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发展
摘要: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他提出“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
可见自我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个体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它反映了个体在青春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与冲突。
埃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论述对解决青春期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本文在概述了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研究发展。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人格自我多维度
1.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提出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同一性的功能之一是为个体提供主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自我同一性的一致感能够让个体有效地适应生活中的改变。
后继的研究者Michael D.Berzonsky认为同一性这一自我结构是个体解释生活经验的认知框架。
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
当今社会上普遍对自我同一性的定义,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2.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研究背景
Erik Erikson 首先提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描述。
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 最基本的层面,即ego -identity ; (2) 个人同一性;(3) 社会同一性。
那么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是否有联系?自我同一性是否作为一种综合的心理功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压力感?
大多数研究者发现,在18~21岁之间最能体现出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差异。
特别是20岁左右是建立稳固同一感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是处于这一关键期的一个特殊群体,这是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的关系的重要原因。
他认为,人的
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分别为: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停滞。
而青少年处于第五个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是童年向成熟迈进的重要的转折点,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
这种跨越造成的混乱使青少年感到烦恼甚至痛苦。
埃里克森清楚地看到了这几年的重要意义。
年轻人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我是谁?”如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他们对个人价值和宗教问题能独立做出决定,理解了自己是怎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
但是,很遗憾,有许多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相反,他们出现了角色混乱。
自我同一性对发展健康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
如果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
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
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 ,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
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 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 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危险角色。
自我同一性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念,一种一个人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的恒常性和同一感(心理上的自我),一旦这种同一性的自我感觉与一个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配时,那么,就表明一个人的“生涯”是大有前途的。
但如果青少年不以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那他们就会以角色混乱或者也许会以消极的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
角色混乱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这样就无限制地延长了心理的合法延续期,或者说仅仅应诺了一些很快就抛弃的口头许愿。
消极同一性是告诫儿童不要学习不良行为。
埃里克森把消极同一性解释为:“是一种违背意愿地建立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并向个人呈现出所有最厌恶的,最危险的,然而也许是最真实的各种自居作用和角色之上的同一性”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孩子的母亲对堕落成酒精中毒症的兄弟充满了一种无意识的恨铁不成钢的感情,她会有选择地仅对他儿子有可能重蹈其兄弟的命运那些特征作出重复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消极的”同一性对她的孩子来说,比他内心要成为好孩子的愿望更现实,他也许会努力成为一名醉汉。
3.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情形
James Marcia提出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四种情形。
它们是同一性达成(identity achievement)、同一性拒斥(identity foreclosure)、同一性分散(identity diffusion)、延期偿付(moratorium)。
[1]
同一性达成
同一性达成表明个体考虑了各种实际选项,做出了选择,并实践选择。
在结束高中学习生活之前,似乎没有学生能够达到这种情形。
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做出决定。
对一些成人来说,在他们生命中的某一阶段,也许会达成稳固的自我同一性。
之后,还可能放弃前一种同一性,而形成新的同一性。
对某一个个体而言,自我同一性一旦达成,也不意味着一成不变。
同一性拒斥
描述的是个体过早地将自我意象固定化,没有考虑各种选择的可能,而停止了同一性的探求。
同一性拒斥的青少年往往缺乏主见,遵从他人的目标、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里的他人包括父母、宗教群体等等。
同一性完成过早的人会显得刻板与肤浅,不会沉思,应变能力差,但很少会忧虑。
这类人倾向于与父母保持密切的关系,并采纳父母的价值观。
他们喜欢有组织、有秩序的生活,尊重权威。
同一性分散
同一性性分散是和同一性拒斥联系在一起的。
个体很少"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想做什么,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经历着同一性分散的青少年无法成功地做出选择,或者他们会逃避思考问题。
缺乏兴趣,孤独,对未来不抱希望,或者可能很叛逆。
他们宁可塞着耳塞听音乐或睡觉,也不愿意接触父母和老师。
延期偿付
关于青少年在各种选择中的思想斗争过程,埃里克森用了一个"延期偿付"的词语来描述,表示青少年延迟做出个人生活或职业的选择和承诺。
埃里克森认为,在一个复杂社会,在这个"延期偿付"的阶段,青少年势必会经历自我同一性危机。
而今,这一阶段不再称为危
机了,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同一性的达成是一个逐渐缓慢的探索过程,而不是外在的急剧变化。
延期选择很正常,而且是健康有益的。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
在完成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种种危机和失败。
对于同一性形成中的危机和失败,心理学家都曾有过不同的论述。
艾里克森的理论[2]
艾里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的两个极端情形:
极端情形之一是“自我同一性过剩(too much of ego identity)”[4],艾里克森称之为“狂热主义各种狂热现象(fanaticism)”[3]。
它是指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
这些人将一些人召集于自己的周围,将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人而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这种“过于自我”状态,容易导致自我中心、个人崇拜、狂热主义等不良社会态度。
青少年的理想主义和他们的绝对倾向(非黑即白)是普遍存在的。
但如何防止这种绝对主义倾向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一种情形是同一性缺乏(lack of identity),艾里克森称之为“拒偿(repudiation)”。
指一个人拒绝自己在成人社会中应担任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
一些青少年将自己熔于某一群体中,尤其是那些可提供“同一性细节”的群体,如:崇教崇拜组织、黩武暴力组织、复仇组织、吸毒组织等,将自己从主流社会的规范中分离出来。
他们容易卷入和采取某种破坏性的行为,如暴力、吸毒、攻击。
他们有自己热衷"fantasies"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是反社会主流文化的。
马西亚的研究
马西亚的研究拓展了艾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定义。
根据他的同一性地位(identity status)研究,青少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类型的失败:早期完成(Foreclosure)和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
同一性早期完成状态的青少年,他们没有对有关自我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过自己的思考,他们自我投入的目标、价值、信仰反应了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的希望,所以,又被称为“权威接纳状态”。
这是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一种中断,是过早地将一个人的自我意向固定化,从而阻碍自我确定的其他发展的可能性。
了解同一性早期完成的青少年的特点,有助于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那些处于同
一性早期完成状态的青少年,可能具有以下特点:他们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可能十分尊重权威,他们的自我评价还建立在他人所承认的基础上;与其他青少年相比,他们较易附合他人而缺少自主;他们对传统的价值观感兴趣,很少会自己思考,不会沉思;他们较少焦虑,但比较刻板和肤浅;在同性和异性中都缺少亲密的关系;他们的智商与其他人差不多,但在遇到紧张的认知和任务时,就难以做出灵活的和合适的反应;他们喜欢有组织、有秩序地生活;他们倾向于与父母保持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父子之间),并采纳父母的价值观(如在高考志愿的选择、职业的选择、异性朋友的选择方面)。
小此木启吾的理论[4]
同一性扩散,即经历了一段颇长时期仍未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
同一性扩散的青少年常常无法发现自我,一直使自己处于一种散漫的无所依附的状态之中。
他们的不良表现主要有:可能选择与他的家庭、国家完全分离的态度,并且表现出一种长久的病态的同一性;永远也无法做到一贯忠诚,无法兑现他的承诺、承担他的义务;对自我的评价较低,自尊心较低;难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是冲动的,思维缺乏条理,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常常是表面的、凌乱的;他们虽然对自己父母的生活方式不满,但他们没有能力按自己的方式有序地生活等等。
生活可能就会比较混乱,他们会“经常处于犹豫之中,生活缺乏目标与方向,常常迷茫彷徨。
”他们无法发现自我,一直使自己处于一种散漫的、无所依附的状态之中。
这是一种病态的人格,角色混乱。
日本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小此木启吾认为同一性扩散主要表现为以下6点[5]:
1.同一性意识的过剩:片刻不停地考虑自己“是什么人?”、“该怎么做”等,本人完全被其束缚,从而失去自我。
2.回避选择的麻痹状态:有自我的全能的感觉或无限幻想,从而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是什么,使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选择和决断也成为不可能的了。
他只能不断地回避选择和决断,陷入一种麻痹状态。
3.与他人的距离失调:无法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或拒绝与他人交往,或被他人所孤立,或丧失自我而被他人所侵吞。
4.时间前景的扩散:是时间意识障碍的一种,不相信机遇的到来,也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限于一种无力的状态。
5.勤奋感的扩散:勤奋的感觉崩溃,无法集中于工作和学习,或发疯似地埋头于单一的
工作。
6.否定同一性的选择: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集团,接受被社会所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
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青年期的结束语成年期的开始。
从这时起,生活的任务就是引导他按照自我方向度过人生的其余阶段。
同一性完成了,也就实现人格独立了。
真正的独立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世界观的独立吧。
居里夫人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的价值观,那注定是“不会让别人去说”的,总会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真正自立了,便不会如此了。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张日升著:青年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张日升;自我同一性一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自我测定,心理科学,2000第2期
(4)(日)高木秀明.张日升:关于中日青年亲子关系、友人关系和自我同一性相关的比较研究,横滨国立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实践研究指导中心纪要,1992年第8期
(5) Broson,G.W. Identity diffusion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9,414-417
(6) Waterman,A.S. & Waterman,C.K.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anges in
(7)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63-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