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中的私人领域公共化现象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RADIO &TV JOURNAL

2019.08

e 聚焦

一、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区分

哈贝马斯认为,私人领域是以家庭消费及家庭成员的

社会化为核心的领域,家庭是私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①。

与公共领域的“公共性”相比,

私人领域因其是被隐藏的而更具有“私人性”。从性质和开放度两方面来看,朋友圈属于私人领域。首先,申请微信账号采取手机号码实名认证

的方式,账号属于个人私有。

其次,不同于微博可单向关注的方式,在拥有微信账号后,需一方向另一方发送申请好

友请求并通过对方验证后才能建立微信好友关系,

因此朋友圈的开放范围仅限于微信好友之间。

哈贝马斯将18世纪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咖啡馆、杂志看作是公众自由讨论、处理公共事务的公共领域。公共领

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在这个领域中,

作为私人的人们聚集到一起形成了公众,在公共领域中的群体可以自由集合并公开表达意见②。他认为,形成公共领域需满足三个要素:参与主体、参与环境以及公众意见。而在朋友圈中,

首先,作为新媒体平台的公众,

用户成为参与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从参与环境角度考虑,

微媒介去时空化之后,世界开始与个人息息相关。

最后,公众更倾向于在公开平台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

随着其所覆盖的用户逐渐增加,

最初基于熟人之间的社交关系被弱化,基于工作等目的而与陌生人建立的社交关系增强,已经愈发具备公共领域的特征。朋友圈的形式

和特征都说明了公开社交以及信息共享的目的,

随着该平台私人领域公共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也在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看客们的注意,甚至于主动披露自己的隐私。

二、朋友圈中私人领域公共化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现阶段中,朋友圈私人领域公共化现象暴露的问题主要有隐私泄露、信息茧房和商业资本涉入三个问题。(一)隐私泄露问题1.以信息为载体的人际沟通需要微信自推出以来一直倾向于保护用户隐私,采用双向添加好友的形式确定朋友关系。不同于微博中的关注,双向好友更尊重用户隐私,个人可以有选择地构建自己的朋友圈即影响力范围。由于在微信朋友圈中的隐私性更强,用户在其中的自由度也就更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微信中的私人空间是否真的完全得到了保障呢?正如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所讲述的“拟态环境”一样,众多事实表明,微信所构建的私人空间更多的偏向于拟态环境。用户在朋友圈中展现的生活状态并不是每时每刻的直播,而是有选择地发布某些想要公开的信息。例如,用户偏向于在朋友圈发布“大餐”“旅行照”或某

一时刻的“加班照”,虽然这些信息是真实的,但难以肯定该用户这一时刻的状态可以覆盖到该用户的每一生活时刻中。然而,在阅读这些信息时,我们往往会把它们放大,即被该用户构建的拟态环境误导。

微信朋友圈用户在朋友圈的发布和可见范围上存在一定差异,区别在于有些用户选择以公开的方式进行分

享,而有些用户会进行权限设置。例如对于自拍、

家庭照、情侣照、情绪性较强的文字性信息或图片等涉及较强隐私

的信息,一些用户往往通过

“谁可以看/不给谁看”的选项进行有选择的屏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但无论怎样的分享方式,都是个人主动暴露隐私的过程。他们乐于主动公

开隐私,但又渴望将分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是朋友圈中个人领域公开化的表现形式。

2.微信朋友圈成为社会主要信息源首先,人际传播无论在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范围都需要以信息为载体,以媒体为中介。其次是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因此,用户在朋友圈上发布的所有信息在与强连接

用户共享的同时,无法保证他们是否会以保存、

截图的方式进行二次传播。

而随着微信在公众中覆盖面的增加,微信社会爆料的职能进一步凸显出来。在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历年的

社会信息源统计中,微博与微信已经超过了传统大众媒体尤其是都市报,成为社会第一大信息源③。这说明微信的话

语场在不断扩大,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伴随而来的是作为微信一部分的朋友圈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例如,我们发现近年来一些热点事件特别是娱乐热点

事件,往往最先在朋友圈曝出,

然后再被搬运到其他平台上进行进一步传播。在刘强东涉嫌的

“明尼苏达州事件”发生后,媒体及公众都十分关注章泽天的态度,但她始终不曾在公开场合回应,而是在微信平台发布了一条内容为

“愿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朋友圈。原则上这条朋友圈的可传播范围只限于章泽天的双向好友,但该信息发布不久就被

传播到了微博中且迅速占领热搜。此外,“人民大学教授公

开宣布与弟子断绝师生关系”这一事件最早也是来源于孙

家洲教授朋友圈中的“断绝信”。这些事例十分清晰地表现出这样一个特征:由于微信的产生背景是信息高速生成的物联网时代,它在倾向于关照用户隐私时,难以控制信息

向公共领域流出。这也决定了微信朋友圈的半封闭结构。

此外,现阶段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信息激增、

生活进程进一步加快的时代。这样的背景导致了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技术赋权使人人都拥有说话的权利;其二,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逐渐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其三,比起现实中微信朋友圈中的私人领域公共化现象探析

阴张昉

周丽

摘要:朋友圈属于私人领域,但仍有公共化现象存在。本文将使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析微信朋友圈中私人领域公共化过程中暴露的隐私泄露以及信息茧房、商业资本涉入等问题。该问题的研究对解决如何在稳定、和谐的舆论环境中确保用户隐私且进行有效沟通等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私人领域公共化;隐私问题;信息茧房

1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