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历史茶文化资源及其旅游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茶文化是人们对茶的认识、应用和创造的成果和过程,包括与茶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文化是旅游的内在灵魂与支撑。宜昌历史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颇具特色,是有着较大开发潜力和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

一、宜昌历史茶文化资源的基本内容(一)悠久茶史

唐代陆羽《茶经·六之饮》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本草经》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一传说流传甚广,也使临近宜昌的神农架倍增神奇。《茶经·一之源》又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中,峡川主要指宜昌周边的一些山谷地带,“两人合抱”的大茶树,至少也有千年历史。传说与见闻,从一个侧面透视出宜昌及周边地区产茶历史十分悠久。

三国时魏人张揖《广雅》载:“荆巴间采叶作饼”。“荆巴”指今鄂西、重庆一带,说明宜昌及三峡地区早在三世纪以前就有饼茶,制茶史距今两千年以上。《茶经·七之事》:“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洲等山,茶茗出焉。”夷陵即今宜昌。陆羽对先前文献的摘录,反映了唐代以前宜昌地区已盛产茶叶。另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代后期,全国17个贡茶州郡中就有峡州夷陵郡、归州巴东郡,这两地均在今天宜昌境内。在唐代,文人相聚宜昌,推动了该地茶文化的繁荣。

(二)峡州名茶

《茶经·八之出》:“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对宜昌所产

收稿日期:2010-05-10

作者简介:张耀武(1970-),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文化、旅游文化。龚永新(1955-),男,湖北兴山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茶学、茶文化。

宜昌历史茶文化资源及其旅游价值

张耀武,龚永新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100)

【摘要】宜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峡州名茶、煮茶名泉、名人诗文、茶风茶俗等资源异常丰富,并显示出地域性、

民族性、丰厚性、生态性等鲜明特点,这使得宜昌历史茶文化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关键词】历史茶文化;内容;特点;旅游价值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0)06-0085-03

Vol.29No.6

2010年11月第29卷第6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201085

茶叶品质给予了充分肯定。宜昌历史上多贡茶,且名茶辈出,如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小江园、玉泉仙人掌、鹿苑等茶。

唐代李肇《国史补》云:“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明代王象晋《群芳谱》将峡州的小江园、茱萸簝、碧涧茶、明月茶列为极品。玉泉仙人掌茶,因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而闻名,该茶“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清咸丰《远安县志》载:远安茶,以鹿苑为绝品。乾隆时被选作贡茶,相传乾隆皇帝饮后,顿觉清香扑鼻,精神倍振,饮食大增,即封鹿苑茶为“好淫茶”,是少有的精品黄茶。此外,昭君白鹤茶、水仙春毫、九畹丝绵茶、宜昌红茶等,也是宜昌的历史名茶。

(三)煮茶名泉

明代张源《茶录》:“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宜昌溪流山泉众多,水质优越。煮茶名泉有扇子峡蛤蟆泉、三游洞陆游泉、玉虚洞下香溪水、当阳清溪寺水等,其中以蛤蟆泉和陆游泉最为有名。

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载陆羽品尽天下之水,排定天下二十名泉座次,认为“扇子峡蛤蟆口水第四”、“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灯影峡南岸扇子山下,原有一股泉水四季长流不息,水清味甘,是为蛤蟆泉。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峡州》亦载:“虾蟆碚在夷陵县之南,凡出蜀者必酌水以瀹茗,陆羽第其品为第四。”陆游《蛤蟆碚》也赞道:“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黄庭坚、苏轼、范成大等文人在路过此地时,也均留下有关诗文。

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据称是唐代白居易与其弟白行简及诗人元稹等三人首探三游洞时,意外发现的一眼清泉。陆游被任命为夔州通判,赴蜀途中,慕名至此取泉水煎茶,其味妙不可言,题诗两首于岩壁。其一《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中写道:“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后人随即摩刻,小潭后取名“陆游泉”。

(四)名人诗文

咏茶诗文是有关饮茶、品茶、咏茶、题茶画等诗文的统称。西晋文学家孙楚《出歌》有“姜桂茶荈出巴蜀”,认为茶是三峡地区的特产。唐代陆羽《茶经》成为经典,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为各代传唱,郑谷《峡州尝茶》形象描述了煎煮品尝“小江园”茶的状况。宋代欧阳修被贬峡州任夷陵令一年多,《夷陵县至喜堂记》、《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和《夷陵九咏·蛤蟆碚》对茶都有提及,并赞峡州为“陆羽《茶经》第一州”;苏轼、苏辙《寄周安孺茶》长诗也对宜昌茶事和煎茶名泉时有提及;陆游《入蜀记》中有《三峡歌并序》、《黄牛峡庙》、《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等名篇;黄庭坚、范成大等在宜昌也创作过茶诗作品。明代杨慎《竹枝词》、清代金田《鹿苑茶》等也很有名。

历代诗词不绝如缕,咏茶诗文凝聚了文化名人的情结,一些烩炙人口的篇章,有如茗茶侵润,千古飘香。当人们赋予茶以诗文之美以后,其文化内涵也变得丰富,峡州名茶逐渐形成,而名人的生活经历则为宜昌历史茶文化增添了更加绚丽的光彩。

(五)茶风茶俗

茶风茶俗是历代茶事相积而形成的风尚和习俗。一是采茶山歌和民间传说:如田间地头即兴催工喝唱的“采茶锣鼓”,《长阳竹枝词》:“灯火元宵三五家,村里迓彭也喧哗。他家纵有荷花曲,不及侬家唱采茶。”二是民间婚丧节祭庆典等茶礼:婚礼上要沏泡最好的茶奉于客人,丧葬中必先奉上大壶汤茶给吊丧者,而对于唱丧歌跳丧舞的人要分别用茶杯沏上好茶。农村还有“七月半接老人要祭茶”,“三杯酒、三杯茶,初一十五敬菩萨”,一般用小茶壶、小茶杯,沏好茶,按程式操作。三是茶叶掌故和谚语:如“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不好摘”,“一日三餐油茶汤、一餐不吃心里慌”。四是饮茶与时令关系密切:夏季与农忙,大壶泡茶、大碗喝茶;逢年过节喝点好茶、按程式沏饮。茶作为民俗礼仪的使者,丰富了本地人的生活,积淀了宜昌的茶文化。

二、宜昌历史茶文化资源的主要特点

(一)地域性

名茶名泉名人与民俗,孕育了极具特色的宜昌历史茶文化,形成了区域性特点。宜昌县县有茶树,处处有茶喝。除一些特定时间、场合外,日常生活中不甚讲究,显示出质朴的民风、茶俗。欧阳修《夷陵县至喜堂记》云:“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桔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秀美,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时历千年,朴野的民风仍沿袭下来,江山依然秀美。宜昌历史茶文化区域分布重点不一,在今天宜昌城区以东有与宗教联系密切的远安鹿苑茶、当阳玉泉仙人掌茶、枝江安福寺灵芝山茶;西南有展示土家族历史文化的五峰水仙茶等;西北是名茶名泉区,如峡州碧峰、碧涧、明月及兴山昭君白鹤茶,蛤蟆泉、陆游泉等。

(二)民族性

宜昌在武陵山脉之东,系土、苗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表现出丰富的大众生活情趣。土家族视茶叶为灵物,敬茶时不能泼在地上,取茶叶之前要净手。最高的茶礼是“施茶”,待客有“鸡蛋茶”,饭前小吃叫“吃茶”等。山区民间消费的罐罐茶、土家族普遍饮用的油茶汤,最能反映本地民族特色。罐罐茶有“熬”和“烤”两种做法,前者味苦,后者香浓味烈,别有一番情趣。油茶汤是茶叶拌炒米、核桃仁、芝麻、花生米、黄豆等,辅以姜葱蒜等佐料,用菜油或猪油炒焦而成,清香鲜美,提神解渴,深受土家人喜爱。此外,五峰、长阳土家族还有“擂茶”的习俗。

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