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品与人品(“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文章与人品满分作文:文如其人
![文章与人品满分作文:文如其人](https://img.taocdn.com/s3/m/04045bf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2.png)
文章与人品满分作文:文如其人与其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如先学会怎样做人,一个人立于世界最根本的因素,便是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以下有关于写文章与人品的高考满分作文,欢迎参阅!以前听说过字如其人的说法,说通过一个人的字迹便可大致看出这人的性格品质,后来又听到文如其人的这一说法,即文品大可等同于人品,一个人若书读得多,文章写得好,其做人的标准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
所谓文如其人,大概就是说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便会把你所想的东西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说起文如其人,不免要谈到文风这一问题上,所谓的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者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以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
在我认为,文风分有刚劲有力与绵柔感性两种,书面语说即豪放派与婉约派。
豪放派比如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像李煜和李清照等等。
如果说文如其人的话,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似乎更具说服力。
李煜因国破家亡这一悲惨的人生经历,在后期的词风多以凄楚为主,李清照人到中年丈夫远逝,内心悲苦不已,写出“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他们内心是同样的悲伤难过,所以写出的词便也传达给人这样的忧愁。
而豪放派的苏轼,站在江边仰天长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与他仕途坎坷自身又不屈不挠的与世俗奋战的品性不是遥相呼应吗?而这一系列的例子不就是在佐证文如其人这一观点吗?既然真的是文如其人,那么,想要写好一篇文章,想要拥有好的文采与为世人折服的文笔,是不是就意味着你的人生经历要出彩呢?不管文风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各有各的可取之处,古往今来都有不同的文人志士欣赏膜拜,只是文风与文品是不同的,文品几乎可以说是关乎一个人的自身发展状况的概述,就像一个人的人品,如果人品不正,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遭人唾弃的,不会有人愿意浪费时间去看,相反,那些品性正直的人,它的文章必然能给人以正能量,教给人们积极向上的东西,这样文字才会被人们津津乐道。
所以说,与其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如先学会怎样做人,一个人立于世界最根本的因素,便是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当你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与品性,你的文章必然也就为大众欢迎追捧。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的意思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104e244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a.png)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的意思“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是一句流传千年的名言,强调文字与人的内在性格和修养之间的紧密关系。
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书法可以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正如一个人的字迹能够体现他的性格和品质一样。
首先,我们来理解“书为心画”的含义。
在中国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心灵的表达。
书法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气质融入作品中,使得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生命力和个性。
因此,当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不仅是在欣赏字体的结构、线条的美感,更是在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换句话说,“书为心画”即是书法是心灵的映照,是作者内在世界的外化。
接下来是“字如其人”。
在中国古代,一个人的字迹被视为其品德和修养的反映。
因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长期修炼的习惯。
一个人在写字时所表现出的笔力、结构、节奏等,都与他的性格、气质和内在修养密切相关。
一个性格坚毅的人,他的字迹往往刚劲有力;而一个性格温和的人,他的字迹则可能柔和流畅。
因此,“字如其人”即是说一个人的字迹能够反映他的性格、品德和修养。
此外,“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还蕴含了一种人文精神。
它强调人的内在世界与外在表现的一致性,鼓励人们通过修炼内心来提升外在的表现。
同时,这句话也启示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不能仅仅看重外表和表面现象,更应该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和内在品质。
为了更好地理解“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比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仅结构优美、线条流畅,而且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这正是因为王羲之在书写时,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气质融入其中,使得每一幅作品都成为他内心世界的写照。
同时,王羲之的字迹也展现出他卓越的品德和修养,使得人们能够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高雅的人文精神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综上所述,“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不仅强调文字与人的内在品质之间的关联性,更强调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书品文品皆人品作文
![书品文品皆人品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8cc3c15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5.png)
书品文品皆人品作文人们常说:要写好文,先做好人。
通常情况下,做人与作文是一致的,文品与人品也是一致的。
文如其人。
做人与作文一致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特别是卓越的作家、文学家都是如此。
从屈原到司马迁,到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不胜枚举。
他们做人正直,性格坚韧,文章也充满阳刚之气,不折不挠,令人感奋,激赏。
《离骚》《天问》是那么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也不仅仅是皇皇巨著《史记》,就是短篇如《报任安书》,都反映出太史公倔强而坚韧的思想性格。
李白生性豪迈洒脱,他的作品也就热情奔放。
杜甫为人深沉细致,他的作品也就沉郁顿挫。
韩愈一片赤诚,他在担当宣慰使时,孤身前往割据的军阀王庭凑的势力范围,在刀山剑林中,面对强悍而又狡狯的对手,慷慨陈词,终使对方折服,化解了一场危机。
更可贵的是,韩愈出使前,皇帝跟他说,你到敌境前,先估计一下形势,勿遽入;韩愈说:“止,君之仁;死,臣之义。
”他义无反顾,直入作乱的军阀王庭凑营地,陈述厉害,劝说他们归顺朝廷。
事情的发展竟也奇迹般地如韩愈所愿。
经过一番义正词严的说理,终于化危机为和平,使原本凶神恶煞般的将士心平气和。
韩愈那一番严厉而又晓之以厉害的说辞,堂堂正正,俨然一篇好文章。
这样的好文章,自然出于韩愈这样的优秀人物之手!当然,做人与作文不一致者,中外文化史上也屡见不鲜。
比如大魔头希特勒也曾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我的奋斗》,其文采也为很多读者熟知。
他的帮凶戈培尔担任纳粹的宣传部长,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可是他们本质上是反人类的恶枭,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
这是世相与文化复杂的一面。
还有一种情况是超越了文品与人品的“一致”或“不一致”,即一些奇人做人与作文所体现的:“做人要正直,作文要放荡。
”这里的“放荡”,其实是一种创新。
他们笔下的文章既出人意料,又入人意中,且完全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境界。
这种境界可谓做人与作文的妙境。
如能达到这样的妙境,可谓做人与作文的奇迹。
这样的人才可谓“奇才”,这样的文章堪称“奇文”。
字如其人,写字如做人,从一个人写的字可以看出他的为人
![字如其人,写字如做人,从一个人写的字可以看出他的为人](https://img.taocdn.com/s3/m/8fcd050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4.png)
字如其人,写字如做人,从一个人写的字可以看出他的为人古人云:字如其人。
其意有两个方面,一是说从一个人写出的字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二是说写字如做人,要写好字,就要先做人,人不做好也就写不好字。
中国人就要写好中国字,字如人面,可见,写好字是做人的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光荣和自豪。
凡是讲责任、讲”脸面“的人都会自觉地练好字,写好字,从这方面来说,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是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的字,在现实生活中便会发现,马虎不认真的人,写字总是潦潦草草,这样的人写出的字别人看了就头痛;大凡老实的人写字总是一笔一划,规规矩矩,写出的字让人看了很舒服,这就是字如其人。
写字是如此,练习书法也是如此,老实规矩的人练习书法总是从正楷开始,一笔一划,认认真真,能够长期坚持,如此便打下了书法的基础功,虽说,这样要练得慢,但最终是效果好。
而那些所谓的滑头人,练习书法总是急功近利,正楷没有练好,就开始练习行书和草书,这样的人,练习书法坐不了冷板凳,心情浮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追名逐利,急于求成,难于练好书法。
从一个写的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的追求,字是人的第二“脸面”,真正讲美的人总会下决心将自己的字练好,不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决不罢休,只有写出漂亮的写才能拿得出手,才对得起“观众”,不管有多忙有多累,都要挤时间,练出一手好字来。
相反,不爱第二“脸面”的人,对写好字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写字没有什么高要求,也不好好地去练字,将大好时光用在玩乐上,随心写些鬼画符来应付差事,也没有一点愧疚感,可见,这就是写字与做人的关系。
写字可以看出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更可以看出他的人品和修养,人生从写字到书法艺术需要长时间的修炼,乃至是一辈子的事情,能够注重修身养性的人大多从练习书法开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当下,人最重要的能够静心,保持宁静的心态,而练习书法能够使人修身养性,练习书法并不是人人都成为书法家,重在写好字,做好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法中的“字如其人”_
![书法中的“字如其人”_](https://img.taocdn.com/s3/m/09f9cb384b35eefdc8d33340.png)
书法中的“字如其人”_话说“字如其人”萧亨祯“字如其人”,意谓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
1915年,苏曼殊致柳亚子信,尝谓:“纫兰书法甚有进步,但字瘦如其人耳。
”字与人的外形竟是这样的一体化而密不可分,真是字如其人的绝好注脚。
事情也有不尽如此的现象。
秦桧是卖国贼,他的文字颇不易得见。
孤陋如我等乡下人,只在《历代书法欣赏》和一些有关的断简残篇里偶然见过,发现有秦桧书法的照片影印。
倘若就字论字的话,秦桧的书法是不坏的。
他的字融合了唐朝虞世南的温润和颜真卿的雄健。
邓散木先生对此曾有评论:“笔笔圆浑,气势开展,转折处时时有晋人法度,论天资、功力,都在二蔡(蔡襄、蔡京)之上。
”这位特号汉奸恶名大过于蔡京,蔡京被摒在宋四家之外,秦桧当然更不允许列为书家。
汪精卫的字很漂亮,雄逸秀润,既端庄,又柔和。
但他是上世纪的中国头号大汉奸,因此,其字也很少为现代人所见到。
前几年,南昌市招多胡笔,后来胡长清因贪污大案而伏法于刑场,所以其字虽好也被铲除,此乃情理中事。
这里,书法批评涉及到了道德准则,说明了人品重于书品,也说明书品与人品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
汉朝杨雄说:“书,心画也,心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这后半句话显然失之偏颇了,看字实在是看不出君子小人的。
那么对“字如其人”之说又该做何理解呢?一般认为书法艺术兼有造型艺术和表情艺术的特征,通过用笔、结构、章法等特殊手段曲折地隐微地表露出书写者的情性。
一个人的性格和教养赋予其字以某种相应的特征。
同时,书写者的心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意志顽强勇猛异常的人其字多见刚健有力之势;而性格温存者,其字多有清丽秀润之气;个性开朗的人写字多洒脱少拘挛;而懦弱者写字常软绵少骨力……此外,教育程度高,文学素养好,则其字“书卷气”浓些,反之亦然,大略可作如是观。
普通人写字虽不都谈得上艺术性,但无不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各自的个性和素养。
不过事情也每有旁逸斜出的。
鸠形鹄面者往往书法奇佳,而不少相貌堂堂者写的字却和支离歪斜的稻草人无甚分别。
浅谈字如其人 (2)
![浅谈字如其人 (2)](https://img.taocdn.com/s3/m/64dbf4b0c77da26925c5b029.png)
浅谈字如其人【摘要】书法是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它是我国独有的汉字表意的艺术体现。
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书写汉字,书写汉字要求的是正确无误,整齐洁净。
而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除了具有书写的实用性之外,还有技巧性,在书写中与书写者的功力、气质、心境、修养和情感相关,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人书写的汉字无论是形象还是力度都有差别。
古代称之为“书如其人”或“字如其人”,现代也有笔迹心理学,由此可见,书法,其实是与书写者的心理有密切联系,也是书写者的感情体现。
我国最著名的楷书字帖柳体和颜体就有“颜筋柳骨”之称,不但与他们所写的字有关,也与他们各自的精神风貌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字如其人书法气质风格颜真卿abstractcalligraphy is an art unique to in our country, it is the unique Chinese art reflected in our country.Calligraphy is not only writing, writing requirements is correct, clean and tidy.And calligraphy as an art form in addition to the practical writing, and technical, in writing and writing capability, temperament, mood, accomplishment and emotional, different personality, people of different temperament of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both in image and strength.Ancient called "books as" or "the style is the man", also have modern writing psychology, thus, calligraphy, is actually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rson's psychology, and write those feelings.Our country's most famous regular script copybook LiuTi and ou have "yan jin liu bone," said, is not only related with the word they wrote, also had a lot to do with their spirit.【 key words】 the style is the man temperament of calligraphy style c目录引言 (1)一字如其人的历史发展 (1)(一)萌芽期 (1)(二)发展期 (1)(三)深化期 (2)(四)成熟期 (3)二书学与人学的互涉 (3)(一)人文书的心象关系 (3)(二)书学与人情世态 (4)(三)书学与感官思维 (4)三字如其人示例 (4)(一)帝王英气---唐太宗书法分析 (5)(二)宽厚磅礴---颜真卿书法分析 (5)结语 (5)【参考文献】 (5)引言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在不断丰富变化,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书法家问世。
为什么说字如其人?
![为什么说字如其人?](https://img.taocdn.com/s3/m/7ebff75b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d.png)
为什么说字如其人?字如其人,其实最早源于西汉文学家扬雄讲的一句名言:“书、心画也。
”这句话得意思是说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心绪变化的。
“字如其人”,意谓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
清·周星莲的《临池管见》对“字如其人”表述得非常具体。
他说:“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
王右军、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即所谓喜气也。
徐季海善用渴笔,世状其貌,如怒貌抉石,渴骥奔泉,即所谓怒气也。
褚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古今,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楮墨。
欧阳父子险劲秀拔,鹰隼摩空,英俊之气咄咄逼人。
李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手有仙气。
坡老笔挟风涛,天真烂漫;米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二公书横绝一时,是一种豪杰之气。
黄山谷清癯雅脱,古澹绝伦,超卓之中,寄托深远,是名贵气象。
对“字如其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
(一)字,是人体生命的对应苏轼在《唐氏六人书后》中曾以拟人的描述来评论书法“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楷书像人“站立”,行书像人“走”,草书则像人“跑”。
他在《论书》中更进一步用人体构成五要素来比喻书法的构成和书法的五要素,他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这不能不说是对“字如其人”理论的一种创见。
清人王澍又给苏轼补充了三项内容,他说:“作字如人然”。
怎么如人呢?“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
可以把这八个字作这样理解,字的筋、骨、血、肉,体现作者的基本功力;字的精、神、气、脉则反映作者的修养素质。
如果说,苏轼和王澍是从人体构成要素来比喻书法的话,清人刘熙载则着重从字的内涵来喻示人的内在素质。
他说:“书,如也。
”“如”什么呢?“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论述,而且更集中、更具体地从人的艺术个性、艺术风格、艺术水平来论述“字如其人”,这就把“书为心画”的说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浅论作家的“人品”与“文品”
![浅论作家的“人品”与“文品”](https://img.taocdn.com/s3/m/d2828f4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8.png)
浅论作家的“人品”与“文品”我国古代历来即有“文品即人品”、“文如其人”的说法,《艺概·诗概》中也有“诗品出于人品”之说。
世界一些学者对这一看法表示赞同。
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名为《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风格就是人”的命题,认为风格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主的主观精神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等,从中得到的是人们对人品是否就是文品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何为人品?何为文品?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归结一点,落实到每个灵魂深处,就叫人品。
文章的品格和风格,即人品理论的变异与总结的不同阶段即文品。
这两者存在某种联系。
一、主张人品与文品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理想之美的集中反映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学批评原则,韩愈曾作了集中地、全面、深入的讨论。
韩愈在散文方面,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明道,注重实用的思想。
“道的具体内容,是指孔孟儒家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修养,以儒家的修身、齐家、平天下为己任。
”由此看来,韩愈特别重视人品与文品的一致,认为作家要写好文章,关键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在《答李翊书》中,他谆谆告诫李翊:“立言”即写文章之事,并向学生谈了自己学习写作的体会:“不可以不养也。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無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同时,他还提到“气盛宜言”之论,“气盛”即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身养性造诣很高而体现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
韩愈进一步阐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学理论。
二、“人品”、“文品”与现当代作家到现当代时期,在批评文字领域,依旧追求人品与文品的相统一。
例如当代作家沈从文,他是懂得奉献的人!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沈从文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坚强、隐忍、谦卑、谨慎。
他待人谦和、处事低调;尤其是晚年慈祥的简直像一位农村老太。
他湘西人特有的侠义,较少数人提起,最著名的例子他给对危难中的丁玲仗义相助。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https://img.taocdn.com/s3/m/9822f42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12.png)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文如其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概念,意思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品质有关联。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这个概念经常被强调,因为古人们非常重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人格品质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强调作者的人格品质。
在古代,人们认为一个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还在于作品背后的作者品质和对现实的态度。
古人们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体现,必须由有品德的人撰写,才能显现出真正的价值。
因此,在古代,文学家和政治家常被视为“贤人”,他们的作品不仅仅为了娱乐和叙述,更是为了引领人民,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在《庄子》中,庄子这位具有哲学家品质的文学家,创作了一系列的道德寓言,强调自由、平等和适度,引导人们从内心去体验自然的道理。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还体现了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个性。
在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表达和传递知识,更是表现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
古人们认为,一个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个性有紧密的联系。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风格豪放、奔放、富有创造力,体现了他个性中的自由、开放和不羁。
而宋代文学家苏轼则注重用词,更准确地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了他个性中的细腻和执着。
古人们认为,只有通过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个性,才能真正地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和他对生命的看法。
最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强调了文学作品与真实的生活有联系。
古人认为,一个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其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反映,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和观念。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就以他对普通民众生活的真实关注和生动描绘赢得了人们的爱戴。
他出身官僚家庭,但他却喜欢走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了解普通百姓生活,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描绘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突出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作者的品质、风格和对生活的准确反映。
形容文如其人
![形容文如其人](https://img.taocdn.com/s3/m/f91d15a1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b.png)
形容文如其人的句子1、文如其人,一个有才华的人,必定是一个温和谦逊、彬彬有礼的人,因而他的文字也必定是温和谦逊、不卑不亢的。
2、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就像他的长相一样,无法改变。
3、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气质是从小养成的,所谓的文采,就是你的内在气场。
4、笔下如行云流水,自然率真,流露出一种不羁的才情和洒脱。
5、文字犹如明镜,反映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真挚和深沉。
6、文章的风格和作者的个性如出一辙,充满了活力和热情,让人仿佛看到了作者的灵魂。
7、文字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洞察,展现出作者的智慧和敏锐。
8、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作者的独特气质和个性,让人无法忽视其真实和坦诚。
9、文字和作者的为人处世一样,充满了谦逊和真诚,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10、文章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更展现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人为之倾倒。
11、文字犹如一个人的灵魂,从中可以窥见作者的个性和情感,让人感受到其真实和深沉。
12、作者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其内心的善良和正直,让人感到敬佩和钦佩。
13、文如其人,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温度,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真实和深情。
14、文章如其人,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总是会通过他的文字表现出来。
15、笔下就是灵魂的模样,一个人的文字风格往往是他个性的直接反映。
16、文字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文风总是映射出他的内心世界。
17、文章是性格的写照,从一个人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8、文字如同面镜子,一个人的文笔往往是他个性的生动展示。
19、文章如其人,一个人的文字总是透露出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20、从一个人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情感、思想和生活体验。
21、笔下流淌的是灵魂的旋律,一个人的文风总是与他的内心世界息息相关。
22、文字是心灵的画师,一个人的文如其人,描绘出他独特的个性和情感。
23、文章如其人,一个人的文字总是能够展现出他的智慧、情感和人生经验。
古人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该怎样理解?
![古人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该怎样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ae36107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78.png)
古⼈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已该怎样理解?⼈品是中国古代对⽂⼈⼠⼤夫个⼈品德的重要评价⼿段,其在官员⾝上体现出“官品”,在书家⾝上体现出“书品”,在诗⼈⾝上体现出“诗品”。
官品、书品、诗品都是⼈品的代名词。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常作为评价书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
后⼈对前⼈的评价,常以书品论⼈品,或以⼈品论书品。
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都是“书如其⼈”的典型代表。
⼀、历代关于“书如其⼈”的审美观“书如其⼈”的评价反映出书法家书品与⼈品的统⼀。
“书如其⼈”的说法最早出⾃西汉扬雄:“故⾔,⼼声也;书,⼼画也。
声画形,君⼦⼩⼈见矣。
”后世认为这种提法指出书法是内⼼世界的轨迹,是书家德⾏、品性的反映。
⾃魏晋以来,书法评论家将书法作品视为书家的⼈格化产物,对书法的欣赏、品鉴,常与书家本⼈的品⾏紧密联系在⼀起。
纵观历代对“书如其⼈”审美观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个⽅⾯:书法即⼼法:⼼与笔、⼼与字之间的关系唐代柳公权在回答唐穆宗关于⽤笔之法的提问时,说道:“⽤笔在⼼,⼼正则笔正。
”柳公权⼀⽅⾯从书法的⾓度说明⼼中端正,⽤笔就会端正,另⼀⽅⾯暗⽰穆宗,⼼存正⽓,朝政之事才会公平端正。
唐代张怀瓘说:“⽂则数⾔乃成其意,书则⼀字已见其⼼,可谓简易之道。
”说明书为⼼画,⼀字见⼼。
明代项穆认为⼼、⼈、笔、书四者间的关系是:“⼼为⼈之帅,⼼正则⼈正。
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书正矣。
……故欲正其书,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
”“故⼼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之为节操,宣之为⽂章,运之为字迹。
”说明⼼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书法即⼼法,“⼼”是书法的主宰者。
本⽴⽽道⽣:修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书家的修养问题,他认为:“君⼦⽴⾝,务修其本。
扬雄谓诗赋⼩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
”强调了君⼦⽴⾝之本在于德⾏,德⾏是翰墨之基。
心正则笔正·人与字品格互渗:“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心正则笔正·人与字品格互渗:“字如其人”“人如其字”](https://img.taocdn.com/s3/m/e7c22b2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1.png)
心正则笔正·人与字品格互渗:“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中国人在汉字世界中生存,在民族意识中,一个人的心理意念和思想品格,可在他书写的文字中反映出来,所谓“人如其字”“字如其人”,这是由汉字的创造、认知和书写等特点所决定的。
鉴于这一特征,现代企业有运用笔迹学的原理,根据笔迹来了解招聘员工的性格特征以及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对此,古人早有论述。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
西汉学者、著名辞赋家扬雄《法言》:“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他是说字是心灵的反映,从字中可以判别出君子和小人。
清代刘熙载是我国19世纪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有“东方黑格尔”之誉。
他说:“书,如也。
”“如”是“像”的意思,“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
”也就是说,书写者的人品、志向、情绪、心境,都可以在其所写的字里体现出来。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其书法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林逋,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隐居西湖,结庐孤山,有“梅妻鹤子”之誉。
黄庭坚称赞林逋的字说“林处士书清气照人,其端劲有骨,亦似斯人涉世也耶。
”唐代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成为中国文人书法的重要里程碑。
他转益多师,一变成法,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也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
欧阳修评价颜真卿的书品与人品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他的字“望之知为盛德君子也。
”再说张旭,唐朝书法家,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
苏轼说他的字“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聘”。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说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说明张旭的草书,总是凝结着他的复杂情绪和心境。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https://img.taocdn.com/s3/m/fc959f1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6.png)
字如其⼈,⼈如其字⽂字是⽂化传承的载体,中华⽂明的博⼤精深赋予了汉字极为丰富的内涵,古⼈历来就有:“字如其⼈,⼈如其字,⽂如其⼈,⽂以载道”之说,提倡“作字先做⼈,⼼正则笔正”。
我国书法历来注重字的⽓质、神韵,因为⽂字不仅与民族⽂化紧密相关,也反映出书写者的性格特征、志向、思想境界等。
西汉扬雄说:“书,⼼画也。
”明⼈项穆说“⼼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之为节操,宣之为⽂章,运之为字迹……”。
清刘熙载还将各种⾝份不同的⼈的书法特点作了概括:“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之书历落,才⼦之书秀颖”,事实正是如此。
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书法家⼏乎都是忠正廉洁、品质⾼尚的⼈,他们的道德、⼈格、⽓节和他们的书法作品并传后世,使⼈赞颂不已。
⽐如,王羲之品德清纯,他的字清秀超逸,举⽌安和;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章妙古今,忠义贯⽇⽉,其书法朴质敦厚,充满严正之⽓;欧阳询、欧阳通⽗⼦不同流俗,其书法险劲秀拔;苏东坡书法旷达豪放;颜真卿刚正不阿,临危不惧,他的字也刚劲雄健,结体严谨,法度完备,“望之知为盛德君⼦也”,让⼈感受到⼀种浩然正⽓。
凡此皆字如其⼈,⾃然流露者,都可以从他们书法作品中体会到他们这些⾼尚品德。
如果书家的⼈品⾼尚,他的作品也为世⼈所珍爱。
如爱国名将岳飞、⽂天祥、林则徐,他们忠义正直,坚守⽓节,他们的字也特别受到保护和爱戴。
如果书家的道德败坏,其作品也不会为⼈所重。
想⽤书法的成就来掩盖或弥补其⼈品的缺陷,那是不⾏的。
如宋代秦桧也曾研习书法,因其卖国求荣,陷害忠良,其字亦被排斥。
据传宋代四家“苏、黄、⽶、蔡”的“蔡”原指蔡京,后因他⼈品不好,改为蔡襄。
因此那些⼤节有亏的⼈,纵使书技娴熟,因受到⼈品影响,其书亦随⼈⽽逝,泯灭不传。
传统⽂化中对于美的事物是⽤道德标准衡量的。
其实⽆论是做诗、作⽂、写字或绘画,都表现出⼈们对“善”与“恶”、“正”与“邪”这些原则性问题的态度,⼈们在看好的、正的作品时,得到美的感受,也会受到作品内容和作者⾼尚道德的⿎舞和感化,⼼驰神往。
字如其人,人亦如字是什么意思
![字如其人,人亦如字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bdddd20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f.png)
字如其人,人亦如字是什么意思
1、字如其人算是一句古话。
2、字如其人,其实最早源于西汉文学家扬雄讲的一句名言:“书、心画也”。
3、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心绪变化的。
4、“字如其人”,意谓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
5、清朝周星莲的《临池管见》对“字如其人”表述得非常具体。
6、他说:“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
7、所表达的就是“字如其人”的意思。
8、扩展资料:字如其人,从字看一个人的性格从字体的倾斜看性格字体的所谓倾斜,是指字体的偏斜角度。
9、通常字体有端正、倾左、倾右三种。
一、字体端正
1、表示执笔者为人正直,有正义感。
2、其人心地光明,行为正大,惟恐失之拘泥。
3、做事积极,负责任,守纪律。
4、自尊心很强,有自我克制的能力。
5、重名誉,为了名誉着想,可以牺牲一切。
二、倾左的字体
1、表示执笔者有进取心,肯奋斗向上。
2、有反杭的个性,包括有反传统的思想。
3、如果太过倾左,则表示其人为人欺诈,诡计多端。
三、倾右的字体
1、表示执笔者富有好奇心。
2、性格外向,热心肠,有服务精神。
3、其人理智重于情感。
4、如果过于倾右,则表示其妒忌心弧,心狠手辣。
如何理解“字如其人”?
![如何理解“字如其人”?](https://img.taocdn.com/s3/m/f92038c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6f.png)
如何理解“字如其人”?对于写字与人品的关系,历来有两种声音。
有人主张做人为先,有人认为写字与做人无关。
而我认为:写字先做人是一个普遍规律,“字如其人”符合大众观念,但确有人品低下之人却写得一手好字,这是其特殊性,我们不可因特殊性而否定普遍性。
冠军帖一、历史上对于书品与人品关系的观点1、唐代柳公权最早提出“心正则笔正”的观点,后被书家广泛引用。
苏轼也认为:“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一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2、宋代李之仪则说:“文词字画,入人易深,然于立身行己,了不相干。
”清代吴徳旋也说:“张果亭、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而废之。
”欧阳询小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持两种观点者大有人在,不过,认可“字如其人”者占绝大多数。
二、“写字先做人”是普遍规律艺术是人格、学养、天赋、境界、技巧等因素的全面反映。
优秀的书法艺术是复杂的社会生活作用于书法家后,书法家所产生的综合反应。
这一反应,首先是精神、思想层面的,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格。
对同一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心灵反应不同,决定了艺术品境界的高下。
这也就是“写字先做人”、“心正则笔正”的道理。
其次才是技法方面的反应。
“宋四家”在技法上不如晋唐诸家,但却能领袖一代“尚意书风”,何也?皆因其强调的性情正与时代特征相合、与艺术的人性化相合,其书法的思想性和其艺术境界弥补了技法上的不足。
米芾《清和帖》三、对于“奸臣书法”的解释但历史上确有一些人,如蔡京、秦桧、严嵩、郑孝胥等,人品低下,是公认的“奸臣”,但他们的书法却比较好,这该如何解释呢?从哲学上讲,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离开特殊性的普遍性,也没有离开普遍性的特殊性。
很绕吧,这些在中学都学过。
书法家的人格修养、内在精神,必然会反映到书法作品上,这是普遍性原理。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有道理吗?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有道理吗?](https://img.taocdn.com/s3/m/a5a74da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7.png)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有道理吗?如何理解“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从古至今,都有“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之说,将一个人的文学作品风格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原则等等相比较,从而得出许多作家、诗词人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们人格的体现,或者是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一结论。
使读者能在未知晓作者的情况下,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即可猜出是何人所作。
文如其人: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也指文章必然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
人如其文:是指人的思想立场观点性格等必然要在其人的文章中反应出来。
实际上两个词都在强调一个人所写的文章是这个人性格特点,思想观念的表现、为人处世的作风等等。
读到一篇好的文章,我们会惊喜会赞叹会有心灵的共鸣,对作者其人,自然先是敬慕了几分。
其中的文字一路看下来,多多少少也会有了些隐约的了解。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确实可以通过文字来体现出来。
若文章气势十足善于旁征博引,读来又沉实厚重,那作者想来肯定是学识渊博的;若字字婉约句句隽秀,必想象着躲在那文字背后的心事该是多么的清丽脱俗,这种相处方式是美好的,一点点朦胧一些些神秘,以自己的感觉来揣摩文章后面的人。
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这文章的风格宛如作者之为人,而且更由于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思想情感和写入了以身许国的政治经历。
因此它才具有如此深切的感人力量;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词开豪放派一宗,他的诗青雄高远,他的散文如滔滔江水,恣意纵横,另外他还是自成一派的书法家和画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苏轼的文章中我们充分领略到他的才情,他的情趣;再说鲁迅先生的文章,能感受到他那种激愤的心情,他关注落后中国的精神文化面貌,痛恨封建官僚专制制度。
他大声疾呼,辗转奔走,力求唤起国人的觉醒。
读他的文章,我们能看到他嬉笑怒骂的神态、铮铮不屈的傲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敢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伟岸人格矗立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无限敬仰,并不断的激励我们前进。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文如其人,文以载道意思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文如其人,文以载道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bfe9ca5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60.png)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文如其人,文以载道意思《“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文如其人,文以载道”的意思》嘿,咱来唠唠“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文如其人,文以载道”这几个词儿。
先说“字如其人”和“人如其字”吧。
我有个同学,叫大刚,那字写得可有意思啦。
他的字就像他本人一样,大大咧咧的。
他写字那笔画可粗啦,横和竖都写得跟小木棍儿似的,歪歪扭扭。
就像他平常走路,也是风风火火,带着一股莽撞劲儿。
每次看他的字,就感觉像是他在纸上撒欢儿呢。
你看那些写字工工整整、笔画纤细优美的人,往往性格也比较细腻温和。
字就像是我们性格的一个小镜子,能反映出我们是个啥样的人呢。
再说说“文如其人”。
我以前读鲁迅先生的文章,那真是犀利得很。
就像一把把小刀子,直直地刺向那些不好的社会现象。
这和鲁迅先生本人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就是个有正义感、敢于直言的人。
他看到社会的黑暗,心里着急,就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像拿着武器在战斗。
还有那些写温馨小故事的作者,你能感觉到他们心里充满了爱和温暖,才会写出那样的文字。
所以从一个人写的文章风格、内容,就能大概知道这个人的性格、思想。
最后是“文以载道”。
我记得我们学校有次征文比赛,主题是保护环境。
好多同学写的文章都在讲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有的写垃圾污染,有的写森林砍伐。
这些文章可不光是为了好看,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喇叭,在向大家传达保护环境这个道理。
文章就像是一辆小卡车,把那些道理、思想装在里面,运到每个读者的心里,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
这就是文字的神奇力量,它能承载很多重要的东西,然后传递出去,影响更多的人呢。
这几个词儿啊,就像一串小珠子,串起了人和文字之间奇妙的联系。
字如其人论文:浅谈“字如其人”
![字如其人论文:浅谈“字如其人”](https://img.taocdn.com/s3/m/30e5b2e2700abb68a882fb03.png)
字如其人论文:浅谈“字如其人”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前不久推出了中国书画等级考试制度。
通过比较规范、统一的考试机制,把书法、硬笔书法、篆刻、国画山水、国画花鸟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设置为考试科目。
面对这一新举措,有很多人叫好——中华艺术的瑰宝将得以发扬光大。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国粹,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精髓,传承着我国古代文化和文明,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心血、精力和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能够传递情感和思想的神圣使者。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
写字与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一、字,反映了书者的志向字,就是书写人的意志、情趣、追求。
清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写字者,写志也。
”他并举出张旭教诲颜真卿的一句话:“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非有远大志向、高尚情怀,书法怎么可能做到精妙呢?其实,好的书法都有深刻的含义。
唐张怀在《书艺》中说得很清楚:“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
”只要认真观察,从好的书法作品和文章中,都可以很明白地看出作者的思想、志趣。
宋黄庭坚盛赞林逋的字如何写出高洁的志向。
他说“林处士书清气照人,其端劲有骨,亦似斯人涉世也耶。
”林逋的字清气照人,笔劲有骨,同他的处世为人是很相似的。
二、字,表达书者的心境字既可以“外师造化”,又能“中得我心”。
若仅能反映外物,而不能表达自我心意,表达外界物像在内心引发的启示和感受,就失去了写字的意义。
这就是清代周星莲在他的《临池管见》中说的,“若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输我之心,则画字、写字之义两失之矣”。
三、字,流露了书者的情绪唐大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他说,张旭有什么高兴的事、生气的事,或窘迫穷困、忧伤悲痛,或愉悦闲逸、怨恨、思慕,或酣醉无聊、心中不平,只要有动于心,必借草书加以抒发。
试论书品与人品的关系
![试论书品与人品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35f2357312b3169a451a494.png)
试论书品与人品的关系书法作品是人带着一定的情感创作出来的,是受人的心意所支配的,所以离开人的作用,就谈不上什么书法作品。
历史事实表明,人品的高下,决定着书品的贵贱,人品与书品密不可分。
一书如其人。
“书如其人”是清代书家刘熙载继承并发展前人“书为心画”之说,提出来的一个著名论点,他在《艺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人可以通过书法表达自己的气质、性格,寄托自己的情思、向往和追求,即古人所说的“达其性情”;还可以通过书法表现自己在特定状况下的感受与情绪,即古人所说的“形其哀乐”。
书法作品就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书家思想感情的烙印。
正如唐代张怀權所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刘熙载说“如其学,如其志”。
的确从一幅书法作品中能看出作者的学识和才气的,一个胸无点墨、毫无素养的人能写出富有书卷气和金石气的作品来吗?在书法课上要不失时机的教育学生,学好书法,写出具有较高水平的书法作品,首先要学好文化知识,积淀雄厚的知识素养。
一个缺乏坚强毅力和锲而不舍精神,不肯勤学苦练的人,是写不出功力深厚的字来的。
“书如其人”的说法,同我国书史上不少著名书家的实际情况,也是基本上相符的。
孙过庭从王羲之的多种作品中能观察到他在书写时情绪的不同变化:“写《乐毅》则情多拂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怪虚无,《太师藏》又纵横争折,及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虞世南为人沉静寡言,字也写得萧散虚和。
苏东坡学识渊博,性情豪放,其书也纵横挥洒,沉着痛快。
沈周为人宽厚平易,字里行间便洋溢着长者风范。
多年的书法教学中,初中阶段的学生呈现出这样的规律:男生贪玩,参加兴趣小组的少,即便学书法的,也表现出浮躁的特性,笔画也不精到;女生安静,参加兴趣小组的多,习字时更沉稳持久,笔画更细腻精致。
二心正则笔正。
据《新唐书》说:唐穆宗问柳公权什么是最好的用笔法,柳说“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品与人品
中国书法,是文字的艺术,是艺术的文字,汉字因书法而彰显,书法因文字而高贵。
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道德、人品,尤其重视道德与行为的统一,提倡“德才兼备”,因此历来就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
在历代书法评价中,书品和人品都是密不可分——书法是人品的外在体现,人品是书法的内涵延伸,所以人们常以书如其人来描绘境界宏深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历来注重字的气质、神韵。
西汉扬雄曰:
“书,心画也。
”明代项穆又谈到书法还能表现人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曰:
“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指出书法能表现出人的学识、才能和志向。
历史上垂昭千古的书法大家几乎都是襟怀坦荡、高风亮节、言行一致的正人君子,他们的道德、人格、气节和他们的书法作品并传后世,使人赞颂不已,这也正是古人所说的“笔迹者,界也。
流美者,人也。
”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可谓绝妙的比喻。
唐代孙过庭分析王羲之的各件作品说:
“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有纵横争折。
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
”王羲之的美文妙笔《兰亭集序》,表现了他与文友们雅集,汇聚会稽山阴,吟诗咏志,此处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感叹道: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并挥笔写下了此传世名作。
唐太宗评价王羲之的字“尽善尽美”,称其性格“以骨鲠称”,骨鲠意即耿直、正直,并亲笔撰写了《王羲之传论》,提倡天下学习他的字体。
王羲之生活在东晋时代,时逢乱世,和与之几乎同时期的陶渊明一样,能够坚守信仰和节操,不事权贵。
他被朝廷任命担任过刺史、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等职务,他勤于政务,爱民如子,因直言上谏而触怒权贵,于是毅然辞官不做。
他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虔心信道、修道,以纯正的心感受天地造化自然万物之美,探索宇宙的深奥精微,印证到书艺上,他在《书断》中写道:
“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认为静心凝神,心正气和,才能写好书法。
他的书法和人品一样达到了清逸脱俗、仙风道骨的境界。
唐代的颜真卿,是继“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之后成就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书法家。
宋代朱长文赞其书法:
“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其书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气势磅礴的“颜体”。
颜真卿为人笃实耿直,曾为四朝元老,封鲁郡开国公(人们也称他颜鲁公),后遭到奸相卢杞陷害,奉命招抚谋反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被其所害,为国捐躯。
历代书法评论家说他的字“忠义之气,溢于笔画”、“望之知为盛德君子也”。
宋代欧阳修《六一题跋》中曰:
“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朱长文《墨池编》中曰:
“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
”
“颜筋柳骨”是品评楷书书法的术语,广为人知。
“颜”指颜真卿,其字筋力丰满,气派雍容堂正;“柳”指柳公权,其字骨力劲健,清新洒脱。
“颜筋柳骨”是说他们二人的风格象筋、骨那样挺劲有力,也泛称书法极佳。
柳公权毕生以德行为根株,“博贯经术”,其为人既有骨气且一丝不苟,同样的,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
唐穆宗曾问柳公权用笔之法,柳公权回答: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唐穆宗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之意。
柳公权的“笔谏”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一种“典范”。
元代赵岩诗曰:
“右军曾写《换鹅经》,珠黍仙书骨气清。
看到柳公心正处,千年笔谏尚驰名。
”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
他关心百姓疾苦,一次时遇天灾,他因开仓赈济,力主救民,和贪官发生争执,愤而罢官。
他离开县衙门时,两袖清风,两书夹板,一具阮弦,就是他全部财产,百姓们哭着挽留他,他画了兰、竹、菊,与他们道别。
他一生善画兰竹石,赞美其坚忍不拔,光明磊落的品格。
他曾写:
“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
他的书法,人称板桥体,清代蒋士铨评道:
“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兰竹入书,奇秀玉条,其书体正是他一生清正廉明、不同流俗的个人性格流露和写照。
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反映了对正人君子、忠臣名将的崇敬。
历代书法评论家皆是人书俱评,如果书家的道德高尚,他的书法也就会有奇古的格调,其作品特别受到保护和爱戴。
如果书家的道德败坏,其书亦被排斥。
从古代书迹流传的情况看,也是如此。
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所写的字,一如其人,坚质豪气,一派高风亮节。
相传岳飞庙中匾额“还我河山”为岳飞所书,其字气韵生动,雄浑激昂,洋溢着忠义贯日月之气,表现出我河山之巍巍荡荡不容侵犯。
“还我河山”之浩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柱石与精髓。
历史上那些品行不正、行为不端,大节有亏的奸臣、贪官,就是因人废字,因人品而失字品。
如奸臣秦桧,蔡京,严嵩,则是人所共知的事例。
他们也喜欢研习书法,也在书法技巧方面下功夫苦练了一番,可就是因他们祸国殃民,被世人所唾骂,被历史所淘汰,人们认为这些人的墨迹里面,浸入了太多的劣质和奸邪之气,玷污了纯洁的艺术,往往“得而唾弃之”,其书亦随人而逝,泯灭不传。
中国书法最讲“字外功”的修炼,何谓字外功夫?孟子曰: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宋代黄庭坚《论书》曰: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历代书家认为欲修书道,要立品为先,道德是才华的根本,注重人品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书法功夫浑厚达到一定水准时,所谓神采、气韵才会不期而至。
当然勤学苦练、技法娴熟也是必要的,如王羲之习字非常刻苦,因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相传他在木板上写字,因其书法极有笔力,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成语“入木三分”即由此而来。
清代xx曰: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书法艺术要达到高层次阶段,不是比功力的深厚,比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比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的修养及体现在书法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
在艺术领域而言,人品的高下,是决定其创作格调高下的关键。
传统文化中对于美的事物是用道德标准衡量的,认为只有该事物同时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意义时才值得特别崇敬或才算高级的美。
经典的艺术作品,从外部形式到内容、思想、精神等,都是有价值的,都表现出人们对“善”与“恶”、“正”与“邪”这些原则性问题的正确态度,使欣赏者受到作品内容和作者高尚道德的鼓舞和感化而引起共鸣,在得到美的感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