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历史茶文化资源及其旅游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茶文化是人们对茶的认识、应用和创造的成果和过程,包括与茶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文化是旅游的内在灵魂与支撑。

宜昌历史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颇具特色,是有着较大开发潜力和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

一、宜昌历史茶文化资源的基本内容(一)悠久茶史
唐代陆羽《茶经·六之饮》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神农本草经》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这一传说流传甚广,也使临近宜昌的神农架倍增神奇。

《茶经·一之源》又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中,峡川主要指宜昌周边的一些山谷地带,“两人合抱”的大茶树,至少也有千年历史。

传说与见闻,从一个侧面透视出宜昌及周边地区产茶历史十分悠久。

三国时魏人张揖《广雅》载:“荆巴间采叶作饼”。

“荆巴”指今鄂西、重庆一带,说明宜昌及三峡地区早在三世纪以前就有饼茶,制茶史距今两千年以上。

《茶经·七之事》:“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洲等山,茶茗出焉。

”夷陵即今宜昌。

陆羽对先前文献的摘录,反映了唐代以前宜昌地区已盛产茶叶。

另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代后期,全国17个贡茶州郡中就有峡州夷陵郡、归州巴东郡,这两地均在今天宜昌境内。

在唐代,文人相聚宜昌,推动了该地茶文化的繁荣。

(二)峡州名茶
《茶经·八之出》:“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对宜昌所产
收稿日期:2010-05-10
作者简介:张耀武(1970-),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文化、旅游文化。

龚永新(1955-),男,湖北兴山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茶学、茶文化。

宜昌历史茶文化资源及其旅游价值
张耀武,龚永新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100)
【摘要】宜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峡州名茶、煮茶名泉、名人诗文、茶风茶俗等资源异常丰富,并显示出地域性、
民族性、丰厚性、生态性等鲜明特点,这使得宜昌历史茶文化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关键词】历史茶文化;内容;特点;旅游价值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0)06-0085-03
Vol.29No.6
2010年11月第29卷第6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201085
茶叶品质给予了充分肯定。

宜昌历史上多贡茶,且名茶辈出,如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小江园、玉泉仙人掌、鹿苑等茶。

唐代李肇《国史补》云:“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将峡州的小江园、茱萸簝、碧涧茶、明月茶列为极品。

玉泉仙人掌茶,因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而闻名,该茶“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清咸丰《远安县志》载:远安茶,以鹿苑为绝品。

乾隆时被选作贡茶,相传乾隆皇帝饮后,顿觉清香扑鼻,精神倍振,饮食大增,即封鹿苑茶为“好淫茶”,是少有的精品黄茶。

此外,昭君白鹤茶、水仙春毫、九畹丝绵茶、宜昌红茶等,也是宜昌的历史名茶。

(三)煮茶名泉
明代张源《茶录》:“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

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

”宜昌溪流山泉众多,水质优越。

煮茶名泉有扇子峡蛤蟆泉、三游洞陆游泉、玉虚洞下香溪水、当阳清溪寺水等,其中以蛤蟆泉和陆游泉最为有名。

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载陆羽品尽天下之水,排定天下二十名泉座次,认为“扇子峡蛤蟆口水第四”、“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灯影峡南岸扇子山下,原有一股泉水四季长流不息,水清味甘,是为蛤蟆泉。

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峡州》亦载:“虾蟆碚在夷陵县之南,凡出蜀者必酌水以瀹茗,陆羽第其品为第四。

”陆游《蛤蟆碚》也赞道:“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

黄庭坚、苏轼、范成大等文人在路过此地时,也均留下有关诗文。

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据称是唐代白居易与其弟白行简及诗人元稹等三人首探三游洞时,意外发现的一眼清泉。

陆游被任命为夔州通判,赴蜀途中,慕名至此取泉水煎茶,其味妙不可言,题诗两首于岩壁。

其一《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中写道:“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后人随即摩刻,小潭后取名“陆游泉”。

(四)名人诗文
咏茶诗文是有关饮茶、品茶、咏茶、题茶画等诗文的统称。

西晋文学家孙楚《出歌》有“姜桂茶荈出巴蜀”,认为茶是三峡地区的特产。

唐代陆羽《茶经》成为经典,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为各代传唱,郑谷《峡州尝茶》形象描述了煎煮品尝“小江园”茶的状况。

宋代欧阳修被贬峡州任夷陵令一年多,《夷陵县至喜堂记》、《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和《夷陵九咏·蛤蟆碚》对茶都有提及,并赞峡州为“陆羽《茶经》第一州”;苏轼、苏辙《寄周安孺茶》长诗也对宜昌茶事和煎茶名泉时有提及;陆游《入蜀记》中有《三峡歌并序》、《黄牛峡庙》、《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等名篇;黄庭坚、范成大等在宜昌也创作过茶诗作品。

明代杨慎《竹枝词》、清代金田《鹿苑茶》等也很有名。

历代诗词不绝如缕,咏茶诗文凝聚了文化名人的情结,一些烩炙人口的篇章,有如茗茶侵润,千古飘香。

当人们赋予茶以诗文之美以后,其文化内涵也变得丰富,峡州名茶逐渐形成,而名人的生活经历则为宜昌历史茶文化增添了更加绚丽的光彩。

(五)茶风茶俗
茶风茶俗是历代茶事相积而形成的风尚和习俗。

一是采茶山歌和民间传说:如田间地头即兴催工喝唱的“采茶锣鼓”,《长阳竹枝词》:“灯火元宵三五家,村里迓彭也喧哗。

他家纵有荷花曲,不及侬家唱采茶。

”二是民间婚丧节祭庆典等茶礼:婚礼上要沏泡最好的茶奉于客人,丧葬中必先奉上大壶汤茶给吊丧者,而对于唱丧歌跳丧舞的人要分别用茶杯沏上好茶。

农村还有“七月半接老人要祭茶”,“三杯酒、三杯茶,初一十五敬菩萨”,一般用小茶壶、小茶杯,沏好茶,按程式操作。

三是茶叶掌故和谚语:如“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不好摘”,“一日三餐油茶汤、一餐不吃心里慌”。

四是饮茶与时令关系密切:夏季与农忙,大壶泡茶、大碗喝茶;逢年过节喝点好茶、按程式沏饮。

茶作为民俗礼仪的使者,丰富了本地人的生活,积淀了宜昌的茶文化。

二、宜昌历史茶文化资源的主要特点
(一)地域性
名茶名泉名人与民俗,孕育了极具特色的宜昌历史茶文化,形成了区域性特点。

宜昌县县有茶树,处处有茶喝。

除一些特定时间、场合外,日常生活中不甚讲究,显示出质朴的民风、茶俗。

欧阳修《夷陵县至喜堂记》云:“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桔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秀美,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

”时历千年,朴野的民风仍沿袭下来,江山依然秀美。

宜昌历史茶文化区域分布重点不一,在今天宜昌城区以东有与宗教联系密切的远安鹿苑茶、当阳玉泉仙人掌茶、枝江安福寺灵芝山茶;西南有展示土家族历史文化的五峰水仙茶等;西北是名茶名泉区,如峡州碧峰、碧涧、明月及兴山昭君白鹤茶,蛤蟆泉、陆游泉等。

(二)民族性
宜昌在武陵山脉之东,系土、苗少数民族聚居之地。

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表现出丰富的大众生活情趣。

土家族视茶叶为灵物,敬茶时不能泼在地上,取茶叶之前要净手。

最高的茶礼是“施茶”,待客有“鸡蛋茶”,饭前小吃叫“吃茶”等。

山区民间消费的罐罐茶、土家族普遍饮用的油茶汤,最能反映本地民族特色。

罐罐茶有“熬”和“烤”两种做法,前者味苦,后者香浓味烈,别有一番情趣。

油茶汤是茶叶拌炒米、核桃仁、芝麻、花生米、黄豆等,辅以姜葱蒜等佐料,用菜油或猪油炒焦而成,清香鲜美,提神解渴,深受土家人喜爱。

此外,五峰、长阳土家族还有“擂茶”的习俗。

86
(三)丰厚性
宜昌历史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茶经》中明确提到宜昌茶的记述有“一之源”、“二之具、“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等章节。

宜昌最早的名茶“昭君白鹤茶”始于汉代;从唐至清,夷陵、远安、当阳等地都出产名优贡茶;历代在宜昌经过或小住的文人,如李白、陆羽、欧阳修、苏轼、陆游等,留下了大量与茶有关的优秀篇章。

宜昌历史茶文化涉及茶文化源流、品第、名人、名泉、民俗等诸多方面,可谓雅俗共赏,内涵相当丰厚。

(四)生态性
灵山秀水育名茶。

自古以来,宜昌地区空气湿度较大,白雾笼罩之地较广,土壤疏松肥厚,为高山云雾茶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古人饮茶择水极讲究,陆羽《茶经·五之煮》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并将天下宜茶之水分成二十等,宜昌独占其二。

此外,煮茶最好选取山野的优质泉水,点燃松枝,沏泡新茶,即苏轼所谓“活水还须活火烹。

”(《汲江煎茶》)从茶叶的采摘、制作、煮泡、饮用等程式看,均采取纯天然方式,融名山、名水、名茶、名人于一体,体现出和谐的文化生态性。

三、宜昌历史茶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
(一)有利于打造旅游品牌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及其衍生艺术形式为主要吸引物展开的,只有深入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打造市场品牌,宜昌历史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才能形成效益型增长。

目前,宜昌旅游正从观光型向多样化迈进,开展茶文化旅游正切合营造休闲环境,促进旅游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需要。

用现代文化旅游的理念改造灵秀的茶区,以历史文化来系统阐释宜昌茶的内涵,可以塑造宜昌茶文化旅游的品牌。

让游人在欣赏宏伟的三峡水电旅游文化的同时,感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消除旅游的疲惫,吮汲三峡文化的精髓,既有利于景区建设,又有利于提升宜昌旅游文化的品位。

(二)有利于丰富旅游内涵
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而成的瑰丽、神奇的三峡文化,对旅游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旅游者从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融中获得人生启悟,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既饱览自然美景,又了解深厚的历史茶文化知识,增添一份对宜昌历史文化的体验与向往。

宜昌历史茶文化,丰富多彩。

茶叶品种有红茶、黄茶、绿茶等奇葩盛开,宜昌历史茶文化雅俗共赏,本土色彩鲜明,将其与现代茶文化有机结合,将大大丰富宜昌旅游的文化内涵。

(三)有利于提升旅游境界
茶作为“灵魂的饮料”,其“真、善、美”,对心智有特别的陶冶作用。

历史茶文化旅游,是一种能实现实境与意境沟通的很好方式,达到身游与心游的结合,人们慢慢体会品茶意境,洗涤心灵,提升境界。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社会人本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不再盲目追求时髦和潮流,强调人性回归,关注人的精神需要和个性的充分满足。

反映回归自然、敬意传统、体验文化的历史茶文化旅游项目,受到极大关注。

(四)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
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优势,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历史茶文化资源,可以提高宜昌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弘扬历史茶文化并非单纯的寻根、怀旧,更主要是通过各种茶事活动,揭示宜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地域个性、民俗多样等特性,发扬“以茶养生”、“以茶明道”的合理内核,升华茶文化的价值,并贴近现代社会生活。

从当代社会和大众需要的旅游物质和精神需求出发,谋求宜昌茶文化的嬗变与更新,实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协调与统一,突出生态和谐,推进宜昌茶文化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宗元.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的地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1).
[2]黄志根.中华茶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3]龚永新.三峡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4]陈孝荣.土家茶文化[J].饮食科学.2006(02).
[5]李佳.茶经漫话[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刘定祥
Yichang Tea Culture Resources and its Value of Tourism
ZHANG Yao-wu,GONG Yong-xin
(Three Georges-Tourism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Yichang,Hubei443100,China)
Abstract:Yichang te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abundant resources of Shanzhou famous tea,boiled tea and famous spring, famous people and poetry and tea custom and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 of the region,richness and ecology,which makes Yichang tea has a high value of tourism.
Key words:historical tea culture;content;character;value of tourism
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