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旋关联测量和Bell不等式

合集下载

量子力学中的自旋相关性解析

量子力学中的自旋相关性解析

量子力学中的自旋相关性解析量子力学是一门研究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科,它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行为规律。

自旋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粒子的一种内禀性质,与经典物理中的自转并不完全相同。

自旋相关性是指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的自旋状态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

本文将对量子力学中的自旋相关性进行解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旋的基本概念。

自旋是粒子的一种内禀角动量,类似于物体的自转。

然而,与经典物理中的自转不同,自旋只能取离散的数值,例如1/2、1、3/2等。

自旋的量子数通常用符号s表示,其取值范围为s=0, 1/2, 1, 3/2等。

自旋的量子态可以用波函数表示,例如对于自旋1/2的粒子,其自旋态可以用两个基态表示,分别记作|↑⟩和|↓⟩,分别表示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

在量子力学中,自旋相关性是指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的自旋态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

这种关联关系可以通过自旋相关性测量来研究。

自旋相关性测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自旋纠缠和自旋关联。

自旋纠缠是指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的自旋态无法被分解为单个粒子的自旋态的乘积形式。

自旋关联是指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的自旋态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可以被分解为单个粒子的自旋态的乘积形式。

自旋纠缠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违背了经典物理中的局域实在论。

根据贝尔不等式,自旋纠缠态的测量结果之间存在一种非局域的关联性,即使两个纠缠粒子之间的距离很远。

这种非局域关联性被称为“量子纠缠的奇迹”,它是量子力学的核心特性之一。

自旋纠缠的一个重要应用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

量子通信是一种基于量子纠缠的通信方式,可以实现绝对安全的信息传输。

量子计算是一种利用量子纠缠进行计算的方法,可以在某些特定问题上实现指数级的计算速度提升。

除了自旋纠缠外,自旋关联也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自旋关联可以通过自旋相关性测量来研究。

自旋相关性测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自旋相关性的弱测量和自旋相关性的强测量。

自旋相关性的弱测量是指通过测量两个粒子的自旋态之间的关联程度来研究自旋相关性。

量子力学中的贝尔不等式

量子力学中的贝尔不等式

量子力学中的贝尔不等式引言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一种理论,它与经典物理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贝尔不等式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于理解量子力学的本质和量子纠缠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贝尔不等式的概念、背后的物理原理以及实验验证等相关内容。

贝尔不等式的提出贝尔不等式是由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于1964年提出的,他的研究旨在解决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的“EPR悖论”。

EPR悖论是指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存在一种称为“纠缠”的现象,即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的状态是相互依赖的,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然而,根据相对论的原理,信息传递的速度是有限的,不能超过光速。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果两个纠缠粒子之间的状态是相互依赖的,那么改变一个粒子的状态是否会立即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贝尔提出了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是通过对物理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它用于检验量子力学是否能够满足局域实在性原理。

局域实在性原理是指物理系统的性质只能由其邻近的物理系统决定,而不能受到远离的物理系统的影响。

贝尔不等式的物理原理贝尔不等式的推导基于对物理系统的实验观测。

假设我们有两个纠缠粒子,它们之间的状态是相互依赖的。

我们可以对这两个粒子进行一系列的测量,比如测量它们的自旋。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这些测量结果是随机的,但是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贝尔不等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这些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来确定是否存在一种隐藏变量的理论可以解释这些相关性。

隐藏变量理论是一种假设,认为存在一些未知的物理性质或参数,可以完全描述系统的状态和测量结果。

如果贝尔不等式成立,那么就意味着存在这样的隐藏变量理论,否则就需要重新思考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贝尔不等式,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由阿尔茨和泰纳于1964年提出的阿尔茨-泰纳实验。

这个实验使用了光子对的纠缠态,通过测量它们的偏振来检验贝尔不等式。

量子力学贝尔不等式

量子力学贝尔不等式

量子力学贝尔不等式量子力学贝尔不等式是描述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的一个重要工具。

它是由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斯图尔特·贝尔在1964年提出的,也因此得名为“贝尔不等式”。

在量子力学中,一对粒子可以处于纠缠状态,即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无论它们之间有多远的距离,它们的状态总是相互关联的。

这种关联被称为“量子纠缠”,并且已经被实验证实。

然而,这种非局域性与经典物理学中的局域性原则似乎是相矛盾的。

经典物理学认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必须通过某种介质进行相互作用,而这个介质传递信息速度有限,因此两个物体之间只能存在局域性联系。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贝尔提出了一个实验方案,并推导出了一个数学公式来描述量子力学中非局域性的特征。

这个公式就是著名的“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基于一组假设:首先假设存在两个粒子A和B,在某个时刻同时发射出来,然后分别飞向两个测量器X和Y;其次假设这两个粒子之间存在纠缠关系,即它们的状态总是相互关联的。

最后,假设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器X和Y来确定粒子A和B的状态。

根据这些假设,贝尔不等式可以写成以下形式:S <= 2其中S是一个数值,表示在一系列实验中观测到A和B之间的相关性。

如果S小于2,则说明A和B之间存在非局域性联系,即它们之间存在纠缠关系。

而如果S大于2,则说明A和B之间不存在非局域性联系,即它们之间不存在纠缠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量子力学中,贝尔不等式成立的概率小于2。

这意味着量子力学中存在非局域性联系,即两个粒子之间可以通过超越空间距离的方式相互作用。

贝尔不等式对理解量子力学中的非局域性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经典物理学与量子力学之间的差异,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试量子力学是否正确的方法。

此外,贝尔不等式还启发了科学家们探索更深入的量子现象,并为未来的量子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之,量子力学贝尔不等式是描述量子力学中非局域性的一个重要工具。

它揭示了经典物理学与量子力学之间的差异,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试量子力学是否正确的方法。

量子纠缠的基本原理与实验验证方法

量子纠缠的基本原理与实验验证方法

量子纠缠的基本原理与实验验证方法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它涉及到量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即使这些系统之间在空间上相隔很远,它们仍然可以表现出一种非常奇特的联系。

量子纠缠在理论和实验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介绍量子纠缠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验证方法。

量子纠缠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两个量子系统的态函数表示。

假设我们有两个粒子A和B,它们可以处于不同的量子态。

如果我们对这两个粒子进行测量,那么它们的态函数将塌缩到某个确定的态,这就是量子力学的测量原理。

然而,当这两个粒子处于纠缠态时,它们的态函数无法通过单个粒子的态函数来描述。

相反,它们的态函数是两个粒子态函数的叠加,这种叠加是一种特殊的量子态。

量子纠缠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当我们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测量时,另一个粒子的态函数也会立即塌缩到一个确定的态。

这种现象被称为“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因为它违背了传统物理中的局域性原理,即两个相隔很远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有限的。

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是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基础。

为了验证量子纠缠的存在,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其中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是贝尔不等式实验。

贝尔不等式是由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提出的,用于检验量子力学是否满足局域实在论。

实验中,科学家们使用一对纠缠态的粒子,将它们分别送入两个测量装置中进行测量。

通过比较测量结果,可以验证贝尔不等式是否被违背,从而证明量子纠缠的存在。

另一种实验验证方法是量子纠缠的纠缠度测量。

纠缠度是描述量子纠缠程度的一个量,它可以通过测量两个纠缠粒子之间的关联性来确定。

一种常用的纠缠度测量方法是通过测量两个粒子之间的自旋关联性。

通过对大量的纠缠态进行测量,可以得到纠缠度的平均值,从而确定这个纠缠态的纠缠程度。

除了实验验证,量子纠缠还在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量子通信中,量子纠缠可以用于实现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等安全通信协议。

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
苏晓强
• 哥本哈根:量子力学是完备的;但可能是 非定域的 • EPR: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概率性来源 于我们对系统的了解有限,有一些尚未被 发现的所谓“隐变量”决定了测量结果
• 1964年,Bell得到一个不等式来定量化的描 述这种分歧 • 贝尔分析了EPR模型的玻姆简化版,发现 如果一个理论基于如下两点假设:
Aa, 1
Bb, 1
隐变量
• 两个测量之间的关联
Aa, Bb,
• 定义关联函数:P(a,b)表示沿(a,b)两方向测量结果 的关联函数
Pa, b ( )A(a, ) B(b, )d
其中,ρ(λ)为隐变量分布函数,满足:
• 根据反关联性: B(b, ) A(b, )
• 且满足:
A2 (b, ) 1
则,上式右边科写成:
d ( ) A(a, ) B(b, ) A(a, ) B(c, ) d ( ) A(a, ) A(b, ) A(a, ) A(b, ) A(b, ) B (c, ) d ( ) A(a, ) A(b, ) 1 A(b, ) B (c, )
• 注意: A(b, ) B(c, ) 1
A(a, ) A(b, ) 1
d ( ) A(a, ) A(b, ) 1 A(b, ) B(c, ) d ( )1 A(b, ) B(c, ) 1 P(b, c)


b B

b b AB
b A
B
b
b b AB

B A a A
b

科学中最深刻的发现—贝尔不等式,一个决定上帝是否掷骰子的公式

科学中最深刻的发现—贝尔不等式,一个决定上帝是否掷骰子的公式

科学中最深刻的发现—贝尔不等式,一个决定上帝是否掷骰子的公式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坚信斯宾诺莎的上帝,认为大自然规律就是“上帝”,但是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让爱因斯坦感到不安,在和波尔的争论当中,爱因斯坦说出了那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在1935年,爱因斯坦为了论证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不完备性,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谬”,该佯谬经过玻姆简化后的版本为:一个母粒子分裂成两个相反方向的A粒子和B粒子,理论上A、B 具有相反的自旋方向,当A和B相聚很远后,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我们对任何一个粒子的测量,将会瞬间影响远在另一边的粒子,这在爱因斯坦看来是一种超距作用,爱因斯坦则认为两个粒子在分开时状态就是确定的,与你何时测量没有任何关系。

隐变量理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着手建立隐变量理论来代替不确定性原理,隐变量认为量子随机并非真正意义的随机,而是存在更深层的物理机制,只是我们还没发现这个机制而已,一旦我们发现了其中的机制,“不确定原理”也将变成确定的。

或许是爱因斯坦把精力都放在了统一场论当中,没有花太多精力在隐变量理论上,扛起隐变量理论大旗的是另外一位物理学家玻姆,玻姆使用超高的数学技巧打造了一个看起来可行的隐变量,但是其中的假设过于累赘,比如他假设了一个存在但是永远无法探测到的“势场”,与奥卡姆剃刀原理相悖,但是不管怎么样,隐变量理论是存在可能的。

然后一位数学大神出来捣乱了,说冯·诺依曼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谁敢质疑?1932年时的冯·诺依曼已经名满天下,他在《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一书当中,以纯数学的数理逻辑,否定了隐变量理论的存在,以他的威望,当时没有人质疑,于是隐变量理论逐渐被人们冷漠了。

直到20多年后,才有人发现冯·诺依曼的错误,冯·诺依曼的论证依赖于五个假设,前面四个假设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第五个假设,数学描述为(A+B+C,ψ,Y)=(A,ψ,Y)+(B,ψ,Y)+(C,ψ,Y),而且是非常低级的错误,换个比喻,该假设的意思是指“一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70cm,那么班级上所有人的身高都是170cm。

任意方向自旋的本征态

任意方向自旋的本征态

任意方向自旋的本征态1.引言1.1 概述在自旋物理学中,本征态是指一种具有确定自旋量子数且自旋在任意方向上均有确定取向的状态。

任意方向自旋的本征态在研究自旋的性质和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自旋是描述微观粒子特有的内禀角动量的物理量,它不同于经典物理中的角动量。

在量子力学理论中,自旋可以分为一半整数自旋与整数自旋两种情况。

对于一般的自旋1/2粒子,其自旋量子数可以取两个值,即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

而在任意方向自旋的本征态中,自旋量子数并不局限于只有向上或向下两个取向,而是可以在任意方向上进行取向。

研究任意方向自旋的本征态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旋的性质以及自旋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还有助于开发和应用于量子信息处理、量子通信以及量子计算等领域。

例如,在量子计算中,任意方向自旋的本征态可以作为量子比特(qubit)的基态,用于存储和处理量子信息。

此外,在自旋控制技术和自旋电子学等领域的发展中,任意方向自旋的本征态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概念入手,介绍任意方向自旋的本征态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探讨其在量子力学和相关学科中的应用。

在正文部分,将重点讨论一些与任意方向自旋的本征态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结果。

最后,通过总结对已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总的来说,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任意方向自旋的本征态的性质和应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系统的了解,并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首先对任意方向自旋的本征态进行介绍和讨论。

接下来,我们将提出并探讨该主题的第一个要点,详细分析其背后的原理和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继续讨论第二个要点,并深入研究其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并给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安排,我们将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任意方向自旋的本征态及其相关概念与应用。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任意方向自旋的本征态。

量子纠缠及其意义简述

量子纠缠及其意义简述

量子纠缠及其意义简述自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以来,对于量子纠缠的研究就一直是量子理论基本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提出了 EPR 佯谬和Schrödinger 猫态,预示了量子理论的基本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量子纠缠理论正是在这一方向上产生的。

其中,量子纠缠态已成为当代量子理论的一个关键性概念,在量子信息技术中有重要的应用,其研究是当前量子理论的一个前沿热点方向。

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又译量子缠结,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其定义上描述复合系统(具有两个以上的成员系统)之一类特殊的量子态,此量子态无法分解为成员系统各自量子态之张量积(tensor product)。

早在 1935 年,爱因斯坦与波多尔斯基和罗森(EPR)对量子力学的完备性提出了质疑,他们用反正法给出了一个例子来说明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它联系着量子非局域性问题。

他们给完备性赋予了一个很直接的含义,即在完备的理论中每个物理实在元都有一个相应的量来描述。

他们并没有给出物理实在元的一般性定义,但给出了一个充分条件来判断一个物理量是否为物理实在元:如果在不去扰动一个系统的情形下,我们能够确定地(即以概率为 1)预料一个物理量的值,那么一定存在一个物理实在元对应着这个物理量。

这就是所谓 EPR 的实在性。

我们用Bohm给出的一个简化形式来说明其要点。

考虑两个自旋都为1/2的粒子,它们处于粒子 1 上旋粒子 2 下旋和粒子 1 下旋粒子 2 上旋的叠加态(现在称为Bell 态)。

量子力学告述我们,当测量到粒子 1 上旋时粒子 2 必下旋,测量到粒子 1 下旋时粒子 2 必上旋。

假设两个粒子反向飞行相距很远,分别对粒子 1 和粒子 2 作测量,于是,只要对它们的分别测量的时刻足够靠近,这两次测量所构成的两个事件将是互不影响的。

若对粒子 1 测量得到上旋,则可以肯定地推断粒子2 是下旋。

走近量子纠缠——贝尔不等式

走近量子纠缠——贝尔不等式

1963-1964年,在长期供职于欧洲核子中心(CERN)后,约翰贝尔有机会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一年。

北加州田园式的风光,四季宜人的气候,附近农庄的葡萄美酒,离得不远的黄金海滩,加之斯坦福大学既宁静深沉,又宽松开放的学术气氛。

这美好的一切,孕育了贝尔的灵感,启发了他对EPR佯谬及隐变量理论的深刻思考。

贝尔开始认真考察量子力学能否用局域的隐变量理论来解释。

贝尔认为,量子论表面上获得了成功,但其理论基础仍然可能是片面的,如同瞎子摸象,管中窥豹,没有看到更全面、更深层的东西。

在量子论的地下深处,可能有一个隐身人在作怪:那就是隐变量。

根据爱因斯坦的想法,在EPR论文中提到的,从一个大粒子分裂成的两个粒子的自旋状态,虽然看起来是随机的,但却可能是在两粒子分离的那一刻(或是之前)就决定好了的。

打个比喻说,如同两个同卵双胞胎,他们的基因情况早就决定了,无论后来他(她)们相距多远,总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会作出一些惊人相似的选择,使人误认为他们有第六感,能超距离地心灵相通。

但是实际上,是有一串遗传指令隐藏在它们的基因中,暗地里指挥着他们的行动,一旦我们找出了这些指令,双胞胎的心灵感应就不再神秘,不再需要用所谓非局域的超距作用来解释了。

尽管粒子自旋是个很深奥的量子力学概念,并无经典对应物,但粗略地说,我们可以用三维空间的一段矢量来表示粒子的自旋。

比如,对EPR中的纠缠粒子对A和B来说,它们的自旋矢量总是处于相反的方向,如下图中所示的红色矢量和蓝色矢量。

这两个红蓝自旋矢量,在三维空间中可以随机地取各种方向,假设这种随机性是来自于某个未知的隐变量L。

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L只有八个离散的数值,L=1,2,,3,4,5,6,7,8 ,如下图所示,分别对应于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八个卦限。

由于A、B的纠缠性,图中的红矢和蓝矢总是应该指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说,红矢方向确定了,蓝矢方向也就确定了。

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A粒子的自旋矢量(红矢)的空间取向就够了。

十热平衡系综的密度矩阵

十热平衡系综的密度矩阵

AB
AB AB
ai a*j i A B A
i j
A AB trB (AB )
j B
2
厄米、迹为1,对角元非负
A
ai i
0
i
一般而言,
2 A
A
(混合态),除非是简单直积态
ai ii0 0
对非直积态, AB A B ,称为纠缠态。
11 ,
A
1
0
0 0
Brillouin磁化率公式:
e mcB [Sz
]
e 2mcB
tanh( )
2
负温度(如晶格排列磁矩体系):
1 1 S ln (E) , (E) : E处状态数
kT k E E
(温度序列:0+,正温,正无穷,负无穷,负温,0-)
§3.10 自旋关联测量和Bell不等式
一、经典与量子物理图像的差别 经典:清晰、确定和容易理解 量子:两可的、概率的、测不准的和难以深究的(按直观经验几乎是
A
(纯态);1-1
,
A
0 0
10/00
1 2
A
B
A
B
(纠缠态),
A
1 1
2
0
0
1
A
(对纠缠态子空间态的测量是不完全测量)
0 1
A
(纯态)
作业
3.28
三、Einstein定域性原理(EPR佯谬)
Einstein等反对以上关于自旋关联测量的解释,认为: Locality Principle: The real f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ystem S2 is independent of what is done with the system S1, which is spatially separated from the former. 量子力学理论是不自洽的(+波函数塌缩) (上述自旋测量就违反了定域性要求) “If, without in any way disturbing a system, we can predict with certainty the value of a physical quantity, then there exists an element of physical reality corresponding to this physical quantity. 量子力学对 于物理实在的描述是不完备的

贝尔不等式公式

贝尔不等式公式

贝尔不等式公式贝尔不等式公式什么是贝尔不等式公式?贝尔不等式公式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重要的概率不等式,用于测量量子纠缠的程度。

贝尔不等式公式被广泛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密钥分发等领域。

贝尔不等式的基本形式贝尔不等式的基本形式可以表示为:S = E(A,B) + E(A,C) - E(B,C) ≤ 2其中,S 表示不等式的结果,E(A,B) 表示在观测 A 时同时观测B 的概率,E(A,C) 表示在观测 A 时同时观测 C 的概率,E(B,C) 表示在观测 B 时同时观测 C 的概率。

贝尔不等式的含义贝尔不等式的基本形式中的 S 小于等于 2,表示在经典物理学的框架下,不可能存在违反贝尔不等式的实验结果。

当 S 大于 2 时,表示存在非局部的量子纠缠。

应用举例:贝尔实验贝尔不等式的原理可以通过贝尔实验来解释。

贝尔实验是通过测量两个之间的相关性来验证贝尔不等式的。

假设有两个量子粒子,分别是 A 和 B,它们之间存在某种量子纠缠关系。

我们对量子粒子 A 进行一个观测,并测量结果为 +1 或 -1,同时对量子粒子 B 进行一个观测,并记录结果为 +1 或 -1。

重复进行多次实验,得到一系列的观测结果。

通过计算观测结果的相关性系数,可以得到 E(A,B) 的值。

同样地,我们可以对 A 和 C、B 和 C 进行观测,得到 E(A,C) 和 E(B,C) 的值。

将这些值代入贝尔不等式公式,计算得到 S 的值。

如果 S 小于等于 2,那么实验结果符合经典物理学的预期。

如果 S 大于 2,那么说明实验结果存在非经典的量子纠缠。

总结贝尔不等式公式是描述量子纠缠程度的重要工具。

通过贝尔实验可以验证贝尔不等式是否被违反,从而探究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量子纠缠的奇妙性质。

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推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密码等领域的发展。

贝尔不等式公式的扩展贝尔不等式的推广形式除了基本形式的贝尔不等式公式,还存在其他推广形式,用于描述更复杂的量子系统。

贝尔不等式——精选推荐

贝尔不等式——精选推荐

贝尔不等式引言自量子力学建立之日起,关于它的争论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其主要表现为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派与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之间的冲突。

自从1927年在第5届索尔维会议上爆发了两位科学巨人的第一次论战开始,到爱因斯坦逝世前的30年间,爱因斯坦学派不断地给量子力学挑毛病,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1935年提出的薛定谔猫态与EPR佯谬,它们是对量子力学最为著名的质疑。

EPR佯谬设有两个电子构成的体系,总自旋为零的纯态为式中,i-分别表示第i个电子的自旋向上和向下的状态,ϕ就是两个电子的+与i自旋最大纠缠态。

在上述状态上,测量电子1的自旋,得到其自旋向上与自旋向下的概率皆为0.5。

如果测得电子1的自旋向上,则纯态ϕ坍缩为,于是,电子2的自旋无可选择地处于自旋向下的状态。

反之,若测得电子1的自旋向下,则电子2的自旋只能向上。

上述结果表明,在复合体系的一个纯态上,对一个子系进行测量将影响另一个子系所处的状态,这种情况称为量子不可分离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述讨论中并没有限定两个电子所处的位置,也就是说,两个电子可以在空间中相距很远,因此,量子不可分离性也称为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

量子纠缠的非定域性是量子力学特有的性质,在经典物理中没有可以与之类比的现象。

据此,爱因斯坦、潘多尔斯基(Podolsky)和罗森(Rosen)发表了题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的论文,对量子力学提出质疑,此即著名的EPR佯谬。

EPR认为,在对体系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如果能确定地预言一个物理量的值,那么此物理量就必定是客观实在,对应着一个物理实在元素;一个完备的物理理论应当包括所有的物理实在元素。

对于两个分离开的并没有相互作用的体系,对其中一个的测量必定不能修改关于另一个的描述,也就是说,自然界不存在超距的相互作用,上述观点被称为定域实在论。

利用定域实在论,EPR分析了由两个粒子组成的一维体系,指出虽然每个粒子的坐标与动量算符不对易,但是两个粒子坐标算符之差x1-x2和动量算符之和p1+p2却是对易的,因此,可以存在一个两粒子态,ϕ是算符x1-x2与p1+p2的共同本征态,即:在状态ϕ上,若测得粒子1的坐标为x,则粒子2的坐标就是x-a;同样,若测得粒子1的动量为p,则粒子2的动量就是-p。

贝尔实验和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证据

贝尔实验和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证据

贝尔实验和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证据一、概述贝尔实验是指由美国物理学家约翰·贝尔提出的一种实验,用于检验量子力学中“局域实在论”和“量子纠缠”的概念。

在贝尔实验中,通过测量两个纠缠粒子之间的相关性,可以验证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质,从而对“爱因斯坦-波尔斯基-罗森佩克”(EPR)悖论做出回答。

二、贝尔实验的基本原理在贝尔实验中,通常采用的是“贝尔不等式”,该不等式用于描述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如果实验结果违背了贝尔不等式,那么就可以推断量子力学所描述的纠缠态系统是非局域的。

三、贝尔不等式贝尔不等式是由约翰·贝尔在1964年提出的,用于描述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在经典物理学中,贝尔不等式可以被满足。

然而,当涉及量子力学中的纠缠态系统时,贝尔不等式往往会被违背。

四、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证据近年来,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验证量子力学中的非局域性质。

其中,包括了实验室内的光子纠缠态系统实验、原子的双粒子自旋实验等。

这些实验均取得了违背贝尔不等式的结果,从而证明了量子力学中的纠缠态系统是非局域的。

五、量子纠缠的应用量子纠缠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密码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利用纠缠态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的安全传输以及量子计算中的并行计算等优势。

六、结论贝尔实验和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证据证明了量子力学中的非局域性质,为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量子纠缠的应用也为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通过对贝尔实验和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证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而推动未来信息科技的发展。

七、贝尔实验的挑战和未解之谜尽管贝尔实验和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证据为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但仍然存在一些未解之谜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量子纠缠的本质,即使通过实验证据证明了其非局域性质,但是其具体的物理机制和作用方式仍然不完全清晰。

科学家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量子纠缠的本质,以解开这一悬而未决的谜团。

量子物理中的Bell不等式与量子纠缠态实验验证

量子物理中的Bell不等式与量子纠缠态实验验证

量子物理中的Bell不等式与量子纠缠态实验验证引言:量子物理是一门探讨微观世界的科学,它的理论基础是量子力学。

在量子力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量子纠缠态”,它是指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联关系。

量子纠缠态的研究对于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实现量子信息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而Bell不等式则是用来验证量子纠缠态的存在与性质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Bell不等式的基本原理以及量子纠缠态实验验证的方法。

一、Bell不等式的基本原理Bell不等式是由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于1964年提出的,它是用来检验量子力学中的局域实在论(local realism)的一个重要工具。

局域实在论的基本假设是,物理量的测量结果不依赖于其他物理量的测量,也不受远距离的相互作用影响。

然而,量子力学的实验结果却与这一假设相矛盾,这就引发了量子纠缠态的研究。

Bell不等式的形式可以用不等式的形式表示,它涉及到两个或多个测量角度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Bell不等式的基本原理是,对于局域实在论来说,一组测量结果的统计性质应该满足一定的限制条件。

如果实验结果违反了这个限制条件,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量子力学中的局域实在论假设是错误的,存在着量子纠缠态。

二、量子纠缠态实验验证的方法为了验证量子纠缠态的存在与性质,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其中最著名的是贝尔不等式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使用了一对量子纠缠态的粒子,它们被分别发送到两个远离的测量设备中进行测量。

在实验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测量角度来测量粒子的自旋。

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对于纠缠态的粒子,它们的测量结果是彼此相关的。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粒子的自旋被测量为“上”,那么另一个粒子的自旋就会被测量为“下”。

这种关联关系被称为“量子纠缠”。

通过测量这对纠缠态粒子的自旋,可以得到一组实验结果。

将这些结果代入Bell不等式中进行计算,如果结果大于某个临界值,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量子纠缠态存在。

该如何理解贝尔不等式

该如何理解贝尔不等式

第一章:从EPR悖论,到贝尔不等式——灵遁者在写这一章之前,我要用费曼的话来做开头:“我确信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

”你现在不了解这句话的深意,但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会有所赞同。

在量子力学中,我们熟知的概念有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互补原理,概率云等,但还有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定理,那就是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在量子力学中的分量,举足轻重,不容忽视。

就好像迈克尔莫雷实验对于物理学的影响是一样的,是具有划时代性的发现。

所以我有必要先一步来介绍贝尔不等式,为我们后面理解量子世界打下基础。

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卓越的物理天才吧。

读读他的简介,我确实有自惭形秽的感觉。

贝尔全名约翰·斯图尔特·贝尔。

他出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

11岁时便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16岁时便从贝尔法斯特技术学校毕业。

之后进入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就读,1948年取得了实验物理的学士学位,隔年再取得了数学物理学位。

接着他到了伯明翰大学研究核物理与量子场论,并在1956年获得博士学位。

这段期间里,他认识了在从事粒子加速器研究的物理学家玛莉·罗斯,两人在1954年结婚。

1964年,他提出了轰动世界的贝尔不等式,对EPR悖论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问了,什么是EPR悖论?大家大概都知道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一对物理界的冤家,他们之间的争辩很有名。

其中EPR论文之争可以说是众所周知。

当然这种争论多多益善,因为EPR之争,促进了新思想,新思路,新发现。

上面所说的贝尔不等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

虽然贝尔发现贝尔不等式的时候,爱氏已经去逝,但这依然是对他最好的礼献。

来了解一下什么是EPR悖论?EPR悖论是E:爱因斯坦、P:波多尔斯基和R:罗森1935年为论证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而提出的一个悖论(佯谬)。

EPR 是这三位物理学家姓氏的首字母缩写。

这一悖论涉及到如何理解微观物理实在的问题。

爱因斯坦等人认为,如果一个物理理论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那么物理实在的每个要素都必须在其中有它的对应量,即完备性判据。

bell不等式推导

bell不等式推导

bell不等式推导
Bell不等式的推导基于几个基本的物理假设。

以下是Bell不等式的一种简单推导方法:
假设有两个粒子A和B,它们之间存在某种相互作用,使得当A 处于状态|0⟩时,B一定处于状态|1⟩,反之亦然。

这意味着当A处于|0⟩或|1⟩状态时,B的状态是确定的,不受测量的影响。

现在,我们进行以下实验:
1. 对粒子A进行测量,得到结果a(0或1)。

2. 对粒子B进行测量,得到结果b(0或1)。

3. 记录实验结果,得到数据集合D。

根据量子力学的预测,如果A和B之间存在纠缠,那么对于某些测量配置,数据集合D中满足以下关系的概率应该大于1/2:P(a=b) - P(a=1-b) ≥ 1/2。

然而,根据局域实在论的假设,如果存在隐变量λ描述A和B的状态,那么对于局域隐变量模型,上述不等式应该成立。

因此,如果实验结果违反了Bell不等式,那么局域隐变量模型就不成立。

通过实验验证,我们发现Bell不等式不成立,这意味着局域隐变量模型是不完备的,量子力学中的纠缠现象不能被局域隐变量模型所解释。

这为探索量子世界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贝尔不等式理论解释

贝尔不等式理论解释

贝尔不等式理论解释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贝尔不等式,它是量子物理学基础理论之一。

贝尔不等式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量子世界的重新认识和关注。

那么,什么是贝尔不等式?为什么它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本文将从理论角度探讨贝尔不等式的含义和应用。

贝尔不等式的基本概念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贝尔不等式的基本概念。

贝尔不等式是由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于1935年提出的一个基本原理,它是一种量子力学中的实验判据,用于判断量子物理学中的“局部现实性”是否成立。

所谓“局部现实性”,是指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后,它们之间所产生的量子纠缠状态不会立刻消失,即使它们相隔很远,也会互相影响。

而贝尔不等式可以用于测量量子纠缠现象是否存在。

在量子世界中,量子纠缠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当两个量子粒子相互作用后,它们的状态会变得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即使它们在空间上相隔很远,两个量子粒子的状态也会是相互关联的。

这种现象被称为“量子纠缠”。

在量子纠缠中,两个粒子的状态并不是预定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概率性。

这个概率性符合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规律。

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方法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方法基于量子纠缠的特性。

当两个粒子发生纠缠时,它们的状态是不确定的,但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一定的规律。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来测量它们之间的关系。

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迈尔斯-瑟恩实验”。

这个实验的方法比较简单,只需要使用两个粒子,然后将它们分别送到两个远离的位置,在每个位置进行各自的观测。

我们可以通过观测结果,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量子纠缠。

如果存在量子纠缠,我们将会观测到某种规律;如果不存在,那么这两个粒子之间的量子状态将会是独立的,观测结果也是随机的。

贝尔不等式的理论解释贝尔不等式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它颠覆了传统科学对世界的认识。

在解释贝尔不等式的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量子力学的“非局部性”和“本地实在性”。

量子力学的“非局部性”指的是量子颗粒之间的联系不受距离限制,即使它们在空间上相隔很远,它们的量子状态也是相互关联的。

贝尔不等式的实验

贝尔不等式的实验

贝尔不等式的实验
贝尔不等式是关于局域实在论的实验判据,用于判断局域实在论是否成立。

其核心思想是,如果局域实在论成立,那么两个相互分离的观测点的测量结果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因此,它们的结果应该满足某些特定的概率关系。

如果这些概率关系不被满足,那么就可以认为局域实在论不成立。

具体来说,在局域实在论下,两个相互分离的观测点A和B的测量结果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因此,它们的结果应该满足以下概率关系:
P(A+B) = P(A+)P(B+|A+) + P(A-)P(B-|A-)
其中,P(A+)和P(A-)分别表示在A点观测到粒子自旋向上和向下的概率,P(B+ |A+)和P(B-|A-)分别表示在B点观测到粒子自旋向上和向下的条件概率。

为了验证贝尔不等式,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

通常的实验方法是使用两个相互分离的半透镜,将一个单光子分别通过这两个半透镜,并记录每个半透镜后的检测器是否检测到光子。

通过改变半透镜的角度,可以模拟不同的测量情况,从而验证贝尔不等式是否成立。

然而,实验结果通常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以获得足够的数据。

此外,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和干扰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制冷、隔离和噪声抑制等。

总之,验证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是检验局域实在论的重要手段之一。

虽然实验过程比较复杂,但它是检验量子力学和局域实在论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0

11 , 10/00
1 2
1 0 A (纯态);1-1 , 0 0 A
AB

AB
0 0 A (纯态) 0 1 A 1 1 0 (纠缠态), A 2 0 1 A
(对纠缠态子空间态的测量是不完全测量)
二、自旋单态的关联

考虑自旋单态的双电子体系: 00
1 zz zz 2



测电子1的自旋,其向上或下的几率各为50%。但若该自 旋向上(过滤),则电子2的自旋必向下(态的要求) 若电子对分开过程不受作用,该关联在它们远离时仍成立: A测量粒子1的自旋后可预言B的测量结果;但A若不做测 量,则B的结果则是50%Sz↑或Sz↓ 该关联可进一步表示为: ①若A测Sz,B得50% Sx↑或Sx↓ ②A测Sx,则B的Sx结果与A的结果有100%关联。 ③A不测,则B有Sx↑和Sx↓各50%几率 即B的测量结果依赖于A的测量

Skyrmion:ᴨ介子场的拓扑孤立子解
自旋量子涡旋(自旋电子学)
八、复合体系的子体系:约化密度矩阵

采用非耦合表象,(A+B)体系的任一纯量子态可表示为

AB
ai i
i
A

B
,
A
a
i i
2
1
AB

AB AB
ai a* j i
i j

C)Bell不等式与量子力学的矛盾

对自旋单态,若粒子1为a+(1/2几率),则粒子2为a-, 故 P(a ˆ) ( 1 ) cos 2 [ ( ab ) ] ( 1 ) sin 2.( ab ) ˆ , b
2 2 2 2

Bell不等式(P(a+,b+)≤P(a+,c+)+P(c+,b+))变为: 上式常不成立,即量子力学与Bell不等式相冲突。 各种几率可测,可用实验验证。 实验证明量子力学是正确的!
b)三分量模型

对三非平行单位矢量,a, b, c,用(a-,b+,c+)表示测S•a结 果为“-”、测S•b结果为“+”、测S•c结果为“+”的粒子。 由于总自旋为0,其配对粒子必为(a+,b-,c-)。因此,任一 粒子必为下表中的八种粒子对立之一。这八种粒子组合相 互排斥无交叠。 N3+N4≤ (N2+N4)+(N3+N7) Bell不等式: P(a+,b+)≤ P(a+,c+)+P(c+,b+) P(a+,b+)表示测得 粒子1为a+、同时粒 子2为b+的几率
三、Einstein定域性原理(EPR佯谬)
Einstein等反对以上关于自旋关联测量的解释,认为: Locality Principle: The real f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ystem S2 is independent of what is done with the system S1, which is spatially separated from the former. 量子力学理 论是不自洽的(+波函数塌缩)(上述自旋测量就违反了定域 性要求) “If, without in any way disturbing a system, we can predict with certainty the value of a physical quantity, then there exists an element of physical reality corresponding to this physical quantity. 量子力学对于物理实在的描述是不 完备的 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是导致上述怪异结果的原因,在找出 隐参数后或加入其它考虑后可将量子理论完善。
四、Bell不等式



Bell指出,基于Einstein的定域性原理可推出与量子力学预 言所矛盾的关于自旋关联测量的不等式,从而可在实验上 验证之。有人认为Bell不等式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最 重要的量子力学理论发展。 a) 基本模型:尽管Sx和Sz不能同时测量,但对大量的自 旋1/2粒子,其中一部分具有如下特性:若测Sz,必有 Sz+,若测Sx,必有Sx-(客观实在)。我们称这种粒子类 型为(z+,x-)。自旋单态有各25% 的4种粒子对{粒子1, 粒子2}:{(z+,x-), (z-,x+)}; {(z+,x+), (z-,x-)}; {(z-,x+); (z+,x)}; {(z-,x-), (z+,x+)} 这种分析隐含有一重要假定,即A的测量结果与B测量无 关。因此此模型已将Einstein局域性原理(及隐参数)考 虑在内。
§3.10 自旋关联测量和Bell不等式
一、经典与量子物理图像的差别


经典:清晰、确定和容易理解 量子:两可的、概率的、测不准的和难以深究的(按直观 经验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真是这样吗?) 例:1)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2)电子的衍 射实验波粒二象性、路径?3)SG实验:磁场方向决定 了电子自旋方向电子自旋方向在测量前无定义(没有确 定的客观实在)?测量影响客观实在?
AB
AB AB
ai a* j i
i j
A

BA
j
B

A AB trB ( AB )

作业: 3.28

周五:习题课
ij
j A i trA ( A Q A )

约化密度矩阵: A AB trB ( AB )

约化密度矩阵基本性质

厄米、迹为1,非负
A ai i

i
2
0

2 一般而言, A A (混合态),除非是简单直积态 ai ii 对非直积态, AB A B ,称为纠缠态。
六、 Element of physical reality?

电子自旋:SG实验自相矛盾的爱因斯坦客观实在. SG实验很好地显示了狄拉克所阐述的量子力学观点:A measurement always causes the system to jump into an eigenstate of the dynamical variable that is being measured.

五、贝尔定理不成立的几种可能


1)测量并不真正独立(已可排除) 2)瞬时作用(波恩量子势理论:但不符合相对论) 3)波尔正确 三层理论?1)隐参数,2)量子(波粒二象性),3)宏观(粒 子、波) 贝尔不等式有误区?定域性原理===> Bell不等式? 实验有漏洞:探测效率不够?


七、波场统一?

双缝干涉: (R. P. Feynman) A phenomenon which is impossible, absolutely impossible, to explain in any classical way, and which has in the heart of quantum mechanics. We can not make the mystery go away by “explaining” how it works, we will just tell you how it works. 狄拉克:粒子波只与自身干涉;符合薛定谔的纯粹波动现 象观点;互补性原理也很有帮助。 如何发生?电子不是点粒子,而是场量子。 微观粒子是波场的元激发(量子场论/粒子物理理论): 粒子作为波的量子 将世界看做由多场而非多点粒子作用组成使所有物理得 到统一
对量子力学描述微观现象的主要不同看法




1)哥本哈根诠释(Bohr, Heisenberg, Pauli):测不准原理、 互补性原理 互补性原理:波动与粒子描述是两个理想的经典概念,每 一个概念都有一个有限的适用范围。在特定的物理现象的 实验探讨中,辐射和实物均可展现其波动性或粒子性。但 这两种理论描绘中的任何单独一个,都不能对所涉及的现 象给出完整的说明。 (早期海森堡:波动力学只不过是一个有用的数学工具 Bohr等:坚持Born的波函数统计诠释,即把微观粒子呈现 的波动性理解为“概率波” 深层次的哲学思想?哥本哈根解释:nothing is real until measured no elemental phenomenon is a real phenomenon until it is a measured phenomenon (不猜 想无法观测验证的“真实过程”)
BA
j
B

对QA的测量值
AB
Q trAB ( ABQ) AB QA I B AB i i QA j
ij
AB i i QA I B j
i j
j
AB
j
AB
i QA j
ij
j

AB i
i QA j
2)Schrodinger、de Broglie

把物质归结为纯粹波动现象,不赞同Born的诠释 薛定谔猫态
3)爱因斯坦:坚持经典力学中的决定性论(基于其坚定的 客观实在哲学信念) 量子力学是: i)(几率解释)不完备的;ii)(测量导致的 波函数塌缩)不自洽的

早期的争论是思辨性和哲理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