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翻译文化空缺填补策略

合集下载

中医文化外译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问题例析

中医文化外译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问题例析

中医文化外译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问题例析作者:潘慧宿哲骞韩艳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2期摘; ; 要:在中医对外交流过程中,翻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译者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既保留中医的文化底蕴,又简单明了地将中医相关术语翻译出来。

本文对中医外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空缺现象进行分析,找出文化空缺原因,加速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关键词:中医文化; ; 外译; ; 文化空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首先提出“文化空缺”的概念。

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前俄国学者索罗金在论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时提出了“文化空缺理论”,主要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由于双方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后蕴含的意义与内涵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同一事物在某些语言中对应的概念文化意向与意思不对等或不对应,形成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深化中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中医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推动振兴中医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在中医文化外译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文化空缺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制约了中医文化输出的进程。

一、中医文化独特性下的外译问题中医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医学体系,承载了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理论体系[2]。

其次,中医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是一种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有着独特的概念理論和行医特点,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具有特有的专业性。

这些有别于现代医学的特点对于从事中医翻译的译者要求很高,需要译者深知中医的内涵文化充分了解中医理论知识,中医本身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与复杂,国内译者在翻译中既要用当代的医学理论知识翻译解释其意思,又要在翻译的同时在西医中努力找寻对应释义,造成文化空缺。

有关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有关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宋依然有关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摘要: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之医学的伟大更是受到来自国内外人士的欢迎与敬佩。

随着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开展,体育明星们为中医拔罐所做的亲身代言,更是把中医的神奇推向了世界。

然而,作为中医向世界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的中医术语翻译,却存在着大量的争议。

究竟是采取直译,来保留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还是采用意译,来突出他的交际功能,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翻译策略与方法。

关键字:中医;术语翻译;策略与方法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然成为一门体系,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然而当前的中医药文献描述中始终存在着大量的,难懂的,生僻的名词术语。

我们在中医学翻译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中医术语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同的声音。

本文根据目前的翻译现状提出了一些策略与方法。

1中医英语翻译历史与发展1.1发展历史早在秦汉之际,中国的医药学就已传入东南亚国家,于公元8世纪前后中国医药传入阿拉伯诸国。

由于历史原因,阿拉伯人那时翻译中医的方法及翻译的中医术语对嗣后的翻译影响并不乐观。

中医对外翻译的开端,则始于17世纪中叶中医传入欧洲的时期。

中医翻译起始阶段,中医翻译者是从史学角度告诉西方人中国的医学,并没有把中医当作医学文献来介绍。

之后,随着中医在世界上的推广以及中国译者的参与,西方人逐渐意识到中医是可以治病的。

从那个时候起,人们才开始把中医作为医学材料来进行翻译。

1.2中医对外翻译的五个阶段基于中医翻译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特点及所取得的成就,对中医对外翻译的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主要是来华的传教士翻译了多部中医著述,研究和翻译的重点集中在针灸方面,其时对中医的翻译也多属综述性质,亦未发现整部中医典籍的英译。

第二阶段为20世纪上半叶,是中医翻译在西方深入发展的时期,中国学者已直接参与中医的对外翻译工作,翻译的中心由针灸学转向医学史和药学。

文化图式理论下中医文化缺省翻译策略研究

文化图式理论下中医文化缺省翻译策略研究
2 0 1 l , 1 7 ( 1 9) : 1 6 0 ・ 1 6 5 .
马老师在治疗 以上 三种 不 同疾病 时 , 辨 以“ 脾 失 健运 、 痰瘀阻络” 相 同病机 , 施以“ 健脾 祛湿 、 活血 化瘀 ” 共 同治法 ,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9 - 2 4 )
代 谢病 是指体内生物化学过程 发生障碍时 , 某些代谢 物
质 如脂 肪、 蛋 白质 、 嘌呤等堆 积或缺乏 而引 起 的疾病 。临床 常见 的疾病有肥胖 、 糖尿病 、 高血压 、 血脂异常 、 高尿 酸 、 多囊
疾 病中均取得了显著疗效 , 为疾 病 的预后抢 占了 良好 先机 。
“ 异病同治” 不 仅体 现了 中医辨证 论治 的精 髓 , 而且 作 为 中 医经典 的治疗原则 , 一直 被运用 在 中医临床工 作 当中 , 若 能 正确掌握 与灵 活运用 , 将 对临床 医生提 高临床 疗效 , 并且 对 发扬 中医学 思想具有深 远意义。
文化缺省时会 出现意义真空 , 无法将语 内信息 与语外 知识相
联系 , 从 而 造 成 理 解 时 的 语 义 不 连 贯 … 。如 何 既 能 易 于 西
经络 为核 心 , 以医古文为古典 医籍知识结构 , 语 言的模糊性 、
作者单位 : 2 1 0 0 2 3南京 中医药大学外 国语学 院 [ 石少楠 ( 硕 士研 究生 ) ] ; 南京农业 大学外 国语学院 ( 王银泉)
描述 的抽象化很大程度造成概念 的歧义性 , 这些因素都使得 中医语言语义深奥转译不易 , 尤其是 源语 中的文化缺省给 中
医 翻 译 增 添 许 多 困难 。所 谓 文 化 缺 省 是 指 交 际 双 方 在 交 流 时 共 有 的 相 关 背 景 知 识 的省 略 , 不 属 于 该 文 化 的 接 受 者 面 对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1.背景介绍:中医术语在海外的传播与翻译的重要性2.目的:探讨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二、中医术语的特点与翻译难点1.语言特点:古文、成语、专业术语等2.文化背景差异:中医与西方医学的区别三、中医术语翻译策略1.保持中医术语原意2.注重语言表达的通俗性3.融合中西方医学概念4.创造新词或借用西方医学术语四、具体案例分析1.针灸的翻译2.阴阳五行的翻译3.其他常见中医术语的翻译五、总结与展望1.中医术语翻译的重要性2.翻译策略的实际应用与改进正文一、引言随着中医在全球的传播与普及,中医术语的翻译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如何在保证中医术语原意的基础上,让西方人更容易理解,成为了翻译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医术语的海外传播提供参考。

二、中医术语的特点与翻译难点中医术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其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古文、成语和专业术语等方面。

这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同时,中医与西方医学在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也为中医术语的翻译带来了文化背景方面的难点。

三、中医术语翻译策略1.保持中医术语原意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中医术语的原意,避免因为追求语言表达的通俗性而失去术语的本来含义。

例如,“针灸”这个词在英文中就被翻译为“acupuncture”,保留了原本的意思。

2.注重语言表达的通俗性为了让西方人更容易理解中医术语,翻译时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

例如,“阴阳五行”这个词可以被翻译为“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the Five Elements”,既保留了原意,又让西方人更容易理解。

3.融合中西方医学概念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合中西方医学概念,以便于西方人理解和接受。

例如,将“气”这个词翻译为“energy flow”,既体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又与西方的能量概念相契合。

浅谈中医英译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浅谈中医英译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到 了 西 方 人 的 青 睐 。 为 文 化 差 异 和 交 流 的需 要 , 医 英 译 因 中 应 势 而 出并 得 到 了很 大 的发 展 。 医 孕 育 于 古 老 的 东 方 文 明 中
化 缺省并且做 出相应 的补偿措施 , 陈智才【 为“ 认 从关联理论
的 角度 对 文 化 缺 省探 讨 可 获 得 对 文 化 缺 省 系 统 的 认 识 , 可 并
【 e od】 c l r e ut hns rnltn e vneter;C l rlC m estn K y w rs ut a df l u l a ;C iee t s i ;r eac ho a ao l y ut a o pnao u i
中医 , 东方文 明的医学精华 , 因其独特 的防治理 念得 现
交际不能顺利进行 , 使得中医不能很好 的被西方读 者领悟接
受。 所以中医英译 中文化缺省问题 的解决至关 重要 。
1 中医 英译 中文 化 缺 省 的 研 究现 状
11 文化缺省的 定义及研 究 .
文化 缺省原本是写 作中的概
念。 它是 指在写作过 程中 , 作者与预设读 者有着相 同的文化 背景 , 为了提高交 际效 率 , 者有意或者 无意省略掉一 些与 作 预设读者 共享 的文化 背景 知识 , 这种 现象被 称作 文化 缺省 (ut a dfut, cl rl e l 然而 当与原 文作者文化背景不 同的读者遭 u a ) 遇文化 缺省 时 , 它的存 在就会 给读者 造成理 解原 文上 的 困 扰。 译者就要想方设法补偿 文化 缺省 给读 者所 造成的意义真
Ch n s me i ie o x li te iee d cn t e pa n h dea l r be f ut o lm i t c t e a d h t oy f Chi s me ii e r m t e s o i td rns p n he ul ur , n t e he r o ne e d cn fo h a s c ae ta - l t n o x l r t e ulu a d fu t e d e . ai t e p oe h c t rl ea l r me i s o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中医术语的翻译是中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西医交流中的难点问题。

在实际的中医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导致对疾病的误解和误诊,影响医疗的质量和效果。

下面就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字面翻译误区字面翻译问题是中医术语翻译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文化背景差异,词汇内涵的差异等原因,很容易将中医术语的含义翻译成西方医学的相对应的词汇,造成语义误差。

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需要避免字面翻译的误区,从中医概念出发,结合西方医学的相关概念,选择相应的词汇进行翻译,使其在文化、概念上与中文中的意义相匹配。

文意翻译问题是指翻译时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偏离原意的误区。

在中医术语的翻译中,出现文意翻译误区的原因一般有两个:(1)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同,会导致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同,进而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例如,“五脏”、“六腑”、“经络”等词汇就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体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在西方医学中并不存在,因此,翻译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

(2)用词准确性的问题在中医学中有一些术语含义比较模糊,例如“虚实”等,这就需要翻译者结合具体上下文进行翻译,并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清晰度,避免出现歧义。

语境翻译问题是指翻译时不能根据语境理解术语的含义,而仅根据字面或文意进行翻译,导致翻译涵义错误的误区。

中医术语的含义常常受到语境的影响,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理解语境,做出正确的翻译。

例如,“火热”一词在中医学中有时候指的是热证,有时候又指的是“肝火”,这要看具体上下文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容易造成误解。

因此,要避免语境翻译误区,需要翻译者充分理解背后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同时充分考虑语境因素,选择最符合上下文意思和中医学概念的翻译。

结论正确的中医术语翻译可以帮助促进中西医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国际影响力。

中医典籍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对策研究

中医典籍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对策研究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20 年 第 7 卷第 14 期2020 Vol.7 No.14184中医典籍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对策研究沈 潇(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摘要】我国长远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遗留下很多先进的历史文化,中医典籍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直接关系到医学领域的发展。

这一背景下,国外很多国家开始对中医典籍进行翻译,以借鉴中医典籍当中的优秀内容。

但在对中医典籍翻译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文化缺省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的简单概述,进而分析了中医典籍英译中文化缺省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翻译补偿方式,以改善中医典籍英译中存在的文化缺省问题。

【关键词】中医典籍英译;文化缺省;翻译补偿【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20.14.184.02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医典籍当中含有信仰、习惯等很多相关内容,只有以这些信仰、习惯为基础对其进行翻译,才会翻译出最为准确的译文。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典籍英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文化缺省的文化体,导致内容上存在一定缺失,不利于外国读者的阅读,从而干扰中医文化的串货。

因此,对中医典籍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医典籍更好的翻译奠定良好基础。

1 文化缺省概述所谓的文化缺省,指的是作者与阅读人员受众交流时,将双方全都了解的文化背景进行省略。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坐着与受众生活在同一个地区,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发展背景基本相同,具有很多相同的文化,使两者交流与沟通时,能够自动忽略那些基础的知识。

而从翻译的角度来说,是将一种语言的书籍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书籍,以供其他背景的受众阅读[1]。

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_精选

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_精选

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摘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开展,中医英译需求也日益增加。

调查发现:中医英译难度大,翻译标准不统一,人才缺乏,中医翻译工作人员缺乏中医文化背景以及中医英译研究发展滞后已阻碍了中医国际化进程。

鉴于以上问题,提出提升中医英语翻译人才的汉语文化底蕴、跨学科联合培养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建设中医汉英双语语料库,培养中医信息化翻译人才等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建议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翻译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全面推进,国际上医学交流愈加频繁,这必将带来中医翻译成各种语言的迫切需求。

笔者在梳理有关中医英语翻译文献时发现:1995年到20__年,以中医英语翻译为关键词的文章共有一百余篇,其数量随着时间推移呈递增趋势,国内中医翻译缺乏一个标准的原则,翻译水平也参差不齐,尤其是词汇翻译,大部分译者采用的是中医汉英翻译词典现成的翻译,而忽略了我国中医的传播与译介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创新只会导致中医翻译事业停滞不前。

另外,中医翻译西医化趋势较为明显,中国译者往往担心国外读者误解中医为“伪科学”,从而认为应用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化译法会稍微掩盖这个问题(麦考尔.雅蒲2003)。

“使用西医学术名词来表达传统中医概念是中医翻译的主要趋势之一”(魏迺杰1995)。

由于中医英语承载着传播中医文化的重担,译文必须保证严肃的学术性,措辞必须准确严谨。

缺乏标准性的翻译很难让中医文化自成体系。

从文章内容来看,中医研究论著较少,可借鉴资料不多,可见对中医英译研究还不够深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李照国。

其中1997年的《中医英语翻译技巧》是世界上第一步探讨中医翻译的书籍。

在该书与《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1999)中李先生把语言学知识与中医知识结合形成一个中医英语翻译理论原则“比照西医,求同存异”。

国外也有涉及中医翻译的研究,比较有造诣的当属魏迺杰(2001):“西医化的译法确已然成为中医翻译理论的主流”。

文化图式视阈下的中医文化缺省翻译策略研究

文化图式视阈下的中医文化缺省翻译策略研究

ʌ中医写作与翻译ɔ文化图式视阈下的中医文化缺省翻译策略研究❋申艳星,王治梅,侯㊀茜,张登本,田㊀杨,黄㊀瑜,王婧锦,李永安ә(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陕西咸阳㊀712046)㊀㊀摘要:中医典籍及名词术语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尤其是由中国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图式㊂文化缺省又普遍存在于中医翻译中,给翻译实践及文化传播造成颇多困难㊂本文详细介绍了文化图式和文化缺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了中医文化缺省的特点㊂从文化图式的角度提出音译加注㊁意译㊁归化㊁释义等翻译策略,指导中医方剂名称㊁修辞格及五行名词等翻译实践㊂本研究意义在于既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又能通过释义补充,实现中医理论及特色词语的文化缺省补偿,旨在探讨建立实用的中医典籍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推动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㊂㊀㊀关键词:文化图式;中医文化缺省;翻译策略㊀㊀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2-0302-03Study on Defaul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chemaSHEN Yan-xing ,WANG Zhi-mei ,HOU Qian ,ZHANG Deng-ben ,TIAN Yang ,HUANG Yu ,WANG Jing-jin ,LI Yong-an ә(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aanxi,Xianyang 712046,China)㊀㊀Abstract :There are a lot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lassics and terms ,especially the cultural schema formed by Chinese culture.Cultural default is prevalent in TCM translation ,which causes many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This paper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cultural schema and cultural default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default in TC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chema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transliteration plus annotation ,free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re proposed to guide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TCM prescription names ,figures of speech and five-element terms ,etc.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lies in tha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can be preserved and the cultural default compensation of TCM theories and distinctive terms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interpretation supplemen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the practic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cultural default of TCM classics and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CM culture.㊀㊀Key words :Cultural schema ;Cultural default of Chinese medicine ;Translation strategies❋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K032)-文化图式视域下中医典籍英译中文化缺省翻译策略研究;陕西中医药大学学科创新团队建设计划(2019-PY05);陕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课题(2020GP45)-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中医药典籍英译本海外译介效果研究作者简介:申艳星(1982-),女,河北阜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医英译研究㊂ә通讯作者:李永安(1967-),男,陕西永寿人,教授,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医英译研究,Tel :186****5549,E-mail :1735770162@ ㊂㊀㊀翻译是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活动㊂中医语言特色鲜明,晦涩难懂,文化缺省普遍存在,给翻译工作造成颇多困难㊂近年来,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国际化传播备受关注,在增进文化交流及传承发展方面,中医翻译格外重要㊂中医典籍及名词术语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特别是由中国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图式,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既陌生又深奥艰涩[1]㊂如何用图式理论来指导文化缺省补偿,专家学者们提出的翻译策略标准不一㊁形式多样,但仍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应用于翻译实践,影响中医翻译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开展㊂本文试图采用文化图式理论和方法实现中医典籍及名词术语的文化缺省补偿,探索文化图式视域下中医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㊂1㊀文化图式图式是人脑中对以往知识和经验的认知结构,关系到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㊂文化图式是指文化在大脑中的知识块,是本民族文化观念的总和,可用来理解一切社会文化现象㊂文化图式的民族性极强,文化图式的重合是译者㊁原作者以及目标语读者交流的基础[2]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跨文化交际时,如果有共享的文化图式将易于交流沟通,反之则会造成理解上的空缺或折损㊂翻译中,译者必须激活源语中相关的语言图式和文化图式并正确解码,然后在目标语语境中进行最恰当的编码[2]㊂对于不同的图式,需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㊂对于目标语读者而言,如果大脑中已积累大量相关的文化图式,理解文本就会更顺畅㊂若对阅读的内容知之甚少,在理解过程中就无图式可关联,从而造成阅读障碍[1]㊂中医语言源于中国传统文化,203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2月第27卷第2期February 2021Vol.27.No.2反映了中国社会㊁宗教㊁哲学㊁语言及观念[3],大量运用诸如借代㊁比喻㊁对偶㊁互文等修辞手法,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图式㊂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目标语读者未构建相关的中医文化图式,认知上存在空缺,无法在自身文化中寻找到相应的图式并将其激活,于是出现文化缺省现象,造成读者理解障碍[4]㊂2㊀文化缺省文化缺省 是指交流时交际双方对于共有文化知识的省略[5]㊂在语言交际中,为提高交际效率而适当的进行补偿㊂读者运用大脑中贮存的共有文化信息加以关联㊁激活,从而填补意义空缺以理解文本㊂一般来说,目标语读者排除在原语作者的意向读者之外[5]㊂因此,文化缺省的部分对于目标语读者和译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因此如何来补偿文化缺省是译者关注的焦点㊂文化缺省普遍存在于中医英译中㊂要将这些隐含的文化信息准确完整地传达出来,使目标语读者在获悉中医知识的同时[6],又能洞察中国文化,绝非易事㊂由于原语作者㊁译者和读者生活环境的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译者应充分注意中医文化特色词语,培养文化缺省意识,提升视觉高度,尽量将文化缺省的信息补偿得恰到好处,使文化折损减少到最小㊂3㊀文化图式视域下中医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中医语言晦涩难懂,大量的修辞格存在其中,文学色彩浓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图式㊂名词术语命名规则十分复杂,如方剂名,欲从方名了解方剂功效实则不易㊂要真正清楚其内涵,就要求具备相当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否则歧义百出㊂因此,本文拟从文化图式角度列举实例,分析3种翻译策略在中医文化缺省补偿中的应用㊂3.1㊀音译加注音译加注 策略以中医方剂为例㊂方剂名称命名规律较为复杂,翻译时应简洁地传达文本信息㊂如 白虎汤 乃泻火清热之剂,如果直译为 White Tiger Decoction [7],对于缺乏中医文化知识的目标语读者来说,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㊂原因在于相关文化图式的空缺而造成的文化缺省,更有甚者还会将中医与珍稀动物联系起来㊂而对于熟知相关中医文化知识的目标语读者来说,就很容易明白药方的原料成分以及功效㊂所以,可将 白虎汤 译为 Baihu Decoction(Decoction for Removing Pathogenic Heat) [1]㊂泰山磐石散 主治妊娠气血不足,可养血安胎且效果显著,如泰山磐石一般㊂要想译出文化内涵,关联相关的文化图式,可译为Taishan Panshi Powder (Powder for Calming Fetus)[8],括号中的信息可将译文隐性的文化含义体现出来,减少读者的理解困难,使读者欣赏到原文的文化意义㊂失笑散 主治瘀血停滞,活血化瘀,散结止痛,被译为Powder for Lost Smiles和Shixiao Powder㊂以上2种译法均未阐明该方的功效,也未传达出隐藏的文化信息㊂笔者认为,基于以上补偿文化缺省的原则,可将其译为Shixiao Powder(Powder for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㊂龙胆泻肝汤 具有清热之功效,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㊂众所周知,龙在中国是上古神兽,古代帝王专享的图腾,而在西方却被认为是凶猛邪恶的野兽㊂龙胆如果直译恐怕会使目标语读者不易接受㊂但具有中医文化背景,已积累相关文化图式的人都知道,龙胆是指龙胆草,可清热燥湿㊁泻肝胆火,所以可将其译为Longdan Xiegan Decoction(Decoction of Gentiana for Purging Liver Fire)㊂还有真武汤,实际并不是 武 的字面意思,主治脾肾阳虚㊁水气内停,译为Zhenwu Decoction(Decoction for Strengthening Spleen and Kidney Yang and Inducing Diuresis)㊂因此,以上诸例均运用音译加注的方法补充相关信息,通过文化融合帮助目标语读者构建新文化图式,使他们了解源语文化中存在而目标语中缺省的文化图式㊂3.2㊀意译中医语言集科学性㊁哲学性㊁文学性为一体,广泛使用各种修辞手段,常见的有互文㊁借代㊁比喻㊁对偶㊁夸张等, 意译 策略使用较多㊂如 谷道痒 为症状名,若译成 grain passage itching [9],译文提供的信息未能体现原文的内涵,目标语读者缺乏相似的文化图式,所以根本联想不到 grain passage 的意思,造成理解失败㊂而 谷道 一词本意是指 肛门 ㊂谷道痒意为 肛门骚痒 ,可译为 anal itching ㊂西方读者根本无法将 grain passage 和 anus 相关联,译者不能高估目标语读者对中医及中国文化的熟知程度[9]㊂翻译中医名词术语时应全面译出其内在含义,准确传达其医学信息和文化内涵㊂如 烧山火 和 透天凉 是产生热感和凉感的2种针刺手法,如果译成 mountain-burning fire (method)和 heaven-penetrating cooling (method)[9]㊂与上述例子一样,没有提供足够的图式线索,使目标语读者无法关联相关的文化图式,在语言的解码过程中无法通过字面直译明白其文化信息,了解其真正含义㊂因此,可译为 heat-generating needling 和 cool-producing needling [10]㊂意译的文本,虽然与原文不是十分对应,但能够充分地提供释义信息,避免误解,实现交际意图㊂开鬼门,洁净府 为治疗水肿之法㊂鬼门并非字面之意,而是指汗毛孔,净府是指膀胱,该句意思是将水分随汗排出或随小便排出㊂veith将鬼门译3032021年2月第27卷第2期February2021Vol.27.No.2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为anus,净府译为bowels显然不对,译者没有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缺乏文化探索,没有激活相关的文化图式,造成文化缺省㊂赵阳[11]认为,可将其译为 open the pores and clean the bladder ㊂又如 碧玉散 译为 Jasper Powder [10]㊂如此翻译既符合信息性㊁简洁性㊁回译性的原则,也再现了原文的深层含义,又利于填充目标语读者对于中医特色文化词语的缺省空位,并保持其固有特色㊂因此,鉴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无需过度强调音译㊂对于不同的词语㊁不同的情况宜灵活多变,不要强其所难,以形害意[10]㊂显然,以上实例采用意译来补偿文化缺省,填补信息空白,使读者形成意义关联,创建新的文化图式,获得隐含的文化意义,达到更好的语境效果㊂3.3㊀归化/释义归化/释义 策略以 五行学说 内容为例㊂五行即木㊁火㊁土㊁金㊁水,属于中国哲学思想的范畴,用来说明万物的起源和统一,在中医理论中形成了五行学说㊂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的思维方法,对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㊂如 金实不鸣 是指肺气不宣而失音㊂肺属金且与发音有关,如果将 金实不鸣 译成 solid bell cannot ring ,根本无法激活目标语读者头脑中的文化图式,形成语义空缺㊂而 muffled metal failing to sound ,虽然揭式了术语的内涵,但仍未能激活目标语读者相关的文化图式,同样会造成文化缺省,不能准确地传达医学信息和文化含义㊂不妨采用释义或者将metal换成lung,或许更易于理解,帮助读者建立新的文化图式,了解中医名词术语的内涵㊂金寒水冷 被译为 chilly metal and cold water ,目标语读者对此会一头雾水,不明所指㊂肺属金,肾属水, 金寒水冷 是指肺肾虚寒,译文未能激活相关的文化图式,导致读者很难懂得其中的隐性文化㊂因此,可以利用西医术语lung和kidney直白地表现文本信息[1],帮助读者激活相关文化图式,避免造成语义真空,切实了解中医医理及文化㊂ 滋水涵木 是指滋养肾阴以养肝阴㊂世中联和WHO分别译为 nourishing water to moisten wood 和 enriching water and moistening wood ,按照字面意思翻译 水 和 木 ,使目标语读者不明其理,产生阅读障碍,理解困难㊂中医五行相生原理认为, 木生火㊁火生土㊁土生金㊁金生水㊁水生木 ,而肾属水,肝属木,滋养肾脏,即可涵养肝脏㊂笔者认为可将其译为nourishing kidney to moisten liver,这样易于读者理解并创建新的文化图式,了解文化内涵㊂ 火不生土 是指命门之火(肾阳)不能温煦脾土的脾肾阳虚之证㊂就五行生克而言,心属火,脾属土㊂ 泻南补北 即泻心火滋肾水,因水能克火㊂心属火,火属南方;肾属水,水属北方,故称为泻南补北㊂世中联将二者译为 fire failing to generate earth 和 purging the south and tonifying the north ㊂目标语读者很难理解 south 与 north 地理方位的南方北方和中医五行有何关系, fire 和 earth 又有何内在联系㊂读者在认知推理的过程中,无法找到相关的文化图式或是文化图式不完整,造成理解障碍㊂笔者认为可采用归化或者释义的方法,传递隐含的文化信息,达到交际的目的㊂由此可知,五行名词的翻译可运用 归化/释义 的方法来补偿文化缺省,以便传递深层信息,使读者达成意义的关联,对文本的连贯理解,获得隐含的文化意义㊂4 结语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图式㊂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读者对于中医文化的熟知程度㊁认知水平,将其缺省文化补偿到位,帮助读者构建和创造相关的文化图式,获得深层的文化内涵,减少理解障碍㊂中医文化缺省类别繁多,译者在处理具体文本时应灵活变通,不拘泥于一种或几种翻译策略,根据实际目的和目标受众,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弥补读者的认知空缺,补偿文化缺省,将中医文化信息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实现中医文化的国际交流㊂参考文献:[1]㊀李俊杰,彭庆华.中医英译的文化图式阐释[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5):1117-1119.[2]㊀张柏兰.文化图式视域下的中国典籍英译 以‘红楼梦“英译为例[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2):78-80.[3]㊀蒋学军.中医典籍中的文化图式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0,23(1):34-38.[4]㊀石少楠,王银泉.文化图式理论下中医文化缺省翻译策略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5,8(3):373-375.[5]㊀王大来.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补偿策略与方法[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2):45-50.[6]㊀张金金,张斌.中医典籍英译本中文化缺省翻译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5,21(7):102-105.[7]㊀李永安.音译在中医名词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0):792-793.[8]㊀薛俊梅.中医方剂名称的翻译原则与方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6):773-774.[9]㊀李永安.文学化中医语言的英译探讨[J].西部中医药,2018,31(5):143-145.[10]㊀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166.[11]㊀赵阳,施蕴中.‘黄帝内经“修辞格及英译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2):71-73.收稿日期:2020-05-22403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2月第27卷第2期February2021Vol.27.No.2。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原创版)目录一、引言1.背景介绍:中医术语翻译的重要性2.目的:探讨中医术语翻译策略,提高翻译质量二、中医术语的特点1.语言形式特点2.文化内涵特点三、中医术语翻译策略1.保持中医术语原意2.注重语言表达的通顺性3.融合中西方医学术语4.创造新词5.借用其他语言的类似术语6.保留原文四、具体案例分析1.针灸术语翻译2.中药术语翻译3.中医病名翻译五、总结1.回顾中医术语翻译策略2.提出未来发展方向正文一、引言随着中医学在国际间的传播和影响日益扩大,中医术语的翻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正确的中医术语翻译对于传播中医文化和促进国际间医学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以提高翻译质量。

二、中医术语的特点中医术语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语言形式特点:中医术语往往具有古文特色,用词讲究,语言简练。

这使得中医术语在翻译时需要特别关注语言表达的通顺性和准确性。

2.文化内涵特点:中医术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如阴阳、五行等。

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文化背景,以免造成误解。

三、中医术语翻译策略在翻译中医术语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保持中医术语原意: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中医术语的原意,避免偏离或曲解。

2.注重语言表达的通顺性: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要注重语言表达的通顺性,使翻译后的文本易于理解。

3.融合中西方医学术语:在翻译时,可以适当融合中西方医学术语,以便于国际间医学交流。

4.创造新词:对于一些难以直接翻译的中医术语,可以尝试创造新词,以便于国际间理解和接受。

5.借用其他语言的类似术语:在翻译时,可以参考其他语言的类似术语,以便于传达中医术语的意义。

6.保留原文:在一些特定场合下,可以适当保留原文,以保持中医术语的独特性。

四、具体案例分析以下分别从针灸术语、中药术语和中医病名三个方面,分析中医术语翻译策略的应用:1.针灸术语翻译:例如“经络”,可以翻译为“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既保留了原文意义,又便于国际间理解。

中医典籍翻译的缺省与补偿

中医典籍翻译的缺省与补偿

中医典籍翻译的缺省与补偿
肖平
【期刊名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10)004
【摘要】通过美籍专家对译文的读后疑问,发现中医典籍译文存在不容易察觉的文化缺省、语义缺省及语义不准等问题.应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采用直译加注、增益等方法对信息进行补偿.
【总页数】2页(P232-233)
【作者】肖平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01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中医文献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 [J], 陈战
2.谈尤金·奈达翻译论与中医典籍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J], 张钧;刘鲁;侯恒
3.浅谈关联理论下中医文献英译的文化缺省与补偿——以中国茶文化意象传达为例[J], 王爽
4.中医术语翻译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 [J], 周丽红;
5.中医术语翻译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 [J], 周丽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中医术语英译中文化缺失的补偿策略

浅析中医术语英译中文化缺失的补偿策略

浅析中医术语英译中文化缺失的补偿策略作者:袁福赵丹丹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09期摘要:我国中医的治疗原则、症治方式和众多的药物在传承中不断得以发扬光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中医的文化成果走上世界,也是当代中国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性、中西治疗原则的独特性、专业术语存在语义差别等原因,中医术语在英译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文化缺失,这就需要引起相关翻译人士的注意,中医术语在英译过程中进行信息补偿时应遵循简洁性、自然性、会意性等原则,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信息补偿,让中医术语顺利转换为英文词语,让西方医学界便于理解和接受中医文化。

关键词:中医术语英译文化缺失信息补偿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3(c)-0185-02中医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人民根据自然现象、传统哲学、人文伦理、各种草药药性等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治疗方式,我国中医的治疗原则、症治方式和众多的药物在传承中不断得以发扬光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中医的文化成果走上世界,也是当代中国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不同文化之中间的沟通纽带——翻译就是中医走上世界的桥梁,一些专家与学者在把中医术语翻译成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性、中西治疗原则的独特性、专业术语存在语义差别等原因,中医术语在英译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文化缺失,这就需要引起相关翻译人士的注意,采取科学有效的补偿策略,确保中医术语能准确转换在英语语言之中。

1 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出现文化缺失的原因1.1 中西文化背景中药疗诊治原则差异导致了文化缺失我国中医是数千年文化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讲究天意合一,要求人与自然谐相处,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要与自然界的一切规律相适应,故此,中医治疗准则的出发点也是天人合一,中医医生会从根本原因入手,开出一套标本兼治的诊疗方案;西医讲究的是从症状入手。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摘要:一、引言1.中医的国际化需求2.中医术语翻译的重要性3.中医术语的特殊性二、中医术语翻译策略1.直译法2.意译法3.音译法4.创译法三、各种翻译策略的优缺点分析1.直译法的优点与局限2.意译法的优点与局限3.音译法的优点与局限4.创译法的优点与局限四、实际翻译中的策略选择1.根据术语的语义特点选择策略2.根据术语的语境要求选择策略3.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选择策略五、结论1.中医术语翻译策略的多样性2.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提高翻译质量正文: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医的国际化需求日益增加。

中医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学科,其术语翻译对于中医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医术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殊性,因此在翻译时需要采用适当的策略。

中医术语翻译策略主要有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和创译法。

直译法是指直接将中医术语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目标语言,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但对于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术语,直译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

意译法则是在理解术语内涵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表达其意义,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传达术语的含义,但可能失去原文的形式美。

音译法是将中医术语的发音译成目标语言,适用于一些具有独特发音的术语,但对于语义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创译法是在前三种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语言的习惯进行创新翻译,这种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的意义,又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但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根据中医术语的语义特点、语境要求以及目标语言的习惯灵活选择翻译策略。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术语,可以采用意译法;对于一些具有独特发音的术语,可以采用音译法;对于一些尚未有固定译法的术语,可以尝试创译法。

总之,中医术语翻译策略具有多样性,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中医翻译与文化缺省--《实用中医诊断学》文化缺省译例分析

中医翻译与文化缺省--《实用中医诊断学》文化缺省译例分析
医诊 断 学》 荚译 本 中文 化 缺 省 现 象 翻 译 实例 进 行 了 分析 , 对译 者所 做 的补 偿 方 法进 行 归纳 与总 结 , 并 旨在 为 今 后 中 医英 译
文化 缺 省 的 翻 译补 偿 提 供 借 鉴 和 参 考 。
关键词 : 文化 缺 省 , 译 补 偿 , 翻 《实用 中 医诊 断 学 》 魏 延 杰 ,
Foeg a gu g s,Na jn ie st . Tr d to a h n s e cn , n ig 2 0 4 , h n ri n L n a e n i gUn v riyof a iin lC ieeM dii e Na jn 1 0 6 C ia
Ab ta t Cu t a e a l ,w i l xs i n a t xt OC S i h il ft a sato s r c : lur ld f u t dey e itng i e ,a f U n t e fed o r n l in, h s a ous d g ne a onc r n t e a r e e r lc e ni h
fed o a i o a i e e Me ii e( i l fTr d t n l i Ch n s d cn TCM )ta sa i n n t i p p rt eEn l h t a sa in e a lso u t r l e a l r n lt .I h s a e h g i r n l t x mp e f l a f u t o s o c u d
《 用 中 医诊 断 学 》 译 者 采 用 的 英 译 术 语 标 准 以 魏 翘 杰 博 实 的 士的《 实用 英 文 中 医辞 典 》 英 汉 汉 英 中 医 词 典 》 本 工 具 书 为 和《 两 准, 因此 译 本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体 现 了 魏 题 杰 的 观 点 。魏 翅 杰 主 张 在 翻 译 中 医 术 语 时 要 保 留 中 医概 念 完 整 , 异 化 为 主 。 经 过 仔 以 细 的 研 读 比较译 本 和 原 著 , 者 发 现《 用 中 医 诊 断 学 》 翻 译 笔 实 的 主 要 以 异 化 为 主 , 以 归 化 或 异 化 与 归 化 相 结 合 等 方 法 。魏 遥 辅

中医翻译的现状及策略探索

中医翻译的现状及策略探索

中医翻译的现状及策略探索中医术语和经典著作的翻译质量欠佳,影响了其传播和应用。

在分析中医翻译的现状后对中药术语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归类分析,并且提出了中医翻译的实用方法,旨在给中医译者提供借鉴,以进一步条中医翻译的标准化及准确性。

标签:中医;中药术语;翻译策略;翻译方法1中医翻译的现状分析1.1中医翻译的必要性(1)把中医推向世界。

尽管新的科学体系在西方的发展运用,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却很少在国际上被人了解甚至使用。

中医是其中之一。

导致这种尴尬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医没有有效的得到推广。

中药翻译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对中国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当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包括专家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了解中医的同时,他们也了解了中医背后的文化,这样一来,中医就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1.2中医翻译面临的困境(1)语言模糊性。

中医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后者一方面和中医水乳交融,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医语言变得模凌两可,晦涩难懂。

最常见的例子有阴阳,五行,气等,这些在英文里很难找到对等的翻译。

(2)文化障碍。

中医文章里的词语。

不仅能够传递出信息;而且还承载着文化意义。

译者经常面临的困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医的文化背景和西医的有很大区别;二是中医里面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技巧很有可能让西方人很难理解,甚至造成误解。

(3)术语的不规范性。

很久以前,中医的基本理论就形成了,但其所使用的语言却不标准。

与此同时。

中医教育主要是通过口述的方式代代相传,即使有一些中医学校,也因派别不同各自独成体系,彼此之间很少有交流,这样,中医的理论和观点就很难与时俱进。

久而久之,不仅国外的医生。

甚至国内的医者都对中医里的术语困惑不已。

1.3对中医译者的要求为了让中医走向世界,我们国家需要训练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的中医译者。

李照国教授总结了医者应具备的一些能力要求:(1)熟练的掌握外语,特别是医学方面的外语词汇;(2)对语言学和翻译理论方面的书籍有一定的涉猎;(3)熟悉中医理论;(4)对中国古汉语有深刻的理解;(5)对西医有基本的了解;(6)对中国古典哲学有很好的领悟2中医术语的命名原理毋庸置疑,西医对严重的病状能够有效的进行治疗,但是对于治疗慢性疾病,很多人却对绿色、安全的中药情有独钟,且这种趋势越发凸显。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中医术语是指用于描述中医理论、中医诊断和中医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特定术语。

在翻译中医术语时常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误解中医理论:由于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因此在翻译中可能会将中医术语的含义理解为西医的对应概念,导致理解错误。

2. 直译与意译之间的抉择:中医术语中有些词汇并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汇可以直接翻译,因此在翻译中需要进行意译。

但是有时候过度的意译会导致原意的丧失,而过于直译又会引起读者的误解,因此在直译和意译之间需要取得一个平衡点。

3. 文化差异的考虑:中医术语是体现中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因此在翻译中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尽量保留中医术语中的文化内涵。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深入了解中医理论:译者应该对中医理论有深入的了解,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病症分类、中医诊断和中医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深入了解中医理论,才能准确地理解和翻译中医术语。

2. 充分调研和学习:在翻译中医术语时,译者需要充分调研和学习相关资料,包括中医经典、中医教材和专业期刊等。

通过广泛的学习和积累,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3. 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在遇到难以理解和翻译的中医术语时,可以寻求专业中医人士的帮助。

他们对中医理论和术语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应用经验,可以帮助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4. 增强与读者的沟通:在翻译中医术语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解释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术语。

翻译中医术语是一项复杂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专业翻译技巧。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我们可以更好地翻译中医术语,传播中医文化。

中医术语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填补策略

中医术语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填补策略

中医术语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填补策略[摘要] 中医术语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医学专业术语,其简明扼要,内涵丰富的特点使其对外翻译有一定的难度。

作者从中医文化角度分析了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并结合中医语言的风格与特点,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提出了具体的补偿原则:“音译”“对等翻译”和“等效翻译”。

[关键词] 中医术语翻译文化空缺补偿1.中医术语翻译中医术语作为一种哲学语言、文学语言及日常生活用语的混合产物,中医用语貌似平常,实则内涵深邃,往往一词多义。

中医术语是中医学中基本的也是重要的成分,它们体现了中医语言的文体特征。

因为中医文本特殊的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所以研究中医术语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并解决由此产生的翻译困难就显得常重要。

中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含有“同情”的医学体系,其理论、概念和用语自然都含有丰富的“国情”背景。

中医术语作为中医用语中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使用上的规范性反映的是中医用语的文体特征。

对于存在词汇空缺的中医术语的翻译,一是要符合英语词语结构规律和用语习惯,二要保证源术语在英语中具有相等或相似的功能。

绝大部分的中医术语在英语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别,中医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在英语翻译中即是文化空缺现象。

这一现象是造成中医术语难译的原因之一。

其翻译方法取决于中医术语和西医英文术语二者相对概念的差异情况而定。

对于术语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文化空缺现象要及时进行补偿,不仅有利于国外读者更好的学习中医,更有利于中医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空缺空缺理论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的代表Jurij Sorokin和Irina Markovina的研究成果。

两位学者从70年代到80年代一直在苏联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研究。

空缺理论流派通过解读异文化文本来定义空缺现象。

他们认为,在人们阅读异文化文本时,总会遇到不理解和异常陌生的地方,这就是空缺现象。

两位学者将空缺分为语言、文化和语篇三个基本类型。

关联理论视阈下中医文献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研究

关联理论视阈下中医文献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研究

关联理论视阈下中医文献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研究关联理论国内最早由杨平提出,指翻译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将推理过程明示出来,另一方面还应该将动态顺应过程明示出来。

翻译包括原文、译文文本两个文本,作者、译者、译入语读者三个涉者,话语产生、理解两个过程。

文化缺省最早由王东风提出,只作者和意向读者将共同拥有的背景文化知识省删,以为经济交际提供便利。

文本中普遍存在文化缺省,其英译处理情况对整个译本质量造成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在中医西传及其他典籍的英译事业中,《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将异质文化的持续性及完整性保留下来,就应该有机结合多种译法。

本研究首先从静态文化缺省、动态文化缺省两个方面研究了关联理论视阈下中医文献英译中的文化缺省,然后从初构法、省略法、置换法、阐释法、创新法五个方面对关联理论视阈下中医文献英译中的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进行了探讨。

标签:关联理论视阈;中医文献;英译;文化缺省;补偿策略《黄帝内经》是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包罗万象,晦涩难懂,包括天文、科技、诊疗等,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在中医西传及其他典籍的英译事业中,《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活化石,有很多独特的文化因素蕴含其中,而长期以来,译者转码的重点和难点始终是该独特文化因素从狭语向英语转变过程中的文化缺失。

在翻译期间,译者需要译出本族语读者共知和作者省略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入语读者感受异质文化的兴趣及其文化层面上的不足以充分重视,从而在文化平台上实现原语和译入语的交流。

文化缺省指作者在和假想读者交往的过程中将二者共知的文化背景知识省删。

张钓在2003年将“与鸡俱兴”例举了出来,将中医文本中潜藏的文化缺省宣示了出来[1]。

现阶段,接受美学、关联理论及其和文化图式的结合是主要的文化缺省理论,较为集中,具有较少的实证性研究。

從中医典籍文化层面翻译来看,在速度及范围上,和文化表层结构相比,文化深层结构均明显落后[2]。

浅析中医术语英译中文化缺失的补偿策略

浅析中医术语英译中文化缺失的补偿策略

DOI:10.16661/ki.1672-3791.2018.09.185浅析中医术语英译中文化缺失的补偿策略①袁福1 赵丹丹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东方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66)摘 要:我国中医的治疗原则、症治方式和众多的药物在传承中不断得以发扬光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中医的文化成果走上世界,也是当代中国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性、中西治疗原则的独特性、专业术语存在语义差别等原因,中医术语在英译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文化缺失,这就需要引起相关翻译人士的注意,中医术语在英译过程中进行信息补偿时应遵循简洁性、自然性、会意性等原则,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信息补偿,让中医术语顺利转换为英文词语,让西方医学界便于理解和接受中医文化。

关键词:中医术语英译 文化缺失 信息补偿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3(c)-0185-02中医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人民根据自然现象、传统哲学、人文伦理、各种草药药性等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治疗方式,我国中医的治疗原则、症治方式和众多的药物在传承中不断得以发扬光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中医的文化成果走上世界,也是当代中国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不同文化之中间的沟通纽带——翻译就是中医走上世界的桥梁,一些专家与学者在把中医术语翻译成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性、中西治疗原则的独特性、专业术语存在语义差别等原因,中医术语在英译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文化缺失,这就需要引起相关翻译人士的注意,采取科学有效的补偿策略,确保中医术语能准确转换在英语语言之中。

1 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出现文化缺失的原因1.1 中西文化背景中药疗诊治原则差异导致了文化缺失我国中医是数千年文化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讲究天意合一,要求人与自然谐相处,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要与自然界的一切规律相适应,故此,中医治疗准则的出发点也是天人合一,中医医生会从根本原因入手,开出一套标本兼治的诊疗方案;西医讲究的是从症状入手。

中医药术语翻译中的文化偏离与补偿研究

中医药术语翻译中的文化偏离与补偿研究

中医药术语翻译中的文化偏离与补偿研究作者:宿哲骞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8期【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许多流域都需要通过语言翻译与外部进行沟通,中医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的术语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深入的分析中医药术语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药术语翻译文化偏离与补偿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人们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提高了重视程度,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中医药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对世界各国人民分享是当前我国很多中医药领域的工作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对弘扬中国优秀的中医药文化至关重要,很多中医药领域的工作人员都将中医药术语的翻译作为工作的重点。

一、中医药术语翻译中文化偏离与补偿研究的重要意义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程度逐渐加深,我国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中受到了很多外国人的喜爱,中国的很多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对国际社会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其中,中医药理论是中国对世界重要的贡献,中医药理论要想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弘扬,翻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将中医药理论很好地翻译成各种语言,外国人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优秀的中医药理论。

中医药理论的翻译工作中,最困难的就是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很多中医药术语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孕育的,并不是日常常用的语言,很多外国语言并没有能够很好的呈现中医药术语含义的语言,因此不能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对中医药术语进行翻译,翻译的过程难免出现含义的偏离。

我国中医药领域和文化领域都已经对中医药术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偏离和补偿提高了重视程度,将翻译中医药术语作为翻译工作的重点。

二、中医药术语翻译过程中文化偏离的主要原因1.中医药术语翻译过程中相关词汇的空缺导致文化偏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术语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填补策略[摘要] 中医术语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医学专业术语,其简明扼要,内涵丰富的特点使其对外翻译有一定的难度。

作者从中医文化角度分析了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并结合中医语言的风格与特点,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提出了具体的补偿原则:“音译”“对等翻译”和“等效翻译”。

[关键词 ] 中医术语翻译文化空缺补偿1.中医术语翻译中医术语作为一种哲学语言、文学语言及日常生活用语的混合产物,中医用语貌似平常,实则内涵深邃,往往一词多义。

中医术语是中医学中基本的也是重要的成分,它们体现了中医语言的文体特征。

因为中医文本特殊的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所以研究中医术语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并解决由此产生的翻译困难就显得常重要。

中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含有“同情”的医学体系,其理论、概念和用语自然都含有丰富的“国情”背景。

中医术语作为中医用语中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使用上的规范性反映的是中医用语的文体特征。

对于存在词汇空缺的中医术语的翻译,一是要符合英语词语结构规律和用语习惯,二要保证源术语在英语中具有相等或相似的功能。

绝大部分的中医术语在英语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别,中医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在英语翻译中即是文化空缺现象。

这一现象是造成中医术语难译的原因之一。

其翻译方法取决于中医术语和西医英文术语二者相对概念的差异情况而定。

对于术语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文化空缺现象要及时进行补偿,不仅有利于国外读者更好的学习中医,更有利于中医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空缺空缺理论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的代表jurij sorokin和irina markovina的研究成果。

两位学者从70年代到80年代一直在苏联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研究。

空缺理论流派通过解读异文化文本来定义空缺现象。

他们认为,在人们阅读异文化文本时,总会遇到不理解和异常陌生的地方,这就是空缺现象。

两位学者将空缺分为语言、文化和语篇三个基本类型。

“空缺模式”不仅成为界定不同文化差异的一种手段,而且为揭示和分析异文化文本理解中的难点,寻找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概念-术语体系,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

产生于语言文化差异基础上的空缺是语际交际中的一种重要的语言文化现象。

它是民族语言文化异质性的体现,构成了翻译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20世纪80年代,俄国学者索罗金等指出:消除“空缺”是理解外语文本的重要环节。

因此,排除这一障碍,消除不同语言结构、文化积淀造成的差异,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正是翻译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词语的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

有学者(如王福祥、吴樱)将其分别称为“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

“词语的文化内涵是词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以民族文化为比照所呈现出来的本族文化的映射。

”(徐瑁,2001:77—81)提高文化意识、建立文化预设,从而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这是翻译的难点,也是翻译的基础。

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不对应形成语言之问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

“所谓文化空缺词指的是,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既可以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词,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词。

”(徐瑁,2001:79—81)这种不对应有两种情况。

一是部分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但其文化内涵此无彼有或此有彼无。

二是完全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根本找不到“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词。

3.文化翻译观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

(杨仕章b,2000:66—70)文化翻译观要求在文化因素翻译时更多地采用异化。

这首先是文化平等意识决定的。

“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

平等就意味着尊重。

这种尊重既有对源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原作者艺术创造的尊重。

仅从目标文化出发,置出发文化的实际于不顾,一味迎合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方便,以至用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出发文化,这是一种不尊重出发文化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尊重读者的行为,因为这种译法掩盖了原文的文化与艺术事实,实际上是对译文读者的蒙骗。

”(王东风,1999:234—255)这是翻译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现在主张采用阻抗式翻译(resistant translation),即异化翻译以揭示出发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差异。

(venuti,1992:12—13)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翻译原则可以归结为“文化再现”(culturai reappearance)。

(白靖宇,2000:9)再现出发语文化也就是在翻译中保留了鲁迅先生所提倡的“异国情调”和“所谓的洋气”。

其次,这也是文化差异性和文化渗透、文化交融的客观要求。

英语因此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英语民族的文化也成为世界上的强势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季羡林教授在《中国翻译词典》的序言中说:“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从未枯竭,原因是有水注入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东方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

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

”是在翻译中借鉴和吸收异质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才得以源远流长、永葆青春。

再次,“人们在社会文化系统和哲学思想系统上的求新求异心理是十分强烈的。

而语言符号系统上的求新求异心理则是无止境的。

”(刘英凯,1997:x)这种求新求异心理客观地促进了语言异化需求的增长,促进了语言中新鲜血液的产生。

4.翻译补偿对策在上述文化翻译观指导下,中医术语翻译中处理文化空缺现象的一般方法是译成“中国英语”。

这不仅保存了中医文化的”异国情调”,再现了中医的文化信息,又可吸收外来语,丰富译语语言文化。

4.1 中医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西医中找不到对应词,即中西医学术语毫无相近之处者,属于完全空缺现象的,宜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方法。

一些医药英语新词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家喻户晓的词汇。

这些新词以英语的本来面目出现,不需要翻译成汉语。

拿中医的“气”来讲,有功能之气,也有物质之气,有先天之气,也有后天之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正气、肾气、中气等等。

如果把中医术语“气”译为vital energy,不能表达其内涵,所以直接用拼音“qi”来代替。

再如:阴阳yinyang,五行wuxing,推拿tuina,气功qigong,三焦sanjiao,足三里zusanli。

要使中医特有的概念在英译中保持特有的内涵,音译恐怕是唯一可行之法。

采用这种方法翻译过去的词很多已被英语接受,成为英语的外来词。

4.2 中医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西医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词,即属于部分空缺现象的。

中医中只有一小部分的术语与西医学术语有相应的对应术语,或者中西医之间差异不太大,可采取“对等翻译”的方法,也就是说,对于中西医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术语严格对应者,可直接引用相互对应术语,如“室女”与西医中的处女概念上对等译成“virgin”;“血室”是“子宫”的一种委婉的说法,可译为“uterus”,或“womb”;舌苔tongue fur,疟疾malaria,痢疾dysentery,痨瘵pulmonarytuberculosis(肺结核),体倦乏力fatigue(疲劳),不思饮食losing appetite,血漏血崩metrorrhagia等中医术语可采取“对等翻译”的方法。

4.3 词汇空缺的中医术语,西医学术语没有相应的对应术语,或者中西医之间差异较大,采用“等效翻泽”,特别是中医的“四字术语”采用直译不能准确表达源术语的整体含义,可采取解释性翻译,应采取以下原则:1)前两个字表示的症状是由后两个字所表示的症状引起的应采取“noun.phrase+due to或noun.phrase+caused by”句型。

如:气郁不舒uncomfortable feeling due to the stasis of vital energy;肺瘀血咳cough due to blood stasis in the lung;脾虚水泛edemadue to hypofunction of spleen。

2)改变前两个字表示的症状可改变后两个字所表示的症状应采取“gerund phrase+to do sth.”句型。

如:补养气血invigorating the vital energy to nourish the blood;行气止痛regulating vitai energy circulation to relieve pain。

3)前两个字表示的症状和后两个字所表示的症状为并列关系可采用“noun and noun”句型。

如:头晕自汗dizziness and night sweat;眩晕耳鸣dizzi.ness and ear—ringing;胃脘满闷feeling depressed and full in the gastric cavity。

4)后两个字所表示的症状修饰前两个字可采用“noun of noun”句型。

如:气血两虚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 and blood;肝肾阴亏yin—deficiency of the liver and kidney。

5)通过改变后两个字所表示的症状可以改变前两个字表示的症状可采用“gerund phrase+bydoing sth”句型。

如:祛瘀调经regulating menstruationby removing the blood stasis。

5.结语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中医术语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处理问题,主张为适应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应本着文化平等态度,借助异化译法,将文化空缺词译成“中国英语”。

中医术语往往并无定译,有时同一个中医术语通常有一个通用或常用的译法,可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又可采取不同的译法。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汉语文化信息在符号转换过程中会失落,因此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值得各位同仁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bassnett, susan , 1991. translation studie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lefevere, andre, 2004. translation, rewriting &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c].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3]venuti,l. (ed). 1998. 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 [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4]陈福康,1992.《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5]冯友兰,赵复三,2008.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6]李照国,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