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的一封信——培养吃苦精神,锻炼坚强意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吃苦精神,锻炼坚强意志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聊的话题是:培养吃苦精神,锻炼坚强意志。

在给大家开聊之前,我首先谈谈自己对吃苦享福的平衡法则的看法吧。大自然有一个平衡法则,而人生亦是如此。现在年轻,往你的生命银行里存入的苦难越多,将来转化的幸福越多。因为年轻,你有吃苦精神,你不怕吃苦,你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你的个人水平越来越高,你的能力越来越强,那么你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将来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先苦后甜,因为年轻,人生之路还长,享受生命的日子还很长,吃苦也能吃得起,享受的日子也还有。相反,现在享受父母给予你的越多,你越是不思进取,那将会没知识、没水平、没能力,甚至连生活的出路也没有,将来在社会上也很难立足,苦难也就越来越多,到那时,年老了,不能做事了,想通过努力改变处境都做不到了,你只能选择痛苦。总之年轻吃的苦越多,你将来享的福就会越多,年轻享的福越多,将来受的罪会越多,明白这个道理后,你怎么还能够坐享父母带来的幸福生活而不思进取吗?你也一定要想明白,父母一定不可能跟你一辈子,一定不可能永远给予你幸福的生活,今后的路还要靠你自己去走的,等父母年老了他们还指望你去照顾他们呢,还需要你的反哺呢,明白这个道理后,你应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该怎么去做,知道自己的责任。你怎么还能够到校混日子,碌碌无为地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科学家童第周小时候的一段故事吧。

童第周小时候心中有个志向,要进当时省内名望极高的宁波效实中学读书。小童第周坚决地告诉家人:“我一定能考上效实中学!”小童第周一丝不苟地进行备考,一家人也全都动员起来,支持他。善良的老母亲经常在半夜时分悄悄起床,隔着窗户静静地注视着儿子房间的烛光……

小童第周终于考取效实中学,成为效实中学三年级的插班生,可是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成绩单,小童第周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很快,童第周所在的寝室传出了“小童第周不顾学习,经常谈恋爱到深夜”的新闻,引起了关心他的同学和老师的担忧。一天深夜,教数学的陈老师办完事情回到学校,发现在昏黄的路灯下有个瘦小的身影在晃动,陈老师想:“深更半夜的,谁还不回寝室就寝呢?”陈老师带着疑问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灯光演算习题。“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寝室休息呢?”“陈老师,我要抓紧时间把功课赶上去,我不要倒数第一名。”陈老师望着童第周瘦小的身躯,关心地劝童第周回去休息,可是走出不远,童第周又站在路灯下捧着书本读了起来。陈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深深地理解童第周的志气,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

第二天,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地辟谣:“我明确地告诉大家,童第周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凡事不要靠推测下结论,更不要用流言去中伤别

人,特别是对于一个勤奋好学的人,更不能这样!”陈老师严肃地说,“我亲眼目睹了童第周熄灯后还在昏暗的路灯下,专心致志地演算习题。他太辛苦,太勤奋了!他值得全体同学学习!”陈老师最后提高了嗓门,“不错,童第周曾经是全班成绩最差的,但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仅仅用一次考试分数来判定。衡量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最终要看他如何走自己的奋斗之路!”

期末考试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关注的对象。他终于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平均成绩都达到了70分,其中几何得了满分,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关心下,到高三期末考试,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校长陈夏常无限感慨地说:“我当了多年校长,从来没有看到过进步这么快的学生!”

后来童第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感慨地说:“在效实的两个…第一‟,对我一生有很大影响。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同学们,童第周的这段往事能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你怎样考虑他后来的成功呢?

再给大家说一下成功人士杨澜年轻时的一段故事。

杨澜回忆自己童年受到的教育时说:“父母的独到之处就是老让我干家务,我在家里是独生女儿,他们觉得女儿太懒了,可能嫁不出去,所以有很多固定的家务是我做的,比如拖地,扫地,倒垃圾,打开水,换煤气都是我做的。高中的时候,家里买菜也是我的事。”上中学时的杨澜并不是那种聪慧过人的女孩,当然也就不是那种巧解难题的高手,她颇为自诩的是:考试时在基本分上她从来一分不丢,需要死记硬背的科目,随便问哪道题,她马上就能说出是在哪一页上。这当然是建立在她刻苦记忆的基础上的。而且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她没一样不是完成得仔仔细细。上了大学之后的杨澜骨子里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你能相信杨澜曾经因为听力课听不懂而特别沮丧吗?那时好多同学听力能得A,杨澜老是得A-、B+什么的,这让她非常苦闷,每天晚上都在日记里写上:明天开始我要有一个全新的开始,一定要充满信心地把自己的听力提高上去。但是第二天一上听力课,还是听不懂。但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学习,半年多之后,杨澜的听力慢慢上来了,她才恢复了信心。

对于童第周和杨澜的成功,我想你一定感悟颇深。他们小时候也不是什么神童、天才,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个在学习上非常吃力的人,甚至一度在学习上不如人。但是,他们有着坚强的意志,不怕吃苦,不甘落后,努力拼搏,最后,他们战胜了自己,超越了自我。可见,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培养吃苦精神、锻炼坚强意志是多么的重要,是多么的刻不容缓!

我认为,想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必须从培养吃苦精神开始。不能吃苦,哪里会有坚强的意志?

穿越时空,我的思绪飘到了古代。

我想到了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关于这位儒学大师求学时期的回

忆。宋濂背着沉重的书箧子,拖着磨破了的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数十里去上课,可他不觉得苦;他的同学都是“绮绣宝饰”,而他的穿着简陋寒酸,可他没有一点羡慕之意。

我还想到了祖逖的闻鸡起舞,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股,车胤的萤入疏囊,孙康的雪映窗纱,匡衡的凿壁偷光,孔子的韦编三绝……

但是,因为时代进步了,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吃苦”也就有了不同于过去的现代含义。提倡“吃苦”精神,并不是要求同学们过苦日子,该吃的不吃,该喝的不喝,该穿的不穿,该玩的不玩。不是这样。所谓“吃苦”,是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要量力而行,要符合一个中学生的要求,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生活、学习。如果超出了实际条件和作为一个初中学生的基本要求,那就是浪费,就是奢侈,就不叫“吃苦”了。比如,对于我们农村学生而言,穿高档、时髦服装,烫染黄、红头发,佩戴各种首饰,在校内使用手机等等,就是奢侈浪费。

“吃苦”精神不只是对生活的要求,也是对学习的要求。在学习上发扬“吃苦”精神,就是要适时预习,认真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勤于笔记,敢于回答,善于思考,勇于发现,讨论质疑,规律记忆,不怕挫折,藐视困难,乐观进取,求是创新,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稳扎稳打,善始善终,任劳任怨,开拓进取,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

社会竞争,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

我国民间有一个习俗,给新生儿先喂以大黄,然后喂以甘草汁,之后才是正常喂食。另外,白族人民独特的待客之道就是著名的“三道茶”,第一道:苦茶;第二道:甜茶;第三道:回味茶。

大黄略带苦味,甘草微甜,如此“先苦后甜”与三道茶一样,包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那就是做人做事要先吃苦,然后才能吃到甜。在生活中,在学业、事业上,在人生的旅途中,大凡成功者,谁不是先吃“苦”,然后才会获得“甜”的?所以,能吃“苦”就是一种资本,一种保证今后能够得到甜的资本。

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应聘时,由于读的大学并不出名,专业也不热门,因此考官打算不录用他。但在面试结束时,他向考官真诚地说了一句:“我能吃苦!"这句话改变了考官的主意,就让大学生回去等消息。

第二天,考官专门去学校调查了该大学生,得知他的家境很贫寒,在学校期间一直吃苦耐劳。于是考官就决定录用他,因为这种能吃苦的人才是任何公司都欢迎的。

这个大学生求职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能吃苦,吃过苦,这就是资本!

“只要能吃苦的,坚决不要懒的!”这是现代企业普遍的用人标准。那些学机械的不愿意下车间,学建筑的不愿意跑工地,学管理的不愿意跑市场的大学生,虽然毕业于名牌大学,虽然成绩优秀,哪个企业又愿意骋用他们呢?

有首歌谣唱道:“人说天上好、神仙乐逍遥。成功的背后泪多少?神仙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