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抢孤
台湾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时举行“抢孤” 的活动,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构成,上面涂 满牛油,参赛者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爬上孤 棚,在孤棚的顶端,四边都有祭品在上面,先 抢到的队伍获胜。这项活动在头城中元已成为 最重要的活动,并吸引许多观光客前往参观。
意义
此风俗之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事死如生”观念密切相关,所以 到了中元节之时,必定举行有关敬 祀活动。这是中国传统观念的体现 传统习俗的延续,对于已逝先人的 纪念、奉敬,以寄托后人的思念之 情。
发展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
宋代定型成熟。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 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 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 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 阵亡将士"英灵。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 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 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 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 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 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 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 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 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 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 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 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 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由来
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 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 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 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 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 大的鬼节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 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 子。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这一 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 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源自文库
放水灯
“放河灯”的民俗起源甚早。原始社会,限 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较长时间,人们认为火 是万物之源,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 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又因为民间的悼念 亲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 莲花灯”必须在七月十五晚12点前焚毁,如果放 在第二天则视为不吉祥的事情。
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节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 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 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 出新火。 中国三大鬼节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 筝,荡秋千。 寒衣节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 “祭祖节”。为送寒衣节。 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 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 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跳钟馗 “跳钟馗”是旧时腊月间的习俗活动,由起开装扮成钟馗形 象,沿门跳舞。俗谓此举可以驱鬼。一般从腊月初一开始,一直 延续到二十四或除夕。所扮除钟馗以外,还有判官、钟馗的妹妹 等。 据清代地方志和风俗志记载,不少地方一进腊月门就有“跳 钟馗”的习俗。清乾隆年间《奉贤县志》说:腊月初一日,“乞 人始偶男女傅粉墨妆为钟馗、灶王,持竿剑,望门歌舞以乞,亦 傩之遗意。”这记的是江南的风俗 跳钟馗的习俗,至迟在宋代已经见于文献记载了。吴自牧《梦粱 录· 十二月》:“自入此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 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占鼓,沿门乞钱,俗呼‘打夜胡’, 亦驱傩之意也。”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中元节 荷叶灯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 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 的情景。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 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 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 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 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 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 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 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 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 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 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 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 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普度无主孤魂野鬼,也是一种怜孤恤 寡、恻隐心理的折光反映,对这些无 主孤魂野鬼诸多散鬼的奉祀,其意亦 在希望在“普施”敬奉之后这些孤魂、 散鬼不要来干扰平静的人间生活,让 人鬼和平相处,人人平安健康。换言 之,即芸芸众生祈盼和平宁静美好生 活的折光反映。
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 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 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 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 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 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 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 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 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 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 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 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 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 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 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 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 仪式 七月十五日便称“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 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 厄运。
中元节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 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 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 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 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 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 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 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 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 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 原因。
河南省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 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 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 面写著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 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 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 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 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 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天台中元节吃“饺 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 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 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 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 品。
中元节
简介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 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 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 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等三节,都是 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则多是 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河北省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 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 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 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 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 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 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 “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
传说 一
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 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 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 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 亡亲的倒悬之苦。
中元节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 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 鬼活动。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 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 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 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 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 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 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时至今日,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中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 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旧时这个时节近山人家往山野或岔路口去插纸 灯、焚纸、撒羹饭,称“放路灯”;近水人家用 竹蔑和纸精制法船,亭台楼阁俱全,且装金刚罗 汉等纸像并贴“慈航普波”等楹联,入夜,于河 沿,海边,点上油烛,放入水中,焚上冥纸,随 水飘流,直至烧尽沉没,称之“放水灯”。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 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 的中元节民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广东省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 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 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 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 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 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 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 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省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 无行人,名为“躲鬼”。 云南省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 “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 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 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 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 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 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 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
传说二
传说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 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 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 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 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 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 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 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 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 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普度
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挂 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 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 拜。 “放焰口”这一中元节民俗活动是受佛教影响而产 生发展起来的。佛教六道轮回中有“饿鬼道”,这些鬼 腹大如山,咽细如针,饭食到口即为口中火焰烧成灰炭, 因此虽有饮食亦不能受。“放焰口”即为救度饿鬼,为 其施食的活动。发展到现代,这一节俗已渐渐被人们所 遗忘。但与此类似的“普度”仪式在台湾仍比较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