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试
摘要: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2001至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由115万增长到了610万。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导致就业岗位大大减少,企业单位对应征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就业岗位数量与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成比例的情形下,面对激烈竞争的局面, 大学生的择业过程必然会出现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大学毕业生应当如何进行就业心理调适,高教工作者应当如何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这些问题在实施"就业率向全社会公开"制度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活是单纯、充满理想的学习生活。但在即将离开校园,跨入社会之时,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巨大,从而引发心理压力。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明显超载,特别是工作岗位不理想或工作还没着落时,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主要是因为自己的自信力低,就业压力大,期望值高,用人单位挑剔而产生。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各种选择和诱惑面前无所适从;或职业期望过高,不切合实际;或希望尽快落实就业单位,急于求成;或幻想无须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得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实际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普遍出现焦虑和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
2、矛盾心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因而产生种种矛盾的心态:他们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眼前现实;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但又互相攀比、爱慕虚荣;重事业、重才智的发挥,在实际价值取向上重物质、利益;对自我抱有充足的信心,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自卑;既崇尚个人奋斗、自我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职业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自我认知上自傲与自卑并存,职业选择上独立性和依赖感错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
3、自傲心理:自傲心理在大学生身上反映最为突出。一些大学生或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以“天之骄子”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或自我评估过高,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有的则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脱离实际,怕吃苦、讲实惠,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也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一些大学生自我评价过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表现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过于拘谨,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有的大学生因为学历、成绩、能力、性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而丧失了勇气,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
5、挫折心理:生活中有成功就会有失败。而当代大学生由于一直囿于校园,生活经历比较简单,未曾经历过波折,没有经受过挫折的考验,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对待挫折的准备。在就业工作中,他们往往希望一蹴而就,能够顺利就业,害怕失败。一旦受到挫折,往往产生挫折心理,感到失落、悲观失望、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6、攀比心理:在就业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所碰到的机遇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而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迟迟不愿签约。
7、从众心理:大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见,从众心理较为严重。表现在就业过程中,就是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盲目滑向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追求功利,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没有从职业发展与个人前途、国家需要去考虑,求安稳,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现在很多毕业生看别人考研、考公务员,自己也跟着去考,也不考虑自己适不适合,有没有实力,这样无谓的从众心理,只会浪费就业机会,浪费保贵的时间。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客观因素
(一)社会环境
毕业生择业上,出现了就业观念多元化的趋势。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们在就业过程中更
加注重经济效益、地域范围和社会效果,强调自我发展而忽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社会需求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嬗变,造成了大学生在择业中各种矛盾心理、攀比心理等不良的就业心态。
(二)学校教育的片面性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在大学教育中,往往忽视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择业观教育。另外,对大中专毕业生来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还是基本采用本科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样与我国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相违背。这也导致专科与本科学生从技术层面来看没什么区别,可接受的理论知识又与之有差距,导致大专与本科生争同一层次的工作岗位,由于大专生没有优势,导致大专生择业更加困难。
(三)家庭期望误导
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期望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父母价值观念为主导的家庭对子女的就业选择往往抱以一种特定的期望,深刻影响学生心理活动和价值判断。因此,有的大学毕业生也就难以摆脱家庭期望的阴影,在择业时盲目地跟着父母的感觉走,而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的期望过高,希望他们能到层次较高的单位或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工作,这样就会给大学生择业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与社会方面
1、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2、坚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城乡基层服务一线、面向西部边远地区建设一线,同时根据现在经济形势发展的新需要,在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更大的就业空间。
3、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毕业生,在这些能够扩大就业的领域里更好地就业。
4、进一步畅通毕业生到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就业的路子,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5、强化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着力解决就业供求信息不对接、技能不适应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