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毽子里的铜钱》教案
![《毽子里的铜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43d8d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b.png)
《毽子里的铜钱》教案《毽子里的铜钱》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读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词语,并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词句,体会卖山薯老人的善良、纯朴和“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老人栉风沐雨的辛苦和善良、纯朴的美好心灵。
三、教学准备课前去市场、集市上观察、接触小贩,尤其是卖东西的老人,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师:同学们,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接触观察了小贩、卖东西的老人,你对他们有了哪些了解?你有些什么感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课文读一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型;2、想一想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刚才我们读过课文了,谁来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细读感知感受老人形象1、学生细读课文,思考:那么这是不是一个小气的老人呢?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老人的.“小气”主要体现在对待“二婶”的态度上。
学生读相关的语句。
老人为什么会连一个铜板也那么在乎呢?(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老人小贩的身份,体会到老人做的是小本生意,这样“少一个铜板也不行”是生活所迫。
)(2)老人的不小气,则体现在对待小作者“我”的态度上。
主要抓住以下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A、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
”(抓住关键词“一声不响”“笑呵呵”等,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指导学生朗读。
)B、老人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抓住“半天才明白”“永远不会忘记”,引导学生体会,再指导学生朗读。
)(四)品味赏读,积累背诵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亮晶晶”、“热烘烘”一类的词语,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语文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141e93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3.png)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毽子里的铜钱》。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描绘的人物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珍惜亲情和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毽子里的铜钱》。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人物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毽子,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有哪些?(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体验文中人物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亲情和友情。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毽子里的铜钱》。
(2)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毽子的作文。
2. 拓展作业:收集有关毽子的民间传说或趣闻,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思维品质。
2. 结果评价:评价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收获,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语文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725e9ad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c.png)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毽子制作过程和相关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毽子制作过程和相关习俗。
(2)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毽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毽子的了解和经验。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讨论与分享:(1)分组讨论课文中描述的毽子制作过程和相关习俗。
(2)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编写关于毽子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短文。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2. 拓展作业:(1)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于毽子的认识和经历。
(2)结合调查结果,编写一篇关于毽子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学生在讨论、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1)学生在家读课文、巩固生字词的情况。
(2)学生写的关于毽子的短文质量。
3. 拓展作业:(1)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及心得体会。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0f6784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b.png)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毽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
2.掌握毽子的基本技术动作,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毽子表演。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二、教学内容
1.毽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毽子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3.毽子的基本技术动作:踢毽、踩毽、胯下毽、夹毽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毽子的起源和历史,并展示不同种类的毽子。
2.理论学习(15分钟)
学生通过听讲和课件展示,了解毽子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3.示范操作(10分钟)
教师示范毽子的基本技术动作,让学生观摩并学习。
4.分组练习(2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互相练习基本技术动作,并进行合作练习,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5.巩固训练(15分钟)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次进行技术动作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表演展示(10分钟)
每个小组进行毽子表演,展示所学技术动作,提高演练能力。
7.总结反思(5分钟)
学生分享学习感受,老师总结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继续练习毽子技术。
四、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对毽子的兴趣和积极性。
2.检查学生掌握毽子基本技术动作的情况。
3.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毽子的了解更加深入,掌握了基本技术动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毽子文化进行更多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年级语文上册《毽子里的铜钱》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毽子里的铜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7d3b6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3.png)
四年级语文上册《毽子里的铜钱》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毽子里的铜钱》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毽子里的铜钱》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材分析:《毽子里的铜钱》是一篇风格隽永的散文,文章结构较为复杂,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富于个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谅,由于蕴涵在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悟情也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之前,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旨在抓住教学重点,突破理解难点。
学情分析:学校地处农村,学生的基础和阅读能力参差不齐。
班级共有学生18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同学占到近一半,而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约为5人,大部分学生处在阅读的初始水平,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平时大部分同学喜欢读书,但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通过网络和图书查找资料的十分有限,多数情况都是教师查找和学生共同交流。
教学目标:1、认读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词语,并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词句,体会卖山薯老人的善良、纯朴和“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老人栉风沐雨的辛苦和善良、纯朴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课前去市场、集市上观察、接触小贩,尤其是卖东西的老人,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师:同学们,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接触观察了小贩、卖东西的老人,你对他们有了哪些了解?你有些什么感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
1、自读课文,多种方式解决生字,读准字音。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检查自学情况1、小组内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阅读教案分享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阅读教案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40e2fe51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6.png)
本文将会分享一篇小学阅读教案,教材是《毽子里的铜钱》,该教案适合3-4年级的学生阅读。
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大意。
了解内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感知文本情感,激发情感共鸣。
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情感,明白内心情感的表达以及掌握情感素养。
3.训练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二、课前准备对小说有所了解,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一个大致的评估,让他们阅读小说前能够明确自己的任务。
三、学习步骤1.导入新知在课前,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故事的视频或者展示故事中的照片,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视频/图片想象小说的情节,并激发他们对小说的好奇心。
2.深度阅读展示小说封面图片,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
注意随时抽查一些学生的阅读状况。
3.情感互动在阅读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1)小说的结构如何?有什么难点?2)小说的情节缘由是什么?3)主人公的性格是如何描写的?4)这篇文章中的情感元素有哪些?5)你认为主人公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小说中有怎样的启示?通过讨论,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
4.反思总结阅读小说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小结,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对这个故事的感受。
同时还可以分析一下阅读中用到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即探究哪些策略可以提高阅读效果,哪些策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主题和内容。
四、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情感有时比较难以把握,需要通过进行大量的语言练习来加深理解。
2. 故事内容较为复杂,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背景引导,需要认真琢磨文本内容。
3. 学生阅读水平普遍不高,教师要适当调整语言节奏和阅读难度,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故事讲述复杂,需要逐步展开,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创设情境进行实际操作。
2. 教师应把握教学进度和掌握节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故事的情节和情感元素,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感悟并深入思考。
3. 阅读教学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0e0e4c6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65.png)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毽子里的铜钱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游戏毽子,并学习如何制作毽子和铜钱。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毽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2. 毽子的制作材料和方法。
3. 铜钱的制作材料和方法。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5分钟)1. 教师介绍毽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发学生对毽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讨论自己对毽子的了解和经验。
步骤二:制作毽子(3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毽子的制作材料和方法,如:布料、线、麻绳等。
2.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动手制作毽子。
3. 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经验。
步骤三:制作铜钱(3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铜钱的制作材料和方法,如:纸板、剪刀、铜纸等。
2.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动手制作铜钱。
3. 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经验。
步骤四:游戏时间(30分钟)1. 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毽子和铜钱拿出来,进行游戏练习。
2.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造自己的毽子游戏规则。
3. 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毽子技巧。
步骤五:总结(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毽子和铜钱。
2. 学生总结自己制作毽子和铜钱的心得和体会。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毽子和铜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 以学生的毽子和铜钱制作成果为主要评价依据。
2. 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和互动情况,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进行评价。
3. 教师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制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将制作的毽子和铜钱用于其他传统游戏中,如踢毽子、跳铜钱等。
2. 学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创造自己的毽子游戏规则和扩展玩法。
3.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游戏文化,扩展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语文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10ae1c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1.png)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语文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毽子里的铜钱》。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课文《毽子里的铜钱》,作者:冰心。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对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毽子和铜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毽子吗?你们知道毽子里的铜钱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3.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学生背诵诗歌,培养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分享对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
学生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的评价。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学生对诗歌中一些生词和短语的理解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延伸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进行毽子表演,展示毽子的技巧和美感。
5.2 教学资源:毽子和铜钱的实物或图片。
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视频或故事。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学材料:毽子和铜钱的实物或图片。
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视频或故事。
课文《毽子里的铜钱》打印稿。
6.2 教学环境:教室里每个学生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个书柜。
教室墙上贴有与诗歌相关的海报或图片。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毽子和铜钱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毽子里的铜钱》这首诗歌,你们还记得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吗?7.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注意指音语调和节奏。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dadd71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6.png)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游戏毽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 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4.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毽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毽子的制作方法;3. 毽子的基本技巧;4. 毽子游戏规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毽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 掌握毽子的基本技巧;3. 熟悉毽子游戏规则。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毽子的历史、制作方法和基本技巧;2. 示范教学法:老师示范毽子的基本技巧,让学生模仿学习;3. 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成小组开展毽子游戏,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毽子历史介绍(15分钟)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毽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毽子的来源和文化背景。
2. 毽子制作方法(20分钟)老师向学生展示毽子的制作方法,指导学生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毽子。
学生可以在课后练习并带回家。
3. 毽子基本技巧(30分钟)老师示范毽子的基本技巧,包括踢毽子、踢毽子传接、折返等动作。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练习,熟练掌握毽子的基本技巧。
4. 毽子游戏规则(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老师向学生介绍毽子游戏的规则,包括毽子接力、毽子传接等游戏项目。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比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 游戏总结(10分钟)老师总结毽子游戏的过程,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同时,强调毽子游戏对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作用。
六、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表现和反馈,综合评价学生对毽子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可以采用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和体验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中感悟,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毽子里的铜钱》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毽子里的铜钱》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27b878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e.png)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形成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一些生字词的掌握、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以及表达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自己童年踢毽子的经历,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查阅。
-精讲细读: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关注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讲解生字词,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描写,让学生尝试仿写,锻炼写作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毽子里的铜钱》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如“毽子、铜钱、争执、羡慕”等,并学会正确书写。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民俗风情。
3.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握一些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的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主题如:“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要把铜钱放在毽子里?”“你如何看待主人公的行为?”等。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毽子里的铜钱:生动实用的教案
![毽子里的铜钱:生动实用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7602b1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cd.png)
毽子里的铜钱:生动实用的教案毽子运动是一项传统的中国文化体育运动,毽子里的铜钱是毽子运动中的重要元素。
对于毽子运动的学习和练习来说,掌握毽子里铜钱的使用技巧和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生动实用的毽子里铜钱教案,希望对于毽子运动爱好者们的学习和练习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了解毽子里铜钱的历史、发展及作用。
2.掌握毽子里铜钱的加入和转动技巧。
3.学会怎样利用毽子里铜钱改变毽子的飞行轨迹。
4.提高毽子运动的技术水平。
二、教学内容1.毽子里铜钱的历史和发展毽子里的铜钱最早是出现在汉代,用于增加毽子的重量,使毽子更好地升空。
随着时间的推移,毽子里的铜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装饰和丰富游戏趣味的毽子元素。
2.毽子里铜钱的使用方法(1)加入铜钱:将铜钱在毽子内部,毽子两侧各用一双手掌慢慢地揉捻毽子,等到铜钱移动起来后,就可以将毽子放开了。
(2)转动铜钱:当毽子在空中旋转的时候,用手拇指拇指和食指扣住毽子的一个角,同时用另一只手掌在毽子上轻轻拍打,使铜钱旋转起来。
(3)改变飞行轨迹:在空中飞行的毽子,可以通过铜钱的转动改变自身的重心,从而改变飞行的方向和轨迹。
三、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了解毽子里的铜钱在毽子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员们对毽子运动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认识毽子里的铜钱让学员们了解毽子里铜钱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毽子里铜钱在毽子运动中扮演着何种重要角色。
3.掌握毽子里铜钱的加入和转动技巧通过实操演示,让学员们进一步掌握毽子里铜钱的加入和转动技巧。
可以先让学员们体验一下毽子里铜钱在空中转动的效果,然后再让他们亲自进行实践操作。
4.学会利用毽子里铜钱改变毽子的飞行轨迹通过实践演练,让学员掌握怎样利用毽子里铜钱改变毽子飞行轨迹。
可以让学员们配合教练,进行现场实战演练。
5.提高毽子运动的技术水平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练要督促学员提高毽子运动的技术水平。
让学员掌握更多技巧、丰富毽子运动的花样和乐趣。
四、教学时长3-4课时。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精选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34dc30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8.png)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精选17篇)《毽子里的铜钱》篇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9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课文,体会卖山薯老人的善良、纯朴及“我”对老人的怀念、感激之情,学会感恩;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目标2、3三、教学难点:目标2四、教学过程:(一)铜钱引路,激发兴趣:1、激趣引入。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铜钱:1、检查预习,学生读喜欢的段落,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正确,朗读是否流利。
2、默读课文,快速思考全文到底讲了什么。
(三)细读品味,感悟善良:a、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呢?(cai出示图片,思考题)自由读2-13自然段,把你感触深的地方勾出来,仔细体会;同桌交流。
b、汇报感受。
1、词句中,体会善良的老人。
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老人的大方、善良。
出示相关句子,引导有感情朗读。
2、艰辛中,烘托老人的善良。
①从老人的样子体会艰辛:在文中找一找描写老人样子的词语。
仔细体会。
②从老人的话中体会艰辛:理解“栉风沐雨”的意思。
③从老人的动作中体会艰辛:“愣愣地望着……”④背景介绍体会艰辛:(cai出示图片。
)介绍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过渡:生活如此艰辛的老人却(引读:老人一声不响,却……。
)他白给了我吃了一小小的烤山薯,后来又给我一个小山薯。
3、情境中,进一步凸显老人的善良。
(学习7、8自然段)①齐读7-8自然段,边读边体会。
②学生交流。
你又有了什么体会?③引导比较为什么第一次给的是“小小的山薯”,而这次给的却是“小山薯”?毽子里的铜钱对小女孩来说重要吗?④有感情朗读7、8自然段。
(四)升华情感,懂得感恩。
1、正因如此,这位善良、纯朴的老人深深地留在了作者的记忆中。
(引读最后一段)2、推荐琦君中的一段话。
3、让我们和作者一起铭记两个字:感恩。
(五)前后照应,铭记铜钱。
让我们带感恩的心将这一双黑漆漆的手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收藏在记忆中。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d504c27f1922791688e8ef.png)
过渡语:现在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大家课前预习的情况。这个学期我们一直在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现在请同学们拿起预习单,自己读一读你摘录的词语。
(男女分开读):烘缸感激剥开皱纹崭新背脊小贩谦卑佝偻温暖烤山薯愣愣地一声不响结结巴巴
金钥匙:小组交流时要有一个重点发言人,大家对他的发言做修改或补充。小组汇报时,这个人要汇总大家的意见。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是一个贫穷、善良、友好、慈祥的老人
师问:你们觉得老人的生活过得怎么样?
生:老人的生活过得很辛苦。
师:用文中的一个成语来形容——栉风沐雨。(理解栉风沐雨)解释“栉风沐雨”:栉:梳头发;沐:洗头发。再串连起来是:用风梳头,用雨洗发。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师:你能用“栉风沐雨”说一句话吗?(指名学生回答)
二.学情分析
本文结构较为复杂,篇幅较长,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谅,由于蕴涵在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悟情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进而体会对比的写法,来揣摩人物的性格,并运用多种方式的读来品味词句,突破重难点,做到读写结合。
小结:知道容易写错的地方在哪里,说明你们已经掌握了这个生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
()送山薯——()买山薯——()送铜钱——()送山薯——()评说
师小结:故事里出现了四个人物,分别是“我”、卖烤山薯的老人、二婶、老师。课文就是围绕着两块“小小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山薯”、两枚铜钱、几个人物展开的一个既平凡又感人的故事。
C.个人带读:栉风沐雨、辛苦、珍惜、风霜、浮现、接纳、体谅、慈和、好心肠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1d18d2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d.png)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变化,特别是主人公阿廖沙从失望到喜悦的心理转变。
2.学会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提高写作技巧。
3.感受课文中的诚信、友谊等主题,内化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毽子、铜钱等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谈论自己与毽子的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4.学生能够把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究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会品味、欣赏文本,提高审美情趣。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毽子的故事,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童年时光的乐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揭示课题《毽子里的铜钱》,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阿廖沙在故事中经历了哪些情感变化?”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自己与朋友之间的诚信故事。
2.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写作困难给予及时帮助,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语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19c9d4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b.png)
这篇文章是围绕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展开的,主要是针对一篇小学语文课文《毽子里的铜钱》,对于该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探讨。
教学设计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教师在课程中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就是我们要设法去探讨的问题。
一、总体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2、培养孩子对于经济、社会方面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含义。
2、把握课文情节。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毽子里的铜钱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启示。
2、提升孩子在文本理解方面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主动加入到课堂中来。
2、背景介绍: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货币-铜钱,并结合实例,让孩子们体会到金钱在经济、社会方面的重要性。
3、学习重点: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通过看图猜词、义项选择、读一读、理解课文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4、教学难点: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讨论活动,以启示经济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如何把握机遇促进经济发展等问题,来提高孩子们对于社会经济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5、课堂阅读:在课堂中,通过大量朗读、跟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毽子里的铜钱课文,掌握毽子里的铜钱对于历史和经济的影响。
6、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让孩子通过分析和理解,掌握毽子里的铜钱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意义。
7、评价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进行课堂讨论、小组交流和个人反思,以便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水平。
五、教学方法:1、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做游戏、开展讨论、给予实践示例等,来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2、结合实践情境:把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习更加具备实用价值。
3、分类教学:针对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合理地分设学习阶段,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六、教学示范:教师还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自己的经历或演示实际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
七、结语:通过对于《毽子里的铜钱》这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需要注重教学方法和实践应用,以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课程理解能力和思考水平。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语文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10c5b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f.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毽子里的铜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互动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毽子里的铜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的理解和想象。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毽子里的铜钱》。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毽子里的铜钱。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毽子里的铜钱的了解和看法。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毽子里的铜钱有什么特殊的意义?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毽子里的铜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毽子里的铜钱的相关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收集有关毽子里的铜钱的相关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3. 家庭作业:以“我眼中的毽子里的铜钱”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朗读与表达:评估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精选4篇)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313486c1c708a1284a44ad.png)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精选4篇)《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认读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词语,并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描者心情变化的词句,体会卖山薯老人的善良、纯朴和“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老人栉风沐雨的辛苦和善良、纯朴的美好心灵。
三、教学准备课前去市场、集市上观察、接触小贩,尤其是卖东西的老人,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激发情感师:同学们,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接触观察了小贩、卖东西的老人,你对他们有了哪些了解?你有些什么感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课文读一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型;2、想一想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刚才我们读过课文了,谁来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细读感知感受老人形象1、学生细读课文,思考:那么这是不是一个小气的老人呢?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老人的“小气”主要体现在对待“二婶”的态度上。
学生读相关的语句。
老人为什么会连一个铜板也那么在乎呢?老人的不小气,则体现在对待小作者“我”的态度上。
主要抓住以下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A、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
”B、老人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品味赏读,积累背诵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亮晶晶”、“热烘烘”一类的词语,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5a13362cc58bd63086bd23.png)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教案三篇篇一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读生字2、分叫色朗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畅聊所得。
过渡:同学们很擅长动脑筋,下边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专心领悟,看看自己能领悟到什么,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读。
过渡:读了文章以后你有什么感觉,谁来谈一谈?三、分节细读,领悟作者感情。
1、读第一、二小节,文顶用了黑漆漆,亮晶晶,香喷喷,笑呵呵等词语,经过这些词语你说了然什么。
作者的心情是如何的。
2、分角色读第三、四、五小节。
3、理解为何愣愣的,老人在想什么,我在想什么。
4、依据理解小组内分角色朗诵课文。
5、小组介绍同学分角色朗诵课文。
6、默读六、七、八小节。
小组谈论为何我的心理不安?7、老人为何不要作者的钱?表现了什么?8、为何我的心理空落落的?9、读剩下的几个小节。
10、谈论理解热乎乎、栉风沐雨再问中所表达的感情。
11、请同学分角色朗诵师生间的对话,领悟作者的心情。
12、小组谈论对我和卖山薯的老人来说尖子里的铜钱名贵吗?为何?13、作者从老人那边获得了什么?老人从作者那边获得了什么?四、作业完成基础训练板书设计毽子里的铜钱黑漆漆,亮晶晶,香喷喷,笑呵呵愣愣的热乎乎、栉风沐雨篇二一、品读细节,心得真情(一)“生活艰辛”局部⑴依据积攒人物相貌的词语齐读⑵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轻轻地品读。
要点理解“黑漆漆的手”和“满脸的风霜”⑶口述“浮此刻我们眼前的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写二婶反衬我一个一个来会一下。
先来看看老人送我第一个烤山薯的情形。
来相关的句。
(二)“老人生活辛苦的,他什么要送我两个烘烘的烤山薯?”学“山薯烘烘”局部⑴抓关“笑呵呵、珍惜”等理解会老人第一次送烤山薯的内容⑵依据提示学老人第二次送烤山薯的内容(1)学生自由文,大告(2)生品A、品作的“扯开、挖出、到”所在的句子B、引二、品尝,背1.有感情地朗文,找出:“亮晶晶”、“ 烘烘”一的,会它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最后一个自然段,合全文,会句子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毽子里的铜钱
《毽子里的铜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学期第十单元的第三课。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价值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概述:
小学语文教材采用的是单元制编写,其特点是内容相近的两篇或三篇文章编排在一起,体现一个主题,通过这一主题让学生理解一方面的知识掌握一方面技能。
教材的各单元之间又是以一学期教学总目标为基准串联在一起的,如果把每一单元比喻成珍珠的话,那学期总目标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线。
第十单元是金钱单元,因为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继一系列的“尊敬师长、民族团结、维护尊严”的单元学完之后,确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 学情分析:
现阶段的学生聪明、好学,思维活跃,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理解重点词语或句子时理解的还不够深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学习了课文后,学生了解文章是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述了一个孩子和一位卖烤山薯老人之间发生的普通而又感人的小故事;让学生从中体会卖山薯老人和小作者同样拥有的一颗善良的心和他们彼此的关爱的情怀。
2.在学习课文中,学生能初步体会散文的美,有感情地朗读。
过程与方法:
1.在理解课文过程中,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及人物的性格特征。
(引导、讲授、探究、合作等方法)
2. 在充分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无误地灵活运用这些词语在自己的写作之中。
(知识能力实践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体会卖山薯老人和作者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心地的善良,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
体谅的道理。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人物品质。
难点:学生怎样才能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人物品质。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
围绕老人两次给小君送山薯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老人的品质。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课文知识点进行探究。
五、教学策略选择:
主要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通过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渗透方法,创设情景,产生学习需求。
回忆上节课内容,找同学说说:课文围绕“毽子里的两枚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围绕“毽子里的两枚铜钱”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和一位卖烤山薯老人之间发生的一件感人的故事。
)(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
)第二环节:深入学习,通过重点词理解句、段、篇及人物的品格。
深入理解课文:
1.质疑:还想解决哪些问题?(学生提问)
2.理清思路:
遇到一篇叙事文怎么学?
如何能深入理解人物?
如何能深入理解这些句子?
深入理解人物,抓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句子深入理解。
(边复习边出示PPT)(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
)
3.深入了解
画出描写老人的语句,想想这是个怎样的老人?
集体讨论抓住外貌特征的词语:黑漆漆、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微驮着的背、栉风沐雨等能看出老人是个生活艰辛的老人。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语文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因为老人生活并不富裕,所以他会计较二婶少给的那一个铜板
其实老人并不是个计较的老人,读读相关语句,体会老人的品质。
通过老人第一次给我烤红薯能体会到老人怎样?
出示幻灯片:
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
”(感受句子里带颜色的字,看看能不能将来用在写作之中)
通过老人第二次给我烤红薯又能体会到老人怎样?(小组合作学习,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汇报交流,归纳概括)
出示幻灯片:
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他又从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感受句子里带颜色的字,看看能不能将来用在写作之中)
两次做对比体会老人感情变化,说说这是个怎样的老人?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在讨论中产生互补,在思维上相互启迪。
)
从哪看出来的,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幻灯:
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儿。
只是两个铜钱啊,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里说:“老伯伯,给您。
”(感受句子里带颜色的字,看看能不能将来用在写作之中)(学习课文和写作方法相结合,学为用做准备。
)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了小姑娘的善良,找一找。
老师范读最后一自然段,集体读最后一自然段
小君做到了“后来格外懂得体谅这样的老人”那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后呢?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琦君是台湾最著名的抒情小说作家,代表怍《橘子红了》;另外《故乡的桂花雨》、《一对金手镯》、《琦君说童年》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