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儿童虐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合集下载

“去权”与“充权”——香港社工介入虐老防治的经验及启示

“去权”与“充权”——香港社工介入虐老防治的经验及启示

题。香港社 工介入虐老防治计划, 适时有效地回应 了香港长者被虐的问题 , 推动 了香港虐老 防治的工作 。 香港社工介入虐老防治的做法和经验 , 特别是 “ 充权” 理念在 虐老 防治工作 中的应用 , 可为我 国大陆社工 介入虐老 防治工作 的建设和发展提供 一些启 示和参考。
【 键词 j 老 ; 社 工 介 入 ; 充 权 ; 香 港 关 虐

生一次 、 或重复发生 、 或短暂 、 或是长 时间发生的。另一方 面, 不是故意伤害长者, 但具伤害性的行 为, 也可构成虐老 。 虐老包括 以下形式 : I 身体虐待 : () 指任 何对长者造成身体 伤害或痛楚的行 为, 如掌掴、 推撞或殴打。( ) 2 精神虐待: 指 损害长者心理健康 的行为或态度, 包括羞辱 、 喝骂、 立、 孤 令 长者长期陷于恐惧 、侵犯私隐及在不必要的情况下 限制长 者的活动 自由等 。( ) 3 疏忽照顾: 没有为长者提供基本生活 需要如足够饮食 、 衣服 、 住宿 、 医疗 、 护理及按照医生指示的 药物或辅助器具。( ) 4 侵吞财产: 指任何剥夺长者财富 的行 为,如在未经长者 的知悉及 同意下取用其金钱 、财物或资 产 。 () 5 遗弃长者: 指在欠缺合理 原因下 , 长者被负责提供 照顾或监护者离弃, 而对长者身体 或心理造成伤害 。 6 性 () 虐待 : 指性侵犯长者 , 包括 向其展 示 自己的性器 官、 非礼及 强迫进行性行为。 引致虐老的危机 因素可能有 , I 不 良的家庭关系: () 长 者 与家 人如果一向关系欠佳 , 欠缺沟通 , 双方常满怀 敌意,
内、 或小区内。从发生的频率而言 , 虐老的行为可能是只发
虐待老人 (le b s r e d r m s r am n ) e d r a u e o l e i te te t现

虐童事件心得体会

虐童事件心得体会

虐童事件心得体会近年来,虐童事件屡屡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事件涉及的孩子往往是无辜的、无法保护自己的生命。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虐童事件呢?在看待这些事件时,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需要重视虐童事件的严重性。

虐待儿童是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侵犯,是一种极其卑劣、残忍的行为。

虐童事件不仅会伤害受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更会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虐童事件从根本上侵犯了一个人的尊严和权利,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些案件,给予严厉的惩罚,保护儿童的权益。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虐童事件背后的原因。

在治理虐童事件时,单纯靠打击或者切断源头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从根源上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些虐童事件发生,不仅是施虐者个人的问题,也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压力等相关。

此时,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儿童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根源上解决虐童问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孩子。

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年人,我们都有责任注意到身边孩子的情况,帮助他们避免由于家庭、学校、社交环境等因素而导致的问题。

如果发现身边的孩子受到虐待或是有其他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例如报警、向儿童福利机构寻求援助。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虐童事件的影响。

虐童事件不仅对受害孩子造成了伤害,同时也会给家庭、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受害者家庭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和恢复。

而且,虐童事件会对社会带来透明度和公信力的影响,破坏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些事件的影响,配合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工作,共同打击虐童事件。

总之,虐童事件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社会问题。

我们需要重视其严重性,关注事件背后的原因,关注身边孩子的情况,及时采取行动,并关注虐童事件的社会影响,共同净化社会环境,保护孩子的权益。

虐童事件的心得体会

虐童事件的心得体会

虐童事件的心得体会虐童事件是我国社会中不容忽视的一种严重社会问题,它给受害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伤害,并且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经过学习和了解虐童事件的相关知识,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虐童事件的发生与社会病态有关。

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虐童事件的发生与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家庭环境的不和谐、亲子关系的紧张冲突、家长教育方式的缺失等都可能成为虐童事件发生的诱因。

另外,社会文化也会对虐童事件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不健康的亲子观念以及对儿童权益的忽视,都有可能导致虐童事件的发生。

因此,我们要全面调查虐童事件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整个社会环境。

其次,虐童事件的发生与缺乏监管和援助机制有关。

虐童事件的发现、报告和处理都需要依靠相关部门的联动和专业人员的介入。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地区和单位在虐童事件的处理方面存在问题,监管和援助机制不够完善。

部分单位存在敷衍工作、不作为的现象,没有形成有效的处置机制,导致虐童事件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干预。

所以,我们要建立完善的监管和援助机制,加强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协调工作,确保虐童事件的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

最后,虐童事件的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虐童事件的发生是整个社会的病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加以防治。

家庭是儿童最直接的社会环境,家长要增强家庭教育意识,关心孩子的成长发展,放下个人的利益,将孩子的利益放在首位。

学校是儿童的第二家庭,教师要增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意识,及时发现和报告虐童事件,给予必要的援助和教育;社会各界要积极倡导儿童权益意识,并设立儿童专线,为儿童提供帮助和支持。

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才能够真正将虐童事件遏制在发生之初,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成长。

总之,虐童事件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能对其等闲视之。

应该通过加强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完善监管和援助机制,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来预防和减少虐童事件的发生。

从国内外立法看虐待儿童防治措施

从国内外立法看虐待儿童防治措施

第14 卷第4 期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14 No. 4 2014 年7 月Journal of Hebei United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ul. 2014文章编号:2095-2708(2014)04-0011-05从国内外立法看虐待儿童防治措施马冉,李海尧,刘斯亮,马翀,乔玲芳(南开大学法学院虐童行为刑法规制课题组,天津300071)关键词:虐待;儿童;美国;日本;法律法规摘要:虐童现象作为现代社会贫乏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各国采取立法以及行政方式来防治虐童行为,其中日本和美国的措施较为突出。

我国前一段发生的浙江温岭虐童事件引起了我国对立法的反思,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虐童防治规范,但是并不完善,存在很多缺陷。

我国应当以本国实践为基础,同时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立法措施,完善当前立法制度,形成一套全面、完善的反虐童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3. 5 文献标志码:A虐待儿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各国普遍发生。

这一现象不但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未来发展影响巨大,而且会带来严重的社会价值观问题。

若依据施虐主体对儿童虐待行为分类,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父母等家庭成员虐待儿童,另一类则是对儿童有直接教育、抚养义务的人员,如医生、教师、教练、保姆等人的虐待儿童行为。

在我国,由于大多数的虐童行为发生在家庭内部,普遍采取私下调解的方式,在情况严重时,可上升至刑法的虐待罪进行惩罚。

以教师为主体的虐童行为同样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但尚不具有统一的规制办法。

随着浙江温岭女教师虐童案件的出现,社会舆论日益高涨,这一现象才得到大众的普遍重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广义的儿童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

”根据行为者的行为方式及主观意志,又可将儿童伤害大致分为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四类。

虐童事件观后感(二)2024

虐童事件观后感(二)2024

虐童事件观后感(二)引言概述:虐童事件是社会中一个令人震惊和愤怒的话题。

它揭示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将无辜的孩子们置于虐待和痛苦之中。

这篇文档是对虐童事件的观后感的延续,旨在深入探讨虐童事件的根源和影响,并提出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和解决方法。

正文:在虐童事件观后感(一)中,我强调了社会责任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虐童事件的根源通常远比表面看起来的要复杂。

因此,在本文中,我将进一步探讨虐童事件的五个重要方面,包括:文化观念、心理健康、法律保护、教育体系和社会支持。

1. 文化观念:- 文化观念对虐童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些文化中,对儿童权益和人权的认识相对较弱,虐待儿童被接受或忽视。

- 许多社会中,对男性的期望使得虐童事件中的父亲或男性抚养者更容易逃避责任。

- 文化中对权威的顺从也可能导致虐待儿童行为的持续,很少有人愿意揭露或报告这类事件。

2. 心理健康:- 虐待者通常有心理上的问题,如情绪障碍、压力性事件或自我控制欠佳。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转嫁到儿童身上。

- 虐待儿童往往导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长期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 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是预防虐童事件的重要手段。

3. 法律保护:- 国家法律制度和其对虐童事件的法律保护有重大影响。

严厉的法律措施和有效的执法,可以降低虐童事件的发生率。

- 必须建立举报机制,以鼓励社会各界报告虐童行为,同时保护举报者的隐私和安全。

- 法律保护还需要注重对虐待儿童进行精神康复和重新融入社会的支持。

4. 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对儿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教师提供更全面的儿童保护培训,可以提高他们对虐童事件的识别和报告能力。

- 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社交能力,可以减少他们成为虐待者或受虐者的风险。

- 学校应当提供健康的教育环境,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5.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受虐儿童的康复和重建非常重要。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提供心理辅导、庇护所和法律援助等资源。

香港儿童保护组织教我们的事

香港儿童保护组织教我们的事

香港儿童保护组织教我们的事广州碧桂园那个骨瘦如柴、饱受生父和继母虐待的童童终于随生母返回香港,万幸的是她所拥有的香港户籍让其能够在香港得到相关福利机构及政府部门的照顾,但事件背后折射的内地儿童保护机制之缺陷却不得不让人沉思,而在深圳,虐童事件也不时有发生,2005年在罗湖区发生的“小敏遭母亲毒打至重伤案”;2008年罗湖区清水河发生的“10岁女童遭虐待致死案”;以及2009年同样发生在罗湖区清水河的“朱莎丽遭父亲暴力”……这些血淋淋的事件,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也警示我们建立完善的儿童保护机制是当务之急。

而对岸的香港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建立了专门儿童保护社会组织,也有对口的政府职能部门专门处理儿童虐待事件,相较于内地政府在虐待儿童事件上的缺位,香港对于儿童保护的发展历程和处理手法显然值得深圳学习与借鉴。

虐童事件究竟谁来管?深圳:政府部门缺位,社会机构心有余力不足孩子遭到家庭暴力或虐待后,由谁来报告?向哪个部门报告?怎样安置受暴儿童?从美国、我国香港等地在处理虐童事件上的成功经验来看,“防治虐童”需要政府部门、公安机关、司法机构、社会团体等多方介入,但和香港相比,深圳在以上的几个环节都有很大的差距,“相对做得比较好的是深圳的社会机构。

”深圳市北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虽然深圳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儿童保护和救助的社会机构,但是已经有很多社工机构都已经开展了儿童保护的项目。

”在处理虐待儿童的问题上,警察无法深入到居民楼中观察,只有邻居才能发现虐待儿童的蛛丝马迹,需要社区组织进行监督举报。

深圳鹏星家庭暴力防护中心陈主任告诉记者,“和妇女相比,儿童在受到家庭暴力和虐待的时候很难主动寻求救助,所以主动介入显得尤为关键。

”在番禺虐童事件发生后,深圳的一些小区业主论坛也议论纷纷,部分业主认为要在社区成立一个小组,对虐待儿童的家庭进行介入干预,防止同类惨剧再度重演。

不过,他们也有顾虑。

“会不会有人前来求助,这都很难说。

香港惩戒教育:内容、机制与启示

香港惩戒教育:内容、机制与启示

香港惩戒教育:内容、机制与启示作者:胡雅婷马早明来源:《中国德育》2016年第18期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教育对象的情感和道德诉求。

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高尚的道德和善良的人格。

从近年教育的发展来看,赏识教育暴露出了许多无法解决的棘手问题。

香港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教育思想的地区之一,教育体制也相对完善。

所以,我们不妨学习借鉴同是中华文化背景下中国香港地区的惩戒教育。

一、香港惩戒教育的内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二字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更应当在学生犯错时引导他走上正确的道路。

在香港,教育相关部门往往将惩戒教育称为“训育”,即寓教育于训导。

所有训育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做出积极的改善,以及教导学生自律,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让学与教有效的进行。

[1](一)建立尊重学生权益的校规校纪在香港,惩戒教育是被认可的。

根据香港《学校管理手册》规定,每所学校都应该订立符合其教育管理的训育政策和程序,学校应制定政策及措施,以预防学生的不良行为,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

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涉及时间(迟到、缺席)、行为(失礼、不服从)、言语(傲慢、轻蔑)等方面的违纪,教育者可根据这些校规校纪进行合理公正的惩戒教育。

当面对一些赏识教育、激励教育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这些带有纪律性的惩戒教育方式可能更为有效。

此外,香港的学校要求教育者在实行惩戒教育时,其所惩戒的措施应与学生所犯过失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实施惩戒者不可以因为其他原因滥用惩戒的权利而伤害到学生。

(二)倡导家长参与惩戒教育香港教育局鼓励学校推行全方位模式来发展惩戒教育系统。

每学年学校须让家长在子女入学前或学期开始时认识校内的训育制度和措施。

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需要接受惩戒时,教师会先将学生所犯的错误通知家长,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综合校规校纪,最终决定采取怎样的训育措施。

例如,对于学生屡次不改的严重行为,学校需要做出校内停课的安排时会事先让家长及学生了解校内停课的意义和执行准则。

香港警方办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的做法及启示

香港警方办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的做法及启示

听取 医生 、教师 、精神病专家等 的专业意见 ,有效地
保护未成年被害人。
2专门的办案程序 .
香港政府认为 :儿童合法权益受社会保护 ,为确 保遭受性侵害的未 成年人 得到最好 的照顾 ,应特别设
备有全套的先进的法医检查设备 ,以便根据需要对未
成年被害人进行 “ 一站式取证 ” 。出于人性化考虑 , 该
机评估” ,制定福利计划 ,确保 未成年人 的健康成 长。
2一次会谈原则 . 为避免未成 年被害人 因多次反 复地 回忆 、描述遭
中国青年研究一 0 / 0 6 920
维普资讯
}上 l 厂

型 \ , ’ 】 ■
过会 客室 的闭路电视观看谈话过程 。 事后 , 但 每位观看 者均要 录取笔录 , 并有可能在法庭 上出庭 出证 。 此外 , 在“ 家居录影 室” 还有专 门的一间法医检查室 , 内部配
计专 门的办案程序 。 为此 , 98 1 月 , 19 年 1 香港政府颁 布并 实施 了《 处理虐待儿童个案程序指引 》 以下简称 (
“ 家居录影 室”还配备有洗手 间等设施 。 目前 ,香港每个警区都设有一个家 居录影 室 ,地 点保密 ,分别位于港 岛、九龙西 、九龙 东 、新界南及 新界北 ( 而且均适合残疾人使用)
案件情况 、侦 破进展 等各方面 的保 密工作 。
1 护未成 年人利益 . 保
香港警方认为 :每个 儿童都 有权得到保护 ,免受 任何形式 的虐待 和剥 削。因此 ,在办理 未成年人性侵 害案件 中 ,他们特别关注未成年 人的利益 。整个 司法 办案 ,均 以 “ 保障未成年人 的最 大利益 ”为核心 。为
20 年 7 05 月笔者 随公安 部代表 团前往香港 ,实际

虐童事件反思心得体会

虐童事件反思心得体会

虐童事件反思心得体会虐童事件是一种令人痛心的社会问题,它对受害儿童的身心造成了巨大伤害。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应该深刻地反思这些事件,汲取教训,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儿童的权益。

首先,虐童事件反思告诉我们,我们的社会对儿童保护还存在着巨大的漏洞。

一方面,虐童事件时有发生表明家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一环,然而许多家庭在应对孩子的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方式和方法,甚至有时候出于自身的压力和不冷静而对孩子进行暴力对待。

另一方面,虐童事件的发生也暴露出幼儿园、学校等机构防范虐童的不足。

这些机构应该在招聘和培训教育工作者时加强对其心理素质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其处理虐童事件的能力。

其次,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社会对虐童事件的关注程度。

虽然每次发生虐童事件时舆论都会热议一番,媒体也会对虐童事件进行追踪报道,然而一些虐童事件的持续性以及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却很容易被忽视。

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表面的事态,更要深入探讨事件背后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除此之外,虐童事件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参与和监督。

政府部门需要制定更加完善和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儿童权益,同时加大对虐童事件的打击和惩罚力度。

公民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儿童保护事业中,为受虐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另一方面,虐童事件还反映出儿童权益意识的不足。

教育家、家长以及社会大众需要认识到保护儿童权益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来履行。

我们应该鼓励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主动了解儿童的需求,关注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尊重他们的个人独立性和权利,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温暖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虐童事件的发生也提醒我们,儿童保护不只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其中。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向有关儿童保护的机构提供经济和物质上的帮助,或是通过参与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等方式,为儿童权益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起来,虐童事件反思告诉我们,虽然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儿童保护问题,但是我们也有许多可以做的事情。

虐童事件观后心得体会范文

虐童事件观后心得体会范文

虐童事件观后心得体会范文虐童事件是当代社会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涉及到儿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还牵涉到社会伦理、家庭责任以及法律的约束和保护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虐童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观后一系列虐童事件的报道和记录,我深感这些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和启示是巨大的。

首先,虐童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家庭问题。

虐童往往发生在家庭之中,是家庭成员失职和家庭关系失调的产物。

对儿童的虐待行为往往由家庭中的人发起,几乎都存在家庭暴力、家庭纠纷或者婚姻矛盾等问题。

一方面,这些家庭存在着对子女教育不当、家庭环境恶劣等问题,对儿童缺乏爱护和关怀;另一方面,虐童行为也暴露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存在缺陷。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家庭问题,加强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建设,使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够充满爱和关怀。

其次,虐童事件也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出现了扭曲。

在一些虐童事件中,加害者不仅对儿童施以暴力,甚至还将这些暴力行为当作一种“正当”的教育方式。

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扭曲,暴力、虐待甚至变态行为在这种环境下被认同和接受。

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强调爱、关怀、尊重和责任的重要性,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给我们的下一代。

第三,虐童事件揭示了我们社会制度和法律保护机制的不完善。

在一些虐童事件中,警方、社会服务机构等相关部门存在疏漏和不作为的情况,导致虐童事件发生后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和追究。

同时,也存在法律制度的漏洞和不完善,无法对加害者给予足够的惩罚和制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社会服务和法律保护机制的建设,提高各部门的敏感度和责任感,确保每一个虐童事件都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

第四,虐童事件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到虐童防治的过程中。

虐童预防不仅仅是政府和社会机构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我们应该加强儿童保护意识的培养,关注自己周围的家庭和儿童,发现和报告虐童行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预防儿童虐待工作情况总结

预防儿童虐待工作情况总结

预防儿童虐待工作情况总结概述本文档总结了本年度的预防儿童虐待工作情况。

通过对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估,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指导和改进建议。

工作范围本次预防儿童虐待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宣传活动: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材料等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儿童虐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2. 教育培训:组织相关培训课程和讲座,提升社会工作者、教师和家长等人员的儿童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

3. 儿童保护机制建设:加强社会各界对儿童保护工作的关注,推动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建立健全的儿童保护机制。

工作亮点本年度的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 宣传覆盖范围扩大:通过与媒体合作和社区宣传活动,使更多人了解到儿童虐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2. 教育培训效果显著: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讲座,提升了社会工作者、教师和家长等人员的儿童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

3. 儿童保护机制完善:积极参与相关政策制定和法律推进工作,推动儿童保护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改进建议根据本年度的工作情况和分析结果,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宣传活动的覆盖范围和频率,将儿童保护的重要性传递给更多人。

2. 深化教育培训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更加具体、实用的培训内容,提高参与人员的研究效果和应用能力。

3. 加强合作机制:与相关部门和组织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儿童保护工作的落实和推广。

结论通过本年度的预防儿童虐待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我们将以此为基础,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策略,为儿童保护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虐童事件心得体会

虐童事件心得体会

虐童事件心得体会虐待儿童是一件极其残忍的行为,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

在阅读这些报道时,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想法。

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些事件背后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正视的。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避免发生这样的事件,以及如何保护孩子的安全和福利。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一、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虐童事件通常发生在家庭环境中,这表明父母或监护人在养育孩子时可能存在精神问题。

因此,保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应该认真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并学会与孩子沟通。

尤其是父母在面对养育孩子的各种问题时,不要一味地逃避或采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二、教育社会如何发现和报告虐童事件虐童事件需要由我们整个社会共同解决。

除了家长和监护人之外,任何人都应该能够发现孩子遭受虐待的迹象,并向当地的权威部门举报。

我们应该积极宣传如何发现虐童迹象,并鼓励人们积极行动。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虐童事件的惩罚力度,以更好地维护儿童的权益。

三、切实加强对儿童的保护在家庭环境和学校里,我们需要为儿童建立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

监护人应该始终把孩子的权益放在第一位,尽力保证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学校也应该建立和完善各种安全防护措施。

在社会上,我们也要为儿童的福利和权益发声,为孩子们争取更多的资源和保障。

虐童事件的发生是一种极度残忍的行为,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和责任为防止这样的事件发生去努力。

我们需要学会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如何发现和报告虐童事件,切实加强对儿童的保护。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牢记儿童的权益和利益,尽力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浅析我国儿童虐待法律问题及相关法律建议

浅析我国儿童虐待法律问题及相关法律建议
浅 析 我 国儿 童 虐 待 法 律 问题 及 相 关 法律 建 议
杜梦杰 彭 鲜 姚小艳
摘 要 :最近发生的南京 “ 虐童”案中受害儿童季桌常在夜里遭受后母毒打 ,用针扎指甲缝、剪刀戳腿部,只给孩子吃剩饭馊饭 ,残暴行为 让人不忍目睹。还有北京昌平幼儿园女教师虐待儿童案,以及父母性侵案等频发的虐童案件让人心有余悸,更 引发人们的思考 :为什么孩子频频遭 虐 ?这 些案件 中都 折射 出了我 国儿童虐待 问题 严 重。 儿童是 祖 国的花 朵 ,是 国家 向前发 展 的希 望 ,如 果 儿 童 问题 得 不到 解 决 ,那 我 们 国 家 的 未 来 将会堪忧。为此 ,本文在 通过借鉴其他 国家有关儿童虐待保 护制度 的基础上 ,对我 国目前的法律现状提 出了有关建议 。 关 键 词 :儿 童 虐待 ; 儿 童虐 待 防治 方 法 ;法 律保 护 制度
向儿童及其父母 的 2 4小时电话咨询体制的建立 J 。 香港在儿童虐待防治方 面经验 比较丰 富,距 今 已有 3 O多年 的历史 了。1 9 9 8年 ,香港 社 会福 利署 首 次 制定 《 处 理虐 待 儿童 个 案程 序 指 引》,将虐待儿童相关法律规定 及其他 制度 、机 制作 了明确 规定 。2 0 0 7 年, 香港社会福利署又颁布新的 《 处理虐待 儿童个案 程序指 引》 ,其 中 规定 了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机制 。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 。在 儿童虐 待 防治问题上 ,政府与社会组织不仅是一般的协同关系外 ,还是 一种商 业伙伴关 系。社会组织 以企业模式经营 ,并要面对来 自其他 同类 组织 的 竞争 。这种二位一体的模式和思想不仅可以节约政府资源而且 可以调动 社会组织 的积极性 ,在防治虐待儿童的发生和处理 虐待儿童事件 时都起 到 了重 大 的作 用 。 四 、对 我 国 儿 童 虐 待 法 律 保 护 制 度 相 关 建 议 ( 一 ) 完 善相 关相 关 法律 法规 首先应该制定专门的法律 《 儿 童虐待 防治法》 ,其 中应 该包括对 受 虐 儿 童 的 预 防 、救 助 及 案 件 的 处 理 程 序 进行 明 确 的 规 定 ,要 明确 “ 儿 童

“去权”与“充权”——香港社工介入虐老防治的经验及启示

“去权”与“充权”——香港社工介入虐老防治的经验及启示

体状况出现 问题 ; 长者社交网络薄弱 ; 长者身体或精神 上要依赖别人等, 还有就是照顾者承受的压力大, 易产
生不满的情绪 , 虐老的机会便会上升。当然 , 这些危机 并不概全 , 引致虐老的危机因素可能还有其他。
二、 充权 和社 工介入 虐老 防治
充权 的理念在不同领域中表现出不同的涵意。而 将充 权 (m o e e t作 为核心 理念 之一 的社会 工 e pw r n ) m
歧视而处于不公平的社会位置 ;) 3 正因为他/ 她们缺乏
圈子 , 与信任的人士分享 自己的问题及感受 , 增强长者
的社会支持网络 , 让长者在面对衰老、 身体状况变差或 周围亲人过世情况下也不至于缺乏人际网络 的支持 , 从而避免孤立。社会工作者和相关机构开展活动和辅 导工作 , 推动被虐者和施虐者复和, 重建家庭关系。 3 社 会政 治层 面 的充权 .
从上述有关虐老 的描述和分析来看, 我们可以发
现伴随虐老出现的长者特征似乎总是和体 弱多病 , 隔 离社会 , 精神 、 经济上依赖 他人等 负面的信 息紧 密相
联。事实上 , 从权力 (o e) pw r角度考察 , 长者被虐 的情 况可 以被看作是长者长期“ 去权性社会生活经验” 的一
收稿 日 : 0 6 O 一l 期 20 一 9 7
作, 主要强调在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价值建构中, 专业者 与受助群体的关系建立能清晰呈现出以“ 为主体 的 人”
观念。因此 , 主张强化受助者 的 自主意念是专业核心
所在。同时也有学者将“ 充权” 视为一个社会工作的专
作者 简介: 刘春燕(96 , , 17 一)女 四川安岳人 , 师, 讲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社会保 障与社会福利研究。

2024年虐童事件观后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虐童事件观后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虐童事件观后心得体会范文____年虐童事件观后心得体会____年,我国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虐童事件。

这起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深思。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也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反思。

以下是我的观后心得体会。

首先,这起虐童事件暴露了我国社会对于儿童保护的不足。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保护儿童的责任重大。

然而,长期以来,在儿童保护方面的投入不够,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了一些儿童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关爱。

这不仅是社会治理层面的问题,更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问题。

我们需要认识到,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保护儿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其次,这起虐童事件也反映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在今天的社会中,许多家庭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其中包括经济压力、教育压力等。

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一些家长在对待子女教育时过于严厉或者缺乏关爱。

在这起事件中,虐童者的家庭背景中正是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们要认识到,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情感投入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倡导科学、理性的家庭教育理念,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再次,媒体在报道这起虐童事件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媒体作为舆论传播的重要角色,对于社会稳定和公共道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然而,在报道虐童事件时,一些媒体过于煽动情绪,追求轰动效应,给予虐童者过多的曝光,导致了一定的恶劣影响。

媒体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遵循新闻报道的伦理和道德准则,着力传播正能量,引导公众关注儿童保护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这起虐童事件也让我思考到了个人的责任。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不能只将责任推给政府和媒体,而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儿童提供保护和关爱。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宣传儿童保护知识,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儿童权益,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后,这起虐童事件也提醒我们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

虐童事件反思 (4)

虐童事件反思 (4)

虐童事件反思1. 引言虐童事件是指虐待儿童的行为,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受害儿童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每当发生虐童事件,都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虐童事件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对个案的悲愤和愤怒,更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虐童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减少和预防虐童事件的发生。

2. 虐童事件的社会根源虐童事件的发生是社会问题的深层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虐童事件的一个重要根源。

贫困家庭往往无法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给孩子,导致了虐待现象的出现。

其次,家庭教育不完善也是虐童事件的重要因素。

父母缺乏正确的育儿知识和技能,无法妥善引导孩子的行为,甚至出现过度惩罚和暴力相向的行为。

再者,社会对虐童问题的重视不足是虐童事件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护,虐童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 虐童事件对受害儿童的影响虐童事件对受害儿童的伤害具有长远的影响。

首先,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是虐待儿童最直接的结果。

受到虐待的儿童往往身心俱损,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其次,虐童事件给受害儿童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

这些心理创伤可能伴随着他们一生,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

最后,社会对虐童事件的关注不足也会进一步剥夺受害儿童的权益,使他们无法及时得到帮助和支持。

4. 预防虐童事件的措施和建议为了预防虐童事件的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4.1 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是预防虐童事件的基础。

父母应该学习正确的育儿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亲职能力。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为父母提供培训和指导。

4.2 建立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护机制建立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护机制是预防虐童事件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对虐待儿童犯罪的打击力度,严厉惩罚虐待儿童的行为。

同时,加强社会工作和儿童福利机构的建设,为受害儿童提供及时的救助和保护。

4.3 提高社会对虐童问题的关注与重视社会对虐童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是预防虐童事件的重要前提。

2024年虐童事件观后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虐童事件观后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虐童事件观后心得体会我在近期观看了一部关于虐童事件的电影,深感震惊和心痛。

这部电影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某地的虐童事件,以此引起了社会对虐待儿童的关注和思考。

观后,我对虐童事件产生了一系列的观点和感悟。

首先,虐童事件使我感到非常愤怒和愤慨。

对待儿童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虐待儿童是对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严重背离。

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机构,都应该对儿童的成长和安全负起责任。

虐童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受害儿童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伤害,更对整个社会的正能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其次,虐童事件让我意识到保护儿童权益的重要性。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应该得到最好的保护和呵护。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宣传,强化保护儿童权益的力度,确保所有儿童都能够享有健康成长的权益。

此外,家庭教育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健康成长。

虐童事件还提醒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敢于发声和援助受虐儿童。

在电影中,有几个角色明知道虐童事件的发生却选择保持沉默。

这种缺乏勇气和责任感的表现令人痛心。

当我们发现虐童事件发生时,应该勇敢站出来,为受虐儿童寻求帮助,并积极配合调查和解决这一问题。

虐童事件的曝光和处理需要社会的共同力量,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才能够真正使儿童免受虐待的伤害。

此外,虐童事件还让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基石,而虐童事件的发生往往与教育不当密切相关。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和品德素质,教给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并通过教育,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和寻求帮助。

同时,学校和教师也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儿童的监护和关注,及时发现和解决虐待儿童的问题。

最后,虐童事件提醒我,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爱护儿童的社会环境。

虐童事件的发生往往跟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有关。

只有社会上充满了爱和关怀,才能够给予儿童一个安全和温暖的成长环境。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儿童保护的力度,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建立更完善的机制来保护儿童的权益。

2024年虐童事件观后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虐童事件观后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虐童事件观后心得体会在目睹了近期虐童事件报道后,深感震惊与痛心。

当前,确实存在部分儿童在家庭溺爱纵容中成长,形成固执且难以管教的性格。

这类孩子往往对教师的劝导和引导置若罔闻,使得教育工作者面临极大挑战。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社会的认可、家长的信任,以及孩子们的真心喜爱与尊重,成为我们深思的问题。

这不禁让人想起:“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神圣。

”那么,如何培养对学生的喜爱之情呢?一、深化师德修养。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欢迎、具备高尚师德、致力于教书育人的楷模。

颜艳红事件中的行为,凸显了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的严重缺失,令人痛心疾首。

她对待孩子的方式,无论是揪耳朵、封嘴、罩头,还是羞辱体罚,均非正常教育行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以仁爱之心关爱每一个孩子,用人文关怀温暖下一代。

尤其是女教师,更应展现出女性特有的温柔与细腻,而不是背离人性的恶劣行为。

因此,加强道德修养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明确领导责任。

从颜艳红微博上的照片可以看出,她虐待儿童的行为并非偶发,而是长期且严重的行为。

学校领导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和监管,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反映出领导层面的失职与监管不力,对学校教师实际情况的不了解。

三、用爱心呵护每一个学生。

我们应当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如果自己遭受这样的虐待,会有怎样的感受。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用温暖和关怀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2024年虐童事件观后心得体会(二)盘县水塘镇中学教师代航:根据县教育局的最新指示,本人认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1+1”播出的《“虐童”的女教师》节目。

该新闻报道揭露了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一、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据报道,温岭蓝孔雀幼儿园的所谓“幼师”颜艳红,年仅____岁,竟然自称是“凭借关系进入幼儿园”。

这种情况下,她实际上还是一个在校学生,却担任起教师职务,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香港儿童五成是因成绩不好遭体罚 体罚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推荐下载】

香港儿童五成是因成绩不好遭体罚 体罚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推荐下载】

香港儿童五成是因成绩不好遭体罚体罚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香港儿童五成是因成绩不好遭体罚
香港防止虐待儿童会调查发现,54%受访儿童曾遭家长体罚,当中5%更每天都被体罚,大部分儿童是被家长用手和物件打罚,其次是罚企。

最常见被体罚原因是成绩未如理想,佔51%,其次是因沉迷打机、经常发脾气及乱花钱等生活习惯。

最讨厌听你学吓人啦
防止虐待儿童会于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二月访问1,562名六至十三岁的儿童及608名家长。

调查发现,54%受访儿童称曾被家长体罚,当中8%人每月被体罚,5%更每天都被体罚。

近半数儿童指曾受精神伤害,包括被威胁会将自己心爱物品丢弃、口头上贬低和羞辱等,半数儿童最讨厌父母说你学吓人啦和生旧叉烧好过生你等说话。

喜欢听到的说话是尽了力就得啦,我觉得你已经。

聆听与尊重:儿童权利视角下对儿童虐待经验的探索性研究

聆听与尊重:儿童权利视角下对儿童虐待经验的探索性研究

聆听与尊重:儿童权利视角下对儿童虐待经验的探索性研究祝玉红
【期刊名称】《中国青年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身体及其他形式的儿童虐待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议题。

本研究主要关注来自家庭内的儿童虐待现象,在儿童权利的视角下,试图探索儿童自身如何看待和理解在家庭中遭遇父母虐待的经验。

研究结果表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儿童普遍倾向于接受父母采用体罚的管教方式,但认为虐待无益于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相反,它不仅会伤害他们的身体,还可能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正面形象甚至破坏亲子关系。

本文的结论部分就如何预防儿童虐待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总页数】6页(P50-55)
【作者】祝玉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香港儿童虐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生态系统的视角
2.儿童权利视角下近30年流动儿童研究轨迹与政策发展
3.儿童权利视角下近30年流动儿童研究轨迹与政策发展
4.企业运营与儿童的关系:智慧地做对的事——"儿童权利视角下的企业运营"论坛有感
5.儿童权利视角下撤销父母监护权儿童的安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儿童虐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生态系统的视角周佳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内容摘要:中国的儿童虐待问题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基础和表现形式。

本文从本土文化的现实出发,重新界定了国内儿童虐待问题,在借鉴香港有关儿童虐待防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生态系统的视角,构建防治结合、多方合力的受虐儿童保护系统关键词:儿童虐待;防治;香港经验;生态系统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道,虐待正成为威胁全世界儿童生存的五大问题之一。

虐待不仅造成儿童身体痛苦、损伤、残废,而且引起生长发育障碍、心理失衡、人格改变甚至精神失常,对其未来人生造成极大伤害,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也将造成很大影响和危害[1]。

在中国,受长幼有序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有着浓烈的权威色彩。

许多父母认为“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将体罚、辱骂看作是一种“激将教育法”,不是儿童虐待。

所以对儿童虐待问题的界定和干预,首先应着眼于本土文化的现实,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儿童虐待的介入包括预防与治疗两方面。

本文在借鉴香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的视角,探索构建一条适于本土文化,多方合力的儿童虐待防治道路。

一、儿童虐待的界定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9年对儿童虐待作了如下描述:儿童虐待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性剥削。

但是,笔者认为上述定义过于宽泛,对虐待行为的认定缺乏操作化标准。

对儿童虐待的界定,应考虑各国各地区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应当有自己本土化的标准。

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儿童虐待的表现方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各国在对儿童虐待的定义和分类等问题的认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其概念的界定宽严不一[2]。

比如,韩国和越南不认为体罚导致的青紫是儿童虐待的证据。

70%的韩国人及50%的越南人赞成用教鞭击打儿童手部来惩罚在学校作弊的孩子,而高加索和西班牙人都把致使身体某部位的青紫看作是虐待的结果[3]。

所以要对中国儿童虐待问题做出合理的界定,有必要追溯与此相关的传统文化及社会政策。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礼”。

在传统的家庭教养中,以儒教中的“礼”为最高典范,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

家长制作为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授予了家长天然的权威。

子女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家长可以“鞭笞”子女,子女不得反抗,否则被认为不守孝道,会受到家法惩罚。

此外,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也使女童的地位极为低下,她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还要留在家里干活、照顾弟妹,甚至还有遗弃、溺杀女婴的现象。

当然,时代发展至今,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家庭中子女数目减少了,独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数,多数家长都视子女为掌上明珠,都愿意倾其所有为子女的成长创造优越的环境。

尽管如此,传统文化思想还是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在教养方式上,许多家长、老师都没有放弃体罚这一有效手段。

在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界定儿童虐待及其操作性标准,在理论和实践环节上都存在着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难。

既要考虑公众的普遍接受程度,也要切实起到保护儿童的作用。

根据上面的这些考虑,本文尝试从施虐者的行为和受虐者的受害程度出发,对儿童虐待作如下界定:施虐者从肉体上或精神上迫害、折磨和摧残儿童,其虐待行为包括辱骂、殴打儿童,拒绝满足儿童基本生存需要等,从而致使儿童在身体上出现严重的创伤、残疾,机能失常甚至死亡;或在精神上出现严重的认知、心理障碍。

儿童虐待也应该包括导致儿童身心发展严重受损的不作为行为。

轻微、适度的体罚暂不列入儿童虐待的范畴。

这样,儿童虐待就可以根据暴力源分为家内儿童虐待和家外儿童虐待;根据施暴类型分为身体虐待、精神虐待(冷暴力)及身体精神虐待兼具的性虐待。

从施虐者来看,可能是儿童的父母、亲戚、老师、同学、朋友或陌生人等。

二、香港儿童虐待防治经验香港在儿童虐待防治方面有近30年的历史。

1980年,香港第一家专业预防及阻止儿童虐待的社会组织——香港防止虐待儿童会正式成立。

1983年,香港政府社会福利署(SWD)建立了专门的儿童保护服务组(CPSU)。

1995年,香港警务处建立了儿童虐待政策组(CAPU)和调查组(CAIU)。

1996年,卫生署任命了专门的儿童虐待医务协调员(MCCA)。

时至今日,香港在儿童虐待防治方面的服务已从简单走向多元,从治疗为主转变为预防先行,其秉持的群策群力的理念、二位一体的介入模式和社区为本的策略,在香港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一)群策群力、多专业合作的理念在香港,儿童虐待防治被看作是一项需要动员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不同阶段需要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人员的介入。

在预防阶段,需要大众传媒开展社会宣传活动,需要社区工作者进行社区宣传,需要律师配合普法宣传或法律咨询,有时甚至要邀请专家、社会名流、明星配合宣传或募捐活动等。

而在受理儿童虐待案件时,社工、医生、临床心理学家、老师等人士,会出席多专业的个案讨论会议,讨论个案性质,共同拟定福利计划以帮助受虐儿童及家庭。

在为受虐儿童提供具体服务时,需要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辅导或治疗,需要医生进行身体诊治,需要不同的社会工作者开展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

香港政府和相关机构所秉持的这种群策群力、依靠多专业合作的理念为创建和谐、关怀、无暴力的儿童成长生态系统提供了坚实基础。

实践证明通过动员儿童成长的生态系统中涉及的不同专业人士的合作,最能有效处理各种复杂的儿童虐待案件。

(二)二位一体的模式香港的儿童虐待防治工作主要由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承担。

二者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服务内容既相互交叉又各有侧重,是一种二位一体的共治模式。

从服务数量看,社会组织(社会福利机构)大约提供全港五分之四的社会福利服务,而其余五分之一则由政府(社会福利署)提供[4]。

从服务性质看,社会组织多以项目制形式开展活动并及时因应社会发展需要来开拓新的服务计划,所以一般来讲服务的时间短、弹性大、受众面窄,如儿童安全大使计划、海豚计划、彩虹计划、零暴力容忍计划、儿童情系黄大仙计划等;而政府提供的服务是以提高大众福利为目的,一般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受众面广等特点,如香港社会福利署开展的保护家庭及儿童服务、综合家庭服务、家庭危机支援、支援虐儿及性暴力个案受害人服务等。

从服务内容看,社会组织主要在微观系统开展服务:如具体的预防受虐项目及倡导性活动、为不同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性的服务(个案、小组、社区工作)及外展或转介服务等;政府主要在宏观系统开展服务:如完善立法、制定政策、推行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组织的协调发展等。

在儿童虐待防治问题上,政府与社会组织除了是一般的协同关系外,还是一种商业伙伴关系。

政府通过招投标方式,择优雇用社会组织进行项目实施。

社会组织以企业模式经营,并要面对来自其他同类组织的竞争。

双方的这种常规性合作要接受政府拨款给社会组织时所签订的社会服务协议约束[5]。

政府会不定期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估,听取服务对象意见,以保证服务质量。

当然政府并不是社会组织获取资助的唯一渠道,香港还有其他许多基金会对社会组织提供资助。

例如防止虐待儿童会在其公布的2008年财政报告中,该会仅有8.6%的资金来自政府(社会福利署)拨款,其余大部分资金来自香港公益金和香港宝马会慈善基金的捐助。

所以香港政府这种基于双向选择的购买服务方式不同于内地政府的主导型取向,使社会组织拥有较高的积极性、自主性。

香港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这种二位一体模式,以及不同政府部门之间、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有效配合和良性竞争对防治儿童虐待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社区为本的策略在香港,社区既是防治儿童虐待的平台,又是介入儿童虐待的方法。

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儿童虐待防治方面开展的许多活动都是通过社区跨领域、跨专业的合作来调动社会资源,以便更好地为儿童争权。

以下仅以香港学生辅助会(社会组织)在天水围社区开展的家庭效能发展计划为例,来说明这种策略:2004年,香港学生辅助会联合城市大学在天水围社区开展的家庭需要研究显示,天水围社区出现的儿童虐待情况值得关注。

该会于2006年成立“家庭能量——家庭效能发展计划”,旨在透过小学及学前教育等社区网络,主动辨别社区内儿童虐待状况,并透过家庭教育和社区环境的改善,来提高家庭效能,促进和谐家庭,降低社区暴力风险。

针对天水围的社区服务多为“被动式”,少有“外展式”服务,且对家庭暴力敏感度不足的现状,学生辅助会的社工主动邀请所在片区内的学校老师配合对社区内的儿童进行“父母管教子女行为模式评估”。

社工将整套评估系统设计成一套游戏软件,每名儿童只需完成一个单机游戏即可。

这样的评估办法使儿童易于接受且拥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根据评估结果,社工会有针对性地在社区内开展个案辅导、小组工作、父母管教技巧训练、成年人及学生的情绪表达训练、减压训练、沟通技巧训练、教育讲座等。

服务类别包括“在校支援家庭服务”和“家庭能量资源中心”。

这种社区为本的策略透过社区参与,建立互信的社区文化,搭建起居民间的互助网络,进而创造出关怀、无暴力的社区环境。

三、比较与启示(一)内地儿童虐待防治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人们对政府、单位的依附性越来越小,原本由政府、单位提供的社会服务锐减,而社会组织又尚未具备系统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

这种青黄不接的局面造成内地的儿童虐待防治无论在服务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不及香港地区。

实践方面,政府、社会的干预角色尚未确立,健全的防治机制尚未建立。

一方面,大众对儿童虐待的重视程度不足,社会干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针对儿童虐待防治的系统观尚未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大多各自为政、分而治之,不能形成有效的儿童保护合力。

当前内地的儿童虐待方式呈现出隐蔽化、多样化、暴力化的趋势,暴力源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而是扩展至儿童成长的整个生态系统,这对儿童虐待的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我们的应对模式却相对滞后,配套服务尚不到位。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的儿童虐待防治服务不够深入。

民政部、教育部、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对儿童的福利服务多集中于助学帮困方面,对虐待防治问题重视程度不足。

其次,有关社会组织数量不足,且多处于发展初期,服务能力有限。

首家儿童虐待防治中心于2006年在西安成立,这还是迄今为止中国内地唯一的专门防治儿童虐待的社会组织,但距离多方携手构建儿童虐待防治生态系统的目标存在不小的距离。

第三,在社区层面开展的儿童虐待防治行政色彩浓重,工作开展大多留于形式,并未起到广泛的实质作用。

社区参与不足,儿童的社区支持网络匮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