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与现代白话文读音之辨析
上古汉语的发音及其演变
![上古汉语的发音及其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a983ef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0.png)
上古汉语的发音及其演变上古汉语是中国古代汉族的语言,发音的特征和演变是汉语学习的重要内容。
上古汉语是指从商朝西周初期到秦末汉初的汉语阶段,过去已经发生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其发音和语法规则都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一般而言,上古汉语有4个声调。
其特征是单音节汉字发音强劲有力,韵母偏向a、o、e,鼻音十分重要。
相比现代汉语,上古汉语的声母发音相对粗糙,母音长度较短,声调也没有现代汉语那么准确。
不过上古汉语的语音体系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发音现象,如咝、呾等带有浊辅音的激石声。
随着历史的变迁,汉字及其对应的发音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
商周时期的“韵母”及其发音与现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其韵母的字形和字音也不再像上古汉语时期那般简单了。
韵母的变化多是由韵尾的变化引起的,如上古汉语中“度”字的韵母是“ju”“du”,到了隋唐时期,就变成了“yao”“dao”。
此外,随着方言的演变,汉语的语言差异也逐渐显现。
上古汉语有四个声调,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方言的分化,不同地域的语言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声调和语音规则,这种情况在白话文时期更为明显。
比如南方汉语中的口音有“硬音词尾”的特点,而北方汉语则饱含浓重的音儿。
历史上汉语有过很多的音韵学家,他们对上古汉语发音及其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
众所周知,甲骨文和金文是上古汉语中比较重要的文献,这些文献不仅保留了上古汉语的语音、语态,也折射出上古汉语的生活形态、习俗、信仰等社会文化现象。
同时,从字形上也能看出一些发音和语言转换的轮廓和规律。
总之,上古汉语的发音规则、语法结构和词汇表达等给汉字文化的传承,汉语语音科学的整理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对于汉语爱好者而言,掌握上古汉语的发音及其演变不仅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能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科学的起源和发展趋势。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异同比较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73b859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31.png)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异同比较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是中国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异同。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通常用于古代文献和经典读物的写作与阅读。
而现代汉语则是今天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工具。
本文将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音韵、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一、音韵1.声母在声母方面,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一些不同。
文言文中的"zh"、"ch"、"sh"三个声母,在现代汉语中被表达为"z"、"c"、"s"。
例如,“之”在文言文中读作"zhi",而在现代汉语中读作"zi"。
2.韵母韵母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文言文中的"i"、"u"、"ü"三个韵母,在现代汉语中,韵母"i"变为了"i"、"ü"变为了"yu"、韵母"u"保持不变。
举个例子,"子"在文言文中读作"zi",而在现代汉语中读作"zi"。
二、词汇1.词义扩展现代汉语相对于文言文,词义的扩展更为普遍。
现代汉语中很多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比文言文更加广泛和灵活。
例如,"开放"在文言文中意为"打开",而在现代汉语中不仅指物理上的打开,还可以引申为思想上的开放。
2.外来词汇现代汉语中大量引进了外来词汇,而这在文言文中是很少见的。
现代汉语借用了很多西方语言的词汇,用来表示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电脑"、"咖啡"等词汇在文言文中是不存在的。
三、语法1.语序在语序方面,文言文的语序较为固定,通常是主语前置,谓语动词置于后面。
古今语音异同
![古今语音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72bb36f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1.png)
一般认为“三十六字母”反映了唐宋时代 的汉语声母系统,是一个上推古音、下联今音 的一个汉语声母系统。
《归三十字母例》
《守温韵学残卷》
《守温三十字母》
《三十六字母》
唐·守温三十字母
宋·三十六字母
(错处)喉音:心邪
(增加)舌音:娘
舌上音:日 牙 音:来
唇音:非敷奉微 齿 音:床
王力《三十六字母表》拟音
(切上字“得”“多”互用,同类。) 都,当孤切;当,都郎切。
(切上字“当”“都”互用,同类。) “东”韵:涷,德红切;又都贡切。 “送”韵:涷,多贡切(又音东)。 通过“又音”进行系联——“多”“都”同类
对《广韵》反切上字的归类:
陈澧 40类
黄侃、钱玄同 41类
高本汉、白涤州 47类
曾运乾、陆志伟、唐作藩、
反
切
韵
目
同
音
字
数
即相 邻韵
可以
通押
总结: 1、先以四声为纲,分5卷(上平、下平、上、
去、入)。 2、再把同韵字类聚为206韵(韵目,正文中用
“一”“二”等标识)。 3、每韵下声母、韵母全同的字归为同音字组,
叫小韵/纽(正文用“○”标识)。
4、小韵下先释义、后注音(反切法、直音法、 个别用“纽四声法”),再表明同音字数。
声母
母
声类
等第
见组[k]
见
(1)古 一 二 四
(2)居
三
声母系统(35个)
“声母”系统(35个):
帮滂並明
帮组、非组
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娘)日
精清从心邪晓
庄初崇生(俟) 照二
章昌船书禅
照三
见溪群疑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3fe73f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8.png)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汉语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声韵体系的发展历史悠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声韵体系不断发生变化,其声调也经历了相应的变革。
现代汉语声调和古声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古汉语是指唐代及以前的汉语,当时的汉语有八种声调。
而现代汉语则只有四种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这种变化体现了汉语声韵体系的精简和演化。
现代汉语四声的产生源于古汉语声调的演变。
古汉语的八个声调可以分为四类: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又称轻声或清声,读音平稳而不带声调;上声、去声和入声则称为重声或浊声,分别以向上、向下和入呼之声为特征。
现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则是四个阶段的历史演化后形成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语的声韵体系受到了许多外来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例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被北方鲜卑人所统治,而鲜卑语的声调则影响了当时的汉语。
在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汉语也受到了外国语言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其声韵体系。
在现代汉语中,四种声调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平声是读音平稳而无起承,通常用于单韵母词或前有韵母的复韵母词汇中;上声则向上弯曲,声音拖长,通常出现在以-p,-t,-k,-h结尾的单音节词及复音节的第一个音节上;去声是向下降低,快速结束,通常出现在以-n,-ng结尾的单音节词和复音节的第二个音节上;入声是以闭口的方式读出,通常出现在以-b,-p,-m,-f结尾的单音节词和复音节的第三个音节上。
总之,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汉语的四声来源于古汉语的八个声调,而音韵体系的演变与历史文化的变革密不可分。
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汉语声韵体系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
古书中的特殊读音
![古书中的特殊读音](https://img.taocdn.com/s3/m/c9d7e9af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6.png)
古书中的特殊读音一、古今字的读音1、从语音角度来看,有一部分古字和今字的现代读音完全相同,例如:“止——趾,要——腰,采——採,匡——筐,然——燃、皃——貌、竟——境、坐——座、反——返、面——偭、顷——倾、取——娶、昏——婚、具——俱、辟——避、舆——歟、象——像、辰——晨、舍——捨、戚——慼、涂——塗”等等。
这些字在现代没有读音上的纠葛,在诵读古书、遇到古字时,都可用这些古字的现代普通话读音,因此他们不存在特殊读音问题。
2、但是另有一部分古字和今字,他们的现代读音却不相同,例如:“共——供、岂——恺、隶——逮、它——蛇、责——债、莫——暮、暴——曝、两——辆、立——位、贾——價、来——徕、弟——悌、知——智、北——背、被——披、道——導、说——悦、卒——猝、详——佯、女——汝、罷——疲、信——伸、冯——慿、干——岸”等等。
这些字在现代有读音上的纠葛,在诵读古书、遇到古字时,一般的处理方法是:a少数使用该字的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如:《说文解字》“它”字下:“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这里的“来”的今字为“徕”。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这里“干”的今字为“岸”。
b大多数则使用该古字的今字的现代普通话读音。
如:《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诗经小雅鱼藻》:“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论语卫灵公》:“臧文仲其窃位者舆?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战国策燕策》:“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在何种情况下取何种,完全是根据人们的习惯,不过为了照顾语意的理解,我们认为后者的处理方法为好。
由于后一种处理方法把古字读成不同于它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即今字的读音),因此对于这些古字来说,就形成了特殊的读音。
二、通假字的读音1、一类是通假字与本字的现代读音完全一致,这类没有读音上的纠葛。
汉语中古今读音的不同
![汉语中古今读音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31765be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0.png)
词中“早生华发”的“华”,意思就是今天的“花白的头发”,自然也应当按古音读作“华(hua,第一声)”,而不应该读做第二声。
那么,在特定的时候怎样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来确定其古诗文中的一些异读字呢?比较简单的处理办法是,在不影响文词的表达和文意的时候,就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去念。
该诗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按古音,应该读作“xia(霞)”,而不读作“xie(鞋)”。
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里的“斜”字,也读“霞”而不读“鞋”。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的“看”字,应该读“第一声”,与“看家”的“看”音同。这也与平仄有关,此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因为这里的实际意思是“看”“望”,所以,大家就读第四声“现代”的“看”了。“按理说”,还是应该读“堪”的。
此外,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高处不胜寒”的“胜”字读音,也应念作平声“sheng(生)”,而不是念去声“sheng(圣)”。
(3)以上几首诗中的“柴”、“斜”、“衰”,它们都应保留古音的读法,如此,念起来才顺口、押韵、合乎平仄,而如果按照今天的读音去念,是既不合辙也不押韵的
此诗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应该读作“cui(催)”而不该读为“shuai(摔)”。
不过,在不少时候,我们却常常听见有人把《鹿柴》中的“柴”念为“chai”;“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念作“xie”、“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字念作“shuai”,严格地说,这样的读法是不对的。
汉语语音的演变与古今语音的异同
![汉语语音的演变与古今语音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cad07f4cf46527d3240ce073.png)
• 扶伏而救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 (伍子胥)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战国 策·秦策三》)
“匍匐”、“扶服”、“扶伏”、“蒲伏”古 代的声母应该相同(都属于重唇并母字)。
•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论语·季氏》) 《经典释文》记作“郑本作封内”。《释 名》:“邦,封也。”
• 古书中“伏羲氏”又作“庖牺氏”。
• 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 中,齐国大将“陈忌”有时写作“田忌”。 陈,澄母字;田,定母字。
• 《左传》中的人名“陈完”,在《史记》 中写作“田完”(“陈”属澄母而“田” 属定母)。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 也,岂直五百里哉! (《战国策·魏策》)
“直”应读为“独”(或“特”)。上古 “直” “特”属定母、职部字。
• 《诗经·鄘风·柏舟》:“实维我特。” 《韩诗》“特”作“直”。
• 中古“见”母字在现代北京话(北部)、 苏州话(中部)、广州话(南部)的读音
干
关
坚
居
(开口呼) (合口呼) (齐齿呼) (撮口呼)
北京话 kan kuan ʨian ʨy
苏州话 kø kuE ʨiɪ
ʨy
广州话 州话: • 蚕[ts’a:m] 餐[ts’a:n] 撑[ts’a:ŋ] • 杂[ts’a:p] 擦[ts’a:t] 拆[ts’a:k]
乎:鱼部) 南宋·朱熹《诗集传》:第一个“家”:叶音谷(以入
“屋”韵);第二个“家”:叶各空反(以入“东”部); 第三个“家”,叶古胡反(以入“鱼部”)。 按朱熹的说法,“家”除了正字音(鱼部)外,又有两种 读音。
古音与今音对照
![古音与今音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a09a387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0.png)
古音与今音对照一、语言的变迁:从古到今的声音你有没有注意到,古人说话跟我们现在的说话方式差别可大了!就拿《诗经》里的语言来说,古音那是相当“高大上”的,音调也特别有韵味。
比如《关雎》这首诗,古人读的时候,声音肯定是高高低低、起伏跌宕的,仿佛每一个字都是乐器发出的音符。
可你现在听,怎么就觉得有点“扁”?那就是古音和今音之间的差异啦!有些字,古人发音的时候,嘴巴得张得大大地,声音也得从嗓子里蹦出来,像是在唱歌一样。
现在呢,我们说这些字,往往只需要轻轻一吐气就完全没那种“唱腔”了。
比如“诗”字,古代发音是“shī”时带点鼻音,像是把声音压在鼻子上。
而现在,大家普遍读成“shī”,没那么鼻音浓烈,也没有那种“出水芙蓉”的感觉。
更别提那些已经彻底“失传”的发音了,想象一下,要是让现代人读《红楼梦》时按古音来读,估计会把自己读得“跟不上节奏”,搞不清楚是要唱戏还是在说话。
二、古今音变的原因:历史的风雨说到古音的变化,咱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历史的那些事儿。
语言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咱们的口音、发音都会悄悄地发生变化。
就像你小时候在老家,听父母或者亲戚说话,觉得他们说的特别带劲,哪怕是同样的词,感觉也不一样。
可是你长大后搬到大城市,听别人说话,那种感觉就不一样了。
语言的演变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像“我”字,古代发音是“wǒ”,而且还带点儿“耳化音”。
可现在呢,我们很多地方都把它发成了“wo”,轻飘飘的,感觉就像是随便一说似的。
而这背后,其实是长期的语言交流、不同地方口音的融合,慢慢地,口音变得平滑了。
再比如说,“的”字,在古代,它可是个比较重的音,很多古文里的“的”字发得特别饱满,音节也更强烈。
但现代汉语,特别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的”字有时候几乎听不见了,像是软绵绵地掉了下去,根本没什么力道,听起来有点“懒洋洋”的。
三、古音的美:丢失与保留说到古音的变化,有的人是感到有点儿遗憾的。
就像有些经典的古诗词,读起来就是有那种特殊的韵味,仿佛能够穿越时空,让你与古人产生共鸣。
辨析古代文言与现代白话的差异
![辨析古代文言与现代白话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e39f22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b.png)
辨析古代文言与现代白话的差异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古代文言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秀文字,而现代白话则是在近代变革中逐渐形成的通俗口语。
古代文言和现代白话在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存在着差异,本文将对古代文言与现代白话的差异进行辨析。
一、词汇差异古代文言文的词汇大多数由单音字构成,较少使用多音字。
例如,“言”代表说话的意思,在古代文言文中只有一个读音,没有其他多义字。
而现代白话则充分利用了多音字的特点,让词汇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古代文言中使用了许多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的古代词汇,例如“瞠目结舌”、“花容月貌”等。
这些词汇在现代白话中已经被取代,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简洁明了的词语表达。
二、语法差异古代文言的语法较为繁琐,重视修辞和表达的华丽,善用虚词和修饰语。
句子结构复杂,常使用并列、从属等多种句式。
例如,“众将见主上愈谦,皆欣然”。
这一句采用了并列句的结构,以表达众将对主上的赞赏之情。
相比之下,现代白话更加简洁直接,语法规则严谨。
句子结构简单明了,以主谓宾为主要形式。
例如,现代白话中可以写作:“众将看到主上越来越谦虚,都感到高兴”。
三、表达方式差异古代文言中注重形容词和修饰语的使用,以凸显意境和修辞效果。
例如,“风花雪月”是古代文言中常见的词语,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
而现代白话则更注重直接表达,不太注重修辞手法,更加具有实用性。
另外,古代文言中多使用典故和引用经典名句,以突出文化底蕴和修养。
而现代白话则更加注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倾向于直接表达思想和情感。
四、阅读习惯差异古代文言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底蕴,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学习和理解。
由于古代文言的语言特点,阅读起来较为繁琐,需要仔细品味和体会。
相比之下,现代白话更加贴近生活,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阅读起来更加轻松自然,不需要过多的学习和解读。
综上所述,古代文言与现代白话在词汇、语法、表达方式以及阅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古文与现代文的对比与辨析
![古文与现代文的对比与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96bc4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e.png)
词汇融合:将古文词汇融入现代文,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句式融合:将古文句式融入现代文,增加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修辞融合:将古文修辞手法融入现代文,增加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思想融合:将古文思想融入现代文,增加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修辞手法: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增加 古文的韵味。
添加项标题
古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异:古文多用文言,现代文多用白话
添加项标题
古文与现代文的表达方式差异:古文多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现代文多用直接、简洁的表达方式
添加项标题
古文与现代文的文化内涵差异:古文多体现传统文化,现代文 多体现现代文化
保持原文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点,如文言文的简洁、典雅等。
注意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差异,如古代和现代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等。
理解原文:理解现代文的意思和情感,以便更好地翻译成古文。
词汇转换:将现代文中的词汇转换成古文中的相应词汇,如“汽车”可以翻译成“车”。
句式转换:将现代文中的句式转换成古文中的相应句式,如“我吃饭”可以翻译成“吾食 饭”。
古文:注重意境,含蓄内敛, 注重情感表达
古文:注重典故,注重历史 背景,注重文化传承
现代文:注重创新,注重时 代背景,注重文化发展
比喻:用相似的事物来比喻,使表达更加 生动形象
拟人:将事物赋予人的情感和性格,使表 达更加生动有趣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点,使表达更加生动 有力
对比: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使表达更加 鲜明突出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X
简述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
![简述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fcb0f3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2.png)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一、背景介绍现代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共有四个基本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声调对于词义的区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古代汉语中,声调系统并不同于现代汉语,其变化和演变过程十分有趣且值得研究。
二、古时汉语声调的特点1. 古汉语的声调数量古代汉语中的声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四个基本声调,而是以阴平、上声、去声及入声为主。
并且在古代汉语中,声调的数量也远远多于现代汉语。
在《庄子》中就有七个不同的声调。
2. 古汉语声调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声调特点十分复杂,其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受音变和韵律的影响,由于其发音时的特点,使得声调变化更加多样化。
三、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通联在现代汉语中,尽管声调的数量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古代汉语声调的影子。
现代汉语的去声和入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去声和入声,只不过在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调系统是现代汉语声调系统的基础,虽然具体的形式和数量发生了变化,但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汉语声调系统与古代汉语声调系统之间的通联和延续。
四、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共同之处1. 声韵的变化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声调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声调的数量和形式上,还反映在音韵变化的方面。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受音变、韵律的影响,其变化规律与现代汉语声调有一定的共性。
2. 语音演变现代汉语声调的变化也反映了古代汉语的声调演变过程,虽然具体的形式和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是在语音演变的过程中,古代汉语声调的痕迹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一定的通联和通联。
五、结语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通联和延续,虽然在数量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共性和继承性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
通过了解古代汉语声调的特点和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声调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正如一句古诗所说:古今声调共一源,现代汉语声调之谜也正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开。
播音主持教程阅读:古代语言发音同现在普通话区别
![播音主持教程阅读:古代语言发音同现在普通话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26400204195f312b3069a52a.png)
播音主持教程阅读:古代语言发音同现在普通话区别晋之前的语音叫上古汉语,今日学者通过古诗押韵、谐声部首、通假字、兄弟语言同源词、反切注音等各方面资料,可以初步复原上古音的面貌。
但毕竟上古汉语过于久远,时间跨度大,资料匮乏,因此还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
南北朝往后的中古时代,文人士大夫是喜欢写诗的,写诗需要押韵,押韵才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就按自己的地方口音押,都是有标准的。
就算不写诗,在社会交往中,说话也要得体优雅,自然是有”普通话“标准的。
说不好正音的人是要遭笑话的,这里有很多例子:播音主持延伸阅读:古代帝王如何解决地域语言的差异</a>。
古人语音的标准就是韵书,中古早期的发音以陆法言的《切韵》为代表。
韵书虽然没有国际音标,但是古人懂得把相同韵母的字归类到一起,同时通过分析反切,我们也可以把相同声母的字归纳出来。
这样,就算听不到古人说话,我们也可以通过书本,知道古人有近四十个声母,三百多韵母(算声调)。
然后根据古代译音、域外方音、现代汉语方音、古人的文字描述等等,依次重拟出每一种声母、每一种韵母的发音。
这样,就可以比较可信地重建出中古汉语的面貌了。
如果有兴趣,可以搜一搜网上的中古汉语朗读,可以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唐后期,汉语进入了晚期中古汉语的阶段,这个阶段内,声母韵母有一定发展变化,总体是简化了。
当时的发音我们可以从各种韵图中得知,韵图中,古人会把声母韵母列成表,非常直观清晰。
宋代出现了《广韵》,虽然宋朝时实际口语已经进入晚期中古,但是《广韵》是基于《切韵》基础上的,还是反映了一个相对更古老更保守的音系。
也是在宋朝,人们已经感觉古诗的韵和自己的口语音不太一样了,这是语音自然发展的结果。
为了方便同时代人按照古人的押韵模式写诗,出现了《平水韵》(可百度之),总体还是基于《切韵》《广韵》的系统的,但是大大简化了。
后来的元明清,人们写旧体诗都不按照口语音,而按照《平水韵》。
直到今天,爱好古风的文艺青年也得依靠《平水韵》来押韵。
关于古代发音与现代不同的文章
![关于古代发音与现代不同的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481db0c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5.png)
关于古代发音与现代不同的文章
古代发音与现代发音的差异: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
语言是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古代发音与现代发音的差异,揭示语言演变的轨迹。
一、音节结构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较为简单,通常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
而现代汉语的音节结构则更加复杂,出现了大量的音节变异和音变现象。
例如,“雨”在古代汉语中读作“yǔ”,而在现代汉语中则读作“yù”。
二、声母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母数量较少,而现代汉语的声母数量则大大增加。
此外,古代汉语的声母发音与现代汉语也存在差异。
例如,“波”在古代汉语中读作“pō”,而在现代汉语中则读作“bō”。
三、韵母的变化
韵母是汉语发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汉语的韵母与现代汉语的韵母在数量和发音上都有所不同。
例如,“歌”在古代汉语中读作“kē”,而在现代汉语中则读作“gē”。
四、声调的变化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语音特征,也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差异最大的方面之一。
古代汉语的声调数量比现代汉语更多,而且在发音和调值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斜”在古代汉语中读作“xiá”,而在现代汉语中则读作“xié”。
五、总结
古代发音与现代发音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语言随时间和地域变化的规律。
通过了解古代发音与现代发音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演变过程,并在学习古诗词、古代文献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语言感知能力。
同时,对于语言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时候的汉语和现在的汉语,读音有太大差别吗?
![古时候的汉语和现在的汉语,读音有太大差别吗?](https://img.taocdn.com/s3/m/e55bdbf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f.png)
古时候的汉语和现在的汉语,读⾳有太⼤差别吗?古代汉语发⾳和现代汉语差别确实很⼤这个主要是⼏千来汉语经历很多次的融合.但是现在韩语,⼴东⽩话,客家话,福州话任然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发⾳这个是因为古代中国北⽅居民迁徙到赣南或者⼴东、福建之后即在当地稳定地居住下来,这些地⽅由于地理上的因素,千百年来较⼤程度上与外界隔绝,未曾发⽣导致当地居民⼤量死亡或⼤量外逃的⼤规模战争,亦未曾发⽣⼤规模的不同族群的融合,故⽽古⽼的语⾔能够⼀代传⼀代地传承下来.当然,当代的⼴东⽩话、客家话、福州话也并⾮每个字都与其古代先辈带来的语⾔完全相同,由于受当地⼟著及后来来⾃北⽅的统治者的影响,部分字眼的发⾳⽅式和⾳调也发⽣了⼀些变化,其中⼀些发⾳甚⾄变化很⼤,从⼴东⽩话的⾳调接近于越南语、福建⽅⾔的⾳调接近于台湾⼭地居民语⾔就可知.关于韩语和⽇语,韩语实质是汉唐时期的中国“普通话”,同样由于相对隔离的地理环境,导致韩语⾄今仍保存着古代汉语的发⾳特点;⽽⽇语并⾮象韩语那样完全经历了汉化,只是部分词汇及其发⾳属于秦代⾄唐代间的汉语,同样由于⽇本属于基本上与外界隔绝的岛国,所以他们从中国引进的词汇及其发⾳⼀直保存⾄今.这个看⼀⾸唐诗就知道了:“少⼩离家⽼⼤回,乡⾳⽆改鬓⽑衰(cui);⼉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这⾸诗中,“来”应该按客家话、福建话、部分地区的江西话以及韩语那样发⾳为“lei”才与全诗押韵,按⼴东⽩话发⾳为“loi”也是不押韵的.这就说明,⼴东⽩话并⾮是唐代的“普通话”,⽽客家话、福建话和韩语则更多地保留了唐代的语⾳.对此,可以从⼴东⽩话区⼈⼝的历史变迁上进⾏研究:⼴东第⼀次归于中原政府统治是在秦代,秦代统⼀⼴东后,向⼴东移民百万,⽽当时⼴东全境的⼈⼝估计也就⼏百万甚⾄只有⼀、两百万,此后,北⽅地区没有再向⼴东⽩话区进⾏压倒性的⼤规模移民;秦代从北⽅来的移民带来了当时的先进⽣产⼒,也在语⾔上对⼴东发⽣了极⼤影响,这种影响由于此后⼈⼝结构的相对稳定⽽⼀直保存⾄今,从⼴东⽩话中仍在使⽤的“⼊、屋企、睇”等许多秦代词汇及部分语句的状语倒置结构就可知⼴东⽩话主要是秦代“普通话”的“后代”,⽽⾮唐代“普通话”的“后代”.那么为什么有的唐诗⽤当代普通话去读⽆法押韵,⽽⽤⼴东⽩话去读也能押韵呢?这是因为,唐代与秦代相距的历史时间与当代与唐代相距的时间来⽐相对较短⼀些,⽽且其间中原地区受北⽅少数民族的影响仍不算很深(北⽅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影响最深的时代是五代⼗国、南宋、元、清),所以唐代“普通话”在很⼤程度上保存了秦代“普通话”的发⾳,只有少数词汇的发⾳发⽣了较⼤变化.。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异同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ee3bbc471eb91a37f1115ca1.png)
一、定义现代汉语,我们这里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语,这个词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解释指现当代以来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则仅指普通话。
现代汉语这门课程讲解的是狭义的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文言文和古白话。
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
古代汉语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二、语音、音韵现代汉语语音特点:1.每1音节都有声调。
声、韵、调是汉语音节3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没有复辅音。
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 l,r,n;3.元音占优势。
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汉语的复韵母即使两个元音(好hǎo)或三个元音(教jiào)也是一个音节。
现代汉语以清辅音为主,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所以,音节中噪音少而乐音多。
古代汉语音韵:(一)双声与叠韵(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凛冽(2)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窈窕须臾(二)中古声调的“四声”:平、上、去、入, 后三类归于“仄”,平声高扬平缓,仄声曲折低抑,音感不同。
古代的注音方法:(一)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二)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有四个声调,但不是平、上、去、入,而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
通论:古今语音的异同
![通论:古今语音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e810b6c64028915f804dc22b.png)
(2)、叶音说 )、叶音说
邶风·燕燕 《诗经·邶风 燕燕》第三章 诗经 邶风 燕燕》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梁末·沈重 诗音义》 沈重《 协句,宜乃林反。 梁末·沈重《诗音义》:“协句,宜乃林反。” 协句” 即为“叶音” “协句”,即为“叶音”,是把用后代的语音 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了的韵脚, 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了的韵脚,临时改读为 一个押韵的音。 一个押韵的音。 错误:随意改变韵文的韵脚字的读音 造成字无 错误 随意改变韵文的韵脚字的读音,造成字无 随意改变韵文的韵脚字的读音 定音,导致汉字读音的混乱 没有发展的观点,掩 导致汉字读音的混乱;没有发展的观点 定音 导致汉字读音的混乱 没有发展的观点 掩 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音 舌 音 齿 音 重 唇 轻 唇 舌 头 舌 上 齿 头 正 齿 音 喉 音 半 舌 音 半 齿 音
发音部位新 名 双 唇 唇 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喉 音 舌 根 半元音 舌尖边 鼻齿音
发 全 清 帮[ p ]b 非[ f ] 端[ t ]d 知[ ]
通论: 通论: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相同: 相同:古今语音每个音
节都可分成声、韵、调三 节都可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声、 部分
不同:古代的声、 不同:古代的声、韵、
调,与今天的普通话读音 都有了明显的不同
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烟台方言: 烟台方言:
白菜和菠菜、肉和油、 白菜和菠菜、肉和油、黑和白等 白傍陌切 黑[hək]
其二, 指韵书中把主元音、 其二 , 指韵书中把主元音 、 收尾音和声调相同 的字归在一起的单位, 韵书中的韵, 的字归在一起的单位 , 即 韵书中的韵 , 如 《 广 206韵 就是把26194 字按主元音、 26194字按主元音 韵 》 有 206 韵 , 就是把 26194 字按主元音 、 尾音 和声调是否相同分成的206个单位。 206个单位 和声调是否相同分成的206个单位。 其三, 押韵。 诗句中某字与某字押韵, 其三 , 押韵 。 诗句中某字与某字押韵 , 古人常 说 : “ × 与 × 韵 ” , 或说“ × 与 × 为韵” 。 押 或说 “ 为韵 ” 韵条件是韵尾相同、 主元音相同或相近。 韵条件是韵尾相同 、 主元音相同或相近 。 实际 上作诗押韵比韵书规定的韵要宽, 上作诗押韵比韵书规定的韵要宽 , 允许某些相 邻近的韵通押。 邻近的韵通押。
古代中文与现代中文的读法相同吗
![古代中文与现代中文的读法相同吗](https://img.taocdn.com/s3/m/3cc405f7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62.png)
古代中文与现代中文的读法相同吗汉语读音古今变化是非常大的。
穿越剧如果成真,要穿越回去面临的第一大困难就是语言不通。
个人认为,要想穿回去还能正常交流的话,大概至多也就到明代(还得努力地适应些日子),再往前实在是不行。
接着清洁工的答案往下说,古今的汉语发音确实非常不一样。
不仅是汉语,各种语言普遍有这种情况。
一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只是各个方面的变化速度不一样。
一般认为词汇变得比较快,语法和语音相对要慢一些。
比如“忽悠”、“八卦”等这些词近几年来迅速进入普通话,而像“道林纸”这种几十年前的名词,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词汇常在几十年间就可以有很大的变化,这对于语言来说,就算是变化比较快的。
扯远了,以词汇变化为例是想说明语言中的变化“快”或“慢”是个什么概念。
说回到汉语语音的问题,语音虽不像词汇那样在几十年里就有大变化,但我们漫长的几千年历史以及在历史中发生的各种政权兴衰、人口迁移等重大事件,还是给语音变化提供了非常充足的时间和动力。
粗略地说,汉语的古今读音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段是“上古音”,以先秦时期的读音为代表,比如《论语》《尚书》等文献当时的读音即是。
第二个大阶段是“中古音”,大约是唐宋时代的读音。
之后是“近代汉语”,汉语研究当中的“近代汉语”,和历史课上的“中国近代史”指的不是同一个时代,“近代汉语”的时间范围更长,起点更早,大约明清及以后都算近代汉语,比如《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大约就是近代汉语;“甄嬛体”可以看作是现代人仿的“伪近代汉语”。
这只是一个粗略地划分,因为语音变化是连续的,渐变的,很难明确地切分开时代。
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这些东西,只能让我们看到各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读音的信息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到。
现实的生活中,古汉语的读音或多或少地保存在一些方言当中。
不严谨地说,中国的方言,从南到北的读音,大约记录了汉语从古到今的读音变化。
闽方言较早地分化出去,它保留的上古音的信息多一些。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217ba80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7.png)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古诗文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虽然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在基本的语言特点及习惯方面是一致的,但毕竟年代久远,出现了很多变化,产生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抓住其与现代汉语不同之点,作为重要知识点来扎实掌握。
一、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慧”便是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个人认为是古人的错别字。
二、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还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异义,但不一定都是:“臭”在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门酒肉臭”此诗句中还是臭的意思。
再如“指示”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古义:指出,给人看。
例如:壁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
从文化角度看现代汉语古汉
![从文化角度看现代汉语古汉](https://img.taocdn.com/s3/m/bb94769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d.png)
从文化角度看现代汉语古汉(实用版)目录1.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区别2.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语音变化3.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意义变化4.古汉语的句式特点5.总结: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关系正文一、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区别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在语法、语音和意义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在语法方面,古汉语中的名词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而现代汉语则没有这种用法。
其次,在语音方面,现代汉语中不同的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可能读音十分相似,因此阅读古代诗词歌赋时需要了解音韵学知识。
最后,在意义方面,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存在意义完全不相同的词语,如“池”在现代汉语中指池塘,而在古汉语中还有护城河的意思。
二、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语音变化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在语音上发生了很多重要变化。
例如,古代汉语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导致许多句子看上去不像完整的句子,只能通过上下文来推断。
另外,古代汉语没有像西方英语那样能够灵活改变单词性质的能力,因此古代汉语会将动词名词化,或动词形容词化等。
三、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意义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在词汇意义上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有些词语的意义发生了拓展或缩小,有些词语甚至完全改变了意义。
因此,在阅读古代文献时,需要对古汉语的词语意义进行深入了解。
四、古汉语的句式特点古汉语的句式特点主要体现在省略句式和语序上。
古代汉语中,大量的句子看上去不像完整的句子,需要靠上下文来推断。
同时,古汉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主谓宾的顺序等。
五、总结: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关系现代汉语与古汉语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汉语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继承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但也有很多自己的创新。
作为一种语言,汉语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而使得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之间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然而,这些不同之处并不影响它们在语言学上的传承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语与现代白话文读音之辨析
四小南校区杨庆标
1、阿房
..宫今读:āfáng 古语读:ēpang 注:这里"房"的读音为最新读音,在最新版字典上可
以查到,páng为旧读音(今读fáng或páng)
注:高中教材现统一将“房”读为páng
2、风吹草低见.牛羊古语读:xiàn
3、战国有个叫“嫪毒.”的人今读:dú古语读:(矮)ǎi
4、还有“月氏.”,它是古代穿梭于敦煌、祁连之间的一个游牧民族,称“月支”。
这里的“氏”,要读“支”的音,即“zhī”,而不能读“shì”。
5、远上寒山石径斜.今读:xié古语读:xiá
古诗中,为了压韵,“斜“字应该读成"xia"。
这首诗的最后一个字都有一个“a"的读音;在文言文中还有通假字,学习古文,象这种为了压韵而有不同读音的字很多,比如在诗句中“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
”这首诗中最后一个字也读成“xia”。
个人观点:对这样的安排不太喜欢,要让学生认识“斜”字,可以安排在其它正常的语境中来认识,而不要在这首有争议的古诗中。
6、匈奴冒顿
..单于今读:mào dùn 古语读:mòdú
唐代司马贞所著《史记索隐》一书,对它注释道:“冒,读如…墨‟”。
至于“顿”这个字,在这里也不能读“dn”,而应该读作与“独”相同的音,即“d”(见《古今韵会举要》所注:“当没切”)。
7、朱提
..大道今读:zhūtí古语读:shūshí。
“朱提”一词最早出于《蜀王本纪》:“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
朱提,袁珂认为是山名;唐代颜师古则认为“朱”应念“殊”,《汉书·食货志》载颜师古注:“朱提,县名,……朱音殊。
提音,上支反”。
清代王绍兰撰《汉书地理志补注》:“应劭曰:朱提山在西南,苏林曰:朱音铢,提音时。
北方人名匕,曰匙。
后汉书滇王传注朱音殊,提音匙”。
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7年版)中有“朱提(shu shi)①古县名。
⑴两汉置。
治扫在今云南昭通县境。
境内有朱提山,产银多而美,后世因以“朱提”为高质银的代称。
《辞海》(1977年版)虽收入朱提(shu shi)词条,且也释及今昭通县等。
目前流行的字典辞书常有收集罗列方言,古字等异音字的惯例,却偏偏将“朱提”读为shu shi的词遗漏,令人费解,这与诸书将“龟兹qiu ci”一西域国名悉数载入形成鲜明对照。
8、乡音无改鬓毛衰.今读:shuāi 古语读:cuī
以上字的读音古代汉语与现代白话文差异很大,鉴于此本人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现赘述如下:现代人应该有当代人的科学精神,用新的理念武装头脑,我们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但轻描淡写的白话文能否解读清楚厚重的历史文化,值得反思。
一些古语的读音与现代白话文读音相去甚远,好像风马牛不相及,看了之后让人觉得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是从。
很多语言文字工作者认为:“现代社会就应该把一些古语通俗现代化,这样才能与社会的发展相吻合。
”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重要的意义,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难题。
但鄙人有点不同的见解:
第一、历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厚重的特殊遗产。
倘若用成现代白话文,读现代的读音,就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体现不了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过程,有时也失去了文化本身的历史韵味。
第二、文化是社会的产物。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离开了文化产生的背景,文化就是肤浅的社会浪渣,失去了文化的本真、文化的精髓。
第三、古汉语中的读音是为了在特定的语境中押
韵或特殊用法。
用现代白话或读音,就会显得不变通,失去了古语的格律美。
第四、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踏着先人的足迹,寻求文化的真谛。
我们在追溯文化源头的同时本身就触摸到了文化的躯体,捕捉到了文化的灵魂。
对于以上文字的读音各说纷纭,说法不一。
以上说法仅只是本人的一家之言,确切的读音还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并规范。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倘若连中国人自己都说不出个道道来,岂不让外国人更费解更觉得好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