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南通一模 寄答京友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答京友
李贽
“才难,不其然乎!”今人尽知才难,尽能言才难,然竟不知才之难,才到面前竟不知爱,幸而知爱,竟不见有若己有者,不见有称喜赞扬不啻若自其口出者,如孔北海之荐祢正平,跣足救杨彪
举.春秋之天下,无有一人能惜圣人之才者,故圣人特发此叹,而深羡于唐、虞之隆也。
然则才固难矣,犹时时有之;而惜才者则千古未见其人焉。
孔子惜才矣,又知人之才矣,而不当其位。
入齐而知晏平仲,居郑而知公孙子产,闻吴有季子,直往观其葬,其惜才也如此,使其得志,肯使之湮灭而不见哉!然则孔子之叹“才难”,非直叹才难也,直.叹惜才者之难也。
夫才有巨细,巨才方可称才也。
有巨才矣,而肯任事者尤难。
既有大才,又能不避祸害,身当其任,勇以行之,而不得一第,则无凭,虽惜才,其如之何!幸而登上第,有凭据,可藉.手以荐之矣,而年已过时,则虽才如张襄阳,亦安知听者不以过时而遂弃,其受荐者又安知不以既老而自懈乎?
夫凡有大才者,其可以小知处必寡,其瑕疵处必多,非真具眼者与之言必不信。
当此数者,则
然非委曲竭忠,真若自己有,真不啻若口出,纵人信我,亦未必能信我所信之人,憾不得与之并时,朝闻而夕用之也。
呜呼!可叹也夫!
(选自李贽《李温陵集》卷四《焚书》)
寄答京友
李贽
“才难,【人才难得】不其然乎?”【不是这样吗?其然:这样,那样】【《论语。
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能治理天下的臣子。
乱:治理)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今人尽知才难,尽能言才难,然竟不知才之难【不知人才发现之难】,才到面前竟不知爱,幸而知爱,竟不见有若已有者,不见有喜称扬不啻【不啻(chì):①不仅,不止。
②无异于,如同。
③只有,不过。
④不如,比不上】若自其口出者,【竟不见对待人才之有才像自己之有才一样,对待人才像自己培养的一样】如孔北海之荐祢正平,【《后汉书·祢衡传》记载:“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
喜欢为学,博览群书。
建安年间,献帝在许昌建都,累次迁升到“将作大匠”(官名,到汉朝时已无实权)。
见曹操野心越来越大,到了不能忍的地步,因此总是写奏章讽刺他。
曹操忌惮孔融的名声,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山阳郡守郗虑,见风使舵,以一点小错误上奏请求免去孔融的官;曹操趁机罗织罪名,构陷孔融,说:孔融曾经与祢衡大放厥词,互相吹捧,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
孔融说祢衡是“颜回复生”,犯了大不敬之罪。
于是孔融被害。
孔融和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
其余六子皆与曹操儿子曹丕、曹植很有交情,都被曹操辟为掾属,只有孔融为操所害。
平原祢衡,字正平,自以为有文才善言辩,桀骜不驯,喜欢讽刺时事,诋毁权贵,只和孔融惺惺相惜,孔融也很喜爱他的才华。
祢衡刚刚二十岁,而孔融已经四十岁,于是结为好友。
随后孔融写奏疏推荐祢衡,多次在曹操面前夸赞他。
曹操想召见他,但他老是骂曹操。
曹操怀恨在心。
但祢衡的
才华很出名,不想杀他,于是派人把他送给荆州刘表,他又侮谩刘表。
刘表也不能容他,因为江夏
太守黄祖性子急,便把祢衡送给了黄祖。
最后被黄祖所害,死时候才二十六岁】跣足【xiǎn zú赤脚,光着脚】救杨彪也【建安元年,天子新迁都许,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
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
将作大匠孔融闻之,不及朝服,往见操曰:“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
……”操不得已,遂理出彪】。
何也?以其非真惜才也;虽惜才,亦以惜才之名好,以名好故而惜之耳。
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呜呼!吾无望之矣!
举.春秋之天下,无有一人能惜圣人【孔子】之才者,故圣人【指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物。
此指孔子】特发此叹【指人才难得的感叹】,而深羡于唐、虞之隆也【唐尧(尧封于唐,故曰唐尧)、虞舜(其先人国号“虞”,故称虞舜)对人才的重视。
隆,尊重,尊崇(人才)】。
然则才固难矣【既然这样,那么(可见)人才确实难得啊!】,犹时时有之【却还是时常出现的】;而惜才者则千古未见其人焉。
孔子惜才矣,又知人之才矣,而不当其位【不在其位,指没作官,无用人权力】入齐而知晏平仲【即晏子。
春秋时齐国的贤大夫。
《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居郑而知郑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穆公之孙,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论语。
公冶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闻吴有季子,直往观其葬【季子: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少子,有贤名,寿梦欲立之,辞不受,封于延陵,因号延陵季子。
葬:坟墓】,其惜才也如此,使其得志,肯使之湮灭而不见哉!然则孔子叹“才难”,非直【不仅】叹才难【人才难得】也,直.【只,只是。
可意译为“更是”】叹/惜才者【爱惜人才的人】之难【难得】也。
夫才有巨细,巨才方可称才也。
有巨才矣,而肯任事者【以事任之者→委有才者以重任的人】尤难【更加难得】。
既有大才,又能不避祸害,身当其任,勇以行之,而不得一第【不得第,不能中举或考中进士】,则无凭【没有凭据,没有文凭】,虽惜才,其如之何【那又能把他怎么办。
言爱才者不能违反当时的用人制度而任用没有考中科举的人】!幸【侥幸】而登上第,有凭据,可藉.手【借助自己的手】以荐之矣,而年已过时,则虽才如张襄阳【其人事迹不详,疑为孟襄阳,即孟浩然】,亦安知听者【治理者,掌权者】不以【因为】过时【过了适合任用的年龄】而遂弃【弃置不用】,其受荐者又安知【又哪里知那些被举荐的人】其不以【因为】既老【已经年老】而自懈【自己松懈,不求上进】乎!
夫凡有大才者,其可以小知处【小聪明的地方。
小知:小智慧,小聪明】必寡,其瑕疵处必多,非真具眼【眼力】者与之言必不信。
当此数者,则虽大才又安所施.乎【到哪里施展呢】?故非自己德望过人,才学冠世
..【倚重信..【超人出众,天下一流。
冠:超出众人,位居第一】,为当事者所倚信
任】,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
然非委曲【(对国家或朝廷)殷勤周到】竭忠【竭尽忠诚】,真若自己有,
真不啻若口出,纵人信我,亦未必能信我所信之人
....【荐举的有真才大才的人】,憾【恨,遗憾】不得与之.【代德望过人、才学冠世的大才】并时【并立于世,同在一个时代】,朝闻而夕用之也。
呜呼!可叹也夫!
【李贽简介】
(1527—1602)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
公元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中举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
李贽公开以“异端”自居,大胆抨击当时的假道学、程朱理学和封建传统教条,被统治者迫害死于狱中。
在文学
上,反对复古主义者的剽窃摹拟,倡导“童心说”,主张文学必须发抒已见,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曾评点《水浒传》、《西厢记》等,在当时影响很大。
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评析】
这封信谈的是人才的问题。
人才难,爱惜人才者更难得。
李贽认为“才固难矣,犹时时有之;而惜才者则千古未见其人焉。
”爱惜人才者难得,而在当政者中爱惜人才者尤为难得。
李贽说孔子是惜才者,但是不当其位,手中无权,虽然看到了人才,也知道爱惜,但无权委以重任,不能发挥人才作用,使之湮灭而不见,这是非常遗憾的。
由此可见,当政者对待人才必须爱惜。
只有认识人才,爱惜人才,委以重任,发挥作用,才能使国家富强。
对待人才,也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不应只是以是否中举登第为凭据,而要看是否有真才实学。
其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才都会有缺点毛病,不能以小疵掩大德,更不能以有微瑕为借口,弃置大才而不用。
如何对待人才,古住今来,很多人探讨这个问题。
司马迁说:“人君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强调人君辨别人才真伪之重要。
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强调识别人才者之重要。
李贽进一步提出爱惜人才之重要。
这些论述尽管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人们如何正确对待人才,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才难,不其然乎!”【人才难得,不是那样吗?《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今人尽知才难,尽能言才难,然竟【终究、到底】不知才之难,才到面前竟【却、竟然】不知爱【爱护】,幸【侥幸】而知爱,竟【却、竟然】不见有若己有者,不见有称喜赞扬不啻【不止、不只是】若自其口出者,如孔北海之荐祢正平,跣足【xiǎn zú赤脚;光着脚】救杨彪也。
【现在的人都知道人才难得,都能说人才难得,然而(他们)终究(不是真正知道)人才难得。
人才到了面前(他们)却不知道爱护,侥幸(有人)知道爱护人才,却看不到(他们对待人才)就像自己拥有(的才能一样),看不到(他们)像孔北海举荐祢衡、光着脚救杨彪那样不只是好像从口中说出(赞扬的话)。
】何也?以【因为】其非真惜才也;虽【即使】惜才,亦以【因为】惜才之名【名声】好【好听】,以【因为】名好故而惜之【人才】耳。
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那么又怎么能希望他(对待人才)就像自己拥有(的才能一样)、不只是好像从口中说出(赞扬的话)这样(对待人才)就像自己拥有(的才能一样)、不只是好像从口中说出(赞扬的话)呢?】呜呼!吾无望【没有希望】之矣!举【全、整个;举国上下】春秋之天下,无有一人能惜圣人【指孔子】之才者,故圣人特、【1、特意,特地;2、只、仅仅,不过;3、徒然、白白地。
】发此叹,而深羡于【对】唐、虞【唐尧、虞舜】之隆【盛世(对人才的重视)】也。
然则才固【固然】难矣,犹时时有之【经常出现】;而惜才者则千古未见其人焉。
孔子惜才矣,又知【了解】人之才矣,而不当【在】其位【不当其位:指没作官,无权力】。
入齐而知晏平仲,居郑知公孙子产,闻吴有季子,直【径直】往观其葬,其惜才也如此,使其得志【实现志向】,肯使之【指人才】湮灭【埋没】而不见【“现”】哉!然则孔子之叹“才难”,非直【仅仅、只是】叹才难也,直叹惜才者之难也。
夫才有巨细,巨才方可称才也。
有巨才矣,而肯任事者为尤难。
既有大才,又能不避祸害,身当其任,勇以行之,而不得一第,则无凭,虽惜才,其如之何!幸而登上第,有凭据,可藉手以荐之矣,而年已过时,则虽才如张襄阳,亦安知听者不以过时而遂弃,其受荐者又安知不以既老而自懈乎?
夫凡有大才者,其可以小知处必寡,其瑕疵处必多,非真具眼者与之言必不信”此数者,则虽有大才,又安所施乎?故非自己德望过人,才学冠世,为当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
然非委曲竭忠,真若自己有,真不啻若口出,纵人信我,亦未必能信我所信之人,憾不得与之并时,朝闻而夕用之也。
呜呼!可叹也夫!(《李温陵集》
补孔融典故:
《三国演义》中孔融关于孔融因杨彪而谏曹操的话还显得有些客气,据《三国志》注引《续汉书》载,听说曹操要杀杨彪,孔融顾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
并且声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
这就很有逼宫的味道了。
见孔融说得这样直白,曹操无奈,只得免去杨彪的官职,放归田里。
第三次。
《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曹操想招安刘表。
谋士贾诩说:刘表好结交天下名士,如果我们能派一位有文名之士前往说服,刘表才有可能投降。
曹操问荀攸:谁人可去?荀攸说:孔文举可当此任。
孔融一直以“荐举贤良诱益后进”为己任,先后荐举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
此时,他又书生意气,绕过曹操直接向皇上举荐自己的好朋友祢衡。
没想到弄巧成拙,这一举荐,不但害了祢衡的性命,也为自己被曹操所杀罗列了一条罪状。
祢衡读书很多,却狂傲无比。
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说他德才兼备:淑质贞亮,英才卓跞。
……忠果正直,志怀霜雪;……飞辩骋词,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
可是,祢衡初见曹操便轻狂无礼,把荀彧、荀攸、郭嘉、张辽、徐晃等文武百官大加贬斥,淋漓尽致表达当时文人士族对曹操专权不满的发泄。
曹操能不恼火吗?曹操忍住怒火,让祢衡作帐下鼓吏。
祢衡却裸体击鼓骂曹,曹操对祢衡十分痛恨,终于借刘表之手,刘表又借黄祖之手杀害了祢衡。
这位年轻很有才华的建安作家,终因性格狂傲,不容于当世,而过早招致杀身之祸(拙文《祢衡之死》有详尽介绍)。
同时,曹操对孔融也很生气,怀疑孔融举荐祢衡的用心是侮辱自己。
祢衡的死,无疑预示了孔融命运的结局,加重了曹操“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