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好:0

不好:0

浅谈儒学对当今中国外交的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头脑中 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 根深蒂固 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等方方面面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而中国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发展完善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当代中国的外交层面自然也概莫能外。且不论中国我国外交政策的实施是出于什么样的真实目的 但就其政策本身来看它确实拥有着儒家思想的深刻烙印 并且着重突出了“中庸之道”“忠恕之道”“重义轻利”“构建和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方针与政策。一、中庸之道中庸即是善 是适度。中庸是中国儒家道德智慧之精髓。徐复观《中庸》的注解 “中” 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之意。《中庸》中说道“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庸之道就是让处事人排除个人情感 好恶的偏向 秉持理性的、现实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观念 客观地分析和把握所要处理的问题及其变化 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之间择其中者而行之 做到既无过分也无不足 既不冒进 又不保守 而是恰如其分。《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之而时中也”。此句说了中与时的关系 指出中是随时而中因时而中 也就是说是根据时机的变化 灵活的适中的处理问题 决不是那种不分场合不分条件的随意折衷。儒家认为中庸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和处世艺术。中庸之道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我国外交策略及其活动。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这一特色的外交方针 其实是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实践。万隆会议举行之际 与会国不论其意识形态还是社会制度还是国家的发展程度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再加上一些国家别有用意的破坏。与会各国存在各式各样的意见和立场 甚而引起争论与冲突 会议几近破裂。关键时刻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恰到好处的缓和了与会国的矛盾 并且周恩来在讲话中指出各国所面临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同样者面临着历史使命 以及表达了中国和善、和解等原则和立场。“和”而又“不同” 以此突出了各国共同的利益和共同认识。针对各国的问题周恩来都秉以刚柔相济的态度做了严密而周详的回答。此后 “求同存异”成为中国外交上的一大基本准则。可以说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局面 也是体现了中庸之道。邓小平在当时国内外形势严峻形势下 审时度势 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主题 从而为中国之崛起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毋庸置疑 这一决策同样做到了“君子时而中”。改革开放后 中国的外交局面也进一步得到开拓。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 “我们主张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 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 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总之 孔子的“中行”与“中和”都贯彻在了中国当代的外交思想中 即“无过”又无“不及” 充分反映了儒学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 二 忠恕之道忠者 心无二心 意无二意之谓 恕者 了己了人 明始明中之意。忠恕之道是中国儒家伦理范畴与处世方式 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曾子曰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孔子在《雍也》篇里说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忠恕之道就是说人在实现自己的利益时 不仅不要不妨碍他人实现自己 而且要帮助他人实现自己。忠恕之道也强调了处理人际关系时 应

该设身处地的替别人照相 将心比心 去譬于己 推己及人。通过忠恕之道而“爱人” 达到人与人际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宽容。“爱人者 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人与人之间如此 推及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亦是如此。纵观中国当代外交 忠恕之道在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有着深刻的意义。世界是多样化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应当并行不悖 不能把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强加于人 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针对当前某些西方国家自己本国内的人权问题都没有解决 却堂而皇之打着保护人权的幌子无端的干涉别国内政 甚而以打击恐怖主义的旗帜来实行恐怖主义的行径。并且造谣“中国威胁论” 针对于此我国外交部严重声明 中国坚决走和平崛起之路 “反对霸权主义 并且永远不称霸”。中国积极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出不结盟策略等都有所反映我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维护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尊重各国所选的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如此等等 都鲜明的体现了中国外交思想中儒家“忠恕”的精神印记。 1954年上半年 中国在与缅甸和印度的两份国际文件中 提出了和平共处出五项原则 即 相互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体现了我国外交在充分考虑我国的国家利益时 也尊重了对方国家的权益。这个原则有着强烈的中国人的特点 体现了现在国家外交也来源于孔孟之道。如今中国大力为第三世界提供无偿援助 特别是对非洲国家的支援。团结世界各个发展中国家 无疑不体现了我国在实现自己的利益时 不仅没有妨碍他人实现自己 而且要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利益。三 重义轻利义 指思想行为符合道德标准 利 指利益 功利。孔子曾说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反对“不义而福且贵” 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以义统利。孟子亦曰“非其义也 非其道也 裕之以天下弗顾也”。荀子继承发展 曰 “先义而后利者荣 先利而后义者辱”。董仲舒随后又发展为 “义者心之养也。礼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 故养莫重于义 义之养生大于利矣。”总而言之 重利轻义儒家之传统也。尽管这里所说的利是于个人而言 单放眼国家之间亦是如此。国家利益是对外活动的根本目标 是制定对外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国际社会中国家之间的分离聚合、冷热亲疏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由国家利益所决定的。国家之间“没有永久的敌人 也没有永久的朋友 永久的只有利益”。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 利益的相悖是冲突的根源。而我国在处理国际问题时 更多的是考虑“信” 考虑“ 以义统利”“见利思义”中国并不是不重视利益 但是它确实常常以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及事情本身的是非曲折来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从不袖手旁观 置身度外 也不趁机捞财 大发不义之财或者以牺牲他国人民的利益来满足自己 中国从来都是积极参与 努力解决 自己崛起也不忘回馈世界人民 始终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可否认的说 中国的外交也有对此充分地体现 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 在某一方面也可以表现出中华民族重义轻利的观念。朝鲜战争 中国在防止美帝国主义威胁我国领土安全之时 同时也有对朝鲜的人道主义援助。还有抗日战争胜利后 中国更是放弃了日本对我国的巨额赔款 更是彰显与日本睦邻友好的关系 显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仁义之心 一种重义轻利的中华传统美德。

四 和睦思想替别人照相 将心比心 去譬于己 推己及人。通过忠恕之道而“爱人” 达到人与人际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宽容。“爱人者 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人与人之间如此 推及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亦是如此。纵观中国当代外交 忠恕之道在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有着深刻的意义。世界是多样化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应当并行不悖 不能把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强加于人 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针对当前某些西方国家自己本国内的人权问题都没有解决 却堂而皇之打着保护人权的幌子无端的干涉别国内政 甚而以打击恐怖主义的旗帜来实行恐怖主义的行径。并且造谣“中国威胁论” 针对于此我国外交部严重声明 中国坚决走和平崛起之路 “反对霸权主义 并且永远不称霸”。中国积极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出不结盟策略等都有所反映我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维护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尊重各国所选的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如此等等 都鲜明的体现了中国外交思想中儒家“忠恕”的精神印记。 1954年上半年 中国在与缅甸和印度的两份国际文件中 提出了和平共处出五项原则 即 相互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体现了我国外交在充分考虑我国的国家利益时 也尊重了对方国家的权益。这个原则有着强烈的中国人的特点 体现了现在国家外交也来源于孔孟之道。如今中国大力为第三世界提供无偿援助 特别是对非洲国家的支援。团结世界各个发展中国家 无疑不体现了我国在实现自己的利益时 不仅没有妨碍他人实现自己 而且要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利益。三 重义轻利义 指思想行为符合道德标准 利 指利益 功利。孔子曾说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反对“不义而福且贵” 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以义统利。孟子亦曰“非其义也 非其道也 裕之以天下弗顾也”。荀子继承发展 曰 “先义而后利者荣 先利而后义者辱”。董仲舒随后又发展为 “义者心之养也。礼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 故养莫重于义 义之养生大于利矣。”总而言之 重利轻义儒家之传统也。尽管这里所说的利是于个人而言 单放眼国家之间亦是如此。国家利益是对外活动的根本目标 是制定对外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国际社会中国家之间的分离聚合、冷热亲疏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由国家利益所决定的。国家之间“没有永久的敌人 也没有永久的朋友 永久的只有利益”。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 利益的相悖是冲突的根源。而我国在处理国际问题时 更多的是考虑“信” 考虑“ 以义统利”“见利思义”中国并不是不重视利益 但是它确实常常以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及事情本身的是非曲折来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从不袖手旁观 置身度外 也不趁机捞财 大发不义之财或者以牺牲他国人民的利益来满足自己 中国从来都是积极参与 努力解决 自己崛起也不忘回馈世界人民 始终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可否认的说 中国的外交也有对此充分地体现 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 在某一方面也可以表现出中华民族重义轻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