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十五从军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选自《乐府诗集》。
这首诗通过一个年轻人从军征战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家乡的眷恋。
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可能对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同时,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也需要学生通过反复品味和感悟来领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家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如“十五”、“从军征”等。
2.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的解读。
3.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战争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战争背景的图片和音乐,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
2.准备诗歌的注释和译文,便于学生查阅和理解。
3.准备相关古文知识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战争背景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随后,教师展示诗歌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重难点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珍惜和平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战争主题课文,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引出今天的课题——《十五从军征》。
2. 解诗题,知诗人:让学生从诗的题目中找出与战争有关的信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初读诗歌,了解诗意: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大意,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4. 研读诗歌,体会感情: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5. 感悟诗歌,抒发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战争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和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提醒学生珍惜和平生活。
六、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练朗读。
2.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的情感,同时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案标题:《十五从军征》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杨雄,并理解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准备:1. 《十五从军征》的诗歌原文。
2. 杨雄的简介和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
4. 学生课前准备的纸质或电子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诗歌的书面或多媒体形式,提醒学生曾经接触过《十五从军征》。
2. 引导学生回忆这首诗曲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课文理解与文化背景(15分钟)1. 学生朗读《十五从军征》,逐句解读诗句的字面意思。
2. 引导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杨雄的生平简介。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并思考爱国主义的含义。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3-4人,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为什么选择“十五从军征”为诗名?诗歌主题是什么?b. 诗中有哪些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c. 你们在诗中感受到哪些对家和亲人的思念和无奈?d. 这首诗如何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组内讨论结果。
四、文学欣赏与表达(20分钟)1. 学生集体欣赏名家朗读《十五从军征》的视频或音频,并思考如何通过声线、语调等方式更好地表达爱国情感。
2. 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朗读练习,并在朗读中尽量传达出诗中的情感。
3.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写下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感受,可以是诗歌、散文、或简短文章形式。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选择代表作品进行展示和读稿,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考和感受。
2. 教师从中挑选并点评一些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所带的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爱国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3.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重点:1.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读、入诗境导入:有人说:世界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
有人说:世间多艰难,所幸总有人等你回家。
有人说:幸福莫过于厨房有烟火,而家也有温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回家的故事。
是谁回家?是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一份期待去寻找答案(二)诵读,明诗意1.听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疏通词意。
(三)品读,悟诗情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的悲?1.15、80——写出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2.有、冢累累——“有” 写出了切,怯。
写出了老兵的急知、盼知、怕知。
“冢累累”间接表明家人都离开人世了!写出了老兵希望落空,心情沉重、悲痛。
3.兔入狗窦,雉飞梁上,旅谷中庭,旅葵井上。
——读出了环境的荒凉、破败与萧索,老兵面对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百姓的的悲哀……4.舂,采,饴——羹饭之简、境遇之惨、孤独之深5.看,泪——在“看”中回忆美好时光;在“看”中回顾着征战的艰苦;在“看”中感慨如今的惨状……(四)赏读,拓诗旨历史的悲剧何其相似,如: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yǍo)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鲍照《拟行路难》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四曲》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无家别》【链接材料】贼寇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祀,想魂乎万里之外……征伐不休之故也。
——《汉书》两汉时,国内还大兴土木,土地荒芜,蝗灾、水灾、旱灾、饥荒无所不有,饥人相食,卖子糊口;政治上,官吏歪曲国法,农民因破产流亡……男辍耕耨,女停机杼,老弱相携,穷困道路。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首古文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十五岁就从军参战,经历了漫长的战争,最终回归故乡的士兵的心路历程,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古代战争题材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对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审美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战争题材诗歌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诗中的意境,从而理解诗的主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战争对人类的摧残,珍视和平;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分析,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诗的主旨理解。
2.突破策略: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背景知识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战争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知识,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诗的内容,对诗有所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战争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同时,教师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
十五从军征-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十五从军征-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作者及简要情节;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词句及语言特点;3.分析课文形式,领会形式与内容的关系;4.加深对古代士兵及其生活的理解;5.通过阅读,感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及重点词汇;2.分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形式与内容的关系;2.理解反衬照应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预习(10分钟)教师可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唐代名将骠骑将军韦庄,并简述其生平故事。
教师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分析文本不同的标点符号、诗歌句式等形式。
2. 朗读与理解(30分钟)1.教师请几名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朗读时注意诗歌句式、标点符号等形式特点;2.询问学生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词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理解;3.分析并讨论《十五从军征》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探究与解读(30分钟)1.分析《十五从军征》中的线索: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2.探究课文通过反衬照应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什么情感;3.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心理活动,理解古代士兵的文化与价值观。
4. 思考与回答(2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言回答;2.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3.教师做总结,让整个班级共同掌握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后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更多有关唐代士兵生活的文章或书籍,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2.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个人创作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分享对爱国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十五从军征》的背景、作者及简要情节,还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词句及语言特点,分析了课文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加深了对古代士兵及其生活的理解,同时感悟到了爱国的重要性。
本节课教学生动,学生互动性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相当顺畅。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节课在教学时间上仍有待提高,应该加强时间的预估,使学生更充分地领悟到课文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十五从军征》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生字生词。
2. 学会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习诗歌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色,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的朗读技巧1. 正确发音,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表达诗歌的情感,读出诗歌的意境。
(二)诗歌内容的理解1. 理解诗歌的叙事结构和语言特点。
2.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民情感。
2. 通过诗歌,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
(二)诗歌语言特色的把握1. 指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朴素自然和强烈真挚。
2. 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主题。
例如,可以问:“战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平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为学习《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2. 背景介绍与情感铺垫接着,简要介绍《十五从军征》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是在汉朝时期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民的生活。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老兵归乡后所面临的凄凉和孤独,为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打下基础。
3. 诗歌朗读与初步感受播放《十五从军征》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初步体验诗歌的情感。
鼓励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诗歌的停顿和重音,为接下来的朗读练习做准备。
4. 诗歌内容概述与问题提出在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简要概述诗歌的主要内容,包括老兵从军的经历和归乡后的所见所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之十五从军征》优秀教学案例

1.学生通过学习本诗,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培养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保家卫国的重要性,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生通过了解边塞士兵的生活,学会珍惜当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生在品味古典诗词之美的同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诗词曲五首之十五从军征》,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及其用法。
2.学生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基本技巧,从而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边塞诗词进行解读和分析,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本案例以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与成长
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相互启发、互补不足,共同探讨诗歌的艺术魅力。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还让他们在交流中拓展思维,实现共同成长。
4.反思与评价助力学生自我提升
5.跨学科融合培养综合素质
本案例将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融入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提高跨学科综合素质。此外,通过创作现代诗、撰写学习心得等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技巧,使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个人素养。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我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边塞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初中十五从军征教案

初中十五从军征教案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使学生能够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对人们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十五从军征》的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 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军事制度和对战争的真实描绘。
2. 深入体会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1. 课文《十五从军征》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古代军事制度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战争对人们生活影响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军事制度,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
2. 提问:你们认为战争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十五从军征》,理解课文内容。
2.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古代军事制度对战争的影响。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课文《十五从军征》的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讲解古代军事制度和对战争的真实描绘。
3. 讲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谈谈对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代军事制度和对战争的真实描绘。
2. 强调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十五从军征》的内容,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深重苦难和极度 贫困的生活。
写作风格及特点
采用乐府民歌的形式,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
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生动地再现了老兵归家后的凄凉景象。
采用对比手法,将老兵年少时的美好生活和归来后的悲惨遭遇进行对比,突出了战 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主题思想探讨
战争与和平
0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合作学习。
0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十五从军征》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介绍汉朝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 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 歌中表现的情感和主题。
作者简介
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提问导入
你们了解古代战争吗?你们知道古代 从军是什么样的体验吗?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十五从军征》就 是一首描写古代从军生活的诗歌,让 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军人的生活世界。
呈现环节:展示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和作品
介绍作者
让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及时代背景等元素。
呈现作品
学生以《十五从军征》的故事情节为 蓝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续写课文,创作出新的故事情节和人 物形象。
创意表达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和技巧, 如设置悬念、描绘细节、刻画人物心 理等,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富有感染力。
06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1 2
测试
通过课堂小测验或单元测试来评估学生对《十五 从军征》这首诗的理解程度,包括主题、情感、 意象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能够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
3、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珍惜和平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老兵的形象。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理解其艺术效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在古代,有许多士兵被迫离开家乡,奔赴战场,他们中的很多人一去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反映古代士兵悲惨命运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二)了解乐府诗1、教师介绍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乐府诗是汉朝设立的音乐机构采集和创作的诗歌,后来成为一种诗歌体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2、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乐府诗,如《木兰诗》。
(三)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语调。
3、学生再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等。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诗意,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词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这句诗开篇点明老兵十五岁就参军,八十岁才归来,突出了老兵从军时间之久。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老兵在归途中遇到乡人,急切地询问家中还有谁在。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乡人指着远处告诉老兵那就是他家,但只见松柏环绕着一座座坟墓。
这一景象令人心碎。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老兵到家看到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梁上乱飞,院子里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满了野生的葵菜。
这些描写展现了家中的荒凉破败。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老兵自己动手做饭,却不知道该把饭送给谁,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下23.1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兵车行(节选)
杜甫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拓展提高
课堂练习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1)远望:松柏冢累累;
(2)近看:狗窦兔入;梁上雉飞;庭生野谷;井生旅葵。
3、主人公回乡时是怎样的心情?
悲伤,沉痛,迷茫无助。
4、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1)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
(2)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5、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
揭露了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6.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
但
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
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世界需要和平,
人民反对战争!复习巩固学以致
用,学习
与成长并
进。
课堂小结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
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板书设计板书归纳。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目:
1.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
2.解释诗中的生字、词组。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我在一旁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4.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十五从军征》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边塞的苍凉与壮美。接着,我播放了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边塞的气息。音乐结束后,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刚才想到了什么?有没有想过边塞的军人是如何生活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4.课堂讲解,突破难点
针对诗句中的生字、词组,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同时,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领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5.情感教育,提升价值观
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关爱社会。结合诗句内容,让学生感悟军人的艰辛,培养勇敢、坚韧的品质。
6.创作展示,巩固拓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提高。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将诗歌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让学生体会军人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勇敢、坚韧品质,同时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十五从军征教案初中

十五从军征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故事。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
2. 学会鉴赏古代诗歌,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解诗题,知诗人:介绍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3. 初读诗歌,了解诗意:让学生自读诗歌,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
4. 解析诗句,体会意境: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5. 情感教育,珍惜和平:讨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教材:准备相关教材,方便学生查阅和学习。
3. 参考资料:收集关于战争和和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感受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案(1)

《十五从军征》一、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写法.3、领会诗歌抒发的情感,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情境,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学情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较好,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的优点能充分突出。
教学活动【导入】导入新课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五千年的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
换言之,如果把五千年看做一天的话,这一天中有23个小时都在战乱。
翻开历史,胜也好,败也好,写满的都是灾难。
正如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所言:“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战争有关的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
【读一读】1、想知道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那就让我们快快走进诗歌吧。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
2、读顺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品诗句,悟诗情】1.这是一首叙事诗,那么诗中主人公是谁呢?(老兵)他做什么了呢?(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算一下,他当了多少年的兵呢?(65年)多么漫长的时间啊!昔日的朝气蓬勃、稚气未脱的少年从军65年之后已是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老翁了,为什么他十五岁就要去从军呢?这个老兵在这漫长的六十五年里经历过什么?他最渴望什么?征战65年,少小离家老大回,65年的短兵相接,65年的浴血奋战,老兵九死一生,终于可以回家了。
他的心情如何?(喜)2、九死一生的老兵喜出望外地往家赶,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心情怎样?请同学们再静静读诗,划出相关诗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4、汇报交流:(1)听到了什么?(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看到了什么?(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是怎样一番景象啊?(衰败,荒凉,狼藉,破败)。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破败的画面,看到了狼藉的画面,看到了荒凉的画面,但是在老人的心中,在老人的记忆里,65年前,他的家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
第24课《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深化理解诗歌含义,学习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诗歌中主人翁的情感;(2)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培养珍惜热爱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学习,能够理解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理解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不幸,更加热爱和平生活。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教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师:在今天的课开始之前,我想和大家先分享一段歌曲。
歌曲《我想有个家》导入。
同学们,在这首歌中有一个字被反复提到,扣人心弦,是......?生:家。
师:那对于家,你的感受或者最深的记忆是什么样子的呢?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大家思考一下。
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力量生:在我难过时会给我安慰的地方,是我的避风港生:在我犯错误的时候会教导我道理......师:在同学们的描述中,我也感受到了家的力量,家是温暖的避风港,是犯错时的谆谆教诲,更是指引我们人生方向的灯塔。
每个人经历不同,家的意义也就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中的主人公,15岁时便离开家乡,在他的眼中,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十五从军征》(板书)二、走进乐府诗观察一下这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诗歌体裁上属于乐府诗。
关于乐府诗,大家了解多少呢?1.了解作品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北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这是我国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诗集。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师:《乐府诗集》收录的多为东汉时期的作品,形式比较质朴,长于叙事,比如我们熟悉的《木兰诗》,讲的就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那来看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故事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十五从军征》是我们课本中的出自《乐府诗集》的一首乐府诗。
读了《十五从军征》你的感想是什么?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谐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十五从军征》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
标题夸张地写出从军之早,原诗无题目,现标题是编者选用诗章的一句添加的,这也是区分诗章的惯用做法。
二、整体感知:1、《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
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体诗,较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2、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3、学习生字:冢累累(zhǒng) 狗窦(dòu) 雉(zhì)舂(chōng) 羹(gēng) 贻(yí)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首句写出了封建兵役制的极端不合理。
“十五”“八十”是运用夸张手法,说明从军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中老兵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
3、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之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体会诗歌中老兵的情感变化,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含义。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带来的危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十五从军征》。
(二)文学常识介绍1、介绍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2、作者及作品背景:《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兵在归家途中和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战争的残酷。
(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答疑解惑,重点讲解以下词句:(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字表明老兵在外征战时间之长。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通过老兵与乡里人的对话,引出下文对家中情况的描写。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几句描绘了家中破败荒芜的景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一篇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歌,诗中描写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执着的爱国精神,向着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最终投身抗金大业,展现出一种英雄气概。
全诗以主人公的抗金事迹为背景,讲述了他从军征的经历,以及他父亲的担忧和支持,展示了一种勇敢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精神。
2.激发学生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3.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熟练掌握诗歌中的文字表达。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精神。
2.激发学生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3.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熟练掌握诗歌中的文字表达。
四、教学过程
1.让学生自学诗歌,让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概括诗歌的主题。
2.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心理变化。
3.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文字表达,以及诗歌中的爱国精神。
4.让学生分组探讨诗歌中的爱国精神,并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教师也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熟练掌握诗歌中的文字表达。
本次教学过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直接导入,让学生感知诗歌,初步了解战争。
】二、解诗题,知诗人:、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
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生读)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通过对话,使学生感知古代战争的残酷,了解汉代乐府诗。
】出示学习目标、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读准字音,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
3、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4、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诗歌。
出示自学提示、自读互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习目标的设定,结合了新课程标准上的三维目标,有对学生提出的目标的肯定,有方法上的指导,也有情感及习惯的渗透。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生3:结果活着回来了吗?(师做副板书:谁?打什么仗?为什么打?结果?。
)2、师: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生1: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
3、师: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师: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流利,就是有点快。
4、师:是呀,读得有些着急,要是能静下来读得慢一点就好了。
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5、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
(生在小组里交流)师:组员都解决不了的词,现在可以提出来。
生1:我想知道舂是什么意思?生2:就是把谷类放进器皿里捣碎。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生2:我用的是查工具书的办法。
师:看来,尽管课文后面没有注释,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了解到词语的意思。
生3:我还想知道什么叫做旅葵、旅谷?生4:在这里,旅是野生的意思,旅葵就是野生的葵菜,旅谷就是野生的谷子的意思。
生5:贻是什么意思呢?生6:贻就是给的意思,文中指老人煮好了了饭菜去不知道给谁吃。
6、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自己试着说一说)师: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1: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
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
”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
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
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
【这样安排任务,考虑到让学生从整体来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有初步的认识。
此环节以学生自读、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主,我仅在生僻字音、词义上提供帮助、进行点拨。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
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
(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生:65年)。
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1:我觉得他一定很激动,因为他能大难不死回到家乡,很想快点回家和亲人团聚。
师:你能读读第一句话,读出他的这种激动吗?(生读)是啊,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几十年离家还能活着回来,是有些激动的。
但仅仅如此吗?想想,从一位15岁的少年到一位80岁的垂垂老者,他还会是怎样的心情?生2:我觉得他心里一定很担心,几十年都没回家了,不知道他家的亲人怎么样了。
师:那你读出这份担心来。
(该生读一句。
)生3:我觉得他心里一定沉重,也很担心、焦急,因为他都已经80岁了,说不定父母都不在人世了。
师:是呀,他的心里一定充满着担心和焦急,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忧)我们一起来体会他的这份心情。
(生齐读第一句。
)2、师:80岁的老兵回到家乡,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我请一个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生1:我会带着很沉重、悲伤的心情告诉他这个消息,:“远处就是你的家,家里人都死得差不多了。
”师:请你读出这份悲伤来。
(生读,有些快,没有感情。
)没听出你的悲伤呢?静下心来再读。
(生再读,好多了。
)生2:我会很同情地告诉他。
因为也许我家也有人在外打仗,我家也有人死去。
师: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生1: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快晕过去了。
生2:我悲痛但也没有任何办法。
生3:我在路上的忧虑给证实了,我的心情跌至了谷底。
生4:我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我在外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侥幸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
3、师: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
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
(配乐,师朗诵那四句诗。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十五从军征》为叙事诗,语言平实简洁,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指导学生想象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生1:我看到他们家很荒凉,没有人,明显能看出很久都没人住了。
生2:我看到一些野兔看见老人仓皇逃跑,井台边有很多野葵菜,井里一滴水也没有了。
生3:我家的院子里长满了野草,很久都没人打理了。
野鸡在屋梁上安了家,到处一片狼籍。
生4:我想到了以前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现在杂草丛生,远处还有一堆堆坟墓,我感到十分悲伤。
师: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吗?(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生1:65年前,他15岁,每天一回家,他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出来迎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生2:他们家人每天早上一起去打井水,特别快乐、温馨。
生3:他们家虽然非常简陋,但一家人该干活的干活,该料理家务的忙着料理家务,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生4:他当时才15岁,经常和朋友一起开心的玩,比如捉迷藏啊之类的,父母在家早就准备好了饭菜生5:我一定会想到我家背后有一棵高大的树,到了秋天,叶子一片金黄。
家里养了几只鸡鸭,特别热闹。
师: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男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句子,生读:松柏冢累累)曾经的家人都在这一座座坟墓里呀。
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再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4、师: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生:我觉得他吃着饭菜,却觉得是无味的。
因为家里破败,再也没有家的感觉了。
师:那请你读出这种无味。
(生读)生:我觉得他吃着也会觉得很酸。
我联想到我的爷爷奶奶,他们60多岁,都在家里安度晚年,每天都会做好饭菜,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享受着老人的天伦之乐。
而这位老人都80多岁了,却还是孤苦伶仃地一个做饭一个人吃着,失魂落魄。
生:我觉得他吃着,一定觉得很苦。
因为以前他在家时,和家里一起吃饭;打仗时,虽然很苦,但吃饭时是和战友们一起吃,应该是很热闹的。
而现在,吃着野饭野菜,又没人陪着他吃,一定很苦。
师:你能读出这种苦吗?(生动情地读)真的很苦呀!师:我也觉得他苦啊!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全班都起立深情地读。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生动笔在书上写下来。
)【指导学生细细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
全诗没用一个比喻、拟人、夸张的语句,也不见一个修饰性的词语,但学生通读全诗,了解大意之后,在诗歌侧面描写的景物中,可以深深体会到老兵命运的“凄凉、悲惨。
】师:写好的先来说一说。
生1:我哭泣我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呢?再也看不到生我养我的父母了。
生2:我颤抖着双腿走到我的父母坟前,老泪纵横:我的父母就这样离我而去了,我十分对不起他们。
师:他在泣自己和自己的亲人。
请你把这种泣读出来。
(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除了泣他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他还会泣什么?生3:他还会泣别人。
说不定还有其他很多家庭的亲人也死去了。
师:是啊,就拿他们村庄来说不知有多少家庭也成了(生:松柏冢累累)生4:我觉得他可能还会泣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战友,也会泣跟他一样侥幸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