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家的观点来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从道家的观点来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当今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现今,道家提倡“万物与我为一”、“物无贵贱”、“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不断被人类的道德深化所认同,这些具有明显生态维度的伦理思想,与深层生态学所主张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态整体观、尊重自然的生态平等观以及顺应自然的生态实践观高度契合。道家生态伦理的研究对于现如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民众生态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家人自然和谐
自华夏文明产生之日起,我们的祖先便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中国古代道家的先哲们更早地表现出认知自然的敏感性和超越性,经过不断的凝聚于提炼,形成了朴素的生态智慧。事实上,这些非凡的生态伦理思想,与数千年后西方创立的较为完善的深层生态学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
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1;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问题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历久弥新。自然界作为客观存在,在人类诞生前,没有人类介入的情况下是严格遵循自身规律自发地趋向平衡发展进化的。人类产生以后,便注定了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空间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对自然界开发利用的需求不断提高,进而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类以自己的需求为前提,强行利用自己的意志来改变自然,以此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纵观人类历史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由和谐到失衡、再由失衡到新的和谐不断演进发展的过程,1李瑞环.关于我国绿化的几个问题一在政协第九届金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摘
具体来说分为这样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崇拜自然——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统一阶段;2、征服自然——人与自然的外在对立阶段;3、冲突和协调自然——人与自然的再度和谐统一阶段。而需要特别指出,第三个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非第一阶段原始被动和谐的重复,而是建立在以人的意志为基础之上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当今人类社会正努力朝着这一方向奋进和过渡。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顺应天理。道家的核心观念就是一种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对于这一种理念的了解是探讨道家经典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的基础。
道家经典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道家把人的产生和存在都看做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本身即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不仅是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描述,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应然表达。老子最先表达出了天人合一这一观念。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不仅人要遵循自然之道,连天地万物都要以此为准则。此后,庄子将天人合一的观念明确化,他提出“天与人一也”的说法:“无受天损益,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3道家将“天人合一”作为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的极重要的道德规范。庄子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2《老子》第16章
状态:“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4此时的人,便真正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二)反对以人类为万物中心的深层生态学思想
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是西方当代环境保护思想中最重要的流派,是与浅层生态学相比较而产生的概念。挪威哲学家阿恩·奈斯在1973年首先提出“深”、“浅”环境观点的区别。浅层生态学旨在“反对污染和资源消耗”,其中心主题是保护“发达国家人民的健康和财富”。而深层生态学则采取“理性、全景的观点,首先抛弃了“人处于环境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来认识、处理和解决生态问题。
庄子认为万物皆有各自的本性,有符合自身发展变化的特定规律,人们应当顺应它们各自的本性而非以自身意志而强行干预。这种“无以人灭天”、“天人不相胜”的思想是一种可贵的环境伦理思想。《阴符经》中用“贼盗”二字极为绝妙地概括了天地、万物、人类三者之间关系的本质,同时也表达出了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讥讽之意。人与自然万物都是自然系统中的成员,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类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人类与自然是高度统一的关系,人不能与环境分开,反对个体脱离自然。
(三)自然危机与人类生存危机相统一的思想
道家对人类忽视自然环境深表担忧:“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