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精讲:三国演义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概括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概括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历史小说,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风云画卷。

下面是关于《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概括的内容,欢迎阅读!三国演义主要内容(一)《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二)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

连年混战,弱肉强食。

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与刘备的蜀国。

曹操他死后,曹匹称帝。

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三)长篇巨着《三国演义》概括了上百年的`历史,描绘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以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为内容;以蜀与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与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

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与关羽。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是智慧的化身。

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有这样一句俗话:“三个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足见他影响之深广。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重点知识整理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重点知识整理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重点知识整理为您整理“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重点知识整理”,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www.)。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重点知识整理名著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一、刘备(字玄德)性格:仁政爱民,重情义,忠义,有才智谋略,礼贤下士。

具体情节及体现的人物性格:1、桃园三结义(第一回) 义薄云天的忠义思想2、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 胸怀大志,韬光养晦,有才智谋略3、三顾茅庐、隆中对(第三十八回) 知人善用,礼贤下士,敬才爱才4、遗诏托孤(第八十五回) 惟贤惟德,注重自身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5、携民渡江(第四十一回) 仁政爱民二、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性格: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心胸坦荡,胸怀宽广,爱惜人才,知人善用,法纪严明,关心百姓疾苦,注重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具体情节及体现的人物性格:1、隆中对,三顾茅庐(第三十八回)有远大抱负,高瞻远瞩,励精图治2、舌战群儒(第四十三回)草船借箭(第四十六回)妙算华容道(第五十回)巧说周瑜(第四十四回)智辞鲁肃(第五十二回)智取汉中(第七十二回)巧布八阵图(第八十四回)智取三城(第九十二回)弹琴退仲达(空城计)(第九十五回)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卓越的才能3、七擒孟获(第九十回)关心人民疾苦,注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4、制造木牛流马(第150回)重视农业生产5、遗诏托孤(第八十五回)忠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6、挥泪斩马谡(第九十六回)娴熟韬略,善于治军,赏罚分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三、关羽(字云长)性格:武艺超群,神勇威猛,谋略过人,忠义,但骄傲不听劝谏具体情节及体现的人物性格:1、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第五回)武艺超群,神勇威猛2、单刀赴会(第六十六回)神勇威猛,胆识过人3、关公约三事(第二十五回)神勇威猛,武功高强4、刮骨疗毒(第七十五回)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第二十七回)斩车胄(第二十一回)挂印封金(第二十六回)武勇神威,武艺高强,有胆识,才智过人,自信5、水淹七军(第七十四回)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谋略过人6、义释曹操(第五十回)义释黄汉升(第五十三回)义重于山,舍生取义,忠义思想浓厚7、败走麦城(第七十六回)刚愎自用,骄傲自负四、张飞(字翼德)性格:耿直,粗犷,性格豪爽,直来直去,爱憎分明,粗中有细,有一定的计谋,但又是鲁莽。

19-20名著导读《三国演义》PPT课件人教版

19-20名著导读《三国演义》PPT课件人教版

4
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为外戚何进所制,宦官杀死何进。 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司 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 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所杀。随后,袁绍等 17 镇诸侯 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
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 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
12
2.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一个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 艺术典型。他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还有经天 纬地之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精通军事、政 治,通晓天文、地理,是智慧的化身。
13
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而竭忠尽智,为蜀汉的事业奋斗一 生。蜀汉的兴衰,三国间的重大政治军事斗争几乎都与他有密切的 关系。出山之始,就制定了据蜀联吴抗曹的战略;赤壁之战,他孤 身赴吴,身临险境,贯彻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又乘胜智取荆、 襄,进军益州,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白帝城托孤后,他奉命辅 佐幼主,独撑危局。内修政事,巩固后方,六出祁山,誓复汉室,“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以生命实践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贞。中国古代知 识分子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 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9
色。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 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名为汉相,实为 汉贼”。
曹操把狡诈、奸猾、多疑用到了极致。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官 渡大战中许攸前来投奔,许攸以诚相投,而曹操一本正经的真言竟 是满口假话,这就是奸雄之奸。
10
曹操是一个懂得识别人才且重视人才的政治家。他能够识别人 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拢人才,使其为他的政治野心服 务。礼遇关羽更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文字,讨伐董卓的大会上,他 极力支持关羽出战。在关羽“温酒斩华雄”后,他更加坚定信心, 一定要收关羽为己用,因而百般优待,以动其心。但关羽最终挂印 封金而去,这时曹操力排众议,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范,反 传令一路放行,并亲自为关羽送行。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介绍讲课PPT演示课件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介绍讲课PPT演示课件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14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在这里添加相关的文字描述,可以从您的文案中复 制 需 要 的 内 容 到 这 里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汇报:XXX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10
220年,曹丕自称皇 帝,国号魏,定都洛
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2 2 2 年 , 孙 权 称 王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国号吴,定都建业。
• 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根本)
9
赤壁之战
1.“壮心”指统一全国的壮志;
2.没有实现;
3.赤壁之战,曹操战败,不
具备统一能力。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P84活动(2)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1
曹魏重视农耕
翻车
魏国重视( 大力兴修(
屯田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江山如画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12
孙吴开发江南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吴国船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三国演义》深度解读

《三国演义》深度解读

《三国演义》深度解读Overview1.引言2.作者与创作背景3.主要人物分析4.战争策略与智谋5.文化内涵与价值观6.结语引言《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文学经典: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文化传承:作品中蕴含的忠义、智谋、勇武等价值观念,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国际影响: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三国演义》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也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

作者与创作背景罗贯中简介•生平概述:罗贯中,明代著名小说家,生活于约1330年至1400年之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

•文学贡献: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历史见解,塑造了《三国演义》中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宏大的历史画卷。

•社会影响:作品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文化交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创作历程•素材来源:融合史书《三国志》与民间传说,奠定故事基石,展现历史脉络。

•艺术加工:通过文学夸张与人物塑造,增强戏剧张力,如赤壁之战的艺术渲染。

•流传过程:历经明代罗贯中编纂,后世多次修订,形成现今广泛传颂的版本。

主要人物分析曹操:权谋与雄才•政治手腕:曹操以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巧妙平衡各方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智慧。

•军事才能:曹操在多次战役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如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体现了其战略眼光和战术布局的精湛。

•性格复杂性:曹操的性格具有两面性,既有豪迈果断的一面,也有猜疑多变的一面,这种复杂性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

刘备:仁德与王道•以德服人:刘备以其仁德之心,赢得了民心和部下的忠诚,展现了不同于武力的领导魅力。

•忠贞兄弟情:桃园结义象征着刘备与关羽、张飞的深厚兄弟情谊,共同经历了蜀汉建立的艰难历程。

•蜀汉建国的挑战: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面对了诸多内外挑战,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梗概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梗概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梗概《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梗概,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梗概篇1在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不聊生。

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发动了黄巾起义,很快黄巾军发展到了四五十万人,声势浩大,官军闻风丧胆。

张角率领大军直犯幽州,太守刘焉为了抵挡黄巾军,出榜招募义兵,这一下就引来了三位英雄好汉——刘备、关羽、张飞。

三人虽然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于是就在张飞家后院的桃园结为兄弟,三人焚香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备为长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刘关张三人从军后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多次大胜黄巾军,却并不被赏识,直至参加了平定渔阳之战,刘备因立功才被任为平原令。

汉灵帝死,太子刘辩继位,为外戚大将军何进所制。

十常侍诱杀何进,袁绍等领兵诛杀宦官,西凉刺史董卓趁机进兵京师、驱逐袁绍、灭丁原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并毒死刘辩。

满朝文武,对董卓无可奈何。

骑校尉曹操于是借献宝刀为名,入董府前去行刺,未成,逃走,至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感其义行,义释曹操,与他一道逃到成皋,投宿曹操的'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

吕伯奢家人磨刀准备杀猪款待,曹操怀疑他们要杀自己,竟将吕伯奢全家杀害,并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不齿曹所为而离开。

曹操只身前往陈留,拉起一支队伍,推袁绍为盟主,联合十七镇诸侯讨伐董卓。

刘关张也参与了这次讨伐。

曹操、袁术等八路诸侯与吕布对峙于汜水关,吕布大败,逃至虎牢关上。

董卓见吕布战败,盟军势大,烧洛阳,逼献帝迁都长安。

盟军入洛阳,各起异心。

孙坚在宫井中得到了传国玉玺,率军返回江东。

曹操与袁绍发生摩擦,去了扬州。

盟军瓦解,接着军阀又开始火并。

袁绍攻公孙瓒,瓒被赵云所救。

孙坚攻荆州,被刘表军士用乱箭射死。

此时,长安城里,司徒王允使用美人计,利用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关系,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三国演义》讲义

《三国演义》讲义

《三国演义》讲义一、引言1、时代背景2、作者罗贯中1、刘备刘备啊,他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虽然家道中落,但是胸怀大志。

他就像一个怀揣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虽然一开始没什么资本,但是有远大的理想。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对待自己的兄弟那可是真心实意。

比如说他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那可是生死之交。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不离不弃。

刘备的哭戏也很出名,有人说他的哭是一种手段,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显示出他的感情丰富。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忍不住掉眼泪一样。

2、曹操3、诸葛亮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

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就像一个超级学霸,坐在家里就能预测到考试的题目一样。

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为了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智谋在很多故事里都有体现,比如空城计。

当时他守着一座空城,面对司马懿的大军,他居然敢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悠闲地弹琴。

这就像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战,他准确地把握了司马懿多疑的性格,成功地吓退了敌军。

还有草船借箭,他巧妙地利用了天气和敌人的心理,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十万支箭。

这要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就好比是一个人不花一分钱就得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1、桃园结义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中结拜为兄弟,他们发誓要同生共死,共创大业。

这是一种非常深厚的兄弟情义。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和好朋友约定要一起努力学习,互相帮助一样。

他们的这种情义贯穿了整部小说,不管遇到什么危险,都不会抛弃对方。

2、官渡之战这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大战。

袁绍兵多将广,实力很强,就像一个大胖子,看起来很有力量。

而曹操虽然兵力较少,但是他善于用兵,懂得利用敌人的弱点。

他烧毁了袁绍的粮草,打乱了袁绍的军心,最后取得了胜利。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不能只看表面的实力,还要善于发现敌人的弱点,然后用智慧去战胜敌人。

就像我们在比赛中,有时候对手看起来很强,但是只要我们找到他们的破绽,就有可能反败为胜。

三国演义解说词

三国演义解说词

三国演义解说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它描绘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和智谋。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三国演义进行解说。

一、历史背景三国演义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的朝廷腐败不堪,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导致天下大乱。

关羽、张飞等义军起义,与刘备结义为兄弟,共同抵抗董卓等恶势力。

后来,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建立了自己的基业。

同时,孙权也在江东崛起,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塑造了许多深受人们喜爱的人物形象。

刘备被描绘成仁德之君,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关羽是忠诚勇猛的代表,他义薄云天,为了兄弟义气,不惜舍弃自己的性命。

曹操则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统治者,他的谋略和军事才能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战争领袖。

三、政治斗争和战争三国演义中描绘了许多政治斗争和战争的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战。

刘备、孙权联合起来对抗曹操,最终以火攻战胜了曹操的强大军队。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三国格局,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战役。

除了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其他精彩的战争场景。

例如,刘备与张飞、关羽合力攻打黄巾军;吕布与刘备、曹操等人展开多次激烈的决战;诸葛亮设计的空城计使得曹操退兵等等。

这些战争描写生动、激烈,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和阅读乐趣。

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丰富历史背景、生动人物形象和精彩战争描写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对政治斗争和战争的描写,展示了当时的历史风云和人物特点。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充满智谋和战争策略,至今仍然被广大读者喜爱和传诵。

三国演义的主要故事情节概括

三国演义的主要故事情节概括

三国演义的主要故事情节概括《三国演义》这部经典真是个传奇故事,听说过的朋友们都知道,它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那段乱世,真是风云变幻,英雄辈出。

咱们说说刘备,老兄可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他从小就苦过,饱尝人间冷暖,心里一直想着要兴复汉室。

跟关羽、张飞这两位好兄弟一起,组成了桃园三结义,誓言生死相随,简直是“同生共死”的典范。

再说曹操,这位老奸巨猾的人物,真是个典型的“权谋家”。

他为了权力,不择手段,实力雄厚,常常出奇制胜,让人捉摸不透。

他手下的士兵,个个都士气高昂,像是打了鸡血一样。

再聊聊孙权,这小伙子可不是省油的灯,江东的老大。

他继承了父亲的江山,带着兄弟们在水面上打拼,实力不容小觑。

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可谓是棋逢对手,各展所长。

你看,曹操有他的谋略,刘备有他的仁义,孙权则是善于把握时机。

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得不可开交。

有一幕大家肯定记得,赤壁之战。

那场战役,真是经典中的经典。

曹操带着大军南下,想要一举攻克孙权。

可谁知道,孙权和刘备联手,发挥了“联合国”的精神,火烧赤壁,一把火把曹军烧得落花流水,真是让人拍手叫绝。

那一幕,英雄们在水面上斗智斗勇,简直是电影都难以再现的画面。

曹操也算是“败走麦城”,心里不知道多懊恼,回去得收拾心情。

再说诸葛亮,蜀汉的卧龙,智慧无敌。

那是个真正的“智多星”,他用计谋、用兵法,真的是个“神算子”。

一出山,就开始了对抗曹操的战略,仗着那股聪明劲儿,屡屡给敌人制造麻烦。

他的木牛流马,那真是科技的前沿啊,怎么会想到用木头做军马,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对百姓的关心,真是让人感动,像是个大善人。

不过,话说回来,战争总是充满了悲剧,许多英雄都死于非命,像关羽被俘、张飞被杀,刘备为了报仇,真的是心如刀割。

可刘备虽死,蜀汉的精神却始终存在。

看着那些忠臣义士,大家齐心协力,继续为汉室奋斗,真是让人感到热血沸腾。

整个《三国演义》不仅仅是战争与智谋,更是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交织。

文学名著解读之《三国演义》

文学名著解读之《三国演义》

文学名著解读之《三国演义》【内容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

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

《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较为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故事远起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作者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丑恶。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谓“十八路”诸候联军征讨董卓,打的是“扶持王室,拯救黎民”的旗号,干的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勾当,都企图称王称霸。

《三国演义》以没落的汉室宗亲刘备和以宗族起兵的曹操作为两条主线的展开了中前期的故事,而中后期以大汉丞相诸葛亮率领汉军北伐,与魏国重臣司马懿的斗智斗勇为主线,以三国归晋而告终。

汉室倾颓,讨伐董卓东汉末年,宦官当权,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

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

中考名著《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

中考名著《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

中考名著《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作,是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小说整个描写了中国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

本篇文章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总结《三国演义》的知识点,分别是时代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化价值、语言特点和影响历史,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部名著。

一、时代背景《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个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政治、社会变化最为复杂、最剧烈的时期之一。

此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风貌等方面都非常复杂而紊乱,社会处于乱世之中;同时,也正因为此,这个时期催生了很多勇士、政治家、将领等人物,创造了许多英雄事迹和传奇故事。

二、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形象鲜明、性格各异的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三国时代名将和名臣都有所涉及。

以下是文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名单:1.蜀汉的刘备:性格谦虚厚道、善良、仁爱、忠诚,是小说中最为英俊、高雅、斯文的形象。

2.曹操:奸诈狡猾、善于计谋,是小说中最为富有魅力的一位人物。

3.孙权:智勇兼备,是小说中最为伶俐机智、才高且有度量的人物形象之一。

4.关羽、张飞:两个义兄弟,以忠诚、勇敢和正义为标志。

5.周瑜:文学才华出众,美丽俊秀、随遇而安、处事从容敏捷,是小说中最为具有人文内涵的一位人物。

三、故事情节《三国演义》的情节是非常多样化的,情节发展变化多端,除了史实真实之外,也有很多故事情节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故事有以下几个:1.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义兄弟在桃园结义,誓言共同前往南征北战。

2.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为了救出刘备的妻子,孙尚香,在被周瑜追赶的情况下,一路经过六关十二难,最终成功救出。

3.三英战吕布:关羽、张飞和刘备在战斗吕布时,奇迹般地以三打一胜利战胜了吕布。

4.火烧赤壁:孙权和刘备联合大战曹操,最终夷平了曹操的亿万雄军。

四、文化价值《三国演义》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诗词歌赋、战争策略等方面。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ppt课件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ppt课件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ppt课件
内容简介 ▪ 汉室倾颓·讨伐董卓 ▪ 群雄逐鹿·吕布覆灭 ▪ 内阁密诏·千里独行 ▪ 官渡之战·大破袁绍 ▪ 三顾茅庐·荆襄之变 ▪ 赤壁之战·火烧曹兵 ▪ 三气周瑜·大战马超 ▪ 夺占西川·合肥会战 ▪ 巧取汉中·痛失荆州 ▪ 汉室末路·夷陵之战 ▪ 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 司马专政·九伐中原 ▪ 偷渡阴平·三分归一
袁绍优柔寡断,不听忠言,最终失 败,退出了三国的舞台。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ppt课件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ppt课件
袁、曹军在官渡直接作战的兵力对比 为10.5万比3.3万(两军兵力对比为 3.2比1)。如果加上未直接参战的后 军和运输部队,双方兵力对比为12万 比3.4万。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ppt课件
吴国得胜,蜀汉元气大伤 。刘备病重。夷 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 次实力大损。 222年,孙权称帝。223年6月 10日 ,刘备病故。
因曹操挟持徐母,徐庶离开。建安 12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 请诸葛亮出山,开始了崛起之旅。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ppt课件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ppt课件
徐庶在开始时对刘备说的自 己的名字是?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ppt课件
刘备的羽翼日益丰满,引起的 曹操的注意,决定将其扼杀, 出兵攻打刘备。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ppt课件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ppt课件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其 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 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共120回,描写了从东汉末年 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 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 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 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 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 雄人物。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考点知识点梳理归纳(主要人物简介、常识知识点及练习)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考点知识点梳理归纳(主要人物简介、常识知识点及练习)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考点知识点梳理归纳主要人物简介及结局蜀国:1: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称先主,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刘备的优点主要于是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

而缺点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区分主次矛盾。

2: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3: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赤壁之战后,关羽留守荆州。

东吴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

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4: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

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

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

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吴国:1: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

《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

《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一、作者及成书背景《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和民间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它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的历史演义之作。

二、主要内容与人物《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作品中,作者成功塑造了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的刘备,忠诚勇猛、智勇双全、粗中有细的关羽,勇猛异常、忠心耿耿的张飞,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狡猾奸诈、雄心勃勃的曹操等。

三、教育部对高中学生对《三国演义》要求掌握的知识点1.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a.刘备:仁爱、礼贤下士、善于纳谏b.关羽:忠诚、勇猛、智勇双全、义气深重c.张飞:勇猛、豪放、直率d.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忠诚谨慎e.曹操:奸诈、雄心勃勃、能屈能伸f.孙权:聪明睿智、善于谋略2.重要事件及其历史意义a.黄巾起义:标志着东汉末年民变的开始,也是三国历史的起点b.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展示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周瑜的英勇c.定军山之战:表现了黄忠的老当益壮和魏延的勇猛d.五丈原之战:诸葛亮的病逝象征着蜀汉势力的衰落3.《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及其文学价值a.战争描写:《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丰富多彩,包括战略部署、战术运用、战斗场面等,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军事素养。

中考名著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

中考名著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

中考名著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描绘了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争霸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下面是对《三国演义》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的总结。

1. 故事背景《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是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这段时期被称为三国时代。

中央政权的衰弱导致地方的割据和战乱。

董卓之乱、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是三国时代重要的历史事件。

2. 人物介绍《三国演义》中有众多的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诸葛亮等。

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势力和价值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互相斗争和合作。

3. 政治斗争《三国演义》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刘备、曹操、孙权是三个主要的政治势力。

曹操建立了大的政治势力,是最早一个形成王朝的统治者。

刘备和孙权分别建立了蜀汉和东吴,其间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策略的较量。

4. 军事争霸《三国演义》中的军事争霸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曹操、刘备、孙权等都是出色的军事统帅,他们通过战争来争夺政治权力和地盘。

著名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是三国时代的重要历史事件。

5. 智谋较量《三国演义》中的智谋较量也是一大亮点。

诸葛亮被誉为千古奇才,他的智谋和计谋帮助了刘备多次取得胜利。

他的锦囊妙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代表。

同时,曹操、孙权等各自也有自己出色的智谋和计策。

6. 忠义之道忠义之道是《三国演义》中的核心价值观。

刘备、关羽、张飞等将士秉持着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家国的热爱,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而诸葛亮则是忠臣的代表,他忠于刘备,用智慧为刘备尽心尽力。

7. 人性的复杂性《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都是非常复杂的,他们既有英雄的一面,也有人性的弱点和瑕疵。

曹操是一个爱民如子的一代英雄,但他也残暴无情;刘备是仁义之君,但他有时也显得犹豫和优柔寡断;孙权虽然有着明君的称号,但他也被诸葛亮所智胜。

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给了读者更多思考和认识的空间。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知识点最全整理与练习答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知识点最全整理与练习答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知识点最全整理与练习答案【内容提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

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小说一开始,描写汉末大乱,各路英雄陆续登场。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开始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伟大事业;董卓进入洛阳,祸国殃民,终被消灭;曹操与袁绍又展开争斗,官渡之战成为高潮。

在这一段落,张飞怒鞭督邮、关羽温酒斩华雄及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精彩的片断,展示了刘、关、张不同的英雄风采,特别是关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等,更突出表现了他义薄云天、勇武神威的性格特点。

接着,重点描写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决策,拉开了三分天下的序幕。

刘备在与曹操的当阳之战中失利,迅速采取联吴抗曹的政策。

诸葛亮舌战群儒,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于是,赤壁之战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蒋干中计、草船借箭、曹操赋诗、借东风等,高潮迭起,构成了全书最为紧张的智慧较量,大大提升了小说的文化品位。

随后诸葛亮三气周瑜,刘备不仅稳定了根据地,同时占领益州,夺取汉中,又得到马超、黄忠等大将,势力不断壮大,并进位“汉中王”。

《三国演义》讲解

《三国演义》讲解

《三国演义》讲解《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它以描绘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为背景,展现了各个历史人物的智勇才略、忠诚与背叛、战争与和平等丰富的故事情节,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其文学价值进行讲解。

一、故事情节《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着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和人物的起伏展开的。

故事起源于东汉末年,描写了诸侯割据、江山动荡的历史时期。

主要的故事情节包括:董卓之乱、群雄逐鹿、赤壁之战、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等。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情节,读者可以了解到这个时期各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智谋和勇武,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较量和斗争。

二、主要人物《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形象被深深地刻画在了读者的心中。

其中最为著名的三国英雄分别是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

刘备是仁德之君的代表,他有着高尚的品质和为民除害的雄心。

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两位忠义之臣,他们以义薄云天、勇猛无敌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曹操则是一个智勇兼备、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凭借着过人的智谋和统治能力,使得自己成为三国中的重要人物。

周瑜则是一个聪明而有才华的谋士,他在赤壁之战中以火攻曹操,成为了历史的传奇。

诸葛亮是刘备的谋士,他有着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他的三顾茅庐更是成为了后世的典故。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之外,《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其他深入人心的角色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三、文学价值《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文学价值。

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小说,更是一部描绘人性的杰作。

首先,《三国演义》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各异,有忠诚、正直的人物,也有狡诈、自私的人物。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和交互作用,读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三国演义》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形象描写,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智勇才略和忠诚精神,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精讲一《三国演义》【作者简况】1罗贯中(1310--1385),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据明代野史记载,罗贯中素有雄才大略,“有志图王者”。

除《三国演义》之外,他还著有通俗小说《隋唐志传》、《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等,并且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

【艺术特色】《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战争的描写。

全书共写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共三百多次,而且写得千变万化、各有特色。

最精彩的当数“赤壁之战”,可谓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惊心动魄。

二是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全书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至今家喻户晓的也至少有十几个。

尤其是对曹操、诸葛亮的刻画更是成功,几百年来,曹操已成了奸诈权术的代表,他那种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的性格,对人们认识封建社会和统治阶级的本质,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才智超人、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则成了智慧的化身。

其他如关羽、张飞、刘备、赵云、周瑜、鲁肃等,也都色彩鲜明,独具个性。

三是叙事脉络清楚,主次分明,能够比较完美地处理好事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

四是语言上“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通篇运用的是半文半白的浅近文言。

总之,在我国长篇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堪称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主要人物】【刘备】字玄德,人称刘皇叔,被吕布称为“大耳贼”。

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为人忠厚,好结交豪杰。

书中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叙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成为千古美谈。

“仁、善”是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之志,爱护百姓,从不允许手下扰民。

当阳撤退之时,十几万百姓跟随他渡江,虽然情势紧急,但他决不弃民先行,博得了百姓的爱戴。

他知人善用,对士能推心置腹,始终信任。

在长坂坡,麋芳、张飞都说赵云去投了曹操,刘备却毫不怀疑地说:“子龙从我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至于对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始终敬爱信任。

重情义是他的另一大特点,关羽被东吴杀害后,刘、张旦夕号泣,誓死复仇,必要伐吴,连诸葛亮、赵云等心腹之臣也无力劝阻,导致伐吴失利。

【关羽】字云长,人称关公,美髯公,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

使青龙偃月刀,骑赤兔马。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忠”“义”是他的主要特点。

被曹兵围屯土山,张辽劝降时,他提出三个条件:降汉不降曹;保证刘备家小的安全;一旦得知刘备消息,不辞千里万里往投之。

在曹营,他始终以刘备为念,金银美女不为所动,凡事必征得兄嫂同意。

得曹操赐战袍乃“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操问其故,他说旧袍是刘备所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

操赐赤兔马,他再拜称谢,操问他为什么赐金银美女不谢而赐赤兔马则“喜而再拜”,他说这马能日行千里,若知兄长消息“可一日而见兄面矣”。

而当他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立即“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往而投之。

这是他忠的表现。

华容道义释曹操则是其义的表现。

“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表现其勇;“刮骨疗毒”更表现出他的刚毅。

曾围攻曹仁于樊城,又大破于禁所领七军(水淹七军),迫使于禁投降,杀死庞德,一时北方震动,迫使曹操一度准备迁都。

但因后方空虚,被孙权袭取了荆州(大意失荆州),兵败为东吴所杀(败走麦城)。

【张飞】字翼德。

兵器:丈八蛇矛,被吕布称为“环眼贼”。

耿直粗鲁,好酒使性,亦有细谋。

嫉恶如仇,粗豪爽直。

怒鞭督邮,古城会拒关羽天城门外等情节,都突出地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长坂桥喝退百万曹兵(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将曹将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

【诸葛亮】字孔明,蜀汉军师。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智谋过人,是智慧的化身。

(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在吴都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祭东风、智料华容道、三气周瑜、巧摆八卦阵、空城计、制作木牛流马等,无不显示其智慧之超人。

【周瑜】字公瑾,东吴水陆大都督。

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器量狭小。

大摆群英会使蒋干中计,使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两员大将,且用庞统巧施连环计,使曹军战船相连,便于火烧;又与黄盖巧施苦肉计。

因忌诸葛亮之能,多次设计陷害,但都未得逞,结果落得“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故死时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自封汉相,“挟天子以令诸侯”。

为人奸诈残酷,惯用权术与机诈。

杀吕伯奢全家,“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是他信奉的人生格言。

另有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杀戮百姓,表现其凶残;杀杨修,表现其心胸狭小与奸诈;杀华佗,表现其多疑。

【故事梗概】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当权,天下大乱。

黄巾军农民大起义爆发,各地豪强纷纷建立地方武装,形成割据势力。

中国大地呈现出群雄逐鹿的混乱场面。

其中以袁绍和曹操势力最大。

孙策在江东招纳了猛将谋臣,称雄江东。

后来他中了刺客暗算,毒发而死,其弟孙权接管他的权力。

袁绍不久病死,曹操水淹冀州,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

他于是腾出手来又对付刘备。

刘备屡战屡败,在徐庶的推荐之下,连续三次到隆中拜见诸葛亮,最终见到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

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心,三顾茅庐,于是与他纵论天下大势说:“天下必定会一分为三”,并定下了称霸西川,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再图中原的战略。

刘备佩服得五体投地,恳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从此成为刘备的军师。

他上任伊始,便运筹帷幄,用火攻大败来犯的曹军十万大军。

看到孙权和刘备的势力日渐增大,曹操觉得已是心头大患,非除不可,于是派出五十万大军南下,想一举扫平江南,曹操的先头部队向新野开来。

诸葛亮连施妙计,曹军死伤大半。

曹操大怒,亲率大军来攻刘备,刘备投靠襄阳不成,转投江陵。

因为他不忍丢下百姓逃命,行动缓慢,结果被曹军追上。

张飞奋力保护刘备脱险。

赵子龙白马银枪,连杀曹军十八员战将,保护刘备的儿子刘禅脱险。

曹军追赵军至长坂桥,却见张飞须发倒立,立马桥头,怒喝一声,活活吓死曹军一员大将,吓退了十万曹军。

在关羽的接应下,刘备顺利脱险,不过荆州已被曹军占据。

面对曹军的强大攻势,孙权和刘备被迫联手抗敌,在赤壁与曹军隔江对峙。

但是孙权部下降曹的论调很高,孙权的决心不够坚定。

于是诸葛亮来到江东,舌战群儒,并智激水军大都督周瑜,终于说服孙权与刘备合力抗曹。

在诸葛亮和周瑜的调度下,联军火烧赤壁,曹军全军覆没。

曹操只带着一百余人逃回北方。

赤壁之战,联军大获全胜,从此奠定曹操、孙权、刘备三足鼎立的格局。

曹操、孙权、刘备三方陆续互相征讨,互有胜负,呈相持状态。

过了几年,刘备打破这种僵局,兴兵讨伐“汉贼”曹操。

关云长受命直指中原,连战连捷,但在攻打樊城时,身受冷箭,才停止攻势。

此时秋雨绵绵,水势猛涨,关羽设计水淹七军,曹军大败,关羽再次兵临城下,却被毒箭射中。

恰在此时,神医华佗云游到此,于是为关羽刮骨疗毒,期间关羽饮酒吃肉,谈笑弈棋,胆识威震天下。

曹操见势不妙,于是派人游说孙权合攻关羽,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最后不屈而死。

噩耗传到蜀中,刘备伤心欲绝,发誓报仇。

关羽死后,曹操也染上重病,不久一命呜呼。

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称帝继位。

曹丕继位后,骨肉相残,排除异己,同时迁都洛阳。

汉献帝被废后,刘备也在蜀中称帝,并兴兵东征,为关羽报仇,一路过关斩将,直逼东吴。

眼看东吴形势危急,孙权起用陆逊为帅,抵抗蜀军。

陆逊先消尽蜀军锐气,然后火烧连营,蜀军大败。

刘备兵败后,不久即去世,临终托孤于诸葛亮。

魏军趁刘备刚死,兵发五路前来进攻,诸葛亮巧计退兵。

魏国转而攻打吴国,也大败而归。

刘备死后,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国库充盈,军备充足。

他先后六纵七擒,收服了南蛮王孟获,蜀国南方从此平定下来。

这时,曹丕去世,曹睿即位。

诸葛亮趁魏国内乱,亲率大军出川北征中原,连战连捷,并收得一智勇双全的帅才姜维,后来因马谡狂傲自大,丧失街亭这一战略要地,使得魏军兵临西城。

事情来得很突然,西域内只有诸葛亮和千余名老兵,但是诸葛亮临危不乱,利用魏军主帅司马懿多疑的性格,摆了一场“空城计”,智退魏军十万大军,然后从容撤退。

他责怪自己用人不慎,误了蜀国大事,于是,挥泪斩马谡。

此后诸葛亮重整兵马,连续六出祁山北征中原。

居然屡战屡胜,但却因为战将投敌或奸臣误国,总是劳而无功。

诸葛亮慨叹时运不济,忧劳成疾,最后病死于五丈原,一代名相含恨而终。

自诸葛亮死后,蜀国国王刘禅软弱无能,宠信宦官,国势日衰,只有大将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愿,屡次出兵讨伐魏国,但都无功而返。

吴国此时也宫廷政变不断,国力大不如前。

魏国大权此时已被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把持,曹氏旧将心怀不满,不时发生叛乱。

司马昭东征西讨,地位逐渐巩固,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统一天下。

他整顿兵马,趁蜀国后主猜忌姜维,朝政混乱之机,派邓艾率兵攻打蜀国。

邓艾几路夹击,刘禅惊慌失措,只好投降,蜀国灭亡。

姜维企图假投降,然后说服魏国大将造反,事败被杀。

不久,司马昭中风而死,其子司马炎,逼魏主让位与他,他即位为皇帝后改国号为晋。

吴国国主耽于淫乐,不理朝政,很快被司马炎派兵征服。

三国鼎立局面终于结束,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应试训练营】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他被后人敬仰并尊为中国的“武圣”。

(人名)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锏的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和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

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

7、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是(刘备)(关羽)(张飞)8、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曹操、周瑜。

9、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人物及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人物及故事: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等10、“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是青梅煮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