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新型工业化战略下的工业现代化
一、经济发展理论和众多国家的发展实践都表明,工业化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处于加速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在经过!" 余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工业化理论的挑战,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 世纪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的现代化道路。显然,一个新型的工业化战略的实施需要面临很多问题,而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问题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虽然迄今为止经济理论界对什么是工业化还有不同的观点,但一般意义的工业化是指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由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转变的经济发展过程。“工业化是一种过程。下面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之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
工业化理论认为,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上述工业化进程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一是从需求角度看,如恩格尔消费规律所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用于食物的支出将逐渐减少,而用于购买工业品和服务的支出将逐渐增多,对工业的巨大需求将促进工业的迅速发展。二是从生产率角度看,随着工业部门的发展,工业部门为农业部门提供了很多现代投入品,提高了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部门将变得相对越来越小,工业和服务部门将日益增大。三是从专业化分工角度看,分工和专业化不仅大大地促进了新的工业行业的产生和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且将很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职能和活动渐渐地从农业部门中分离出来,从而使得非农部门变得越来越多,农业部门变得相对越来越小。四是从开放经济角度看,由于农业依靠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是受土地资源约束的,因而那些依靠自然资源优越而出口农产品等初级品来促进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因而这些国家要成为发达国家也要通过工业化道路。库兹涅茨的经验研究(包括截面分析和历史分析)也表明,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与其工业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工业化国家都经历了经济结构从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转变。
关于工业现代化概念最为一般的表述是: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把一国或地区的工业建立在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使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具体体现为工业劳动资料现代化、工业部门结
构现代化、工业管理现代化、工业技术现代化、工业职工素质现代化和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等方面。
二、新型工业化:基于“特质”的“同质化” 虽然工业化本身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同质化”发展的经济发展过程,但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选择不同的工业化战略。工业化理论提供了全面工业化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理论、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二元经济理论、主导产业理论、梯度发展理论等诸多具体的工业化战略,不同的国家都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社会历史条件选择并具体实践着这些不同的工业化战略。具体到中国的工业化战略,自1953年到1978年,中国一直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初步建立了庞大的中国工业体系。从1978年开始,中国工业化开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加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末,不仅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78年的28.1%、48.2%、23.7%到2000年的15.9%、50.9%、33.2%;而且,工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轻、重工业的内部结构变化方面已经呈现轻型化态势和一定程度的高加工度化态势。
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仅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目标,而且还要求充分发挥中国人口众多的人力资源优势。如果说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与新型
工业化战略在信息化、科技进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具有自然协调性,或者说“天然协同性”,那么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则与新型工业化关于发挥中国人口众多的人力资源优势的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在冲突。
在指导思想上,既不能因为片面强调加快工业现代化步伐而忽视我国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就业问题,也不能单纯拘泥于劳动力丰富的禀赋,强调基于比较优势而主观地拒绝现代工业技术、拒绝资本密集型产业、拒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