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择偶观的理论假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lO卷

V01.10第3期

No.3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OFHUANGHES&TUNIVERSⅡ.Y

2008年5月

May2008

・社会学研究・

内隐择偶观的理论假设

刘素凡,葛操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擒要:择偶是婚姻建立的前提.其行为受婚恋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当今众多择偶理论之上.内隐择偶现理论又被提出,无异将对择偶理论予以丰富和充实,促使择偶理论的再发展。

关键词:择偶现:内隐态度;内臆择偶观

中圈分类号:c91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008-5424(2008)03-0064-03

择偶是婚姻建立的前提,而择偶观是个体婚姻意愿的一种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现实社会价值观念的一个缩影。更具体地讲,它是指人在挑选配偶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和态度倾向,因而它是婚恋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择偶观和择偶行为历来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差异,各种因素在影响着人类的择偶行为。因此,择偶观理论的发展,必然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择偶理论及其演变与发展

I.个人取向的择偶理论

个人取向的择偶理论主要是以人格特质为基础,强调生理、心理动机对个人择偶行为的影响。代表性的有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父母偶像理论”和温奇的“互补需要理论”。“父母偶像理论”是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根据精神分析法研究得来的。其理论认为,男孩子由于其“恋母情结”,会选择具有母亲个性品质的女子作为他的恋爱对象;而女孩子则因为其“恋父情结”,容易选择具有其父亲品质的男子作为其恋爱对象¨J2。“互补需要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F.温奇认为,当择偶表现心理层次和个人动机时,它势必是互补的而并非统一的。这两种理论都由于其过度强调先天的性意识对个性发展的意义,忽视了社会因素的作用而受到了人们质疑。

2.社会取向的择偶理论

社会取向的择偶理论是基于人们所能提供的社会资源来吸引异性这一特征来解释择偶行为的悼j3。国内外的研究者对这些理论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其主要理论观点有“社会交换理论”、“择偶坡度理论”和“同类婚”理论等。

(1)“社会交换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为某一特定的异性所吸引,是由其所能提供的资源决定的。假如某人某类

资源不足,可以以更多地提供另一种资源作为补偿,如用较高的经济地位换取煊赫的上等地位,用较高的社会地位换取种族优势,用行动敏捷的英勇气质交换楚楚动人的丰姿,用娇美的容颜交换社会经济地位、爱等其他资源。

(2)“择偶坡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薪金收入等与自己相当或比自己低的女子;而女子则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薪金收人等比自己高或与自己相当的男子,即婚配模式中的“男高女低”模式。尽管男子由于其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婚姻选择中一般处于优势,然而女性却可以依靠肤色、长相、体形、持家能力等资源实现向上流动¨”。

(3)“同类婚(homogay)”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无论男性或女性,择偶时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年龄、教育、种族、宗教、居住地、价值观、社会阶层,以及角色认同等相近或类似的异性为配偶旧J2。

3.进化论取向的择偶理论

(I)性策略理论(sexua]strategiestheory,SST)。Buss认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男性或女性为了获取资源或配偶而赢得最终的生育成功,而面临着不同的“适应性问题”。并在解决各自不同的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择偶偏好或行为方式…“。

(2)“好基因模型”(good—genetheory)HJ。该理论认为,在择偶过程中,好基因作为一种特定的“生存力指标”,具有更强的生存力。如果偏好具有这种身体吸引力的个体,他们的后代可能会通过遗传获得更好基因,从而获得更强的适应性。这种择偶观,是从人的生物性角度进行的解释。男女择偶时表现出来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对身体吸引力的关注.对投资资源的关心和一些典型人格特征的偏好【3Ⅲ。

择偶观的改变也意味着社会价值导向的变化,同时这种

收稿日期:2008—02—29

作者简介:刘素凡(1971一),女.河南宜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蔫探(1965一)。男,河南郑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认知心理学研究。

万方数据

刘素凡,葛操:内隐择偶观的理论假设

变化也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有人就“你选择配偶时最看重什么”这一问题对大学生作过调查,结果显示:78%的人都把“彼此爱慕,相互喜欢”排在第一位,把“聪明,有才学,有能力”排在第二位”1。这说明大学生在择偶时逐渐趋向于更注重个人的自身素质能力。对于人们择偶观和择偶标准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郭星华教授认为,这其中蕴涵的社会内容特别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变迁的缩影。

二、择偶观与内隐测量研究

1.传统的择偶观对个体幸福预测的不足

择偶观是一种态度,也是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所以无疑要受到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经历的制约。举例说吧,如果个体是来自一个经济条件比较窘迫的家庭,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金钱方面的压力,那么在择偶方面可能会较多地考虑经济条件;如果小时候缺少关爱,那么选择爱人时可能就更看重两个人的情感基础。但是,如果前者选择了一个经济基础比较好的人作伴侣,后者选择了一个和自己有感情基础的人,他们的婚姻就一定会幸福吗?恐怕不一定。这正如电视剧中的爱情故事一样,故事总是在两人经过百般磨难后最终走在了一起而戛然而止,至于婚姻中的双方是否幸福就只能想当然了。无论是择偶观的个人取向、社会取向或者进化论取向,关注的都是个体外部占有的资源,也就是外部因素。这只能说明人们在择偶时的一种态度趋向和整合。对即将进人的婚姻生活并不能提供实际有效的帮助或预测。这就是传统择偶观的局限性。

2.内隐测量理论与择偶观

(1)态度测量与择偶观

从一个人的择偶观中,大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态度是什么呢?布鲁沃尔德认为,态度是“对抽象或具体的对象或主张的肯定或否定的情感反应”,即把态度看做是情感的标志№脚。它通过对客体作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结果来测量。“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态度和行为一致,人们就会感到愉快;态度和行为不一致,人们就会感到不愉快,从而会激发个体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观念、态度或行为,以形成它们之间的一致。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时候人们的态度是不公开的,或者是不为个体所知觉的,甚至是无法意识到的。这时个体可能无法报告自己的认知和情绪过程,因为这些过程发生在个体的意识之外(Nisbett&Wilson,1977)"J。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态度,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行为和决定。由此可见,态度只是决定行为的一个因素,它只影响其行为发生的或然率,而并不直接导致行为是否发生【6m。目前,态度测量大多采用自我陈述式量表,但缺陷在于人们回答涉及与社会道德标准不一致的问题时,出于“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会倾向于作出不真实和不客观的回答,有可能导致测量得出的结果是一种“假态度”,很难提供择偶观的有效信息。所以,在这些情况下也许只有用一种更科学的测量方法(如内隐测量技术)所探测的个体心理结构,才能够更好地、更准确地预测个体的真实行为。

(2)内隐态度测量与择偶观

传统的自我报告式测量中的被试容易受到“自我防御”、“社会期许”效应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使测量很难得到客观真实的资料;而内隐测量技术所测得的不再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是个体行为背后的内隐态度。什么是内隐态度?Greenwald和Banaji(1995)认为,内隐态度“是个体无法内省识别,或者无法精确识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这种痕迹调节着个体对社会对象的喜欢抑或不喜欢的感受、思考和行为¨“,是一种“自动化反应”。内隐态度是对某事物的态度在与该事物相关的事物上留下的痕迹。所谓“内隐”,是因为态度并不总是公开的,有时甚至是无法意识到,也就是说。内隐态度的关键特征是:内隐态度是处于潜意识层面,经常不为个体所知觉的。

笔者认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态度有相关,但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和内隐态度相关。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是一个大概念,一般认为它既包含了人们的情绪反应,也包括人们对具体领域的满意度和一般生活满意度的整体判断一jl。态度有着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分,所以个体的幸福感与内隐态度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内隐态度是预测择偶观的一个关键量化指标之一。所谓的“感到不幸福”,主要是因为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隐态度没有达到一致造成的。如果达到了一致,个体便有了“幸福”的情绪体验。因此,对内隐态度的测量,能更准确地预测个体择偶行为的真实态度。

三、内隐择偶观理论

1.内隐择偶观的理论可能

我们假定青年在择偶时由于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好就选择了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配偶,从心理学上说,他的态度和行为保持了一致,那么他就应该生活得很幸福,主观幸福感指数就高,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婚外恋和离婚率却越来越高的事实至少说明,婚姻的幸福与否并不仅仅是由物质的丰富程度决定的。研究表明,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至少它与物质并无必然的联系。只有当内隐态度和择偶观趋向一致时,个体才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否则,不可能会有幸福感,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婚姻的质量和稳定。这种择偶观和内隐态度上的一致趋向,笔者把它命名为“内隐择偶观”。

2.内隐择偶观的含义

内隐择偶观是什么呢?它是个人的一种择偶趋向,不受社会经济、人际关系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是个体内心对幸福追求意愿的最真实的表达。内隐择偶观因人而异,并同样具有性别差异和跨文化差异。同时,内隐择偶观应该是一种稳定的东西,不轻易随外在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时间的变迁而改变;它对人的心理机能起作用,但人们却不一定能意识到它的作用,是超越于人的意识之外却能潜在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意识和判断。

3.内隐择偶观的测量

内隐择偶观虽然是内隐态度的外在反映,但笔者认为,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