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兽的嚎叫_浅析路翎小说的人物塑造

合集下载

浅析路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析路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析路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罗惜春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8(000)033
【摘要】路翎在塑造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时,注重挖掘和表现人物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和原始的强力,两者互相纠结错杂,共同推动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演进.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罗惜春
【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科学系,湖南,株洲,412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情欲化趋向--论90年代以来历史小说创作中的武则天形象塑造
2.论莫言小说形式探索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关联——以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为中心
3.困兽的嚎叫--浅析路翎小说的人物塑造
4.浅析小说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以祥林嫂和窦娥两个典型人物形象为
5.简单化的"骆驼们"——浅析《骆驼祥子》小说与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差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困兽的嚎叫_浅析路翎小说的人物塑造

困兽的嚎叫_浅析路翎小说的人物塑造

收稿日期:2003-01-18作者简介:孔吉吉(1978-),男,山东省曲阜市人,山东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2001级研究生。

第24卷第2期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4月V o l 124N o 12Jou rnal of J in ing T eachers’Co llegeA p r 12003文章编号:1004-1877(2003)02-0040-04困兽的嚎叫——浅析路翎小说的人物塑造孔 吉吉(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路翎和他的长篇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其作品中的人物更是以别样的个性姿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其三部代表作品《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燃烧的荒地》中,血性人物的塑造充满不同生命力形态的野性的人,在困恶的环境中无奈地挣扎而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作家对于人性解放的渴求与希望。

关键词:路翎小说;人物塑造;野性;生命力中图分类号:I 207.425 文献标识码:A 路翎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有趣的特例。

在人生的起步阶段,路翎就已经能够对人生进行颇为成熟的思考:1923年出生的他,16岁的时候就在《大公报》发表了小说处女作《在游击战线上》;1942年即创作出吸引了大批读者和权威批评家眼球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同年,不满20岁的他开始构筑后来被誉为“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感情和意志的百科全书”[1]——《财主底儿女们》。

年轻的路翎在他的作品中同时表露出了与自己年龄相称的“冲”劲和超越年龄的冷静,这两者的交织是他小说里最具特色的地方。

鲁迅先生指出的中国人国民性的劣根就是一味盲目的顺从,全没有作为一个健全的人的自主性。

路翎先生小说中的主人公仿佛是另外一种中国人,少有鲁迅先生痛斥的劣根性,浑身上下洋溢着一种盎然的生命力,一种勃发的野性。

同时在路翎先生刻意渲染的那种压抑的小说氛围中,这种野性激发了人的生命力,成为困窘中的国人唯一的突围之路。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奴役与反抗下的生存意蕴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奴役与反抗下的生存意蕴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奴役与反抗下的生存意蕴发布时间:2021-04-08T12:06:16.9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作者:朴璐[导读] 纵观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奴役与反抗的主题几乎是贯穿其中。

朴璐延边大学吉林省延吉市 133002摘要:纵观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奴役与反抗的主题几乎是贯穿其中。

在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的是作者想要表达在人物刻画背后的反抗之后的生存意蕴。

关键词:奴役反抗生存路翎是年代文坛上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之一。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创作中的奴役和反抗可以说是路翎小说创作的核心和主题。

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出来的反抗精神也同样成为路翎小说揭露人民奴性的一剂良药,在反抗背后是带给人们深刻的生存意蕴。

一.奴役与反抗的文本呈现(一)人物塑造1.开始觉醒,敢于抗争的农民形象路翎的小说中,启蒙思想一直是他创作的中心,他也是想通过作品中产生对人们的启蒙作用。

然而要对人民进行启蒙,首先要深入到他们的精神层面,即要表现他们身上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发掘人民身上所具有的“原始强力”。

而这种力量,在农民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

《饥饿的郭素娥》和《燃烧的荒地》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以农民为主角的作品。

路翎在作品中深入到他们的精神层面,即要表现他们身上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发掘人民身上所具有的“原始强力”,进而开始反抗种种不公平的待遇。

路翎对于原始强力有着自己的见解:“人民的原始的强力是什么?它就是,反抗封建束缚的那种朴素的、自然的、也就常常是冲动性的强烈要求,这种自发性是历史要求下的原始的、自然的产儿,是个性解放的即阶级觉醒的初生的带血的形态,它是革命斗争和革命领导的基础”。

郭素娥是一个有着自身想法,个性独立的,敢于反抗的农民形象。

被父亲抛弃的郭素娥,选择流浪,但之后被烟鬼刘寿春收留之后,不仅仅在生活物质上没有领郭素娥吃过一顿饱饭,在精神上她也饱受饥饿着,张振山给予了她物质上的保障,他想要和她远走高飞,她相信他能带给她更好的生活,然而张振山并不是那样的可靠,他对于郭素娥仅仅是身体上的欲望罢了。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三)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三)



3、对战争中美好的人性和人的毁灭的痛 惜 这是一种稍有“异端”意味的声音。十 七年的战争文学,基本上都是歌颂忠勇、 表现战争正义性的模式,人情味一向属 于“禁区”。
(二) “双百方针”与文艺界 的短暂繁荣

1、“双百方针”的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 5月由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宣布“在艺 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学术方面 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必要的”,“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 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 不去干涉他们”。
(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 年青人》


1、文本本身: 讲述了一个对新中国和革命事业抱着单纯而真 诚的信仰的年青人林震,来到北京市某区委组 织部工作后所遭遇的矛盾和困惑。 2、当时的解读: 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一部旨在揭露和批判社会主 义条件下官僚主义作风的小说。刘世吾的形象 被认为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的典型。



2、“双百方针”的主要成果: (1)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 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了自第一次文代会以来。“五四”新文学传统 和当代文学传统之间的隔阂。 (2)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 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 人道主义传统。 (3)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 的创作。

2、小说取材角度: 这篇小说十分敏感地撷取了革命成功、 革命大军由乡村进入城市之后,不同文 化背景和经历的人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小说真实地表现 了知识分子与工农之间思想感情与生活 方式上的差异和隔膜这一生活的现实。

“我”对城市生活是如鱼得水,对新的生活感 到非常兴奋,而妻子却处处看不惯城市生活, 不满意“我”认同城市的生活方式,立志改造 城市;两人在审美观上的分歧在城市生活中也 表现了出来。妻子看不惯城市里的女人“那么 冷的天气也露着小腿!怕人不知道她有皮衣, 就让毛儿朝外翻着穿!嘴唇血红红,像吃了死 老鼠似的,头发像个草鸡窝!那样子,她还觉 得美的不行!坐在电车里还掏出镜子来照半 天!”

浅析路翎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思想特色

浅析路翎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思想特色

浅析路翎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思想特色作者:孙广雁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45期摘要:路翎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作家,他有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对社会和时代有强烈的主观体验。

走上文坛,是他刚刚开始品味人生之时,他年轻的生命里燃烧着青春和理想的火焰。

但呈现于他面前的现实生活、社会情景的黑暗,使他睁开了眼,现实感使他独立自主,勇敢的直面人生。

作者对痛苦中人们的灵魂做了深刻的挖掘,跟鲁迅作品的思想“哀其不幸,怒气不争”不同的是,他作品中的人们在痛苦的挣扎中,通过“原始强力”去抗争,表现出强烈的动荡感、紧张感和悲壮美,是一首战斗的颂歌。

关键词:现实经历痛苦“原始强力”路翎是一个创作力非常旺盛的小说家,他的文学才能是受民族的灾难和忧患所催发的,他的心里燃烧着沉痛、悲愤、追求和抗议的火焰。

路翎的小说创作是以亲生经历的矿区生活为坚实基础的,他回忆说:“我在矿区里住的时间较多,所以对着煤矿很熟,对它很有感情,我常在矿区里徘徊,观察矿区里的生活:恶毒的包工老板,带黑眼镜的特务职员,疲劳、全身黑煤污染,帽子上亮着矿灯的矿工,矿工和他们的妻女开设的简陋的小馆子,矿工们的拾煤渣的衣服,衣服褴褛的儿童,负伤的痛苦的呻吟和矿井里抬上来的牺牲们的尸体,死亡者的寒怆的荒草里的小小的坟墓。

矿工们和他们的家属告诉我,他们外省来的居多,思乡、希望抗战的胜利,也说到这剥削压迫吃人的社会倘若不变,他们的命运会很苦的。

”[1]路翎的小说也就是在这样的观察和交流中直接产生的。

丰富的矿区生活积累使路翎开始进入创作高潮。

1942年4月,他写成了著名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

这部小说描写一个美丽而强悍的矿区劳动妇女郭素娥,因逃荒遇匪被一个衰老的烟片鬼收容为妻,她渴求幸福,疯狂爱着如野兽一般凶猛、冷酷的机器工人张振山。

作者通过一个劳动女性的悲惨命运,写出了她的肉体的饥饿和精神的饥饿,执意发掘蕴藏在人民心中的追求个性解放和自发反抗社会的“原始强力”,控诉了那个“把人烧死、奸死、打死、卖掉”的野蛮社会,路翎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正当而自由的人性——论路翎小说的内在诉求

正当而自由的人性——论路翎小说的内在诉求

正当而自由的人性——论路翎小说的内在诉求
袁伟平
【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9)006
【摘要】20世纪40年代,当"救国"压倒"启蒙"时,路翎对正当而自由的人性的执著追求是独特而值得注意的.路翎以欲望作为"原始强力"的推力,与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是不可分割的一体,都指向"个性解放"同一目标.与此同时,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有关自由的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路翎对自由问题的思考不是通过蒋纯祖单方面体现的,而是通过蒋纯祖与蒋少祖共同体现的.
【总页数】5页(P98-102)
【作者】袁伟平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自由与必然:何者优先?--自由的人性诉求 [J], 黄爱华
2.压抑境遇下的人性诉求——论莫言与乔叶小说中的女性书写 [J], 刘权
3.从人的双重生命看人的价值诉求——兼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人性基础 [J], 罗广亮
4.人性世界的艺术审视与再现——路翎小说艺术新探 [J], 王建
5.个性自由:课程文化的内在诉求 [J], 连文达;金玉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心理现实主义角度试论路翎小说美感

从心理现实主义角度试论路翎小说美感

从心理现实主义角度试论路翎小说美感摘要:路翎在继承鲁迅批判国民性主题的同时,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理层面。

他的作品在广大国民“精神奴役创伤”和“原始强力”相互交错的基础上通过心理现实主义视角的分析展现出了别具一格的美感。

关键词:心理现实主义;路翎小说;美感一、人物复杂怪诞的心理之美路翎的小说不独描绘出人物的物质贫困,更在意于对人物精神苦难的揭示。

正是由于两者的相互冲突与碰撞,形成了路翎笔下人物复杂怪诞的心理路程。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两极对立的思想冲突,路翎《罗大斗的一生》,罗大斗仇恨着现实,家庭的富裕是被现实生活打倒的,但作为社会中一个卑劣渺小的弱者,他又以忠实的狗一般讨好周围的人,希冀得到他人的眷顾和恩赐,所以他既仇恨现实又膜拜现实,他既狂妄自大又软弱无能。

《契约》中张和生对邵桂英的态度也是两极交战的变态心理,面对邵桂英逼迫还钱,张和生既害怕又感动,愈是凌辱他、嫉妒他,他愈是感动。

其次人物心理状态的跳跃与变化。

路翎主张文学作品要无拘无束地写出精神现象的全部复杂性。

《英雄的舞蹈》中鸦片鬼张小赖在最后一次说书中经历的跳跃的心理变化,蕴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最后人物潜意识的挖掘。

《王老太婆和她底小猪》的潜意识描写,实质上是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但是冷酷的社会和人情却吞没了她,只能在弥留之际出现幻想来籍慰此生,《王兴发夫妇》也展现潜意识描写,在这些人物的幻觉中方才表露了他们内心迫切的愿望,也显示出现实社会的丑陋嘴脸和对人性的戕害。

二、生命之激越的流浪之美路翎在心理现实主义创作下对人物心理历程的描绘,凸显了小说强大的美感。

路翎谈及《饥饿的郭素娥》时说到“郭素娥,不是内在地压碎在旧社会的女人,我企图浪费地寻求着,是人民底原始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其实不仅是郭素娥这个形象,路翎笔下的人物有许多代表着作者意图寻求“人民底原始的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的精神旨归,而这些人物大多都处于流浪状态。

《蜗牛在荆棘上》秀姑作为农村少妇,挨了粗暴的丈夫的暴打后逃离了家庭。

高贵的心和原始的力——论路翎解放前的中短篇小说创作

高贵的心和原始的力——论路翎解放前的中短篇小说创作

高贵的心和原始的力——论路翎解放前的中短篇小说创作高阿蕊
【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0)006
【摘要】路翎的中短篇小说以其对人基本欲求的极大关注卓立于20世纪40年代文坛上.在他的笔下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工人、农民、流浪者都显示了生命的自觉,他们遵从于生命原始强力的勃发,决绝地渴求自由,蔑视任何权贵.这些人物和路翎本人一样,都有对高贵心灵的秉承,对原始强力的追寻.
【总页数】5页(P119-122,126)
【作者】高阿蕊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从鲁迅小说创作范式看路翎小说创作特征 [J], 胡勇
2.“蛮性的遗留”与“原始的强力”——曹禺、路翎原始情结比较谈 [J], 马天娇
3.论路翎小说人物境遇的原始生命力书写 [J], 田德芳;马帅
4.高贵没落时代的古典写作——付秀莹中短篇小说的抽样描述 [J], 张德明
5.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三股新潮流——读2003年部分中短篇小说 [J], 陈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极端内倾与情感迸泻--路翎小说心理描写初探

极端内倾与情感迸泻--路翎小说心理描写初探

极端内倾与情感迸泻--路翎小说心理描写初探
翟永明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17)002
【摘要】心理描写是路翎小说的主要特色,由于强调极端的内倾,所以他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往往是浓墨重彩激情四溢,在情感的奔涌流泻中造成一种冲击力.就心理描写内容来讲,这种内倾集中表现在精神奴役的创伤、原始生命力的张扬、情理相悖的苦痛三个方面.但有时路翎会因过度沉迷于人物内心深处而不能自拔,导致心理描写出现失真.
【总页数】5页(P88-92)
【作者】翟永明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多样的心理描写,丰富的人物情感——“心理描写”写作指导 [J], 魏得强;
2.多样的心理描写,丰富的人物情感--“心理描写”写作指导 [J], 魏得强
3.多样化心理图景的纷繁呈现——论路翎小说的心理描绘艺术 [J], 谢慧英
4.多样化心理图景的纷繁呈现——论路翎小说的心理描绘艺术 [J], 谢慧英
5.狂躁和痛苦:论路翎小说的整体情感特征 [J], 邓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路翎小说二题

路翎小说二题

作者: 谢伟民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154-160页
主题词: 路翎;小说情节;小说叙述;主要人物;性格特征;直观感觉;蒋纯祖;语体特征;无名书;无根
摘要: 一评析路翎的小说,语言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口。

矫情、做作、游移、混乱、狂躁、粉饰和夸大,神经质的狂暴和病态痉挛,这既是小说主要人物性格特征,也是小说叙述的语体特征。

在小说使用的语言和叙述者力求表达渲染的主观情绪方面,的确存在着一个同构对应关系。

从小说阅读的直观感觉中(尤其他的前期小说,譬如《财主底的儿女们》),你能很容易地。

试论路翎小说中的生命强力

试论路翎小说中的生命强力

试论路翎小说中的生命强力
王海燕
【期刊名称】《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5)003
【摘要】生命强力是解读路翎小说的一把钥匙.路翎对生命强力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从20世纪40年代初<饥饿的郭素娥>到40年代末<燃烧的荒地>,他一直在小说中探索反思生命强力的内涵及其价值,并逐步扬弃了原生态生命强力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从中发掘出人性性格自我价值的火焰,使这成为劳动人民摆脱精神奴役创伤的途径之一.路翎的这种努力突破了客观性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真实的历史精神.【总页数】5页(P49-53)
【作者】王海燕
【作者单位】襄樊学院,中文系,湖北,襄樊,441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论路翎小说中的"原始强力" [J], 张静
2.生命原始强力的孤独呼喊--简论路翎小说 [J], 贾智娴
3.论路翎小说中的"原始强力"精神 [J], 吕新
4.论路翎小说中的“原始强力”精神 [J], 吕新
5.人民原始的强力与流浪者的漂泊情怀——论路翎小说中人物的灵魂世界 [J], 黄科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路翎小说:一个扰动了的精神世界

路翎小说:一个扰动了的精神世界

路翎小说:一个扰动了的精神世界
黄科安
【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1)1
【摘要】路翎是一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他特别重视作家直逼人物灵魂深处的笔触,而不是令人厌倦的思想表象的描述."绝不循规蹈矩",正是路翎做人和创作表现出来的根本特色,这是区别于一般作家才智的关键之处.路翎在文学创作上,有幸得到精神导师胡风的呵护和引导.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在路翎的小说创作中证实了自己的可行性和重要的实践价值.但是,更应该看到,路翎的个性心理特点和胡风倡导的主观战斗精神的结合,更是一种灵与肉的融合.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黄科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425
【相关文献】
1.从鲁迅小说创作范式看路翎小说创作特征 [J], 胡勇
2.同一个人间,另一个精神世界
——观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笼中鸟》有感 [J], 赵佳琳
3.同一个人间,另一个精神世界——观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笼中鸟》有感 [J], 赵佳琳
4."另一幅笔墨"
——路翎短篇小说论 [J], 周荣
5.路翎长篇小说人物的主观精神世界 [J], 陈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贵的心和原始的力——论路翎解放前的中短篇小说创作

高贵的心和原始的力——论路翎解放前的中短篇小说创作

高贵的心和原始的力——论路翎解放前的中短篇小说创作高阿蕊【摘要】路翎的中短篇小说以其对人基本欲求的极大关注卓立于20世纪40年代文坛上.在他的笔下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工人、农民、流浪者都显示了生命的自觉,他们遵从于生命原始强力的勃发,决绝地渴求自由,蔑视任何权贵.这些人物和路翎本人一样,都有对高贵心灵的秉承,对原始强力的追寻.【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0)006【总页数】5页(P119-122,126)【关键词】路翎;高贵;原始强力;自由【作者】高阿蕊【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一阅读路翎的作品给人一种压迫感、紧张感。

这和他作品中对人的另类描述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他的作品中,人内在的生命得到了重视,人基本的生存欲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赤裸裸的展现,从人物的心理刻画,从作品的语言特征,我们直接深入到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当中去了。

胡风评价《财主底儿女们》的话也适用于路翎中短篇的小说创作,“所要的不是历史事实的记录,而是历史事变下面精神世界的汹涌的波澜和它们的来根去向”[1]。

人,在路翎的笔下带着鲜活的、粗糙的生机跃了出来。

路翎的精神世界很丰富,他敏感又热情、孤寂又执著,这和他特殊的家庭也有很大的关系。

路翎的父亲是作为倒插门入赘的,在家里地位不高,他经营的西药店也由于人们对中医的信赖而门庭冷落,终于不堪重压服毒自尽了。

长辈们隐瞒了真相,只告诉小路翎父亲是病死的。

但他从外祖母和母亲的脸上看到了疑问。

不久母亲再嫁,继父收入不多,要养一家子大大小小七八口,路翎作为家中的长子处在尴尬的境地。

在这样的家庭里路翎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爱不多,母亲太忙了。

虽然外祖母很疼爱他,但是童年的这种经历使得路翎自小敏感、压抑。

路翎年谱当中曾经记载,他这段时期经常爬上学校的钟楼,从二楼往下跳,到荒凉的城隍庙中奔跑,和传说中的吊死鬼、无常鬼等挑战,大一点,他就想离开这个家,到外面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之梦。

绝望的反抗——论路翎的悲剧意识

绝望的反抗——论路翎的悲剧意识

Rebellion in Despair --On the Tragedy
Consciousness of Lu Ling's Novels 作者: 刘贤平
作者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出版物刊名: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9-52页
主题词: 悲剧 死亡 孤独 绝望 抗争
摘要:路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带有流浪气息的艺术形象,无论是蒋纯祖,还是郭素娥,他们都是孤军奋战,孤独与死亡常相伴随,难逃民族与历史给予他们的重压,生活在个体灵与肉的双重煎熬中.生命个体面对无边无际的时空,他们所做的反抗从开始便已注定失败的结局,但这种绝望的反抗将生命意义彰显出来,使人获得了存在的意义.从死亡、孤独与绝望三个侧面来分析路翎小说的悲剧色彩.。

论路翎小说中的疯子形象

论路翎小说中的疯子形象

论路翎小说中的疯子形象
邓姿
【期刊名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4)004
【摘要】在路翎小说中疯子形象是一个惹人注目的存在,他们的从放逐到疯狂到毁灭的生命轨迹,孤独敏感、软弱、神经质的性格蕴涵,既显示出作家对人类真实生存状况的探询与拷问,又让读者感受到无法回避的深刻震撼.疯子形象作为路翎小说中的一个独特景观,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总页数】4页(P67-70)
【作者】邓姿
【作者单位】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湖南,娄底,4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浅析路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J], 罗惜春
2.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下层劳动女性形象简论 [J], 赵伟
3.路翎小说中的流浪者形象解读 [J], 马燕;
4.路翎小说中重庆底层民众形象浅论 [J], 陈广根;
5.论路翎小说中的重庆下江人形象 [J], 陈广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1-18作者简介:孔吉吉(1978-),男,山东省曲阜市人,山东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2001级研究生。

第24卷第2期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4月V o l 124N o 12Jou rnal of J in ing T eachers’Co llegeA p r 12003文章编号:1004-1877(2003)02-0040-04困兽的嚎叫——浅析路翎小说的人物塑造孔 吉吉(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路翎和他的长篇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其作品中的人物更是以别样的个性姿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其三部代表作品《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燃烧的荒地》中,血性人物的塑造充满不同生命力形态的野性的人,在困恶的环境中无奈地挣扎而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作家对于人性解放的渴求与希望。

关键词:路翎小说;人物塑造;野性;生命力中图分类号:I 207.425 文献标识码:A 路翎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有趣的特例。

在人生的起步阶段,路翎就已经能够对人生进行颇为成熟的思考:1923年出生的他,16岁的时候就在《大公报》发表了小说处女作《在游击战线上》;1942年即创作出吸引了大批读者和权威批评家眼球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同年,不满20岁的他开始构筑后来被誉为“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感情和意志的百科全书”[1]——《财主底儿女们》。

年轻的路翎在他的作品中同时表露出了与自己年龄相称的“冲”劲和超越年龄的冷静,这两者的交织是他小说里最具特色的地方。

鲁迅先生指出的中国人国民性的劣根就是一味盲目的顺从,全没有作为一个健全的人的自主性。

路翎先生小说中的主人公仿佛是另外一种中国人,少有鲁迅先生痛斥的劣根性,浑身上下洋溢着一种盎然的生命力,一种勃发的野性。

同时在路翎先生刻意渲染的那种压抑的小说氛围中,这种野性激发了人的生命力,成为困窘中的国人唯一的突围之路。

路翎的小说多是描写人物悲剧的,而路翎笔下的血性人物个个是众矢之的,被周围的愚民团团围住,虽然自身有足够的生命力,但是在与大环境的较量中注定是碰得头破血流,走得走,死得死。

他们犹如一只只困在笼中的野兽,在阵阵凄厉的嚎叫后,无奈的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路翎的小说实践着重在于对人的生命力的探寻,并且找到了生命力发生的源泉——野性,这种野性可以激发人的生命力,但是生命力的激发却并不能让主人公得到真正的人性的解放,与之相伴的却是注定的悲剧命运。

按照时间的线索来看,《饥饿的郭素娥》当然是我要提及的第一部小说。

前面说过,这部小说可以看作是路翎先生的成名作,从这部小说里就能够看到作家后来一以贯之的创作心态和技法。

这部小说是以矿山生活为背景,来写几个被生活的残酷扭曲了的底层人物——张振山、魏海清和主人公郭素娥等。

郭素娥作为小说发展的线索是首先被赋予野性的人物。

她的男人刘寿春老而多病,当矿山在土窑区里建立起来之后,周围农村的人都有了别样的生活机会,而这个无能的男人却依旧是到处骗钱抽大烟,家庭生活的负担完全的落到了郭素娥肩上。

于是郭素娥在厂区里摆起了香烟摊以求生存就顺理成章了,也难怪“有着渺茫而狂妄的目的”的她“在香烟摊子后面坐着的时候,脸焦灼地烧红,修长的青色的眼睛带着一种赤裸裸的欲望与期许,是淫荡的”。

欲望的来临是需要得到某些外在的刺激的,当悍厉、放荡、乖戾的流氓型人物张振山出现的时候,他的金钱、他的强健的身体和—04—他的卓尔不群让郭素娥在多年的心理和生理饥饿状态后自然而然的选择了他。

然而郭素娥在张振山身上寄托了所有的希望之后,张振山给她的两张纸币让她的希冀彻底破灭。

小说中的张振山无疑是一个强横的人,但是郭素娥同样大胆而强烈的性格也让她自己拥有了一股执拗的力,两个强力碰撞的结果是让双方都看清了自己。

郭素娥不惧怕死亡的威胁,把死亡作为抗争的最后手段;而张振山却无法实践自己对郭素娥的承诺,只是在悔恨中放一把火作为对过去的埋葬和对未来的希望。

在此之后,小说中另外一个值得玩味的主要人物魏海清渐渐浮出水面。

魏海清有着怯钝、犹豫的性格,但是他却拥有对郭素娥强烈而真挚的爱、脱离了肉欲的爱。

这种执著是他农民性格上的一个特征,使他可以和命运、生活作抗争;然而他同时又是懦弱的,这懦弱也是他农民性格的一部分,于是在他看到郭素娥被人家捆绑而去的时候,只会向周围的人大声疾呼,全然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男子汉,有力量可以去挽救自己的爱人。

所以,执著的爱和怯懦的心理引发了他持久的痛苦,激发了他反抗的力量和愤怒。

在郭素娥死去后的篇章里,魏海清的形象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他“在整整的一个冬天,衰老了10年,落在自愿的寂寞和孤怜里,仿佛负荷什么重大隐秘的痛苦似的”,他身体衰老了10年,但是他的生命却年轻了10年,在面对儿子的挑衅的时候,他一反常态的露出了“暴烈的状态”,让自己的儿子都吓了一跳,生命力的张扬让他终究是站起来了,敢于和害死郭素娥的仇人黄毛面对面的以死相搏,虽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后还是完成了自我人格和人性的救赎。

因为反抗的是周围透不过气来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小说中处处洋溢的野性来自哪里是我最为关心的。

不幸的是我们只能够很轻松,很清楚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正是周围残酷的生活才激发起了主人公们的生命力,也就是这股生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反抗的正是滋生它的土壤。

看一看郭素娥是怎样死的吧:她走,因为她觉得张振山在等她;因为她觉得自己还可以活,最后,因为她饥饿,但她刚摸到院子里,便惨叫了一声,腹部以下淌着脓水倒下去了。

郭素娥命运悲剧的根源正是来自这里:郭素娥因为饥饿焕发了生命力,为了活下去的简单要求而决定和张振山离开这片苦难的土地,但是她的生命力最后还是耗尽在这些激发她原始生命力的诱因上。

路翎小说中所表现的悲剧是引人深思的。

那是为了摆脱艰难的生活而被迫激发出的人最为原始的生命力,所以这种生命力毫无疑问的是带有先天的对抗性质的,对抗的目标明明就是孕育这种生命力的母体,以颠覆母体为终极目的的这种生命力在伦理上带有明显的缺陷和“弑父情结”,所以在实践中它的先天不足使它发挥的作用就要远远小于它生发时被赋予的希望,也就导致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疲软。

过去我们常常指责那个不负责任的张振山,普遍认为正是他的软弱造成了郭素娥的惨死,但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张振山的“横”其实正是他生命力中最为软弱的那一部分的表象,他以“横”来掩盖自己在矛盾中挣扎的痛苦;因为他时常怀疑自己,所以他不得不“横”。

于是,我得到的结论就是路翎在小说《饥饿的郭素娥》中所表现的蓬勃的生命力最终根本不可能成为彻底解放他们枷锁的钥匙,这种生命力先天上的“弑父”性质使它的产生和行为都带有或多或少的荒谬的特征,在它的动力和目的上所存在着的这个严重的悖论是它失败和毁灭的根源,所以这种生命力的归宿只能是走向死亡——这是早在它产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的悲剧命运。

二按照路翎的创作年表来看,接下来要讨论的当然是他的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

1944年5月前后,路翎完成了小说的上下两卷,上卷是围绕老财主蒋捷三和他的儿女们为了家产而进行的一系列勾心斗角来写的,下卷则完全是蒋家的三少爷蒋纯祖的自传了:他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不安、家庭的分崩离析、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格格不入。

路翎苦心孤诣的让三少爷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变动,目的就是凸显出一个有着崇高理想和蓬勃生命力的年轻人是如何在社会的大变动时期一步步走向个人的坟墓的。

回顾蒋纯祖的一生,他的经历就是他的导师,教会了他如何在泥沙俱下的年代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哪怕最终的结局是死亡。

对于蒋少祖来说,苏州老宅里的繁华梦随着父亲蒋捷三的故去露出了悲凉的底色,留给自己的警示是一切过去的“光荣”都必将无可挽回的成为过去式。

解放前的评论者鲁芋曾经写道:“《财主底儿女们》热烈而辉煌带给我们的,正是这种人生的青春的—14—胜利,希望的雄伟的胜利,蒋纯祖凭着灼热的爱与恨去和五颜六色的过去的炼狱共同碎身的胜利。

[1]在我看来,鲁芋无疑是太过乐观了,归根到底,蒋纯祖绝对不是一个胜利者,他的失败固然带有极强的悲情的特色,但是他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没有得到他自己希望的结果。

就蒋纯祖自己而言,他幼稚而诚实地在中国的荆棘的道路上走了20多年,屡败屡战又屡战屡败,从未丧失的是他的真诚。

他已经完成了自我的洗礼,在生命力耗尽之前他验证了种种流行的理论,他的失败感人至深,仿佛我们除了指责当时中国那浑浑噩噩的现实之外只能为他掬一把同情的泪了。

但是原因并非如此简单,耗尽他生命力的现实与他的生命力之间存在着特殊的互动关系,在这一出生命毁灭的悲剧中还有些其他的东西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小说上卷里的蒋纯祖给我的印象是孤僻而略显怯懦,下卷里的蒋纯祖就完全换了一个人,他显得坚定而勇敢,从生命力的角度来说,上述现象就是他生命力的强度得到了提升。

原因很简单,在生与死残酷的考验过程中,求生的本能欲望让隐藏在蒋纯祖身上的生命力得到释放的机会,我们在小说后半部分看到的所谓的热情也是来源于此。

随着社会残酷现实的逼近,原来养尊处优的三少爷渐渐的接触到不为他所知的世界,于是渴望在这个黑暗的现实中生存下去的潜意识越来越清晰地转化为他的生命力。

他的生命力的激发只是为了活下去,后来蒋纯祖找到自己的家人后,他就可以表现出一种默然的态度,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能够活下去,而不用依靠这些富裕的亲戚。

随着生活的一次次打击——恋爱的失败、政治抱负的虚化、周围人们的伪装被剥离等等,蒋纯祖的生命力表面上看固然是愈挫愈勇,但实际上生命力的积累却并不够,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地在潜意识里相信自己的生命力,所以他有自信到石桥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殊不知,石桥场环境的残酷是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在这片秀美的、富饶的土地上,有无数的那种叫做人家的阴湿的地窖和穴洞,经常地发生着殴斗、奸淫、赌博、壮丁买卖、凶杀、逃亡……。

唱着哥老会底江湖的悲歌。

在这些地窖和洞穴之间,矗立着大小地主们底被树丛围绕着的古旧的碉楼和庄院”,它“肮脏、狭窄、丑陋、连它底周围差不多有一两千个家庭,有些已经破落,大半是贫穷得无以为生”。

顽强的生命力支撑着他在这里奋斗,同时,寡不敌众的形势也慢慢耗尽了他的生命力。

如果说蒋纯祖的悲剧是一个生命的悲剧的话,那么同郭素娥一样,生命的陨落早早的就决定了下来,这并不是蒋纯祖不努力,而是生命力的客观性质所决定的。

蒋纯祖的一生可以说是挑战了许多的观念,就在他于现实中转了一圈,遭受无数次碰壁以后,他似乎找到了病态社会的症结所在,于是向强大的传统挑战,而且他一定要到作为传统意识大本营的农村去挑战它。

在那里,爱情一度是他的寄托,但爱情却抵挡不住愚昧的传统乡民的诋毁,受过新式教育的情人也对他产生了怀疑,于是他的生命终于变得脆弱了,变得不堪一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