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 第四章 4.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将一块块的砖从地面往上叠砌,当砌到一定的高为什么要验算墙、柱的高厚比?度时,即使不受外力作用这样的砖墩也将倾倒。

若砖
墩的截面尺寸加大,则其不致倾倒的高度显然也要加
大。

若砖墩上下或四周边的支承情况不同,则其不致倾倒的高度也将不同。

混合结构房屋中,砌体结构及其构件必须满足承
载力计算的要求外,还必须保证其稳定性。

在《砌体
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用验算墙、柱高厚比的方法来进行墙、柱稳定性的验算。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高厚比验算主要包括三个问题: 一是允许高厚比的限制;
二是墙、柱实际高厚比的确定; 三是哪些墙需要验算高厚比。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4.3.1 允许高厚比及影响高厚比的因素
根据工程实践经验,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及理论校核得
到墙、柱允许高厚比值,墙、柱允许高厚比,应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表6.1.1采用
表 6.1.1 墙、柱允许高厚比[b ]值
这是在特定条件下规定的允许值,当实际的客观条件有所变化时,有时是有利一些,有时是不利一些,所以还应该从实际条件出发作适当的修正。

砂浆的强度等级
墙柱M2.52215
M5.02416≥M7.52617
注:1 毛石墙、柱允许高厚比应按表中数值降低20%;2 组合砖砌体构件的允许高厚比,可按表中数值提高20%,但不得大于28;3 验算施工阶段砂浆尚未硬化的新砌体高厚比时,允许高厚比对墙取14,对柱取11。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4.3.1 允许高厚比及影响高厚比的因素
允许高厚比的影响因素
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
拉接墙的间距;
支承条件;
砌体类型;
砌体材料的质量和施工技术水平; 构件重要性(承重墙与非承重墙); 砌体截面型式(如:是否开洞); 构造柱截面及间距;
房屋使用情况(有无振动荷载)。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表 6.1.1墙、柱允许高厚比[b ]值
根据弹性稳定理论,对用同一材料制成的等高、等截面杆件,当两端支承条件相同,且仅承受自重作用时失稳的临界荷载比上端受有集中荷载的要大,所以非承重墙的允许高厚比的限值可适当放宽。

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μ1:
砂浆的强度等级
墙柱M2.5
2215M5.0
2416≥M7.52617
注:1 毛石墙、柱允许高厚比应按表中数值降低20%;
2 组合砖砌体构件的允许高厚比,可按表中数值提高20%,但不得大于28;
3 验算施工阶段砂浆尚未硬化的新砌体高厚比时,允许高厚比对墙取14,对柱取11。

当h>240mm时,μ
1
=?
当h>240mm时,应取μ
1
=1.2
当承重墙时,μ
1
=?
当承重墙时,应取μ
1=1.0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有门窗洞口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μ2:
对于有门窗洞口的墙,可视为变截面柱。

根据弹性稳定理论,该变截面柱的计算高度修正系数随着门窗洞口宽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表明失稳临界荷载将减小,为此在设计中要用增大计算高度反映。

实用时采取将墙允许高厚比减小,其道理是一样的。

应按下式计算:210.40.7s b s
m =-≥注:当按上式算出的值小于0.7时,取μ2=0.7;
当洞口高度等于或小于墙高的1/5时,取μ2=1.0。

H
H 1
H 1<H /5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注意:
①上端为自由端墙的允许高厚比,除按上述规定提高外,尚可提高30%;
②变截面柱的高厚比可按上、下截面分别验算,其计算高度可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5.1.4条的规定采用。

验算上柱的高厚比时,墙、柱的允许高厚比可按表6.1.1的数值乘以1.3后采用。

③对厚度小于90mm的墙,当双面用不低于M10的水泥砂浆抹面,包括抹面层的墙厚不小于90mm时,可按墙厚等于90mm验算高厚比(工程实践表明,用厚度小于90mm的砖或块材砌筑的隔墙,当双面采用较高强度的砂浆粉刷时,其稳定性满足使用要求)。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在砌体结构设计中,将墙、柱计算高度H 0与墙厚或矩形柱截面的边长(应取与H 0相对应的边长)的比值,称为墙、柱的高厚比,用b 表示。

0/H h b =墙、柱的高厚比和钢、木结构受压杆件的极限长细比具有相类似的物理意义。

0T
/H h b =或4.3.2砌体房屋墙、柱高厚比验算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H 0:—墙、柱的计算高度,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的
表5.1.3确定;
h :—墙厚或矩形截面柱与H 0相对应的边长,当轴心受压
时为截面较小边长;
012/[]
H h b m m b =≤(一)矩形截面墙、柱的高厚比验算
4.3.2砌体房屋墙、柱高厚比验算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H 0:—墙、柱的计算高度,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表
5.1.3确定;
h T :—带壁柱墙截面折算厚度,可近似按3.5i 计算;i :—截面回转半径;
I :—带壁柱墙截面惯性矩;
A :—带壁柱墙截面面积。

0T 12/[]
H h b m m b =≤(二)带壁柱墙的高厚比验算
1验算整体高厚比(整片墙的高厚比验算)
4.3.2砌体房屋墙、柱高厚比验算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二)带壁柱墙的高厚比验算•确定翼缘宽度b f 的取法:•确定带壁墙的计算高度H 0时,s 取相邻横墙的距离。

s 4.3.2砌体房屋墙、柱高厚比验算
⏹多层房屋,当有门窗洞口时,可取窗间墙宽度;当无门窗洞口时,每侧翼墙宽度可取壁柱高度的1/3;
⏹单层房屋,可取壁柱宽加2/3墙高,但不大于窗间墙宽度和相邻壁柱间距离;

计算带壁柱墙的条形基础时,可取相邻壁柱间的距离。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b f
b
f
H
i
/3H
i
/3
H i
H i
+
1
壁柱宽
H/3H/3
b
f
H 多层房屋单层房屋
f
2
3
b b H s
=+≤
4.3.2砌体房屋墙、柱高厚比验算
f 2 3
b H
=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012/[]
H h b m m b =≤(二)带壁柱墙的高厚比验算
•确定计算高度时墙长取壁柱间间距s ,且一律按刚性方案。

2 验算局部高厚比(壁柱间墙的高厚比验算)
•h :—墙厚度;
4.3.2砌体房屋墙、柱高厚比验算
s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4.3.2砌体房屋墙、柱高厚比验算
(三)设有构造柱墙的高厚比验算
墙中设有钢筋砼构造柱时可提高墙体使用阶段的稳定性
和刚度,由于施工过程中大多是先砌筑墙体后浇注构造柱,
应注意采取措施保证设构造柱墙在施工阶段的稳定性。

当构造柱截面宽度不小于墙厚时,墙的允许高厚比可乘
以提高系数。

注:考虑构造柱有利作用的高厚比验算不适用于施工阶段。

当构造柱截面宽度不小于墙厚时,墙的允许高厚比可乘以提高系数μ
c。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h :—墙厚度;
012/[]
c H h b m m m b =≤(三)设有构造柱墙的高厚比验算•确定墙的计算高度H 0时,s 取相邻横墙的距离。

c c 1/b l m γ=+式中:γ:—与块体材料有关的系数;
b c :—构造柱沿墙长方向的宽度;l :—构造柱的间距。

当b c /l > 0.25时,取b c /l =0.25;当b c /l < 0.05时,取b c /l =0。

对细料石、半细料石砌体,γ=0;
对砼砌块、粗料石、毛料石及毛石砌体,γ=1.0;对其他砌体,γ=1.5。

4.3.2砌体房屋墙、柱高厚比验算
1验算整体高厚比(整片墙的高厚比验算)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012/[]
H h b m m b =≤•确定计算高度时墙长取构造柱间间距s ,且一律按刚性方案。

2 验算局部高厚比(构造柱间墙的高厚比验算)
•h :—墙厚度;
4.3.2砌体房屋墙、柱高厚比验算
(三)设有构造柱墙的高厚比验算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012/[]
H h b m m b =≤验算局部高厚比(构造柱间墙的高厚比验算)
设有构造柱墙
012/[]
c H h b m m m b =≤012/[]
H h b m m b =≤验算局部高厚比(壁柱间墙的高厚比验算)
0T 12/[]
H h b m m b =≤带壁柱墙
验算整体高厚比(整片墙的高厚比验算)
012/[]
H h b m m b =≤矩形截面墙、柱的高厚比验算
墙柱高厚比验算
验算整体高厚比(整片墙的高厚比验算)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图 5 . 2 . 2 楼 梯 平 面 图

1

栏 杆
1
栏杆
0/?
H h b ==某楼梯间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h :—墙厚。

当与墙连接的相邻两横墙间的距离s 太小时,墙体的高厚比可不受允许高厚比的限制,墙厚按承载力计算需要加以确定。

这时横墙间距规定为:
12[]s h
m m b ≤4.3.2砌体房屋墙、柱高厚比验算
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应选取哪些墙体验算高厚比?
最不利原则!
层高高的一层墙体的高厚比;
同一层墙体中,墙厚一样时算承重墙的高厚比; 有洞口的墙体的高厚比;
拉接墙间距较大的墙体的高厚比;
墙厚较薄的墙体的高厚比; 材料强度有变化处。

本节小结
为什么要验算墙、柱的高厚比; 墙、柱允许高厚比;
影响墙、柱允许高厚比的因素; 墙、柱高厚比验算;
高厚比验算具体位置的选取。

012/[]
H h b m m b =≤
第四章混合结构房屋墙体设计4.3 墙柱高厚比验算
本节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