爱画画看出他并不如大家说的那样笨。

于是就让钱梦龙去买一本《王云五小字典》,说是可以教会他用四角号码查生字。

第一次“玩”字典的新奇使梦龙很快掌握了四角号码查字法。

武老师很满意,又交给他一个任务:每学一篇新课文时都由钱梦龙负责解释生字新词。

这份自豪的工作使钱梦龙干得特别认真,并逐渐对国语课产生了兴趣,也对学习有了信心,其它各科成绩也开始“体面”起来了。

这一教学范例启示我们: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对象,同时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并激发其兴趣,给其信心。

3.激励学生丰富而热烈的情感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在缺乏必需的丰富激情的情况下,理智处于一个昏睡状态,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工作,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因此我们要努力激励学生丰富而热烈的情感,以保证信息的“发送”与“接受”的畅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