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句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药名句名言
篇一: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的名言、格言和谚语,或载于典籍文献内,或流传于医生口头中,数量很多,可谓琳琅满目,是中医学的一份宝贵遗产。
其中许多是关于中医治法的警句,如同箴言和座右铭,含义很深,语言形象生动。读之发人深省,令人难以遗忘。它起到了规劝警戒的作用,使人闻者足戒,受益非浅。
这些警句,许多都是历代著名医学家的创造。如:"桂枝下咽,阳盛乃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这是张仲景的一句话,虽是讲桂枝汤、承气汤误用致毙的,但却被历代医家引为要严格遵从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警句。
"读书无眼,病人无命"。这是喻嘉言戒劝人们在阅读医书时,要抱
严肃认真的态度,否则会造成病人无命的后果,可谓简短有力。
这些警句还有许多是口头创造、流传较广的谚语,往往难于找到原始出处,或不知出自何人之口,但却为大家所习诵。
如:"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虽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有论人参滥用致害的专篇,但不及这句谚语那么响亮有力、上口。这句用大黄作比较,鲜明犀利无比,使人难于忘怀。对于滥用补药的庸医,也是一付最好的清醒剂。
过去某种治疗上的时弊,历代医家莫不大声疾呼反对之,就有用警句这种形式的。历史上,服石之风泛滥成灾。东晋时期,仙道术士倡导,食用石英、云母等矿石粉,意图寿如金石,永固不坏。实际上自贵胄,下自贫士,因此而亡者,不胜枚举。
孙思邈晚年目睹其危害,曾大声疾呼反对,其中有一句话,使人难以忘记,就是:"宁食野葛,不服五石"。他还说:"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
勿久留也。"这句"宁食野葛,不服五石"的话,几乎成了当
时反对服石恶习的口号,因此对纠正时弊,起了不小的作用。
用药治病,事关性命,故不可不大声疾呼之,使之有动人肝胆肺腑之力量。这些警句既显示了语言的力量,能流传不衰,更重要的,它是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许多人生
命和血的教训换来的,其价值高于某些个案,或某种具体经验的总结,故值得珍视。
一首有名的中医治法警句:"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遗精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李中梓《医宗必读》引应震语。
讲的是,不可以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处置方法用药,更不可以"见有是病,既用是药"的汤头,草率行事。
古代行医之人,见此语无不仿抄录之,贴于易见之处,使自己慎思之,力行之,警戒之。
一、天人合一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二、养生保健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
秋·尽数》)
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4.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7.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8.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9.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0.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11.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12.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13.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1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15.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
科心法要诀》)
16.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17.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18.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三、防病防变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
5.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8.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清·雷丰《时病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9.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四、医德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