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翻译文化空缺填补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术语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填补策略[摘要] 中医术语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医学专业术语,其简明扼要,内涵丰富的特点使其对外翻译有一定的难度。作者从中医文化角度分析了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并结合中医语言的风格与特点,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提出了具体的补偿原则:“音译”“对等翻译”和“等效翻译”。

[关键词 ] 中医术语翻译文化空缺补偿

1.中医术语翻译

中医术语作为一种哲学语言、文学语言及日常生活用语的混合产物,中医用语貌似平常,实则内涵深邃,往往一词多义。中医术语是中医学中基本的也是重要的成分,它们体现了中医语言的文体特征。因为中医文本特殊的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所以研究中医术语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并解决由此产生的翻译困难就显得常重要。中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含有“同情”的医学体系,其理论、概念和用语自然都含有丰富的“国情”背景。中医术语作为中医用语中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使用上的规范性反映的是中医用语的文体特征。对于存在词汇空缺的中医术语的翻译,一是要符合英语词语结构规律和用语习惯,二要保证源术语在英语中具有相等或相似的功能。绝大部分的中医术语在英语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别,中医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在英语翻译中即是文化空缺现象。这一现象是造成中医术语难译的原因之一。其翻译方法取决于中医术语和西医英文术语二者相对概念的差异情况而定。对

于术语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文化空缺现象要及时进行补偿,不仅有利于国外读者更好的学习中医,更有利于中医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空缺

空缺理论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的代表jurij sorokin和irina markovina的研究成果。两位学者从70年代到80年代一直在苏联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研究。空缺理论流派通过解读异文化文本来定义空缺现象。他们认为,在人们阅读异文化文本时,总会遇到不理解和异常陌生的地方,这就是空缺现象。两位学者将空缺分为语言、文化和语篇三个基本类型。“空缺模式”不仅成为界定不同文化差异的一种手段,而且为揭示和分析异文化文本理解中的难点,寻找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概念-术语体系,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产生于语言文化差异基础上的空缺是语际交际中的一种重要的语言文化现象。它是民族语言文化异质性的体现,构成了翻译中难以逾越的障碍。20世纪80年代,俄国学者索罗金等指出:消除“空缺”是理解外语文本的重要环节。因此,排除这一障碍,消除不同语言结构、文化积淀造成的差异,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正是翻译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词语的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有学者(如王福祥、吴樱)将其分别称为“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词语的文化内涵是词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以民族文化为比照所呈

现出来的本族文化的映射。”(徐瑁,2001:77—81)提高文化意识、

建立文化预设,从而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这是翻译的难点,也是翻译的基础。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不对应形成语言之问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所谓文化空缺词指的是,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既可以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词,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词。”(徐瑁,2001:79—81)这种不对应有两种情况。一是部分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但其文化内涵此无彼有或此有彼无。二是完全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根本找不到“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词。

3.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杨仕章b,2000:66—70)文化翻译观要求在文化因素翻译时更多地采用异化。这首先是文化平等意识决定的。“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平等就意味着尊重。这种尊重既有对源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原作者艺术创造的尊重。仅从目标文化出发,置出发文化的实际于不顾,一味迎合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方便,以至用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出发文化,这是一种不尊重出发文化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尊重读者的行

为,因为这种译法掩盖了原文的文化与艺术事实,实际上是对译文读者的蒙骗。”(王东风,1999:234—255)这是翻译中的文化霸权主义。现在主张采用阻抗式翻译(resistant translation),即异化翻译以揭示出发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差异。(venuti,1992:12—13)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翻译原则可以归结为“文化再现”(culturai reappearance)。(白靖宇,2000:9)再现出发语文化也就是在翻译中保留了鲁迅先生所提倡的“异国情调”和“所谓的洋气”。其次,这也是文化差异性和文化渗透、文化交融的客观要求。英语因此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英语民族的文化也成为世界上的强势文化。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季羡林教授在《中国翻译词典》的序言中说:“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从未枯竭,原因是有水注入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东方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是在翻译中借鉴和吸收异质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才得以源远流长、永葆青春。再次,“人们在社会文化系统和哲学思想系统上的求新求异心理是十分强烈的。而语言符号系统上的求新求异心理则是无止境的。”(刘英凯,1997:x)这种求新求异心理客观地促进了语言异化需求的增长,促进了语言中新鲜血液的产生。

4.翻译补偿对策

在上述文化翻译观指导下,中医术语翻译中处理文化空缺现象的一般方法是译成“中国英语”。这不仅保存了中医文化的”异国情调”,再现了中医的文化信息,又可吸收外来语,丰富译语语言

文化。

4.1 中医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西医中找不到对应词,即中西医学术语毫无相近之处者,属于完全空缺现象的,宜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方法。

一些医药英语新词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家喻户晓的词汇。这些新词以英语的本来面目出现,不需要翻译成汉语。拿中医的“气”来讲,有功能之气,也有物质之气,有先天之气,也有后天之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正气、肾气、中气等等。如果把中医术语“气”译为vital energy,不能表达其内涵,所以直接用拼音“qi”来代替。再如:阴阳yinyang,五行wuxing,推拿tuina,气功qigong,三焦sanjiao,足三里zusanli。要使中医特有的概念在英译中保持特有的内涵,音译恐怕是唯一可行之法。采用这种方法翻译过去的词很多已被英语接受,成为英语的外来词。

4.2 中医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西医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词,即属于部分空缺现象的。中医中只有一小部分的术语与西医学术语有相应的对应术语,或者中西医之间差异不太大,可采取“对等翻译”的方法,也就是说,对于中西医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术语严格对应者,可直接引用相互对应术语,如“室女”与西医中的处女概念上对等译成“virgin”;“血室”是“子宫”的一种委婉的说法,可译为“uterus”,或“womb”;舌苔tongue fur,疟疾malaria,痢疾dysentery,痨瘵pulmonar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