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中角和距离计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_4_5_°__或___1_3_5_°.
5.如图 13-7-1,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中,AB=BC
10 =2,AA1=1,则BC1与平面BB1D1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___5____.
图 13-7-1
考点1 线面所成角的计算
例1:如图 13-7-2,已知 AB⊥平面 ACD,DE⊥平面 ACD,
【互动探究】
1.(2010 年全国)正方体ABCD-A1B1C1D1中,BB1与平面ACD1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2
3
2
6
A. 3
B. 3
C.3
D. 3
解析:因为 BB1∥DD1,所以 BB1 与平面 ACD1 所成角和 DD1 与平面 ACD1 所成角相等,设 DO⊥平面 ACD1,由等体积法得
△ACD 为等边三角形,AD=DE=2AB,F 为 CD 的中点.
(1)求证:AF∥平面 BCE;
(2)求证:平面 BCE⊥平面 CDE;
(3)求直线 BF 和平面 BCE 所成
角的正弦值.
图 13-7-2
解析:设 AD=DE=2AB=2a,建立如图 D32 所示的坐标系
A-xyz,则
A(0,0,0),C(2a,0,0),B(0,0,a),D(a, 3a,0),E(a, 3a,2a).
解:(1)证明:因为∠DAB=60°,AB=2AD,
由余弦定理得 BD= 3AD.
从而 BD2+AD2=AB2,故 BD⊥AD;
又 PD⊥底面 ABCD,可得 BD⊥PD.
所以 BD⊥平面 PAD.故 PA⊥BD.
图D33
(2)解:如图 D33,以 D 为坐标原点,AD 的长为单位长,射 线 DA 为 x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D-xyz,
则 A(1,0,0),B(0, 3,0),C(-1, 3,0),P(0,0,1). 则 AB=(-1, 3,0),PB=(0, 3,-1),BC =(-1,0,0).
n·A→B=0, 设平面 PAB 的法向量为 n=(x1,y1,z1),则n·P→B=0, 即-3xy11+-z13=y10=. 0, 因此可取 n=( 3,1, 3).
m·P→B=0, 设平面 PBC 的法向量为 m(x2,y2,z2),则m·B→C=0, 即-3xy22=-0z.2=0, 可取 m=(0,-1,- 3).
∴cos〈m,n〉=2-47=-27 7,
故二面角
A-PB-C
的余弦值为-2
7
7 .
求二面角,大致有两种基本方法: (1)传统立体几何的综合推理法:①定义法;②垂面法;③三 垂线定理法;④射影面积法.
= 2
2 4.
∴直线
BF
和平面
BCE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2 4.
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大致有两种基本方法: ①传统立体几何的综合推理法:通过射影转化法作出直线与 平面所成的线面角,然后在直角三角形中求角的大小.找射影的 基本方法是过直线上一点作平面的垂线,连接垂足和斜足得到直 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有时也可通过找到经过斜线且垂直于已知平 面的垂面来确定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此时平面与垂面的交线即 为射影. ②空间向量的坐标法:建系并确定点及向量的坐标,然后利 用向量的夹角公式通过坐标运算求得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F 为 CD 的中点,
∴F32a, 23a,0.
来自百度文库
(1) AF =32a, 23a,0, BE =(a, 3a,a), BC =(2a,0,-a),
图D32
∵ AF =12( BE + BC ),AF⊄平面 BCE, ∴AF∥平面 BCE. (2)∵ AF =32a, 23a,0, CD =(-a, 3a,0), ED =(0,0,-2a), ∴ AF ·CD =0, AF ·ED =0. ∴ AF ⊥CD , AF ⊥ ED . ∴AF⊥平面 CDE, 又 AF∥平面 BCE,∴平面 BCE⊥平面 CDE.
则 E 到平面 ABC1D1 的距离为( B )
A.
3 2
B.
2 2
C.12
D.
3 3
3.在空间四边形 ABCD 中,E,F 分别为 AC,BD 的中点,
若 CD=2AB=4,EF⊥AB,则 EF 与 CD 所成的角为( D )
A.90° B.60°
C.45° D.30°
4.已知两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 m=(0,1,0),n=(0,1,1),则两
2.能较易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尽量 建立直角坐标系.其次要注意向量 运算与基本性质相结合的论述,这 是今后的方向,可以“形到形”,
可以“数到形”,注意数形结合.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过空间任一点 O 分别作异面直线 a 与 b 的平行线 a′与 b′. 那么直线 a′与 b′所成的_____锐__角__或__直_,角叫做异面直线a与b 所 成的角,其范围是__(0_°__,__9_0_°__]__.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1)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或者在平面内,则直线与平面所成的 角等于__0_°__.
x0+2z0=0, 则 DA1 ·n=0, DN ·n=0,∴21x0+y0=0. 取 x0=2,则 y0=-1,z0=-1,即 n=(2,-1,-1).
(1)由题意得: DN ·n1=0, DM ·n1=0,n·n1=0, 12x1+y1=0,
∴y1+zz1=0, 2x1-y1-z1=0.
于是 h=SAS·△S△SBACBC=32a·33aa22=32a.
3a2,
方法三:如图13-7-7,以 A 为 坐标原点,以AC,AS 所在直线为y 轴, z 轴,以过A点且垂直于yOz平面直线为 x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ABC 中,AB=BC=2a,∠ABC=120°, 图13-7-7 ∴AC= AB2+BC2-2AB·BC·cos∠ABC=2 3a. 于是 A(0,0,0),B(a, 3a,0),C(0,2 3a,0),S(0,0,3a). 设平面 SBC 的一个法向量 n=(x,y,z). 由 n⊥SB 、n⊥SC 及SB =(a, 3a,-3a), SC =(0,2 3a,-3a),
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 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平面角是直角 的二面角叫做__直__二__面__角___.
4.点与它在平面上的射影间的距离叫做该点到这个平面的距 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通常运用_等__积__法__,即构造一个三棱锥,将
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三棱锥的__高___. 5.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任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
(2)空间向量的坐标法:建系并确定点及向量的坐标,分别求 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通过求两个法向量的夹角得出二面角的大
小.
【互动探究】
2.(2011年江苏)如图13-7-4,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 中,AA1=2,AB=1,点 N是 BC的中点,点 M 在 CC1上,设二
面角 A1-DN-M 的大小为θ. (1)当θ=90°时,求 AM 的长; (2)当 cos θ= 66时,求 CM 的长 解:以 D 为原点,DA为 x 轴正半轴,
(3)设平面 BCE 的法向量为 n=(x,y,z),
由 n·BE =0,n·BC =0 可得:
x+ 3y+z=0,2x-z=0,取 n=(1,- 3,2).
又 BF =32a, 23a,-a, 设 BF 和平面 BCE 所成的角为 θ,
则 sinθ=||B→B→FF|··|nn||=2a·22a
取 x1=2,则 y1=-1,z1=5,z=15. ∴AM= 1-02+0-12+0-152= 551.
(2)由题意: DN ·n1=0, DM ·n1=0,||nn||nn11||= 66, 12x1+y1=0,
即y1+zz1=0, 3x21-4x1y1-4x1z1+2y1z1=0.
第7讲 空间中角与距离的计算
考纲要求
空间向量的应用 (1)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 面的法向量. (2)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直线与 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 平面的垂直、平行关系 (3)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直线与 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 平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了 解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 中的作用.
考纲研读 1.线线垂直、两异面直线的夹角、两 点间的距离等问题的解决往往借助 于向量坐标.正方体、长方体、底 面有一角为直角的直棱柱、底面为 菱形的直四棱柱、四棱锥等凡能出 现三条两两垂直直线的图形,常常 考虑空间直角坐标系.
角为
θ,则
sinθ=DDDO1=
33.所以
cosθ=
6 3.
答案:D
考点2 面面所成角的计算 例 2:(2011 年全国)如图 13-7-3,四棱锥 P-ABCD中,底 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DAB=60°,AB=2AD,PD⊥底面ABCD.
图 13-7-3 (1)证明:PA ⊥BD; (2)若 PD=AD,求二面角 A-PB-C 的余弦值.
在△ SBC 中,SB= SA2+AB2= 13a,BC=2a,
SC= SA2+AC2= 21a.cos∠SBC
=13a2+4a2-21a2=- 1 ,
2× 13a×2a
13
∴sin∠SBC=
1-113=2
39 13 .
∴S△ SBC=12·SB·BC·sin∠SBC=12×
2 13a×2a×
1339=2
取 x1=2,则 y1=-1,z1=2,z=12.∴CM=12.
考点3 立体几何中的综合问题 例3:如图 13-7-5,S 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AB=BC =2a,∠ABC=120°,且 SA⊥平面 ABC,SA=3a,求点 A 到平 面SBC 的距离.
图 13-7-5
图 13-7-6
解析:方法一:如图13-7-6,作AD⊥BC 交BC延长线于 D,连接SD.
∵SA⊥平面 ABC,∴SA⊥BC, 又 SA∩AD=A,∴BC⊥平面 SAD. 又 BC⊂平面 SBC, ∴平面SBC⊥平面SAD,且平面SBC∩平面SAD=SD. 过点A 作AH⊥SD于H,由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 AH⊥平面SBC.于是AH 即为点A 到平面 SBC 的距离.
在 Rt△ SAD 中,SA=3a,AD=AB·sin60°= 3a,
VD-ACD1 VD1ACD ,即13 S ACD1 ·DO=13S△ACD·DD1.
设 DD1=a,
则S ACD1 =12AC·AD1sin60°=12×( 2a)2× 23= 23a2,
S△ACD=12AD·CD=12a2.
所以 DO=S△ASCDAC·DD1D1= a33a2= 33a,记 DD1 与平面 ACD1 所成
直线与平面的距离.
1.对于空间任意一点 O 和不共线的三点 A,B,C,有OP=
xOA+yOB+zOC (x,y,z∈R),则 x+y+z=1 是 P,A,B,C 四
点共面的( C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正方体 ABCD-A1B1C1D1 的棱长为 1,E 是 A1B1 的中点,
∴AH=
SSAA2·+ADAD2=
3a· 3a (3a)2+(
3a)2=32a,
即点 A 到平面 SBC 的距离为32a.
方法二:设 A 到平面 SBC 的距离为 h, ∵VS-ABC=VA-SBC,∴13·SA·S△ ABC=13·h·S△ SBC,其中 SA=3a. 在△ ABC 中, AC= AB2+BC2-2AB·BC·cos∠ABC = 4a2+4a2-2×4a2×-12=2 3a, S△ ABC=12AB·BC·sin∠ABC=12×2a×2a× 23= 3a2.
(2)如果直线和平面垂直,则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等于__9_0_°. (3)平面的斜线与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斜线 与平面所成的角,其范围是__(0_°__,__9_0_°__)__. 斜线与平面所成的_线__面__角__是这条斜线和平面内经过斜足的 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最_小__的角. 3.二面角 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组成的图象叫做二面角.从二
DC 为 y 轴正半轴,DD1 为 z 轴正半轴,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图 13-7-4
则 A(1,0,0),A1(1,0,2),N12,1,0,C(0,1,0).令 M(0,1,z), 则 DA1 =(1,0,2), DN =(12,1,0), DM =(0,1,z). 设平面 MDN 的法向量 n1=(x1,y1,z1), 平面 A1DN 的法向量为 n=(x0,y0,z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