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理学(基本生理功能、血液特性、循环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室的除极,激动时限小于0.11秒。当出现心脏左右束枝的传导阻滞、心室扩大或 肥厚等情况时,QRS波群出现增宽、变形和时限延长。
4.J点 QRS波结束,ST段开始的交点。代表心室肌细胞全部除极完毕。
生理学
5.ST段 心室肌全部除极完成,复极尚未开 始的一段时间。此时各部位的心室 肌都处于除极状态,细胞之间并没 有电位差。因此正常情况下ST段应 处于等电位线上。当某部位的心肌 出现缺血或坏死的表现,心室在除 极完毕后仍存在电位差,此时表现 为心电图上ST段发生偏移。
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
1.P波 正常心脏的电激动从窦房结开始。由于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的交界处,
所以窦房结的激动首先传导到右心房,通过房间束传到左心房,形成心电图上的P波。 P波代表了心房的激动,前半部代表右心房激动,后半部代表左心房的激动。P波时 限为0.12秒,高度为0.25mv。当心房扩大,两房间传导出现异常时,P波可表现为高 尖或双峰的P波。
RH血型系统是独立于ABO血型系统之外的一种血型,最早是 从印度恒河猴的红细胞膜上发现的,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有D 抗原分为了两类,含有D抗原的是RH(+),不含有D抗原的是RH(-)。 RH血型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在临床输血和产科中最为重要。 因为RH(-)的人只能接受RH阴性的血液,如果输入RH阳性血液,会 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
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等多种生理特性。
生理功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促进生理性止血,参与凝血。
生理学
血液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三、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 (一)正常情况下血管破裂,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 血。出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血小板减少时,出血时间 相应延长。 生理性止血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部分功能活动。
2.PR间期 PR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
室肌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正常PR间期在0.12~0.20秒。 当心房到心室的传导出现阻滞,则表现为PR间期的延长或P波之后心室波消失。
3.QRS波群 激动向下经希氏束、左右束枝同步激动左右心室形成QRS波群。QRS波群代表了
血液凝固和抗凝是一个平衡的系统。
生理学
血液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四、血型 (一)血型的概念 血型通常情况下,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二)ABO血型系统
生理学
红细胞膜上的凝集素对应血型
血液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血型测定玻璃片
生理学
血液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RH血型(常称作“熊猫血”)。汉族RH血型人群占0.2~0.3%,同时 是AB血型RH(-)的人概论为万分之三,熊猫中的熊猫血。
6.T波 之后的T波代表了心室的复极。在 QRS波主波向上的导联,T波应与 QRS主波方向相同。心电图上T波 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心 肌缺血时可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T 波的高耸可见于高血钾、急性心肌 梗死的超急期等。
循环系统生理
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
(二)心肌的基本生理特征
1.兴奋性:心肌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兴
——
简单局限、幅 度小、灵敏度
低
脑血管自身舒 张和收缩
生理学
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生理学
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是指一些脂溶性物质和少数分子量很小的水溶性物质 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二)易化扩散:指一些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 细胞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 散的过程。 (三)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能耗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 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四)出胞和入胞:细胞对一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可通过出胞和 入胞进行转运。出胞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排除细胞的过程;入胞指 进入过程。
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
一、心脏生理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和神经组织一样,心肌细胞在静息和活动时也伴有生物电变化。心 肌细胞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非自律细胞,构成心房和心室壁的普通心肌细胞。 另一类是自律细胞,窦房结P细胞、大部分房室交界区细胞和浦肯 野细胞。
(二)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心肌细胞膜是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一定数量带正电荷的阳离子,
基
础
医
第四章 生理学
学 基本生理功能、血液特性、循环系统
概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理
论
生理学
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 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和 分解代谢,合成代谢是指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 物质,合成机体自身的结构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组织结 构并贮存能量的过程(同化作用);分解代谢是指机 体分解自身物质,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异化作用)。
体液调节
wenku.baidu.com
心率 血管紧张性
外周阻力
血管口径
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
(一)神经调节
1.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作用,迷走神 经抑制作用。
2.心血管中枢: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 3.心血管反射: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血管壁)
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弓区域)
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
(二)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 两者对心血管的作用很多相同,可以引起心率加快、心收 缩力加强、外周血管收缩、动脉血压上升。
也有不同,E主要与心肌B1受体结合,使得心率加快、收 缩力加强,临床上作为强心急救药。 NE主要与血管的α1受体结合,静脉注射NE可引起除冠状 动脉以外的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上升。临 床上NE常作为升压药。
2.血管升压素 常有少量进入血液循环,促进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血量,故常称作抗利尿素。
生理学
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生理学
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生理学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 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 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 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 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 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 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 分,因此通常意义的动作电位主 要指峰电位。动作电位的幅度约 为90~130mV。神经纤维的动作 电位一般历时约0.5~2.0ms,可沿 膜传播,又称神经冲动,即兴奋 和神经冲动是动作电位意义相同。
奋阈值越低,兴奋性越高,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
2.自律性: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心肌细胞能够自动发生节律性
兴奋。
3.传导性:心肌细胞能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导性。
4.收缩性:心肌在动作电位的触发下,发生收缩反应的特性。
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
二、血管生理 (一)分类: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二)血压: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它是推 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分为:动脉压、静脉压和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循环 系统平均压)。主动脉压最高,正常人平均为100mmHg,毛细血管动脉端 30mmHg,静脉端12mmHg,右心房为静脉终点,血压最低,接近0。
生理特性:①悬浮稳定性;②渗透脆性; ③可塑变形性。
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主要依靠血 红蛋白。血红蛋白携带氧的过程,Fe2+ 不被氧化,若被氧化成Fe3+称为高铁血红 蛋白,失去携氧能力。
生理学
血液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2.白细胞:白细胞是一种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 正常成人白细胞的总数为(4.0~10.0)×109 /L。
白细胞主要作用为防卫。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对很多 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血液中白细胞计数>10.0×109 /L时,称为白细胞增多,常见病原体感染性疾病。
生理学
血液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3.血小板: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 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双面微凸圆盘状,无细胞核。
正常成人血小板计数(100~300)×109 /L。当低于50×109/L时,机体 某些组织可能出现出血现象。
#刺激:人体及其组织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统称 为刺激。刺激要引起反应必须有一定强度,能引起机 体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体液: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体液,占体重60%。按分布 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类,细胞内液占体液2/3, 细胞外液占1/3。细胞外液也称细胞的内环境。
生理学
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二)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或血凝。 其实质是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原的过程,纤维蛋白 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这其中有一些列凝血因子的 参与。 凝血因子:组织与血浆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三)抗凝系统:抵抗血液凝固的物质。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肝素、蛋白C 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目前公认主要生理性抗凝 物质)
生理学
呼吸系统生理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机体最大储O2量约为1000mL,停氧几分钟就会引起机体严重缺乏氧, 导致二氧化碳的集聚,引起酸(碳酸)中毒。一旦停止呼吸,生命 终结。
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生理学
血液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功能与理化性质
组成: 将血液离体(3000r/min) 抗凝静置分层,上层浅黄色液体 是血浆,下层深红是红细胞,中 间白色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细胞容积/血液容积×100%= 血细胞比容。手臂静脉血,正常 成年男性比容40%~50%,女性比容 37%~48%。
膜内排列相同数量带负电荷的阴离子,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称为极化 状态。静息状态下,由于心脏各部位心肌细胞都处于极化状态,没有 电位差,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平直,即为体表心电图的等电位 线。
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
心肌细胞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大量阳离子短
时间内涌入膜内,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这个过程称为除极。对整体心脏来说, 心肌细胞从心内膜向心外膜顺序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的 电位曲线称为除极波,即体表心电图上心房的P波和心室的QRS波。细胞除极完 成后,细胞膜又排出大量阳离子,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 态,此过程由心外膜向心内膜进行,称为复极。同样心肌细胞复极过程中的电 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出称为复极波。由于复极过程相对缓慢,复极波较 除极波低。心房的复极波低、且埋于心室 的除极波中,体表心电图不易辨认。心室 的复极波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T波。整个 心肌细胞全部复极后,再次恢复极化状态, 各部位心肌细胞间没有电位差,体表心电 图记录到等电位线。
动脉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压,心室收缩,血压最高值为收缩压;心 室舒张时,血压最低时为舒张压。我国健康青年人收缩压100~120mmHg, 舒张压60~80mmHg。
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
#血压形成的三个因素: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心输出量
心收缩力
心 血 管 调 节
区别 分类
定义
方式或 物质
特点
例举
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对机体各组织、 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 所进行的调节。
反射
反应迅速、精 确、作用部位 局限、时间短
暂
膝跳反射
体液调节
体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 胞分泌特殊化学物质, 作用靶细胞进行调节。
分泌激 素
较缓慢、温和、 持久、范围较
广泛
胰岛素调节血 糖
自身调节
不依赖神经和体液,自 身特性对内外环境变化 产生适应性反应。
功能:①运输功能;②缓冲功能;③体温调节作用;④防御和保护作用; ⑤其他:如止血作用。
血浆成分:水90%~92%,溶质8%~10%,溶质主要有血浆蛋白、无机盐、非 蛋白有机物等 血量:人体全身血液总量称血量,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7%~8%,每公 斤体重70~80ml。 理化特性:渗透压,理解注射液0.9%NaCl(生理盐水)、5%的葡萄糖溶液。 血浆PH值7.35~7.45。
生理学
血液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二、血细胞形态及生理功能
1、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 平均直径8μm,中间薄,周边厚,无细 胞核,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占细胞成 分的30%~35%,是血液成色的主要原因。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正 常成年男性平均为5.0×1012 /L,女性为 4.2X1012 /L。男性血红蛋白120~160g/L, 男性血红蛋白110~150g/L。
4.J点 QRS波结束,ST段开始的交点。代表心室肌细胞全部除极完毕。
生理学
5.ST段 心室肌全部除极完成,复极尚未开 始的一段时间。此时各部位的心室 肌都处于除极状态,细胞之间并没 有电位差。因此正常情况下ST段应 处于等电位线上。当某部位的心肌 出现缺血或坏死的表现,心室在除 极完毕后仍存在电位差,此时表现 为心电图上ST段发生偏移。
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
1.P波 正常心脏的电激动从窦房结开始。由于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的交界处,
所以窦房结的激动首先传导到右心房,通过房间束传到左心房,形成心电图上的P波。 P波代表了心房的激动,前半部代表右心房激动,后半部代表左心房的激动。P波时 限为0.12秒,高度为0.25mv。当心房扩大,两房间传导出现异常时,P波可表现为高 尖或双峰的P波。
RH血型系统是独立于ABO血型系统之外的一种血型,最早是 从印度恒河猴的红细胞膜上发现的,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有D 抗原分为了两类,含有D抗原的是RH(+),不含有D抗原的是RH(-)。 RH血型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在临床输血和产科中最为重要。 因为RH(-)的人只能接受RH阴性的血液,如果输入RH阳性血液,会 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
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等多种生理特性。
生理功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促进生理性止血,参与凝血。
生理学
血液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三、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 (一)正常情况下血管破裂,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 血。出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血小板减少时,出血时间 相应延长。 生理性止血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部分功能活动。
2.PR间期 PR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
室肌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正常PR间期在0.12~0.20秒。 当心房到心室的传导出现阻滞,则表现为PR间期的延长或P波之后心室波消失。
3.QRS波群 激动向下经希氏束、左右束枝同步激动左右心室形成QRS波群。QRS波群代表了
血液凝固和抗凝是一个平衡的系统。
生理学
血液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四、血型 (一)血型的概念 血型通常情况下,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二)ABO血型系统
生理学
红细胞膜上的凝集素对应血型
血液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血型测定玻璃片
生理学
血液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RH血型(常称作“熊猫血”)。汉族RH血型人群占0.2~0.3%,同时 是AB血型RH(-)的人概论为万分之三,熊猫中的熊猫血。
6.T波 之后的T波代表了心室的复极。在 QRS波主波向上的导联,T波应与 QRS主波方向相同。心电图上T波 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心 肌缺血时可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T 波的高耸可见于高血钾、急性心肌 梗死的超急期等。
循环系统生理
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
(二)心肌的基本生理特征
1.兴奋性:心肌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兴
——
简单局限、幅 度小、灵敏度
低
脑血管自身舒 张和收缩
生理学
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生理学
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是指一些脂溶性物质和少数分子量很小的水溶性物质 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二)易化扩散:指一些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 细胞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 散的过程。 (三)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能耗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 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四)出胞和入胞:细胞对一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可通过出胞和 入胞进行转运。出胞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排除细胞的过程;入胞指 进入过程。
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
一、心脏生理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和神经组织一样,心肌细胞在静息和活动时也伴有生物电变化。心 肌细胞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非自律细胞,构成心房和心室壁的普通心肌细胞。 另一类是自律细胞,窦房结P细胞、大部分房室交界区细胞和浦肯 野细胞。
(二)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心肌细胞膜是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一定数量带正电荷的阳离子,
基
础
医
第四章 生理学
学 基本生理功能、血液特性、循环系统
概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理
论
生理学
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 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和 分解代谢,合成代谢是指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 物质,合成机体自身的结构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组织结 构并贮存能量的过程(同化作用);分解代谢是指机 体分解自身物质,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异化作用)。
体液调节
wenku.baidu.com
心率 血管紧张性
外周阻力
血管口径
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
(一)神经调节
1.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作用,迷走神 经抑制作用。
2.心血管中枢: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 3.心血管反射: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血管壁)
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弓区域)
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
(二)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 两者对心血管的作用很多相同,可以引起心率加快、心收 缩力加强、外周血管收缩、动脉血压上升。
也有不同,E主要与心肌B1受体结合,使得心率加快、收 缩力加强,临床上作为强心急救药。 NE主要与血管的α1受体结合,静脉注射NE可引起除冠状 动脉以外的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上升。临 床上NE常作为升压药。
2.血管升压素 常有少量进入血液循环,促进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血量,故常称作抗利尿素。
生理学
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生理学
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生理学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 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 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 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 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 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 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 分,因此通常意义的动作电位主 要指峰电位。动作电位的幅度约 为90~130mV。神经纤维的动作 电位一般历时约0.5~2.0ms,可沿 膜传播,又称神经冲动,即兴奋 和神经冲动是动作电位意义相同。
奋阈值越低,兴奋性越高,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
2.自律性: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心肌细胞能够自动发生节律性
兴奋。
3.传导性:心肌细胞能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导性。
4.收缩性:心肌在动作电位的触发下,发生收缩反应的特性。
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
二、血管生理 (一)分类: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二)血压: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它是推 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分为:动脉压、静脉压和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循环 系统平均压)。主动脉压最高,正常人平均为100mmHg,毛细血管动脉端 30mmHg,静脉端12mmHg,右心房为静脉终点,血压最低,接近0。
生理特性:①悬浮稳定性;②渗透脆性; ③可塑变形性。
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主要依靠血 红蛋白。血红蛋白携带氧的过程,Fe2+ 不被氧化,若被氧化成Fe3+称为高铁血红 蛋白,失去携氧能力。
生理学
血液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2.白细胞:白细胞是一种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 正常成人白细胞的总数为(4.0~10.0)×109 /L。
白细胞主要作用为防卫。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对很多 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血液中白细胞计数>10.0×109 /L时,称为白细胞增多,常见病原体感染性疾病。
生理学
血液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3.血小板: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 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双面微凸圆盘状,无细胞核。
正常成人血小板计数(100~300)×109 /L。当低于50×109/L时,机体 某些组织可能出现出血现象。
#刺激:人体及其组织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统称 为刺激。刺激要引起反应必须有一定强度,能引起机 体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体液: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体液,占体重60%。按分布 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类,细胞内液占体液2/3, 细胞外液占1/3。细胞外液也称细胞的内环境。
生理学
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二)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或血凝。 其实质是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原的过程,纤维蛋白 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这其中有一些列凝血因子的 参与。 凝血因子:组织与血浆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三)抗凝系统:抵抗血液凝固的物质。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肝素、蛋白C 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目前公认主要生理性抗凝 物质)
生理学
呼吸系统生理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机体最大储O2量约为1000mL,停氧几分钟就会引起机体严重缺乏氧, 导致二氧化碳的集聚,引起酸(碳酸)中毒。一旦停止呼吸,生命 终结。
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生理学
血液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功能与理化性质
组成: 将血液离体(3000r/min) 抗凝静置分层,上层浅黄色液体 是血浆,下层深红是红细胞,中 间白色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细胞容积/血液容积×100%= 血细胞比容。手臂静脉血,正常 成年男性比容40%~50%,女性比容 37%~48%。
膜内排列相同数量带负电荷的阴离子,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称为极化 状态。静息状态下,由于心脏各部位心肌细胞都处于极化状态,没有 电位差,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平直,即为体表心电图的等电位 线。
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
心肌细胞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大量阳离子短
时间内涌入膜内,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这个过程称为除极。对整体心脏来说, 心肌细胞从心内膜向心外膜顺序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的 电位曲线称为除极波,即体表心电图上心房的P波和心室的QRS波。细胞除极完 成后,细胞膜又排出大量阳离子,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 态,此过程由心外膜向心内膜进行,称为复极。同样心肌细胞复极过程中的电 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出称为复极波。由于复极过程相对缓慢,复极波较 除极波低。心房的复极波低、且埋于心室 的除极波中,体表心电图不易辨认。心室 的复极波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T波。整个 心肌细胞全部复极后,再次恢复极化状态, 各部位心肌细胞间没有电位差,体表心电 图记录到等电位线。
动脉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压,心室收缩,血压最高值为收缩压;心 室舒张时,血压最低时为舒张压。我国健康青年人收缩压100~120mmHg, 舒张压60~80mmHg。
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
#血压形成的三个因素: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心输出量
心收缩力
心 血 管 调 节
区别 分类
定义
方式或 物质
特点
例举
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对机体各组织、 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 所进行的调节。
反射
反应迅速、精 确、作用部位 局限、时间短
暂
膝跳反射
体液调节
体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 胞分泌特殊化学物质, 作用靶细胞进行调节。
分泌激 素
较缓慢、温和、 持久、范围较
广泛
胰岛素调节血 糖
自身调节
不依赖神经和体液,自 身特性对内外环境变化 产生适应性反应。
功能:①运输功能;②缓冲功能;③体温调节作用;④防御和保护作用; ⑤其他:如止血作用。
血浆成分:水90%~92%,溶质8%~10%,溶质主要有血浆蛋白、无机盐、非 蛋白有机物等 血量:人体全身血液总量称血量,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7%~8%,每公 斤体重70~80ml。 理化特性:渗透压,理解注射液0.9%NaCl(生理盐水)、5%的葡萄糖溶液。 血浆PH值7.35~7.45。
生理学
血液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二、血细胞形态及生理功能
1、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 平均直径8μm,中间薄,周边厚,无细 胞核,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占细胞成 分的30%~35%,是血液成色的主要原因。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正 常成年男性平均为5.0×1012 /L,女性为 4.2X1012 /L。男性血红蛋白120~160g/L, 男性血红蛋白110~150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