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肾小球肾炎与肾盂肾炎

合集下载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为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因此病理学也属于临床医学。

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化生(metaplasia)是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功能障碍,使细胞质内或细胞间质内呈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过度积蓄的现象,常伴有细胞,组织或器官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又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可逆性损伤的一种形式,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形态学改变,可由缺血,缺氧,感染和中毒引起,是钠-钾泵功能降低细胞内水分增多,胞质淡染、清亮,好发于肝、肾、心等实质器官。

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or fatty change)指非脂肪细胞的实质细胞内中性脂肪(或甘油三酯)的异常蓄积称为脂肪变性。

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坏死细胞的蛋白质凝固,常保持其轮廓残影,这可能是由于坏死局部的酸中毒使坏死细胞的结构蛋白和酶蛋白变性,封闭了蛋白质的溶解过程。

机化(organization)由新生薄壁的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或其他异物的过程。

再生(regeneration)可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生理性再生是指在生理过程中,有些细胞组织不断老化消耗,由新生的同种细胞不断补充,始终保持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病理状态下,组织缺损后发生的再生为病理性再生。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①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②炎细胞浸润;③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慢性肾盂肾炎-病例分析

慢性肾盂肾炎-病例分析

慢性肾盂肾炎-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患者,女,43岁,反复尿频、尿急、尿痛10年,间歇性眼睑水肿3年,阵发性腰痛伴夜尿增多1年,加重10天入院。

体格检查:血压158/106m mHg,双肾叩击痛。

实验室检查:尿白细胞(++),蛋白(++),尿密度1. 010,尿培养大肠杆菌生长,血肌酐470μmol/L。

B超检查示:双肾不对称缩小,变形明显。

分析题:
1、做出本例诊断。

2、描述其可能的镜下病理改变,并结合病理解释病人的临床表现。

3、思考并总结肾小球肾炎与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慢性肾盂肾炎;依据: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眼睑水肿、腰痛、夜尿;高血压、肾叩痛;蛋白尿、脓尿、大肠杆菌、氮质血症;B超所见。

2、肾间质: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肾小管:部分萎缩坏死,部
分扩张、充满胶样蛋白管型;肾小球:球囊周围纤维化或球囊壁纤维
性增厚最终肾小球萎缩纤维化玻璃样变。

肾小管病变显著→肾小管功
能障碍明显→浓缩障碍(多尿、夜尿)、重吸收障碍→等渗尿;肾纤维
化小血管硬化→肾素分泌增加→高血压;肾单位严重破坏→氮质血症、肾功能衰竭。

3、肾小球肾炎:病变主要在肾小球、双侧肾脏对称、属变态反应性炎症、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有关;肾盂肾炎:病变主要在肾间质及肾小管、双侧肾脏不对称、属化脓性炎、发病与细菌感染有关(主要为大肠杆菌)。

病理学练习题(含答案):泌尿系统疾病

病理学练习题(含答案):泌尿系统疾病

病理学练习题(含答案):泌尿系统疾病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一、名词解释1. 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2.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3.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4.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A型题1. 肾小球肾炎属于( )A. 化脓性炎B. 纤维素性炎C. 肉芽肿性炎D. 出血性炎E. 非化脓性变态反应性炎2. 与肾小球肾炎描述不符的是()A. 可由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B. 可由原位免疫复合物引起C. 可由肾小球固有抗原引起D. 可由肾小球植入抗原引起E. 可由细菌直接感染引起3. 与肾小球描述不符的是()A. 再生能力强B. 由毛细血管丛和肾球囊构成C. 滤过膜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上皮细胞构成D. 系膜细胞具有吞噬功能E. 滤过膜带负电荷4. 非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肾小球损伤的因素是()A. 补体B. 血小板C. 中性粒细胞D. 巨噬细胞E. T细胞5. 与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小球肾炎不符的是()A. 由肾小球性抗原引起B. 由非肾小球性抗原引起C. 抗原抗体在血液中形成复合物D.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炎症E. 免疫复合物的大小、所带电荷在发病病中起重要作用6. 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增生的细胞是()A. 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B. 肾小球囊脏层上皮细胞C. 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D. 肾小球内皮细胞E. 肾小球系膜细胞7. 与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不符的描述是()A. 可引起大红肾B. 双肾弥漫受累C. 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D. 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E. 预后差8. 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电镜下的病变特点是()A. 毛细血管基底膜内皮细胞下见致密沉积物B. 毛细血管基底膜上皮侧见驼峰状致密沉积物C. 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D. 毛细血管基底膜严重受损E. 毛细血管基底膜内见致密沉积物9. 不符合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尿液变化的是()A. 少尿、无尿B. 血尿C. 蛋白尿D. 管型尿E. 脓尿10. 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中新月体的细胞是()A. 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B. 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C. 肾小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D. 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E. 肾小球系膜细胞11. 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常见的临床症状是()A. 肾病综合征B. 急性肾炎综合征C. 慢性肾炎综合征D. 隐匿性肾炎综合征E.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12. 常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肾小球肾炎是()A. 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B. 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 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D.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E. 局灶性肾小球肾炎13. 对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不正确的描述是()A. 病变严重,进展快,预后差B. 多数肾小球新月体形成C. 新月体由肾小球囊壁层上皮和巨噬细胞构成D. 免疫荧光均见沿基底膜呈线状分布E. 基底膜变性断裂14. 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特点是()A. 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B. 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并有钉突形成C. 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及分层D. 肾小球硬化E. 肾小球无明显病变15. 对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不正确的描述是()A. 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生B. 肾小球基底膜有钉突形成C.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颗粒状IgG和C3荧光D. 肾小球系膜区有团块状IgG荧光E. 肾小球基底膜外侧有多数电子致密物16. 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的光镜病变特点是()A. 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B. 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C.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D. 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融合E.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17. 对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不正确的描述是()A. 起病缓慢,病程长B. 对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C. 晚期导致肾功能衰竭D. 常引起肾病综合征E. 儿童患者多见18. 不符合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的描述是()A. 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性增生B. 肾小球新月体形成C. 肾小球系膜区和毛细血管C3沉积D. 肾小球基底膜内侧、致密层、外侧电子致密物E. 毛细血管壁呈车轨状19. 低补体血症性肾小球肾炎属于()A. 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B. 弥漫硬化性肾小球肾炎C.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D. 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E. 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0. 符合致密物沉积病的时()A. C3颗粒沉积于基底膜内B. 患者预后良好C. 毛细血管基底膜正常D. IgG颗粒沉积于基底膜内E. 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21. 不符合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是()A. 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B. 多数预后良好C. 系膜区电子致密沉积物D. 系膜区IgM、IgG、C3沉积E. 系膜细胞和和内皮细胞弥漫性增生22. 不符合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描述是()A. 约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50%B. 可分为IgA肾病及非IgA肾病C. 部分病例可发展为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D. 皮质激素治疗无效E. 可引起肾病综合征23.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特点是()A. 肾小管上皮脂肪变性和坏死B. 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C. 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D. 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E. 肾小球囊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24. 不属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A. 高度水肿B. 血尿C. 低蛋白血症D. 高胆固醇血症E. 大量蛋白尿25. 符合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的描述是()A. 由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B. 数抗基底膜肾小球肾炎C. 由植入性非肾性抗原引起D. 通过补体旁路激活引起E. 由T细胞介导引起26.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常表现为()A. 肾病综合征B. 急性肾炎综合征C. 慢性肾炎综合征D. 隐匿性肾炎综合征E.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27. 对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不正确的描述是()A. 上皮细胞足突融合B. 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节段性玻璃样变C. 常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D. 病变呈慢性进行性E. 约半数5年内发展为肾功能衰竭28. 符合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结局的描述是()A. 多数转变为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B. 多数转变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C. 多数可自行消退D. 多数严重影响肾功能E. 约半数5年内发展为肾功能衰竭29. 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特点是()A. 肾间质纤维化B. 肾小球增生、肥大C. 部分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D. 大部分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E. 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性30. 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特征性的尿变化是()A. 蛋白尿B. 少尿无尿C. 多尿夜尿D. 管型尿E. 血尿31. 很少发展为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是()A. IgA肾病B.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 膜性肾小球肾炎D.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 新月体性肾小肾炎32. 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肾脏表现为()A. 大红肾B. 颗粒性固缩肾C. 大白肾D. 蚤咬肾E. 大瘢痕性固缩肾33. 引起尿毒症的病理基础是()A. 肾小球代偿性肥大B. 肾间质纤维化C. 肾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D. 大部分肾单位破坏E. 肾小动脉硬化34. 肾盂肾炎的基本病变是()A. 化脓性炎B. 变态反应性炎C. 增生性炎D. 变质性炎E. 纤维素性炎35. 肾盂肾炎主要累及()A. 肾小球B. 肾小管C. 肾间质D. 肾盂E. 肾小管、肾间质和肾盂36. 肾盂肾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A. 变形杆菌B. 产气杆菌C. 大肠杆菌D. 葡萄球菌E. 链球菌37. 不符和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是()A. 多为上行性感染B. 多为血源性感染C. 多为大肠杆菌感染D. 与尿路阻塞有关E. 多发生于女性38. 急性肾盂肾炎的合并症不包括()A. 急性坏死性乳头炎B. 肾盂积脓C. 肾周围脓肿D. 肾结石E. 急性膀胱炎39. 急性肾盂肾炎一般不引起()A. 发热、寒战、白细胞增高B. 腰痛C. 脓尿、菌尿、蛋白尿D. 尿频、尿急、尿痛E. 尿毒症40. 慢性肾盂肾炎的肾脏呈()A. 凹陷性瘢痕伴脓肿形成B. 颗粒性固缩肾C. 大白肾D. 蚤咬肾E. 大瘢痕性固缩肾三、X型题1. 符合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的描述是()A. 多为上行性感染B. 多为血源性感染C. 多为大肠杆菌感染D. 与尿路阻塞有关2. 急性肾盂肾炎可引起()A. 发热、寒战B. 腰痛C. 脓尿、菌尿、蛋白尿D. 尿频、尿急、尿痛3. 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有()A. 肾小管内蛋白管型B. 肾间质内慢性炎细胞浸润C. 肾间质纤维化D. 肾小球囊周围纤维化4.肾细胞癌的扩散途径包括()A. 直接蔓延至肾上腺、肝、结肠B. 盆腔种植转移常见C. 经淋巴道转移到主动脉旁淋巴结D. 经肾静脉转移到肺5.符合肾细胞癌的描述是()A. 早期发生血道转移B. 发病隐匿C. 引起副肿瘤综合征D. 多见于肾盂6.肾细胞癌的组织学类型包括()A. 透明细胞癌B. 乳头状癌C. 颗粒细胞癌D. 未分化癌7.肾细胞癌危险因素包括()A. 吸烟B. 肥胖C. 遗传D. 糖尿病8.肾细胞癌可引起()A. 高胆固醇血症B. 贫血C. 高钙血症D. Cushing综合征9. 膀胱癌的组织学类型包括()A. 腺癌B. 鳞癌C. 移行细胞癌D. 未分化癌10. 肾母细胞瘤的主要组织成分有()A. 原始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B. 幼稚的间叶组织成分C. 移行上皮腺上皮四、问答题1. 简述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病理学考试泌尿系统疾病习题与答案

病理学考试泌尿系统疾病习题与答案

泌尿系统疾病习题及答案一、A型题1.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2.关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是3.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又称A.弥漫性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C.膜性肾小球肾炎4.肾小球肾炎中免疫荧光阳性物质主要是A.抗原、补体B.抗原C.抗体D.细菌、抗体、补体E.抗体、补体5.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是A.内皮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B.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C.系膜硬化D.肾小管内脂质沉积 E .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6.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是A.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增生B.毛细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C.单核细胞渗出于肾球囊内D.中性粒细胞渗出于肾球囊内E.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7.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毛细血管基膜呈梳齿状改变B.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大量增生C.系膜区增宽,常有嗜酸粒细胞浸润D.银染色见毛细血管壁呈车轨状或分层状E.电子致密物主要沉积在基膜致密层内8.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呈车轨状或分层状B.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变薄、断裂C.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滤过率降低D.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通透性增加E.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变薄、断裂,通透性增加9.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包括A.高脂血症B.严重水肿C .低蛋白血症D.大量蛋白尿E.以上都是10.光镜下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均匀增厚、而无明显炎反应,首先应考虑的疾病是A.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脂性肾病1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引起高血压的可能原因是A.肾小管重吸收增加B.全身小动脉痉挛C.肾小球滤过率减少D.肾小管坏死E.肾小动脉透明变性12.脂性肾病的病变特点是A.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蛋白沉积B.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外驼峰状沉积物C.肾小球内皮细胞内脂质沉积D.弥漫性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细胞内Golgi 体和内质网增多,并可见脂滴,细胞表面常有多数微绒毛形成E.临床表现为血尿和高血压1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特点是A.多见于中、老年人B.极少出现血尿和高血压C.激素治疗效果好D.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E.以上都是14.IgA肾病的最显著特点是A.血清IgA水平增高 B .复发性血尿C.弥漫性系膜增多D.系膜内IgA沉积 E .以上都不是15.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是A.可形成原发性固缩肾 B.均有肾炎的病史C.贫血、持续性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是常见的临床表现D.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进行性加重E.高血压是常见的死亡原因16.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主要取决于A.性别、年龄B.机体的抵抗力C.治疗方法D.新月体的数量和病变的广泛程度E.以上都是17.引起肾盂肾炎的最常见致病菌是A.葡萄球菌B.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链球菌18.急性肾盂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以肾盂为主的急性化脓性炎C.以肾间质为主的非化脓性炎B.以肾间质为主的化脓性炎和肾小管坏死D.单发性肾脓肿E.以上都是19.慢性肾盂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确诊主要靠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B.肉眼观表现为颗粒性固缩肾C.均由急性肾盂肾炎转变而来D.小血管常有纤维蛋白样坏死E.肾脏有凹陷性瘢痕,肾盂、肾盏变形20.颗粒性肾固缩是下列哪项疾病的肉眼形态?A.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肾盂肾炎C.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E.膜性肾小球肾炎21.肾盂积水的病变属于A.肾囊肿B.废用性萎缩C .营养不良性萎缩D.压迫性萎缩E.以上都是22.肾细胞癌的常见扩散途径是A.淋巴管B.种植C.输尿管D.肾动脉E.肾静脉23.肾细胞癌的最常见转移部位是A.肾上腺B.局部淋巴结C.肺D.骨E.肝24.泌尿道最常见的恶性瘤是A.肾透明细胞癌B.前尿道移行细胞癌C.输尿管移行细胞癌D.肾母细胞瘤E.膀胱移行细胞癌25.决定膀胱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是A.组织学类型B.性别,年龄C.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浸润范围D.是否合并结石 E .以上都不是26.膀胱癌的最常见转移部位是A.肝B.种植到卵巢C .局部淋巴结D.子宫旁、髂动脉旁和主动脉旁淋巴结E.肺27.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出现多尿,夜尿,低密度尿,常表明已严重损害A.肾小球B.肾小管C.基膜D.肾间质 E .以上都不是28.以新月体形成为特征的肾脏疾病是A.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C.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E.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9.一侧肾脏体积缩小,且有疤痕形成,最可能的诊断是A.肾压迫性萎缩B.原发性肾固缩C.慢性肾盂肾炎D.肾动脉粥样硬化E.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30.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大体标本病变特征是A.原发性肾固缩B.马鞍肾C.大白肾D.大红肾E .颗粒性肾固缩31.肾小球的基膜呈“虫蚀状”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Ⅰ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Ⅱ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C.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E.膜性肾小球肾炎32.肾小球的基膜致密层内有电子致密物沉积见于下列哪种疾病B.Ⅰ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A.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C.Ⅱ型膜性增生性肾小D.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球肾炎E.膜性肾小球肾炎33.肾体积缩小,颜色苍白,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脂性肾病B.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肾盂积水D.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34.“蚤咬肾”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急性肾盂积水B.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C.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脂性肾病35.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主要表现为A.无痛性血尿B.多尿、夜尿、低密度尿C.脓尿D.少尿、水肿、高血压E.肾病综合征36.早期膀胱癌的临床主要表现为A.少尿、水肿、高血压 B.脓尿C.无痛性血尿D.肾病综合征E .多尿、夜尿、低密度尿37.关于肾小球肾炎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是引起肾衰竭的最常见原因B.是一种以增生为主的炎C.年龄越小,预后越差D.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E.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二、X型题38.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包括A.毛细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B.系膜细胞增生C.少数病例肾球囊的壁层和脏层上皮细胞可增生D.大量淋巴细胞浸润E.内皮细胞增生39.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肾小球肾炎有A.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IgA 肾病E.膜性肾小球肾炎40.肾病综合征的表现包括A.高血压B.高脂血症C.高度水肿D.低蛋白血症E.高度蛋白尿41.电镜观察膜性肾小球肾炎之肾小球的常见病变是A.上皮细胞下驼峰状沉积物B.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C.上皮细胞下小丘状致密物沉积D.基膜钉状突起E.基膜呈虫蚀状42.关于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下列哪些叙述是正确的?A.多见于青少年B.可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C.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D.主要病变为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E.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43.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包括A.肾小球毛细血管纤维蛋白样坏死B.单核细胞浸润C.肾小球内皮细胞轻度增生D.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大量增生E.肾小球系膜增多44.肾体积明显增大的肾脏病变包括A.先天性多囊肾B.肾癌C .慢性肾盂肾炎D.急性肾盂肾炎E.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45.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有A.大白肾B.毛细血管壁增厚C.肾小球炎细胞浸润明显D.系膜硬化,最后肾小球透明变性E.晚期随肾小球病变加重,肾小管萎缩46.脂性肾病的病变特点有A.光镜下肾小球无明显变化B.电镜下见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C.免疫荧光检查常有lgG 、C3 沉积D.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常有大量脂质沉积E.病变可完全恢复47.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变特点包括A.免疫荧光检查主要为lgM 、C3 沉积B.毛细血管丛的部分毛细血管萎缩C.上皮细胞足突消失D.系膜内脂质沉积 E.系膜增宽、硬化、透明变性48.LgA 肾病的病变特点有A.主要症状为复发性血尿B.肾小球系膜增多C.系膜内lgG 沉积D.可出现肾功能不全E.多呈急性过程,预后好49.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镜下的主要改变有A.肾小球透明变性,相互靠近、集中B.部分肾小球肥大、肾小管扩张C.肾间质有多数中性粒细胞浸润D.肾血管硬化E.肾间质纤维化50.尿路结石可引起A.癌变B.尿路结石局部黏膜溃疡和出血C.剧烈的绞痛D.肾盂积水E.感染51.肾细胞癌常可转移到A.主动脉旁淋巴结B.盆腔C.肝D.脾E .肺52.膜性肾小球肾炎可有下列哪些临床病理特点?A.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B.肉眼观肾皮质明显增宽,髓质无特殊变化C.光镜下见基膜均匀,弥漫性增厚D.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基膜E.银染色见基膜呈双轨状5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有A.临床表现均为肾病综合征B.肉眼观肾皮质明显增宽,髓质无特殊变化C.新月体形成多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可行成血栓E.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可发生节段性坏死、破裂出血三、名词解释54.新月体(crescents)55.大红肾(1argeredkidney)56.大白肾(1argewhitekidney)57.肾病综合征(nephriticsyndrome)58.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nephriticsyndrome)59.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secondarygranularandcontractedkidney)60.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61.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四、问答题62.简述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病理学作业例说明疾病发生发展遵循的因果交替的规

病理学作业例说明疾病发生发展遵循的因果交替的规

病理学作业一1、例说明疾病发生发展遵循的因果交替的规律.答: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某些变化,前者为因,后者位果;而这些变化又作为发病学原因,引起新的变化,如此因果部断交替转化,推动疾病的发展.例如车祸时,机械暴力作为原因引起机体创伤,机械力是因,创伤是果,创伤又引起疼痛、失血等变化,进而造成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等一系列后果.如此因果不断交替,成为疾病发展的推动力量.2、试谈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生命质量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说不生病就是健康.例如,有的人大脑并无器质性病变,也没有精神疾病,但性格古怪,心理状态很不稳定,不能视为健康.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完善的社会关系,也是社会上不健康的表现,精神与社会上的不良状态为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3、试分析肺动脉栓塞的途径及后果.答:血栓栓塞是指由脱落的血栓栓子引起的栓塞,是临床血栓栓塞发病最常见,约占栓塞总数的99%.肺动脉栓塞绝大多数是由来自下肢深部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其后果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数量和心肺功能状态.脱落的血栓栓子经过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的丰富吻合支时,较小的栓子栓塞于肺动脉的小分支引起临床症状,但症状较轻;若栓塞前就有严重的肺淤血如左心衰竭,吻合支不能有效代偿时,局部可发生出血性梗死:若栓子较大,栓塞在肺动脉主干或其他的分支或者栓子较小但数量较多时广泛栓塞在肺动脉分支里,患者可以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出现呼吸困难、紫绀、休克,甚至猝死.4、试分析血栓形成和对机体的影响答:在循环系统中,血栓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是:1、心血管内膜的完整性 2、血液的粘稠度和凝固性 3、血流状态的改变.当心血管内膜的完整性破坏和血液的粘稠度和凝固性增加及血流缓慢,在这些条件下就形成栓子,栓子集聚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对机体会产生严重的影响:1、阻塞血管.阻塞动脉又缺乏有效的侧支循环代偿时就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的缺血坏死;阻塞静脉就会引起局部组织的淤血、水肿、出血.2、栓塞.血栓脱落后随着血流运行,栓塞于相应大小的血管3形成心瓣膜病.反复发生在心瓣膜上的血栓,机化后引起瓣膜粘连、增厚、变硬.5、试分析休克早期微循环的变化及其代偿意义.答:休克早期微循环的变化主要由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增加所致,对休克有一定的代偿意义.1、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机体通过自身输血和自身输液作用增加回心血量,缓解血容量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同时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升高.通过上述调节,休克早期血压无明显变化;2、血液重新分布有利于心、脑血液供应:休克早期,腹腔内脏、皮肤、骨骼肌和肾等器官血管收缩,血流量显着减少,而心、脑血管不发生收缩,血流量基本正常,加之此时动脉血压变化不明显,所以在全身循环血量减少的情况下,有利于优先保证重要生命器官如心、脑的血液供应.6、从病因和机制、病理生理变化、防治原则三个方面列表比较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脱水的异同.7、简述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因素.答: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可引起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使过多的体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其发生的基本因素有:1、毛细血管血压增高,常见于静脉压升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常见于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常见于炎症性、过敏性疾病等对血管壁的损伤.4、淋巴回流受阻,常见于淋巴管受压或吸收增加病理学作业二1、试比较代谢性酸中毒与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性和损伤性变化.2、内源性致热源是如何产生的简述其引起体温升高的机制答:①、发热激活物与产致热原细胞膜的特异受体结合后,产致热原细胞即被激活,通过一定的信号转导途径,激活核转录因子NF-kB,启动IL-1、TNF和IL-6等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合成后释放入血.②发热激活物→→→产EP细胞→→→EP 信息传递↓↓体温调定点←←←中枢发热介质←←←下丘脑中枢调节┃┠→→皮肤血管收缩→→→散热↓┃\体温↑外周效应┃/┠→→寒战→→→→→→→产热↑3、在病理学上,常常把炎症概括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三类,试简要描述各类炎症的主要特征,并举例.4、何为肿瘤导致恶性肿瘤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答:1、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是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发生改变,导致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通常形成肿物.2、恶性肿瘤难以根治的原因取决于肿瘤的特性,其特性包括其形态和结构、代谢特点、异型性、生长方式和生长速度、扩散转移方式.而恶性肿瘤具有其特有A数目少、大小不定、形态多样性.B通过无氧糖酵解获得能量.C肿瘤细胞分化差,不成熟与起源组织差异大.D大多数具有侵润性生长,侵润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的特点之一.E恶性肿瘤生长迅速.F恶性肿瘤还具有直接蔓延和转移的特性,其中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本质的表现病理学作业三1、良性高血压按照其病变发展过程分哪几期试述内脏病变期心脏、肾脏、脑、视网膜的基本病变特点.答:1良性高血压按照其病变发展过程分三期.第一,机能障碍期;第二,动脉病变期;第三,内脏病变期.2内脏病变期心脏、肾脏、脑、视网膜的基本病变特点分别表现为:心脏,体积明显增大,左心室肥大,心肌细胞增大,核肥大深染;肾脏,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脑,细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及微动脉瘤形成;视网膜,受累血管迂回、苍白、反光增强呈银丝状,严重者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2、左心衰竭时,机体最早出现的功能变化是什么试述其主要表现的程度及机制.答:呼吸功能的改变是左心衰竭时最早出现的变化,其表现为呼吸困难.主要表现的程度是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其发生机制分别为1劳力性呼吸困难:体力活动时四肢血流量增加,回心血量增多,肺淤血加重,体力活动时机体需氧量增加,但衰竭的左心不能相应提高心输出量,因此机体缺氧进一步加重,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深,出现呼吸困难.2端坐呼吸:端坐位时下肢血液回流减少,肺淤血减轻,膈肌下移,胸腔容积增大,肺活量增加,通气改善,端坐时可减少下肢水肿液的吸收,使血容量降低,肺淤血减轻.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平卧时下半身静脉回流增多,水肿液的吸收入血循环也增多,加重肺淤血,入睡后神经反射敏感性降低,只有当肺淤血程度较为严重、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方能刺激呼吸中枢,使患者感到呼吸困难而惊醒.3、试比较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的异同.4、试从缺氧的原因、血氧变化特点两方面列表比较四种类型缺氧异同.5、试述门脉性肝硬化后期主要临床表现及机制.答:①脾肿大:脾静脉回流受阻,脾因慢性淤血及结缔组织增生而肿大;②胃肠道淤血、水肿:胃肠静脉回流受阻使胃肠壁发生淤血、水肿;③腹水:由于门静脉压升高,使肠及肠系膜等处毛细血管淤血,内压升高,管壁通透性增加,水、电解质及血浆蛋白漏入腹腔;肝硬变时肝脏灭活醛回酮和抗利尿激素能力减弱,致使这些激素在血中浓度升高造成钠水潴留,促使腹水形成;④侧支循环形成:门静脉发生阻塞后,门静脉和腔静脉间的吻合支逐渐扩张形成侧支循环,使门静脉血流经侧支循环进入腔静脉流回心脏.病理作业41、试比较肾小球肾炎与肾盂肾炎的异同.2、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多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机制少尿期3、何谓原发性肺结核描述其典型的病理变化特点.何谓继发性肺结核描述其主要是病变类型和特点.答:原发性肺结核指机体初次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生的肺结核病,多见于儿童,因而又称儿童型肺结核病.在肺内形成原发性综合征是本病的特点. 继发性肺结核是机体再次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病,多发生于成人,因而又称成人型肺结核病.成人型肺结核病多为原发性肺结核病肺内播散的结果:1病变多从肺上部开始,向肺下部发展;2病变多为增生性病变,易发生干酪样坏死;3病变的扩散途径以气道播散为主,淋巴道和血道播散少见;4病程呈慢性过程,在肺内形成新旧混杂、上重下轻、上旧下新的复杂病变.常见的继发性肺结核病有局灶性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及结核球.4、比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流行性乙行型脑炎的异同.答:5、何谓艾滋病其传播途径是什么答:艾滋病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致死性传染病.传播途径有性传播、经血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HIV选择性侵犯和破坏Th细胞.病毒表面的CD4分子高度亲和,并侵入Th细胞,在Th细胞繁殖,导致Th细胞溶解和坏死,Th 细胞减少.由于Th细胞分泌的多种淋巴因子对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s细胞、NK细胞的正常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因而当Th细胞减少时上述细胞功能均发生异常,导致肌体免疫功能缺陷,引起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机会性肿瘤,导致患者死亡.3、试比较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的异同.4、试从缺氧的原因、血氧变化特点两方面列表比较四种类型缺氧异同.5、试述门脉性肝硬化后期主要临床表现及机制.答:①脾肿大:脾静脉回流受阻,脾因慢性淤血及结缔组织增生而肿大;②胃肠道淤血、水肿:胃肠静脉回流受阻使胃肠壁发生淤血、水肿;③腹水:由于门静脉压升高,使肠及肠系膜等处毛细血管淤血,内压升高,管壁通透性增加,水、电解质及血浆蛋白漏入腹腔;肝硬变时肝脏灭活醛回酮和抗利尿激素能力减弱,致使这些激素在血中浓度升高造成钠水潴留,促使腹水形成;④侧支循环形成:门静脉发生阻塞后,门静脉和腔静脉间的吻合支逐渐扩张形成侧支循环,使门静脉血流经侧支循环进入腔静脉流回心脏.。

病理学肾小球肾炎与肾盂肾炎

病理学肾小球肾炎与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不同感染途径的比较
上行感染 血源性感染
泌尿道逆行 血液循环 泌尿道逆行 血液循环 途径 葡萄球菌G+ 大肠杆菌G 病因 大肠杆菌G葡萄球菌G+ 梗阻逆流 脓毒血症,抵抗力↓ 发病因素 梗阻逆流 脓毒血症,抵抗力↓ 双侧多 单侧多 单侧多 双侧多 部位 肾盂炎较重,向 肾小球或间质化脓性炎, 肾小球或间质化脓性炎, 肾盂炎症较重,向 病变特点 向髓质,肾盂蔓延 皮质条索状蔓延 向髓质,肾盂蔓延 皮质条索状蔓延
• (一)急性肾盂肾炎
•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化脓性 炎症,是尿路感染的重要部分。其发生一般与下尿 路感染有关。 •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病因:主要是大肠杆菌,其次是变形杆菌、绿脓杆 菌、产气杆菌、副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和 粪球菌等。急性肾盂肾炎多由一种细菌引起。 • 感染途径: • 1.上行性感染:常由泌尿道炎症引起,最常见。 • 2.血源性感染:全身感染的一部分,较少见。
肾体积稍增大,肾盂粘膜充血水肿,有脓性渗 出物
• 病理变化
肾肿大,表面充血、有黄白色大小不等脓肿 切面肾髓质 内见黄色条纹,向皮质延伸;肾盂粘膜充血、出血,表 面积脓
• 光镜:灶状的间质化脓性炎或脓肿形成 和肾小管坏死。
四﹑临床病理联系 (一)全身:起病急,发热、寒战,白细胞增多 (二)腰痛、肾区扣击痛 (三)尿频、尿急、尿痛 (四)脓尿、菌尿、蛋白尿、管型尿、血尿 另外,由于病变呈灶性分布,并且很少累及 肾小球,一般不出现高血压,氮质血症和肾 功能衰竭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免疫复合物是引起肾小球损伤的主要机制 1.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非肾小球自身抗原或外源性抗原,随血流流经 肾脏,沉积于肾小球病变。
2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抗体与肾小球内固有 的或植入的抗原成分 直接发生反应,形成 复合物。 (线性荧光)

肾盂肾炎的诊断标准

肾盂肾炎的诊断标准

肾盂肾炎的诊断标准
肾盂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常常发生在小儿和青少年。

从临床表现上,具有腹痛、腹部压痛、发热、尿急尿频、黄疸、出血和水肿等症状。

诊断肾盂肾炎时,需要按照
以下标准:
一、临床表现符合.包括腹痛、腹部压痛、发热、尿急尿频、黄疸、出血和水肿等症状,有可能与肾盂肾炎有关。

二、病变影像学检查.通过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发现肾盂肾炎的典
型肾盂增厚、增粗或肾实质钙化等影像学改变。

三、血液检查.常见检查有白细胞计数(WBC)和血清肌酐(SCr)升高,以及血常规检查
和抗体检查等。

四、肾组织检查.经过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肾小管嵴的水肿、纤维化、肾小管损害、尿管粘液与淋巴细胞浸润,这些改变可以有助于诊断肾盂肾炎。

五、免疫学检查.以原发性肾小球肾炎(MPGN)为例,可以通过测定血清IgG等免疫
学指标来确诊。

六、鉴别诊断.除了上述检查外,还需要排除肾脏结核、肾囊肿、急性肾小球肾炎、
胶原病等其他囊性疾病。

以上内容是肾盂肾炎的诊断标准,为病人的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病人在出现相关症
状的时候,应及早到医院就诊,以便尽早发现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病理学课件:肾盂肾炎

病理学课件:肾盂肾炎
前列腺液有杀菌作用
1.尿路阻塞:
诱因
降低局部防御功能
影响尿液冲洗作用
尿液潴留
尿液利于细菌繁殖
2.医源性因素:
3.尿液反流: 膀胱输尿管尿液返流
膀胱内压↑,尿液返流入输尿管→肾盂 → 肾盏→肾乳头→肾实质
•尿道粘膜损伤 插导尿管、膀胱镜检查、逆 行肾盂造影等,女性尿道短
•尿路梗阻 妊娠、前列腺肥大、肿瘤、
上行性感染
光镜
首先累及肾盂,
肾盂粘膜充血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肾间质化脓性炎伴脓肿形成
脓肿可破入肾小管,肾小管内可充满脓细胞
血源性感染 首先累及肾皮质,皮质肾小球内形成脓肿 然后破坏肾小管蔓延到肾盂

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肾小管内中性粒细胞浸润
结局
多数经治疗可痊愈 ,可形成瘢痕或有肾 盂、肾盏的变形。 并发症:肾乳头坏死、
光镜
1)肾盂粘膜和间质慢性炎症 纤维组织增生,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2)肾小管部分萎缩,部分代偿扩张,腔内有均质红 染的蛋白管型,似甲状腺滤泡
3)肾球囊周围纤维化,毛细血管丛病变不明显 晚期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
左侧是玻变性的肾小球,右侧是残存呈代偿扩张的肾小球,其球囊壁已开始纤维化,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 残存的肾小管代偿性扩张腔内含有嗜伊红的蛋白样物质。

这是慢性肾盂肾炎(见于反复尿路感染),可见大量慢性炎症细胞
临床病理联系 表现为间歇性无症状性菌尿
1、急性发作时与急性肾盂肾炎相似 2、多尿、夜尿 3、高血压、肾功能不全
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比较
肾小球肾炎
肾盂肾炎
炎症性质 变态反应性
化脓性

病理学 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带答案)

病理学 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带答案)

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名词解释1 新月体(crescents)2 蚤咬肾(punctate petechiae over the renal surface and cortices or flea-bitten kidney)3 大红肾(large red kidney)4 大白肾(large white kidney)5 马鞍肾(saddle kidney)6 上行性感染的肾盂肾炎(upward infectious pyelonephritis)7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8 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9 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secondary granular and contracted kidney)10 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11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12 下行性(血源性)感染的肾盂肾炎(downward infectious pyelonephritis or hematogenous infectious pyelonephritis)13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14 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 or Wilms, tumor)问答题1 简述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2 简述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3 简述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4 阐述肾盂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5 试比较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的异同。

6 临床病理讨论患者,女,45岁。

因“间断性眼睑浮肿5年,血压持续性增高2年,多尿、夜尿1+年,尿量明显减少伴呕吐5天”入院。

自述10岁时曾患过“肾炎”,经住院治疗痊愈。

体格检查:血压25.6/18.0kPa(192/135mmHg)。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0g/L。

病理学课件:肾小球肾炎

病理学课件: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疾病观察和技术:
肉眼: 光镜 : 苏木素伊红染色(HE)
过碘酸-Schiff染色 (PAS) 过碘酸六胺银 (PASM) 荧光: IgA 、IgG、IgM、C3、C1q 电镜: 免疫复合物
HE染色显示肾小球细 胞数增多光镜
IgG沿毛细血管壁颗粒 状沉积
基本病理变化
1、肾小球内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 (如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壁层上皮细胞等) 2、基底膜增厚 3、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纤维素渗出 4、肾小球玻璃样变和硬化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药物、凝集素、异种血清
抗体 主要为IgG,还可见IgA、IgM参与
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非肾小球性的内源 或外源性抗原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Ⅲ型超敏反应) 肾小球内的细胞增生 中性粒细胞浸润
沉积部位: ① 内皮下 ②上皮下 ③系膜区 免疫荧光:病变部位有颗粒状荧光
Ⅲ型变态反应
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 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并在一定 条件下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血管壁, 皮肤或滑膜等组织中。
• Ⅱ:1~2% 转为慢性。
• Ⅲ:1% 发展为快速进行性肾炎

或合并心力衰竭

高血压脑病

尿毒症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RPGN )
①概念:少见的增生性GN。 进展快,数周→数月进展为肾衰,死于尿毒症。 又称为快速进行性性GN、新月体性GN ②多为20-40岁男性青壮年 ③多数一开始即为本病,少数由急性GN或其它疾病恶化而来。
尿质
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滤过膜损伤、通透性 增加
2.水肿: 晨起时眼睑处最明显
Ⅰ.滤过率↓→钠水贮留
Ⅱ.Cap通透性↑→ 血浆蛋白滤出到组织

肾盂肾炎病理

肾盂肾炎病理

肾盂肾炎病理摘要】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是感染引起的累及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炎性疾病,是肾脏非常常见的疾病,肾盂肾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引起。

细菌感染在慢性肾盂肾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膀胱输尿管返流(vesicoureteral reflux)和尿路阻塞也是重要的相关因素。

本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腰痛及肾区叩痛、血尿和脓尿等,并有尿频、尿急和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晚期可出现肾功能不全和高血压,甚至形成尿毒症。

【关键词】肾盂肾炎病因病理病因和发病机制肾盂肾炎是由各种致病微生物直接侵袭肾盂而引起的肾盂肾盏黏膜和肾小管肾间质的感染性炎症。

据统计,有90%的肾盂肾炎都是由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

女性患该病的几率约为男性的10倍。

肾盂肾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急性肾盂肾炎多由一种细菌引起,慢性肾盂肾炎则可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

(一)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acutepyelonephritis)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肾盂和肾间质的化脓性炎症,常由上行性感染引起。

病理变化病变可为单侧性,也可为双侧性。

血源性感染多为双侧性。

肉眼观肾脏体积增大,表面充血,可见散在稍隆起的黄白色脓肿,周围见紫红色充血带。

病灶可弥漫分布,也可局限于某一区域。

病变严重时多个病灶融合,形成人脓肿。

切面髓质内见黄色条纹,并向皮质延伸,有脓肿形成。

肾盂粘膜充血水肿,粘膜表面有脓性渗出物。

严重时,肾盂内脓汁蓄积。

急性肾盂肾炎的组织学特征为间质性化脓性炎或脓肿形成和肾小管坏死。

上行性感染引起的病变首先累及肾盂,粘膜充血,组织水肿并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有脓肿形成。

病变逐渐向肾实质扩展。

早期化脓性改变局限于肾间质,之后可累及肾小管。

肾小管内充满渗出的嗜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坏死,形成含有坏死肾小管的脓肿。

上行性感染引起的病变中肾小球通常很少受累。

血源性感染引起的肾盂肾炎常先累及肾皮质,病变发生于肾小球及其周围的肾间质。

病理学第十三章泌尿系统疾病重点知识点归纳

病理学第十三章泌尿系统疾病重点知识点归纳
4.1982年WHO分类: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分类
肾小球轻微病变 7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
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1.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外)
3.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
4.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5.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肾素
促RBC生成素
高活性VitD3:钙磷代谢、促进成⻣
结构
肾单位:
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产生原尿)
肾小管(重吸收、排泄)
肾小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管内皮细胞)
系膜、系膜细胞
基底膜
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
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
体积依赖性屏障作用:
一般情况下,69kD的白蛋白可少量滤过,150~200kD的免疫球蛋白则阻止在基膜内。
9.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基本病理变化
• 变质
肾小球固有C变性或坏死
• 渗出
中性粒及单核C;可有纤维素渗出,RBC漏出
• 增生
系膜C,内皮C, 壁层C 系膜基质 基底膜增厚
• 玻璃样变和硬化
• 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一)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AA
病因
病理变化:大体 、光镜、电镜、免疫荧光
(括号内为原因)
预后
大部分→治愈,尤其是儿童
少数→慢性
极少数→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死亡
(二)弥漫性新月体肾小球肾炎 AAA
概述
病理变化
临床与病理联系
结局
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是一种少⻅的类型,成年人多⻅
发病机理主要是体内产生抗基底膜抗体, 导致肾小球损伤。

病理学对比题

病理学对比题
结核杆菌感染
初次
再次
发病人群
儿童
成人
免疫力
先天无,在病程中发生

病理特征
原发综合征
病变多样,新旧病灶并存,较局限
起始病灶
上叶下部下叶上部近胸膜处
肺尖部
主要播散途径
淋巴道或血道
支气管
病程
短,大多自愈
长,波动性,需治疗
2.细菌痢疾和阿米巴病的比较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病
病因
痢疾杆菌
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病理特征
假膜性炎
较少见,多见青少年
肉眼
质硬、灰白、干燥、粗糙
质软、灰红、湿润、细腻、鱼肉状
组织学特点
细胞多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
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网状纤维
癌巢周围有,癌细胞间无
肉瘤细胞间多有
转移
淋巴道
血道
免疫组化
表达上皮组织标记
表达间叶组织标记
第十六章
1.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比较
湿润、肿胀、黑褐或边缘分界不清楚
肿胀、污秽蜂窝状、捻发音分界不清
后果
腐败轻,发展慢,全身症状轻
腐败严重,全身严重中毒
腐败严重,全身中毒症状重
2012级修园班团支部整理,学习部校对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新月体性肾炎
膜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别名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病
好发人群
儿童,多与链球菌感染有关
中青年
中老年人,男多于女
成年人
特征
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增生
新月体形成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精选全文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一、前言(一)课程的性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学习要以《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课程为基础;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具备观察疾病肉眼和显微镜下病变特点,并作出病理诊断的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见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学习临床专业课程和具备岗位职业能力打好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基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使学生学习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

1.针对需求,合理安排:面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与需求,坚持既要重视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删繁就简,还要充分体现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故除完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基本理论内容外,多讲解与工作岗位相关的临床病理联系,安排课程内容以实用、够用为主要目的。

2.教学并轨,勇于创新:调整和改革传统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理论课和实验课分轨授课的教学模式,利用我院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设施,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轨的教学方式,即在同一课堂内,同一章节的理论教学后立即进行实践教学,这样的模式可以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得以紧密结合,有“学了就练,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课程设计思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也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一方面与其它医学基础科学密切相关,如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这些学科主要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时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变化提供理论基础,是学好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前提;另一方面与临床各科实际工作亦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学习临床专业课程的重要桥梁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免疫复合物是引起肾小球损伤的主要机制 1.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非肾小球自身抗原或外源性抗原,随血流流经 肾脏,沉积于肾小球病变。
2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抗体与肾小球内固有 的或植入的抗原成分 直接发生反应,形成 复合物。 (线性荧光)
二、基本病理变化
1.肾小球细胞增多(hypercellularity)肾小 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增生, 伴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 浸润,肾小球体积增大。 2. 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 基底膜理化 性状改变、通透性增高、代谢转换率降低, 可导致血管袢或血管球硬化。
慢 性 肾 盂 肾 炎 肾盂粘膜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肾 型小 似管 甲管 状腔 腺内 滤蛋 泡白 管
,
慢 性 肾 盂 肾 炎
• 临床病理联系: • 1.间歇性无症状性菌尿或急性肾盂肾炎症状的 间隔性发作 • 2.多尿、夜尿 • 3.低钾、低钠和代谢性酸中毒 • 4.高血压 • 5.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 结局: • 及时治疗并消除诱发因素,病情可被控 制。严重者可发生尿毒症,也可因高血 压引起心力衰竭,危及生命
肾小球肾炎
病因
由多种抗原引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肾盂肾炎
细菌,上行性感染为主 化脓性炎 细菌直接作用
病变性质 变态反应性炎 发病机制 免疫复合物形成
病变特点 弥漫性肾小球损
伤,双肾同时受 累 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综合征 或肾病综合征等
三、临床表现
• 肾小球肾炎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包 括尿量的改变(少尿、无尿、多尿或夜尿)、 尿性状的改变(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 水肿和高血压。
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 起病急,常表现为明显的血尿、轻至中度蛋白 尿,常有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出现蛋质血症。 2.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 (rapidly progressive nephritic syndrome) 起病急,进展快。出现水肿、血尿、蛋白尿 改变后,迅速发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 并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3.慢性肾炎综合征 (chronic nephritic syndrome) 终末阶段: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 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氮质血症(azotemia):肾小球病变使肾小球滤过 率下降,引起血尿素氮和血浆肌酐水平增高,此类 生化改变称为氮质血症。 尿毒症( uremia):发生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 竭晚期,除氮质血症外,还有一系列自体中毒的症 状和体征。
• (一)急性肾盂肾炎
•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化脓性 炎症,是尿路感染的重要部分。其发生一般与下尿 路感染有关。 •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病因:主要是大肠杆菌,其次是变形杆菌、绿脓杆 菌、产气杆菌、副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和 粪球菌等。急性肾盂肾炎多由一种细菌引起。 • 感染途径: • 1.上行性感染:常由泌尿道炎症引起,最常见。 • 2.血源性感染:全身感染的一部分,较少见。
肾体积稍增大,肾盂粘膜充血水肿,有脓性渗 出物
• 病理变化
肾肿大,表面充血、有黄白色大小不等脓肿 切面肾髓质 内见黄色条纹,向皮质延伸;肾盂粘膜充血、出血,表 面积脓
• 光镜:灶状的间质化脓性炎或脓肿形成 和肾小管坏死。
四﹑临床病理联系 (一)全身:起病急,发热、寒战,白细胞增多 (二)腰痛、肾区扣击痛 (三)尿频、尿急、尿痛 (四)脓尿、菌尿、蛋白尿、管型尿、血尿 另外,由于病变呈灶性分布,并且很少累及 肾小球,一般不出现高血压,氮质血症和肾 功能衰竭
肾盂肾炎不同感染途径的比较
上行感染 血源性感染
泌尿道逆行 血液循环 泌尿道逆行 血液循环 途径 葡萄球菌G+ 大肠杆菌G 病因 大肠杆菌G葡萄球菌G+ 梗阻逆流 脓毒血症,抵抗力↓ 发病因素 梗阻逆流 脓毒血症,抵抗力↓ 双侧多 单侧多 单侧多 双侧多 部位 肾盂炎较重,向 肾小球或间质化脓性炎, 肾小球或间质化脓性炎, 肾盂炎症较重,向 病变特点 向髓质,肾盂蔓延 皮质条索状蔓延 向髓质,肾盂蔓延 皮质条索状蔓延
肾盂 、肾间质化脓性 炎,双侧肾脏不对称性 病变 高热 寒战 腰痛 脓尿 蛋白尿、膀胱刺激征
病例讨论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46岁,家庭妇女。 因体弱、疲乏2±年,终日思睡伴恶心、呕 吐、纳差1月入院。2年前开始出现乏力、 身体虚弱,常有低热(体温38C左右),且 小便逐渐频繁。近2月来,皮肤搔痒,1月 前出现终日思睡,感恶心,偶伴呕吐,1周 前气促,呼出气中有氨味。
第二节
肾盂肾炎
复习肾小球肾炎
一、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
•由感染引起的累及肾盂、肾间质 和肾小管的炎性疾病。
一﹑概述
(一)细菌感染引起的累及肾盂、肾间质和肾小 管的炎性疾病,是泌尿系统的多发病,常见 病,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女性多见,男女 发病率1:10。
(二)临床症状:发热,腰部酸痛,血尿,脓尿, 晚期可以出现肾功能不全和高血压,甚至是 尿毒症。
•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是各型肾炎发展到晚期的共同结果。 病变特点是大量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 化,又称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部分有明显肾炎的病史; • (2)部分无明显肾炎的病史。
• 病理变化

• 光镜:
• 临床病理联系:
• 慢性肾炎综合症 —— 进行性贫血、持续性高 血压、多尿、夜尿和低比重尿、氮质血症, 最后发展为尿毒症。 • 结局: • 多数病变缓慢进展,积极治疗可控制发展, 晚期可形成肾衰、心衰等。
• 病理变化 • 肉眼:双侧肾脏体积 增大,色苍白,皮质 表面有点状出血。切 面皮质增厚。
• 镜下: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
电镜: 各型均见基底 膜缺损、断裂。 • 免疫荧光: • I型为线性荧光, II 型 为 颗 粒 状 荧 光, III 型为阴性。
• 临床病理联系: •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症—先出现血尿,快速出 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晚期发生肾功能衰 竭。 • 结局: • 其预后与新月体性形成的数目有关; • (1)少于50%预后较好; • (2)50~80%可维持或缓解; • (3)80%以上则肾功能不能恢复。
•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原微生物感染为引发疾病的主要因素。 最常见的病原体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 中的致肾炎菌株(12、4和1型)。 • 肾炎通常在感染1-4周后发生,此间隔期 与抗体形成时间相符。 • 急性增生性肾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但确 切抗原成分尚未阐明。
病理变化
肉眼: 大红肾或蚤咬肾。
• 体格检查:慢性病容、嗜睡,面色苍白, 体温37.8℃,脉搏104次/min,呼吸25次 /min,血压135/75mmHg。多处皮肤搔痒 抓痕,浅表淋巴结无异常,双肺散在湿鸣, 胸骨柄两侧可闻及心包摩擦音。腹部:无 异常发现。神经系统检查未引出病理反射。
血培养:无细菌生长。尿液:蛋白(+), 比重1.008,查见白细胞、红细胞及管型。尿培 养:大肠杆菌生长。X线检查:两肺野呈不规则 片状模糊阴影,以下部多见。心界不增大。肾影 稍缩小。 入院后予以支持及对症治疗,但体温不退。 2周后体温升高,且不规则,住院期间输血数次, 病情无好转。入院后第22日神志不清,第26日抢 救无效死亡。
第十七章 泌尿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Urinary System
•解剖生理: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 胱和尿道组成。
1.肾单位是由肾小球及其相连的肾小管组成。 2.肾小球由血管球和肾球囊构成。
肾小球
第一节
• 概念:
肾小球肾炎
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 分类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原发于肾脏并主要累及肾小 球的独立性疾病。 2、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由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 、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3、遗传性肾小球肾炎 指一组以肾小球改变为主的 遗传性家族性肾脏疾病。
• (二)急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 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 • 又 称 新 月 体 性 肾 小 球 肾 炎 ( 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 CrGN) 病理学特征为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新月体形成。
• 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 免疫学和病理学可分为以下三型: • I型:抗肾小球基膜性肾炎。 • II型:为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我国较常见。免 疫荧光检查显示颗粒状荧光。 • III 型:免疫反应缺乏型。免疫荧光和电镜均 不能检查出肾组织内抗基底膜抗体或抗原抗 体复合物。
• 致病诱因:
• • • • 1.尿路阻塞 2.医源性因素 3.先天性畸形 4.女性尿道短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1. 下行性感染:较少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 染为主,两肾同时发病 • 肾皮质 肾小球 肾小管 肾间质 肾盂
2. 上行性感染:常见。以大肠杆菌感染为主, 一侧或双侧肾病变 肾盂 肾间质 肾小管。很少累及 肾小球。
•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diffus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 以毛细血管丛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为主,以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常发生在 感染后 1-4 周。多见于 5-14 岁儿童。临床主要表 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急性肾盂肾炎
一﹑概述
•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化脓性炎 症,是尿路感染的重要部分。其发生一般与下尿路感 染有关。
主要致病因素:尿道粘膜损伤、尿路梗阻和膀胱 输尿管 反流等。
二﹑病理变化
• 上行性感染病变可为单、双侧性。血源性感染多为双 侧性。 (一)大体: • 肾脏增大,表面充血,有散在、稍隆起的黄白色脓肿。 • 病灶可弥漫可局限。多个病灶可融合,形成大脓肿。 • 切面肾髓质内见黄色条纹,并向皮质延伸,可有脓肿 形成。 • 肾盂粘膜充血水肿,表面有脓性渗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