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县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远县
概况
镇远县位于贵州省东部。
总面积1878平方千米。
2003年末总人口25.65万人。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侗、苗、土家族。
县人民政府驻阳镇,邮编:557700。
代码:522625。
区号:0855。
拼音:Zhenyuan Xian。
行政区划
镇远县辖6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潕阳镇、蕉溪镇、青溪镇、羊坪镇、羊场镇、都坪镇、江古乡、涌溪乡、金堡乡、报京乡、大地乡、尚寨土家族乡。
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187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47.55%。
辖6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21个村民委员会,14个居民委员会。
年末总人口25.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2.4万人。
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侗、土家等族。
主要矿产资源有铅锌、锰、硅、方解石、重晶石等。
2002年,镇远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机遇,按照“围绕建设旅游大县目标;抓好以保护古城建设新区为重点的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化进程;实现农民收入、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的思路,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取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2.63亿元、2.78亿元和2.14亿元,增长3.13%、19.06%和9.1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83∶36.85∶28.35。
由于遭受了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减产10.8%。
但因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仍获得丰收。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8亿元,比上年增长4.4%。
油菜籽产量5982吨,增长2.3%;烤烟22 83吨,增长27.3%;肉类总产量1.15万吨,增长4.2%,水产品400吨,群众的菜篮子更丰盛了。
农业生态得到改善,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
全年农田水利建设投入2498万元,群众投工投劳309万个工日,完成水利工程454处,解决1.46万人和1.50万头大牲畜饮水问题,改善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447公顷,改造低产田1630公顷,完成坡改梯64公顷;实施退耕还林1334. 9公顷;新建沼气池3013口。
通过财政贴息
贷款,拉动信用社投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近1000万元。
种植优质稻2333.3公顷、优质烟1209.3公顷。
黔东生物示范园。
“中国西南喀斯特优质牛业”等产业化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
新增牛羊品种改良点17个,完成品改牛2580 头;引进南江黄羊和波尔山羊124只;建立1个养鸡示范场。
建成3个中药材基地,培育苦丁茶和油茶基地各1个;种植皇竹草母草25.5公顷,推广种植面积98.7公顷。
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突出电力、冶金和白酒三大支柱产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8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产销率达98.0%。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电量7251万千瓦时,增长21.7%;铁合金6.1 8万吨,增长29.4%;工业硅1.24万吨,增长17.8%;白酒1862吨。
非公有经济长足发展。
个体工商户3596户,从业人员4278人,注册资金达1087万元。
非公有经济入库税金4317万元,占国、地税入库总额的63.7%,已成县财政收入的支柱。
财政总收入8857万元,比上年增长19.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71万元,增长17.0%;财政支出1.24亿元,增长5.7%。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0亿元,增长15.1%;各项贷款余额4.13亿元,增长8.2 %。
收贷差为2725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1.81亿元。
全年引进项目14个,协议资金16.6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0亿元,比上年增长64.66%。
引进的主要项目有冶金、化工、水电建设、房地产开发等。
从四川引进资金1.8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的电解铝厂。
北京、浙江客商投资共6300万元,建设门背滩、大王滩水电站;湖南租赁新力公司在镇远成立了“远和冶金有限公司”。
这些项目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修建通村公路150千米,公路镶边62千米,四级油路改造25千米。
修建学生宿舍楼8800多平方米,文德民族中学建设一期工程、柏杨坪至慢坡110千伏输变电线路等工程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黔东工业园220千米伏变电站、县城二期防洪堤、氵舞阳文化园和氵舞阳河大桥开始建设,启动了行政中心和农电网二期工程。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亿元,比上年增长8.2%。
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人均减负12.98元,减负率为32.2%。
落实财政扶贫项目34个,资金288.1万元。
又有1819农村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
农民人均纯收入1425元,比上年增加136元。
城镇居民发放低保金97.6万元,惠及7 20户2024人。
城乡居民生活稳步提高。
旅游及文化
——镇远是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
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碧水晨雾姿态万千,春江渔火诗意盎然,有雄伟奇特、蜚声中外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和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古城垣等160余处,观赏价值与科考价值俱高。
其建筑风格为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块青砖都记载历史遗迹,泣诉着千年古镇的沧桑。
古朴典雅的古城风貌,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建筑、艺术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写生。
——镇远是英雄才俊一展抱负之地,是志士仁人大慰平生之所。
有“欲通云贵,先守镇远”之说,历史战争远古烟尘,日本战俘在此洗心革面、立地成佛,从此“和平
村”成为日本反战同盟“和平使者”的再生之地;古城垣建有战神庙、城墙、锋火台、堡屯、炮台等军事体系堡垒,曾居家8万,屯兵2万,遥想当年这里的情景,兵家逐鹿,旌旗飘扬,是多么激越,又是多么壮怀……。
——镇远是“山雄水美”之地。
雄伟绝壁石屏山蜿如雄狮昂首挺胸,姿势嵬嵬傲然,碧水如诗舞阳河如一条凝碧的玉带,呈“S”型蜿蜒贯通全城,山水城浑然一体倒影成画,构成了太极图上的石屏巨镇,形成了“九山抱一城,一水分府卫”的独特风貌,被中外游客誉为“东方威尼斯”。
还有风景秀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神秘幽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高挂河和吴敬梓笔下《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中描述的龙神嫁妹(铁溪景区)之地。
已孕育出四张国家级旅游品牌,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国家级舞阳河镇远水利旅游风景区。
——镇远是西南大都会,是明清中央政府进军东南亚必经之路,也曾是商业物资集散地。
自从徽商、湖南中区文化渗透进来后,盐船争流,商贾如云,历史上形成的八大会馆、十二戏楼,吸引了逐利而居的商人,由军事重镇演变为商业都市,当年远古的商业物流、船只航运、码头、海关税收居贵州第四位,构成西南“清明上河图” 的繁荣景象,充满财气,是富庶之地,如今仍完整保留的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和府城大码头、禹门码头、冲子口码头、天后宫码头、上北门等码头,可以说是这段繁盛历史的见证。
——镇远是一座充满崇尚山水、崇尚文明、崇尚文化、崇尚和谐精神基调的古城。
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国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包容性文化,有“传统文化迷宫”之称,青龙洞留下的富有哲理的格言、对联等可佐证。
当时地方京剧、花灯戏、河灯、社火的繁荣,商业与军事的格局合理,城外防御军事体系浑然天成,体现了“威镇远方军事的强驽之首”而“云南丽江之末”的军事演变过程。
充分发挥了雄霸黔东大门军事堡垒和中国南丝绸之路作用。
而今镇远人民仍保持着质朴、淳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每年举行各种民间传统活动,如:“三月三”、“九月九”等。
其中源自明代的端阳龙舟文化节,以舞阳河为赛场,极具盛况,久负盛名,充分展示出“歌舞地”[吴敬梓《儒林外史》语]的古朴绚丽风采。
民间传统活动的兴盛,反映了镇远经济文化的繁荣。
——镇远古城历经千载沧桑,至今城址未变,古韵悠然。
与时俱进的镇远人民立足当代,秉承历史,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国家级舞阳河镇远水利旅游风景区和贵州青酒这五大无形资产,确立了富民强县建市中心目标,狠抓交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三大产业带,唱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藏洞窖青酒城、黔东工业园区、中国喀斯特山乡优质牛业四张特色品牌,建好电能、冶金、青酒、旅游、特色农业五大支柱产业发展思路。
切实转变观念,着力培育旅游经济,以历史文化为载体,以建筑文化、宗教文化、会馆文化、河商文化、军旅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线,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色,坚持古典与现代并存,发展与保护兼顾,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跟进、全民参与,广辟融资渠道,切实加大文物古迹保护的投入,深
挖历史文化内涵,全面实施旅游开发带动战略,重塑文化大县,打好“中国苗疆古城”旅游品牌,构筑“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和“水在城中,城在山中,山在林中,林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园林古城和中国西南明清影视城。
充分发挥名城旅游经济效应,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名城概况
来源:镇远门户网发布时间:2008-07-01 点击次数:780 次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位于贵州省东部,地处湘黔两省的怀化、铜仁和黔东南三地区五县接壤交汇之处,全县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48%。
镇远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湘黔铁路、株六复线、320国道、沪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铜仁、湖南芷江和贵阳飞机场分别为90公里、170公里、270公里。
古城镇远,自秦昭王30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置县历史,其中1300多年作为府、道、专署所在地,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使镇远积淀了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众多瑰丽的文物古迹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现已形成了五张国家级旅游品牌,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氵舞阳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日本在华反战同盟"和平村"旧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铁溪景区,另外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高挂河,以及保持明清风貌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等省、县级文物古迹160余处。
城内氵舞阳河自西向东呈"S"型蜿蜒贯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山水城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独特的太极图古城风貌,被中外游客誉为"东方威尼斯"。
镇远是一座"以军兴商"的城市,是一座"移民"的城市,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镇远自古以来就以"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的政治、军事要地著称于世,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
历史上曾经屯兵2.8万,供奉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大"东方战神"的四官殿以及石屏山上的古长城和众多的关、屯、堡等就是历史的鉴证。
镇远也是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明清时期衍升为黔东地区政治、军事、商业、文化的中心,历史上的"八大会馆"、"十二戏楼"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完好。
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国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包容性文化,有"传统文化迷宫"之称。
至今这里还仍保存着几百年前民风古朴、服饰依旧、寨寨有长号、户户吹唢呐的尚寨乡土家族部落,"三月三"侗族情人节,"九月九"苗家丰收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镇远是中国民族重工业的发祥地。
李鸿章、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股份制企业--青溪铁厂,比武汉汉阳钢厂还早三年,"天字第1号"钢锭现仍存放在镇远。
现在的镇远,是一个以工业为主,旅游、农业同步发展的县。
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不断深化对县情认识的基础上,按照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四圈一区"的经济产业布局,确立了打好一张品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着力两项建设(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确立三大目标(创建优秀旅游县、
规划建设新城、撤县建市),实施四大战略(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城镇带县、文化旅游兴县),发展五大产业(电力、冶炼、酿酒、旅游、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对全县的生产力布局进行了调整,突出工作重点,按照非均衡推进的原则,把全县划分为黔东工业经济区、氵舞阳河文化旅游经济区和龙江河特色生态农业经济区,切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007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4.9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7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1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61元。
镇远古城历经千载沧桑,至今城址未变,古韵悠然。
热忱欢迎社会各界宾朋前来镇远观光旅游,指导工作,投资创业,共同发展。
镇远县舞阳镇基本情况简介
2006-07-19 11:30 文章来源:镇远县舞阳镇
文章类型:转载内容分类:新闻
镇远县舞阳镇基本情况简介
舞阳镇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所在地,是镇远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均在镇内。
一、悠久的历史
舞阳镇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古代殷周时期属鬼方,春秋时期属河国,战国时期属夜郎国,秦代属象郡,汉高祖五年置无阳县,唐置梓姜县,宋置镇远州,元置镇远沿边溪招讨使司,近代自明始称镇远县,清置镇远府,民国置镇远道,督察专员公署治所,解放初为镇远专署,州府,1958年迁往凯里,为镇远县驻地。
自明始,舞阳镇进入鼎盛时期。
一方面,随着国内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盟芽,工商业日渐繁荣,作为内河航运较大的水陆要冲,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另一方面,逐渐完备的封建统治集团加强了对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统治力量,相应地文化、政治、军事等活动亦大量在此发生,
商贾云集,呈现出轰轰烈烈的景象,长盛不衰,给古镇留下了极深的烙印。
由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舞阳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
为中原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重要交通孔道,明代中叶已是“西南一大都会”,成为黔东一带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代考古学者认为:“镇远是贵州早期商业发展的标志”。
二、镇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舞阳镇座落在舞阳河畔,一水中流,纵贯东西,府卫两城隔河相望。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8°22′——108°30′,北纬27°00′——27 °08′,驻地海拔460米,总面积299.5平方公里。
全镇辖12个行政中心村,228个村民组;5个社区,89个居民小组。
总人口 51239 人,男20612人,女25167人,其中:农业人口30344人,现有劳动力人数17001人。
耕地总资源4857公倾,常用耕地面积1679公倾,其中水田780公倾;临时性耕地3179公倾。
年均降水量109.3毫米,年平均气温16.4ºC,无霜期292天。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蔬菜、烤烟等。
全镇粮食总产量11531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0公斤,人均纯收入1710元。
收入较高的大部分集中在城关和舞阳河及公路沿线几个村,全镇仍有贫困户1584户,贫困人口达7288人,占农村人口的24%。
水果产量3480吨,主要水果有桃子、梨子、柑子、西瓜等。
林业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林产品有原木、竹村等。
主要矿产资源有铅锌矿、硅石等。
(二)交通状况
舞阳镇境内公路、铁路纵横交错,湘黔铁路、株六复线穿境而过,全镇12个村有12个村有通村公路,通公路的组达全镇的65%。
目前正在新建的凯里至玉屏高速公路的两个接口处与舞阳镇仅距40公里左右。
(三)通讯基础设施
全镇微波通讯、移动电话、数据通讯、程控电话网覆盖全镇32个村的绝大部分地区。
有30个村通有电话。
(四)水电资源情况
舞阳镇境内的主要河流有舞阳河,直注洞庭湖,流入长江。
水力资源十分丰富,舞阳河梯级电站在境内有红旗电站、中峡电站、西峡电站、东峡电站、犀牛洞电站,电力十分丰富,是国家第一批电气化县之一。
境内建有110千伏变电站两面座,220千伏变电站一座并与国家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