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真题》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高考真题》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母题来源一】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母题题文】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试题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课标中的“早期国家的特征”,题型是“反映类”选择题,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提供了商朝与西周王位继承的代际变化,要求深层次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考生通过王位代际的变化,找出商周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从而得出历史结论。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

考查了学生对商周时期的史实的掌握,同时考查学生通过史料理解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应对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掌握。

(1)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开创的一种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的权利, 同时又对周天子负有一定的义务。

被分封的并不都是具有王族血缘的诸侯。

(3)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它以血缘关系为维系政治统治的纽带,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均依附于嫡长子继承制。

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2018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此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

结合分封制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应选C项【答案】C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8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

A项说法错误;B、D项可表达,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C2、〔2018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此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

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①②;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答案】D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8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解析】此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迁移与材料解读能力。

(word完整版)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word完整版)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4.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5.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规范训练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A.中央集权B.家国一体C.天下为公D.官僚政治2.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示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

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

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A.强化宗族认同B.继承华夏传统C.凸显贵族地位D.维护尊卑关系3.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选精练卷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选精练卷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选精练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

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材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3.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重在敬神。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儒家学派始于周公旦B.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重视“礼”C.周礼重心从神转为人D.礼乐制度重在维护社会等级4.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

”此“组织精神”()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B.保证了民主决策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D.防止了官员腐败5.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6.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该规定是为了()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7.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

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测试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测试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衡水期中)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2.(2018河南郑州一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

这些规定( )A.强化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C.实现了文字统一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3.(2018广东广州调研)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

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

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4.(2018河北承德联校期末)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

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

由此可以推知( )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5.(2018山东济南期末)《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D.社会演进趋势相同6.(2018重庆一模)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初“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这一机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导致皇权的旁落C.防止官员贪污腐败D.利于减少中央决策失误7.(2018山东德州期末)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隐瞒,不得控诉或者作证。

2019高考历史二轮检测1-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考历史二轮检测1-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考历史二轮检测1-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1、(2018·广东梅州一摸)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道:“西洋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强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那么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

其中我们的“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是受什么影响最大()。

A、内阁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中央集权制度解析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凝聚宗族,注重家庭观念和家乡观念。

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2018·福建龙岩模拟)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因素有()。

①血缘亲情产生的凝聚力②传统的孝义观念③政府的提倡和干预④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根据题干“六世同居”大家庭的形成,和强有力的家族凝聚力、忠孝观念、明清政府的表彰密切相关,①②③应全选。

答案A3、“(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选项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力很大,独立性强,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说法有误,选择C项。

答案C4、(2018·山东滨州二模)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解析左图表达了分封制下山东的行政区划,右图中的“琅琊郡”说明了地方权力受控于中央。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析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考向一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演进1.讲高考(1)考纲要求了解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知道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2)命题规律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一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二是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对于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考察近两年来考的较少,考生可适当复习;对于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考生要重点复习;二者均是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为辅。

例1.(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 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例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精练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精练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衡水期中)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2.(2018河南郑州一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

这些规定( )A.强化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C.实现了文字统一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3.(2018广东广州调研)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

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

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4.(2018河北承德联校期末)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

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

由此可以推知( )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5.(2018山东济南期末)《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D.社会演进趋势相同6.(2018重庆一模)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初“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这一机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导致皇权的旁落C.防止官员贪污腐败D.利于减少中央决策失误7.(2018山东德州期末)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隐瞒,不得控诉或者作证。

2019历史高考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0卷.doc

2019历史高考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0卷.doc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60分)1.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有交纳贡赋的义务,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是地方特产、珍鸟奇兽。

材料说明西周( )A.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B.具备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C.用血缘解决继承问题D.用经济手段控制地方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是地方特产、珍鸟奇兽”,可知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故A项正确;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划分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下,中央主要依靠血缘关系和周天子的权威来实现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

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

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公共性君臣关系,没有涉及分封制,故A项错误;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君主是全天下人的大宗,全天下人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的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权力的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D项是宗法制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3.据《左传》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国国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

因为此举( )A.挑战了宗法制度B.损害了大夫利益C.冲击了天子权威D.不符合周礼规定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大夫”“国君”,可知为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是季孙氏的家臣主张整肃跋扈的大夫,结果受到反对和批评,并未真正损害大夫的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冲击周天子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大夫替国君整肃大夫,实际上是僭越了大夫的职责和地位,这不符合西周礼乐制度的规定,故D项正确。

2019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配套测试:专项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2019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配套测试:专项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2019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配套测试:专项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选择题】〔单项选择题,20题,共计40分〕03、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宗、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04、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七百年”。

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父系家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皇帝制度05、右图为闽南地区王氏宗祠“世飨堂”的两块牌匾。

它们〔〕①表达聚族而居的宗法观念②具有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③强调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④反映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06、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给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以下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齐威王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09、以下措施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是A、西汉设立中朝B、唐设三省六部C、北宋设置通判D、清朝设军机处10、在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曾出现过如下现象,请按出现时间顺序排列①首辅“票拟”②“三衙”统军③刺史监州A、③①②B、③②①C、②③①D、①②③13、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选项是〔〕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③④②①D、②④①③17、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非选择题】〔3题,共计60分〕材料三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

【师说】2019届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练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师说】2019届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练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9 甘肃天水调研)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

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

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

《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B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 “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D .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列举了有关夏、商、周三代最高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一些关系,A、C 两项与材料无关,可直接排除;夏、商、周三代时期主要的权利纽带是血缘,故 D 项表述不正确;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比较低,所以说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B2 . (2019江苏南通一模)“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解析:本题考查秦代政治制度。

材料中关键信息为“守”“ 尉”“ 监” ,结合材料上下文关系可判断是地方官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B 项; A 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材料并不涉及贵族政治问题,故 C 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并没有官员人数与效率的信息,无从判断机构臃肿,故排除 D 项。

答案:B3.商朝早期,“王位继承兄终弟及比较常见,例如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兄弟 4 人曾先后为王。

小乙武丁继位后情况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此后,父死子继成为商王继统的常例”。

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反映出( )A .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B .王位世袭制的逐渐完备C.王权的不断加强D .商朝政治的日趋腐朽解析:材料表明,商代的王位继承发生了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成为常例的演变。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原卷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原卷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3.(2019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模拟)学者吕文郁认为,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

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

该学者意在强调A.周代的分封制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B.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遭受极大冲击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D.传统的政治统治具有相对的合法性4.(2019届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押题)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

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

”梁启超认为A.宗法制度最早起源于周代B.宗法制度影响至今C.家族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D.宗族比国家更重要5.(2019届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中高三下学期冲刺模拟)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9年4月浙江选考,27,2分)(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2019·全国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 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A【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强调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强调的是选贤任能,与血缘关系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的出现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的产物,C选项排除。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与血缘关系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2.(2019·全国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知宋朝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

北宋治军的方针是强干弱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因此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军事力量的控制,与地方控制无关,C选项排除。

北宋的贫富分化主要和政府的土地政策、经济发展有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准确把握,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2019·全国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 D【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率先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对地方实现了强有力的控制,因此有力量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 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 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 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 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 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 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 随意编辑
第一编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 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属于命题的高频区。几乎每年每卷都会出 现1—2道选择题。从历年试题来看,选择题大多集中在“两汉时期 的政治制度”和“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综合性非选择题出现的几 率也很高,大多集中在“唐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明清时期的政 治制度”。从考查能力上看,本部分重点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的 能力以及理解历史结论和历史叙述的能力。另外,本部分试题对考 生阅读史料并解读史料的能力要求较高。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习题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习题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作业一、选择题1.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拥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

这反响出当时()A.礼制看法影响城市建设B.城市布局表达皇权至上C.古代国都模式已经定型D.君权神授影响城市布局答案A解析据?周礼·考工记?可判断资料与周代礼制相关。

依照资料信息“拥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城市布局表达出明显的等级和序次,说明礼制看法影响城市建设,故A项正确。

皇权至上是秦朝开始确立的,B项与资料信息不符;仅由资料信息不能够得出古代国都模式已经定型,故C项错误;资料未表达君权神授,故D项错误。

2.(2021·湖南衡阳一模)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抢夺晋国国君地址后,为坚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权益屠杀殆尽。

此后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

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医新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说明()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崩溃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坚固C.封建等级制度碰到冲击D.家国系统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资料“小儿子〞“抢夺〞“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说明宗法制遭破坏,结果“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从反面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坚固和坚固,故B项正确。

A、C两项与资料主旨不符,消除。

D项不吻合史实,消除。

3.(2021·河南郑州二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一致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

这些规定()A.加强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C.实现了文字一致D.根本除掉了地方的语言隔膜答案 B解析西周时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推行的是间接收理,当时并未形成中央集权系统,故A 项错误;根据资料“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一致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可知,此举有利于西周各封国间形成一致的礼仪和官方语言,从而促进了各封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 B 项正确;资料涉及的是礼仪和官方语言方面的推行,没有涉及文字层面的一致,故C项错误;雅言的推行仅限于各封国贵族层面,没有涵盖民众层面,各国方言仍旧存在并通行民间,并没有除掉地方的语言隔膜,故D项错误。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习题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习题含解析

1 / 10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2017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

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材料表明()A.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B.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C.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D.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2.(2018江苏扬州期末)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A.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3.(2017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一)《左传·襄公十二年》中记载:“秋,吴子寿梦卒。

(襄公)临于周庙,礼也。

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临,哭也)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等级森严C.宗法制亲疏有别B.奴隶制渐趋强化D.封建制尊卑有序2 / 104.(2017江苏无锡期中)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

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乃形成见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B.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5.(2018江苏南通一模)《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析2019040152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析2019040152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考向一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演进1.讲高考(1)考纲要求了解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知道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2)命题规律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一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二是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对于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考察近两年来考的较少,考生可适当复习;对于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考生要重点复习;二者均是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为辅。

例1.(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例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专题一+政治制度+讲义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政治制度+讲义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政治制度【要点总结】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1.演变:(1)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

(2)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秦汉时期确立并有所发展,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2.特点:(1)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2)以皇权为中心且不断加强,尊卑等级严格,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3)人治高于法治。

本质是权治、官治的专制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

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5)宗法观念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影响深远家国一体色彩鲜明。

(6)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统治者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之一。

二、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发展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受到旧政治制度的严重阻碍;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影响方式革命、改革、立法特征(1)议会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议员由普选产生,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2)一般遵循权力制衡的原则(3)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作用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调节、缓和了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提分训练】1.“收族”是西周到春秋时期宗法制中的重要现象。

即大宗宗子如果没有亲生儿子,就需要从同族同宗中收养族人的“支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收族”。

由此可知,周代的“收族”现象( )A.背离了嫡长子继承制原则B.有利于维护贵族集团的稳定C.呈现“家国同治”的特点D.体现了宗法制逐步走向瓦解2.秦朝的文书正常流程是自郡一级自上而下逐级行文,要求遵照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作业一、选择题1.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

这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君权神授影响城市布局答案 A解析据《周礼·考工记》可判断材料与周代礼制有关。

根据材料信息“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城市布局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和秩序,说明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故A项正确。

皇权至上是秦朝开始确立的,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仅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衡阳一模)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

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

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说明() 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答案 B解析材料“小儿子”“夺取”“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说明宗法制遭破坏,结果“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从反面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故B项正确。

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2018·河南郑州二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

这些规定()A.强化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C.实现了文字统一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答案 B解析西周时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管理,当时并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可知,此举有利于西周各封国间形成统一的礼仪和官方语言,从而促进了各封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礼仪和官方语言方面的推广,没有涉及文字层面的统一,故C项错误;雅言的推广仅限于各封国贵族层面,没有涵盖民众层面,各国方言仍旧存在并通行民间,并没有消除地方的语言隔阂,故D项错误。

4.(2018·太原模拟)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确定的是()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答案 D解析秦朝设郡数目是确定的,只是受到史料的影响而出现分歧,故A项错误;从表中可知,秦朝是否设立洞庭郡存在争议,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中对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存在分歧,故C项错误;不论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如何,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是肯定的,故D项正确。

5.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主官都由中央任免。

以后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

据此可知()A.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统一的政权要求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C.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D.这一做法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自秦以后,地方主官由中央任命成为定制,这反映出在统一政权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主官的任命,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

6.西汉前期,丞相下设“十三曹”,处理全国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领域的事情;皇帝下设“六尚”,其中“五尚”只管皇帝私人的衣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

据此可知() 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中朝还无法与外朝抗衡C.政府机构分工明确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答案 D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汉前期,丞相下设的“十三曹”权力很大,这说明当时皇权受到了相权的压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D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中朝、外朝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

因而士人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策论,尔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

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A.有匡时济世的功能B.有诗歌取士的特征C.有制约君权的职能D.有民主议政的特点答案 A解析据材料信息“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特别关心国运”可知,科举制度结合时政进行考试,故A项正确;“诗歌取士”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制约君权”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民主议政”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8.(2018·辽宁四校联考)《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这表明宋代()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答案 A解析根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表明宋代重视监察体系建设,故A项正确;通判负责监督,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在地方设通判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藩镇割据是由于地方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材料仅从行政上削弱地方权力,无法达到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作用,故D项错误。

9.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B.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C.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答案 B解析根据“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可知,这符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从侧面说明应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使地方适度分权,故D项错误,B项正确。

“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材料不能体现,C项错误。

外重内轻容易引发割据分裂局面,使统一王朝走向瓦解,这是汉唐两代的教训,A项错误。

10.(2018·衡水一中模拟)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

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答案 A解析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实行“三相制”,完整的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在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之下,实行“群相制”,相权被进一步分割,各个机构之间相互牵制,皇权进一步强化,在元朝“一省制”之下,中书省的长官是宰相,这是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导致元朝后期相权威胁皇权,政局动荡,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展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没有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展现了中央机构的变化,没有涉及行政职能的强化问题,故C项错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皇权是一直加强的趋势,皇帝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故D项错误。

11.明成祖时内阁只是一个特命入值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场所;明仁宗任用东宫旧官杨荣、杨士奇等以殿阁大学士兼部院寺要职;明宣宗将中枢决策权交给杨士奇等阁臣并兼六部尚书,内阁取得了票拟权,阁臣的署衔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内阁拥有独立的决策权B.明朝内阁的地位在不断提升C.容易形成阁臣专权局面D.君主专制有完善的辅政制度答案 B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明成祖时内阁既没有官署的配备,对六部也没有直接的指挥权力,到仁宗、宣宗之时,殿阁大学士具有一身二任,六部通过内阁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形成皇帝——内阁——六部的政治体制,到嘉靖时首辅与过去宰相没有多少差别,可见内阁地位逐步提升,B项正确。

C项是宰相制度下的现象,中书省或者说宰相,对军国大事具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力,容易形成宰相专权局面,而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握在皇帝手中,从未被阁臣操纵,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

材料主旨是内阁地位的提升,不是内阁的辅政职能,故D项错误。

12.中国古代刑法中,“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属于各罪之首,而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十恶之首。

材料说明古代中国() A.皇帝统治罪恶深重B.皇权至上的司法原则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刑法只是皇帝的家法答案 B解析据材料中“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十恶之首”可得出,古代刑法对侵害皇权统治地位的犯罪处以重罚,这显示出皇权至上的司法原则,故选B项。

A项材料未反映,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二、非选择题13.(2018·山东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长达两千多年的王朝时代,中国有一个其他政治实体无法抗衡的中央集权政府。

精英的构成不是由于出身,而是由于财富与才能,家族在社会等级中上下波动,阶级界限比较模糊。

教育与政治经验在普及,人口一般在政治中发挥着作用。

经济以私人经营为基础,价值观相对地说是世俗的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美国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材料二西欧中世纪是多元的政治体制,在王权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仅发生在教权与王权之间,而且国王与贵族诸侯一直有“约”,且约定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

在社会的下层,领主与佃户之间、领主与农奴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农奴有条件的坚持某些个人权利,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保护,这从根本上削弱着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

——侯建新《原始个人权利与西欧封建政治制度》(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体制能够长期运行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相比,西欧中世纪政治体制的不同,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因素: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实行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有科学的选官制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小农经济和私营工商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提升了人们的道德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素质。

(2)不同:中国是一元的中央集权制,而西方是多元政治体制;中国古代主要依靠儒家道德伦理调节社会关系,西方靠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维系社会各种力量。

影响:削弱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国有一个其他政治实体无法抗衡的中央集权政府”得出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根据材料一“精英的构成不是由于出身,而是由于财富与才能,家族在社会等级中上下波动”得出有科学的选官制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根据材料一“经济以私人经营为基础,价值观相对地说是世俗的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得出经济上的小农经济为主体和思想方面儒家思想为主流;根据材料一“教育与政治经验在普及,人口一般在政治中发挥着作用”得出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