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和实践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培养中学生创造力影响因素的论述

【摘要】创造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心理品质,然而,现今中学生中关于创造力的调查发现高创造力的学生依然很少,因此,笔者根据创造力的结构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通过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环境的创设、考试模式的改变、学生个性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合培养等六个方面讨论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中学生创造力影响因素实践策略

在一份关于高中生创造力的调查中看到:创造力和学业成绩显著挂钩,高创造力的学生依然很少[1]。联想到现在的中学生有很大的一部分被埋没了创造天赋,实在痛心。并非是只有天才具有创造性,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发展的潜能,关键在于培养。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就更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力又称为创造性,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心理品质。其结构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创造力的静态结构,包括有关领域的技能、有关创造性的技能和工作动机,这三种成分是在不同的专门化程度上进行的活动;第二种是创造力的动态结构,由发现问题的能力、明确问题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组织问题的能力和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等五种成分[2]。也有学者把创造力的结构简单归类为:一般创造力、知识经验、特殊创造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四个方面[3]。笔者根据创造力的结构并结合实际教学实践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将学生成绩和品德统一到同一标准上来衡量,无疑,这样能够减轻班级管理的难度,但这是创造力培养的最大的障碍,将会僵化创造力的发展前程。创造力需要不断产生新火花、新思维来浇灌,才能茁壮成长。学生的脑袋也并非使用同一个模子倒铸而成,中学生特有的心理发展特点:生活和社会体验开始占主导地位;急剧而又呈弥散性的身体和激素变化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渴望自己能被他人像成人一样对待;自我形象在波动摇晃;身体发展的不一致性,会因为希望自己被同龄伙伴、异性对象和家庭成员认为正常,为人吸引的欲望而变得更加突出[4],在不同年龄和性别差异就更大,只有一种教育方法和理论是不能适应每一个学生个体。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必须从教育

理论的更新上来武装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敢于听取创新见解,学习他人有效的学生管理经验,尽可能使用多层次评价标准,做到因材施教,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发掘和培养。

二、教学环境的创设

美国创造教育的权威史密斯认为“教育者的第一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5]这种环境是指营造出相对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有研究表明:具有积极心境的个体总是对令人高兴的感知、主意、解释和情绪信息的判断产生偏好,并且也能从记忆中回忆起更多令人高兴的材料,而具有消极心境的个体的情况正好相反[6]。由此可见,愉快的心境更容易激发创造的热情,产生创造的灵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平等关系,做到不强迫,不压制,多问几个“为什么”、“还有哪些”等问题;课堂上可以通过一定的视听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刺激创造动机;在教室的布置上也要精心讲究,例如设计学习新法留言板,你的看法我来分享,我最喜爱的创造发明等栏目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创造性。

三、考试模式的改变

目前,众多的考试都追求答案标准化,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素质发展的情况,已经产生不良的后果——高分低能,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学生们为了追求“标准答案”,每天没日没夜地背知识、做练习,把自己训练成为考试的机器,如果没有被选拔上成为优秀人才的,最终还是成为人海中平平无奇的一员。因此,要使学生能够本质地在创造能力上发生改变,那么就要改变考试的模式:由标准答案型试题过渡到开放型试题,把知识点拓展为知识网,把局限考查变为无限作答,同时设置评分标准,不强调唯一答案,如有创意点子应设置加分条件,并纳入总分计算中,鼓励学生多从各个方面思考问题,寻找多种解决方案。也可以通过学生自编试题的实践,来体会不同的设问方式带来的各种形式的答案,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从中找出最好的学习方法。

四、学生个性的培养

创造力不仅和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容量有关,还和他们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具有高创造力的个体多数可能表现出以下特征: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灵活,自信心强,见解独到,独立性强,责任心大,主动性强,容易

接受新信息,坚韧,有恒心,期望、抱负高,喜欢挑战难度,不受传统约束,不怕风险和压力[7],这些特征都可以概括为创造力培养中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因此重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好胜心、爱好、兴趣,强化学生的恒心、勤奋、自信心、责任心、独立性、适应性、自制力,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精神、精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又一重要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缺乏勇敢、勤奋、自信和镇静的人是不能够战胜困难,尤其是在创新时,可能面对众多反对意见,这就更需要积极向上的品质来支持个人行动,充分发挥创造精神,挑战权威,破除迷信。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情绪、情感反应,既经历成功的喜悦,也面临失败的难堪,逐渐丰富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最终形成不屈不挠、敢于创新的理性人格。

五、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创造性思维不仅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也包括认知或非认知因素,它既有一般思维的共同特点,又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独特之处:求异性、联想性、发散性、综合性、逆向性和独创性[8]。发散思维能够把常规思路扩展,形成放射状的思维模式,为创造新事物提供可选择的依据;集中思维就是把形成的多种思维进行分析和综合,从中找出最具独创和有效的途径,最终使其变成现实中的新事物。除此以外,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直觉和灵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造力的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是学生创造力培养中的最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问题创设的发散性,提示多种可能的情景,鼓励多元化的答案;有时,还可以将因果关系的事件的关系反过来,由一果联想多因,训练多种逆向性思维产生的能力。但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最容易碰到的问题就是思维定势,其实思维定势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但这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障碍,教师首先要自身克服思维定势,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能顺利跳出定势思维的圈圈。

六、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合培养

优秀人才的诞生是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作用,三者联合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第一个受教育场所,父母是人类第一任的教师,父母的创造性高低直接影响着子女创造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受过教育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待比没有受过教育的父母要高,因而对子女的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