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三同日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进三同”活动日记(一)
2001年一月,党支部召开会议,要求党员同志在寒假期间进行“三进三同”活动。“三进”即进农村、进农户、进农田;“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要求是一对一的进行活动,即一个城市的同学和一个农村的同学共同完成。我家住在农村,且因为没有城市的同学有意愿前往我家劳动,再加上冬季一般都是农闲时候,万木凋枯,极少有农作物需要我们参与经营管理的,因此,我陷入了迷茫……
按照马克思注意哲学的观点来说,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以发展的观点观察以及研究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更是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没有回到家之前,在没有了解在冬季我能在家如何结合家里的具体情况开展此次活动之前,我没有拟定好非常详细的活动计划,只是在回家之前对此次活动的内容、要求、意义等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做好积极参与的心理准备。
日记(二)
2011年1月23日,伴随着火车汽笛的一声长鸣,我与老乡们怀着万分激动地心情踏上了归家的旅程。途中风景刷刷而过,漫长的22小时之后,最终踏上了故乡那片熟悉的土地,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片的甘蔗田。我想到我参与“三进三同”活动的切入点了,那就是帮别人收甘蔗。甘蔗是热带及亚热带作物,其生长期为一年,喜阳,生长期间需要大量的水份,产地主要在我国的两广地区、福建、台湾及海南。甘蔗开种于春季,收获于冬季,主要用于制糖和造纸。
邻村的一位伯伯每年都承包大片的农田进行甘蔗种植,现在正在
招人帮忙收甘蔗。我为自己觅了个好去处,就是去帮那位伯伯收甘蔗了。因为我们家没有种植,而且也可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三进三同”活动的深刻内涵。
我以前都是等待别人收好甘蔗之后,在阳光下享受甘蔗的甜美,却从来没有从事过收甘蔗的活动,也因此我对这次的活动充满了期待。
日记(三)
2011年1月25号,回到家整理好行李,准备好参加活动的工具之后,我兴致勃勃地往伯伯承租的甘蔗地奔去,看到那片黑黑的甘蔗便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了。去到甘蔗地,众人都已忙开了,有的负责挖,有的负责去根去叶,有的负责搬运,有的负责装车。由于一起工作的差不多都是同村的或者邻村的叔伯姑婶,所以他们一边工作一边聊开了。鉴于我是第一次干这类活,他们让我去干比较轻松地去根去叶。在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了一些关于甘蔗、关于他们的报酬的情况。甘蔗的种植主要在于适量的施肥、充足的水分、间隔时间的减叶。如果遇到霜冻或者干旱严重的年份,种出来的甘蔗外表难看、不甜,销量大减,价格也会便宜至二毛五一斤,甚至更低,蔗农的损失非常大。受请参加收甘蔗的农民都会得到相应的报酬,按照多数人的说法,现在的价格为80元每天,工作时间是从早上4点一直到晚上10点,期间除去在雇主家吃一顿早餐、中餐、晚餐的时间,他们一天需要工作17个小时才赚到那80块钱,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严重超过了国家的标准日工作时间8小时。金钱来之不易。
此种劳动强度的工作,即使对习惯于出卖体力劳动的农民来说,亦是难以承受的。可是为了赚钱却又不得不为之,蔗农耶没有办法提高价格,因为甘蔗的价格太低,而且随着物价的上涨,也增加了种植甘蔗的成本,思及此,莫不叹道,农民之艰辛。我们通过这些实践来了解这些艰辛,只能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将来有能力去帮助农民生存生活中解决一些困境,使他们付出的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日记(四)
2011年1月29日,是我帮伯伯收甘蔗的最后一日,伯伯叫我们一起去他家吃饭庆祝。围坐在桌子旁,大家都觉得要好好地慰劳一下自己这几天的辛劳,也在欢声畅谈着一起工作时的趣事,感觉很是惬意。吃着美味的家乡菜,听着大家伙的欢声笑语,感受着这一直陪伴着我成长的善良纯朴的村民们,心头涌上了一股暖流。即使农村生活贫苦、艰辛,但他们依然自得其乐。
经过这几天的辛勤劳动,我收获颇多。就像自己以前不甚在乎的事物,竟也如此神奇。以前只知道甘蔗的甘甜,却不曾体验过收获过程的艰辛,看似简单的去根去叶活,几天下来之后,自己亦会疲惫不堪。这让我明白了不管理论是多么地高深莫测,如果他不能与实践相结合,不是从实践中总结而得来的话,亦不过是一些空谈,一些废纸上的瞎说罢了。仔细留心自己身边的事物总会让自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感受到蔗农的幸福与无奈,感受到乡里乡亲们那种恬淡的心境,通过此次活动就更加深刻地体现出来了,也是对自己动手实践能力的
一次大考验。对农民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热情及任劳任怨,追求着甚少回报,助人为乐的精神,以及过着宁静平淡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身为农民的父母为供我们姐弟读书所付出的汗水和辛劳。
随着更多中央利农政策的出台,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一步推进,相信农村会有更多的人摆脱贫困的境地,走上致富之路,生活得到更快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